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語文教案 > 六年級 >

6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時間: 奕玲 六年級

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老師,大家要讓學生喜歡上自己的課堂,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能讓他們感受到快樂。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6年級下冊語文教案7篇(部編版),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6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6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會寫“脆、攔”等5個字,會寫“洪亮、盲人”等11個詞語。

2.默讀課文。聯系課題,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3.抓住課文中對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說說“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并印證自己的觀點。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們一定見過人們戴在手腕上用來看時間的手表,那你們聽說過表中的生物嗎?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表里的生物》。(板書課題)

2.大致了解作者信息。

3.導入新課。現在,我們就跟隨作家馮至,看看他在小時候是如何以為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并相信了父親說的表里有個小蝎子的故事吧。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自由、出聲地朗讀課文,小組合作,認讀本課生字、新詞。

2.指名讀生字、新詞。

著重指導:蝎(xiē)子 缽(bō)子

3.指導書寫課后方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脆”“蟋”“蟀”,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說一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小時候的“我”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并相信了父親關于表里有個小蝎子的說法。)

2.點名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并說說作者是怎樣設置懸念、引起下文的。

(在小時候的作者看來,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哪里有死的東西會自己走動,并且能自動地發出和諧的聲音呢?)

3.課文中父親多次強調“不許動”,為什么?

(表在那個貧困年代,不論是對個人還是家庭來說,除了具有掌握時間的功用外,更是一件非常珍貴的東西。父親怕被孩子弄壞了,所以規定:不許動。)

4.讀課文第2~1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在怎樣的好奇心驅使下,發現這個“美麗的世界”的?作者唯恐父親把這個“美麗的世界”蓋上指的是什么?

(在“越不許我動,我越想動”的驅使下,父親終于打開了表蓋。這個“美麗的世界”是指“藍色的、紅色的小寶石,釘住幾個金黃色的齒輪,里面還有一個小尾巴似的東西不停地擺來擺去”。)

四、課堂小結。

“我”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鳥叫、狗吠、蟲唱、鐘聲、琴聲這一系列的現象,然后經過思考得出結論: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并相信了父親關于表里有個小蝎子的說法。

- 第二課時 -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點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請按順序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課文主要介紹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從“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認知下,到發現手表發聲和諧的好奇,再到推測表里有生物,最后到作者懂得其中道理,不說“有一個小蝎子在表里”為止。)

3.導入新課: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作者的強烈好奇心以及想探究事物本質的煎熬。下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揭示表里的生物。

二、品讀課文,分析人物。

1.課文中出現了兩個主要人物,“我”和父親,文中刻畫人物時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寫的句子并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世界。

(1)請同學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寫的句子。

(2)同桌之間互相讀讀自己找到的句子。

(3)點名說說這些描寫哪些讓你很欣賞,并有感情地朗讀,聽后進行點評。

2.思考下列問題。

(1)小時候,“我”有一個觀點,“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樣得出這個觀點的?從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我”通過觀察生活中的鳥叫、狗吠、蟲唱、鐘聲、琴聲這一系列的現象,然后通過自己的思考總結出來的結論。善于觀察、善于思考。)

(2)父親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卻能發出聲音。聽到表聲后“我”有什么反應?從這一系列的反應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愛聽聲音,想伸手摸一摸表。父親卻不允許“我”動,但是越不許“我”動,“我”越想動,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好奇心強。)

(3)從“我”對父親提出的一些問題中,你認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渴求知識、求知欲強)

三、深入學習重要句子的深層含義。

1.我嚇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惡而恐怖的東西,為什么把它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證實我的猜測沒有錯:表里邊有一個活的生物。

(表達了作者的驚訝之情,整段表現了“我”弄清事情緣由之后的滿足和愉悅。)

2.我想,大半因為它有好聽的聲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沒有這么好聽的聲音,也許這里邊的蝎子與一般的不同。

(有疑惑,但是整段側重于表現美妙聲音帶來的愉悅。)

3.課文中說“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時候才不說了。”作者說了什么?為什么后來不說了?

(我有蟋蟀在缽子里,蟈蟈兒在葫蘆里,鳥兒在籠子里;父親卻有一個小蝎子在表里。慢慢長大了,知道了其中的原理,所以不說了。)

四、拓展延伸。

1.童年的你對哪些事物產生過強烈的好奇心?當時你是怎么想的?

(提示:重點在好奇心的產生和探究的過程上。)

2.文章中多處使用了引號,說說它的作用。

(引號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作用:表示引語;表示特定稱謂;表示特殊含義需要強調;表示否定和諷刺;表示著重論述的對象等。)

3.結合課文分析:為什么童年的事件是人生的珍寶?

(童年時好奇心很強,渴求知識,善于觀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4.作業:試著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將你的童年趣事寫一寫。

(提示:注意運用語言和動作描寫。)

板書設計

表里的生物思考 觀察 探索

教學反思

1.課前設置預習方案,讓學生搜集關于生物聲音的相關情況,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教學時,重視學生自讀自悟,引導學生在交流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和表達方法,同時重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回憶,提高學生的觀察與思考能力。

6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

2、學習通過語言、心理等描寫體現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2、感受童年生活的樂趣,并能主動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童年生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

教學難點:讓學生感受作者是如何寫出我的“好奇心強”“善思考”的。

教學過程:

板塊一:復習導入。

1、復習重點詞語。

2、回顧課文主要內容。

板塊二:體會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

(一)例子引路

1、課件出示第17、19自然段。請生讀下面的句子:想想“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請結合相關語句,抓住關鍵詞語說明你的觀點。

2、學生交流并明確交流要求。

3、交流重點:

(1)我嚇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惡而恐怖的東西,為什么把它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里呢?

抓住“丑惡而恐怖”“美麗的世界”,結合圖片進行對比感受“我”的好奇心強、愛思考。

(2)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證實我的猜測沒有錯:表里邊有一個活的生物。

抓住“嚇了一跳”“愉快”,這種反常的、看似矛盾的表現,感受“我”是個主動探索、愛思考的孩子。

(3)我想,大半因為它有好聽的聲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沒有這么好聽的聲音,也許這里邊的蝎子與一般的不同。

學生交流。老師點撥:“為什么把那樣可怕的東西放在這么好的表里?”師生一問一答地表演讀。

(二)自學課文,班級交流

1、出示自主學習要求。

2、先自學再合作學習。

3、學生交流,相機點撥。

交流重點:

(1)“不許動”,里邊該是什么東西在響呢?……這生物被父親關在表里,不許小孩子動。

引導學生聯系1—9自然段,說說有哪些理由得出這樣的結論。朗讀,體會“我”的推論多么奇特而又富有邏輯。

(2)越不許我動,我越想動,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這樣過了許多天。父親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離不開它。

引導抓住“越……越”“痛苦”“許多天”“一再”等詞語,感受“我”的好奇心強、執著。

(3)探究與文中父親的對話。

1、生交流。引導學生抓住“只許聽,不許動”的關鍵語句朗讀體會,感受人物對話與故事發展之間的關系。

2、師小結這一部分并引導朗讀,重點交流第20自然段,想象作者說話的語氣并感受“我”說話的藝術,從而體會其天真可愛、愛思考。

(4)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時候才不說了。

生交流。改寫比較:“逐漸長大后,我才知道表里面根本沒有小蝎子。”體會作者語言的妙處,感受留白存意結尾的好處。

板塊三:拓展閱讀,交流童年故事

1、出示林清玄回憶童年的文章《幸福的開關》。

2、小結后學生交流童年時有趣的經歷并鼓勵學生動筆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

16、表里的生物

好奇心強、愛思考

善于觀察、執著

想象力豐富、天真可愛

6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敘述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他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聽到父親的懷表發出清脆的聲音,就認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個小生物。這使他充滿了好奇,可是父親不許他動,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親打開表蓋讓他看,并說這擺來擺去的小東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為真,見人就說父親有一個小蝎子在表里。文章敘述質樸,就像與人傾心交談自己童年的一件難忘的趣事,所以教師授課時盡量營造這種親切的氛圍,讓學生津津有味地學,興致勃勃地說。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7個字。

2.默讀課文,要在前兩篇文章的基礎上再次加快速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學文,讓學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教師出示要求,學生自讀。

(1)借助拼音,讀通課文,認讀生字新詞。

(2)把課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內容。文章條理不是那么明顯,教師可直接告訴學生,不要在這設置障礙。

1)小時候,作者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沒有生命的懷表也能發出聲音,父親又不讓作者動。

2)一次父親親手撥開表蓋讓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3)父親又一次打開表蓋讓作者看,并告訴他“這擺來擺去的是一個小蝎子的尾巴,一動就蜇你”。作者證實了自己的猜測。

4)作者逢人就說父親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說了多久。

2、檢查字詞預習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指名認讀。

(2)說一說這些生字都該注意什么?(學生從字的發音、字的書寫上抒發自己的看法。)

(3)教師適當的總結,注意“撥”的讀音以及與“拔”字的區分。

(4)開火車讀生字詞,并鞏固。

二、指導默讀,提高默讀的速度。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教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指名讀一讀。

2、開火車讀。

3、指名分段讀課文。

二、深入學習課文

1、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由讀課文:從哪些語句中能體會到作者對表里的生物十分感興趣、充滿好奇?

2、指名反饋。學生結合課文相關的句子談體會。

“他這么說,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要動”,里邊該是什么東西在響呢?我對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樹上的蟬,草里的蟲,都不輕易被人看見,我想:這里邊一定也有一個蟬或蟲一類的生物吧。這生物被父親關在表里,不許小孩子動。”

(這段話對作者心理描寫非常細膩,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表里的生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

在體會的基礎上就是指導學生讀好,讀出作者的好奇和兒童的那份天真。

文章中還有多處這樣的文字,(比如6、1、15自然段都是例證)心理描寫夾雜在敘事之中,就像與人傾心交談自己童年的一件難忘的趣事,所以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內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無邪。

在體會這些語句的時候要讓學生明白,心理描寫方式一是有提示語,易發現。二是沒有提示語,難分辨,必須仔細閱讀才行。舉例

3、標點符號的特點

冒號(冒號在本文出現了多次,應該以此為契機,讓學生掌握冒號的規范使用。)

冒號的作用:(1)提起下文(2)提取下文(3)引起下文(4)解釋或說明(5)總結上文

以第七自然段為例,冒號在這里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究竟是怎樣一個美麗的世界呢?文章進行了細致的描寫。這段描寫要指導學生朗讀好,并爭取積累下來。

分號:并列的兩個分句間的停頓,往往是為說明幾個方面的內容時才會使用。第一自然段和16自然段都有這樣的句子。

4、讀文章的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說了什么?為什么后來不說了?

三、拓展練筆

作者回憶了童年的發現,雖然這樣的發現或許是那樣的可笑,但卻是作者記憶中的珍寶,童年的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吧?請你學習作者邊敘事邊抒情的方法寫一寫。

6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會寫“臘、粥”等15個字,會寫“糊涂、攪和”等9個詞語。

2.朗讀課文,想象八兒的饞樣兒。

3.了解課文的內容,說說哪部分寫得詳細,哪部分寫得簡略,想想這樣寫的好處。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寫細膩的句子,體會其表達效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在上節課中,我們跟著老舍先生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節,其中提到了一種臘八那天會吃的食物——臘八粥。民間有句俗語“臘七臘八,凍掉下巴”,這說明在臘月天氣很冷。于是,產生了一種民俗,在臘八這一天要喝臘八粥,把下巴粘牢。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

2.在你的心目中臘八粥是什么樣的?談談你對臘八粥的印象。

3.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跟著沈從文一起去品嘗一碗熱騰騰的臘八粥。

4.板書課題,介紹作者和作品。

二、檢查預習,掃清字詞障礙。

1.指名讀生字、新詞。

著重指導:唾沫(tuòmo)孥孥(nú nú)

2.指導書寫課后方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膩、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說一說這篇課文圍繞“臘八粥”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圍繞八兒等著吃母親熬煮的臘八粥的經過,展現了一幅淳樸、和睦、溫馨的圖景,表現了一家人的其樂融融。)

2.通讀課文,你認為整個小故事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能否用小標題概括故事情節?(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說一說哪一部分寫得詳細。(等粥)哪一部分寫得簡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歡的部分,小組內讀一讀,談一談你的感受。

四、課堂小結。

初讀課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兒天真、可愛、嘴饞,臘八粥香甜誘人、惹人喜愛。)

第二課時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這節課,咱們繼續學習作家沈從文筆下的文章——《臘八粥》(師生齊讀)。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這一幅細膩獨特的臘八風俗畫。

二、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一)品讀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請一位同學朗讀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作者寫臘八粥時,為什么要花費那么多的筆墨去列舉臘八粥的原料?(寫出了臘八粥的材料豐富。)我們在上節課也曾經提到過關于臘八粥的句子,回憶一下。

從中你可以感受到臘八粥吃起來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寫臘八粥的美味的'呢?(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臘八粥在鍋里煮的狀態,還有臘八粥的香氣。)

3.寫臘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狀態除了能夠襯托臘八粥的香甜可口,還有什么作用?(為后文的故事情節做鋪墊。)

(二)品讀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那么多人都喜愛臘八粥,八兒也是其中的一員。那么面對這樣的一鍋粥,八兒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自讀第2~8自然段,畫出描寫八兒的語句,體會一下八兒的心理是怎樣的?作者是如何表現的?

①“喜得快要發瘋”:心理描寫,略帶夸張的手法,寫出了八兒的興奮。“眼睛可急紅了”:神態描寫,寫出了八兒的迫不及待。“‘那我餓了!’,八兒要哭的樣子”,語言和神態描寫,寫出了八兒的迫不及待。

②從八兒的心理、神態、語言中能感受到八兒有什么特點?(天真、可愛、頗有童趣)

(三)品讀第三、四部分(第9~19自然段)。

1.朗讀第9~13自然段,從八兒與媽媽的對話中,你能感受到八兒的心理和人物特點是怎樣的呢?

(八兒急切地想要吃到臘八粥,但是只能苦苦等待;看到臘八粥淡淡的煙氣后,開始猜想鍋內的情景;但是同時也沒有只想著自己,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所以八兒不但天真可愛,而且也孝順體貼。)

2.從媽媽對八兒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媽媽是非常疼愛八兒的。)

3.從這段富有生活氣息的對話中,我們還能感受到八兒與媽媽之間濃厚溫馨的親情。

4.一位同學朗讀第14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八兒猜想的臘八粥是怎樣的呢?畫出相關句子并進行品析。

①“飯豆……腫脹了吧”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想象中豆子發脹飽滿的狀態。

②栗子、花生仁煮得軟糯稀爛。

③哪個詞可以形容八兒想象中的臘八粥?(妙極了)

④這段猜想有什么作用?(寫出了八兒對臘八粥的猜想,為八兒實際看到臘八粥做鋪墊。)

⑤寫出八兒怎樣的心理?(憧憬、渴望的心理)

5.當媽媽把八兒抱起來以后,他終于看到了臘八粥的廬山真面目了。媽媽煮的粥究竟是怎樣的呢?作者是怎樣描寫的?齊讀第15~17自然段,找出相關語句。

①栗子跌進鍋,飯豆煮得腫脹,花生仁兒脫了紅外套,鍋巴圍了鍋邊成一圈兒,粥的顏色是深褐。

②作者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臘八粥內各種東西的狀態。

6.你覺得當八兒看到這鍋粥的時候,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①“他驚異得喊起來了”——感到驚訝。

②“怎么,黑的!”——有點嫌棄,覺得臘八粥很臟。

7.看到八兒有這樣的反應時,媽媽是如何表現的?(“撿了一枚大得特別嚇人的赤棗給了八兒”。)

從媽媽的行為中你能感受什么?(媽媽對八兒的疼愛。)

教師小結:在第三、四部分中,八兒的心理發生了哪些變化?(迫不及待—等待—憧憬—驚訝—嫌棄)

(四)品讀第五部分(第20~21自然段)。

最后八兒終于喝到了臘八粥。作者又是怎樣來寫喝臘八粥的呢?畫出你覺得寫得好的句子進行賞析。

①“靠著”、“斜立”、筷子“擺”成十字,動作描寫。

②“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寫,寫出了八兒喝飽了以后滿足的樣子。

③“半碗陳臘肉,八兒的爹同媽也都奈何它不來了”,八兒的父母也喝得十分滿足,通過對人們喝完臘八粥后狀態的描寫,表現出臘八粥的美味。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1.雖然文章的標題是《臘八粥》,但讀完全文后,我們發現文章詳寫的部分是第二部分,等臘八粥,而喝臘八粥則略寫。為什么?

(通過寫熬制臘八粥的過程,表現八兒和家人其樂融融、溫馨和睦的家庭氣氛。)

2.作者的寫作目的并不是寫臘八粥的美味,而是通過描繪這個生活場景體現普通百姓對生活和家庭的熱愛。

3.作者筆下的臘八粥讓人垂涎欲滴。再讀讀課文第1自然段,仿寫一種你最喜愛的食物。

教學反思

教學時重在通過對主人公八兒的語言、動作、神態及心理描寫,體會八兒迫不及待地想喝臘八粥的饞樣。運用邊讀邊想象的方法,讓學生充分讀書,談讀書感悟,充分喚起學生的認知體驗,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6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陽光明媚、撥弄、翻箱倒柜、綻開”等詞語。

2.熟練地、入情入境地朗讀課文。

3.通過抓住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母親的辛勤操勞與幼小的“我”在希望與失望間的心理落差。

4.學習運用多種描寫表現人物心理變化的方法。

5.通過學習,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體諒、包容、感恩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通過抓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文中所包含的真情實感。

2.學習作者生動細致的描述,感受其細致入微的心理變化。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上學期學過一篇關于“盼望”的文章,是哪篇文章呢?有哪位同學可以給大家回顧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盼》。文章寫了一個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動地描繪了小女孩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與“盼”相關的文章,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這篇文章中作者是在盼望什么呢?他的期盼最終實現了嗎?

二、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年——2010年,中國著名小說家、散文家、電影編劇。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后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他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發腦出血逝世,享年59歲。

史鐵生一生著作頗多,有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散文集等。《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多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激勵了無數的中國人。

《秋天的懷念》寫了作者對母親的無盡思念和“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悵恨。《那個星期天》選自他的長篇小說《務虛筆記》。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遇到難讀的詞語、句子多讀幾次,把課文讀通順。

2.出示卡片,學習詞語。

(1)小組開火車讀詞語,正音。

(2)借助字典、詞典理解“惆悵”“縹緲”等詞的意思。

3.提出疑問,引發探究。

(1)讀完課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2)圈出不懂的句子,和同學進行交流探討。

(3)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盼望”寫得刻骨銘心的?

四、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讀課文,想一想: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話概括?

明確:課文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

2.這篇文章以什么順序來寫的?(時間順序,從早到晚)

3.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

4.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第一次盼望”主要寫了“我”一天的心情變化。

5.齊讀第一自然段,兩句話各寫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把第二句改成“那個星期天我從早等到晚”行嗎?為什么?

第一句話直抒“第一次盼望”留給“我”的深刻印象,直奔主題。第二句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引出下文。“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這里將一天的幾個時間點一一羅列出來,顯得時間過得特別漫長,突出了等待過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如果換成“那個星期天我從早等到晚”,就顯得平平淡淡,達不到這種表達效果。

小結:作者是怎樣寫自己心情的變化的?請同學們課后反復閱讀課文,體味幼小的“我”心情變化的同時,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這種細微而又深沉的變化表現出來的。

五、課后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聽寫詞語。(詞語表中本課要求掌握的詞語)

2.回顧這篇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研讀第2—5自然段,圈出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體會人物感情,并交流“我”的心情經歷了哪些變化?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滿懷期待的心情。

明確: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卻記不清去哪兒了?

(1)母親之前一直答應帶“我”去,但是卻沒有兌現,“我”一直盼望,以至于忘記了目的地。

(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那個星期天由于期望的落空,失望的傷痛超過了一切,以至于忘記了具體去哪兒。

(3)作者第一次盼望的重點只是“母親答應帶我出去”,至于去哪里,也許一直都不是作者所在乎的。

2.“那是個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 ——通過天氣、動作的描寫,體現出“我”的愉快心情。

3.“這段時光不好挨。”為什么不好挨?作者怎么來體現“不好挨”?

明確:“跳房子”“看云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寫出“我”獨自等待時的寂寞。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著地等待著。可見“我”是多么盼望這次和母親的同游!

4.“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追在母親的腿底下”“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 這幾句話在寫法上有什么特別之處?

明確:“我”緊跟著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急切的心情不言而喻。“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側面表現出母親一刻不停地忙碌。以孩子的視角來寫,富有童趣,更加真實。

歸納:這幾個段落寫了“我”等待的過程,整個上午“我”的心情變化: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二)品讀第6—7自然段,體會人物感情,想想作者的心情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1.但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覺睡過了頭。

明確: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了自己的自責和懊悔。

2.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

明確: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把作者期盼的心情推到極致。因為他已經經過了漫長的等待,錯過(或放過)了幾次機會。這個星期天,剩下的可以出去玩的機會已經所剩無幾了,如果再錯過,一直以來的所有期盼都將化為泡影。

3.我看著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看著盆里揉動的衣服和綻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1)幾個“看著”表明了什么?

明確:表明了作者的無比專注和心存希冀,他希望衣服快點洗完,他希望太陽慢點落山。

(2)這段話中哪幾個詞最能表現作者的心情?

明確:“涼”“沉郁”“縹緲”。“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作者似是寫景寫光線,何嘗不是在寫他的心情,寫他的期盼呢。這里用了通感和擬人的手法,通過環境的描寫,烘托出作者希望破滅時的無限傷感。

(3)從上午的“念念叨叨”到現在反復出現的“一聲不吭”,表明了作者的心情由滿懷期盼的高點逐漸走向希望落空的低谷。

4.我現在還能感覺到那光線漫長而急遽的變化,孤獨而惆悵的黃昏到來,并且聽得見母親咔嚓咔嚓搓衣服的聲音,那聲音永無休止就像時光的腳步。

(1)“漫長”和“急遽”是兩個意思相反的詞,這句話意思矛盾嗎?

明確:不矛盾。作者對周圍事物的感知都融入了自己的主觀色彩和深切體會,“漫長”寫出了他等待的過程的難挨,而“急遽”則寫出了黃昏到來的迅速。

(2)“孤獨而惆悵的黃昏”這個句子有什么特色?

明確:擬人,融情入景,烘托出了作者希望落空后的憂傷和悵然。

(3)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第一次盼望的落空給作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作者將希望越大,失望越深的心理落差細致入微地表現出來了。

5.我感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里。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

“母親”為什么驚惶?從哪里看出她的驚惶?

明確:因為“母親”看到“我”在無聲地流淚,她沒有想到她也許是敷衍的一句話竟然寄托了孩子這樣大的盼望,所以她趕緊甩干手上的水,把“我”拉進懷里,邊親吻邊道歉。母親何嘗不在乎孩子,疼愛孩子呢?然而生活的壓力和重擔,往往使她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和對孩子的陪伴。

歸納:如果說上午的心情是期盼——愉快——等待——急切,下午等待的心情則是懊惱——沮喪——失望——難過。 作者的第一次盼望由上午的熱切激昂到下午的失望悲傷,他如一只受傷的鳥,蜷縮在屋檐下,獨自撫摸著自己的傷口。他想不明白,自己的要求明明不過分,母親明明再三地答應了他,為何最終仍是失約了,但母親并沒有錯,他也沒有理由怪母親,因為母親一刻不停地在忙著。

三、自由探究

1.文章以孩子的視角,刻畫了母親的形象。你如何評價這位母親?結合文章的內容,說說你的看法。

預設1:這位母親既有對孩子的疏忽,又有對孩子發自內心的關愛。母親用話語敷衍孩子,最終沒有遵守承諾,是她對孩子感受的疏忽。但從她始終沒有拒絕孩子和看到孩子傷心難過時驚慌失措并道歉,又體現了她對孩子的關愛。

預設2:這是一位真實感人的母親,她像大多數的母親一樣,為了生活而操勞,難免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她答應了帶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瑣事牽絆,不能兌現自己的承諾。但即使她忙得不可開交,她也沒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絕的方式去傷害孩子,而且對孩子滿懷歉意。她的無奈令人心酸,她對孩子的愛又令人感動。

2.文章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怎樣的情感?

文章通過追憶“我”在某個星期天等待母親帶自己出去玩的經歷,表現了人生第一次盼望留給“我”的深刻印象,同時也表達了“我”對母親的深切緬懷。

四、寫作特色

1.寫作特點。

本文有著強烈的感染力,這主要得益于心理描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如“焦急又興奮”之類的直接描寫并不多,更多的是間接表現人物心理。

(1)運用“繁筆”表現心理。“繁筆”是相對于“簡筆”而言,如“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換成“簡筆”可以是“從早晨到天黑”幾個字,但這樣一來,“我”等待的焦急以及母親馬不停蹄的勞碌情形又如何能深深烙進讀者心里?

(2)借助行動表現心理。“我跑出去,站在街門口”寫的是“我”的急切;“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看著云彩走”,表現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

(3)通過景物描寫映襯心理。“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這不僅僅是為了交代一天的結束,更是表現了希望眼看就要破滅的絕望。

(4)通過人物語言傳達心理。文中“您說了去!”“走吧,您不是說買菜回來就走嗎?”“怎么還不走呀?走吧”等等,儼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軌跡圖。

(5)運用細節描寫凸顯心理。“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樹枝撥弄著一個蟻穴……我坐在草叢里翻看一本畫報,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這無疑是在表現一種無聊、孤獨。

“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親想帶“我”去玩卻又分身乏術的無奈、焦急、惶恐,就是在這些真切而細膩的心理刻畫中讓人感同身受。

2.《那個星期天》與《匆匆》都寫了時間的流逝,讀讀看,兩篇課文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兩篇文章都通過細膩的筆觸寫到了時間的流逝,都運用了內心獨白的方法來表達心里的感受。

不同點:《匆匆》一文圍繞著“匆匆”二字展開敘述,先寫日子一去不復返的特點,再寫自己八千多日子來去匆匆和稍縱即逝,作者思緒萬千,由景及人,嘆息不已。

《那個星期天》則將所有的等待和期盼濃縮在一天的時間里敘述,通過一個個場景的轉換(街門口、院子里、家里、母親腿底下、家里、洗衣盆邊),一個個事情(街門口——等母親,跳房子——等母親,撥弄蟻穴——等母親,看畫報——等母親,看母親翻箱倒柜——等母親,看母親洗衣服——等母親)的行進,表現時間的流逝、心情的跌宕。

[教學板書]

9.那個星期天

期盼——愉快——等待——急切

懊惱——沮喪——失望(委屈)——難過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如何引導學生們從作者平靜內斂的語調中領悟其豐富的情感內蘊是學習的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理清了文章的寫作順序后,通過抓重點語句來一步步感受作者的情緒和心理變化。了解了他的心理軌跡,也就理解了第一次盼望為何讓作者記憶猶新,永生難忘;了解了母親一天的勞碌奔波,也就理解了作者透過文字傳達的對母親的深切緬懷。不足之處在于學生自讀自悟不夠,我只是一個引導者,應還課堂給學生,切記。

6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媚、蟻、叨”等1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蟻穴、念叨、原諒、驚惶、依偎”等詞語。

2.默讀課文,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

3.抓住關鍵詞句,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

4.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學重點

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媚、蟻、叨”等15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蟻穴、念叨、原諒、驚惶、依偎”等詞語。

2.默讀課文,體會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回顧所學,質疑導入

1.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關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學可以來帶領我們回顧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盼》寫了一個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動地描繪了小女孩的心路歷程。

2.今天,我們要再來學習一篇與“盼望”有關的文章,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板書課題:那個星期天)

3.請同學們齊讀課題,針對課題《那個星期天》,你有哪些疑問?

4.“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走進這篇文章。

5.簡介作者。

史鐵生(1951—2010年),中國作家、散文家。初中畢業后于1969年到陜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后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后來又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自稱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二、朗讀課文,解決字詞

1.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借助拼音讀準字音,通過查工具書的形式弄懂意思,不懂之處及時請教他人。

2.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鮮明可愛。

嚇唬:使害怕,恐嚇。

翻箱倒柜:形容徹底地翻檢、搜查。

耽擱:拖延時間。

沉郁:低沉郁悶。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急遽:急速。

驚惶:驚慌。

依偎:親熱的靠著,緊挨著。

三、再次感知,理清思路

1.默讀課文,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話來概括?(文章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里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

2.那課文是按怎么的順序來寫的?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應的語句進行概括。

時間順序,從早到晚。

3.教師追問:與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的還有什么?

“我”的心情。

4.是的,本文主要寫了“我”在這一天里等候母親的過程中心情的變化。那么課文的抵1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對比句子:

(1)那是一個星期天,我從早等到晚。

(2)那是一個星期天,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2)句通過羅列時間點,顯得時間過得特別漫長,突出了等待過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重點研讀,體會心情

1.自讀課文,圈畫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經歷了的變化。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后的收獲,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預設:

(1)“……這不會錯;……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表現出“我”滿懷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這里通過天氣、動作的描寫,表現出“我”的興奮。

(3)“這段時光不好挨。”作者怎么來體現不好挨?通過跳房子,看云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寫出我獨自等待時的寂寞。

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著地等待著。

(4)“整個上午我就跟在母親腿底下”,“追在母親的腿底下”,“我好幾次差點兒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這里寫出了“我”緊跟著母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的焦急心情。

(5)“男孩兒蹲著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這里寫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總結:本文寫了“我”等待的過程,在這一天里我心情的變化是:(板書:心情變化: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總結全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了“我”心情的變化。作者是如何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抓住關鍵詞句,學習作者在具體細致的敘述中真實自然地表達內心感受的方法。

2.比較《匆匆》和《那個星期天》在表達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學習新課。

1.回憶上節課所學,指名學生說這一天里“我”的心情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2.這節課繼續學習《那個星期天》,學習作者是如何真實表達內心感受的。

二、深入學文,感悟寫法。

1.默讀課文,畫出能夠表現“我”心情的句子,想想作者是通過什么描寫方法表現出“我”的心理,在旁邊做好批注。

2.小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獲。

3.小組匯報。

(1)出示: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等母親回來。我看著天看著云彩走,等母親回來,焦急又興奮。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樹枝撥弄著一個蟻穴,爬著去找更多的蟻穴。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通過“我”的動作來寫“我”興奮期待的心理。

(2)我坐在草叢里看她們,想象她們的家,想象她們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們的兄弟姐妹和她們的父母,想象她們的聲音。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通過“我”坐在草叢里看電影畫報時的想象來表現“我”的耐心等待。

(3)我蹲在她身邊,看著她洗。我一聲不吭,盼著。我想我再不離開半步,再不把覺睡過頭。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馬上拉起她就走,決不許她再耽擱。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通過寫“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表現了“我”的焦急無奈。

(4)我看著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著太陽,看著光線,我一聲不吭。看著盆里揉動的衣服和綻開的泡沫,我感覺到周圍的光線漸漸地暗下去,漸漸地涼下去沉郁下去,越來越遠越來越縹緲,我一聲不吭,忽然有點兒明白了。

學生自主交流:這段話寫出了什么的變化?

引導學生總結:通過對周圍景物的描寫,表現“我”的悵然失落。

(5)我感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過去拉進她的懷里。我聽見母親在說,一邊親吻著我一邊不停地說:“噢,對不起,噢,對不起……”

交流:為什么這里要寫母親的反應?側面描寫表現出“我”當時的失望委屈。

(6)男孩兒蹲在那個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親懷里,閉上眼睛不再看太陽,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涼。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通過寫“我”的動作(“蹲”“依偎”“閉上眼睛”)和環境描寫,表現了“我”內心的絕望無奈和極度委屈。

(板書:動作描寫:踏著、看著、蹲、念念叨叨、流淚、依偎、閉上環境變化:陽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三、總結寫法,讀寫結合。

1.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

(1)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非常細膩,借助了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等,同時也運用了環境描寫來表現人物心理。

(2)用一個孩童的視角觀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動寫實。

2.小練筆:請描寫一次你考試或等待時的心理活動。借鑒在本課學到的寫作手法,尤其是對人物動作、內心獨白、環境的描寫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間接地表達內心情感的方法。

四、比較閱讀,方法提煉。

1.學習了《匆匆》和《那個星期天》這兩篇課文,想想它們在表達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2.學生快速默讀這兩篇課文,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進行討論。

3.全班交流。

(1)兩篇文章在表達上的相同點是在情感上都表達出了對時光易逝的無奈、惋惜、惆悵。

(2)兩篇文章的不同點是表達方式的不同,《匆匆》通過運用設問、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對時光飛逝的惋惜和感嘆。《那個星期天》則是一系列細致的動作、心理、環境描寫來細膩再現當時作者情感的變化。

4.總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們要學習作家們真實自然地表達對社會、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筆,才能讓思緒在筆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讓真情在紙上縱情地綻放。

板書設計:

那個星期天

動作描寫:踏著、看著、蹲、念念叨叨、流淚、依偎、閉上

心情變化:興奮期待——耐心等待——焦急無奈——失望委屈

環境變化:陽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清楚地了解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各單元的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本單元主題是寫出真情實感,單元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表達情感的。這篇課文教師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間去體會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變化以及他是如何寫出這些情感的變化的,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畫出關鍵詞句、寫下讀書感受、交流學習所得的方式圍繞關鍵問題展開教學,既給了學生充分獨立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又創設了合作交流的情境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課堂小練筆“寫一次考試或等待時的心理活動”能讓學生靈活運用本節課所學到的寫作方法,為后面的習作教學打下基礎。課堂教學達到了既定目標,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6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媚、蟻”等生字,正確讀寫“蟻穴、翻箱倒柜、念叨”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3.初步體會“我”的心情變化。

4.體會文中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我”的心情變化。

2.體會文中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準備

搜集作者及作品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導入新課

我們上學期學過一篇關于“盼望”的文章,哪位同學可以來給我們回顧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盼》寫了一個小女孩盼望穿上的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動地描繪了小女孩的心路歷程。

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篇與盼有關的文章,史鐵生的《那個星期天》。

2.簡介作者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國作家、散文家。曾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于1972年回到北京。2018年1月《史鐵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全集共350萬字,按體裁分為各類小說、散文隨筆、劇本詩歌、書信、訪談等12卷。

3.提出問題

針對課題《那個星期天》你有哪些疑問?那個星期天發生了什么?為什么作者要取這樣一個題目?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讀這篇文章。

二、朗讀課文,理清思路

1.自讀課文,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一件怎樣的事?能否用一句話概括?

(文章寫了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里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

2.這篇文章以什么順序來寫的呢?

(時間順序)

3.按作者敘述的順序,給文章分出層次,理清文章的脈絡。

第一部分(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

第二部分(2-7):寫“我”的心情變化。

三、再讀課文,初步體會人物的情感。

自讀課文的第二部分,圈劃出表達心情的關鍵語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經歷了哪些變化。

1.“總之她很久之前就答應了,就在那個星期天帶我出去玩,這不會錯;一個人平生第一次盼一個日子,都不會錯”“我想到底是讓我盼來了。”

(預設一:母親之前一直答應我去,但是卻沒有兌現,我一直期盼,以至于忘記了目的地。

預設二: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在那天由于期盼落空,所以這樣的傷痛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忘記了具體信息。)

2.“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門口”“藏在大門后”。

(通過對天氣,動作的描寫,寫出了“我”愉快的心情。)

3.“這段時光不好挨。”作者怎么來體現不好挨?

(跳房子,看云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看了多少回的電影畫報,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落落”(寫出我一個人獨自等待時的寂寞,等待的過程非常漫長而又孤獨,但是“我”依然沒有放棄,一直耐心、執著地等待著。)

4.整個上午都在母親腳底下,追在母親的腿底下。“我”好幾次差點絞在它們中間把它們碰倒。

(“我”緊跟著母親,冒著被絆倒的危險,想要等母親停下來,形象地寫出“我”急切的心情。)

四、課堂總結。

以上是課文中的“我”在整個上午的等待過程,同時體現出整個上午我的心情變化:

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下午,“我”期盼實現了嗎?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那個星期天》。

2909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彼得逊采泥器-定深式采泥器-电动土壤采样器-土壤样品风干机-常州索奥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 识禅_对禅的了解,从这里开始 | 农产品溯源系统_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_溯源系统 | 除甲醛公司-甲醛检测治理-杭州创绿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室内空气净化十大品牌 | 电加热导热油炉-空气加热器-导热油加热器-翅片电加热管-科安达机械 | 山东钢衬塑罐_管道_反应釜厂家-淄博富邦滚塑防腐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耐酸碱泵-自吸耐酸碱泵型号「品牌厂家」立式耐酸碱泵价格-昆山国宝过滤机有限公司首页 | 刹车盘机床-刹车盘生产线-龙口亨嘉智能装备 | 减速机三参数组合探头|TSM803|壁挂式氧化锆分析仪探头-安徽鹏宸电气有限公司 | 环境模拟实验室_液体-气体控温机_气体控温箱_无锡双润冷却科技有限公司 | 合肥汽车充电桩_安徽充电桩_电动交流充电桩厂家_安徽科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膜结构停车棚-自行车棚-膜结构汽车棚加工安装厂家幸福膜结构 | 滁州高低温冲击试验箱厂家_安徽高低温试验箱价格|安徽希尔伯特 | 液压中心架,数控中心架,自定心中心架-烟台恒阳机电设计有限公司 行星搅拌机,双行星搅拌机,动力混合机,无锡米克斯行星搅拌机生产厂家 | 刹车盘机床-刹车盘生产线-龙口亨嘉智能装备 | 西安微信朋友圈广告投放_微信朋友圈推广_西安度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制丸机,小型中药制丸机,全自动制丸机价格-甘肃恒跃制药设备有限公司 | 压力控制器,差压控制器,温度控制器,防爆压力控制器,防爆温度控制器,防爆差压控制器-常州天利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 冷却塔风机厂家_静音冷却塔风机_冷却塔电机维修更换维修-广东特菱节能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高精度-恒温冷水机-螺杆式冰水机-蒸发冷冷水机-北京蓝海神骏科技有限公司 | 工业废水处理|污水处理厂|废水治理设备工程技术公司-苏州瑞美迪 今日娱乐圈——影视剧集_八卦娱乐_明星八卦_最新娱乐八卦新闻 | 沙盘模型公司_沙盘模型制作公司_建筑模型公司_工业机械模型制作厂家 | 台湾Apex减速机_APEX行星减速机_台湾精锐减速机厂家代理【现货】-杭州摩森机电 | 大功率金属激光焊接机价格_不锈钢汽车配件|光纤自动激光焊接机设备-东莞市正信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定制奶茶纸杯_定制豆浆杯_广东纸杯厂_[绿保佳]一家专业生产纸杯碗的厂家 | 常州翔天实验仪器厂-恒温振荡器-台式恒温振荡器-微量血液离心机 恒温恒湿箱(药品/保健品/食品/半导体/细菌)-兰贝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定制/定做冲锋衣厂家/公司-订做/订制冲锋衣价格/费用-北京圣达信 | 偏心半球阀-电动偏心半球阀-调流调压阀-旋球阀-上欧阀门有限公司 | 翰香原枣子坊加盟费多少钱-正宗枣核糕配方培训利润高飘香 | 领先的大模型技术与应用公司-中关村科金| 网站建设,北京网站建设,北京网站建设公司,网站系统开发,北京网站制作公司,响应式网站,做网站公司,海淀做网站,朝阳做网站,昌平做网站,建站公司 | 写方案网_方案策划方案模板下载| 小程序开发公司-小程序制作-微信小程序开发-小程序定制-咏熠软件 | 除湿机|工业除湿机|抽湿器|大型地下室车间仓库吊顶防爆除湿机|抽湿烘干房|新风除湿机|调温/降温除湿机|恒温恒湿机|加湿机-杭州川田电器有限公司 | 福兰德PVC地板|PVC塑胶地板|PVC运动地板|PVC商用地板-中国弹性地板系统专业解决方案领先供应商! 福建成考网-福建成人高考网 | 搜木网 - 木业全产业链交易平台,免费搜货、低价买货! | 步入式高低温测试箱|海向仪器 | 合肥升降机-合肥升降货梯-安徽升降平台「厂家直销」-安徽鼎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太空舱_民宿太空舱厂家_移动房屋太空舱价格-豪品建筑 | 广州物流公司_广州货运公司_广州回程车运输 - 万信物流 | 液氮罐_液氮容器_自增压液氮罐_杜瓦瓶_班德液氮罐厂家 | 「安徽双凯」自动售货机-无人售货机-成人用品-自动饮料食品零食售货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