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不僅僅有五十六個民族,還有別致多樣的民俗活動,這些習俗背后還有很多美好的傳說,直到現在,仍深受大家的歡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篇1)
我的家鄉在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風俗,其中最讓我印象深的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
在這個振奮人心的日子里,我和媽媽一大早就起來包粽子,我是第一次包粽子,所以媽媽先給我示范了一次:先把粽葉裹成“粽行”,再往里倒糯米,然后把口子封上,最后對著粽子使勁一按,把粽子裹地嚴嚴實實得,我挺高興的,心想:“這單,看我的!”我飛一般做了起來,可是,就在最一步時,卻出了差錯,我用力一按,粽葉直被我弄破了,我真大眼睛看著糯米紛紛“溜”出來
一直到了中午,我才勉強了十五個,我們把粽子放進了袋子里,吃了中,最動人心的時刻來了——賽龍舟。
我們一家進入了比現場,周圍簡直就是人的海洋,我緊張起來,謹慎地走進船里,我立刻變得搖搖晃晃了,失去了重心,我顫抖著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
比賽開始了,船身開始劇烈搖晃起來,我趕緊抓住扶手,兩眼緊閉,隨著船的加速,一股風聲傳入了我的'耳朵我心想:“完了,完了,要掉下去了!”
時間慢慢過去我膽子放大了些,緊張害怕化為烏有,我激動的睜開眼睛,看著正在努力搖擺的父親,和被船卷起的“巨浪”,我張開雙手一邊感受清風一邊為家人加油打氣:“加油努力,加”
終點就在前方,終點后面不出所料有個用來投粽子的圓圈,家人們使出最后的力氣沖過終點,我也興奮的拿起一個大大的肉粽,咬著牙,鼓足勁,往圓圈里一扔,正中圓心!“耶!”
端午節的夜晚,我們一家人圍著桌子吃剩下的粽子,一邊吃一邊回味著賽龍舟的那些事。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篇2)
在我的家鄉,進入臘月,就等于來到了春節,臘月初八,要喝用糯米、五谷、蜜棗等,熬成的黏糊糊的八寶粥,預示著一年的好收成。
臘月的二十三,是傳統的祭灶,據說那一天,是灶王爺和灶王奶奶,上天拜玉帝的日子,上天向玉帝匯報的日子,去報告人間人民的生活,所以要拜祭灶王爺,還要吃灶糖,灶糖香脆可口,眼預示著全家人粘合到一起,甜甜蜜蜜,之后,就陸陸續須的備年貨了。
臘月二十四,是全面打掃的日子,全家人出動,把家里一年來堆積的灰塵清理得干干凈凈,迎接新春的到來。
臘月二十五,我們要磨一塊大大的豆腐。
臘月二十六,家鄉人都會殺一頭肥嘟嘟的胖豬豬。
臘月二十七,我們會殺幾只香香的柴雞。
臘月二十八日,我們會把新桃換舊符。貼上喜慶的新春對聯。
臘月二十九日,我、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會中各式各樣的花饅頭,還會炸好多好多好多的魚、丸子、蝦。
臘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被記作除夕,今天我們洗菜、剁餡、包餃子 ,到了晚上,會祭祖、吃餃子、放鞭炮,我還會收到很多很多的壓歲錢。
正月初一,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我們會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拿著各式各樣的糖果,零食到親戚朋友家拜年,這些天家鄉的鞭炮聲連續不斷,晚上會點很多很多的煙花。
正月十五,是小朋友最喜歡的日子,除了吃餃子和元宵外,老爺會扎很多很多的花燈籠,村里到處也都是掛滿搭滿了燈籠,從初一到十五間,每天晚上都會舞龍舞獅,鑼鼓聲振天,非常熱鬧,小朋友笑著、鬧著、喊著,挑著燈籠,追逐著……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習俗了!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篇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新年里,我的家鄉一陸豐,也有不一樣的習俗。
在我的家鄉準備過年時,家家到幾十里買年貨,要準備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號在新年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八就開始大掃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樂乎。將垃圾、灰塵掃走后,就把買的吃的擺上桌,讓客人和家人吃。在這一天,已經漸漸會有客人來做客了,無論是隔一面墻的鄰家親戚,無論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會趕來做客。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海鮮與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這一夜,在廣場上會演“潮劇”,會有很多人前往觀看。不僅如此,在廣場上還會有人在賭“魚蝦蟹”,時不時連小孩子也會拿著十塊、五塊前往去賭一賭,因為過年開心。此時此刻,大部分店鋪已經關門,因為都去看戲了。
正月初一與除夕截然不同。這一天,大人們都在家中看看電視什么的,只有小孩偶爾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到臨,有一個高潮到了,許多的人都蜂擁而至、三五成群到自己的親戚家拜年,小孩子都應接不暇,嘴里不停說著“新年快樂”等吉言,然后不停收著紅包,到下午時會有舞獅不斷進入一戶戶人家,舞獅代表吉祥,意味福氣來了,大家都十分樂意它們進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過去了。在正月十七過去,家鄉的新年也就算過去了。學生們該去上學,大人們又去照常工作了。雖然新年過去了,但小孩還會放放鞭炮,還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來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過去。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篇4)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沖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劃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這一天村里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劃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盡管下著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濕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里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為,我是女孩子。村里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
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篇5)
放鞭炮,過年必不可少的風俗之一,這也是我們小孩喜歡過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猛獸 ,每年在除夕的晚上便會出來禍害百姓 。為了嚇退這“年”,人們想盡辦法,最后聰明的人們發現它怕響聲。于是人們就在家門口放鞭炮趕走了 “年”這只猛獸……可如今,驅趕年獸的這個習俗被檢測為污染環境陋習,并且還容易發生火災,所以城里都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但這并不能阻擋我們對放鞭炮那顆熾熱的心。每年過年,會有許多城里人回鄉下過年,聽吶!聽到那噼里啪啦的爆竹聲心情格外的喜悅與激動。
在眾多鞭炮中,我最喜歡的不是火花四濺的仙女棒;不是古怪有趣的竄天猴;也不是五顏六色的小金魚,而是那最平凡與廉價“劃炮”。它呈小小的圓柱形,全身被紅色的紙皮包裹著,一火密封物,一頭裹著易劃燃物,里面包著火藥。劃炮玩法也奇特十分,最普通的就是拿著易燃的一頭直接在裝劃炮的盒子的砂紙上劃,再扔,最后蒙耳朵后還是會聽見砰的 一聲響。你是不知道我玩劃炮時的那個激動呀!不知道是因擦火藥的手法不熟練 ,還是劃炮的質量欠佳,每次玩都不是那么順暢,總要劃幾下才著,最后干脆一手拿火機,一手拿劃炮直接點,哈哈!這下直接成點炮啦!點燃快速的放進空的'易拉罐 ,砰的一聲易拉罐跳個的老高啦!劃炮雖小但它的威力不容小覷。這份快樂雖小卻洋溢在我的心中。
“放鞭炮 ”喜慶的象征 。吃團圓飯放“大地紅”、大年初一接財神也要放它、新人結婚也離不開它?!胺疟夼凇笔侨藗儗γ篮蒙畹南蛲?、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篇6)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痹谶@可喜可賀的節日里,我們辭鼠迎牛,真是一派新氣象呀!
俗話說:“春節包餃子,不吃掉耳朵。”這可是有來頭的。古時候,民間相傳餃子的習俗是:女媧是用摶土造人的。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耳朵容易凍掉,為了使它不掉,女媧在耳朵上扎了小眼,用細線拴住,另一端讓人咬在嘴里,耳朵就不會掉了。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女媧,就每到春節時就包有餡餃子吃,也是為了圖個吉利。
“新年到,新年好,家家戶戶包餃子?!蔽壹乙膊焕?。在包餃子前,準備工作是必做的。首先,是拌餡子,肉和芹菜切得碎碎的,再放些蔥、姜、蒜,和醬料攪拌好,其次是皮,在包餃子前把和好的'面搓成條狀,然后切塊、壓皮,然后用搟面杖搟成圓形。這可是大人們口中的“軍事重地”,因為這些我都不熟悉,就由媽媽來代勞了。
接下來,包餃子我可要大顯身手了。媽媽先給我示范了一下,只見她拿著皮往里面放了一勺餡,然后把餃子對折,捏中間,然后自兩邊向中間捏褶,向變魔術似的就包成了一個像元寶似樣的餃子。其動作熟練至極,一氣呵成,讓我欽佩不已。接下來,輪到我了,我拿著皮,放了一大勺餡,目測很好。然后,我也中間對折用力捏,怎么也捏不上,餃子就是不聽話,左右合不上口,我很著急。媽媽見了給我出了一招沾點水,我一試,還真好用,把皮子粘得很牢,但是等我包好了,一看是癟的,難看極了,怎么也立不起來。于是,媽媽邊鼓勵邊手把手地教我,最終,通過我不斷地嘗試,終于有了進步。
開鍋煮餃子了,聞著餃子香,吃著香甜的餡,全家人圈坐在一起,真是喜慶又團圓。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篇7)
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也是全中國最熱鬧的節日。不論是哪個縣、哪個城市,都會為春節的到來而準備,那我家鄉的春節又會是怎樣呢?
在新春來臨之際,我們每家每戶都會置辦儲存一些過年的食物。而且,我們還要貼上各種各樣有吉祥意義的對聯和掛上紅紅的燈籠,然后在進行一次大掃除,以表示辭舊迎新。
不知不覺中,除夕也到來了,我們點起了燈,遙望四周,發現整條大街到處燈火通明,無比耀眼,顯示出春節特有的喜慶。轉眼間,午夜12點鐘即將到來,我們先是返回老家上香,然后祭拜祖先,最后我們準備好了鞭炮和煙花,就等著最后的十秒開放。隨著春晚主持人的倒計時,新年來了。“嘭嘭嘭!”一聲聲響亮的鞭炮聲和煙花聲縱然響起。有的鞭炮十分響亮,讓小孩子們都捂住了耳朵,有的煙花絢麗多彩,十分美麗,令人不禁沉醉于此美景中。
大年初一的`到來,令我們每家每戶的氣氛都顯得十分熱鬧,歡樂無比。同樣的,在我們家鄉,除了放鞭炮以外,還要祭拜祖先。一般來說,祭拜祖先不過是隨便拜拜,然后許下愿望罷了。但在我們家鄉,不僅要拜公,還要為祖先送上一些特殊的供品,然后再為祖先燒些紙錢,表達我們的敬意。
在過年期間,唯一令我感到精彩的,那便是過公期了。這個公期為什么可以說是十分精彩呢?原因是在公期那天,會有許多親朋好友的到來,小孩子們可以互相玩耍,獲得壓歲錢。大人們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或家人們談天說地,老人們則是會在遼闊的草坪上跳起廣場舞,好一番熱鬧!
新的一年,既是美好的又是熱鬧的。它的到來為我們帶來了好運,它的離去也為我們帶走了以往的傷心與坎坷。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篇8)
我們的祖國幅員廣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在福建周寧,在那個地方,我留下了很多的回憶,我最喜愛的就是正月十五。
這里的正月十五不一般,這兒過得分外熱鬧。你聽說過“搬鐵枝”嗎?這可是我的家鄉獨特的風俗呢!
先來介紹一下吧。搬鐵枝又稱臺閣,是福建省的地方傳統民俗活動。至今約有500多年的歷史了,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搬鐵枝是將鋼管或鐵條焊接成枝狀并固定于車轅上,每架鐵枝高2至3米,上面可容納5至7人表演。演員多為少兒,或坐或站在扶枝位置上,手持道具,表演一些簡單情節和動作。鐵枝車可推行,樂隊隨后伴奏。
正月初七左右,各社居就忙起來了,制做鐵架挑選服裝找演員排練隊形,整個社居都為正月十五做出了充足的打算,就盼著這天趕緊到來,好讓整個周寧都活躍起來。
到了正月十五,全縣人民早早就吃過晚飯,打算觀看游行表演,整個街上的霓虹燈都亮了,也點燃了全縣人民的心。
游行表演開始了,警車在前方開道,鐵枝的兩邊有兩條五米長的繩子,不讓觀眾往前擠。臺上的演員舞動著身軀,精巧的妝容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分外迷人。鐵枝花樣很多,有“八仙過?!?“鯉魚仙子” “鄭和下西洋”……這次搬鐵枝最令人眼前一亮的非鯉魚仙子莫屬啦!花苞徐徐上升,花瓣徐徐綻開,可以說這個荷花座是此次搬鐵枝中最高科技的部分了。大家能看到“仙氣十足”的童子可不單單是靠升降機,荷花座下也是玄機巧藏,設有煙霧和彩燈,這才使得荷花上升時光彩耀人云煙氤氳。
搬鐵枝讓人民感受到了熱情,也使正月十五過得更加熱鬧。我也很想參加這樣熱鬧的活動,但年年開學都在正月十五前,只能看奶奶發來的圖片羨慕別人了。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篇9)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端午節。在我的家鄉,有著許多豐富多彩的端午風俗。
小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只是覺得這天有好吃的,好玩的罷了。
早早的算好了時間,得知今天是吃粽子的日子,我一大早就喜得快要發瘋了。
懶得在臥室與灶房間來回周旋,我干脆搬了個小板凳來,就這么坐在奶奶跟前,看著她包粽子。
“這里臟,妮兒,你快出去。”
“沒事兒,我不嫌臟?!毕啾汝P注這臟兮兮的瓦灶和墻壁,我還是更想看奶奶包粽子。
那雙布滿皺紋的手是多么靈巧啊!一彎,一放,一折,一綁,短短幾步,短短幾十秒,一個小巧玲瓏的粽子便誕生了。
要煮粽子了,奶奶怕熏著我,硬是把我推出了灶房。自己留在那兒隨時準備著添柴火。
望著灶房煙囪里冒出的濃濃的'煙,不知為什么,我感到那次的粽子格外的甜。
“五月里有午端陽,粽子油條泡雄黃?!痹谖业募亦l,端午節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油條、糖糕一類的油炸食品。雄黃油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家鄉還有一個關于雞蛋的端午風俗。在這天,我一起床奶奶就會拿來一個提前煮好的熱騰騰的雞蛋,然后讓雞蛋從我的頭頂一直滾到腳尖,嘴里還念念有詞“骨碌骨碌災,小病大災都滾下來........”滾好后,再讓我把雞蛋猛地一摔,然后立刻拿起來,剝掉殼,給我吃掉。
據說,這個習俗的由來是因為老人們堅信,熱騰騰的雞蛋可以粘走孩子們身上的一切病災,在下一次端午節前都平平安安,幸幸福福。
端午在奶奶對我的關懷中走來,又在奶奶對我的祝福中離去。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篇10)
我的老家在山東莒縣。這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也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民風淳樸,家家戶戶門前都種了銀杏樹。爺爺告訴我,銀杏樹象征著長壽,而且它不挑土質,只要陽光充足,它就能茁壯生長。它的果實還有藥用價值,一到秋天,滿樹都是金黃的“小扇子”,真是賞心悅目。
平時工作學習比較忙,我們很少回去,但是每年過年媽媽爸爸都會帶我回老家過年。媽媽說,咱們中國人的傳統就是過年全家人一定要在一起,團團圓圓才是年。除夕這天一早,爺爺和爸爸就要開始貼春聯,這么有趣的事情可少不了我這個“熱心腸”,花花綠綠的過門貼是我最喜歡的,我就會負責把它們一張一張地分開,遞到爺爺和爸爸的手上。一會兒工夫,我們家就煥然一新了,這場“新桃”與“舊符”的交班儀式可是少不了我的功勞!
奶奶和媽媽也沒有閑著,她們在做過年期間最重要的一件事兒-包餃子!我們這里的餃子不同于別的'地方:圓圓的面皮,我們是用梯形的面皮包成元寶的樣子,而且餃子的餡還一定是豆腐的。我很納悶地問奶奶,為什么不包肉的?“豆腐就是“都有?!?。吃了豆腐餃子,咱家人就都有福了呀!”奶奶笑了,臉上的皺紋像一朵綻放的菊花,好像她包的不是餃子,而是滿滿的“福氣”。
我們家的年夜飯在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開場舞中也正式拉開了帷幕。我一邊吃著桌子上的美味佳肴,一邊想,明天早上我一定要多吃幾個“都?!憋溩印OM麃砟晡覀內胰硕寄苌眢w健康,福氣滿滿!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有時間一定要到我的家鄉來,我帶你們看看我家的銀杏樹,嘗嘗奶奶包的“都?!痹獙氾溩?!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篇11)
我的家鄉在淄博,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包粽子變成了過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粽子做法并不單一,有豆沙的,黑米的,紅棗的等,五花八門,在端午這一天,家家都會包各式各樣的粽子。
小時的回憶,爺爺摸著黑就會起床,忙前忙后,先用水把粽葉洗凈,晾干,再準備好糯米,洗凈放在一邊一會兒用,再拿出豆沙,紅棗,黑米放在一邊。等一切準備停當,我們就開始盼著爺爺的話了。
爺爺是一個比較守舊的人,定要等到十點十分——十全十美,而我們卻不敢頂撞爺爺,只好在一旁等候。
十點十分爺爺一起身,我們就來桌前,爺爺可是一個包粽子老手了,他一拿,一盛,一放,一包,一個粽子就包好了,爺爺一邊包,一遍不一會兒,一筐粽子就包好了,而我呢,卻把米搞得一身,好不容易包好了一個,一拿,米像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一樣沖了出來,滿地都是,而大人們呢,則在一旁哈哈大笑,爺爺卻和藹的看著我。
這包進去的,是我的快樂,包進去的是餡,是美好的'心,更是大人們對我們的關心和耐心。
沒過一會兒,一鍋美味可口的粽子被蒸好了,刨開一層粽葉,吃到了那甜甜的膩膩的味道,吃到了爺爺那輩的老手藝,帶著對歲月滄桑的處置坦然,帶著對傳統的畢恭畢敬,帶著對一家人的十全十美的祝愿。
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篇12)
看了老舍先生的《北京春節》之后,也想一展我們家鄉春節的風采,快來瞧瞧吧!
臘梅花的香氣充滿了整個小區,我就喜歡這梅花香,不為別的,只為臘梅一開就要過年了!這花香也算年味兒吧。隨著濃濃的年味兒,我們迎來了春節的前奏——臘八。臘八一大早媽媽就起來忙,原來是熬臘八粥,什么紅豆、綠豆、黑豆……什么花生、棗子、葡萄干……什么大米、小米、黑米通通放進去,不一會兒便有了香味兒,這濃濃的`粥香也是一種“年味兒”。
過了臘八,我就開始盼二十三過小年兒了,這天是大年的“彩排”,這天過的好,大年也就更好。這天是要祭灶神的,還得用麥芽糖祭灶神,據說因為麥芽糖黏,黏住灶神的嘴不讓他說壞事,也有的說,因為麥芽糖是甜的,可以讓灶神的嘴巴甜,只言好事。二十七這天我們全家大掃除,好表現出新年新氣象,上午我們把床單、窗簾、臺布……全部洗干凈。把地掃一遍,拖一遍再擦一遍。二十九這天早上要去買年貨、對聯。一到商店,那真是人山人海,擦肩接踵,衣服都快被擠掉了。回來要把窗花、對聯全部貼上。下午還要燉肉,包餃子。包餃子時還要包三、四個“錢餃子”,誰吃到的多,誰在新的一年交到的好運就多 。
大年初一,早上早早的就要起來拜年,拿壓歲錢。小孩們最喜歡過年,尤其是初一、二,因為有壓歲錢拿嘛!但可不是白拿,還要叩頭如搗蒜。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篇13)
我的家鄉在浦城,這是個很小的縣城,但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著中華的傳統民俗,這表示著大家對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從春節開始說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點多就開始吃年夜飯,“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顏色是金黃色的,象征著家家年年都繁榮,兒女能夠孝敬長輩。吃完晚飯后,我們是從不出門的,聽奶奶說:“若出了門會把大家的好運給帶走的。”雖然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依然能夠玩的有聲有色。大人們在家中打牌打個通宵,孩子們放煙火放得起勁!這表示大家的好運年年,財運年年……除夕過后,換來的正月初一也是很受人歡迎哦!早晨起來,洗漱完畢后就先喝一杯“桂花蜜”,這是我們孩子的最愛,味道甜甜的,香香的……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甜甜美美……吃完飯后就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們就要包壓歲錢,孩子們得到壓歲錢后可開心了,但初一至初三是不可以亂花錢的,這又代表著大人們在這一年里很難很難掙到錢,運氣也不太好……給長輩們拜完年后,女孩在家幫父母干活,男孩就跟隨大人們去各自的親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過的十分開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廟里去燒香,給菩薩請安,讓菩薩保佑子孫滿堂,兒女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過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復正常了,大人們工作的就繼續工作,孩子們該去復習功課,迎接新學期的到來了,這個春節是令人難忘的。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篇14)
我的家鄉有著奇特的風俗。
在春節走親戚的話,就是要拿著大饃,它形似倒扣的鐵鍋,色白而已。底盤若海碗粗。兩個大饃,論重量,差不多有一斤了。另外,拿大饃的習慣,不知從哪個年月起,演變成了凡是親戚家有長輩,不管是叫姨叫姑叫舅還是叫啥,過年走親戚,都必須拿大饃,而且必須成雙。
從我媽媽那個年代到現在,在我看來,大饃是一種禮節,是一種威儀——不僅僅是恭敬,絕對是百姓人家的一種威儀。
姥姥隨我家生活,再加上我爸媽眾多的.侄甥,所以,打我記事起,我家收的大饃在親戚中就最多。大饃中隱藏了好多秘密,這秘密是姥姥發現的。每在親戚走了之后,姥姥看著裝滿幾個大瓦盆的大饃,總是一副很滿足的模樣。不過,姥姥會將大饃分開存放,她指著一對大饃說,這是誰誰家拿的,他家最窮,外層是白面,里面一準兒是紅薯塊兒,為了夠重量,還故意不蒸熟,要先吃,免得發酸;又指著另一家的大饃說,這一家窮得不很,外面是白面,里面是高粱面或者玉米面;最后,老人家會指著僅有的幾個大饃,說:“這是城里親戚拿的,都是純好面的,留到最后吃......”
在平常的時候,我的家鄉經常會在一個指定地方請專業的人來表演唱戲,或者是有人在結婚,寶寶滿月的時候也會請歌舞臺來為我們表演。
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奇特而又神秘。
《家鄉的風俗》滿分作文(篇15)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著自己特有的風俗,而我的家鄉的風俗習慣也與眾不一樣,獨具特色,處處顯示著具有濃厚中國文化的民風民俗。
我的家鄉在四川省隆昌縣,我們那里的風俗習慣是—舞龍,在每年最熱鬧的時候,也就是正月初八,家鄉的舞龍表演特別隆重,也極有特色。
這一天是縣城出大龍的日子。全縣十八個鄉鎮,就有十八條彩綢做成的.大龍,游行于縣城大街。四面八方。城里鄉下,就連臨近的市縣的人們,都紛紛聞名趕來一睹熱鬧。
隨著鞭炮聲和鑼鼓聲,龍燈翩翩起舞,大家扶老攜幼,源源不斷地趕來。街道兩旁的人歡呼著,簇擁著,贊嘆著,有些人迫不及待,或是覺得可是癮,居然向龍跑去,用手觸摸著龍體,有的在龍腹下穿行,跳躍。據說摸了龍體能夠讓人免去病痛,給人帶來好運。
舞龍用的拜龍臺建在城中心的人民廣場。臺后有兩條十幾米的彩龍相擁而成的柱子,更顯得氣勢不凡。臺上站著一排領導、貴賓,專門等著五彩龍來,給它們“點睛”。據說龍眼都由最高領導親自點畫。這足見畫龍點睛的意義。
演出最先是雙鳳的兩條鳳,最終的龍市鎮的大彩龍,先鳳后龍,可見其龍鳳呈祥的蘊意。
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無不體現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特色,無不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讓我們一起建設家園,把家鄉的民風民俗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