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老師教育教案
通過備課,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教師應當全面地掌握教學內容。我們應當做到,從知識結構的整體出發,進一步明確所學的內容,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老師教育教案,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語文老師教育教案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誦”等11個生字新詞,并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正確認讀多音字“背”“圈”在本課的讀音,能據音組詞或據詞定音。
2.能默讀課文;了解“略讀課文”學習的基本要求;學習略讀,粗知課文《不懂就要問》大意;復述課文《不懂就要問》大意;與同學交流對“不懂就要問”這件事的看法。
3.繼續了解什么樣的語句是“有新鮮感的”,并能在課文中找出來和同學交流。
重點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2、3。
難點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2、3。
教學準備:
教師:“誦”等11個會認讀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學PPT。
學生:每人一套“誦”等11個會認讀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釋題,明確課文主要教學目標。
(一)激趣導入。
導語:同學們,通過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花的學?!返膶W習,以及“交流平臺”的學習,你們知道什么叫“有新鮮感的語句”嗎?(指名回答)能讓我們一讀就在腦海里能形成清楚具體的畫面,讀起來朗朗上口,有身臨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覺的語句,就叫做“有新鮮感的語句”。在閱讀的時候,我們不但要關注“有新鮮感的語句”,還要通過讀這樣的語句形成畫面,理解課文內容。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新課文,繼續進行這個練習,好嗎?
1.板書課題:3_不懂就要問
2.齊讀課題。
(二)認識略讀課文,了解閱讀基本要求
1.導語:同學們,請看課題,發現與以前的課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指名回答。預設:序號右上角有朵小花。)對了。從這一課開始,我們會讀到一種新的類型的課文——略讀課文。學習略讀課文的要求與我們以前學習的課文有所不同。有什么不同呢?翻開課文P8,我們一起了解了解吧。
出示任務:讀讀第8頁最下方的兩個泡泡,想一想,它們告訴我們,學習略讀課文有些什么基本要求?
個體操作。
2.反饋指導。
預設:
學習略讀課文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了解課文大意就行了;一是有個別字不認識、個別詞語不理解也沒關系。
3.小結:是的,學習略讀課文兩個基本要求:一是可以不像學習以前的課文那樣,讀得那么細,但要做到,如果是寫人敘事的課文,要弄清楚寫的是一件什么事情,這件事是怎么發生的,過程發展的怎樣的,最后結果怎么樣,即第一個泡泡說的:“了解課文大意”。一是就是又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也不要緊,只要不妨礙理解課文講了什么內容也就可以了。
(三)了解略讀課文的構成,釋題,明確主要教學目標
1.了解略讀課文的構成。
導語:我們了解了學習略讀課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再把書翻到P7,看看略讀課文的構成,與我們以前學習的課文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預設:課文的正文前有一段話。)是的,略讀課文跟我們以前學習的課文構成有一點不一樣,就是在課文的正文前有一段話,叫做“閱讀提示”,這段“閱讀提示”的作用就是告訴我們,學習這篇略讀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
出示任務:默讀“閱讀提示”想一想,提示了我們學習這篇課文有幾個主要教學目標?請用序號標示出來。
個體操作。
2.反饋指導。
預設:
“閱讀提示”提示了兩個主要教學目標:(1)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學交流。(2)把有新鮮感的詞句畫出來和同學交流,
3.小結:第1個教學目標說的是學習略讀課文的其中一個基本要求,就是通過默讀的方法了解課文的大意?!傲私庹n文大意”有兩個要求。第1個要求是初讀課文,要粗知課文大意;第二個要求是再讀課文,通過梳理課文條理等學習,能復述課文大意。第2個教學目標是這個單元的重點教學目標,就是能找出有新鮮感的詞句,與同學說說形成的畫面,和怎樣形成這個畫面的。讓我們一起再讀一遍課題,進入課文的學習吧(齊讀課題)。
4.導語:課題“不懂就要問”這話是誰說的呢?他怎樣“不懂就要問”的?為什么要“不懂就要問”呢?我們學習了這課的生字新詞,了解了課文大意,交流了有新鮮感的詞句,這些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二、指導預習,梳理課文條理
(一)指導預習,粗知課文內容
1.出示預習任務。
(1)輕聲朗讀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拼讀一下字上的音節,看看自己能不能將課文朗讀下來。
(2)讀完課文后,把會認讀的字詞和多音字的字詞圈畫出來,借助拼音,把生字詞和多音字的詞語讀準。
(3)思考:課文中的人物有哪一些?主要是講誰的故事?課文講他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個體操作。
2.反饋指導。
(1)PPT出示會認讀的生字詞(注音)。通過個別指名檢查等方法,指導讀準生字讀音。
(2)說說哪個生字容易讀錯,指導讀準音難字。預設:“誦”“楚”。
(3)多音字學習。
①副板書出示多音字“背”“圈”本課的詞語,注本課的讀音,個別指名檢查讀準字音,讀字讀詞。
②指名說出“背”“圈”已學過的讀音,并組詞語,讀字讀詞。
(4)課文分成五部分分別指名朗讀,從“讀準”的角度評議;其余學生繼續思考預習任務3。
五部分分別是: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從“這一問”到“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從“先生收起戒尺”到“大家聽得很認真?!?從“后來”到結束。
(5)指名回答預習任務3的問題。
預設:
第一問:課文中的人物有孫中山、先生和一個同學、同學們。
第二問:主要講的是孫中山的故事。(插話解釋:也就是說,孫中山是課文故事的主要人物。簡介孫中山。)
第三問:課文講孫中山小時候讀私塾時不懂就要問的故事。
3.小結:剛才回答預習任務3問題的答案,就是粗知課文大意了,同學們做的真好。同學們,剛才我們朗讀了課文,學習了會認讀的字和多音字,粗知了課文大意。接下來,我們要繼續學習,通過梳理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二)學習梳理課文條理。
1.出示任務: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從哪里寫到哪里是具體寫孫中山不懂就要問的故事的?請在具體寫這個故事的開始和結束處標上“‖”。
個體操作,同桌交流。
2.反饋指導。
課文從“一天”到“大家聽得很認真。”具體寫孫中山不懂就要問的故事的。(板書:不懂就要問。)
3.小結:我們可以把寫同一個內容的自然段歸并為一個部分,這些自然段都是寫“孫中山不懂就要問”這個內容的,所以就可以歸并為一個部分。根據這個原則,課文剩下的自然段,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呢?
4.出示任務:默讀剩下的自然段,想一想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分別在開始和結束處標上“‖”。
個體操作。
5.反饋指導。
預設:
第1自然段為一個部分;最后兩個自然段為一個部分。
6.小結:我們剛才做的叫做“梳理課文條理”,就是把寫同一內容的自然段歸并為一個部分,所以,這篇課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三、學習了解課文大意,感悟課文主題
(一)了解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內容
1.導語:課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別講了什么內容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想一想。
出示任務:默讀課文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想一想,它們分別講了一個什么內容?
個體操作,同桌交流。
2.反饋指導。
預設:
第一部分:孫中山小時候讀私塾的時候,先生只要他們背書,從不講解意思。(板書:只背書不講解。)
第三部分:后來,有個同學問孫中山為什么要提出問題,孫中山回答說,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板書: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
(二)梳理第二部分內容,了解各層次意思。
1.導語:現在,我們梳理了課文,也概括出各部分的內容了,是不是就可以說了解了課文的大意呢?不是的,現在還不能說是了解了課文大意,因為,這篇課文的重點部分——第二部分,僅僅用一句話來說,大家還是不清楚孫中山的怎樣不懂就要問的,所以我們還得給重點部分——第二部分梳理條理,看看它說了哪幾個意思,這樣才能真的了解課文大意。
出示任務:(PPT出示課文兩幅插圖)朗讀第二部分,結合插圖想一想,第二部分講了幾個意思?可以分為幾層?
個體操作,四人小組交流。
2.反饋指導。
預設:(提示要求用“︱”標示層次。)
第1層:第2自然段。意思:一天上課,孫中山認為只背書而不懂意思沒有用,就壯著膽請先生講解背的書的意思。(板書:壯膽請講解)
第2層:從“這一問”到“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币馑迹合壬鷧柭晢枌O中山會背書了嗎,孫中山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板書:厲聲問一字不漏)
第三層:余下的部分。意思:先生給大家詳細講解書中的道理,大家認真聽。(板書:詳細講認真聽)
(三)了解課文大意。
1.導語:我們把重點部分劃分了層次,概括出每一層的意思,這樣,我們就可以進入到說說課文大意的階段,達到真正了解課文大意的目標了。
出示任務:借助板書,把各部分內容和第二部分各層次的意思連起來,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文的大意。注意做到:(1)各部分內容和層次意思要說到,做到內容完整;(2)根據課文,加上適當的詞語,使說的課文大意成為一段通順連貫的話。
個體操作,同桌互說互糾。
2.反饋指導。
指名兩到三人說,以上面的標準評議。然后根據評議再練說再反饋指導。
3.小結:要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即復述敘事性課文大意,我們首先要讀讀課文,用一句簡單的話說說課文寫了誰干什么,即粗知課文大意;然后,梳理課文條理,看看課文寫了哪幾個內容,重點內容又寫了幾層意思,把內容和意思概括出來,然后用自己的話把這些內容和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就是復述了課文大意,也就了解了課文大意了。
(四)感悟主題。
1.導語:我們了解了課文大意,知道了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那么你從這件事情中得到什么啟示,獲得什么感受,想對孫中山說什么呢?
出示任務: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想對孫中山說嗎?同桌互相說一說。
2.反饋指導。
只要與“勤學好問”學習精神相關,語言規范,就應予以肯定。
3.小結:是的,“不懂就要問”,孫中山小時候的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孫中山小時候讀書時的勤學好問的精神。
四、找出“有新鮮感的詞句”和同學交流
(一)復習“有新鮮感的詞句”
導語: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我們復習了什么叫“有新鮮感的詞句”,現在誰還能說說什么叫“有新鮮感的詞句”嗎?(指名回答。預設:能讓我們一讀就在腦海里能形成清楚具體的畫面,讀起來朗朗上口,有身臨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覺的語句,就叫做“有新鮮感的語句”。)是的,有些詞句寫得特別生動具體形象,讓人一讀就能形成清楚具體的畫面,有身臨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樣的詞句就叫做“有新鮮感的詞句”。這篇課文也有這樣的詞句,然我們一起找一找,好嗎?
(二)找出“有新鮮感的詞句”交流
1.出示任務:朗讀課文,然后找一找課文中有新鮮感的詞句,用橫線畫出來。
個體練習,同桌交流。
2.反饋指導。
預設:
句子1:那時候上課,先生念你,學生跟著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樣。
句子2:這一問,把正在搖頭晃腦高聲念書的同學們嚇呆了,課室里霎時變得鴉雀無聲。
3.出示任務:朗讀這兩個句子,說說分別形成什么樣的畫面,點出句子中讓你形成畫面的詞語。
個體操作,同桌交流。
4.反饋指導。
句子1畫面:先生和學生像唱歌那樣讀書。詞語:“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樣”。
句子2畫面:同學們呆在那里,一下子課堂十分安靜。詞語:“霎時”“鴉雀無聲”。
(三)小結:
句子1,通過詞語“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樣”,把私塾先生和學生怎樣讀書形象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句子2,則通過詞語“霎時”“鴉雀無聲”,把同學們嚇呆讓課堂一下子安靜下來的狀況生動表現了出來。我們閱讀時要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說話表達時,也可以學著用上“有新鮮感的詞語”,讓別人獲得生動鮮明具體形象的印象。
五、會認讀的字認字的評價
(一)同桌打亂字卡順序,相互檢查糾正
(二)使用脫音節的字卡檢查評價,關注學習慢的學生
六、總結(學習狀況和知識能力點)
三年級語文老師教育教案2
教學要求:
1.會認“誦、例”等11個字,掌握“背、圈”這兩個多音字,理解“私塾、霎時、戒尺、鴉雀無聲”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練習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及聯系生活實際的方法理解課文。
3.體會遇到問題要積極面對,不懂就要問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學習孫中山刻苦讀書,勤學好問的精神。
教具準備:
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出示孫中山先生的畫像)這位偉人,大家認識嗎?他就是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
2.師簡介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介紹孫中山先生少年時候學習生活的課文。揭題:不懂就要問。
4.齊讀課題,質疑問難: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課文講誰不懂?哪兒不懂?要問誰?“不懂就要問”是誰說的?他為什么要這樣說?……)
二、找“生字伙伴”,評“識字大王”。
1.教師范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勾畫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師:這些生字你認識幾個?請“小老師”教同學們讀一讀,爭取把字音讀準。生讀生字,相互指正。
3.以小組形式向全班展示學習情況,評選“識字大王”。
4.出示生字詞卡片,分組識字競賽。
三、整體感知。
1.生自由讀課文,想:你讀懂了什么?(解決前面的問題及理解“私塾、戒尺、霎時、鴉雀無聲”的詞義)還有什么不懂的?
2.指名分讀課文正音。(指導朗讀:示范讀、指名讀、齊讀)
3.在初步感知全文的基礎上,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同座互相交流后,舉手回答。(這篇課文記敘的是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里讀書,為了弄懂書里的意思而大膽向先生提出問題的故事。)
四、學習生字。
1.借助多種識字方法識字。
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用熟字帶生字的方法識字等。
2.寫字比賽:教師范寫,學習新筆畫,引導書空筆順。學生練習后,自薦寫字,并評獎。
五、課堂作業。
1.抄寫寫字表一遍。
2.背誦自己喜歡的課文一段話。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認讀生字卡。
2.聽寫本課生字。
二、四人為一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研讀課文,深入探究。
1.思考:課文中的孫中山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思考:你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孫中山勤學好問?劃出相關的詞句。
3.集體交流閱讀心得,并在交流中及時解決學生先前提出的不懂的問題。
重點交流:
a.從“照例”、“流利”、“壯著膽子”等詞語中領悟到孫中山讀書認真,學業完成得極為出色,表達了他不滿足已有的成績,有進一步要求理解課文意思的愿望。
b.當孫中山提出問題后,學生的表情有什么變化?先生的態度前后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從中可以體會到什么?(側面描寫,更突出了孫中山對待學習的認真、執著的態度)
c.向先生提出問題為什么還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師為什么卻鼓勵學生提問呢?(幫助學生區分清楚:過去私塾封閉式的封建教育與今天民主開放式教育的不同。)
孫中山在那種棍棒教育下敢于提問,你體會到什么?(明確:孫中山當時就有寧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學好問的可貴精神。)同時,解決“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這句話的意思。
4.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提出來討論交流。
5.讀了這篇課文后,你想到了什么?
四、拓展閱讀,注重遷移。
(出示PPT)積累格言,明讀書道理。同學們,我這里有一些關于讀書方面的格言,請你用心讀一讀,悟一悟,定會有收獲。
①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②蜂采百花釀佳蜜,人讀萬卷知深理。
③書聲歌聲聲悅耳,粉筆鋼筆筆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橋,勤奮撥開智慧門。
⑤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⑥千古文章書卷里,百花消息雨聲中。
⑦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恨讀書遲。
⑧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五、布置作業。
1.遷移練習。
用“不是糊里糊涂、壯大膽子、不懂就要問、弄清楚、連連點頭”等詞語寫一段話來贊揚一位同學的勤學好問精神。
2.收集有關孫中山先生的小故事。
三年級語文老師教育教案3
教學要求:
1.學生獨立識字6個,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盛開、玩耍”等詞語。
2.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草地顏色的變化及原因,引導學生體驗文中“我”對蒲公英的感情變化。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復述片斷,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
4.讀懂課文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樂趣,同時學習作者善于觀察事物,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學習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對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熱愛之情。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內不同時間的變化,體會細致觀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細心地觀察,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
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都見過草地嗎?誰來形容一下你見過的草地。
2.讀了課題之后你們想到了什么?(這片草地為什么是金色的?)(板書:金色的草地)
3.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帶著心中的疑問聽老師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語。
2.自由讀,檢查生字:
(1)預習時大家已經養成了獨立識字的習慣,現在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生字。
3.指名讀,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思考:讀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老師幫助學生梳理問題。
三、理解課文。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思考:文中的這片草地在哪里?草地是金色跟什么有密切關系?
2.討論交流:“我們住在鄉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边@句話告訴我們草地的位置。“草地上長滿了蒲公英。當蒲公英盛開的時候,這片草地就變成金色的了?!边@句話告訴我們草地是金色的跟蒲公英有密切關系。
3.指導朗讀。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感悟童真:
1.弟弟和哥哥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戲呢?自讀課文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認真讀一讀。
2.指導學生看圖說說弟弟和哥哥玩了怎樣的游戲。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探究“變色之謎”:
1.聽老師讀課文,思考:我有什么新發現?草地為什么會變顏色?
2.分組討論交流。
我的發現:
早晨草地是綠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草地又變綠了。
草地會變顏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們的手掌),可以(張開)、(合上)。
早晨,花朵(合攏),是(綠)色的,草地也是(綠)色的;
中午,花朵(張開),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
傍晚,花朵又(合攏),是(綠)色的,草地就變成(綠)色的。
3.為什么小作者這么厲害,能發現這個秘密?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有了這一發現之后,小作者對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變化?
2.討論交流。
3.體會句子的作用:“它和我們一起睡覺,和我們一起起床?!边@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總結全文
美麗的大自然中有許多神奇的植物,課文里的小朋友正是因為有一雙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的眼睛,發現了花朵與草地顏色的秘密,作者通過仔細觀察,透過一棵小小的蒲公英,讓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三年級語文老師教育教案4
教學目標:
1.認識“蒲、英”等6個生字,會寫“蒲、英”等13個生字,會寫“鄉下、窗前”等18個詞語;
2.能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感受文中人物的快樂,能緊扣關鍵詞說出草地的變化情況及變化的原因,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
3.能觀察某一種動物、植物或一處場景的變化情況并和同學交流,嘗試仿寫一個片段,進一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交流,能緊扣關鍵詞說出草地的變化情況及變化的原因,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
教學難點:
觀察某一種動物、植物或一處場景的變化情況并和同學交流,嘗試仿寫一個片段,進一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出示圖片,導入新課
(一)出示蒲公英的圖片
課件出示:蒲公英的絨球圖和花朵圖。讓學生說說認識它嗎,是怎么知道它都是蒲公英的,并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認識蒲公英,學習“蒲”字。
(二)溫習舊知。
回顧二年級的《植物媽媽有辦法》,齊讀課文片段:蒲公英媽媽準備了降落傘,/把它送給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風輕輕吹過,/孩子們就乘著風紛紛出發
(三)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自由讀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一邊讀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場景。
(二)學習生字詞
出示生字詞:盛開 玩?!」贰♂烎~ 觀察 合攏 有趣 喜愛 睡覺
(1)學生開火車帶讀,正音。
(2)關注“釣”:與“鉤”進行對比,發現異同,分別口頭組詞。
(三)交流初讀感受:最喜歡課文中描寫的哪個場景。
教師板書:快樂 有趣
(四)學習第四段
課件出示第四段,讀一讀,初步感受快樂、有趣。
三、想象畫面,感受快樂
(一)借助圖片,感受花開之美
1.出示第1自然段,引導學生想象蒲公英盛開,一片金色的畫面,帶著想象朗讀。
2.出示蒲公英盛開的圖片,看著圖美美地讀。
3.齊讀,體會情感。
(二)抓關鍵詞,感受草地游戲之樂
1.自由朗讀第2自然段,畫出最能表現我快樂的詞句,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
2.反饋交流。
3.想象說話: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三)再讀第四段,感受快樂
四、指導書寫
指導書寫“蒲”、“察”兩個生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課件出示課文1、2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讀,重溫草地帶來的快樂。
2.引入本課學習:這片草地還非常神奇,顏色會發生變化,一起到課文中尋找草地的變化。
二、了解草地變化,體會觀察細致
(一)了解草地的變化
1.課件出示課文第3自然段,邊讀邊畫出草地變化的句子。
2.生交流,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的前半部分,請多名學生說一說。
出示:
早上,草地,________
中午,草地,________
晚上,草地,________
引導學生發現:草地在早、中、晚三個時間顏色發生了變化,從綠色變成金色,再從金色變成綠色。
板書:顏色:綠色金色綠色
3.齊讀草地變化的句子,感受神奇。
出示句子: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釣魚,發現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綠色的。中午回家的時候,我看見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時候,草地又變綠了。
4.引導學生關注三個表示時間的詞,并圈畫出來,通過細讀發現作者是在早、中、晚三個不同時間進行連續觀察才發現草地的變化,初步感受作者觀察的細致。
板書:時間:早上中午晚上
5.再讀草地變化的句子,讀出作者當時的驚喜。
(二)了解草地變化的原因
1.體會作者觀察時的認真思考。
(1)有了發現之后,作者是怎么做的呢?(去仔細觀察)
出示:這是為什么呢?我來到草地上,仔細觀察,發現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攏的。
(2)引導學生關注問句:這是為什么呢?
小結:如果沒有這個思考,作者就不會再去仔細觀察了,看來,在觀察的時候,認真思考特別重要。
2.了解草地變色的原因。
(1)再讀第3自然段,畫出草地變色原因的句子。
(2)生交流,口頭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
早上,草地________,因為蒲公英;
中午,草地________,因為蒲公英;
傍晚,草地________,因為蒲公英。
小結:原來草地會變色的原因是草地上的蒲公英會變色,蒲公英花瓣張開、合攏的姿態不一樣就使草地的顏色不一樣。
【板書】姿態:合攏 張開 合攏
(3)手勢模仿:師生一起一邊讀課文,一邊來模仿蒲公英花盛開、合攏的樣子。通過動作的演示體驗,讓學生對蒲公英花瓣變化導致草地顏色變化有更好地理解。(蒲公英張開時,五指張開;蒲公英合攏時,五指合攏握拳。)
(4)看蒲公英花張開、合上的圖片,直觀感受,加深印象。
(5)請學生動筆完成課本第2題練習題。(動筆練習時指導學生寫字姿勢。)
(6)回顧第3自然段,分層朗讀。
①課件出示第3段,朗讀感受草地變色的神奇,作者觀察的細致。
②藏去草地和蒲公英的變化地詞語,引導學生記憶朗讀。
3.品味語言
(1)替換原文:草地的變化及變化原因,課文第2小題中簡單的幾句話就講明白了,把第3自然段替換掉讀一讀。
(2)比較朗讀:你更喜歡原文的寫法還是替換掉的寫法。
小結:雖然意思一樣,但是原文的寫法讀起來更有趣一些,讀著讀著能讓我們想象到當時的情景。
(3)再讀原文。
(三)體會“我”觀察的細致
1.課件出示早、中、晚草地的圖片,引導:為什么作者發現這神奇的秘密?
板書:細致觀察
2.回顧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的細致觀察體現在哪。
小結:正因為作者的細致觀察,發現了草地變色的秘密,也讓他更加喜愛這片草地。
3.齊讀最后一段。
三、交流觀察所得,嘗試片段描寫
(一)交流課外觀察所得
1.《搭船的鳥》這節課學習后布置學生去持續觀察身邊的一種動物、植物或一處場景,看看有沒有發現變化,并記錄在觀察記錄單上,先在四人小組內進行交流。
2.全班交流觀察所得,重點評價是否進行持續觀察,發現事物的變化。
(二)嘗試進行片段描寫
1.播放含羞草被觸碰后發生變化的視頻,讓學生說說有什么發現。(含羞草被輕輕觸碰之后葉片慢慢合攏,3至5分鐘后葉片慢慢張開,用力觸碰含羞草,葉片快速合攏)
2.出示含羞草被觸碰之后的變化原因:原來含羞草葉柄里充滿了水分,當用手輕輕碰觸它時,葉柄水分就立即向上或兩邊流去,葉柄就下垂,葉子就合攏了。不觸碰它時,水分就會慢慢回到葉柄里,葉子就又張開了。
3.仿寫
課件出示片段仿寫的提示
今天,我仔細觀察了含羞草。用手輕輕觸碰它時,含羞草______。過了3至5分鐘,________。________時,含羞草_______。真是________。這是為什么呢?老師告訴我,原來,含羞草的葉柄_________,用手輕輕碰觸它時,葉柄_________,葉子________。不觸碰它時,水分-_______,葉子________。
4.交流分享仿寫片段。
三年級語文老師教育教案5
教學要求:
1.會認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斷、楚、孤、帆”等13個字。
2.能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4.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田字格貼。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賞圖片,揭示課題。
1.導語: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大家看--(課件播放天門山圖片)
2.師: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師抽答。
4.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5.下面請大家齊讀課題--《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導生字的讀音。
3.全班齊讀,分小組讀,反饋讀。
4.教師出示節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課件出示)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將詩句寫在黑板上)
2.指名反饋:哪些字、詞無法理解?(天門:天門山。中斷:從中間割斷。至此回:到這里回旋。出:聳出來。孤帆:單獨一只船。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3.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古詩的意思。(先抽同學逐句解釋,再指導全詩一起說一說。)
詩文解釋: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畫面,體會意境。
1.教師示范閱讀,學生閉目想象。
2.指名反饋: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一句詩,一幅畫)
3.感悟動詞“斷、開、流、回”的氣勢磅礴。
4.指導學生讀出雄偉磅礴的氣勢。
5.教師:同學們,這首古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詩人借景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雄偉秀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6.配樂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指導書寫“斷、楚”。
2.教師總結: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揚帆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借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
3.背誦并默寫古詩。
4.為生字“斷、楚、孤、帆”組詞。
板書設計: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氣勢磅礴 雄偉秀麗
青山—相對出
孤帆—日邊來
山水相映 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