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教案反思
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教師一直非常重視之。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三年級語文教案反思,供大家參考。
三年級語文教案反思1:電腦住宅
《電腦住宅》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介紹了一棟實驗性綜合電腦住宅的有關情況。它位于日本東京市中心,建筑面積370多平方米,內部安裝有100多臺電腦,設計師是東京大學教授坂村健。課文表現了電腦的神奇和它給人們帶來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適,使我們體會到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喚起學生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對科學技術的探索與追求。
教學本課時,我先讓學生按照課文前的閱讀提示獨立閱讀課文。在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邊默讀邊思考:課文介紹了電腦住宅中的哪些設施?那里的電腦有什么功能?是怎樣工作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果。如,填寫表格,將電腦住宅的具體設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內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來;或按照課文的講述順序畫出電子住宅的示意圖,根據自己的想象將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形象的畫面。
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讀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然后組織學生以“電腦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參觀者”介紹電腦住宅,以引導學生熟悉課文的內容和語言,并能重新組織語言,準確地介紹電腦住宅中各項設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以后,我請學生展開想象,圍繞“如果我是一個設計師,我會怎樣設計電腦住宅”進行交流、討論。喚起學生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對科學技術的探索與追求。
三年級語文教案反思2:蝸牛的獎杯
看了蔣燕老師的《磨出優質課》教后記,我也深有感觸。如果要上好一堂優質的語文教研課,也得下一番功夫。首先要自己認真鉆研教材,既備教學內容又要備學生這一頭,又要進行認真地研磨。這樣才能做到科學合理,使教學切實有效,使學生真真切切掌握課文的內容。
這學期我上的教研課是《蝸牛的獎杯》,通過反復研讀教材,認真備好教案,我設計了適合學生口味的課件(請同事幫忙做成的),還畫了二張蝸牛的圖,一張是有翅膀的,一張是有硬殼的蝸牛,總算完成了。這時,組長對我說:“姚老師,你也來試上一下。”當時我一愣,我想,我這把年紀還要試上嗎?但反過來一想,真因為我年紀大了,不出去聽課,不接受新鮮事物,等于兩耳不聞窗外事,教育上可能落伍了,既然組長叫著試上就上吧,當時我就馬上答應了。試上的結果,同年級老師感覺總體把握很好,教學設計比較合理,重點把握準確,難點也能突破,但在第三自然段中的細節沒有處理完美。另外可以先出示名言讓學生朗讀積累后再進行說話表述,這樣學生的說話能力可提高一個層次。
于是我修改了教案:1、抓細節。出示句子:“蝸牛成天把獎杯背在身上,唯恐別人不知道它是飛行冠軍,到了晚上,蝸牛就睡在獎杯里,生怕被別人偷了去。”①輕聲讀,說出文中的一對近義詞。②出示唯恐、生怕(給詞加上紅色)指讀,放在句子里讀。③意思相近的詞能不能交換位置?(學生互讀、換讀、說想法)④教師點撥。第1件事是怕什么?第2件事又是怕什么?這兩件事哪件更害怕?(強調所以不能調換位置)⑤齊讀,重讀生怕。2、讀名言。在學完課文后出示課件(天空中三只飛行的動物,下面一只老蝸牛,一只小蝸牛)。我說:“你們看這只老蝸牛,來到草地上,看著天空自由飛翔的蜻蜓、蝴蝶、蜜蜂……嘆了口氣。這時小蝸牛爬過來好奇地問:媽媽,你怎么了,為什么嘆氣呀?”小朋友你們猜老蝸牛會說些什么呢?學生的回答內容很豐富,也很童趣。我說:“是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寫了下來。”然后我出示名人名言讓學生朗讀并積累。3、練說話。請學生說說現在想對蝸牛說些什么?(1、可以用上名人名言。2、可以鼓勵蝸牛。3可以告訴蝸牛什么是錯誤的?該怎么做?)
這樣一來,課堂中學生的雙基牢牢的掌握,重點難點一一鞏固,亮點突出,同組聽課的老師也十分贊賞,有一位老師對我說:“當你講到近義詞是否可以互換時,我一開始也認為可以互換,聽了你的教學我才明白近義詞雖然詞意接近,但是在使用時還是有差別的,語文教師確實應該引導學生準確地運用詞語。”
從這次研磨中,我感到一次磨課集中了大家的智慧,上課人更是收益非淺的,磨課的確很好!
三年級語文教案反思3:雷鋒叔叔,你在哪里
本課是一首兒童詩,作者以優美的語言和流暢的音韻,沿著“長長的小溪”和“彎彎的小路”,娓娓地向我們述說著,輕輕地撥動著我們的心弦。
雷鋒的名字經常被掛在嘴邊,但孩子們對他的了解并不多,這樣怎么能感悟課文內容呢?于是,在學習課文之前,我讓孩子們查找雷鋒的資料,孩子們有的買了關于雷鋒的書,有的上網查找了資料,有的聽了父母的介紹。在孩子們了解了雷鋒后,我又開展了雷鋒故事會,會上,有的學生講了雷鋒的童年,有的講了雷鋒的好人好事。他們了解的之多,讓我驚訝,他們講得那么好,讓我欣喜。
活動結束后,我才來講課文,于是,孩子們對雷鋒那踏著泥濘,送迷路的孩子回家;踏著荊棘,背年邁的大娘行路的事跡,再不需要多講,“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深情的呼喚,再不需要調動情感。課堂上,學生的朗讀真是水到渠成,他們通過對讀、領讀,一次次陷入到情節之中。
正因為有了對雷鋒的了解,孩子們對課文最后一句的理解,也就有了自己的感悟。孩子們還會找身邊的雷鋒呢
三年級語文教案反思4:七顆鉆石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效果還可以,學生的參與面廣,學生很感興趣,想象豐富,課堂氣氛活躍。
比如,“讓學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會看到什么,又會怎么想,怎樣做的?”這里學生最有興趣,學生還可以展開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又如,在讓學生轉換角色時,學生就是小姑娘,我問:“你為什么這樣匆匆忙忙的啊?”這時學生的思維完全打開了,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種情景之中,此時學生都知道,便不約而同地說:“急著為母親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決第三個問題時,我問:“小狗會向小姑娘哭訴什么?”“小狗又會向小姑娘歡喜地說些什么?”我用親切的評價語去引導學生說,學生非常愿意說,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于是,我再讓學生自主學習,相互交流,學生非常樂意。我覺得這是我這節課的一個亮點吧。
三年級語文教案反思5:平分生命
《生命生命》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八冊。課文列舉了三種生命現象,從飛蛾求生、磚縫中長出的瓜苗、傾聽心跳三件小事,抒發了作者的三種感觸,進而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無限的價值。我在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培養,更要重視語文對學生精神的熏陶。
一、注重學生對教材的個性解讀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上課開始,我就讓學生獨立默讀課文,找出感觸最深的句子,并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既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又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解讀的時間。
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我通過和學生交流,逐步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
二、注重學生的朗讀,以悟其理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語文教學更要注重學生的體驗,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使感悟得到升華,感受得到釋放。學生通過朗讀,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時,多種形式的朗讀,進一步增強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拓展延伸,思想得到升華
學生結合作者杏林子的人物事跡,以及生活中其他的人物,來感受生命的價值,使對生命的理解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最后以“生命因──而美麗”,體現對生命的理解,學生談到很多,例如生命因別人服務而美麗、生命因為誠實而美麗、生命因努力學習而美麗、命因珍惜時間而美麗、生命因奉獻而美麗。
……
語文學科是個語言積累的學科,應在平時的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表達語言的規范,以及學生的分析能力的進一步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