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語文教案簡案四年級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的說、談、問、講等課堂語言要字斟句酌,該說的一個字不少說,不該說的一個字也不能說,要做到恰當的安排。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有關小學生語文教案簡案四年級,供大家參考。
小學生語文教案簡案四年級1
認知目標:
認真讀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了解錢塘江大潮在“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點,從而認識到錢塘江大潮是洶涌澎湃的天下奇觀。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潮汐”的成因及相關知識。 情感目標: 使學生在錢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從而激發學生對錢塘江大潮、乃至祖國的大好河山、錦繡風光的無比熱愛。 技能目標: 引導學生能深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4小節。學著按時間寫作的`辦法仿寫片段《雷雨》。 教學重點: 1、使學生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洶涌澎湃、雄偉壯觀。 2、理解并主動積累課文中生動優美的語言,并讀出感情。 教學難點: 1、使學生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洶涌澎湃、雄偉壯觀。 2、仿寫一個片段《雷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愛旅游嗎?哪些地方的景象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時積累的語句來描繪這些令自己難忘的景象,真不錯,老師也積累了一段與大家一起分享。師深情背誦課文3、4。 3、出示課題,齊讀。 二、整體感悟: 1、同學們聽了老師的誦讀,對錢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請同學們也來讀讀課文,看看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劃出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反復讀讀,推薦給同桌。 3、師按學生回答歸納板書:“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 4、交流學生喜歡的語句,及時糾正讀音。并讓學生說喜歡的理由。 三、精讀課文: 1、錢塘江大潮為什么會被稱為“天下奇觀”。(并板書)我們一起去看看。 2、指名讀課文第2節,你讀懂了些什么?師歸納板書:江面平靜,人山人海、昂首東望。 3、“望”字在課文里除了看,還有一層意思——等著、盼著。該怎樣讀讀人們的這種心情?出示圖片“江面平靜”,配上音樂,學生自己讀讀。 4、交流讀,引導學生抓住“橫臥、籠罩、屹立”等詞把當時的氣氛讀出來,注意及時請學生評價朗讀的情況。 5、師生對讀,請學生體會朗讀成功的原因,總結學法。 理解重點詞句。 讀出人們的心情。 選折合適的音樂。 6、自由讀讀3、4小節,在學習小組中按學習方法自學課文。 7、交流理解的詞語,并讀讀該句句子。 8、師歸納板書:悶雷滾動,出現一條白線,人聲鼎沸、沸騰。 9、重點交流“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的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蕩蕩、山崩地裂”等詞 10、體會人們的心情。板書。配樂誦讀,學生自由選折音樂,組成小組讀讀。 11、集體學習課文最后一節師生對讀。 四、拓展、探究 1、關于錢塘江大潮,你還想了解些什么,引導學生網上學習。并試著向外國游客介紹一下“你眼中的錢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觀點介紹具體。 說話練習:“錢塘江有著()的大潮。()。 2、仿寫《雷雨》 出示媒體“雷電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運用恰當的語句寫出雷雨的氣勢。 五、回家作業: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寫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觀的資料、圖片。
小學生語文教案簡案四年級2
一、說教材
《觀潮》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七冊第六組文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景象,突出了大潮奇特、雄偉、壯觀的特點。我準備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今天,我說的是第一課時。教學內容是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條理,并深入學習課文第3、4自然段。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繼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2、了解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情形,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3、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4、理解、積累并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能有感情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1、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 2、領會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壯觀景象。 (三)教學難點: 領會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壯觀景象。 二、說教法。 根據課文內容及學生知識能力水平,我選擇以下幾種主要教學方法。 1、自學閱讀和教學結合法。引導學生參加小組的合作學習,教師加以點撥、指導、總結; 2、演示教學法。讓學生觀看實景錄像,增強體驗; 3、注重語感訓練,以讀代講,讀中感悟,領會課文描繪的潮水壯觀景象。 三、說學法。 1、課前自學。學生根據課文“預習”要求自學,讀準字音,理清文章條理,提出疑難問題 2、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把自學收獲或問題,在小組間交流、討論,在互幫互助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四、程序設計。 (一)匯報疏導,理清條理。 合作學習是課程改革倡導的比較有效的學習方式。在課前通過小組交流、全班匯報自學情況,能有效反饋學生課前預習情況,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以學定教”,根據學生匯報情況,教師加以點撥疏導,將零碎知識理出頭緒,理清文章條理,學會作者的觀察方法。 (二)觀看錄像,增強體驗。 實踐證明,課堂上如能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效果將是事半功倍。因為活潑生動的音像能刺激人的多種感官,使人的思維進入興奮的最佳狀態,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所以在理清文章條理之后,通過播放潮來時的實況錄像,學生身臨其境,增強感受。同時,教師加以點撥:讓學生把此時最想說的一句話說出來!學生有感而發,為深入學習課文作了鋪墊。 (三)體現自主,調動積極性。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只有學生愿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所以,在落實各個環節教學時,要體現自主,突出主體。如在學習“潮來時”這一段,安排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師生評價,并引導學生說說感受。這樣的教學,能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較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訓練語感,體會感情。 朗讀具有移情作用,能激發讀者的審美欲望和美學感受。而《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尤其是潮來時,氣勢雄偉,景象壯觀,只有讓學生多讀,才能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思想感情,落實單元訓練目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讀出感情。環節設計從課前整體感知的泛讀,到理解課文后的比賽讀、表演讀,到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句子讀,師生評價讀出感情,增強了朗讀的層次性和目的性。通過朗讀,使學生更好地感受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壯觀景象,既訓練了語感,又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美。 (五)質疑問難,拓展思維。 質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標志,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又是教學信息反饋和交流的重要環節。課堂上,教師應該留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如課前安排課題質疑,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精講過程中安排質疑,有利于信息反饋,調整教學;學完課文后安排質疑,不僅能解惑,還能引導學生的學習向課外延伸,拓展學生思維。
小學生語文教案簡案四年級3
[說目標] 依據大綱的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觀與雄奇,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強烈的情感。 2、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提高學生品味詞句的能力。 3、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是理解“潮來之時”的記敘。 教學難點是體會錢塘江大潮的雄壯的磅礴的氣勢。 [說教學]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為基礎,讓學生在讀、悟、議這種寬松民主中的氛圍中學習。作為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梁,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參與其中,推動學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運用電教媒體,直觀感受,激發情感和興趣。 1、導入:在我國,有許多奇特的自然景觀,錢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處,有誰知道錢塘江大潮?見過嗎? 2、放錄像,直接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和壯觀。 3、請學生談觀看錢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運用電教媒體,讓學生直接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壯的氣勢,學生的激情馬上被調動起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利于學生理解詞句。 二、初讀課文,理清課文的順序 課文脈絡非常清楚,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順序,在此基礎上按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順序組織教學。 三、創設情境,體會觀潮人的感受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的體會到觀潮人的急切、激動的心情。因此,我設計這么幾個問題:如果你就是觀察人中的一員,想到就要見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會怎么做?觀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過“讀、悟、議、賞、再讀”,重點體會潮來時壯觀景象。 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并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設計如下環節: 1、讀。學生自由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 2、悟。讀中感悟,說說自己的體會,學生在讀書時聯系已有生活經歷,體會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3、議。即教師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并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說說體會,并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見,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有同學說那情景像發生了海嘯,有同學說像發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動,有的同學感受到大潮涌動的速度。“議”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臺上發揮、表演。 4、賞。再次展現大潮來時的雄壯的情景,在體會文中描繪的情景的基礎上再次直觀感受到大潮的氣勢。 5、再讀。在學生深入體會感受后,把自己體會到的朗讀出來。使學生在讀中欣賞品味,既激發了學生讀書的欲望,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一次為大潮的雄壯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觀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條白線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最后猶如千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會說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學生在頭腦中再現大潮的雄壯,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五、結束 學完全文后,我再次讓學生自由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并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六、作業設計: 讓學生把自己觀賞到的錢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講給家長聽,既鍛煉學生運用詞匯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說效果] 可以看到,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得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河山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