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每個六年級語文老師都應該讓學生學到知識,愛上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并終身受益。每個六年級語文老師在教學之前都應該寫六年級語文教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希望你喜歡。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通過“默讀——散讀——快速閱讀——比較閱讀”等形式,品讀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語句,感悟人生經歷和世情的巨大變化,體會傳統文化對民族的影響。
語文基礎知識積累目標:“才疏學淺”、“告罄”的含義和“疏”“罄”的字形;“炮制”“粗獷”“舀”“掰著”“鑲嵌”“匱乏”“擯棄”的注音;“長盛不衰” “旱澇保收”“省吃儉用”“五光十色”“眼花繚亂”“鄭重其事”“不同凡響”的含義;積累朱用純《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及專用名詞“點彩派”。
口語交際的訓練設計目標:概述制粥的過程,比較不同時期喝粥的感受;概括比較與《水鄉茶居》的異同。
閱讀需要突破的核心問題目標:如何理解稀粥是“貧窮的產物,是時間的產物”?稀粥的變化發展是否反映了時代的變遷?
寫作訓練的借鑒目標:動作、神態描寫展現人物心理。理解“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提問:你是否喝過稀粥?請你談談喝稀粥的感受。
二、沉浸文本,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或小聲散讀課文,思考:文本告訴我們怎樣一件事?
學生簡要概述文本內容;
一位走南闖北的人,幾十年來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吃稀粥,從中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和世情的巨大變化。
三、體驗文本、品位語句、理解課文
學生再讀課文,圈劃文中給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語句,品味這些語句。
分析品味課文過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理解的重要問題;
1. 作者少年時代在杭州吃泡飯,也就是稀飯。少女時代喝外婆煮的白米粥。在寒冷的北大荒極少喝到白米粥,喝的最多的是大楂子粥和小米粥。很多年后,和父母去廣州,喝道一種別具風味的生魚片粥,最近,在湖南喝到一種“舂”出來的粥。從作者喝粥的經歷可看出;
(1) 粥是中國百姓最常吃的,也很愛吃的食物,在中國粥源源流長。
(2) 表達作者對粥深厚的感情和濃烈的興趣。
2.“一戶人家吃三年粥,就可買上一畝田呢。”吃粥與買田有什么關系?這句話意在闡明一個社么道理?
做粥用的米少,這樣可以省錢,三年吃粥省下的錢就可以買一畝田。告訴我們中國人具有節儉的、勤儉持家創家業的好傳統。
四、適時穿插口語交際設計
1.通過比較閱讀,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對各種稀粥的制作、吃各地粥的不同感受以及所反映的世情變化。(穿插在品味語句過程中,請學生直接回答)
2.想象“我”在吃粥時的心理,如果不吃粥會怎樣?
3.可用制表的形式來概括以上內容
地 名 制 粥 吃粥的感受 世情變遷
江 南 一 帶 燒泡飯,“把剩下的大米飯攪松,然后用水燒開。”外婆“燒”白米粥,“熄火后的粥是不能馬上就喝的,微微地燜上一陣。” 在外婆家喝白米粥,“天然地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藥加百合花再加蓮子熬出來的汁,滾燙地喝下去似乎五臟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五六十年代(省吃儉用)
北 大 荒 “熬”豌豆糖粥,“熬”上一鍋粥,待粥快熟時,把豌豆摻進去,又加上不知從哪弄來的一點白糖。“煮”大楂子粥,“急火煮開鍋了,便改為文火燜,燜的時間似乎越長越好。” 在北大荒喝大楂子粥,“它的米粒飽滿又實沉,咬下去富有彈性和韌勁,嚼起來挺過癮。”喝小米粥,“比之大楂子粥喝起來感覺要溫柔些,細膩些……在掛滿白霜的土屋里,冰涼的手捧起一碗黃澄澄冒著熱氣的小米粥,我覺得自己還有足夠的力量活下去,熱粥一滴滴溫熱我的身體烤干我的眼淚暖透我的心。” __時期(大米粥極偶然才炮制一回)
廣 州 (湖南) 熬魚生粥,“從鍋里舀起一勺滾滾的薄粥,對著碗里的生魚片澆下去……再加少許精鹽、胡椒和味精,用筷子翻動攪拌一會”;新會老家親戚家“煲”具有廣東地方家庭特色的粥,“把淘好的米放在罐子里,加了適量的水,再拔罐子放在封好底火的爐子上,……早上起床,只須將準備好的青菜碎丁、切碎的松花蛋、海米丁,還有少量肉末,一起放入罐內,加上些作料”。還有湖南“舂”出來的米粥。 其味鮮美無比……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達舒暢,與世無爭、別無他求。在親戚家喝特色粥,“不但味道清香爽口,讓人喝了一碗還想再喝……而且內容豐富,色澤鮮艷。” 改革開放年代(稀粥的功能也從一般聊以糊口、解決溫飽的實用性,開始邁向對稀粥的審美、欣賞,以及精神享受的“高度”。)
4.比較的結果:“我”吃粥從江南一帶——北大荒——廣州(湖南),反映了五十年代的人們省吃儉用置產業的心理——__時期極偶然炮制,反映物質的貧乏——“改革開放”年代吃粥是審美、欣賞、享受,反映了“改革開放”不僅使人民的物質生活豐富起來,而且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豐富發展起來了。表達了作者贊美“改革開放”國策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變化的思想感情。
(適時指出這樣的寫作方法是“以小見大”和“對比”,即以“吃粥”這一常見的、普遍的生活小事的變化,通過不同地區、不同年代的制粥方法比較,來反映世情的巨變、國家的發展變化。)
五、延伸體味與《水鄉茶居》的比較(時間不夠可布置選擇性作業)
1.相同點
地點相同:都涉及廣東省的廣州
主題相同:都是反映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有了巨大變化。
寫作特點相同: 以小見大對比
都運用比喻、擬人等生動的語言
A.比喻句 “嘆”茶有如牛的反芻 《水鄉茶居》這樣的“草草杯盤共一歡”,便是水鄉生活中的詩 《水鄉茶居》早粥……真像是一幅點彩派的斑斕繪畫 《稀粥南北味》五彩的豆子……如玉盤上鑲嵌的寶石 《稀粥南北味》
B.擬人句 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搖櫓揚帆來去 《水鄉茶居》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 《水鄉茶居》聽著灶上鍋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滾的聲音,像是有人唱歌一樣《稀粥南北味》改換成天底下頂頂溫柔的白米粥 《稀粥南北味》
題材相同:散文
2.不同點
敘述方式不同 《水鄉茶居》以第三人稱《稀粥南北味》以第一人稱
對比的內容不同 《水鄉茶居》 茶居與城市茶樓茶居與舊時茶樓飲茶與飲酒
《稀粥南北味》與各地制粥吃粥的不同感受作比較
六、布置回家作業
1. 造句
不同凡響—— 才疏學淺——
2. 你對“幾位外國朋友,一聽稀粥,聞粥色變”想說點什么?
3. 采用以小見大的方法,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用不少于三百字的短文,來反映世情變化。(此題僅限于語文成績較好的同學做)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從品味語言入手,體會作者在不同時期對喝粥產生的各種情感。
(2)通過引導,讓學生從多角度認識世情所折射出來的滄桑,從而理解文旨。
分析學生:
學生學習過張抗抗的作品《故鄉在何方》,對作者的有關生平情況已有所了解,為本課堂中深入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
學生對“喝粥”這一生活現象比較熟悉,但是缺乏思考與認識,更不善于對生活現象作生動描述。
課文的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內朗讀。因此,在接觸文本探究之前,教師安排學生必須作一定預習工作。
學習類型:陳述性知識的學習與程序性知識學習相結合。
課的類型:新授課。
教時安排:兩教時。
授課班級:東門中學初二7班。
教學方法:探究質疑,合作學習,學導結合
第一教時
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對課文內容初步感知。
引導學生探究課文作者的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教師出示課題。
▲教師讓學生回憶作者張抗抗的生平資料。
▲教師布置學生預習課文,并出示預習要求:
一、讀課文,清除文字障礙
要求給下列字詞注音:粥、粳、黏、翹、芍、舔、罄、炮制、豌、楂、獷、熬、舀、 煲、燜、舂、匱、掰、迭
二、思考與探究:
1、 你認為文中哪些段落寫得特別精彩?哪些句子描寫得生動形象?哪些字詞寫得極富有表現力?(請作圈劃)
2、 作者寫了自己哪些時期的喝粥經歷,各有些什么感受?最終得出什么啟示?
3、 結合課文的內容質疑,提出你最想提的問題。
▲要求學生做自讀筆記。
第二教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出示課題并要求齊讀。
詢問:“稀粥”這東西同學們喜不喜歡喝?
作家張抗抗可以說是喝稀粥長大的,在她的《稀粥南北味》中, “南北”指的是什么?作者記敘了自己哪些時期的喝粥經歷?她喜不喜歡喝粥?她對喝粥有些什么感受?
大家化五六分鐘時間對這些問題作些思考,并作好回答這些問題的準備。
二、 指導探究文本
層次梳理:
引導學生關注課文22段。
作者記載了自己兩個階段三個時期的喝粥經歷:
①童年與少年時代,在家鄉浙江杭州喝大米粥;(稀粥初級階段)
②青年時期__時代,在北大荒喝大楂子粥、小米粥;(稀粥初級階段)
③偶爾回祖籍廣東訪親時喝魚生粥、煲粥等(稀粥高級階段)
留意文中的兩個過渡段:9段、17段。(它們作了怎樣的過渡?)
品讀揣摩:
你認為文中哪些段落寫得?說說自己的理由。(啟示探究文本)
1、 關注課文③—⑧段
指導品讀關鍵詞:
喝(吃)粥;飄起香氣;一搶而空……
指導品讀表述生動的語句:
◆ 灶上鍋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滾的聲音,像是有人唱歌一樣……
◆ 滾燙的喝下去,似乎五臟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 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是見鍋見底,一搶而空。
◆ 必得用舌頭把粘在粥碗四邊的粥湯舔干凈。
——作者對喝粥的感受:有些單調、別無選擇、出于習慣、某種需要……真是一種奇妙的東西。(探究:母親愛粥如命,祖母舔凈粥湯碗底,作者為什么卻時常不滿?……饑餓使然)
2、 關注課文10—16段
指導品讀關鍵詞:
涌入;
指導品讀表述生動的詞:
◆ 等到粥香四溢,開鍋揭蓋,眼前金光燦燦,一派輝煌,盛在碗里,如捧著個金碗,很新奇也很莊嚴。
◆ 它的米粒飽滿又實沉,咬下去富有彈性和韌勁,嚼起來挺過癮。從每一粒馇子里熬出的粘稠漿汁,散發著秋天的田野上成熟的莊稼的氣息,洋溢著北方漢子的那種粗曠和力量。
◆ 五彩的豆子在鍋里微微脹裂,沉浮在金色的稀湯里,如玉盤上鑲嵌的寶石……
◆ 小米粥比之大馇子粥,喝起來感覺要溫柔些細膩些
◆ 每天每天,幾乎每一餐每一頓,我喝的都是小米粥。在掛滿白霜的土屋里,冰涼的手捧起一碗黃澄澄冒著熱氣的小米粥,我覺得自己還有足夠的力量活下去……
——作者對喝粥的感受:熱粥一滴滴溫熱我的身體烤干我的眼淚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懼,我第一次發現,原來稀粥遠非僅僅具有外婆賦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載人生可以疏導痛苦甚至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命運。
(探究:在父母的羽翼下過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大米粥居然食之無味無趣,獨自在外,屢嘗人生艱苦,小米粥卻食之津津有味,為什么?……化作自己闖蕩世界的精氣。)
3、 關注課文18—23段
指導品讀關鍵詞:
指導品讀表述生動的語句:
◆稀粥竟以我從未見過的豐富絢麗,以其五彩斑斕的顏色和別具風味的種類,呈現在我面前
◆ 魚生粥其味鮮美無比。其粥人口便化,回味無窮,其魚片鮮嫩可口,滑而不膩。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達舒暢,與世無爭,別無它求
◆ 阿嫦的早粥不但味道清香爽口,讓人喝了一碗還想再喝,每天早晨都喝得肚子溜圓才肯作罷,而且內容豐富,色澤鮮艷——綠的菜葉紅的肉丁黑褐色帶花紋的松花蛋和金黃色的海米,襯以米粒雪白的底色,真像是一幅點彩派的斑斕繪畫。
——作者對喝粥的感受:白而黃的稀粥“初級階段”,躍入五彩繽紛的“中級階段”。稀粥的功能也從一般聊以糊口、解決溫飽的實用性,開始邁向對稀粥的審美、欣賞、以及精神享受的“高度”
(探究:作者如何突出魚生粥的鮮美無比?……與“燒鵝乳豬蛇羹野味”對比)
4、 探討文旨
作者從喝粥的經歷體驗,談到了自己對喝粥的認識。她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示呢?
(2)稀粥這玩藝,歷經歲月滄桑朝代更疊而始終長盛不衰的種.種魁力。……對于許多中國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鍋一勺一點一滴,從中生長出精血氣力、聰明才智,還有順便喝出來許多陳規和積習。
(25)節:“……貧窮。糧食的匾乏加之人口眾多,結果就產生稀粥這種頗具中國特色的食物……”
(26)節“如今……喝粥是因為祖先遺傳的粥的基因……”
(27)節“……粥是貧窮的產物,也是時間的產物……”
——告訴人們:要懂得生活的甘與苦,要珍惜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多一種人生經歷,多一份生活感受,自己的生活反而充實。
三、課堂小結:
作者述說了她人生道路上與喝粥有關的一段經歷,她深切地體驗到: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喝粥有著不一樣的意義,人們對它的感受也會不完全一樣,內中折身著世情與滄桑真是:少年不識“粥”滋味……而今識盡“粥”滋味;只有經歷風雨,才能喜見彩虹啊。
四、作業:
親自實踐一次喝粥經歷,并記錄所觀察到的粥形及自己喝粥的感受。
五、板書設計:
稀粥南北味
張抗抗
稀粥的“初級階段” 稀粥的“中級階段”
少年時代/杭州 青年時代/北大荒 多年之后/廣東老家
〔大米粥(白)→大楂子粥、小米粥(黃)〕 〔魚生粥(街頭)→煲粥(親戚家中)
白而黃 五彩繽紛
清爽可口∝ 奇妙 過癮、細膩溫柔∝新奇莊嚴 鮮美無比、回味無窮∝舒暢
(南方) (北方) (南方)
是貧窮的產物,是時間的產物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體會水鄉茶居的諸多變化。
2、領會“草草杯盤共一歡,是水鄉人生活中的詩”這句話的豐富內涵,理解作者從喝茶品茶這一中國古老的國粹中所尋覓到的社會變革的蹤影和水鄉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3、品讀文章的精彩語句,享受美文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品讀關鍵語句理解作者從喝茶品茶這一中國古老的國粹中所尋覓到的社會變革的蹤影和水鄉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學難點:理解“草草杯盤共一歡,是水鄉人生活中的詩”這句話的豐富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二、作者簡介:楊羽儀(1940-2006) ,廣東寶安人,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三、沉浸文本、品讀賞析:
(一)思考:
1、作者在介紹水鄉茶居的生活時,引用了哪句詩作為線索貫穿全篇的?
2、“草草杯盤”在文中是怎樣體現的?
3、既然把水鄉茶居用“草草”一詞來形容,可見其小而簡,但是為何又綴以“共一歡”?此歡何來?
4、作者為什么把這種“草草杯盤共一歡”稱作是水鄉生活中的詩呢?
5、由此可見,作者在這喝茶品茶的國粹中尋覓到的是什么呢?
(二)討論:
(1)為什么說“嘆”茶不是品味著食物,而是品味著生活?
(2)“茶越沖越淡了,話卻越說越濃”一句中,“淡”和“濃”含義分別是什么?
(三)賞析:
1、散讀課文,選擇最讓你陶醉的語句。
2、點評你陶醉的理由。
3、齊讀語段,品味文章的藝術魅力。
四、拓展延伸:
請設想一下,如果你現在身處茶室,圍繞校園生活,和你的左鄰右舍聊一聊。
交流聊天內容和感受。
五、總結:
六、作業:
1、閱讀散文《品茗》,完成練習。
2、雙休日閑暇時刻,泡壺茶,看一看,品一品,想一想,寫一寫。隨筆《茶的聯想》。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1、掌握“而”字的兩種基本用法,順接和轉接。
2、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人們常說四書五經,同學們知道“四書”指的是那四書嗎?對,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而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書中的《論語》。
二、作者介紹及寫作背景
1、解釋題目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題目,什么是“論語”,請同學們看到課文的注解1,從這里我們可以知道什么呢?很好,把它畫出來。 “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就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2、作者簡介 好,我們現在來看一下作者:孔子,請同學們看到注解一,從這里我們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很好,用筆畫出來。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與孟子并稱“孔孟”,其中,孔子被稱為“圣人”。
三、整體感知
1、誦讀 全班朗讀課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檢查作業(掃除語言障礙,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①讀音 論( )語 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 )誨女知之乎( ) 是知( )也罔( )殆( )而內自省( )也 默而識之( ) 何有于我哉 ( )
②字詞的解釋(投影字詞與重要句子的翻譯)
a.要學生概括這篇文章的通假字(“說”通“悅”(愉快) “女”通“汝”(你) “識”通“志”(記住)) “知”通“智”(智慧)
b.總結“而”的用法 “而”字是個連詞,它的基本用法有兩種,順接和轉接。課文中哪些是表順接的,哪些是表轉接的? 明確:表順接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敏而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表轉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慍、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學而不厭。
③重要句子的翻譯
④全文的翻譯
⑤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精讀品味
1.課文里哪些話是談學習態度的,哪些話是談學習方法的? 明確:談學習態度的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等。
2.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么?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么? 明確: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
3.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是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例1: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例2: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4.在新知與舊知、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在學與思、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確:在新知與舊知的關系上,孔子認為“溫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溫故”“知新”的人才能當老師。這里,孔子強調的是“新知”,是那種開拓、創新的精神。
在知識與實踐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而時習之”。學,指禮、樂、射、御四門課;習,指實習。學了知識要按時去實習,把所學的東西運用到行動上,在實踐中提高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學與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結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讀書而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憊。
在學與問的關系上,孔子主張既學又問,不僅問知識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識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們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一得之見,就應該虛心向他們求教,不以為羞恥。
五、討論交流
1、自由朗讀,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六、總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布置作業
1.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2.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論語八則》
學習態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默而識之。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 了解文章在選材上以小見大的特點;
2、學習通過圈劃、點評等方法來研讀課文,體會課文的中心思想;通過朗讀品味水鄉人們的閑情雅致;
3、感受作者從品茶中尋覓到社會的變革,祖國的繁榮富強,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俗話說,開門7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飲茶是人們生活中很普遍的一件小事。雖然飲茶是一件小事,但是在我國古代文化中,琴、棋、書、畫、詩、酒、茶中的茶卻早以被人們定為 “7藝”之一的必修科目。作者為什么要從茶這樣的小事寫起呢?作者寫這樣小事的目的是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第35課《水鄉茶居》看一看作者楊羽儀是如何寫茶這件小事的。請把書翻開到124頁
二、初步感知課文
課文第一句話說“在廣東水鄉,茶居是一大特色。”
㈠ 教師提問:速閱讀課文,茶居的特色體現在哪4個方面?在這些方面茶居的特點是什么? 完成下面表格。
特點
茶居的建筑
茶居的名字
茶居的茶具與茶食
嘆茶
①分布廣規模小
②建筑古樸典雅
③建筑小瞧玲瓏
④半臨河半臨岸
斯文典雅
一盅兩件
慢飲
㈡ 教師提問:細閱讀2——5自然段,圈畫作者在哪些方面對茶居的特點進行了比較說明?完成下面表格。
變化前
茶居的建筑
茶居的名字
茶居的茶具與茶食
嘆茶
-----------
居、室
鐵壺、粗枝大葉、不怎么好吃
------
變化后
多用混凝土水榭結構、磚木結構、竹寮結構
樓、室、座
瓷壺、名茶、決非次品
------
㈢ 教師提問:作者通過對茶居前后的變化進行比較,其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鮮明突出了水鄉的變化。
㈤教師提問:作者為什么要鮮明的突出水鄉外在的變化?這個問題我們先放一放。一會回過頭來回答這個問題。
三、研讀嘆茶部分
水鄉茶居除了在建筑上,名字上,茶具茶食上有特色外,茶客的嘆茶也是很有特色的。(過渡)
㈠教師提問:“嘆”茶的“嘆”是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嘆”字,是廣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
作者認為,“嘆”茶的興味,未必比酒淡些,它可以達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醺醺而不醉”的境界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首先由老師朗讀下課文第7自然段的景色描寫部分,同學們來感受下這是一個怎么樣的境界。(過渡)
㈡教師朗讀課文。
學生品味“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㈢教師提問:“醺醺而不醉”的境界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
學生回答:美,自然,閑適,高雅,清幽,神秘,如仙境一樣。
㈣學生活動:朗讀課文,從中感受美,自然,閑適,高雅,清幽,的境界
教師活動:教師指點
四、課文主題把握
正是這種美,自然,閑適,高雅,清幽,神秘,如仙境一樣的境界才會使得 “此情此景,倘遇幽人雅士,固然為之傾倒。 釀出生活中的詩。” (過渡)
㈣教師提問:茶客在嘆茶過程中除了享受“醺醺而不醉”的美景外還有那些活動?
學生回答:閑談
㈤教師提問:茶客們閑談,都談了哪些內容?請同學默讀課文第9自然段用筆圈畫出茶客們談論的內容。
學生活動:默讀圈畫茶客們談論的內容。
教師提問:客們為什么選取這些內容來談論?談論這些內容目的意義何在?請結合老師給同學們播放的一段影音材料來思考。
五、以下見大的寫作方法
茶居的建筑
茶居的名字
茶居的茶具與茶食
嘆茶
特點
①分布廣規模小
②建筑古樸典雅
③建筑小瞧玲瓏
④半臨河半臨岸
斯文典雅
一盅兩件
慢飲
變化前
-----------
居、室
鐵壺、粗枝大葉、不怎么好吃
------
變化后
多用混凝土水榭結構、磚木結構、竹寮結構
樓、室、座
瓷壺、名茶、決非次品
------
對比的作用
五、總結課文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作者并沒有面面具到的談論我們祖國的發展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祖國的繁榮富強。作者只是選取生活中的一個茶居,一個水鄉茶居,一個廣東水鄉茶居他在建筑上的變化,名字上的變化,茶具與茶食的變化來反映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雖然廣東水鄉茶居只不過是社會的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但是它卻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真實的縮影。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諸如祖國、生命之類的抽象的作文題,這類題目范圍很大,看起來可以有很多話來寫.但一動筆就發現腦子里掌握的東西全是些大道理,寫出來空洞無物,跟政治書上的觀點一樣,一點作文的味道都沒有。怎么辦?你可以運用以小見大的方法。什么是以小見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來表現大的主題的寫作方法,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
六、拓展練習
七、作業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的價值。
3.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2. 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分類整理歸納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用時:
三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理解并背誦前三則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輝。現在就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來研讀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二則》。
二、作家、作品簡介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并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后人所稱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后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三、初讀前三則,掃除語言障礙
人不知而不慍(yùn) 不亦說(yua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1.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
四、探究學習、理解并背誦前三則
第一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時:按時; 說:愉快、高興;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慍:發怒、生氣; 君子: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按時練習,不是很喜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生氣,不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于個人修養范圍。
4.朗讀、背誦。
第二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三:多次; 省:反省; 為:替、幫; 謀考慮事情; 忠:盡心竭力;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習:溫習。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謀劃是否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復習過呢?”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討論思想品德修養。
4.朗讀、背誦。
第三則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6)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詳解 孔子說:“我童年學習,到了十五歲時立下了求學的志向,三十歲時學問和處事都可以在社會上立身了。四十歲時學問上的問題都能清楚明白,立身處事有堅定的原則,不會被外界左右。五十歲時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給予我的使命職責和命運。六十歲時我聽到順耳話能夠分辨是非,聽到逆耳話能夠理解他人,對各種人的各種話都能分辨取舍。七十歲時我的心靈和行為都達到了自由王國的境地,行隨心至,從不越過仁的規范。”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常用來指代年齡。
4.朗讀、背誦。
作業布置:
復習、背誦前三則。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
★ 小學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