高中化學知識點教案
高中化學知識點教案都有哪些?構建基礎實驗一綜合性實驗一研究性實驗—多層次實驗教學體系,其中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學時不低于總實驗學時的20%。除實驗教學基本內容外,各高校還可增加特色實驗內容。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中化學知識點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化學知識點教案(精選篇1)
金屬材料
教學目標
了解金屬的物理特征,能區分常見的金屬和非金屬,認識金屬材料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見金屬的特征及其應用,認識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屬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鐵和鋼等重要的合金。
通過比較學習,幫助學生形成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構建出與金屬材料相關聯的知識體系。
通過資源共享,激勵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通過對金屬物理性質與用途關系的學習,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價值。
重點和難點
重點:認識金屬物理性質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難點:如何合理開發金屬物質的用途。
實驗準備
教師:鎂條、黃銅片、純銅片、純錫、硫磺等。
學生:易拉罐(鋁鎂合金)、帶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錫、鐵鍋碎片、不銹鋼制品以及自主選擇的其他材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點評
第一課時
創設情境
1912年,英國斯科特探險隊的船只,在去南極的途中,因天氣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卻漏光了,以致探險隊員全部凍死在南極冰原。原來裝煤油的鐵桶是用錫焊接的,而錫卻莫名其妙地化為了灰塵。1867年冬天,俄國彼得堡海軍倉庫的大批錫磚,一夜之間不翼而飛,留下了泥土一樣的灰色粉末。
采擷短小、精致的歷史故事,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聽了上面兩個小故事,你能猜出產生事故的原因嗎?
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過類似因為不恰當使用金屬而導致的尷尬事嗎?說出來聽聽。
現在,你最想知道哪些關于金屬材料的知識?
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及時整理。
活動探究
金屬材料和非金屬材料在物理性質上的差異:小組協商選擇你認為有價值的金屬和非金屬材料,自己確定研究方案,從光澤、硬度、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熔點等多方面進行比較。
現在,你知道金屬材料具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質嗎?
知識共享
在日常生活中,你經常用到哪些金屬材料?你能設計出更別致的用途嗎?有興趣的同學,請你走上講臺,為我們做一次精彩的演說!現在,你知道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質和用途有哪些關系了嗎?
變講臺為師生共同擁有的活動舞臺。
歸納整合
通過本節課的研究,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全新的體驗?請同學們說說。
第 二 課 時
師生交流
要把“神舟”5號飛船(如圖)送入太空,就需要推力很大的宇宙火箭,并且要求火箭的飛行速度達到每秒8公里以上才行。在這樣快的速度下,火箭外殼與大氣摩擦將會產生上千度的高溫。與此同時,當火箭發動機工作時,還要噴出幾千度的高溫氣流,這樣一來,火箭尾部就得承受攝氏四千度以上的高溫。
適時應用STS滲透教育。
結合教材表8-1,談談你的想法。
事實上,目前已制得的純金屬只有90余種。由于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僅有的這些純金屬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和國防技術現代化的需求。因此合金材料應運而生。
自然過渡。
活動探究
合金材料與純金屬材料在物理性質上的差異:小組協商選擇你認為有價值的合金材料與純金屬材料,自己確定研究方案,從光澤、顏色、硬度、熔點等多方面進行比較。
現在,你知道合金材料有哪些優良的物理性能了嗎?
拓展探究
設計與辯論:綜合考慮飛行中火箭的實際情況:①設計出制造火箭外殼所用材料的物理指標;②公開辯論所設計物理指標的可行性。
在應用中更深刻地領會知識。
歸納整合
通過本節課的研究,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全新的體驗?請同學們說說。
第八單元 金屬和金屬材料
課題2 金屬的化學性質
教學目標
知道鐵、鋁、銅等常見金屬與氧氣的反應,初步認識常見金屬與鹽酸、硫酸的置換反應以及與化合物的溶液的反應。
通過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學習,能對有關的置換反應進行簡單的判斷,并能用金屬活動性順序解釋一些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通過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實驗現象的良好行為習慣、從細微實驗現象差別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的能力,形成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
重點和難點
金屬與氧氣反應;金屬活動性順序;置換反應的判斷
實驗準備
教師:鎂條、鋅片、鐵片、銅片、稀鹽酸、稀硫酸、鋁絲、鐵絲、硫酸銅溶液、硝酸銀溶液和多媒體課件。
學生:鑷子、試管夾、試管架、試管、砂紙、火柴、酒精燈、小木條。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點評
第 一 課 時
創設情境引入
多媒體展示下列實物照片:黃金項鏈、銀戒指、鐵匠鋪剛打制出的鐮刀、鎂條。
從學生熟悉的裝飾品入手,有力地激發了學生尋求“金屬為什么會變色”的欲望。
問題
是否為各種金屬的本質顏色?
不是本質顏色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活動
①學生討論并填寫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選兩種)
物質
本色
觀察到的顏色
是否
變色
原因
(猜想)
②猜想鎂條、鐮刀變色的原因。
③鏈接民間諺語:“真金不怕火煉”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學生討論、小結:有的金屬能與氧氣發生反應,有的不能。如(化學方程式):3Fe+2O2 Fe3O4。
從生活中的普通現象得到金屬能與酸反應這一性質,無生硬感和灌輸感,可謂水到渠成。
銜接生活小知識
綠豆在鐵鍋中煮熟后為何會變黑?
在生活中有這樣一個現象:綠豆在鐵鍋中煮了以后會變黑;蘋果、梨子用鐵刀切了以后,表面也會變黑。請同學們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呢?
教師講解:這是因為綠豆、蘋果、梨子與多種水果的細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鐵反應,生成黑色的鞣酸鐵。綠豆在鐵鍋里煮,會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鐵,所以會變黑。
問題: 從剛才的生活小常識中你有什么啟示?
過渡自然。
由生活常識創設情境,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語過渡更具“挑逗性”,學生也覺得“學習化學真有用”。
學生猜想:金屬與酸可能會發生反應。
活動與探究:探究金屬能否與酸反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觀察)
金屬
是否有氣體產生
速度
用燃著的木條放在
試管中,有何現象
學生完成表格,討論、交流。
通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猜想→探究→交流→分析歸納→小結,使學生覺得金屬活動性順序好像是自己剛發現的,既有所獲,又體驗了成功感。
知識情景再現
①觀察漫畫。
②補充素材:多媒體展示銀戒指、鉛、白金戒指與硫酸反應的現象。
問題:從你的探究和情景素材中你有何發現或有哪些收獲?
學生回答:
①不是所有的金屬都可與酸發生反應。
②金屬種類不同,與酸反應的劇烈程度不一樣。
③產生的氣體能燃燒,經檢驗是氫氣。
學生書寫上述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板演)(教師指導)
①Mg+2HCl=MgCl2+H2↑
②Zn+2HCl=ZnCl2+H2↑
③Fe+2HCl=FeCl2+H2↑
問題1:根據與酸反應的快慢或劇烈程度,能否判斷出上述金屬中哪種最易與酸反應,即它們的金屬活動性如何?
問題2:①上述反應是否是我們學過的化合反應、分解反應?②上述幾個反應有何共同點?
借助教學的輔助手段,讓知識再現,有利于突破難點,掃清障礙。
學生討論、歸納
反思小結:
①Mg、Fe、Zn、Cu的金屬活動性依次減弱。
②置換反應的定義。
聯想與運用:
1.多媒體展示:下列反應是否都是置換反應?
a.CO+CuO=Cu+CO2
b.Fe+CuSO4=FeSO4+Cu
c.NH4HCO3=NH3↑+CO2↑+H2O↑
2.活動與探究:黃金飾品中的假貨常常魚目混珠,社會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黃銅冒充黃金,進行詐騙活動。因為單純從顏色、外形上看,黃銅(銅鋅合金)與黃金極為相似,所以很難區分。現請你設計兩種實驗方案鑒別真假黃金,要求寫出實驗方法、現象和結論。
反思小結
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金屬的哪些化學性質?
②你還有哪些收獲或疑惑不解的地方?
鞏固與練習
①課本P14 1、3、4。
②課后小實驗:Sn、Pb、Ag與稀鹽酸反應。
看似練習,實為伏筆,為下節課進一步得出金屬活動性順序搭臺階。
第 二 課 時
復習鞏固
你知道了金屬的哪些化學性質,并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①能與O2反應:4Al+3O2=2Al2O3。
②能與稀鹽酸(或稀硫酸)反應:
Mg+2HCl=MgCl2+H2↑
Fe+H2SO4=FeSO4+H2↑
質疑激趣(小故事)
奇怪的天平:趣味化學小組的張同學,從實驗室借來一臺天平,在天平兩端秤盤里各放兩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燒杯,再在兩只燒杯中分別倒入等質量的硫酸銅溶液和硫酸鎂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接著他又拿兩個質量相等的鋁球,并同時將這兩個鋁球分別放入兩個燒杯之中,這時天平兩端繼續保持平衡。過一會兒,將鋁球取出,天平慢慢地傾斜了。是天平出了毛病,還是其他什么原因?
問題:為什么把鋁球放入兩燒杯中天平不能平衡?導致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能否猜一猜?
學生猜想:可能是鋁與其中的一種溶液發生了反應,而另一種沒有。
學生驗證猜想
①教師展示:鋁絲、硫酸銅溶液、硫酸鎂溶液。
②學生探究,完成下表:
藥品
實驗現象
結論
鋁與硫酸銅溶液
鋁與硫酸鎂溶液
③教師補充:鐵絲、銅絲、硝酸銀溶液、硫酸銅溶液、硫酸鋁溶液。
④學生實驗“自助餐”,完成下表中的任意兩個。
反應物質
實驗現象
結論
⑤學生交流。
問題:同學們剛才吃“自助餐”的時候有什么發現?
學生1:我發現鋁能與硫酸銅溶液反應而不能與硫酸鎂溶液反應,知道了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學生2:我發現鐵能置換出銅、銀,不能置換出鋁。
學生3:我發現鐵、銅不能置換出鋁,但能置換出銀。
問題:根據你的發現,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嗎?
學生分析:
①鋁能置換出銅、銀,說明鋁的活動性比銅、銀強。
②鐵能置換出銅、銀,說明鐵的活動性比銅、銀強。
③鐵、銅不能置換出鋁,說明鋁的活動性比鐵、銅強。
學生歸納:Fe、Cu、Al、Ag的活動性順序從強到弱是Al、Fe、Cu、Ag。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金屬活動性順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問題與啟示
問題:①是不是所有的金屬都能與酸反應?
②是不是所有的金屬都能相互從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換出來?
啟示:①金屬與酸發生反應的條件。
②金屬與金屬化合物溶液反應的條件。
反思小結
①歸納金屬的化學性質:與氧氣反應、與酸反應、與金屬化合物溶液反應。
②金屬活動性順序應用:置換反應的條件。
高中化學知識點教案(精選篇2)
知識與技能:
1.掌握甲烷的性質,理解取代反應的含義,了解甲烷的用途。
2.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思維能力。
3.通過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增強安全意識、環保意識、能源利用的觀點。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踐活動、探究實驗、模型、圖片等,培養學生關心科學、研究科學和探究科學的精神
2、通過講授、討論、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和實驗條件控制、比較、類比等科學方法,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質的方法――結構解析、推測可能的性質、設計實驗、解析現象,得出結論。
教學重點:掌握甲烷的性質
教學難點:理解取代反應的含義
教學方法:實驗探索法
媒體選用:實驗、投影、電腦動畫、錄像
教學過程:
[引言]初中的時候我們已學過甲烷,那么大家一起回憶下甲烷是一種什么樣的物質呢?
[學生回憶回答]
[教師講解]由初中我們可以知道甲烷的分子式是CH4
[板書]一、甲烷的結構
1、甲烷的分子式:CH4
[提問]那么甲烷的電子式是怎樣的呢?
[學生思考回答]
[板書]2、甲烷的電子式:
[模型展示]展示甲烷的球棍模型
[過渡]我們知道了甲烷是最簡單的一種有機物,甲烷是正四面體結構,接下來我們一起通過實驗來研究甲烷的性質,認識甲烷的用途。
[板書]二、甲烷的性質
[實驗]引導學生觀察甲烷的色態、水溶性,小心地聞氣味,動手演示甲烷與空氣密度的比較實驗器。
[歸納、板書]
1、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比空氣輕,難溶于水。
[演示]將甲烷分別通入加了酸堿指示劑的鹽酸、氫氧化鈉、高猛酸鉀溶液中。
[學生觀察描述]溶液顏色均無變化
[歸納、板書]
2、化學性質:
a、一般情況下,性質穩定,跟強酸、強堿或強氧化劑等不起反應。
[講述]甲烷的穩定性是相對的,在特定的條件下,也會發生某些反應。
[板書]
b、特定條件下的反應。
[演示]氯氣和甲烷的混合氣體在光照條件下的反應,用一只配雙孔塞的大試管,把試管的體積劃分成五等份并做上標記。試管內裝滿飽和食鹽水,塞上雙孔塞,兩導管用止水夾夾住,倒放大試管,讓導管A與盛有飽和食鹽水的水槽相通。將裝置放在化學投影儀前,從導管B通人氯氣,收集氯氣到標記四的地方,再通入甲烷,使試管內的食鹽水排到標記五的地方。這樣試管內甲烷和氯的比是1∶4。打開投影儀開關,使強光照射試管并投影到銀幕上。
[講述]注意觀察反應現象,用化學投影儀光源代替自然光源的好處是反應易控制且不受天氣影響。
[觀察]鹽水面上升。黃綠色消失,油狀物出現(請學生講述實驗現象)
[講述]實驗現象說明甲烷跟氯氣在光照下直接起反應生成了新物質,這一反應發生的過程是怎樣的呢?生成物又是什么呢?這個反應是什么類型的反應呢?為了形象、直觀地說明這些問題,我們用電腦動畫模擬反應過程表示如下。
[演示]電腦動畫模擬一氯甲烷的生成過程。
[講述]從模擬過程可以看出,在光照的條件下甲烷分子中的氫原子可被氯氣中的氯原子所取代而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氫,但是反應并沒有終止,生成的一氯甲烷仍繼續跟氯氣作用,依次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請看反應模擬過程:
[演示]電腦動畫模擬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的生成過程。
[講述]根據反應過程,這個反應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的化學方程式。
[設問]這兩個化學方程式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方程式比較有何不同?
(1)用結構式代替分子式;
(2)用箭號(→)代替等號(=)。
[講述]為了明顯起見,用結構式代替分子式,注意化學方程式箭號(→)表示。這是因為有機化合物參加的化學反應往往比較復雜,常有副反應發生等。因此,這類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通常不用等號,而是用箭號(→)表示,且常常用結構式代替分子式。
[設問]同學們能否將生成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的化學方程式表示出來?
[投影]四個反應的方程式。
[講述]在這些反應里,甲烷分子里的氫原子逐步被氯原子所代替而生成了四種取代產物,有機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團所代替的反應叫取代反應。
[演示](1)取代反應:
[演示]電腦動畫重復模擬取代反應的全過程,進一步理解取代反應的含義。
[講述]純凈的甲烷能在空氣里安靜地燃燒,發生氧化反應。
[演示]點燃純凈的甲烷,注意觀察火焰。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干燥的燒杯,把燒杯倒轉過來,向杯內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蕩。
[觀察]淡藍色火焰,燒杯內壁很快變模糊有水生成,生成物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講述]純凈的甲烷能在空氣里安靜地燃燒,同時放出大量的熱。
[板書](2)氧化反應:
CH4+2O2CO2+2H2O+Q
[講述]甲烷是一種很好的氣體燃料。但是必須注意,如點燃甲烷跟氧氣或空氣的混合物,會立即發生爆炸。在煤礦的礦井里,如果空氣中甲烷的含量達到一定比例時,遇到火花就會發生爆炸,所以必須采取安全措施,如嚴禁煙火、注意通風等,以防止爆炸事故發生。此例說明,對一個化學反應有充分、全面的認識,才能利用它、控制它,防止其有害的一面。
[講述]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加熱到1000℃左右,甲烷就開始分解;當溫度再升高時,分解比較完全,生成炭和氫氣。
[板書](3)熱解反應:
CH4C+2H2↑
[小結]甲烷的性質與結構的關系。
[講述]由于甲烷在特定條件下的這些性質決定了甲烷在生活生產實際中的廣泛用途。
[板書]
三、甲烷的用途
[講述]性質決定用途。甲烷取代反應的產物(CH3Cl、CH2Cl、CHCl3、CCl4)都是很好的有機溶劑,熱解反應的產物氫是合成氨和汽油的重要原料,熱解反應的產物炭黑是橡膠工業的重要原料,也可用于制造顏料、油墨和油漆等。甲烷燃燒時放出很多的熱量,所以甲烷可用做氣體燃料。簡介天然氣的應用和農村沼氣制取的原料、發酵過程、使用和發酵廢物利用。著重強調指出沼氣的應用對合理開發農村能源、肥料,改善環境衛生,防止疾病的傳染所起的作用。
[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甲烷的性質和用途,要求重點掌握甲烷的性質、特別是化學性質,理解有機物取代反應含義,注意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生產生活實際。
[思考]1.甲烷的性質與氫氣的性質有何區別?
2.取代反應與置換反應有何區別?
[作業]書本課后練習
高中化學知識點教案(精選篇3)
教材分析:
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學的重要理論知識,也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這部分知識,可以使學生對所學元素化合物等知識進行綜合、歸納,從理論進一步加深理解。同時,作為理論指導,也為學生繼續學習化學打下基礎。這部分知識既是化學必修2的內容,也是選修化學的基礎。本章內容雖然是理論性知識,但教材結合元素化合物知識和化學史實來引入和解釋,使理論知識與元素化合物知識相互融合,以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學情分析:
在初中化學的基礎上,學生對電子層的概念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認識和理解,再進一步介紹原子核外電子排布。教材沒有具體介紹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而是直接給出了1~18號元素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讓學生從中發現一些簡單規律,學生有能力自主完成次部分內容。學生能夠比較熟練的繪制數學中的坐標系圖像,本節課講數學思想融入進來,更加直觀和形象。對于原子半徑的查找作為課下小組探究的內容,增加學生小組合作意識,課堂上學生愿意代表小組成員展示,符合高一學生的心理要求。
高一學生的大腦里的知識結構仍比較簡單,同化新概念的能力不強,這就要求教師努力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調整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幫助學生加強新舊概念間的聯系,同化理解新概念。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規律;元素的原子半徑、化合價隨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現出的周期性變化規律;微粒半徑及大小的比較。
過程與方法:1、歸納法、比較法。2、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學品質。
教學重點:元素化合價隨原子序數的遞增而變化的規律,微粒半徑及大小的比較。
教學難點:元素周期律的探索與發現過程。
教學策略和方法:本課在設計上主要以發現教學方式進行,以學生的自主發現探究為主,利用教材提供的數據,指導學生進行理論探究,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輔助以講授法,發現法,讀書指導法,任務驅動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形成“全員參與,學生為本”的課堂氛圍,程度的利用各方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
課堂類型:新授課
教學手段:多媒體、學案輔助教學
教學設計理念:
化學概念是將化學現象、化學事實經過比較、綜合、分析、歸納、類比等方法抽象出來的理性知識,它是已經剝離了現象的一種更高級的思維形態,反映著化學現象及事實的本質,是化學學科知識體系的基礎。因此化學概念學習與教學的理論研究受到廣泛的重視,注重教學的階段性就是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掌握好知識處理的分寸,準確把握知識的深廣度,在不同階段給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學中不能不顧學生實際能力,過分追求科學性和完整性,將概念隨意擴展和深化。
對原子最外層電子數,元素化合價變化規律,以學生動手繪圖為主,引導學生將表格數據轉化為圖像,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數形轉化能力,也會使學生對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利用圖像的直觀性,也能大大降低學生對規律性的理解難度,實現課堂的高效開展。
高中化學知識點教案(精選篇4)
元素元素符號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元素。2.元素符號。3.單質和化合物。4.氧化物。
(二)能力訓練點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核電荷數相同則元素種類相同;核電荷數不同則元素種類也不同,即質子數的變化,引起了元素的種類變化的事實,滲透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難點原子與元素,單質與化合物,氧化物與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的區別與聯系。
3.疑點
(1)如何理解元素概念中“同一類原子”?
(2)怎樣正確區分和運用原子與元素,單質與化合物,氧化物與化合物及含氧化合物?
4.解決方法
講練結合,教給學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的思維鋪墊臺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具準備
教材圖示2—8的放大圖或幻燈片,寫有常見的24種元素序號、符號、漢字名稱相對應的小黑板,寫有元素符號和名稱相對應的卡片,寫有習題的幻燈片。
五、學生活動設計
1.教師以氧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為例指出在這三種物質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都是8,凡是核電荷數為8的原子都歸為一類,稱為氧元素。
學生根據教師引導,歸納出元素的定義。
[目的: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2.通過回憶相對原子質量的比較標準時教材上的小注及教師講解,理解元素概念中“一類”二字的含義。
[目的:。培養學生正確使用化學用語的能力,樹立嚴謹的、科學的學習態度和方法。]
3.學生觀看圖片,了解、討論、認識地殼中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
[目的:培養學生分析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
4.教師展示寫有常見24種元素的元素序號、元素符號、漢字名稱相對應的小黑板。以其中兩種元素為例,講解讀法、寫法及用法。
學生根據教師講解閱讀教材第38頁小注,分別讀出元素名稱并將元素進行分類,總結出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
[目的: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推理的能力。]
5.將元素符號和元素名稱制成卡片,學生在課堂上練習記憶,注意符號和名稱的對應。
[目的:通過游戲,變枯燥記憶為有趣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6.課堂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
[目的:使學生在練習中能較為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7.學生討論并填寫“原子和元素的比較表”。
8.學生把已學過的純凈物做實例進行分類,并在練習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行歸納出物質的分類。
[目的: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高中化學知識點教案(精選篇5)
《溶質的質量分數》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一種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溶質的質量分數,能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質量分數的計算,引導學生查看商品的標簽,認識化學在生活中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有關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
難點
理解溶液組成的含義及有關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
教學工具
投影儀及相關圖片、實驗用品(燒杯、試管、藥匙、玻璃棒、量筒、水、食鹽、硫酸銅固體、雞蛋)。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師:上一節我們學習了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的概念,對平時我們認為的“飽和溶液就是濃溶液,不飽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錯誤觀點有了明確的認識。那么判斷溶液的濃或稀的依據又是什么呢?這就是這節課要討論的問題。(板書:溶液的質量分數)
二、新課教學
師:同學們,你們在夏天喜歡游泳嗎?
生:喜歡。
師:那你們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還是沉在水下呀?
(生紛紛議論,有的說沉入水里,有的說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數人認為會沉到水下)
師:請同學們看下面兩幅圖片:(死海圖片)
師: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釋一下,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嗎?
生:鹽份多,濃度大。
師:說得好!下面我們來做實驗,來具體說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奇景。
【活動與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區別兩杯糖水的濃度大小?如何區別兩杯食鹽水的濃度大小?
生:通過品嘗它們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鑒別,更甜或更咸的為濃度大的糖水或鹽水,反之濃度小。
師:但是在實驗室,由于很多試劑有毒,根本不能通過品嘗來判斷濃度大小。那如何判斷它們的濃度大小呢?
[實驗]在三只試管中各加入10mL水,然后分別加入約0.5g、1.0g、1.5g固體硫酸銅。比較三種硫酸銅溶液的顏色。
分析:在這三支試管中,溶液的組成是否相同,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小結]①對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據顏色來粗略地區分溶液是濃還是稀:一般來說,顏色越深,溶液越濃。
師:對于食鹽溶液的濃度大小,也可以通過下列實驗判斷。
【探究實驗】雞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個燒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雞蛋。按下面的步驟進行實驗并如實填寫下表。
[分析]在此過程中所得的幾種溶液的組成是否相同,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小結]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與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師:其實,表示溶液濃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溶質的質量分數。什么是溶質的質量分數呢?請同學們看教材第42-43頁,找出溶質質量分數的概念。
生:溶質的質量分數=×l00%。
師:同學們歸納得不錯,這正是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剛才在實驗中出現了多組數據,請你在表中任選1~2組數據來計算對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討論:已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克。有人說:“20℃時氯化鈉飽和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36%。”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
(1)在20℃時,100克水中溶解36.0克氯化鈉正好達到飽和狀態。
(2)在20℃時,100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6.0克氯化鈉。
我們從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劑的質量為100克,溶質的質量為36克。
那么,該溶液的質量分數就為:36.0g/(100g+36.0g)×100%=26.47%。
(3)錯,它把溶液與溶劑混淆了。
師:其實,溶質的質量分數這個概念,在生活中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同學們可以先嘗試著做一做:冬天,人們常給皮膚抹上一點甘油溶液,使皮膚保持濕潤。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該甘油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板書講解解答過程)
解:甘油的質量是400克,水的質量是100克。
所得溶液的質量為:400g+100g=500g
溶質的質量分數=×100%=80%。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80%。
[教師小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用到了另一個等式:溶液的質量=溶質的質量+溶劑的質量。
如果我們能將這兩個等式熟練運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質量”、“溶質的質量”、“溶劑的質量”以及“溶質的質量分數”四個量中的任何兩個,我們就可以求出另外兩個。
師:下面同學們再做這樣一個練習:
在一次探究活動中,小江同學收集到如下標簽:
請你利用標簽中的數據設計一個簡單的關于溶質質量分數計算的題目,設計好后與同桌交換練習。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學生進行設計并交換完成)
課后小結
師(在教室巡回指導后):剛才我看到同學們設計的題目以及同桌互相的批改后,發現同學們的想象力真是超出了我的預期,看來,同學們這節課還是挺有收獲的。現在我們好好回憶一下,這節課我們都學了哪些知識?
(生思考、回憶)
師(布置練習):生活中你們都見到過哪些溶液,請你們找到溶液標簽、記錄的內容并計算其中各種溶質的含量。
高中化學知識點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化學元素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及常見化肥的種類和作用;
2.了解化肥、農藥對環境的影響;
3.能鑒別地氮肥。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能初步區分氮肥、磷肥、鉀肥。
【教學難點】
歸納初步區分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步驟和方法。
教學過程
學習指導一:化肥的簡介
【自主練習】
閱讀書本79-81頁的有關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農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很多,其中氮、磷、鉀需要量較大,因此氮肥、磷肥和鉀肥是最主要的化學肥料。
2.拿出常見的氮、磷、鉀肥讓學生觀察,然后填寫下表:
(1)氮肥中一定含有氮元素,磷肥中一定含有磷元素,鉀肥中一定含有鉀元素。給出2分鐘的時間,二人一組,一個同學說 出化肥名稱,另一個同學寫出化學式并說出這種化肥屬于哪種肥料。
(2)氮肥中氨水是液態;碳酸氫銨有強烈的氨味,應密封保存。
(3)把全班分成6個小組,每個小組算出一種氮肥的含氮量,讓學生說出每種氮肥的含氮量,記住。
(4)給出2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說出農作物的癥狀,由其他學生說出這種作物需要施用哪種肥料。
3.有些化肥中同時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營養元素,這樣的化肥叫復合肥料。如NH4H2PO4、(NH4)2HPO4、和KNO3等。
4.淺談使用化肥和農藥的利和弊。
【教師點撥】
總結歸納化肥的作用時,盡量簡潔。氮肥長葉;磷肥長根;鉀肥長莖。農作物哪一部分出了毛病,就施哪種肥料。
【跟蹤練習】
1.為了防止枇杷裂果,果農要適時適量地施用鉀肥,下列物質中屬于鉀肥的是(A)
A.K2SO4 B.CO(NH2)2
C.Ca(H2PO4)2 D.NH4NO3
2.下列化肥中,能使農作物生長茂盛、葉色濃綠的是(B)
A.KCl B.NH4NO3
C.NaHCO3 D.Ca(H2PO4)2
3.小明家的小麥出現大面積倒伏現象,你認為應增施的化肥是(A) A.氯化鉀 B.碳酸氫銨
C.尿素 D.磷礦粉有效成分
學習指導二:初步學會區分常用氮肥、磷肥和鉀肥的方法
【自主練習】
閱讀書本82-83頁的有關內容,同學們自己動手作演示實驗完成下列問題:
1.比較氮肥(氯化銨、碳酸氫銨)、磷肥(磷礦粉、過磷酸鈣)和鉀肥(硫酸鉀、氯化鉀)的外觀、氣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歸納它們的性質。
2.取下列化肥各少量,分別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否嗅到氣味?
【小組討論】
1.上述實驗中,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是什么?它們反應的實質是哪幾種粒子在一起發生了反應?
2.如何檢驗某種物質里是否含有銨根離子?
先取少量的待測物質于研缽中,加入熟石灰研磨,把潤濕的pH試紙放在容器口的正上方,潤濕的pH試紙變藍色,證明該物質里含有銨根離子。
學習指導三:氮肥的簡易鑒別
【自主練習】
閱讀書本83頁的有關內容,如何鑒別氨水、碳酸氫銨、硫酸銨、氯化銨、硝酸銨和尿素?
(1)氮肥中氨水是液態;碳酸氨銨有強烈的氨味,據此可直接將它們與其他氮肥相區別。
(2)取剩余的氮肥各少許于研缽中,加入熟石灰研磨,有氨味的是硫酸銨、氯化銨、硝酸銨,無氨味的是尿素。
(3)取硫酸銨、氯化銨、硝酸銨的溶液各少許于試管中,加入硝酸鋇,產生的白色沉淀是硫酸銨,化學反應方程式(NH4)2SO4+Ba(NO3)2 2NH4NO3+BaSO4↓;無沉淀的兩種溶液中再滴加硝酸銀溶液,有沉淀的是氯化銨,白色沉淀是氯化銀,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NH4Cl+AgNO3 NH4NO3+AgCl↓;無沉淀的是硝酸銨。
【跟蹤練習】
1.下列化肥從外觀即可與其他化肥相區別的是(C)
A.硫酸鉀 B.硝酸銨 C.過磷酸鈣 D.氯化鉀
2.區別下列相關化肥的方法可行的是(D)
A.NH4Cl與KCl:看顏色
B.NH4HCO3與KCl:加水
C.K2SO4與Ca3(PO4)2:聞氣味
D.(NH4)2SO4與K2SO4:加熟石灰研磨后聞氣味
3.下列化肥能與堿性物質混放或混用的是(D)
A.碳銨 B.硝銨 C.硫銨 D.硫酸鉀
4.下列說法錯誤的是(D)
A.硫酸氨化肥加入熟石灰研磨能嗅到刺激性氨味
B.含Cl-的鹽溶液能與AgNO3溶液反應,產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C.含SO42-的鹽溶液能與Ba(NO3)2溶液反應,產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D.某鹽能與鹽酸反應放出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該鹽一定是只含有CO32-的鹽
【當堂訓練】
教學至此,敬請使用學案當堂訓練部分。
高中化學知識點教案(精選篇7)
專題3 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
【專題目標】
1.掌握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中子數、核外電子數、質量數之間的相互關系。
2.掌握元素周期表(長式)中0族元素的原子序數和電子排布。
3.以第3周期為例,掌握同一周期內元素性質(如:原子半徑、化合價、單質及化合物性質)的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以ⅠA族和ⅦA族為例,掌握同一主族內元素性質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經典題型】
題型一:幾個量的關系( X)
例1 已知某元素的陽離子R2+的核內中子數為n,質量數為A,則mg它的氧化物中所含質子的物質的量是 ( A )
A. B.
C. (A-n+2)mol D.
點撥: 由A→M→n→N
規律總結:
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
質子數=核電荷數=原子序數=原子的核外電子數
離子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鞏固:1 以NA表示阿佛加德羅常數,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B )
A 53g碳酸鈉中含NA個CO32- B 0.1molOH-含NA個電子
C 1.8g重水(D2O)中含NA個中子
D 標準狀況下11.2L臭氧中含NA個氧原子
題型二:0族元素的原子序數和電子排布及電子排布的規律運用
例2 寫出10電子的微粒的化學式
指出53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點撥:10電子的穩定結構→Ne→以Ne為中心→左右移動
54號元素是第5號0族元素→回答的是53號→前推一位
規律總結:
0族元素的原子序數和電子排布的規律很強:2、10、18、36、54、86、118相隔二個8、二個18、二個32;8、18、32就是該周期容納的元素種類。陰、陽離子的穩定結構就是向最近的0族靠。
例3 R為短周期元素,其原子所具有的電子層數為最外層電子數的1/2。它可能形成的含氧酸根離子有①R2O42-、②RO4-、③R2O32-、④RO3-。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BC )
A. 當它形成①時,不可能形成④ B. 當它形成②時,不可能形成③、④
C. 當它形成①時,不可能形成②、③ D. 當它形成②時,可以形成①
點撥:易漏解應全面思考
規律總結:
⑴核外電子是由里向外,分層排布的。
⑵各電子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為2n2個;最外層電子數不得超過8個,次外層電子數不得超過18個,倒數第三層電子數不得超過32個。
⑶以上幾點互相聯系。
核外電子排布規律是書寫結構示意圖的主要依據。
鞏固:2 具有下列結構的原子一定屬于堿金屬的是 ( CD )
A. 最外層只有1個電子 B. 最外層電子數為次外層電子數的一半
C. M層電子數為K層電子數的一半 D. K、L層電子數之和比M、N層電子數之和大1
3 分別處于第二、三周期的主族元素A和B,它們的離子的電子層相差2層。已知A處于第m族;B處于第n族;A只有正化合價。則A、B原子核外電子總數分別為 ( D )
A. m、n B. 3、7 C. m-2、10n D. m+2、n+10
題型三:推斷元素原子序數差
例4 若短周期中的兩種元素可以形成原子個數比為2:3的化合物,則這兩種元素的原子序數之差不可能是 (D)
A. 1 B. 2 C. 5 D. 6
點撥:設兩種元素的符號分別為X和Y,則化合物的化學式為X2Y3,即X為+3價,Y為-2價,在短周期元素中滿足此要求的X元素有5B、7N、13Al,Y元素有8O和16S。
規律總結:
從化合價入手或從直覺----代表物入手都可以。
鞏固:4 周期表前20號元素中,某兩種元素的原子序數相差3,周期數相差1,它們形成化合物時原子個數之比為1︰2。寫出這些化合物的化學式 。
題型四:位、構、性三者關系
例5 下表是X、Y、Z三種元素的氫化物的某些性質: ( B )
元素熔點/℃沸點/℃與水的反應導電性(純液體)
X-283-162不反應不導電
Y-10219放熱反應,形成酸性溶液不導電
Z680/劇烈反應,生成H2,并形成堿性溶液導電
若X、Y、Z這三種元素屬于周期表中的同一周期,則它們的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是
A. X、Y、Z B. Z、X、Y C. Y、X、Z D. Z、Y、X
點撥:導電性→化合物類型;與水反應→氫化物的穩定性
例6 砹(At)是原子序數的鹵族元素,推測砹或砹的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質是(A)
A. HAt很穩定 B. 易溶于某些有機溶劑
C. AgAt不溶于水 D. 是有色固體
點撥:位近性近
例7 在一定條件下,RO3n-中和氟氣可發生如下反應:
RO3n- + F2 +2OH-=RO4- +2F-- +H2O 已知R為短周期元素,則可知在RO3n--中,元素R的化合價是 ;元素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點撥:離子方程式的電荷守恒和氟無正價
規律總結:結構決定位置,結構決定性質,位置體現性質。
周期數=電子層數
主族數=最外層電子數=正價數
|正價|+|負價|=8
鞏固:5 X、Y、Z是短周期元素的三種常見氧化物。X跟水反應后可生成一種具有還原性的不穩定的二元酸,該酸的化學式是 ;Y和X的組成元素相同,Y的化學式是 ;1mol Z在加熱時跟水反應的產物需要用6mol的氫氧化鈉才能完全中和,在一定條件下,Y可以跟非金屬單質A反應生成X和Z,單質A是 。
6 同周期的X、Y、Z三種元素,已知它們的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
A. 含氧酸的酸性:H3ZO4>H2YO4>H3XO4 B. 非金屬性:X>Y>Z
C. 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按X、Y、Z順序由弱到強
D. 元素的負化合價的絕對值按X、Y、Z順序由小到大
7 周期表中相鄰的A、B、C三元素中,A、B同周期,A、C同主族。已知三種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之和為19,三種元素的原子核中質子數之和為41。則這三種元素是A___S__、B__Cl___、C___O___(填元素符號)。
隨堂作業:
1 設某元素某原子核內的質子數為m,中子數為n,則下述論斷中正確的是
A. 不能由此確定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B. 這種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m+n
C. 若碳原子質量為wg,此原子的質量為(m+n)wg
D. 核內中子的總質量小于質子的質量
2 X和Y兩元素的陽離子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X元素的陽離子半徑大于Y元素的陽離子半徑,Z和Y兩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層數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徑小于Y元素的原子半徑。X、Y、Z三種元素原子序數的關系是 (D)
A. X>Y>Z B. Y>X>Z C. Z>X>Y D. Z>Y>X
3.同主族元素所形成的同一類型的化合物,其結構和性質往往相似,化合物PH4I是一種無色晶體,下列對它的描述中不正確的是 ( )
A. 它是一種共價化合物 B. 在加熱時此化合物可以分解
C. 這種化合物不能跟堿發生反應 D. 該化合物可以由PH3跟HI化合而成
4在兩種短周期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它們的原子個數比為1:2,設兩種元素的原子序數分別為a和b,則下列對a和b可能的關系概括得最完全的是 ( )
①a+b=15 ②a=b+15 ③a=b-5 ④a+b=22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5根據中學化學教材所附元素周期表判斷,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 K層電子為奇數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數與該元素原子的K層電子數相等
B L層電子為奇數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數與該元素原子的L層電子數相等
C L層電子為偶數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數與該元素原子的L層電子數相等
D M層電子為奇數的所有主族元素所在族的序數與該元素原子的M層電子數相等
6重水A與普通水B分別跟足量的金屬鈉反應,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 A、B的質量相等時,產生氣體的體積在同溫、同壓下相等
B. A、B的質量相等時,產生氣體的質量相等
C. A、B的物質的量相等時,產生氣體的體積在同溫、同壓下相等
D. A、B的物質的量相等時,產生氣體的質量相等
7短周期元素X、Y,X的原子序數小于Y的原子序數,二者可以形成兩種氣態化合物A和B。已知在相同條件下,A、B的密度之比為15:22,且當A、B以體積比1:3混合后,對H2的相對密度為20.25。試寫出X、Y的元素符號及A、B的化學式。
8 A、B、C、D、E五種元素,它們的核電荷數按C、A、B、D、E順序增大,C、D都能分別與A按原子個數比為1:1或1:2形成化合物,CB可與EA2反應生成C2A與氣體物質EB4,E的M層電子數是K層電子數的2倍。請回答:
⑴寫出這五種元素的名稱: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
⑵畫出E原子結構示意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寫出D2A2和EB4的電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寫出D單質與銅鹽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設想你去某外星球做了一次科學考察,采集了該星球上十種元素單質的樣品,為了確定這些元素的相對位置以便系統地進行研究,你設計了一些實驗并得到下列結果:
單質ABCDEFGHIJ
熔點(℃)-150550160210-50370450300260250
與水反應√√√√
與酸反應√√√√√√
與氧氣反應√√√√√√√√
不發生化學反應√√
相對于A元素的
原子質量1.08.015.617.123.831.820.029.63.918.0
按照元素性質的周期遞變規律,試確定以上十種元素的相對位置,并填入下表:
A
B
H
10 已知1個N2O3分子的質量為akg,1個N2O5分子的質量為bkg,若以1個氧原子(16O)質量的1/16作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標準,則NO2的式量為_______________。
1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別代表某一化學元素。
(1)下列 (填寫編號)組元素的單質可能都是電的良導體。
①a、c、h ②b、g、k ③c、h、1 ④d、e、f
(2)如果給核外電子足夠的能量,這些電子便會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而離去。核外電子離開該原子或離子所需要的能量主要受兩大因素的影響:
1.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吸引力 2.形成穩定結構的傾向
下表是一些氣態原子失去核外不同電子所需的能量(kJ?mol-1):
鋰XY
失去第一個電子519502580
失去第二個電子729645701820
失去第三個電子1179969202750
失去第四個電子955011600
①通過上述信息和表中的數據分析為什么鋰原子失去核外第二個電子時所需的能量要遠遠大于失去第一個電子所需的能量。 。
②表中X可能為以上13種元素中的 (填寫字母)元素。用元素符號表示X和j形成化合物的化學式 。
③Y是周期表中 族元素。
④以上13種元素中, (填寫字母)元素原子失去核外第一個電子需要的能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