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課程教案
學習化學的時候,各類實踐教學環節所占比例不低于25%。化學實驗教學不少于432學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中化學課程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化學課程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同時掌握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
(2)通過學生設計完成原電池構成條件的實驗,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
(3)能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運用。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火力發電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思路,通過對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的分析,提出實現新思路的各種推測和猜想等,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2)通過實驗和科學探究,對比、歸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分析、歸納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化學能與電能轉化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對現代化的重大意義,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
(2)通過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科學態度和方法,體會實驗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原電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條件
教學難點通過對原電池實驗的研究,引導學生從電子轉移角度理解化學能向電能轉化的
本質,以及這種轉化的綜合利用價值。
【教學方法】
利用實驗探究、問題討論、啟發、對比、歸納等教學方法,采用多媒體手段,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一起參與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高中化學課程教案(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了解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2、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現象分析、探究化學反應實質的能力。
3、培養學生全面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
2、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
3、對學生進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教學難點::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教學方法:設疑、實驗、討論、講解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言]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物質的分類,化學反應還有一種重要的分類方法,即將有離子參加的反應統稱為離子反應。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反應。
教學過程:
[板書]第二節離子反應
[提問]下列物質中哪些能導電?為什么能導電?
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NaOH溶液、鹽酸
[小結]①石墨、銅能導電,因為其中有自由移動的電子存在。
②鹽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導電,因為它們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動的離子存在。
[追問]在鹽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是怎樣產生的?可通過什么方法證明溶液中存在離子?
[小結]①電離產生,其過程可用電離方程式來表示。
②可通過溶液導電性來檢驗。
[思考]物質在什么情況下可以電離呢?
[板書]一、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電解質: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如酸、堿、鹽等。
非電解質: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狀態下都不導電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講解]電解質、非電解質是根據物質在一定條件下能否導電對化合物的一種分類。[討論]下列物質中哪些是電解質?
Cu、NaCl固體、NaOH固體、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結]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電解質應是化合物。而Cu則是單質,K2SO4與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電解質應是一定條件下本身電離而導電的化合物。而CO2能導電是因CO2與H2O反應生成了H2CO3,H2CO3能夠電離而非CO2本身電離。所以CO2不是電解質。
③酸、堿、鹽、水是電解質,蔗糖、酒精為非電解質。
注意點:
⑴溶于水或熔化狀態;注意:“或”字
⑵溶于水和熔化狀態兩各條件只需滿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應;
⑶化合物,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對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質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設問]相同條件下,不同種類的酸、堿、鹽溶液的導電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實驗]觀察:五種電解質HCl、NaOH、NaCl、CH3COOH、NH3.H2O溶液的導電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結果。
(結果:相同條件下,不同種類的酸、堿、鹽溶液的導電能力不相同)
[講述]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的大小決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的濃度和離子所帶電荷數。而當溶液體積、濃度和離子所帶的電荷數都相同的情況下,取決于溶液中自由移動離子數目,導電能力強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數目一定比導電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數目多。
比較以上五種溶液,顯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動離子數目較少。[設問]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關?(電解質的電離程度)
高中化學課程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掌握根據化合價的變化分析及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學習由表及里以及邏輯推理的抽象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從氧化還原這一對典型的矛盾,領悟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學情分析
1、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基礎: 學生已學習了初中的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已掌握了有關氧化還原反應中特殊例子,通過分初中概念的逐步分析,使學習能從初中的特殊例子轉移到高中擴大的概念的實質了來。若能從理論上、其它概念的發展的類比上進行分析,學習對其實質的理解還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2、學生學習本課內容的能力: 通過對本節課內容的深刻理解,一定會使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一定會理解許多反應的進行的實質,對電化學知識也一定會達到一定的理解程度。對知識的理解一定會使學生的能力提高,也使學生學習化學的理論水平有很大提高,對學生的今后元素化合物性質的學習會起到相當大的幫助作用。 3 學生學習本課內容的心理:新上高一的學生從心理上還未完全從初中的心理、思維方式上轉變過來,理解能力還不十分強,但上高中后都有一種好奇心、好勝心,同時也都有一定的進取心,特別是考入重高的學生更是如此,因此,正確引導,逐步培養,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也是培養學生心理承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好時期。 3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在理解初中氧化還原反應(特例)概念的基礎是,理解高中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及特征。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評論(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掌握根據化合價的變化分析及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學習由表及里以及邏輯推理的抽象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從氧化還原這一對典型的矛盾,領悟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評論(0) 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在理解初中氧化還原反應(特例)概念的基礎是,理解高中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及特征。
評論(0) 學時難點
氧化還原的概念及特征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從分類引入氧化還原反應
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學習氧化還原反應 【板書】氧化還原反應 不知道大家看到氧化還原反應這幾個字有 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覺呢?提到 反應,大家先來回憶一下,在初中我們學過 的基本反應類型有哪些,他們的分類依據是什么?
活動2【講授】從得失氧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過渡】以氫氣還原氧化銅為例,初中階段我們認為它是還原反應。我們仔細思考,在反應中僅僅發生了還原反應嗎?如果繼續看,會發現氫氣得到氧變為水。我們可以這樣想,物質它不會消失,既然氧化鐵失去了氧,必然有另一種物質得到氧,才能達到平衡。就好比商人,要賣出一件物品,是不是必然要有人來買?買和賣是同時進行的。同樣的,得失氧也是同時進行的,換句話說,氧化和還原反應是同時進行的,我們給這種反應起了一個名字,叫做氧化還原反應。
【小結】有得失氧的反應稱為氧化還原反應。 活動3【講授】從化合價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思考與討論】下列反應均為氧化還原反應,能否找出它們的共同點?
【學生活動】反應中均有化合價變化
【學生活動】通過對比觀察,思考,歸納,交流,得出結論:這些氧化還原反應中都有某些元素化合價的升高與降低,進而逆推出凡是有化合價變化的反應都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定義】有元素化合價升降的化學反應稱為氧化還原反應。
活動4【講授】從電子轉移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思考與討論】在氧化還原反應中,為什么會有化合價的變化?引導學生探究如下環節:
環節1:以金屬鈉與氯氣反應為例,結合教材閱讀,引導學生分析鈉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結構特點。教師結合教材中氯化鈉形成過程示意圖完善該反應中電子得失與化合價變化間聯系的表達式。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36-37頁
環節2:分析氫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結構特點及氯化氫形成示意圖
3.從電子轉移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結論】從NaCl和HCl的形成看化合價升降的根本原因是電子的得失或偏移,即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有電子的轉移(得失或偏移) 。
活動5【講授】分析氧化還原反
雙線橋法:
(1)標出反應中化合價發生變化的元素的化合價,判斷其升降。
(2)畫箭頭,箭頭由反應物中化合價發生變化的元素指向生成物中同種元素。
(3)在橋上標明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 ,被氧化、被還原,同時用a×b e-形式表示得、失電子數。
a—得、失電子的原子總數
b—每個原子得失電子數(a,b為1時可省略)
口訣:升 失 氧、降 得 還
【練習】雙線橋法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活動6【講授】總結
氧化還原反應
1.特征、判斷依據:化合價升降
2.本質:電子的得失與偏移
3.標雙線橋口訣:升 失 氧、 降 得 還
活動7【作業】課后作業
完成學案上習題。
第三節 氧化還原反應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第三節 氧化還原反應
1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掌握根據化合價的變化分析及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學習由表及里以及邏輯推理的抽象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從氧化還原這一對典型的矛盾,領悟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在理解初中氧化還原反應(特例)概念的基礎是,理解高中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及特征。
學時難點
氧化還原的概念及特征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從分類引入氧化還原反應
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學習氧化還原反應 【板書】氧化還原反應 不知道大家看到氧化還原反應這幾個字有 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覺呢?提到 反應,大家先來回憶一下,在初中我們學過 的基本反應類型有哪些,他們的分類依據是什么?
活動2【講授】從得失氧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過渡】以氫氣還原氧化銅為例,初中階段我們認為它是還原反應。我們仔細思考,在反應中僅僅發生了還原反應嗎?如果繼續看,會發現氫氣得到氧變為水。我們可以這樣想,物質它不會消失,既然氧化鐵失去了氧,必然有另一種物質得到氧,才能達到平衡。就好比商人,要賣出一件物品,是不是必然要有人來買?買和賣是同時進行的。同樣的,得失氧也是同時進行的,換句話說,氧化和還原反應是同時進行的,我們給這種反應起了一個名字,叫做氧化還原反應。
【小結】有得失氧的反應稱為氧化還原反應。 活動3【講授】從化合價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思考與討論】下列反應均為氧化還原反應,能否找出它們的共同點?
【學生活動】反應中均有化合價變化
【學生活動】通過對比觀察,思考,歸納,交流,得出結論:這些氧化還原反應中都有某些元素化合價的升高與降低,進而逆推出凡是有化合價變化的反應都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定義】有元素化合價升降的化學反應稱為氧化還原反應。
活動4【講授】從電子轉移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思考與討論】在氧化還原反應中,為什么會有化合價的變化?引導學生探究如下環節:
環節1:以金屬鈉與氯氣反應為例,結合教材閱讀,引導學生分析鈉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結構特點。教師結合教材中氯化鈉形成過程示意圖完善該反應中電子得失與化合價變化間聯系的表達式。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36-37頁
環節2:分析氫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結構特點及氯化氫形成示意圖
3.從電子轉移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結論】從NaCl和HCl的形成看化合價升降的根本原因是電子的得失或偏移,即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有電子的轉移(得失或偏移) 。
活動5【講授】分析氧化還原反
雙線橋法:
(1)標出反應中化合價發生變化的元素的化合價,判斷其升降。
(2)畫箭頭,箭頭由反應物中化合價發生變化的元素指向生成物中同種元素。
(3)在橋上標明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 ,被氧化、被還原,同時用a×b e-形式表示得、失電子數。
a—得、失電子的原子總數
b—每個原子得失電子數(a,b為1時可省略)
口訣:升 失 氧、降 得 還
【練習】雙線橋法分析氧化還原反應
活動6【講授】總結
氧化還原反應
1.特征、判斷依據:化合價升降
2.本質:電子的得失與偏移
3.標雙線橋口訣:升 失 氧、 降 得 還
活動7【作業】課后作業
完成學案上習題。
高中化學課程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氧化劑和還原劑是性質相反的一對物質。
2.使學生掌握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3.對學生進行矛盾的對立統一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教學重點】
氧化劑、還原劑與元素化合價的關系,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教學難點】
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教具準備】
試管、膠頭滴管、濾紙。
飽和氯水、飽和NaBr溶液、飽和KI溶液、鐵粉、濃硫酸、稀硫酸、溪水、KSCN溶液、濃硝酸。
【教學方法】
復習、歸納法及實驗、分析、總結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第二課時 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言】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和還原劑等有關知識是在什么時候開始學習的嗎?通過高一的學習,大家對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知識已經有了較好基礎,今天我們將進一步學習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板書】第一節 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提問】氧化還原反應中物質變化的特征是什么?實質是什么?什么物質是氧化劑?什么物質是還原劑?
【投影】(師生共同完成)
【練習】在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的反應中,還原劑是 ,氧化劑是 ,還原產物是 ,氧化產物是 ,4 mol HNO3參加反應,其中被還原的是 mol。用“雙線橋”表示該反應。
【過渡】在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里,除了用箭頭表明反應前后同一元素原子的電子轉移外,還可以用箭頭表示不同元素原子的電子轉移,即“單線橋”。
【板書】一、電子轉移的表示方法
(1)雙線橋法:
(2)單線橋法:
【講述】單線橋表示反應過程中,電子由還原劑轉移給氧化劑的情況,從失電子的原子出發,箭頭指向得電子的原子,箭頭上標出電子轉移總數,不需標明“失去”或“得到”字樣。
【練習】用單線橋表示下列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并指出氧化劑和還原劑。
(1)2KClO3 2KCl+3O2
(2)Cl2+2NaOH=NaCl+NaClO+H2O
(3)4NH3+6NO=5N2+6H2O
【投影】展示學生上述練習,并進行講評。
【討論】物質在反應中是作為氧化劑還是作為還原劑,與元素的化合價有什么關系?
【小結】元素處于價態,反應中該物質只能得電子作氧化劑;處于態,只能失電子作還原劑;元素處于中間價態,它的原子隨反應條件不同,既能得電子,又能失去電子,因此,物質既能作氧化劑,又能作還原劑。如硫元素。
【投影】
-2 0 +4 +6
S S S S
只能作還原劑 既能作氧化劑又能作還原劑 只能作氧化劑
【過渡】為了更好地了解氧化還原反應規律,根據我們已有知識把常見的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進行歸納總結。
【板書】二、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投影】(由學生寫出化學式)
【練習】1.對于反應NaH+NH3=NaNH2+H2的說法正確的是()。
A.NH3是還原劑
B.H2既是氧化產物又是還原產物
C.電子轉移數為2
D.NaH是還原劑
2.高錳酸鉀溶液與氫澳酸可發生反應:KmnO4+HBr = Br2+MnBr2+KBr+H2O,其中還原劑是 。若消耗0.1 mol氧化劑,則被氧化的還原劑的物質的量是 mol。
3.在一定條件下,NO與NH3可發生反應生成N2和H2O。現有NO和NH3的混合物 lmol,充分反應后,所得產物中,若經還原得到的N2比經氧化得到的N2多1.4 g。
(1)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標明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2)若以上反應進行完全,試計算原反應混合物中 NO與 NH3的物質的量可能各是多少?
【點評】正確分析化合價的升降情況,確定氧化劑和還原劑,利用得失電子數相等,解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計算題。
【小結】1.氧化劑和還原劑是性質相反的一對物質,在反應戶是作氧化劑還是作還原劑主要取決于元素的化合價。
2.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的表示。
【思考】重要氧化劑和還原劑的常見反應有哪些?
【作業】教材習題一、二,2;二、三。
【板書設計】
第一節 重要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一、電子轉移的表示方法
高中化學課程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原電池的概念,理解原電池原理及其形成條件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和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
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科學規律的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電池起源》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廣泛學習的科學習慣。
經歷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勇于探索問題的本質特征,體驗科學過程。
【教學重點】
原電池概念、工作原理、形成條件和電極方程式的書寫。
【教學難點】
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電極方程式的書寫。
【教學方法】
啟發探究,實驗探究,小組討論,練習歸納,實踐應用
【教學過程】
【視頻導入】《電池的起源》
1780年,意大利科學家加伐尼發現,用兩種金屬線連接死青蛙,蛙腿仍會抽搐。受到電鰻等放電生物的影響,他認為這是“生物電”。但同是意大利的科學家伏打質疑,電流時試驗中的金屬線產生的,于是,他用蘸了鹽水的濕布替換了青蛙,也產生了電流。根據這個實驗原理,伏打設計了第一個電池——伏打電堆。
高中化學課程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乙醛的結構及乙醛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
2、了解醛類和甲醛的性質和用途。
3、了銀氨溶液的配制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來學習乙醛的結構與性質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實驗能力,樹立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醛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
教學難點
醛的氧化反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師:前面學習了乙醇的知識,乙醇在加熱和Cu做催化劑的條件下,氧化成什么物質呢?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活動】回憶,思考,回答并寫出有關化學方程式:
師:今天我們將學習乙醛的結構與性質。
【板書】第二節醛
一、乙醛
1.乙醛的結構
分子式:C2H4O結構式:結構簡式:CH3CHO
官能團:—CHO或(醛基)
(展示乙醛的分子比例模型)
【設問】乙醛的結構簡式為什么不能寫成CH3COH?
引導學生分析比較:
【回答】因為在乙醛的分子結構中,不含有羥基。
【板書】2.乙醛的物理性質
(展示一瓶純凈的乙醛溶液,打開瓶蓋,觀察乙醛溶液的色、態及嗅一下氣味。)
【學生活動】觀察、聞氣味,說出一些物理性質。如無色、有刺激性氣味。
【指導閱讀】乙醛的物理性質,引導學生將分子量、沸點、溶解性與丙烷和乙醇進行比較。
密度比水小,沸點20.8℃,易揮發,易燃燒,能和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過渡】師:從結構上分析可知,乙醛分子中含有官能團—CHO,它對乙醛的化學性質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試推測乙醛應有哪些化學性質?
【板書】3.乙醛的化學性質
(1)加成反應(碳氧雙鍵上的加成)
【設問】哪位同學能說出乙烯和H2的加成反應是怎樣發生的?
【學生活動】思考,描述乙烯和氫氣加成時,是乙烯結構雙鍵中的一個鍵斷裂,加上兩個氫原子。
【追問】當乙醛和氫氣發生加成反應時應如何進行呢?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寫出化學方程式,引導學生總結出加成反應的規律:C=O中的雙鍵中的一個鍵打開。
催化劑
【板書】CH3CHO+H2→CH3CH2OH
師:根據前面所學的有機物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特點可知,乙醛的催化加氫也是它的還原反應。
【板書】(2)氧化反應
①銀鏡反應
【演示實驗3-5】(此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了解銀氨溶液的配制,銀鏡反應的條件和現象。)
實驗注意事項:
1.試管內壁應潔凈。
2.必須用水浴加熱,不能用酒精燈直接加熱。
3.加熱時不能振蕩試管和搖動試管。
4.配制銀氨溶液時,氨水不能過量(防止生成易爆物質)。
【指導學生】根據實驗步驟寫出化學方程式。
【板書】
AgNO3+NH3?H2O=AgOH↓+NH4NO3
AgOH+2NH3?H2O=Ag(NH3)2OH+2H2O(銀氨溶液的配制)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
實驗現象:反應生成的銀附著在試管壁上形成光亮的銀鏡。
【板書】
②乙醛被另一弱氧化劑——新制的Cu(OH)2氧化
【演示實驗3-6】(此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了解乙醛發生此反應的條件和現象。)
CH3CHO+2Cu(OH)2→CH3COOH+Cu2O↓+2H2O
實驗現象:溶液由藍色逐漸變成棕,最后變成紅色沉淀。
【設問】分析上述兩個實驗的共同點是什么?
說明乙醛有什么性質?如何檢驗醛基?
師:乙醛能被弱氧化劑氧化,有還原性,是還原劑。可用銀氨溶液或新制的氫氧化銅檢驗醛基的存在。此兩個反應需要在堿性條件下進行。
【小結】乙醛的主要化學性質:
①乙醛能和氫氣發生加成反應。
②乙醛能被弱氧化劑氧化,更能被強氧化劑氧化。
高中化學課程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之前的章節中,已對原子結構、分子結構和化學鍵做了詳細的介紹,為本章內容的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而本節課中對晶體常識的介紹,則是以后學習各種晶體結構與性質的一個重要開端。關于晶體的常識本節教材的內容包括三部分:1、晶體與非晶體的區別;2、晶體的特點;3、晶體的制備。從教材看,本章首先從人們熟悉的固體出發,把固體分為晶體和非晶體兩大類,引出了晶體的特征和晶胞的概念。從外形、微觀角度和物理性質等方面討論了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并聯系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學生充分體會的化學的意義。晶胞是描述晶體結構的基本單元,是研究晶體結構的最基本概念,教科書利用圖片、比喻等方式介紹了晶體與晶胞的關系,并通過例子介紹了如何計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數。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物理的學習中,對晶體與非晶體在宏觀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其微觀本質了解并不多,基本可以運用在前幾個章節學習的原子結構、分子結構和化學鍵的知識對本節課進一步學習。再通過設計合適的情境和問題,讓學生自己分析、歸納出晶體與非晶體的各種性質。高一15班是西安交通大學少年預科班,具有較高的實驗素養和理論知識以及對科學強烈的探究精神。所以本節課在知識的理論性上可以適當加深,滿足學生的需要。
三、設計理念:
本教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實物展示和形象比喻等教學方式,使學生自主分析晶體和非晶體的不同,激發學生探究晶體和非晶體本質區別的熱情。通過晶體和非晶體微觀上的本質區別,理解晶體和非晶體的宏觀性質上的區別,建立結構決定性質的科學思維方法。
建構起晶胞的概念,形象比喻的方式,體會晶胞與晶體之間的關系;再以課本上的問題設置矛盾,通過學生自學討論,教師的適當點撥,總結歸納出一個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個數的計算方法,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四、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晶體與非晶體的本質差異
2、掌握晶體的基本性質
過程與方法
通過生活常識、感情經驗從宏觀特征逐步過渡到微觀特征,認真把握內部有序造就了外部有序
情感態度價值觀
增強探究晶體結構的興趣,強化結構決定性質的辨證思維
教學重點:晶體和晶胞的概念;晶體與非晶體的本質上的差異
教學難點:晶胞的結構、晶胞中微粒數目的計算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及
目標達成預測
【引入】在前面兩張,我們從原子結構和分子結構這兩種微觀結構研究了物質的性質及變化規律。在這一章,我們將從另一種微觀角度——晶體結構,來研究固體的性質與結構。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晶體的有關常識
【板書】第一節晶體的常識
初中對于晶體和非晶體是如何定義的?那些物質是晶體,那些不是?
展示一些晶體和非晶體的圖片
展示具體的實物和圖片進行教學。例如,展示一些實驗室常見的晶體實物:食鹽、藍礬、明礬、__鉀等;展示一些非晶體實物:玻璃、松香,一些塑料。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晶體的有關常識
【學生】晶體:膽礬、水晶、金剛石……
非晶體:玻璃、石蠟……
觀看圖片
回答:晶體和非晶體
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
聯系舊知,導入課題
引導學生觀察剛才展示的實物以及本章章圖中的各種礦石的彩__片等。
展示教科書中的圖3-4晶體SiO2和非晶體SiO2的示意圖。
提出問題:(1)什么是晶體?什么是非晶體?(2)晶體有什么特點和性質?
《晶體的常識》教學設計
《晶體的常識》教學設計《晶體的常識》教學設計
觀察、小組討論、歸納
歸納:
1.晶體:具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
2、非晶體:不具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
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進行歸納與整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團結的意識。
探究本質差異
應用多媒體課件展示NaCl、CO2、金剛石等晶體的微觀結構示意圖;展示教科書中的圖3-4晶體SiO2和非晶體SiO2的示意圖。
《晶體的常識》教學設計
《晶體的常識》教學設計
晶體二氧化硅
《晶體的常識》教學設計
非晶體二氧化硅
提出問題:
晶體和非晶體的本質區別是什么?
晶體與非晶體的本質差異
歸納:
晶體:原子在三維空間內呈周期性有序排列;
非晶體:原子排列相對無序
通過問題解決,運用比較、分類、抽象、概括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晶體和非晶體的本質區別。
講解晶體的自范性:
請學生觀察老師制備得到的瑪瑙和水晶,并告訴其制備方法,結合前邊看到的晶體SiO2和非晶體SiO2的示意圖。
引導學生從制備方法中得到晶體具有自范性的條件。
歸納:
晶體具有自范性的條件:
晶體的生長速率適當
結合以前和今天學到的知識,總結出晶體的性質
歸納:
晶體的特點:
1.晶體內部質點和外形質點排列的高度有序性。
2、有固定的熔點。
3、有各向異性。
【演示】實驗3—1
碘的升華與凝華
引導學生應用晶體的概念和性質,總結制備晶體的方法:
熔融態物質凝固
氣態物質凝華
溶質從溶液中析出
通過實驗幫助學生了解得到晶體的一般途徑,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重新展示上課開始的圖片,請學生判斷是晶體還是非晶體。
通過板書總結本節課主要介紹的內容:晶體的概念、性質及晶體與非晶體的本質區別及晶體的制備方法。
板書設計
第三章晶體和結構與性質
第一節晶體的常識
一、晶體與非晶體
1、晶體:具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
2、非晶體:不具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
3、晶體與非晶體的本質差異
4、晶體具有自范性的條件
晶體的生長速率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