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
語文是一個多義詞,通常作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的簡稱。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下面由我來為大家整理關于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供大家參考。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1
教學目標:1、會認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轟隆隆、塌下、露出、燃燒、熊熊大火”等詞語。2、學會正確地朗讀課文。3、學習課文第一小節,了解女媧補天的原因。教學過程:一、課前講故事。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為你們帶來了幾張圖片,你們看——(出示三張圖片)
二、學習句子,感受快樂。16
出示句子:自從女媧創造了人類,大地上到處是歡歌笑語,人們一直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
1、請你讀一讀這句話,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人們生活得很開心(歡歌笑語:你仿佛還看到了他們在做什么呢?快樂幸福)。
范圍很大(到處)。
時間很長(自從、一直)。
3、女媧讓大地變得得熱鬧起來,充滿了快樂,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4、(出示:不知過了多少年,一天天夜里,女媧突然——)
師:讀著這一句話你預感到了什么?(好像有災難要發生了。)
師:是啊,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啊!出示課題,指名讀,齊讀。
師: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板書:(為什么要補天,怎么補的?結果如何。)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學習生字。
師:在讀課文之前老師還有幾個要求:(課件出示)請個同學把要求讀一下。
三、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出示詞語帶生字拼音。
1、學習生字、詞語。
2、字詞讀得很棒,老師想看看你們的課文讀正確了沒有。
3、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學課文,對于剛才提出的問題,哪些已有了一些了解。
4、現在你能不能用簡單的話把這幾個問題連起來,說一說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20
師:今天我們就來細細地研究一下那天晚上發生的那場災難,請你讀一讀這一節,劃出讓你感到特別可怕的句子。(說一句板書一句)
1、第一句:一天夜里,女媧突然被一陣“轟隆隆”的巨大響聲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
交流:1)聲音很大,震耳欲聾,很急(突然、轟隆隆、巨大、震醒了)
2)女媧很著急。(急忙,跑,天哪,太可怕了)
3)有感情地讀一讀。
2、第二句:遠遠的天空塌下一大塊,露出了一個黑黑的大窟窿。
交流:1)天塌得很大很可怕。(遠遠的、一大塊,黑黑的、大窟窿)理解大窟窿
2)請你仔細看一看圖,這個大窟窿還有什么地方讓你感到可怕的嗎?說說你的理解?
3)多么可怕的一個黑洞啊,請你有感情地來讀一讀,指名讀,齊讀。
3、第三句:地被震裂了,出現了一道道深溝。
交流:1)溝多而深。(一道道:那么多的深溝都會出現在哪些地方?深溝:有多深呢?)。
2)多么悲慘的情形啊,請你有感情地來讀一讀,指名讀,齊讀。
4、第四句:山岡上燃燒著熊熊大火,田野里到處是洪水。許多人被火圍困在山頂上,許多人在水里掙扎。
交流:1)火很大,水很多、深。
2)人被火燒著,沒有活路,被水淹著,快要死了。(圍困、掙扎)理解圍困、掙扎。僅他一個人在掙扎嗎?會有哪些人?你仿佛聽到了什么?
3)多么悲慘的場面。有感情地讀一讀,指名讀,齊讀。
5、多么可怕的一場災難啊,然而災難中的人們除了被火圍困在山上,在水中掙扎,還會有哪些悲慘的景象呢?請你發揮想象來寫一寫。
五、總結。4
1、這一場災難,如果請你用詞或短句來概括或描述一下,你覺得用什么比較合適?
2、看著這樣一場大災難,回想起過去幸福快樂的日子,作為人類的母親女媧,她是如何想的呢?
3、 小結:是啊,女媧下定決心要去補天,讓她的孩子們脫離苦海,重新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那么女媧又是怎么去補天的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2
教材說明
〔解題〕
這是一篇短小的民間故事。講的是一個窮人在一個地主開的飯館門口站了一會兒,地主就以他吃了飯菜的香味為借口逼他付錢。窮人找阿凡提幫助。阿凡提搖錢袋讓地主聽錢的聲音后說,賬兩清了,因為吃飯菜的香味就可付錢幣的聲音來清賬。這個故事表現了阿凡提的聰明與機智,挫敗了地主的貪婪與蠻橫。
課文題目“付飯錢”是一個動賓詞組,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內容。這個題目主語沒有出現,簡短醒目,有很強的吸引力,易于激起讀者強烈的閱讀欲望。
〔結構分析〕
故事共9個自然段。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去劃分,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講一個窮人在巴依開的飯館門口只站了一站,巴依就以他吃了飯菜的香味而逼其付飯錢。窮人認為不公,求助于阿凡提。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講阿凡提對巴依說要代窮人付飯錢。他把錢袋舉到巴依耳邊搖幾下,讓巴依聽錢幣的聲音后說,賬兩清了,吃飯菜香味只能付錢幣的聲音。阿凡提憑借智慧解決了問題。
〔語意理解〕
“可敬的阿凡提,我想求您一件事情,不知您肯不肯幫忙?”
這是窮人請求阿凡提幫助的話。“阿凡提”是x疆維吾爾族民間故事中的一個主要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別人解不開的問題,到了他那里都迎刃而解。他愛憎分明,剛直不阿,用智慧無情地嘲弄、抨擊丑惡人物與丑惡事物。本故事是關于阿凡提故事中的一個。因為阿凡提樂于幫助窮人、善良的人,阿凡提成為維族人心目中的智者,正義與美好的英雄,受到崇敬與愛戴。這位窮人說的話,體現了這一點。窮人對阿凡提用“可敬的”稱呼,用語是尊崇的,商量的。
“‘幫助人是光榮的事情,也是快樂的事情,你說吧。’阿凡提爽快地答應了。”
這句話反映了阿凡提的優良品格。他把幫助別人看作是光榮與快樂的事。這種品格,貫穿于所有阿凡提故事的始終。這是阿凡提的靈魂,做人的準則。“爽快”,率直、痛快。“阿凡提爽快地答應了”,突出了阿凡提的品格,他沒有一絲利己、顧己之心,毫不考慮參與斗壞人的利弊,他只想幫人,只要有幫人之機決不錯過。
“昨天我只在巴依開的一家飯館門口站了一站,巴依就說我吃了他飯菜的香味,逼我付飯錢。我當然不給,他就到卡子那兒告我。卡子決定今天判決。”
這3句話,是窮人向阿凡提介紹受欺詐的原委。第1句講巴依的無理要求。“巴依”,阿凡提故事中的地主,或指富人。在阿凡提故事中,地主、富人德性都差,都殘酷地剝削窮人。本故事中,巴依是個貪婪的人。他很有錢,窮人站了一會兒的那個飯館僅是他眾多飯館中的“一家”。不進飯館,或進飯館沒吃飯,不必付錢,這是商業公理。而巴依為了聚斂錢財,竟提出聞到他飯菜的香味也要付錢。這是荒謬的、無理的要求,欺詐窮人的殘酷可見一斑。這一句話,活畫出一個貪婪野蠻的地主的嘴臉。第2句講巴依到卡子那兒告窮人。“卡子”,是阿凡提故事中執法的地方官。巴依無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便惡人先告狀。一方面他要變無理要求為現實,得到昧心的錢;另一方面,他知道卡子不可能秉公辦案,他有錢,能左右卡子的判決取向。第3句話講卡子決定受理此案并判決。案子曲直再明了不過,案子本為無稽之談,卡子卻受理,可以想到卡子在為誰辦案,宣判的結果一定是窮人敗訴,惡人得逞。這句話勾畫出卡子的貪官形象。
“他吃了你飯菜的香味,我付給你錢幣的聲音,咱們的賬兩清了。”
這是阿凡提解決問題的辦法,極為高明。阿凡提是個智者,其超凡的智慧在這句話中得到彰顯。面對付飯錢這個問題,阿凡提采取迂回策略。阿凡提對正面付錢予以回避。聞味付錢本來就是非正常思維。阿凡提也采取非正常思維去解決付錢問題,這是“以牙還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按非正常思維,阿凡提想出巧招兒:吃飯菜香味,付錢幣聲音。從非正常思維看,這樣就公平了。這種辦法,既不使窮人受損失,又讓巴依啞口無言。問題解決了,巴依陰謀失敗了,窮人的財產與尊嚴保住了。
〔寫作特點〕
1.短小精悍,有故事味。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記敘了一個“案子”的起因、過程與最后的解決辦法。作者把豐富的內容濃縮在僅有450字的故事中。故事開頭,直入情節。對事件起因不單獨介紹,而用人物的語言帶出。不細寫雙方如何策劃,如何對陣。把阿凡提解決問題的辦法,也用人物對話道出。問題解決了,故事戛然而止。全文無一廢句,無一贅詞,故事完整而生動,方方面面都交代得明明白白。
2.夸張幽默,有諷剌味。
作者把故事寫得十分有趣。巴依提出在他飯館站一站,聞了飯菜香味也要付錢的要求,不禁讓人發笑。這里作者用了夸張手法,把人物和事件、普通的觀念夸張到極至,從而烘托出一個貪得無厭、蠻橫無理的地主形象。作者把阿凡提放到不講道理的地主面前,讓他也“不講道理”:聽錢幣聲音權當付錢。結果使巴依啞口無言。讀了上半部分,讀者為巴依的荒唐而恥笑;讀了下半部分,讀者又為阿凡提的智慧而叫好;讀到結尾,讀者已不得不為正義取得勝利而開懷大笑了。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付飯錢》的故事,讓學生知道阿凡提是個智慧過人,熱心幫助窮人的人。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會一個生字、句子。
〔教學重點、難點〕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文中感受阿凡提的聰明才智。
〔教學準備〕
表演課本劇用的一些道具。如角色的頭飾、小錢袋等。
〔教學時間〕
建議教學1課時。
〔閱讀建議〕
這個小故事以對話為主,語言形象生動,人物角色活靈活現,學生對阿凡提的故事也不陌生,建議本課采用“以讀為主,表演為輔,讀演感悟”的教學設計,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體會人物特點。
1.了解故事內容。
⑴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⑵默讀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讓學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知道課文主要講了阿凡提的什么故事。
2.體會角色。
朗讀是學生體會角色的主要途徑。教師可以通過評議讀、競賽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題。讀阿凡提的話,要引導學生表現出他的爽快、機智;讀窮人的話要表現出窮人的無奈、懇求、著急;讀卡子和巴依的話要表現出卡子的蠻橫和巴依的貪婪。對人物特點,教師可讓學生自己進行感受,不必非得說出每個人物都怎樣進行朗讀。
3.表演感悟。
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找伙伴進行表演,教師可引導學生設計人物的動作、表情進行有創意地表演,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4.擴展延伸。
(1)講一講有關阿凡提的其他小故事,豐富對阿凡提這個人物的了解。
(2)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喜歡阿凡提。
5.認識生字。(選字組詞或說一句話)
資料
〔阿凡提〕x疆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口頭創作中流傳很廣的人物。他之所以廣為人知,和一位甘肅的、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漢族同胞有關,他就是今年已到花甲之年的原x疆人民出版社編審———趙世杰。
1958年,第一本譯為漢文的《阿凡提故事》首次出版,這是趙世杰利用5年心血,花了大量業余時間整理出來的。
“阿凡提”并非人名,而是一稱號,來自于突厥語:“Efcndi”。意為“先生”“老師”,是對有學問、有知識人的尊稱。《阿凡提故事》中的“阿凡提”的本名是“南斯爾丁”。他機智聰明、勤勞勇敢,富有正義感。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3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能在語言環境中理解文中的“沮喪、懊惱、詛咒、難以置信”等詞語的意思,積累課文中的新詞佳句。
2.默讀課文,能通過人物(教授、作者)的言行神態、行為變化等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老教授對“我”真誠的無私的鼓勵和幫助,懂得對人要多些寬容、多些關愛;同時通過對“我”拉小提琴經歷的了解,懂得要想獲得成功就要有勇氣、有信心、有毅力。并嘗試以教授為第一人稱創造性的敘述文中故事。
4.運用抓住課題及課文關鍵詞句等從多角度提出問題,并能運用聯系上下文等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言行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學難點:
嘗試以教授為第一人稱創造性的敘述文中故事。
教學準備:
老師
樂曲:《月光奏鳴曲》,詞語若干,相應的課件。
學生
1.認真朗讀課文,抄寫下列詞語。
白癡 沮喪 絕妙 懊惱 神圣 躡手躡腳 潛滋暗長
2.形近詞組詞。
鋸( ) 躡( ) 眶( ) 受( )
踞( ) 鑷( ) 框( ) 授( )
3.結合課文,理解詞語。
沮喪---- 懊惱---- 詛咒----
和諧----洋溢----難以置信----
全力以赴----聲望----安詳----
慈祥----
4.按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三方面介紹主要內容:______
5.讀課文找出人物的變化。
“我”演奏變化
家人情感變化
老教授鼓勵言語的變化
像是據桌腿的聲音
簡直是個白癡
“是我打攪了你了嗎?小伙子。不過,我每天早晨都在這兒坐一會兒”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一)播放《月光奏鳴曲》。同學們,剛才你們聽的這首小提琴曲美嗎?大家聽得多認真、多投入呀!你們,就是這首曲子的——聽眾(板書)
可是,曲子好聽琴難拉。要能演奏出這樣美妙的音樂付出多少艱辛,經歷多少磨難!有一位小提琴的愛好者,剛開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當作是鋸桌腿的聲音,他感到十分沮喪和灰心,但是后來,他成功了,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聽眾。板書:唯一的(理解詞語)
(二)齊讀課題,質疑:同學們,讀了課題,你最想問什么?(“唯一的聽眾”是指誰? “唯一的聽眾”她做了什么事情?)
說明:學生對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學可能根本不會欣賞,因此用音樂導入學習,讓學生對小提琴曲的優美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學習任何一種樂器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質疑可有多種角度,其中對課題的質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對課文的主旨也有了理解。
二、初讀課文。
(一)那么,你有什么好辦法解決這兩個問題呢?(好好地讀讀課文)。
(二)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要求能夠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讀的時候也不要忘記想想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三)現在這兩個問題,你能解決了嗎?
1.“唯一的聽眾”是指誰?(老婦人)這是一個怎樣的老婦人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交流:( )的老婦人
2.“唯一的聽眾”她做了什么事情?
(請同學在初步朗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說說。)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對于文中這兩位主要人物也已經有所了解,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
1.唯一的聽眾: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 ;樂團首席小提琴手。
引讀體會老教授的身份之高。“聲望”就是——(名望),首席小提琴手則是一個樂團的靈魂人物。這位老人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而且還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可見她是多么受人尊敬啊!
2.“我”:“音樂白癡” 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
讀讀課文的第一小節,理解“音樂白癡”:父親和妹妹一開始認為“我”是一個——(音樂白癡),因為他們覺得——(我拉出的小夜曲,在他們聽來,就像是鋸桌腿的聲音。)
(二)默讀課文的開頭和結尾,說說我在音樂方面發生了什么變化。
(三)快速瀏覽全文,結合課文內容概括“我”發生變化的原因。運用抓故事起因、經過、結果的方式試著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四)理解“指點”并質疑。
1.結合妹妹前后評價的兩句話。
2.理解“指點”(在技藝上進行指導、點撥。)
3.對照妹妹的話質疑。
說明:指導學生抓住課文統領全文中心的重點詞語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提高學生質疑能力,同是又能梳理出文章的一條主線。
(五)小結。
老教授究竟有沒有指點“我”?這是妹妹想要知道的,也是我們要了解的。一般我們會通過什么指點別人?(語言傳授,動作示范)。課文主要描寫了老教授的語言,只要我們讀懂了她的語言,就能解開這個疑問,進而感受她美好的心靈。
四、作業。
基礎題
1.熟讀課文,抄寫詞語。 (易混易錯字)
2. 多音字注音組詞:藏( ) ( )調( ) ( ) 曲( ) ( )
3.結合課文,理解詞語
沮喪---- 懊惱---- 詛咒---- 和諧---- 洋溢---- 難以置信---- 全力以赴---- 聲望---- 慈祥----
4.抄寫文中描寫老人語言的句子。
5.按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三方面介紹主要內容: 。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能圍繞著課題將故事主要內容完整地敘述出來嗎?他們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我,總覺得有好多好多的話想說,你們一定也有這樣的感受吧!那么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再次走進他們的故事中去吧!去沐浴愛的雨露,去接受心靈的洗禮。
二、直奔重點,挖掘主題。
一個人由開始被人認為在音樂方面是白癡的、彈琴如鋸桌腿的,到后來的在各種文藝晚會上面對成千上百的觀眾演奏,這有多么大的變化呀!老教授究竟有沒有指點“我”?這是妹妹想要知道的,也是這節課我們要了解的'。一般我們會通過什么指點別人?(語言傳授,動作示范)。課文主要描寫了老教授的語言,只要我們讀懂了她的語言,就能解開這個疑問,進而感受她美好的心靈。
說明:直奔主題,要求明確,使學生學有方向,心中有數。
三、深入學習老教授的話,體會對“我”的鼓勵和指點。
(一)初讀老教授的話,理清線索。
1.默讀課文,用直線劃出老教授說的話,并大聲念出來。
2.交流,出示
“ 是我打攪了你嗎?小伙子。不過,我每天早晨都在這里坐一會兒。”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的話,請繼續吧。”
“也許我會用心去感受這音樂,我能做你的聽眾嗎?就在每天早晨。”
“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伙子。”
有一次,她竟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這句學生可能找不出,可讓學生再仔細讀讀課文第九節)
3.自讀,讀通句子。
4.引讀,理清線索。
由于父親和妹妹說聽我拉琴是種折磨,于是,有一天清晨,我獨自躲在林中練琴,恰巧遇見了一位老人,在我準備溜走時她對我說了這么幾句話——(男生讀)我被這幾句詩一般的語言打動了。此后,每天清晨我都會去林中拉琴給她聽,而她也總不忘對我說——(女生讀)我的心里洋溢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漸漸地,我開始變了,有一次,她竟對我說——(齊讀,隨機改成直接對話)
說明:通過引讀,幫助學生理清線索,為進一步的學習作準備。
(二)細讀老教授的前3句話,體會“詩一般的語言”。
過渡:初次見面時,“我”被老教授那幾句詩一般的語言打動了,因此才會有以后的每天清晨都去拉琴給她聽的事情發生。
1.你覺得怎樣的語言稱得上是“詩一般的語言”。(節奏明快,語句優美)
2.自讀句子,你覺得這些句子讀起來感覺優美嗎?
3.指名讀讀2-7節,劃出老婦人看到和聽到的內容。
師:這些話看上去很平淡,為什么會令我覺得像詩呢?老人是怎么會想到說這些話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初次見面的那天她看見并聽見了什么?
交流,出示
我在一棵樹下站好,莊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個隆重的儀式,拉響了第一支曲子。
琴聲就像在鋸桌腿。
我不由得詛咒自己:“我真是一個白癡!”
我的臉頓時紅起來。
4.結合看到和聽到的內容,想像老教授說這番話時的心理活動。
想像說話
師:現在你就是這位老教授,請聯系看到和聽到的內容,說說此時你會怎么想?
出示:老教授看到……聽到……,心想……
隨機理解“詛咒”,體會“我”的自卑。
“詛咒”就是咒罵的意思。“我”為什么要“咒罵”自己?(懊惱、沮喪到了極點。)
指導讀句,讀出懊惱的語氣。
小結
剛才大家都說得很好,通過彼此之間的互相補充,明白了老教授對“我”說這些話的用意。
5.體會“每天早晨”,感受老人告訴“我”拉琴貴在堅持。
老人最后還囑咐我——(就在每天早晨),從這句話中你有沒有聽出來,老人其實是在告訴我什么?
6.再讀,體會“我”的內心感受。
自讀,現在你就是“我”,聽了老教授的這3句話之后,分別會有哪些感受?(同桌配合讀讀、議議。)
師生配合讀,體會“我”的內心感受。
7.體會“詩一般的語言”
現在你明白為什么這些話讀起來感覺并不優美,但卻令我覺得是詩一般的語言了嗎?
8.小結:同學們,學到這里,我們對這個老婦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現在,你覺得這真是一個(善解人意)的老婦人呢? (由外貌上升到品質)
9.指導朗讀。
自由讀句:這是一位老教授用心良苦的指點,自己試著讀好句子,要注意語氣、語調。
指名讀
說明:通過細讀老教授的 “詩一般的語言”,再體會“我”的內心感受,突出了老人的善解人意,對年輕音樂人的關心、熱情鼓勵。
(三)質疑,理解第一個“秘密”。(學習第8節)
指導學生抓住兩處“秘密”提出問題。(預設:秘密是什么意思,這兩個秘密一樣嗎?)默讀課文的第八節,我心里珍藏的這一個秘密是什么?你知道了嗎?
(四)細讀老人的后兩句話,體會對我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