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說勤奮教案
懂得勤奮能使天資聰明的人成才,反之也會流于平庸;勤奮也能使基礎較差的人成為可用之才,不應自暴自棄。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說勤奮教案,供大家參考。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說勤奮教案1
學習目標:
1、學習司馬光和童第周勤奮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奮是實現(xiàn)理想的橋梁的道理。
2、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3、略知說理文的篇章結構,擺事實,講道理。
重點難點:
懂得勤奮能使天資聰明的人成才,反之也會流于平庸;勤奮也能使基礎較差的人成為可用之才,不應自暴自棄。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補拙的道理。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導入 :
上節(jié)課學習了第一段,你從中懂得了什么?
二、細讀第二自然段
1、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xiàn)理想的橋梁。”這一中心,作者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相機板書:司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還記得一年級學過的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司馬光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天資聰明)
3、天資聰明的司馬光長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討論:(1)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終于”這個詞說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馬光怎樣用汗水和心血去澆灌的?(引導學生邊讀邊找出書上有關詞語和句子。理解“滾瓜爛熟”“一遍又一遍”)
(3)司馬光的事例告訴我們(板書):“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練讀第二自然段
(5)指名讀,師與生一起評點,是否讀出了司馬光的刻苦、勤奮?
4、小結: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從小就天資聰明,但是他依然始終如一地勤奮學習,最后寫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就充分說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處理教材、設計教學要大膽、獨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討個中原因,對于學生深刻領悟勤奮的巨大作用,無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細讀第三自然段
1、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的詞句畫出來: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為什么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自學問題的設計很有講究,要有一定的內(nèi)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層次遞進,要有廣闊的拓展空間,要有足夠的思考強度,值得反復推敲,精心設計。]
2、小組交流討論
3、師生圍繞思考題交流探討
4、學生討論“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老師相機板書。
5、指導朗讀
6、讓學生根據(jù)板書小節(jié),引導學生明確:不論天資聰明還是基礎比較差的人,只要勤奮,都可以成才。
7、齊讀兩句名言,大家認為這兩句名言好嗎?好,就讓我們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筆記本的首頁,時刻勉勵自己。
[語文課堂應培養(yǎng)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可以記錄教師板書,可以記錄課堂上隨機產(chǎn)生的佳詞妙句。注重這種積累,會讓學生受益無窮。]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主要寫了什么?
2、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談談學習了這一課的感想,并寫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學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課上完了,學生系統(tǒng)地整理學習的收獲,將思考、感悟、情感形諸文字,是學習過程的延伸,是學習效果的深化,是語文能力的提升,可謂一舉多得。]
附、板書: 13說
司馬光(天資聰明) 編寫《資治通鑒》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勤
童第周(基礎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剝離手術勤能 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奮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說勤奮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用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長大了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課文的中心論點
2、理解課文是如何用事實來說明“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的。
教學準備:投影
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初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
2、解題:題目中的“說”就是談、講的意思。這是一篇說理類的文章。讀了這個課題,你想提什么問題?(文章主要說了一個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樣把這個道理說明白、說清楚的呢?)下面,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讀一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習分段。
1、聽課文錄音,想一想:課文主要說了一個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說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導分段。
(1)學生輕聲讀課文,看看課文在哪里提出了觀點?又是怎樣證明這個觀點的?課文最后又是講了什么?
(2)交流。
(3)根據(jù)以上問題給課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記號。
三、分段讀通課文。
1、先拼讀生字,讀熟新詞。
2、分段讀通課文。
自由練讀后,指名分段朗讀,正音。對長句子進行全班重點練讀。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自由輕聲讀課文第一段,畫出中心句。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1)這里的“橋梁”是什么?
(2)把這種自問自答形式的句子換個說法,并說說自問自答的好處。
(3)過渡:是的,勤奮是實現(xiàn)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相機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討論:“鮮花”在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5)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鮮花,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比一比以上兩句話,你更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齊讀后一句。
3、齊讀第一段。
4、爭取熟讀成誦。
五、教學生字,指導書寫。
1、自己設計記憶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難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學情況。
3、指導書寫“枕”、“末”、“慣”、“基”。
4、鋼筆描紅。
六、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3:讀一讀,再抄寫。
2、嘗試背誦第一段。
3、區(qū)別形近字組詞。
未()悄()社()梁()渡()
末()稍()杜()粱()度()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學習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jié)課學習了第一段,你從中懂得了什么?
二、細讀第二自然段
1、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xiàn)理想的橋梁。”這一中心,作者主要寫了哪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相機板書:司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還記得一年級學過的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司馬光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天資聰明)
3、天資聰明的司馬光長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討論:
(1)司馬光手中的鮮花是什么?“終于”這個詞說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馬光怎樣用汗水和心血去澆灌的?(引導學生邊讀邊找出書上有關詞語和句子。理解“滾瓜爛熟”“一遍又一遍”)
(3)司馬光的事例告訴我們(板書):“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練讀第二自然段
(5)指名讀,師與生一起評點,是否讀出了司馬光的刻苦、勤奮?
4、小結: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從小就天資聰明,但是他依然始終如一地勤奮學習,最后寫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就充分說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三、細讀第三自然段
1、學生自學,完成下列思考題,并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把有關的詞句畫出來:
(課件出示)
(1)童第周手中的鮮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況和司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礎差,為什么他同樣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2、小組交流討論
3、師生圍繞思考題交流探討
4、學生討論“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這句話的含義,老師相機板書。
5、指導朗讀
6、讓學生根據(jù)板書小節(jié),引導學生明確:不論天資聰明還是基礎比較差的人,只要勤奮,都可以成才。
7、齊讀兩句名言,大家認為這兩句名言好嗎?好,就讓我們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筆記本的首頁,時刻勉勵自己。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主要寫了什么?
2、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談談學習了這一課的感想,并寫在小作本上。
五、總結課文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說勤奮》這篇課文,知道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在今后的學習中,希望同學們能以課文中的司馬光、童第周為榜樣,學習他們那種勤奮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們在人生旅途中有所作為,為人民、為社會作出貢獻。
六、作業(yè)完成課后思考題3、4兩題。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說勤奮教案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后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重點:學習司馬光、童第周勤奮學習的事例,從中受到教育。
教學難點: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后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板書“勤”字(書寫認真),我們從小就應當要認認真真寫好中國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國人。(及時而巧妙地將一些生活哲理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將育人與教書融為一體)請生讀(正音:qin)。
問:勤的右邊為什么是個“力”字?
板書“奮”字,學生齊讀“勤奮”一詞,并為它找近義詞。
師: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談談這“勤奮”二字。(板書“說”字,學生讀課題)(從“勤”字入手,讓學生初步感知勤奮的含義,為下面的學習作了必要的準備。)
2、解題:曾經(jīng)有人對你說過有關“勤奮”的話嗎?誰?是怎么說的?(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區(qū)分“勤奮”與“勤勞”等近義詞,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勤奮”的含義。)
二、新授
1、整體感知課文。
師:下面請同學們迅速把書翻開到《說勤奮》一課,用最快的速度讀課文,找一找 指名說。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什么?是勤奮。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①、理解第一句:生讀,并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這句話的意思。(對這句話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這句話的含義,才能真正領悟作者的觀點。)
②、理解第二句。師讀第一遍(強調(diào)“只有”一詞):聽出什么來了?(引導學生體會:要想有所作為,只能靠勤奮)生齊讀。
師讀第二遍(強調(diào)“一生”一詞):聽出什么了?(引導學生體會:要堅持不懈的勤奮,才能成功)
生齊讀以上兩句話。(教給學生讀悟課文的方法,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來理解課文。)
3、學習事例
①、師: 師:作者舉了誰的例子?為什么舉他們的例子?(讓學生體會:用最具有代表性的、眾所周知的事實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才會更具有說服力。)
②、師:課文中的兩個人成功了嗎?讀課文,從中找出有關他們成功的句子。
生自讀課文,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師:他們成功靠什么?(勤奮)劃出能體現(xiàn)出他們“勤奮”的句子。(打破了常規(guī)的“程序”,采用了“倒敘”,有三方面好處:先在學生心中樹起成功的典型,為下面的“說勤奮”蓄勢;接下來的教學不必在這上面糾纏,可以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簡潔,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學重點;承接上一個環(huán)節(jié),使得整個教學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脈相通。)
③、學習司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卻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聲朗讀,一直讀到滾瓜爛熟為止。
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便繼續(xù)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
(根據(jù)時間上的不同,讓學生體會:一生勤奮)
教師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滾瓜爛熟”、“稍微”、“警枕”等詞,讓學生體會司馬光的勤奮。
師:讀大屏幕上的兩句話,好好體會司馬光的勤奮。(生自由讀、齊讀)
④、學習童第周的事例
生讀相關句子。(引導學生抓住“起早貪黑”一詞,體會童第周的勤奮。)
⑤、師:下面我們來把司馬光和童第周的“勤奮”放在一起讀讀。老師從課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個詞——
出示投影:抓緊時間睡覺時天剛亮睡覺前
師:從這幾個詞里,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勤奮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說)
小結:(深情地)對于時間,有人說過: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力量;對于時間,魯迅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擠總是有的;對于時間,劉老師想說:勤奮的人總覺得時間那么短,懶惰的人總覺得時間那么長。(先單獨學習童第周和司馬光勤奮事例,再把兩者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引領學生逐層感悟)
三、延伸與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學們一定還記得那個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了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他的學習成績很差……
師:比較這兩句話,看能比出什么來?(引導學生體會:不管你有多聰明,也不管你基礎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會成功。)
(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了延續(xù)和提升,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里得到一次升華。)
2、請看幾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發(fā)明家愛迪生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數(shù)學家華羅庚
不論你有多么聰明,也不論你基礎有多么差,只要勤奮,都能獲得成功。
——暫時還沒“家”的劉老師
(生自由讀,說說自己對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結:但愿我們每位同學都能通過自己的勤奮實現(xiàn)自己的遠大理想!
4、生齊讀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