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冊歷史教案
梁啟超說:“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初二上冊歷史教案,供大家參考。
初二上冊歷史教案1:新文化運動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論著
掌 握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閱讀資料鑒別理解 從課文和插圖中搜集有關白話文的資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張,從而形成“新文學”的正確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背景→標志→代表人物→基本內容→斗爭矛頭→發展情況→歷史意義和歷史缺陷
討論探索 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歷史缺陷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用李大釗、魯迅等人在反封建斗爭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感
思想意識 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兩面旗幟就是“民主”與“科學”,新時代的青年必須增強民主與科學意識
教學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及其意義
教學難點 新文化運動為什么把斗爭的矛頭對準孔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已經進行了哪些嘗試?結果如何?(洋務運動“師夷長技”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鼓吹民權,革命派主張共和,都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2、辛亥革命已經_了清朝,為什么還說它的任務沒有完成?(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中國人民仍然處于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之下。)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這些運動和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還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不怕失敗,繼續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他們在思想上同當時的反動思潮展開激烈斗爭,率領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氣勃勃的新文化運動。(布置學生閱讀38——41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稱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新青年》的創辦
1、根據38頁“動腦筋”:新文化運動“是幾個青年憑空捏造出來的”嗎?(不是)新文化運動的斗爭鋒芒為什么會指向孔教?(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了新文化運動必然興起。理由如下[可啟發學生從辛亥革命在思想觀念上的影響、袁世凱統治的實質、進步知識分子的奮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愛等思想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這些思想觀念對于以青年學生為主的知識分子所產生的震撼力特別巨大。
B.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國內外反動勢力,妄圖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為復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動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爭鋒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進步知識分子奮起抗爭,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朝著“獨裁專制、迷信盲從、舊道德、舊文學”發起勇猛沖擊,掀起了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是什么?(組織學生“接龍”,當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對”;引用語文科關于“反義詞”的概念,練習“對號入座”。)
小結、過渡:“提倡民主、科學和新道德”屬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學”屬于文學革命。思想革命決定了文學革命的方向,文學革命則擴大了思想革命的影響。但是,就在新文化運動興起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資本主義大國互相廝殺,資本主義制度弊端畢露。人們需要尋找更好的出路,馬克思主義就被引進到了中國。
“新世紀的曙光”
1、你知道當年引進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嗎?(組織學生“接龍”,當堂掌握陳獨秀、李大釗[強調“釗”字的讀音和字形特點];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評論》;掌握《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強調“庶”字的讀音和字義]。)
2、你怎樣評價新文化運動?(提醒學生要堅持運用“兩分法”:
A.意義:它是我國歷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啟發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B.缺陷:運動中對于中西文化存在著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了后來。)
3、根據40——41頁“活動與探究”和“自由閱讀卡”的內容,小組討論如何評價胡適對于“文學革命”的主張,然后由小組代表在班上發言。(教師可以通過“畫外音”形式進行啟發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問時采用“剝筍法”層層分解。例如:他主張新文學要首先解放什么?他還主張新文學要反映什么內容?他這些主張都實現了嗎?等等。最后,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他主張的文學革命,首要任務是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同時也注意到文學作品的內容必須反映平民中的社會問題。這些在今天都已經成為現實。但是,他沒有進一步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層面上,并沒有主張徹底的革命。)
鞏固小結
1、按照“背景→標志→代表人物→基本內容→斗爭矛頭→發展情況→歷史意義和歷史缺陷”的線索梳理本課知識。
2、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第40頁選擇題:應選A(陳獨秀)。
3、提醒學生預習第10課《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初二上冊歷史教案2:辛亥革命
教學目標
基 礎
知 識 了 解 孫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動
掌 握 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和武昌起義的歷史影響等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 觀察想象 通過觀察想象當年加入同盟會的儀式、武昌起義的緊張情景等插圖,體會三民主義的實際影響以及辛亥革命在民眾中產生的巨大震撼力
探究思考提取信息 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比較聯系 同盟會政治綱領與三民主義的聯系與區別,資產階級革命派與維新派的歷史聯系與本質區別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的發揚光大
進取意識 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撓革命精神的張揚。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不斷進取的精神,將鼓舞我們完成民族復興大業
教學重點 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維新變法時期,社會上有哪些人贊成?哪些人反對?哪些人無所謂??(資產階級維新派、開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識分子、不愿意當“亡國之君”的光緒帝等人贊成;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反對;廣大的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民、手工業者等“社會底層”無所謂。)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對比懸殊,手中握有實權的頑固派很輕松地扼殺了這場維新變法運動。)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失敗了,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變法運動也失敗了,但是,一些從維新派轉化而成的革命派繼續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他們把斗爭的矛頭直接對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清政府,最終結束了在中國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學案94頁材料解析題所介紹的情況,就記載了孫中山起初上書李鴻章請求維新變法的歷史。當年孫中山的請求遭到拒絕,認識到了清政府賣國茍存的實質,就毅然轉向革命立場,堅決從事反清斗爭,終于迎來了武昌起義的勝利。由于發生這件大事的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歷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要求學生閱讀29——32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先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見后,抽2——3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著轉入探究性學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1、孫中山青少年時期的主張是什么?(學習洪秀全,當反清英雄;決心尋求救國道路)
2、請幾位學生根據33頁插圖,表演當年興中會會員宣誓的情景。(教師提示學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點構思對白,即興創作)
3、10多年后,中國同盟會怎樣建立起來?(可按下列要點啟發學生回答——時間:1905年;地點:日本東京;領導人:選孫中山為總理;革命綱領:_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機關刊物:《民報》)
4、“三民主義”是從同盟會綱領闡發而來的,兩者之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變化?(可參考下表進行啟發分析)
指導思想 民族主義 民權主義 民生主義
同盟會綱領 _清朝統治 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 改革土地制度
《民 報》發 刊 詞 _清朝統治,解除民族壓迫 _君主專制政體,建立民國政府;國民一律平等,總統和國會議員由選舉產生 通過改革土地制度,解脫勞動者的貧困,做到“家給人足”
小結、過渡:兩者沒有實質上的不同,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原來同盟會的綱領加以闡述和完善而已。這樣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的歷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已經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成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后來,就是在三民主義的鼓舞下發生了武昌起義,并取得初步的勝利。
武昌起義
1、武昌起義爆發情況怎樣?(可啟發學生回答——時間:1911年10月10日;重要人物:金兆龍等革命黨人;重要地點:楚望臺軍械庫→武昌→漢口→漢陽→全國十幾個省)
2、中華民國成立時,已經具備哪些歷史條件?(提示從政治、思想、組織三個方面分析:
A.政治基礎——武昌起義勝利,全國10多省獨立,清政府統治已經崩潰。
B.思想基礎——三民主義給了革命黨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繼進行斗爭的巨大精神力量。
C.組織基礎——獨立各省的代表聚會南京,孫中山被選舉為臨時大總統。課本35頁孫中山接受衛兵致敬的插圖,就反映了這一歷史現象。
最后要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中華民國是一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它的建立標志著資產階級舊民主革命達到了高潮,這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果。)
3、如何評價辛亥革命?(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系37頁“自由閱讀卡”內容,從革命的目標和直接結果進行分析——
A.革命目標:_清朝的統治,結束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結果: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卻讓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初二上冊歷史教案3:收復新疆
教學重點:左宗棠收復新疆
教學難點:收復伊犁的重要性以及為此付出代價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間,以及最終的結果和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阿古柏侵占新疆
學生閱讀11頁“導入框”和本目課文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注答案。
1、根據13頁地圖,標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線。(“浩罕國”→喀什噶爾→天山以南→[北疆]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
2、有人說阿古柏“一仆二主”。請問他的“二主”是哪兩個?(英、俄)其中哪個國家直接出兵占領伊犁?(俄)
設疑過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員,面臨著新疆地區這么嚴重的危機,你會考慮怎么辦?(先讓學生合上課本,在小組里自由表達,然后要他們打開課本看看當時實際上是怎樣處理這場危機的。)
左宗棠收復新疆
學生閱讀12——14頁本目課文、“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
1、請學生扮演“李鴻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語言說明主張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將怎樣打敗阿古柏?怎樣收復新疆?(允許自由發揮)
3、左宗棠打敗阿古柏后,怎樣處理伊犁問題?(沒有直接與俄國交戰,而是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同時在哈密設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紀澤的外交斗爭。)
1、他這樣處理是否正確?請說明理由。
正確。首先,他根據不同的形勢、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斗爭策略。對于較弱的浩罕國,取勝的把握比較大,就果斷動武;對于較強的俄國,就盡量避免直接交戰,有利于維護國家的軍事實力。
其次,伊犁是新疆的大門,如果不收回來,整個新疆就無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保住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是明智之舉,有所失才會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爭必須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勝利。
總之,在收復新疆這個問題上,左宗棠能夠高瞻遠矚,用全局的眼光來分析、解決問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聯系左宗棠和戚繼光等人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愛國大臣、愛國將領都有什么樣的兩面性?(對外反侵略,值得贊揚;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必須批判。)
3、根據第11頁“動腦筋”:為什么說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兩漢設置西域都護、隋唐對突厥實行有效管轄、乾隆年間平定新疆少數民族反動首領的叛亂、清政府在1884年設置新疆行省等。)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13頁“練一練”:在新疆設立行省的年代是D(1884年)。
2、指導學生完成第11——12頁的[自我測評?選擇題]:D(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A(新疆戰略地位重要)。
3、指導學生完成“單項選擇”9、10題,“人物春秋”列舉左宗棠收復新疆的事跡并對他作出評價。(對于較弱的浩罕國果斷動武,直接收復失地;對于較強的俄國盡量避免直接交戰,有利于維護國家的軍事實力;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收回價值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伊犁。在這方面,他的歷史功績值得贊頌。但是,他對于太平天國的鎮壓,又具有反人民的一面。)
4、對各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提醒預習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