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復習教案內容
高三物理復習教案內容都有哪些?物理是由淺入深。沒有扎實的基礎很難做綜合題,大題也會很難做,所以學習物理不能掉以輕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高三物理復習教案內容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三物理復習教案內容(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人教社物理選修3-1第一章第4、5節的內容,本節處在電場強度之后,位于靜電現象前,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從電場對電荷做功的角度出發,推知在勻強電場中電場力做功與移動電荷的路徑無關。利用定義法給出電勢的定義,并通過電勢描述等勢面,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和對知識的遷移、靈活運用給予了思維上的指導作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電荷及庫侖定律、電場強度的知識,對本節的學習已具備基礎知識,但不夠深入,仍需要通過本節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和提高。
(三)、教學內容
本節課為第一課時,主要內容為概念的引入和對其物理含義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高中新課程總目標(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的要求和理念(探究性、主體性、發展性、和諧性)、本節教材的特點(思想性、探究性、邏輯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會一體)和所教學生的學習基礎(知識結構、思維結構和認知結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1、理解電勢的概念,知道電勢是描述電場的能的性質的物理量,理解電勢差與零點電勢面位置的選取無關,熟練應用其概念及定義式UAB?WAB進行相關計q
算。明確電勢差、電勢、靜電力的功、電勢能的關系。2、理解電勢是描述電場的物理量,知道電勢與電勢差的關系UAB??A??B,電勢與零勢面的選取有關,知道電場中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類比、概括,講述新知識,培養學生對新知識的自學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通過與前面知識的結合,理解電勢能與靜電力做的功的關系,從而更好地了解電勢差和電勢的概念。
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嘗試運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決一些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增強科學探究的價值觀。
三、重難點分析
為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本課教學重點為:理解和掌握電勢差、電勢、等勢面的概念及意義。在本節學習之前,學生已學習過其他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因此本節教學的難點為把電勢、電勢面與前后知識區別、聯系,并能用此解決相關問題。
四、教學與學法分析
(一)、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
生學習。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對于簡諧運動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教學中,收集一些簡諧運動實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后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簡諧運動,做到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二)、教法分析
本節課設計的指導思想是:現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應把學習看成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生應與一定的知識背景即情景相聯系,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本節課采用“誘思引探教學法”。使用投影儀,形象、直觀的展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發現簡諧運動的規律及描述方式,把分析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理論聯系實際、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興趣,是學生在問題解決的探索過程中,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被動答題走向主動探究。
1、知識回顧。首先展示圖片,電場對放入其中的電荷有力的作用,此導體內部電荷同樣有
力的作用,此力可以做功,所以電場也有能的性質。
電勢、電勢差的概念比較抽象,在講解時可以通過引入重力場的有關概念進行類比,以增強知識的可感知性,有助于學生理解。因此接下來,復習有關功的知識以及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系。功的量度:W?FScos?;重力做功只與位置有關,與經過的路徑無關;重力做功與勢能的關系:WG??Ep;重力勢能是相對的,有零勢能面。
進一步引導學生擴展思維,回顧所學知識,對新知識產生興趣。例如,我們還研究過其它力做功,如分子力做功使得分子勢能發生變化,彈簧的彈力做功引起彈性勢能的變化,那么電場力做功的情形又是怎樣的呢。
2、引入新課。
指出上圖:在某一點電荷+Q形成的電場中,將同一電荷放入電場的不同位置A、B兩點,所受到的電場力是不同的,這是因為A、B兩點的電場強度不同,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以勻強電場為例,勻強電場中,電荷從A點移動到B點,電場力的大小F?
Eq為恒力,則電
場力做功大小為:W?EqScos?。在這里,W
類似如重力做功W
因此,將W?EScos?是一個與電荷本身無關的量,?hcos?,也是與物體本身無關的物理量,只與重力場本身性質有關。這一比值叫A、B兩點間的電勢差,用UAB來表示。
繼續聯系重力勢能提出問題: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移動的高度差越大,重力勢能的變化也越大,高度差即高度的差值,電勢差也就是電勢的差值,那么如何定義電場中各點的電勢?給一分鐘同學思考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定義,UAB?WAB,若將B點的電勢定義為零電q
勢點,則A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A點移動到B點——零電勢點時所做的功。因此,老師強調,電勢通常用?表示,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零電勢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3、強化和延伸知識點。
引導學生思考,指出電勢差與零點電勢的選取無關,但電勢是相對零點電勢而言的,與零點電勢的選取有關。然后課堂給出幾分鐘時間,由學生獨立完成一道例題:設電場中AB
2兩點的電勢差U?2.0?10V,帶電粒子的電量q?1.2?10?8C,把q從A點移動到B點,
電場力做了多少功?是正功還是負功?設UA?UB。
4、知識小結。(1)、電場中兩點間的電勢差,類似重力場中兩點的高度差,電勢差UAB?WAB,q
U與W、q無關。(2)、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等于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參考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并且注意電勢的大小與參考點的選取無關。(3)、UB?B??,A?A
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越來越低。
5、布置作業。布置課后習題,要求學生課后獨立完成。
高三物理復習教案內容(篇2)
學生情況分析
由于是高三年級,即將面臨著高考的選拔考試,大多數的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求知__比較強烈。所以課堂紀律比較好,都比較認真地聽課,自覺地與老師互動,完成教學任務。高三(11、12)為理科重點班,相對來說物理基礎較好些;高三(7)班是理科普通班,學習能力有著較大的差異,根據前段時間的觀察和摸底,大多數的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各章各節的知識點尚處于分立狀態,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識解決相應的基本問題,所以對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本學期教學目標
本學年的教學重點就是高考復習。新課內容在開學一個星期內結束。接下來就要開始高考復習。高考復習大致分三個階段。第一輪基礎復習,第二輪專題復習,第三輪基礎鞏固。本學期擬定完成《步步高大一輪復習講義(物理)》的第一至第十一章的第一輪復習。
提高教學質量措施
客觀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復習手段;
認真備課,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把握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多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困惑;
認真積極批發作業、試卷等,及時反饋得到學生的學習信息,以便適時調節教學;
盡量多做實驗,多讓學生做實驗,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其感性認識,加深理解;
認真做好教學分析歸納總結工作,教師間經常互相交流,共同促進。
高三物理復習教案內容(篇3)
知識與技能:
1.能從力作用的效果來理解力的合成和合力的概念
2.能區分矢量和標量,能通過實驗掌握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是矢量運算的普遍法則
3.會用作圖法求共點力的合力,會計算在同一直線上的幾個共點力的合力
4.知道合力的大小與原來兩個共點力間夾角的關系,會用直角三角形知識計算共點力的合力
過程與方法
學會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和歸納總結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會運用等效的物理思想來解決問題,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__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并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本節的重點是通過實例理解力的合成與合力的概念;教學的難點是: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二力平衡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什么是共點力,并通過歸納總結區別合力與分力,并通過實驗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再進一步聯系生活,擴展到多個共點力的合成;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歸納總結和實驗探究法并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初中的基礎上,復習二力平衡,來引導學生學習合力的概念,強調力的合成不是簡單的代數相加、減;進而讓學生探究力的合成滿足怎樣的規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究平行四邊形定則;觀察及歸納總結。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投影(展示自然界的平衡之美)讓學生體會到力與平衡的現象隨處可見,由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提出問題(什么是共點力)讓學生閱讀課本在回答問題,教師利用實例講解共點力的概念,強調幾個力的延長線會交于一點就是共點力。
教師復習初中“二力平衡”的有關知識,讓學生回顧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分力、合力的基本概念。教師舉例(墻上掛畫,一個人提一桶水與兩個人合提一桶水等)并作出受力分析的示意圖,指出各個作用力并不在同一直線上。怎樣進行力的合成?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提供學生:橡皮筋,測力計,直尺,白紙等讓學生閱讀82頁的實驗探究,并進行分組實驗。教師指導學生實驗,歸納和總結。進而得到: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師講解探究實驗中的分力與合力的區別,合力與力的合成的區別。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來體驗合力的大小與原來兩個力大小及夾角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更好掌握矢量不同于標量的計算法則。
教師給出例題(水平向右力F1=45N;豎直向上的力F2;用作圖法求這兩個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讓學生分析回答解決問題的思路,教師在進一步的擴展到多個共點力的合成。這樣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后布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高三物理復習教案內容(篇4)
一.教材簡析
本節課力的合成,是在學生了解力的基本性質和常見幾種力的基礎上,通過等效替代思想,研究多個力的合成方法,是對前幾節內容的深化。
本節重點介紹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但實際這是所有矢量運算的共同工具,為學習其他矢量的運算奠定了基礎。
更重要的是,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對今后牛頓運動定律、平衡問題、動量與能量問題的理解和應用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因此,這節課承前啟后,在整個高中物理學習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定位
為了讓學生充分進行實驗探究,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本節內容分兩課時來完成,今天我說課的內容為本節內容的第一課時。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等效的角度進行力的替代.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通過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培養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實驗態度.
根據以上分析確定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如下:
一、重點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它們的關系.
.實驗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則.
二、難點
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和運用。
三、重、難點突破方法——教法簡介
本堂課的重、難點為實驗探究力的合成所遵循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為了實現重難點的突破,讓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就要讓學生親自體驗規律獲得的過程。
因此,本堂課在學法上采用學生自主探究的實驗歸納法——通過重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親自去體驗、探究、歸納總結。體現學生主體性。
實驗歸納法的步驟如下。這樣設計讓學生不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這也是本堂課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重要手段。
本堂課在教法上采用啟發式教學——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啟發學生,激發學生思維。體現教師主導作用。
四、教學過程設計
采用六環節教學法,教學過程共有六個步驟。
教學過程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安排兩個同學共提一桶水,再請全班力氣的同學來提這一桶水,游戲雖簡單,但能迅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然后用圖片引導學生通過作用效果相同得出合力與分力的概念。由此引出——
第二環節、新課教學:
展示合力與分力以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強調等效替代法。舉例說明等效替代法是一種重要的物理方法。
那么如何來求合力呢?先簡單回顧初中所學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成方法:直接加減即可。再通過設置三個問題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猜想合力與分力究竟是什么關系呢?學生猜想五花八門,產生思維沖突,怎么辦呢?學生自然會想到通過實驗來尋求問題答案。由此引出——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
首先,教師展示實驗儀器,讓學生思考如何設計實驗,,如何進行實驗呢?學生面對器材可能會覺得無從下手。再次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面對儀器分組討論以下四個問題。
問題1要用動畫輔助說明。在問題2中,教師要強調結點的問題,用動畫說明。問題3中,直觀簡潔的描述力必須用力的圖示,用圖片說明。問題4讓學生注意測力計的使用,減小實驗誤差。通過對這四個問題的討論,再結合多媒體動畫的展示,使學生對探究的步驟清晰明了。
然后,學生分組實驗,合作探究,記錄合力與兩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力的圖示。實驗完成后請學生展示實驗結果,應該立即可得出結論一:比較分力與合力的大小,可得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成,不能簡單地利用代數方法相加減.
那合力與分力到底滿足什么關系呢?
此時要引導學生思考:既然從數字上找不到關系,哪可不可以從幾何上找找關系呢?學生會立即猜想出O、A、C、B像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四個頂點,OB可能是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哪么猜想是否正確呢?親自實踐才有發言權,學生動手作圖:以OA、OC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OACB,看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與OB是否重合。
學生作圖后發現對角線與合力很接近。教師說明實驗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科學家經過很多次的、精細的實驗,最后確認對角線的長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說明對角線就表示F1和F2的合力.由此得到結論二:力的合成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進入
第四環節:歸納總結
高三物理復習教案內容(篇5)
第一課時 分子動理論
【教學要求】
1.知道物體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
2.知道分子熱運動,分子熱運動與布朗運動關系。
3.知道分子間的作用力和一些宏觀解釋。
【知識再現】
一、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1.分子體積很小,它的直徑數量級是 m.
2.油膜法測分子直徑:d=V/S,V是 ,S是水面上形成成的單分子油膜的面積.
3.分子質量很小,一般分子質量的數量級是
kg
4.分子間有空隙.
5.阿伏加德羅常數:1 mol的任何物質都含有相同的粒子數,這個數的測量值NA= mol—1。阿伏加德羅常數是個十分巨大的數字,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分小,從而說明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
二、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熱運動
1.擴散現象:相互接觸的物質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溫度越高,擴散 .
2.布朗運動: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懸浮在液體中的 的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顆粒越小,運動越 ;溫度越高,運動越 .布朗運動不是液體分子的運動.
三、分子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力
1.分子間同時存在相互作用的 和
,合力叫分子力.
2.特點: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都隨分子間的
增大而減小,隨分子間距離的減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變化更 。
知識點一微觀量與宏觀量關系的計算
微觀量與宏觀量間的關系,以阿伏加德羅常數為聯系的橋梁。解題時應抓住宏觀量中的質量、體積、摩爾質量、摩爾體積、分子數目等,微觀量中的分子質量、分子大小(體積與直徑),氣體問題一般用正方體模型,固體、液體分子一般用球模型。
【應用1】( 07南京調研)銅的摩爾質量為 ,密度為 ,阿伏加德羅常數為 ,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1kg銅所含的原子數是
B.1m3銅所含的原子數是
C.1個銅原子的質量是
D.1個銅原子所占的體積是
導示: 1kg銅的量為 ,原子數是 ,A錯。1m3銅質量為 ,摩爾數為 ,原子數是 ,B錯。1摩爾銅原子的質量是M,1個銅原子的質量是 ,C對。1摩爾銅的體積為 ,一個銅原子所占的體積為 ,D對。故本題選CD。
物質密度等于質量與體積之比,也等于摩爾質量與摩爾體積之比。摩爾質量為分子質量的6.02×23倍。摩爾體積為分子占據體積的6.02×23倍。
知識點二布朗運動的理解
布朗運動是花粉小顆粒的運動,它體現了分子運動的特點,不是分子運動。由于分子運動,對花粉小顆粒產生隨機的碰撞,這種不平衡,使得花粉小顆粒運動起來。
【應用2】(08鎮江調查)用顯微鏡觀察水中的花粉,追蹤某一個花粉顆粒,每隔 10s 記下它的位置,得到了 a 、 b 、 c 、 d 、 e 、f、 g 等點,再用直線依次連接這些點,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這些點連接的折線就是這一花粉顆粒運動的徑跡
B.它說明花粉顆粒做無規則運動
C.在這六段時間內花粉顆粒運動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從 a 點計時,經 36s ,花粉顆粒可能不在 de 連線上
導示: 花粉顆粒的運動是雜亂無章的,10s內的徑跡是復雜的,這些點連接的折線不一定是這一花粉顆粒運動的徑跡,A錯。它只能說明花粉顆粒做無規則運動,B正確。六段時間的位移大小不等,所以花粉顆粒運動的平均速度大小不等,C錯。從d點再運動6s時間,花粉顆粒可能不在 de 連線上,體現花粉顆粒運動的無規則性,D正確。故選BD。
知識點三分子間的作用力與分子勢能
分子間同時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與引力,它們都隨分子間距離的增大而減小,斥力減小得快。斥力與引力的合力為分子間的作用力,又分別表現為斥力和引力。所以這里的概念容易引起混淆。A.分子間的引力比分子間的斥力減小得快,分子力增大
B.分子間的引力比分子間的斥力減小得快,分子力減小
C.分子間的斥力比分子間的引力減小得快,分子力增大
D.分子間的斥力比分子間的引力減小得快,分子力減小
導示: 當分子距離r=r0時,分子間引力和斥力相等,距離再增大時,表現為引力,斥力減小得快,但分子力減小,ABC錯,D對,故選D。
討論分子間斥力與引力時,應區別斥力、引力和作用力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在不同距離段上的特點。
類型一分子力與宏觀力的關系
與分子力特點有關的習題主要有三類:一是判斷對分子力特點的描述是否正確.二是利用分子力特點研究分子力做功,分子的加速度.三是與實際相關聯的問題.要正確分析這些問題,必須準確把握分子力的特點,熟知分子間斥力、引力及合力隨分子間距離的變化規律.應弄清楚是分子力原因還是其它力作用的結果,切不可見了相斥、相吸就與分子力聯系.
高三物理復習教案內容(篇6)
1.教學目標
1、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等溫變化;
(2)掌握玻意耳定律的內容和公式;知道定律的適用條件。
(3)理解等溫變化的P—V圖象與P—1/V圖象的含義,增強運用圖象表達物理規律的能力;
1、2過程與方法
帶領學生經歷探究等溫變化規律的全過程,體驗控制變量法以及實驗中采集數據、處理數據的方法。
1、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切身感受物理現象,注重物理表象的形成;用心感悟科學探索的基本思路,形成求實創新的科學作風。
2、教學難點和重點
重點:讓學生經歷探索未知規律的過程,掌握一定質量的氣體在等溫變化時壓強與體積的關系,理解p—V圖象的物理意義。
難點: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數據處理。
3、教具:
塑料管,乒乓球、熱水,氣球、透明玻璃缸、抽氣機,u型管,注射器,壓力計。
4、設計思路
學生在初中時就已經有了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生活中也有熱脹冷縮的概念,但對于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是不清楚的。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證精神。這節課首先通過做簡單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白氣體的質量、溫度、體積和壓強這幾個物理量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然后與學生一道討論實驗方案,確定實驗要點,接著師生一道實驗操作,數據的處理,得出實驗結論并深入討論,最后簡單應用等溫變化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5、課題引入
演示實驗:變形的乒乓球在熱水里恢復原狀
乒乓球里封閉了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溫度升高,氣體的壓強就隨著增大,同時體積增大而恢復原狀。由此知道氣體的溫度、體積、壓強之間有相互制約的關系。本章我們研究氣體各狀態參量之間的關系。
對于氣體來說,壓強、體積、溫度與質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高中階段通常就用壓強、體積、溫度描述氣體的狀態,叫做氣體的三個狀態參量。對于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它的三個狀態參量都不變時,我們就說氣體處于某一確定的狀態;當一個狀態參量發生變化時,就會引起其他狀態參量發生變化,我們就說氣體發生了狀態變化。這一章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氣體狀態變化的規律。
出示課題:第八章氣體
師問:同時研究三個及三個以上物理量的關系,我們要用什么方法呢?請舉例說明。
生:控制變量法
比如要研究壓強與體積之間的關系,需要保持質量和溫度不變,再如要研究氣體壓強與溫度之間的關系,需要保持質量和體積不變。
師:我們這節課首先研究氣體的壓強和體積的變化關系。
我們把溫度和質量不變時氣體的壓強隨體積的變化關系叫做等溫變化。
高三物理復習教案內容(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探究得出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計算公式。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了解滑動摩擦力的存在,實驗探究產生滑動摩擦力的條件以及影響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實驗技能和探索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能提高實事求是的科學實驗態度,鍛煉思維能力、抽象能力,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滑動摩擦力產生條件和計算式。
【難點】
實驗探究的過程。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幾個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車急剎車、冰壺運動等。
通過提問這些情景中的現象,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得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導出新課。
(二)科學探究
問題1:滑動摩擦力什么情況下才會出現?結合前面學的靜摩擦力條件進行討論。
學生討論:需要有壓力、粗糙的接觸面以及相對運動。
問題2:為什么冰壺、火車、孩子受到的滑動摩擦力不同呢?
實驗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與壓力有關,與速度有關,與質量有關,與粗糙程度有關等等。
2.設計實驗:用彈簧秤拉動木塊,可通過加減砝碼改變壓力,改變拉動速度,更換接觸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彈簧秤示數便是滑動摩擦力示數,設計表格進行記錄。
3.進行實驗:6人一組進行實驗,注意小組內部的分工問題,教師巡視。
4.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5.交流討論:分享實驗中的數據和實驗細節,誤差處理等;討論控制變量法的注意事項,即控制無關變量相同,只改變探究的物理量等;實驗安全問題、保護器材問題等等。
6.總結:結合實驗結論和教材,得出滑動摩擦力的計算公式,f=μN
問題3: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斷呢?結合示例分析并討論。
示例:木塊在地面上滑動、木塊在木板上滑動并帶動木板一起滑動。
學生討論:滑動摩擦力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相對運動方向有時并不是運動方向。
問題4:滑動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舉例說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見到滑動摩擦力,車輛的剎車系統是利用滑動摩擦力進行減速,打磨東西也是利用了滑動摩擦力,同時機器中的滑動摩擦力會損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潤滑油來減小滑動摩擦力等等。
(三)鞏固提高
給出適當例題,運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斷摩擦力方向。
(四)小結作業
小結:淺談本節課收獲。
作業:課下繼續探索,拓展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