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教課教案
物理知識與其他知識的類比,如數學知識、化學知識、哲學知識、生活常識等。,往往能起到解決問題、開拓思路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母呷锢斫陶n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物理教課教案(篇1)
教學分析
電動勢是本章的一個難點。教科書明確提出了“非靜電力”的概念,讓學生從功和能的角度理解非靜電力,知道非靜電力在電路中所起的作用,并能從“非靜電力”做功的角度去理解電動勢的概念。
同時為了降低難度,教科書直接給出了電動勢的定義式,但只是說“電動勢在數值上等于非靜電力把1C的正電荷在電源內從負極移送到正極所做的功”,沒有用比值的方法嚴格定義。電源的內阻在后面的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學習中很重要,本節(jié)作了一些鋪墊。
我們常說要讓學生經歷科學過程,其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學生可以通過討論或實驗認識新的規(guī)律,通過閱讀來了解前人的工作過程,跟著教師的思路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地接受新的概念等,這都是經歷科學過程的不同形式。
教學目標
1.知道電源是將其他形式的能轉化成為電能的裝置。
2.了解電路中(電源外部和內部)自由電荷定向移動過程中,靜電力和非靜電力做功與能量轉化的關系。
3.了解電源電動勢的基本含義,知道它的定義式。
4.理解電源內電阻。
教學重點難點
電動勢概念的建立是重點也是難點。此套書多處對“通過做功研究能量”的思想都有闡述和鋪墊,此處再次運用這種功能關系的觀點來學習電動勢。可以使學生對電源電動勢有深刻的理解,同時也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理性思維習慣。本節(jié)課從靜電力做功和非靜電力做功進行比較建立電動勢的概念。也為后面第7節(jié)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學習作了鋪墊。
教學方法與手段
實驗演示、邏輯推理。在電壓和電動勢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中通過靜電力做功和非靜電力做功進行比較教學,建立新的概念。
課前準備
教學媒體
金屬板、酸溶液、靈敏電流計、多種型號的干電池、學生電源、導線、電鍵、小燈泡、投影儀。
知識準備
1.課前復習:電勢差的定義式:U=Wq
2.課前說明:在金屬導體中,能夠自由移動的電荷是自由電子,由于它們帶負電荷,電子向某一方向的定向移動相當于正電荷向相反方向的定向移動。為了方便本節(jié)按照正電荷移動的說法進行討論。
高三物理教課教案(篇2)
一、磁場:
1、磁場的基本性質:磁場對放入其中的磁極、電流有磁場力的作用;
2、磁鐵、電流都能能產生磁場;
3、磁極和磁極之間,磁極和電流之間,電流和電流之間都通過磁場發(fā)生相互作用;
4、磁場的方向:磁場中小磁針北極的指向就是該點磁場的方向;
二、磁感線:在磁場中畫一條有向的曲線,在這些曲線中每點的切線方向就是該點的磁場方向;
1、磁感線是人們?yōu)榱嗣枋龃艌龆藶榧僭O的線;
2、磁鐵的磁感線,在外部從北極到南極,內部從南極到北極;
3、磁感線是封閉曲線;
三、安培定則:
1、通電直導線的磁感線:用右手握住通電導線,讓伸直的大拇指所指方向跟電流方向一致,彎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線的環(huán)繞方向;
2、環(huán)形電流的磁感線:讓右手彎曲的四指和環(huán)形電流方向一致,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環(huán)形導線中心軸上磁感線的方向;
3、通電螺旋管的磁場:用右手握住螺旋管,讓彎曲的四指方向和電流方向一致,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螺旋管內部磁感線的方向;
四、地磁場:地球本身產生的磁場;從地磁北極(地理南極)到地磁南極(地理北極);
五、磁感應強度:磁感應強度是描述磁場強弱的物理量。
1、磁感應強度的大小:在磁場中垂直于磁場方向的通電導線,所受的安培力F跟電流I和導線長度L的乘積的比值,叫磁感應強度。B=F/IL
2、磁感應強度的方向就是該點磁場的方向(放在該點的小磁針北極的指向)
3、磁感應強度的國際單位:特斯拉T,1T=1N/A。m
六、安培力:磁場對電流的作用力;1、大小:在勻強磁場中,當通電導線與磁場垂直時,電流所受安培力F等于磁感應強度B、電流I和導線長度L三者的乘積。
高三物理教課教案(篇3)
1.本章主要是研究物體的組成、分子熱運動、分子間的作用力以及物體的內能。
2.本章主要內容為分子動理論,以分子動理論為基礎,將宏觀物理量溫度和物體的內能聯系起來。屬模塊中高考必考內容。
3.高考中以選擇題形式考查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以計算題形式進行宏觀量與微觀量間的計算。
第一課時 分子動理論
【教學要求】
1.知道物體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
2.知道分子熱運動,分子熱運動與布朗運動關系。
3.知道分子間的作用力和一些宏觀解釋。
【知識再現】
一、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1.分子體積很小,它的直徑數量級是 m.
2.油膜法測分子直徑:d=V/S,V是 ,S是水面上形成成的單分子油膜的面積.
3.分子質量很小,一般分子質量的數量級是
kg
4.分子間有空隙.
5.阿伏加德羅常數:1 mol的任何物質都含有相同的粒子數,這個數的測量值NA= mol—1。阿伏加德羅常數是個十分巨大的數字,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分小,從而說明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二、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guī)則熱運動
1.擴散現象:相互接觸的物質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溫度越高,擴散 .
2.布朗運動: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懸浮在液體中的 的永不停息的無規(guī)則運動,顆粒越小,運動越 ;溫度越高,運動越 .布朗運動不是液體分子的運動.
三、分子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
1.分子間同時存在相互作用的 和
,合力叫分子力.
2.特點: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都隨分子間的
增大而減小,隨分子間距離的減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變化更 。
知識點一微觀量與宏觀量關系的計算
微觀量與宏觀量間的關系,以阿伏加德羅常數為聯系的橋梁。解題時應抓住宏觀量中的質量、體積、摩爾質量、摩爾體積、分子數目等,微觀量中的分子質量、分子大小(體積與直徑),氣體問題一般用正方體模型,固體、液體分子一般用球模型。
【應用1】( 07南京調研)銅的摩爾質量為 ,密度為 ,阿伏加德羅常數為 ,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1kg銅所含的原子數是
B.1m3銅所含的原子數是
C.1個銅原子的質量是
D.1個銅原子所占的體積是
導示: 1kg銅的量為 ,原子數是 ,A錯。1m3銅質量為 ,摩爾數為 ,原子數是 ,B錯。1摩爾銅原子的質量是M,1個銅原子的質量是 ,C對。1摩爾銅的體積為 ,一個銅原子所占的體積為 ,D對。故本題選CD。
物質密度等于質量與體積之比,也等于摩爾質量與摩爾體積之比。摩爾質量為分子質量的6.02×23倍。摩爾體積為分子占據體積的6.02×23倍。
知識點二布朗運動的理解
布朗運動是花粉小顆粒的運動,它體現了分子運動的特點,不是分子運動。由于分子運動,對花粉小顆粒產生隨機的碰撞,這種不平衡,使得花粉小顆粒運動起來。
【應用2】(08鎮(zhèn)江調查)用顯微鏡觀察水中的花粉,追蹤某一個花粉顆粒,每隔 10s 記下它的位置,得到了 a 、 b 、 c 、 d 、 e 、f、 g 等點,再用直線依次連接這些點,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這些點連接的折線就是這一花粉顆粒運動的徑跡
B.它說明花粉顆粒做無規(guī)則運動
C.在這六段時間內花粉顆粒運動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從 a 點計時,經 36s ,花粉顆粒可能不在 de 連線上
導示: 花粉顆粒的運動是雜亂無章的,10s內的徑跡是復雜的,這些點連接的折線不一定是這一花粉顆粒運動的徑跡,A錯。它只能說明花粉顆粒做無規(guī)則運動,B正確。六段時間的位移大小不等,所以花粉顆粒運動的平均速度大小不等,C錯。從d點再運動6s時間,花粉顆粒可能不在 de 連線上,體現花粉顆粒運動的無規(guī)則性,D正確。故選BD。
知識點三分子間的作用力與分子勢能
分子間同時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與引力,它們都隨分子間距離的增大而減小,斥力減小得快。斥力與引力的合力為分子間的作用力,又分別表現為斥力和引力。所以這里的概念容易引起混淆。
高三物理教課教案(篇4)
學生情況分析
由于是高三年級,即將面臨著高考的選拔考試,大多數的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求知__比較強烈。所以課堂紀律比較好,都比較認真地聽課,自覺地與老師互動,完成教學任務。高三(11、12)為理科重點班,相對來說物理基礎較好些;高三(7)班是理科普通班,學習能力有著較大的差異,根據前段時間的觀察和摸底,大多數的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各章各節(jié)的知識點尚處于分立狀態(tài),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識解決相應的基本問題,所以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本學期教材分析
高中前兩年已經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學內容,高三年級將進入全面的`總復習階段,為了配合高三的總復習,學校統(tǒng)一訂購了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浙江專用《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物理)》作為高三復習教材,該書以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和高考考試大綱為指導,以《20__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為依據編寫,作為本學年參考用,本學期擬定完成本書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輪復習。
本學期教學目標
本學年的教學重點就是高考復習。新課內容在開學一個星期內結束。接下來就要開始高考復習。高考復習大致分三個階段。第一輪基礎復習,第二輪專題復習,第三輪基礎鞏固。本學期擬定完成《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物理)》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輪復習。
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客觀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復習手段;
認真?zhèn)湔n,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把握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多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困惑;
認真積極批發(fā)作業(yè)、試卷等,及時反饋得到學生的學習信息,以便適時調節(jié)教學;
盡量多做實驗,多讓學生做實驗,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加其感性認識,加深理解;
認真做好教學分析歸納總結工作,教師間經常互相交流,共同促進。
高三物理教課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是人教社物理選修3-1第一章第4、5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處在電場強度之后,位于靜電現象前,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從電場對電荷做功的角度出發(fā),推知在勻強電場中電場力做功與移動電荷的路徑無關。利用定義法給出電勢的定義,并通過電勢描述等勢面,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對知識的遷移、靈活運用給予了思維上的指導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電荷及庫侖定律、電場強度的知識,對本節(jié)的學習已具備基礎知識,但不夠深入,仍需要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
(三)、教學內容
本節(jié)課為第一課時,主要內容為概念的引入和對其物理含義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高中新課程總目標(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yǎng),滿足全體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需求)的要求和理念(探究性、主體性、發(fā)展性、和諧性)、本節(jié)教材的特點(思想性、探究性、邏輯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會一體)和所教學生的學習基礎(知識結構、思維結構和認知結構),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1、理解電勢的概念,知道電勢是描述電場的能的性質的物理量,理解電勢差與零點電勢面位置的選取無關,熟練應用其概念及定義式UAB?WAB進行相關計q
算。明確電勢差、電勢、靜電力的功、電勢能的關系。2、理解電勢是描述電場的物理量,知道電勢與電勢差的關系UAB??A??B,電勢與零勢面的選取有關,知道電場中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類比、概括,講述新知識,培養(yǎng)學生對新知識的自學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通過與前面知識的結合,理解電勢能與靜電力做的功的關系,從而更好地了解電勢差和電勢的概念。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決一些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增強科學探究的價值觀。
三、重難點分析
為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本課教學重點為:理解和掌握電勢差、電勢、等勢面的概念及意義。在本節(jié)學習之前,學生已學習過其他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fā)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因此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為把電勢、電勢面與前后知識區(qū)別、聯系,并能用此解決相關問題。
四、教學與學法分析
(一)、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
生學習。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fā)思維,教會方法。對于簡諧運動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教學中,收集一些簡諧運動實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huán)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后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舉出生活中一些簡諧運動,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二)、教法分析
本節(jié)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現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應把學習看成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生應與一定的知識背景即情景相聯系,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本節(jié)課采用“誘思引探教學法”。使用投影儀,形象、直觀的展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發(fā)現簡諧運動的規(guī)律及描述方式,把分析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
五、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體現理論聯系實際、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興趣,是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探索過程中,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被動答題走向主動探究。
1、知識回顧。首先展示圖片,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此導體內部電荷同樣有
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電場也有能的性質。
電勢、電勢差的概念比較抽象,在講解時可以通過引入重力場的有關概念進行類比,以增強知識的可感知性,有助于學生理解。因此接下來,復習有關功的知識以及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系。功的量度:W?FScos?;重力做功只與位置有關,與經過的路徑無關;重力做功與勢能的關系:WG??Ep;重力勢能是相對的,有零勢能面。
進一步引導學生擴展思維,回顧所學知識,對新知識產生興趣。例如,我們還研究過其它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fā)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那么電場力做功的情形又是怎樣的呢。
2、引入新課。
指出上圖:在某一點電荷+Q形成的電場中,將同一電荷放入電場的不同位置A、B兩點,所受到的電場力是不同的,這是因為A、B兩點的電場強度不同,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以勻強電場為例,勻強電場中,電荷從A點移動到B點,電場力的大小F?
Eq為恒力,則電
場力做功大小為:W?EqScos?。在這里,W
類似如重力做功W
因此,將W?EScos?是一個與電荷本身無關的量,?hcos?,也是與物體本身無關的物理量,只與重力場本身性質有關。這一比值叫A、B兩點間的電勢差,用UAB來表示。
繼續(xù)聯系重力勢能提出問題: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移動的高度差越大,重力勢能的變化也越大,高度差即高度的差值,電勢差也就是電勢的差值,那么如何定義電場中各點的電勢?給一分鐘同學思考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定義,UAB?WAB,若將B點的電勢定義為零電q
勢點,則A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A點移動到B點——零電勢點時所做的功。因此,老師強調,電勢通常用?表示,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零電勢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3、強化和延伸知識點。
引導學生思考,指出電勢差與零點電勢的選取無關,但電勢是相對零點電勢而言的,與零點電勢的選取有關。然后課堂給出幾分鐘時間,由學生獨立完成一道例題:設電場中AB
2兩點的電勢差U?2.0?10V,帶電粒子的電量q?1.2?10?8C,把q從A點移動到B點,
電場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還是負功?設UA?UB。
4、知識小結。(1)、電場中兩點間的電勢差,類似重力場中兩點的高度差,電勢差UAB?WAB,qU與W、q無關。(2)、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并且注意電勢的大小與參考點的選取無關。(3)、UB?B??,A?A
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越來越低。
5、布置作業(yè)。布置課后習題,要求學生課后獨立完成。
高三物理教課教案(篇6)
原子核結構
新課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原子核的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初步學會探究的方法;
(2)通過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自學和歸納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樹立正確的,嚴謹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
(2)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科學觀和世界觀。
教學重點:原子核的組成。
教學難點:如何利用磁場區(qū)分質子與中子
教學方法: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教學用具:投影片,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
1、原子核的組成
問提:質子:由誰發(fā)現的?怎樣發(fā)現的? 中子:發(fā)現的原因是什么?由誰發(fā)現的?(盧瑟福用 粒子轟擊氮核,發(fā)現質子。查德威克發(fā)現中子。發(fā)現原因:如果原子核中只有質子,那么原子核的質量與電荷量之比應等于質子的質量與電荷量之比,但實際卻是,絕大多數情況是前者的比值大些,盧瑟福猜想核內還有另一種粒子)
小結:
①質子(proton)帶正電荷,電荷量與一個電子所帶電荷量相等,
中子(nucleon)不帶電,
②數據顯示:質子和中子的質量十分接近,統(tǒng)稱為核子,組成原子核。
提問:③原子核的電荷數是不是電荷量?④原子荷的質量數是不是質量?
提示:③不是,原子核所帶的電荷量總是質子電荷的整數倍,那這個倍數就叫做原子核的電荷數。
④原子核的質量幾乎等于單個核子質量的整數倍,那這個倍數叫做原子核的質量數。
小結:③原子核的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
④原子核的質量數=核子數=質子數+中子數
⑤ 符號 表示原子核,X:元素符號;A:核的質量數;Z:核電荷數
一種鈾原子核的質量數是235,問:它的核子數,質子數和中子數分別是多少?(核子數是235,質子數是92,中子數是143)
2、同位素(isotope)
(1)定義:具有相同質子數而中子數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處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稱同位素。
(2)性質:原子核的質子數決定了核外電子數目,也決定了電子在核外的分布情況,進而決定了這種元素的化學性質,因而同種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
提問:列舉一些元素的同位素?
提示:氫有三種同位素:氕(通常所說的氫),氘(也叫重氫),氚(也叫超重氫),符號分別是: 。
碳有兩種同位素,符號分別是 。
高三物理教課教案(篇7)
一、絢麗多彩的運動世界
充分運用多媒體的視聽優(yōu)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這個運動的世界:人在林道上行走;汽車在公路上奔馳;飛機在天空中翱翔;小鳥在樹林中飛翔;月球繞地球轉動;地球繞太陽轉動;整個宇宙的成千上萬個星系都在運動。
讓學生體驗到我們生活的宇宙每時每刻都在運動,我們就生活在運動的世界里。
這里讓學生再列舉自己認識的一些運動現象,結合多媒體展示和學生舉例自己得出:世界是運動的。
二、人文視野中的運動世界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人們總是不斷地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這個運動的世界:詩人用語言的韻律和意境贊美運動;畫家用形態(tài)和色彩描繪運動;音樂家用旋律和節(jié)奏表現運動。
充分鼓勵學生說出描述運動的詩詞、音樂、繪畫、詞匯等。
例如在詩詞方面舉出他們學過或看過的各種詩句。教師可依據學生說出的一些詩句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如絕句·登天門山等)。
在音樂和繪畫方面學生可能舉出得少些,教師可用多媒體展示:古曲《流水》、梵高的《星夜》、畢加索的《沐浴的玩球者》或祖國的傳統(tǒng)國畫等。鼓勵學生用語言描述音樂和繪畫所表現出的運動情景。
在詞匯方面學生可以說出“上升、下落、跑步、轉動、飛奔”等。
教師活動:展示詩詞、音樂、繪畫等,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情感去體驗運動的各種形式。
學生活動:討論和交流,說出描述運動的`詩詞、詞匯等,能說出古曲《流水》中是如何描述運動的,能描述繪畫中表現運動的各種方式。
三、科學視野中的運動世界
科學家又是如何來描述這個運動的世界的呢?
科學家用特定的概念、數學工具及實驗方法來描述與研究運動。
同學們,你們對科學上所說的運動是如何認為的呢?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最后能說出物體位置的改變就稱為運動。
教師指出:物理學中所說的機械運動(mechanicalmotion)是指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
這里說的另一個物體,即事先選定的標準物體,叫做參照物(referenceobject)。
然后引導學生說出如果一個物體相對于參照物位置沒有發(fā)生改變,則稱這個物體是靜止(rest)的。用多媒體展示動畫:一女孩站在樹的對面靜止不動或從同學身旁飛馳而過的火車等。
學生說出樹木是靜止的。但教師在這里要激起認知矛盾(或者有學生主動提出矛盾的觀點):地球是運動的,樹木在地球上隨著地球一起移動,按理說樹木是運動的,但平時我們看起來樹木是靜止的,為什么呢?
引導學生說出:從女孩這方面來看,樹木和她自己的位置關系沒有改變。(可再展示運動和靜止的概念)
教師點明:看來判斷樹木是否靜止,是拿樹木和女孩自己比較,看樹木的位置發(fā)生變化沒有。再用多媒體展示動畫:另一個男孩向女孩走來。問:男孩是運動還是靜止的,為什么?
引導學生用參照物、位置改變等概念去描述:以女孩為參照物,男孩和她之間的位置在不斷改變,所以說男孩在運動。順勢提出:如果男孩來觀察女孩,以男孩為參照物,女孩和他之間的位置在變化嗎?可不可以說在男孩看來女孩是運動的?還可不可以認為在男孩看來,樹木也是運動的呢?
引導學生說出:看來說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是相對于選定的參照物來說的,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改變了就說這個物體是運動的;反之,就是靜止的。
因此,我們描述物體運動或靜止時都要特別說明是以什么為參照物,選擇的參照物不同,結論常常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