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年級歷史教案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歷史與社會八年級教案,供大家參考。
川教版八年級歷史教案1:三大改造
1 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 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①農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②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③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 |
過程與方法 | 通過指導學生學習三大改造,引導學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實質和意義,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 認識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過渡時期中,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學難點:三大改造的實質。
2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農民分到了土地,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分散、落后的農民個體經濟很難發展,也不能滿足國家工業化對農業的需要。為此土地改革后,中國共產黨及時引導農民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把小農經濟逐步改造成社會主義集體經濟。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促使農民踴躍參加合作社,走社會主義道路。上圖反映的就是當時的情景,看他們面帶笑容,足見當時人們的熱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段充滿激情的歷史。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1.教師講述:什么是三大改造。
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一)改造農業的原因
2.讀下面材料,分析討論:我們黨為什么要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3.史料解讀:
材料一:農村土地改革后,農村出現的情況:土地買賣。土改后部分農民因天災受損,或家中有人重病,或無力耕作等出賣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對49村農民調查,在被出賣的718公頃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91%。1953年對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調查,出賣土地的農戶占農村總農戶的1.29%,出賣土地面積占農村土地總面積的0.22%
材料二:經過土地改革,廣大農民得到了土地,農村生產力從封建制度束縛下解放出來,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起來了,但農民絕大多數還是靠人畜經營……正因如此,今天農業生產的發展,還有許多困難的條件限制了它,約束了它。
——鄧子恢《在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
4.教師提問:請同學們結合材料和教材第23頁第一段分析對農業進行改造的原因。
提示: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所以要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5.教師總結:土改完成后,農民遇到了缺乏生產工具、資金、水利和遭遇自然災害等困難;更別說承擔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貧困農民不得不賣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走合作之路成為勢在必行的道路。
(二)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
1.提出問題:那么,如何對農業進行改造呢?
提示: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2.圖片展示:
農民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
3.提出問題:看圖片,讀課本,說說對農業改造的結果是怎樣的。
提示: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4.教師指出: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樣,也是引導手工業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5.引導學生思考:手工業改造的結果如何?
提示: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6.教師講述:到1956年,農民和手工業者的主要生產資料從私人所有變成集體所有,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了。
目標導學二:公私合營
(一)對工商業的改造
1.教師講述:黨和政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是不同的,這不僅表現在態度上,也表現在方式上,而且還有偉大的創舉。那么具體情況如何呢?下面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第25頁的內容和下面的材料,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進行探討。
2.史料解讀:
材料一:企業的私有制向社會主義所有制改變,這在世界上早就出現過。但采用這樣一種和平方法,使全國工商界都興高采烈來接受這種改變,是史無前例的第一次。
——陳云在人大上的發言
材料二:對于我,失去的是我個人的一些剝削所得,它比起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投資總額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卻是一個人人富裕、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
——一位資本家的肺腑之言
材料三:
工商界代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
3.讀課本和材料分組探討:
(1)國家何時開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2)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何時出現全行業公私合營高潮?
(3)材料三中圖片反映工商業改造已經完成,在中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偉大創舉是什么?
提示:(1)1954年。公私合營。(2)1956年初。(3)贖買政策。
4.教師過渡:看課本第25頁下面的左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民族資本家是樂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公私合營給民族資本家帶來了春天。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教師講述:三大改造的結果。
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
2.引導學生思考:三大改造的完成對我國的發展有什么影響?請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總結。
提示:①積極的影響: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②局限性: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3.教師講述:三大改造后期雖然存在這些缺點,但是它對于整個三大改造來說是白璧微瑕,中國人民通過三大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個體農民、手工業者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絕大多數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我國存在了幾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被消滅,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邁向了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
三、課堂總結
中國人民緊跟時代的步伐,他們用鮮血鑄就新中國,用自己的智慧來建設新中國,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譜寫了一曲中國歷史的贊歌。從農民自發組成合作社,依靠集體搞生產;身單力薄的手工業者聯合起來,他們不只是在刺繡,更是描繪新中國的美好未來。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接見各界代表,農民的喜悅,手工業者的幸福,工商業者的心悅誠服無不證明改造的正確。
川教版八年級歷史教案2: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
1 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 了解中共八大確定的主要任務、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興起;知道國民經濟的全面調整、“_”的發起和結束、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王進喜、焦裕祿等先進人物的卓越貢獻 |
過程與方法 | 引導學生總結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失誤的原因和經濟建設的成就,培養學生辯證分析歷史問題和借鑒歷史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十年內亂過程的思考,培養學生高度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運用王進喜、焦裕祿等人的照片,了解他們的先進事跡,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 |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 認識到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我們學習的楷模。認識到“______”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 |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幾次失誤和成就,了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的先進人物。
教學難點: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失誤的原因和教訓。
2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社會主義好》
1956年,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后,面臨著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形勢和新任務,為了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們黨做了哪些工作?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在探索中曲折前進
1.圖片展示:
中共八大主席臺
(一)中共八大——良好的開端
2.教師講述:中共八大的基本情況。
1956年召開,大會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提示:中共八大的決策完全符合國情,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體現了人民的利益,為建設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調動全國人民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性。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4.教師過渡:中共八大以后,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成就顯著。黨中央認為經濟建設速度可以更快些,所以在1958年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
(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展示總路線內容: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應該怎樣看待總路線?
提示:一方面它指明了黨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另一方面片面強調“快”,正是這種不顧客觀經濟規律的“快”,導致了“左”傾錯誤的泛濫。
3.史料展示:
材料:為使鋼產量翻一番,全國各地共組織9000萬人上山找礦建小高爐,用土法煉鋼。大搞“小(小高爐)土(土辦法)群(群眾運動)”。到1958年底,全國生產鋼1108萬噸,產量指標完成,但只有800萬噸合格,有300萬噸鋼無法使用,毀掉不少山林,也影響其他行業,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4.學生分組討論:①從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大躍進”在工業上的表現是什么?②在這一生產過程中,表現突出的錯誤是什么?③這樣的做法會導致怎樣的后果?
提示1:以鋼為綱,全國掀起瘋狂的全民大煉鋼鐵運動。
提示2: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高速度,違背客觀經濟規律。
提示3: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5.史料展示:
這個人們所不敢想的早稻高產紀錄,是充分發揮共產主義風格大膽革新的成果。……插秧的密度,實際上已經很難用多少棵來計算了,因為整塊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緊靠一根的。在驗收時,人們曾選一平方尺的面積進行實測,據實測結果推算,平均每畝約有七百六十八萬穗。把雞蛋隨便地放在覆蓋著稻穗的田上面滾動,雞蛋始終不會掉到田里去。可見這塊田密到了什么樣的程度……
——《人民日報》1958年8月13日
6.根據材料,教師講述:“大躍進”在農業上的表現是對農作物產量的估計嚴重浮夸。人民群眾和很多黨員干部不能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看待和處理問題。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損失,1959-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為了挽回損失,中共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于1961年初開始實施。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
7.提出問題:探索中出現嚴重失誤的原因是什么?從中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
提示:原因:①對國情分析不夠,認識不足;②缺乏建設經驗;③對社會主義建設急于求成;④忽視客觀經濟規律。
啟示:①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目標導學二:“_____”
(一)“_”的開始
1.史料展示:
材料一:1966年5月1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五一六通知》。通知指出“混進黨里、政府里、軍隊里和各種文化界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義分子,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就會要奪取政權,由無產階級專政變為資產階級專政。”“例如赫魯曉夫那樣的人物,他們現正睡在我們的身旁。”“高舉無產階級文化革命的大旗,奪取他們在這些文化領域中的領導權”。
材料二:
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
2.教師簡要介紹:毛主席發動“_”的基本情況(或者讓學生閱讀教材第29頁第1、2段內容)。
3.提出問題:在“_”中出現了兩個反革命集團,他們分別是哪兩個?
提示:林彪反革命集團和江青反革命集團。
4.教師講述:“_”中的最大冤案。
林彪、江青利用毛澤東的權威,在全國煽動“踢開黨委鬧革命”,奪權大風暴席卷大江南北,全國陷入空前大混亂中。劉少奇在沒有通過任何合法程序的情況下,就被罷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席職位,并被誣蔑為“叛徒、內奸、工賊”。1969年含冤逝世,劉少奇案因此成了“_”中最大的冤案。
5.引導學生思考:劉少奇沒有經過任何法律程序就被陷害折磨致死,這說明了什么?
提示:中國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了嚴重的踐踏。連身為國家主席的劉少奇都自身難保。于是全國各地,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到處一片內亂景象。
6.教師過渡:兩個反革命集團,在“_”中相互利用、配合,只為篡奪中央大權,然而他們都以失敗告終。
(二)“_”的結束
1.展示:“九一三事件”墜機現場和首都人民歡慶粉碎“___”的偉大勝利的圖片
2.教師鼓勵學生講述:粉碎兩個反革命集團的過程。
3.引導學生回答:“_____”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教訓和啟示?
提示:不要搞階級斗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反對個人崇拜。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堅持依法治國等。
4.教師總結:“_____”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全國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_”是場災難,走過滄桑,“_”中的一代人絕不會忘記這段噩夢。只有痛定思痛,才能真切地體會創傷的悲愴和它所蘊含的價值。讓我們牢記歷史經驗教訓,在歷史中成長!
目標導學三:建設成就
1.展示:十年建設成就一覽表
類別 | 建設成就 |
建設項目 | 500多個 |
工農業 | 增長60% |
鋼鐵 | 建成武鋼、包鋼 |
石油 | 建成大慶、勝利、大港;實現自給 |
電力 | 農村用電增長70倍 |
鐵路 | 蘭新、包蘭等 |
科技 | “兩彈一星”,人工合成結晶牛胰 島素,秈型雜交水稻,青蒿素等 |
2.教師講述: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時期,取得了許多的輝煌成果,這是廣大人民群眾和黨領導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涌現了許多優秀的建設者,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些優秀人物的事跡
3.教師提問:這些成就的取得,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有什么重大的意義?
提示: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4.圖片展示:王進喜、焦裕祿、雷鋒照片。
5.教師鼓勵學生講述:模范人物的光榮事跡。
6.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什么精神?
提示:艱苦奮斗、愛國奉獻、愛崗敬業等。
三、課堂總結
通過學習,我們認識到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但是在1958年黨的總路線的指引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出現了嚴重失誤,通過調整,我國恢復了經濟發展,然而接下來又爆發了十年“_”,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嚴重災難。由于黨和人民的艱苦努力,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川教版八年級歷史教案3:偉大的歷史轉折
1 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 掌握思想解放運動的簡要過程和黨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的背景、內容及意義;了解平反冤假錯案和正確評價毛澤東等撥亂反正的基本史實 |
過程與方法 | 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聯系“_____”的基本史實和三十多年改革開放所取的偉大成績,深刻理解這次偉大的歷史轉折,提高歷史感悟能力;分析真理標準討論是如何突破“兩個凡是”的禁錮從而掀起思想解放運動,培養歷史分析的思維能力;綜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理解其偉大的歷史意義,培養歷史綜合的思維能力 |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 認識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黨的根本思想路線,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培養不迷信權威、求真務實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從撥亂反正的史實中,認識我黨具有正視現實、改正錯誤、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品格,激發愛黨情懷 |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教學難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轉變,還有其召開的歷史意義。
2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音樂:《走進新時代》。
師:同學們,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們知道帶領“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的偉人是誰嗎?
生:毛澤東。
師:那帶領我們“改革開放富起來”的偉人又是誰?
生:鄧小平。
師:正確。1978年,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帶領我國人民走進了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從此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偉大轉折。這節課,我們就一起探究共和國歷史上的這一偉大轉折。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
1.教師講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
粉碎“——”后,人們要求對“_”中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而黨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兩個凡是”的方針。m
2.引導學生討論:對“兩個凡是”方針,你們是怎么看的?
提示: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是正確的,毛主席是偉大的革命領袖,這點我們不能否認,他確實為中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并不是他所說的、所做的都是正確的,比如說“_____”,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危害,那我們還要繼續進行下去嗎?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會遇見很多的新問題,我們不可能總是用舊的方法去解決新的問題,所以,對于“兩個凡是”的方針,我們是應該予以反對的。其實質就是“左”傾錯誤的繼續。
3.教師總結:針對“兩個凡是”的方針,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目的就是要反對“兩個凡是”的方針
4.圖片展示:
5.教師過渡: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1.播放紀錄片《偉大轉折》的片斷。
2.教師簡要介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基本情況。
3.引導學生思考:請從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三個方面找出會議的主要內容。
提示:(1)思想路線: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2)政治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3)組織路線: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
4.教師展示圖片并做總結:
從核心內容來說:
從會議前后的轉變來說:
5.引導學生思考:這次會議的召開有何意義?
提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
6.分組討論:為什么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遵義會議都是中共黨史上的偉大轉折?
提示:可從會議的背景、內容、領導核心的形成及影響等方面進行對比,進而說明兩者都是黨史上具有重要轉折意義的會議。這樣,既可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目標導學二:撥亂反正
1.教師簡要介紹:撥亂反正的背景。
2.教師講述:撥亂反正工作的主要內容。
“_”中受到迫害的各級黨、政、軍機關干部陸續得到平反,受到打擊、誣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識分子等也恢復了名譽。
3.提出問題:“_____”中許多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被打成反革命,遭到迫害,我們黨的歷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是什么?
提示:劉少奇被誣陷為“叛徒、內奸、工賊”,開除出黨,迫害致死。
4.教師指出:1980年恢復劉少奇的各種名譽,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5.引導學生看課本,簡介:撥亂反正的結果。
6.教師總結:這是深得人心的舉措,徹底消除了“_____”強加給廣大干部、群眾的枷鎖,使他們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地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
三、課堂總結
“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平反冤假錯案和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從此,我國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取得偉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