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下教案及反思語文
案例教學設計的核心是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的匹配和有效性。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三年級下教案及反思語文,供大家參考。
三年級下教案及反思語文1:雪兒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理解我對雪兒的感情,體會我的美好心靈和可愛形象。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激趣
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們帶來一個發生在受傷的孩子和受傷的白鴿之間的故事,題目是:雪兒。
讀了課題,你想提什么問題?
二、初讀指導
1、自學課文。
⑴自由輕讀課文,畫出不理解、不認識的字詞,說一說你知道的我和雪兒之間的故事。
⑵會讀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會讀田字格前面的生字。
⑶運用理解六法并結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明媚
敷藥
喃喃
哀傷
艱難險阻
忠實
盼著
弧線
施展
2、教師檢查糾正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幫助后進生自學。
3、檢查自學效果。
⑴出示詞語:
⑵指名逐個讀,指名學生從平翹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區分,讀準子音。
⑶指名解詞。
明媚:鮮明艷麗。
敷藥:涂藥、搽藥。
喃喃:小聲叨嘮。
哀傷:非常悲傷。
艱難險阻:繁重的困難和危險的阻擋。
忠實:忠誠可靠。
盼著:迫切地希望。
弧線:圓周的一段,本文比喻白鴿飛行的軌跡。
施展:發揮、顯示。
課文中還有一些詞語在精讀課文時去體會理解。
⑷齊讀生字詞。
⑸指導書寫生字。
三、理清脈絡
默讀課文,按盼望--渴望--快慰把課文分成三個部分,并想想每部分講了什么。
學生自學討論:
四、精讀第一部分
1、導讀。
從第1自然段看,你能了解我是個什么樣的人嗎?從第2自然段看,我是怎么對待受傷的白鴿的?
2、講讀。
⑴用○圈出第1自然段中表示情感的詞。向往是什么意思?明媚的春光又是什么意思?你知道明媚的春光指哪些?我為什么非常向往明媚的春光?
⑵爸爸撿回一只受傷的白鴿,什么樣子?讀一讀這些語句,說說我當時的心情怎樣。
用橫線畫出第2自然段中我對剛到家的小客人的做法。讀一讀,誰能概括一下?
為何給它取名雪兒呢?
這一系列的做法說明了什么?
⑶過了幾天,雪兒和我的關系怎樣?具體表現是什么?
飄飄悠悠可以換成哪個詞?藍天白云跟雪兒有什么關系?跟我又有什么關系?
3、指導朗讀。
4、過渡:我的盼望有沒有成為現實?請同學們課后預習下面的內容。
五、布置作業
1、課堂作業。
⑴有鋼筆描紅。
⑵讀一讀,比一比,再組詞。
2、課后作業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聽寫生字詞。
2、指名口述故事的第一部分。
3、我的盼望成為現實了嗎?請看地第二部分。
二、精讀第二部分
1、導讀。
我了解到雪兒有哪些本領?這使我的心情更加怎樣?
2、講讀。
用波浪線畫出并理解描寫信鴿本領的詞。
用波浪線畫出并理解表示信鴿品格的詞。
正因為信鴿有以上高超的本領、忠實的品格,人們稱贊它是什么?也正因為如此,我的情感發生了什么變化?更盼著可以換成一個什么詞?
3、指導朗讀。
4、小結并過渡。
三、精讀第三部分
1、導讀。
自由放聲朗讀第三部分,侃侃哪些動作能夠作者的情感。邊讀邊圈出有關詞語。
2、講讀。
3、指導朗讀,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作者驚喜--矛盾--快慰的情感變化。
四、總結全文
1、指名學生看看板書,口述全文。
2、討論:我的腿傷好起來后,會做些什么令父母驚喜一番呢?
3、教師小結:
四、布置作業
1、課堂作業
2、課后作業。
讀《雪兒》真的愛雪兒,也愛“我”的爸爸。“我”的爸爸用受了傷的雪兒與“我”作伴,其用意真的獨特,孤獨的“我”許久不再孤獨,與雪兒同時好起來,飛向藍天。這也許就是人與大自然的一種融合吧。
讀這篇文章,我不知道“我”的年齡,但從文中可以想到“我”年齡不是很大。從“我的腿跌傷了。爸爸、媽媽每天要去上班,家里就只剩下我一個人。冬天過去了,我多么向往外面那明媚的春光啊!”很明顯可以讀出“我”的爸爸、媽媽真的很忙,以至于無法照顧“我”,從后面的文字可以看出“我”能夠照顧雪兒,可以看出“我”雖受傷在家,卻還能夠在家中照顧自己,這種獨立也會給學生一些啟發。不過這一點,可讓人擔心的。因為假如“我”是個未成年人,其爸爸、媽媽的如此做法是一種違法,在西方肯定是不行的,因為未成年人是不能一個人在家的。但“我”的這種經歷也是美的,“我”把精力獻給了雪兒,其實就是獻給自己,這是理解爸爸、媽媽收獲到的一種幸福。
看得出,“我”的爸爸、媽媽多么的忙碌;看得出“我”的爸爸、媽媽用心良苦。“我”的爸爸沒有直接告訴“我”應該怎樣面對跌傷,而是用那只“信鴿”來傳達父親那種特別的叮嚀。爸爸給“我”帶回一只受傷的白鴿,爸爸和“我”給它洗澡、敷藥,爸爸對“我”說信鴿不怕任何艱難險阻,能飛越千山萬水。文中寫“爸爸”有五個動詞——給、帶、撿、洗、說,這五個詞改變了“我”,讓“我”的注意力從此轉移了,讓“我”懂得了“關注”,讓“我”有著美麗的期盼,終于有一天“我”為雪兒歡呼了,這種歡呼其實就是“我”的自我歡呼,這種歡呼,“我”的爸爸、媽媽都能看見,這種歡呼屬于這個忙碌而極具愛心的家庭……
也許我們無法讓我們的學生理解這一切,但老師從這些方面認識這篇文章,我想在引導學生閱讀中,也會自然滲透這種特殊的“愛”,特別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的閱讀,學生如果邊讀邊想,也會在無形之中,把這種“愛”轉移至自己的心中。
“理解”文中爸爸的行為,其實就是引導三年級學生初步學會思考,通過“我”對雪兒的所為,思考如何自主面對生活。這個單元三篇文章編者意圖就是通過母語的學習,對學生進行著心理健康教育,即引導學生從三年級開始懂得面對困難、挫折,這是母語給予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之文。這一課,“我”的行動,其實是讓自己健康成長的最好的藥。用“自己愛的行動醫治自己”這是非常美的,因為這里“自我的祝福”。
這篇文章以輕松、快樂的語調來讀,真的是一種享受。我在辦公室中輕輕地讀著,我在課堂上輕輕地讀著,輕緩的聲音,帶著美好的祝福,就能把學生帶入到人間天堂。
三年級下教案及反思語文2:李廣射虎
教材分析:
課文采用“以文包詩”的形式,介紹唐代詩人盧綸所寫的著名詩篇《塞下曲》,大意是:將軍夜晚外出巡邏,見樹林深處風吹草動,以為是虎,便彎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進一塊石頭中去了,表現了李廣將軍的力大無窮和武藝高超
學情分析:
“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的特色之一。教學時打算通過讓他們讀好故事,把握好詩的意境,讀出詩的感情。相信通過感情朗讀,能在學生心中樹立李廣神勇無比的高大形象,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懷著對李廣的敬愛之情朗讀《塞下曲》。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塞下曲》。
2、學會1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一件事的寫作方法。
4、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塞下曲》這首古詩是贊美“飛將軍”李廣的高超武藝。
教學重難點:學習理解古詩《塞下曲》,豐富學生積累。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 學會1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同學們,讀過《水滸傳》嗎?里面有個“小李廣”花榮,今天我們要認識另一個李廣,人稱“飛將軍”。板書課題,簡介“飛將軍”的由來。
二、初讀課文
1.自學課文。
要求:(1)讀準生字字音,畫出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標出自然段序號,讀通每句話
(2)查字典并聯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石棱、神勇無比、邊境、朦朧、巡邏、疾風、警惕、搜尋、影影綽綽、獵物、驚呆
2.教學效果。
(1)指讀課文,卡片正音,強調“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導比較“扎”的其他讀音和意義
飛將(jiang)軍 將(jiang)領 平明(ming) 綽(chuo) 出沒(mo) 草叢(cong)
(2)了解詞語的掌握情況,重點領會下列詞語意思。
石棱、朦朧、疾風、巡邏、警惕、影影綽綽
3.指導書寫生字。
1)齊讀田字格里的生字。
3)學生練字,教師巡視指導。
4.范讀課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讀(教師相機指點)
6.各自輕聲讀課文,思考討論。
(1)文章的題目是李廣射虎,“射虎”的含義是什么?
(2)根據課文的故事內容,說說塞下曲每句詩的意思。
先小組討論,再全班討論,對詩意只要初步弄清即可。
(3)范讀塞下曲。
(4)指名讀、齊讀塞下曲。
三、作業
1.練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塞下曲》。
2、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一件事的寫作方法。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塞下曲》這首古詩是贊美“飛將軍”李廣的高超武藝。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從一年級起,我們就學過許許多多的古詩,你們知道哪些邊塞詩?
指名背——和小伙伴背——小組背——集體背
2、唐代有一位大詩人盧綸就寫了一首《塞下曲》,
出示古詩:塞下曲
詩中的主人公是誰?他就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名將李廣,這首詩,就描寫了關于李廣的一個故事—— (李廣射虎)
我們繼續學習第八課,齊讀課題——李廣射虎
(一堂新授課,導語的設計至關重要。所謂“萬事開頭難”也就是這個道理。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架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梁。通過橋梁,師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話所說的“良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李廣射虎》一課的導入,也可用回憶舊知法導入,即讓學生用多種形式比賽背誦邊塞詩。情緒一下于被調動起來了。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的課堂基調。)
二、把詩讀正確、讀流利,初步了解人物
1、“這首《塞下曲》小朋友會讀了嗎? 我們比一比誰讀得最準確最流利”
請三個學生讀(指名讀,相機正音)——齊讀
2、教師評價:看來同學們都會讀這首詩了。李廣是什么樣的人呢?請同學們打開書,讀讀課文的第二節,看你能用一句話把李廣介紹好嗎?
學生可能說“李廣是西漢時期一位神勇無比的將領”師:“還有人補充嗎?”
把他的美稱也要說進去——“李廣是西漢時期一位神勇無比的‘飛將軍’”。
他當時的責任是? “鎮守北方邊境”
再連起來說完整
“李廣是西漢時期一位神勇無比的‘飛將軍’”。
他曾經鎮守過北方邊境。”
教師評價:真聰明,能把第二自然段的意思概括起來介紹!
3、我們連起來把第三段讀讀
(1)有一個詞語讀得非常好,出示:“神勇無比”我們再來讀一讀。
(2)理解詞語“神勇無比”
(初讀詩歌,除了掃清文字障礙,還要對課文內容建立“框架結構”的認識,訓練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從全局出發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脈絡,體現“摯領一頓,百毛皆順”的教學思想。)
1.自讀古詩,教師檢查,
2、用一句話來介紹李廣?(概括第二自然段的內容)
(留下整體的感知,為今后瀏覽式閱讀的習慣和學會概括的能力的養成打基礎。)
三、讀懂詩句
1、師:唐代詩人盧綸寫的這首《塞下曲》就寫到李廣神勇無比的一件事,請同學們再來讀讀,看你都能讀懂嗎?
(學生讀詩)
2、師生交流能不能讀懂。
師:二十字的一首小詩確實沒有什么難懂的。不過,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意思是說:學習貴在有疑問,有小的疑問就會取得小的進步,有大的疑問就會有大的進步。我想只要大家潛下心去讀這首小詩,不見得就都能讀懂,有疑問在學習可是非常寶貴的呀!
有沒有什么不懂的詞和句?
(學生再次讀詩)
3、質疑
(教師相機打上問號)
學生可能會問的“林暗”說的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明白。
“夜引弓”的“引”是什么意思?
“石棱”的“棱”指的是哪兒?
“平明” “白羽”
李廣射虎(下)
學生交流,解決部分問題
(當前課堂教學的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傳輸吞吐非常活躍。如果說“講述”是信息的單向傳遞,那么“談話”也不過是信息的雙向傳輸,而“討論”卻是信息多向、立體的傳輸。教師在確定教學方法后,組織討論的藝術,起著十分重要的主導作用。因為通過討論,可讓學生在自主的情況下交流詩句哪些詞語你不明白,哪些詞語懂了。)
(三)討論、讀懂詩句
a) 師: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師:什么樣的風叫“疾風”?當你聽到這樣的風,心里有 什么樣的感覺?
3、學生交流。
如果學生回答不出來,師點撥:那是一個月光朦朧的夜晚,就刮著這樣的風,如果是你在外面,心里會怎樣?你 能把那種感覺讀出來?
生讀。 讀好評價,如果學生讀得不好
師:有點感覺了。別忘了,那還不像我們這兒,到處都有村莊和人家,而是在——
生:北方邊境。
師:是啊,那里只有草木叢生的高山和夜晚的凄清,再聽到這嚇人的“疾風”,心里會怎樣?誰再來讀讀看?
生再次讀。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把學生帶入一個疾風勁吹的月夜,讓學生體會靜謐的黑夜氛圍)
師再次評價:感覺更好了。聽說李廣帶兵巡邏的地方還常有猛虎出沒!誰還敢讀?
生讀。
(三)討論、讀懂詩句
師:你看,讀得有幾個同學都要藏到桌子底下去了。真的害怕了。李廣怕不怕?
生(齊):不怕。
師:他是怎么做的呢?接著讀下去,看你能不能找到原因。
4、師:李廣在射虎的時候有一系列動作,你們能把這些動作找出來嗎?
“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教師在“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變紅,相機解釋這幾個動詞的意思)
5、作者在描寫李廣射虎的時候,用了一系列的動作,生動準確,大家看,李廣射虎時他的形象是多么威武啊!出示李廣射虎圖
請大家讀好李廣射虎的動作
指名讀(邊做動作邊讀)
教師評價:
學生評價(運足氣,弓要拉得滿、眼睛要平視……..)
齊讀(喜歡做動作的小朋友可以配上動作)
(扮演角色,加深印象。結合我班學生模仿能力強,表演欲望高的特點,緊扣關鍵字眼,深入發掘,學生表演的形式,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
這就是詩句“將軍夜引弓“的意思——齊讀“將軍夜引弓”
五、學習第四自然段
引讀:“…………………呀大家全都驚呆了”
課件:將士們看到李廣的白羽箭深深地扎進了石頭里,說
學生交流
小卡片出示:可見李廣真是一個神勇無比、力大無窮的將領
(圖文結合,促進理解。《李廣射虎》一文,直觀形象的插圖助于學生對課文中古詩的理解。感知課文的內容。在教學李廣射虎的動作時候,讓學生看李廣射虎圖,讓他們體會李廣將軍的神勇,在這個基礎上讀好李廣射虎的動作。還欣賞了眾將士尋箭圖,讓學生能更好地體會眾人的驚訝和李廣將軍的箭術高超)
課件出示,你能用詩句的話能第四小節的內容嗎?
三、指導背誦《塞下曲》。
師:李廣將軍如此神勇,《塞下曲》如此著名,你有信心把這首詩記到自己的頭腦中去嗎?
生:(齊說“有!”)
師:自己先試試看!背給你四人小組的同學聽一聽,還可以大家一起背!
師:誰來背給大家聽?
生:(流利地背出來了)
師:你背得真棒!還有誰愿意來試一試?
生:(也非常流利且有感情地背出來了)
師:你背得也很好!哪個小組愿意把你們小組的背誦情況展示給大家看一看。
生:(小組背誦)
師:讓我們閉上眼睛想象當時的情景一起來背一背。
生:(配樂齊背)
(利用多種形式背誦,很好地鞏固了學生對這篇課文和古詩的認識。)
四、課后作業。
師:請同學們課后把《塞下曲》描寫的《李廣射虎》的故事講給別人聽,讓更多的人了解李廣這位射虎英雄。
師:此外,同學們還可以搜集李廣將軍的其他故事,課后,我們一起來講一講李廣的故事。
三年級下教案及反思語文3:李廣射虎
《李廣射虎》采用“文包詩”的形式,通過講述李廣將軍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進石頭中的故事,表現了李廣將軍的力大無窮與神勇無比。課文創設了古詩所描繪的情境,描述了有關“飛將軍”的神奇故事,為學生深入淺出地了解古詩的意思,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我以詩為主,文詩對照,進行教學。先出示古詩,在熟讀的基礎上,拆字理解。因為之前學過不少古詩,所以學生對拆字理解比較熟悉,在集體交流的基礎上,很快就將古詩的簡單詩意了解了。然后讓學生讀后面的段落,從段落中尋找表達古詩意思的句子,通過對照,感受到“文包詩”文體的獨特與巧妙。通過這樣的結合教學,循文悟詩,詩意就鞏固的更快了。
本文朗讀又是不可缺少的,比如表現李廣力大無窮、神勇無比的詞句,就得讓學生好好地、反復地品讀。在反復讀的基礎上,我又讓學生找出關鍵的詞語,比如描寫李廣動作、神情的詞語,通過邊讀邊品,讓李廣的形象深入人心。在此過程中,我又讓學生穿插了表演,演一演李廣的搜尋的動作,演一演李廣的射虎的過程,演一演隨從們發現李廣射中的是一塊巨石的過程,等等。通過表演,李廣的人物形象就更清晰了,學生對李廣的印象就更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