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初二學習教案
物理初二學習教案都有哪些?物理規律的數學語言體現了物理學的簡潔特征。比如:牛頓第二定律,愛因斯坦質能方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物理初二學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物理初二學習教案(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二、能力目標
1.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現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
2.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具有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感受科學與藝術結合所帶來的美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體驗戰勝困難,解決物理問題時的喜悅.
教學重點
速度的概念及單位.
教學難點
勻速直線運動的判斷及速度單位的換算.
教學方法
觀察比較法:通過對生活中實際事例的比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勻速直線運動與變速直線運動的區別.
練習法:通過學生練習,學會應用速度公式的簡單計算及速度單位的換算. 教具準備
投影儀、錄像機及資料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請同學們觀看課前準備的錄像資料:
?動畫片“龜、兔賽跑”的片斷
?戰爭題材電視片中立體戰的片斷
[師]剛才的畫面中,同學們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線爬行的烏龜、在筆直的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在空中沿直線飛行的飛機??結合同學們上節課學習的知識,你認為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嗎?
[生](以地面為參照物)它們都在運動.
[生]它們運動的路線都是直的.
[生]它們都在做機械運動.
[師]它們做機械運動的情況有沒有什么區別呢?
[生]有.它們有的在天上飛,有的在地上爬.
[生]它們運動的快慢不一樣.
[師]運動有快有慢,怎樣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1.速度
(1)概念
[想想議議]
[師]請同學們繼續觀看學校田徑運動會上100 m決賽的盛況.
[放錄像]
?學校田徑運動會100 m決賽
[師]在一片歡呼聲中,100 m決賽的冠軍產生了.同樣是跑100 m的運動員,如何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呢?
[生]都是百米運動員,他們跑的路程一樣長.先到達終點的運動員用的時間短,他運動得就快.
[生]通過相等的路程,用的時間短的人運動得快.
[師]同學們歸納得很好.大家接著觀看另一場精彩的比賽片斷
[放錄像]
?24屆奧運會萬米賽片斷
[師]比賽還在進行中,怎樣比較運動員們運動的快慢呢?
[生]看看他們誰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長,而時間一樣.
[生]在相等的時間內,跑的路程長的運動員運動得快.
[師]通過同學們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況下,通過比較時間的長短來判斷運動的快慢;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通過比較路程的長短來比較運動的快慢.請同學們繼續關注下面的問題.
學校百米賽冠軍的成績是12 s,24屆奧運會萬米賽冠軍的成績是28min,怎樣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
[生]根據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較他們一段相同路程內的時間或比較他們一段相同時間內的路程.
[生]可以比較他們在1 s內運動的路程.
[師]請同學們分別計算他們在1 s內的路程.
一名同學板演
學生演算、教師巡視.
100m=8.33 m/s 12s
10000m 萬米冠軍:=5.95 m/s 1680s 百米冠軍:
[師]在物理學中物體運動的快慢用速度(velocity)表示.同學們剛才求出的就是兩名運動員各自的速度.速度等于什么呢?
[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時間.
[生]剛才計算的是1 s內運動員跑的路程,所以說速度等于1 s內的路程.
[師]能不能分別計算出兩名運動員在1 min內、1 h內跑過的路程,來比較他們運動的快慢呢?
[生]可以.
[師]“1s、1 min、1 h”都叫做單位時間,所以可以把速度定義為“單位時間內的路程”.
[板書]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公式
[師]在以前的學習中,同學們肯定已經注意到,每一個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表示符號.物理學上,路程用“s”表示,時間用“t”表示,速度用“v”表示.如果一個運動物體在“t”時間內運動的
路程是“s”,那么這個運動物體的速度該如何表示呢?請大家寫出速度的表示式.
[生]v=s t
[師]這就是速度、路程和時間的關系式.即速度的公式.
(3)單位
[師]同學們可以由速度的公式,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討論一下速度的單位應該是什么.
[生]根據速度的公式可以看出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時間,所以速度的單位是、由路程的單位除以時間的單位組成.如果路程的單位用米(m),時間的單位用秒(s),速度的單位就是米(m)除以秒(s).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好.國際單位制中:路程的單位是米(m),時間的單位是秒(s),速度的單位就寫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讀作“每”,所以.米/秒(m/s)就讀作“米每秒”.
物理初二學習教案(篇2)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回憶再現初步認識機械運動的現象.
2、知道機械運動是指物體位置的變化。
3、知道參照物.
4、會選擇參照物描述機械運動,會根據對運動的描述指明參照物.
5、知道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回憶再現的方法認識什么是機械運動.
2、通過親身體驗的方法認識選擇不同的參照物描述運動的結果會不相同.
3、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問題的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觀察、想象、討論等雙邊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學知識.
2、通過對“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這一觀點的認識,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方法論,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
一、機械運動
探究:什么是機械運動呢?
1.春天,風箏在空中迎風擺動;2,夏天,蚊蟲在燈下飛舞;3.秋天,落葉紛紛飄落;
4.冬天,雪花漫天飄灑;5.昨天,“神舟五號”飛船騰空而起;
6.今天,你上學的路上,路旁的樹木不斷被甩在身后
7.此時,鐘表的秒針在不停地“走動”;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我們每一個人時刻都在運動(如心臟在跳動,血液在流動),仔細體會與比較上面列舉的物體運動的例子,我們得到的結論是:物體相對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想想議議
宇宙及自然界中關于機械運動的例子還有許多;同學們通過思考、討論可以多找一些例子,提出來發表讓大家共享:①流星劃過夜空 ②小鳥在空中飛行③河水在不停地流動④稻穗在隨風起伏⑤房屋、樹木隨地球一起運動。這些都是機械運動嗎?
二、參照物
1.探究
提出問題:如何恰當地描述物體的運動狀態?
猜想和假說:(1)要選擇一個物體做標準,對照要研究的物體和選擇的標準物體相對位置是否變化后再做出判斷.
(2)很簡單,用眼睛看看動不動就行了。
進行實驗: (1)兩名同學乘坐公交車,一名同學盯著另一輛車上的某乘客,另一名同學盯著站牌,此時另一輛車開動,兩同學乘坐的汽車未開動,請兩同學說出自己乘坐的汽車的運動狀態.
(2)乘坐觀光電梯時,眼睛看地板和看外面的景物對自己運動狀態的描述分別是怎樣的?
2.參照物該怎樣選擇?
想想議議
每個同學都來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情況,看看各是以什么物體作為參照物的.如:夜間趁著月光走路時,要描述影子的運動情況,若以地面為參照物,影子在動;若以人為參照物,
影子是靜止的。
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著,絕對靜止的物體是沒有的.我們平常所說的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的,都是相對于某個物體而言的.如果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我們就說第一個物體是運動的;若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沒有發生位置的變化,我們就說第一個物體是靜止的.對于同一物體,若選擇不同的物體作參照標準來研究它的運動情況,得到的結論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選擇參照物,就無法判定物體是否在運動.例如,司機開著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以車為參照物,司機是靜止的,以路面為參照物,司機是運動的;李明和王紅晚餐后并肩散步,以路旁的樹木為參照物,他們兩位都是運動的,若以李明為參照物,王紅是靜止的;樹木、房子相對于大地是靜止的,若以行駛的車為參照物,它們都是運動的.
四、相對靜止
兩個運動物體運動的快慢相同,運動的方向相同,這兩個物體就是相對靜止.例如,卡車和聯合收割機,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以其中一個為參照物,另一個是靜止的,屬于相對靜止.
天氣預報與物理學中的機械運動有密切聯系.經驗豐富的氣象預報員會根據衛星云圖結合其運動速度準確判斷冷空氣在什么時候到達什么地區造成大風降溫或冷暖空氣,什么時候在什么地區上空交匯形成雨雪天氣等等,提醒人們做好預防準備工作.
物理初二學習教案(篇3)
3.3 液化和汽化
課 型
預習+展示
達標測評:
見課件
拓展提升
8、如圖所示,在“觀察水沸騰”實驗中,水在沸騰時,溫度計示數如圖所示,此時水的沸點為 ;若繼續加熱2min,溫度計的示數 ;(填“升高”、“降低”或“不變”)溫度計周圍的“白氣”是水蒸氣遇冷 形成的小水滴。
學習目標:(投影展示)
1. 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蒸發和 沸騰統稱為汽化現象,汽化時吸熱。 ②了解蒸發和沸騰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③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① 讓學生例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觀察并感受汽化和液化現象。 ②經歷探究汽化的現象與實質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讓學生參與本節課對汽化現象的探究活動,逐漸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的能力,學會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生活中物理現象。
課堂流程:
預習課:閱讀教材10′→組內交流導學案10′→組間交流10→鞏固提升10′
展示課:預習交流,發現問題3′→組內互動,探究問題5′→小組獲取任務,明確答案2′→交流展示15′→穿插鞏固,整理糾錯2′→知識拓展5′→達標測評8′
學習內容:
1、觀察沸騰現象,歸納總結沸騰的特點。
2、知道汽化會吸熱。
物理初二學習教案(篇4)
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
了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2、過程與方法
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獲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重、難點:顯微鏡、望遠鏡結構原理
教學器材:顯微鏡、電腦平臺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一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當:
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為25cm時,成
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為15cm時,成
物體與透鏡的距離為5cm時,成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為什么要利用顯微鏡和望遠鏡?
進行新課:
1、顯微鏡:
(1)、顯微鏡的結構:
各部分的作用……目鏡:
物鏡:
反光鏡:
(2)、顯微鏡如何放大物體:課本P65示
(作光路圖說明)
總結:顯微鏡實際上是二各凸透鏡的組合,一個做投影儀,另一個做放大鏡。
2、望遠鏡:圖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鏡:
物鏡:
反光鏡:
(2)、望遠鏡如何看清遠處的物體:課本P66示
(作光路圖說明)
總結:望遠鏡實際上是二各凸透鏡的組合,一個做照相機,另一個做放大鏡。
4、介紹新型的顯微鏡、望遠鏡。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1、完成課本練習。
2、我還想知道……?
教學后記:
可以讓學生自學的方式進行,最后總結它們的結構和原理,然后復習本章知識。
物理初二學習教案(篇5)
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現象。
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時的偏折規律。
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2、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重、難點:掌握光的折射規律的內容。利用試驗、現象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教學器材:激光源、透鏡、水、紙、角度測量器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現象,說明光是沿傳播的。
2、光在傳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種介質,就會在介質表
面發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現象:筷子折了、圖像通過玻璃后變形了?是什么原因?
②光的直線傳播……均勻介質,如果介質不均勻,光的傳播不是直線嗎?同學們猜一猜
進行新課:
1、試驗:一束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光線向哪個方向偏折?
(先讓學生猜想:光線會往哪邊折?)
結果:
2、光的折射規律:
(1)、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內。
(2)、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
(3)、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
結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從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遠離法線偏折。
光垂直界面射入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4、有關現象:
(1)、池底變淺:做圖說明
(2)、筷子彎折:做圖說明
(3)、海市唇樓:做圖說明
(4)、漁民刺魚:做圖說明:
(5)、通過透明物質看物體,都是折射現象,成的都是虛像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完成課本練習。
光的折射現象在生活中的實例(200字以上)
教學后記:
折射的三種情況要清晰,能做圖。
折射現象的解釋:教師應先示范
物理初二學習教案(篇6)
一、知識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體表面可以發生反射。2、認識光反射的規律。
3、知道光路可逆。4、知道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難點:
1、理解光的反射規律的內容。
2、利用實驗現象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三、教學課時:2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前提測評: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現象,說明光是沿傳播的。
2、閃電與雷聲雖然同時產生的,但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后聽到雷聲,這說明了什么?
2、、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我們為什么可以看見物體?②學生探討:許多物體本身并不發光,我們為什么也可以看的見?
五、進行新課:1、任何物體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驟:如何做?
結果:填入左表
結論如下:
3、光的反射規律:
(1)、在反射現象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內,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練習:物理套餐P30作圖題
4、試驗:兩種反射,得到定義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線朝各個方向)
(2)、鏡面反射:光滑鏡面的反射(平行光線射入,光線平行射出)
探討: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規律?
(學生討論后,作圖證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規律。
5、光的反射的應用:學生舉例(注意黑板反光問題)
6、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六、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七、教學后記:
在探究活動中,應給出較具體的指導,避免學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練習要補充。
八、完成時習在線作業,并做好訓練題。
物理初二學習教案(篇7)
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4、初步了解圖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重、難點:1、利用試驗、現象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平面鏡成像原理。
教學器材:蠟燭、平面鏡、紙、玻璃、球面鏡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光是沿傳播的。2、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圖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試驗:平面鏡可以成像,為什么?
②學生探討:平面鏡成的像有什么特點?
③討論:把鏡后面的水銀去掉,還能成像嗎?
進行新課:
1、學生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器材:蠟燭、紙、玻璃、尺
步驟:①試驗裝置如何?步驟如何?
②要策什么數據?要注意什么問題?
③能得出什么結論?
2、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2)、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3)、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現象:水面成像……(可詳細講解)
3、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2)、討論:水銀面起什么作用?窗戶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鏡:
(1)、凸面鏡:可以使光線發散,可以開闊視野,常用作觀后鏡。成什么像?
(2)、凹面鏡:可以使光線會聚,常用作太陽灶、汽車頭燈……成什么像?
學生討論:球面鏡的應用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本節內容。
完成課本后習題。
寫出平面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200字以上)
教學后記:
要補充必要的知識點:如距離、虛實、原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