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社會八年級教案
隸屬于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歷史與社會八年級教案,供大家參考。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教案1:戰斗英雄邱少云
2.教師讓學生讀課本第10頁的內容,分別請兩位同學講述一下黃繼光和邱少云的戰斗事跡。
提示:略。(要求生動、情節感人)
3.教師講述:相信大家都被兩位戰斗英雄的英勇事跡所震撼,著名戰地作家魏巍,1950年冬,隨志愿軍到了朝鮮前線,寫了著名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文章最后這樣寫道:朋友!你已經知道了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的領袖,請再深深地愛我們的戰士吧,他們確實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4.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把志愿軍戰士稱為“最可愛的人”?
提示:因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因此被譽為“最可愛的人”。同時,也為國家、為民族在國際上贏得了榮譽。
(二)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1.教師講述:抗美援朝的結果。
正是由于這些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軍民并肩戰斗,終于在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2.史料解讀:
材料一:(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它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駕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彭德懷:《關于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工作的報告》
材料二:我獲得了一個不值得羨慕的名聲: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
——“聯合國軍”總司令、美國將軍克拉克回憶錄:《從多瑙河到鴨綠江》
3.提出問題: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議一議,朝鮮戰爭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國內人民的踴躍參軍,國內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軍戰士和朝鮮軍民的英勇善戰,黨的英明決策,彭德懷的正確指揮,中朝人民的并肩戰斗,抗美援朝是正義性反侵略戰爭。
4.請學生說說:勝利的結局對新中國有什么歷史意義?
提示:為我國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三、課堂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抗美援朝戰爭這一重大的歷史活動。為了保家衛國,年輕的共和國以落后的武器、簡陋的條件與世界一流強國美國對抗,并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贊美!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教案2:土地改革
1 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 了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培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
過程與方法 | 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數據,訓練學生使用對比、分析、歸納等學習歷史的方法;實施探究式學習,掌握合作式學習的方法 |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 認識土地改革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國家的工業化和農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準備了條件,從而體會到黨和政府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英明決策,體會黨的偉大 |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
教學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2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過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農民長年累月“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勤勞作,收獲物大部分要交租納稅,自己所得無幾。因此,他們熱切期盼著“耕者有其田”,翻身當家作主人。誰能夠滿足他們的愿望,誰就能得到他們的真誠支持。過去共產黨就是通過“打土豪分土地”“減租減息”等政策獲得農民的支持,奪取了全國政權。當時,新解放區還有3億多人口未進行土地改革。新中國政權要想鞏固下來,特別需要這些農民的支持。本課要學習的內容就是新中國建立后的土地改革歷史。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實施
(一)土改的背景
1.展示圖表:
地主、富農 | 貧農、雇農和中農 | |
占農村人口 | 不足10% | 90% |
占有土地 | 70%~80% | 20%~30% |
2.教師提問:通過上表可以看出當時土地大多掌握在哪類人的手中?
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師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舊中國,占農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農,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而占農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貧農、雇農和中農,他們終年辛勤勞動,卻受盡剝削,生活不得溫飽。
4.史料展示:
材料一:《白毛女》描寫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惡霸地主黃世仁對楊白勞及其女兒喜兒肆意的壓榨,而楊白勞等窮苦農民卻毫無辦法,黃世仁甚至還逼楊白勞用女兒抵債(楊白勞在除夕夜被逼無奈逃租),后楊白勞喝鹵水自殺,女兒喜兒逃進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艱辛、困難,在吃的方面營養跟不上,她的頭發都變白了。直到八路軍解放了她的家鄉,喜兒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材料二:
5.教師歸納:結合材料和課本,介紹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國成立前,農民生活困苦;新中國成立后,占全國3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農村存在大量無地和少地的農民;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二)土改的進行和結果
1.圖片展示:
斗地主游戲的界面 歷史上的斗地主
2.教師過渡:前圖是大眾比較熟悉的游戲,而在中國歷史上確實有斗地主這一幕,如后圖。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在運動中,對一些惡霸地主展開了批斗。
3.提出問題:土地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提示: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
4.教師講述:土改的結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約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的農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繳納的300多億千克糧食的地租也被免除。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
目標導學二:土地改革的意義
1.史料展示:
材料:“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2-1-c-n-j-y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引導學生思考:新中國進行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提示: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3.教師展示圖表:
不同點 | ||||
土地 占有者 | 地主階級 與農民關系 | 產品 分配 | 相同點 | |
封建土地 所有制 | 地主 階級 | 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 地主占有大部分勞動成果 | |
農民土地 所有制 | 農民 | 地主和農民一樣參加勞動 | 農民自己占有勞動成果 | 土地歸私人所有 |
4.教師提問:分組討論地主階級的去向。
提示1:地主階級被消滅了。
提示2:他們中除了惡霸外,其他人都變成了農民。
5.教師總結:仔細觀察表格,土改主要是將地主階級的封建剝削土地所有制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注意區分二者的異同點,土地雖然由地主階級手中轉移到了農民階級手中,但仍然屬于土地私有制。
三、課堂總結
土地改革實現了中國農民兩千多年來夢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夢想。2005年以來,中央采取了減免農業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體現了黨中央對農民殷殷的關懷。
歷史與社會八年級教案3: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1 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 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知道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的情況 |
過程與方法 | 通過指導學生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 |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 認識到“一五”計劃的實施開始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增強學生對黨和國家的熱愛之情;認識到第一部憲法的頒布,真正地體現了人民的意志 |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和共和國第一部憲法。
教學難點:“一五”計劃實行的必要性;1954年憲法的性質。
2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圖片展示:毛主席詞作《水調歌頭·游泳》
這首詞是毛主席1956年在武漢暢游長江時的感興之作。其中“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寥寥兩筆,不僅寫出了大橋興建的飛快速度和即將見到的大橋凌空的雄偉形象,而且寫出了一橋貫通大江南北的歷史意義。歷史不會忘記,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通車,結束了渡輪擺渡的歷史,“天塹”變通途。你知道現在長江上有多少座橋嗎?僅武漢就有十一座長江大橋。現在的中國已經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上制造大國,但是中國的工業化是怎樣起步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4課的內容。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一)工業化開始的背景
1.教師講述:什么是工業化?
工業化通常被定義為工業(特別是其中的制造業)或第二產業產值(或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以及工業就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因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工業發展絕不是孤立進行的,而總是與農業現代化和服務業發展相輔相成的,總是以貿易的發展、市場范圍的擴大和產權交易制度的完善等為依托的
2.史料展示:
材料一: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壺茶碗,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毛澤東
材料二: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毛澤東1949年3月5日
材料三:新中國成立的時候,第三次工業革命已在世界范圍內拉開了序幕,而中國還沒有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不僅飛機、汽車、拖拉機不能建造,就連一塊手表也制造不了,歷史留給中華民族的時間不多了。
——《強國之夢的初起》
3.引導學生思考:閱讀材料,你知道中國為什么要而且必須要發展工業了嗎?
提示:國家貧窮,工業相當落后;發展工業,是中國人的夢想;中國的工業水平與世界差距大。
4.教師講述:中國一窮二白,面對強敵環伺,快速工業化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參照蘇聯的經驗,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
(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和成果
1.請學生說說:為了有計劃地發展工業,我國政府編制了五年計劃,請從課文中找出“一五”計劃的時間和基本任務。
提示:時間:1953-1957年。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2.圖片展示:
3.提出問題:結合教材,說說新中國實施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一五”計劃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為:一橋二鐵三公四廠。一橋是指武漢長江大橋,二鐵是指兩條鐵路,寶成鐵路和鷹廈鐵路,三公是指川藏、青藏、新藏三條公路,四廠是指鞍山無縫鋼管廠、沈陽機床廠、沈陽飛機制造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
4.教師講述: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也標志著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和富強的歷史真正揭開了新的篇章。
5.引導學生思考:新中國的工業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重大突破,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蘇聯的幫助支持;中共的正確領導;勞動人民的熱情付出,勤奮努力。
目標導學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1.史料展示:
材料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材料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1954年《憲法》的部分內容
2.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通過讀課本,結合材料,知道憲法的主要規定是什么嗎?
提示1: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于人民。
提示2: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就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教師講述: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4.圖片展示:
5.教師講述并提問:由于事先廣泛征求意見,充分表達了人民的意志,1954年憲法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你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什么?這部憲法的制定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提示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是以憲法為核心的。
提示2:它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6.教師總結: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鞏固了我國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政治上、經濟上的新勝利。五四憲法所蘊含的憲法理念和國家基本制度,成為之后歷次修憲的藍本。無論從憲法起草的民主程度,還是從全民參與討論的廣泛范圍,五四憲法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史上空前絕后的。
三、課堂總結
1956年,我國工業建設和生產所取得的成就遠遠超過了舊中國的一百年,“一五”計劃的順利完成為中國共產黨積累了進行建設的初步經驗。五四憲法是新中國誕生后制定的第一部憲法。此時的中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織著建設新國家的巨大熱情,匯聚成了一股無窮的力量,鼓舞著領袖和普通百姓對未來的美好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