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五年級復習課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語文五年級復習課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五年級復習課教案1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聽寫詞語。
歌謠 虐待 勞累 憔悴 效率 花卉 贏得
舉目無親 衣食無憂 應運而生 百感交集
2.談話: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位勇于反抗、熱愛家鄉、勇于革新、無私奉獻的黃道婆。課文是是怎樣塑造這個人物的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
二、品讀詞句,感悟情感
1.教師:找出課文中體現黃道婆勇于反抗、熱愛家鄉、勇于革新、無私奉獻的語句。
⑴年幼的她欲哭無淚,再也無法忍受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便決定沖出牢籠。
①“牛馬不如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樣的生活?(她從小做童養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有一次,因為勞累過度,黃道婆織布的速度慢了點兒,公婆和丈夫便把她毒打了一頓,鎖在柴房里。)
②教師:無法忍受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便決定沖出牢籠。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黃道婆是一個什么樣的女孩子?(是一個具有反抗、叛逆精神的女孩子。)
⑵雖然黃道婆在崖州過得衣食無憂,但是她常常思念家鄉。每次想起家鄉的貧窮和人們勞作的艱辛,黃道婆便百感交集。
教師:“百感交集”是什么意思?(各種感觸交織在一起。形容感觸很多,心情復雜。)黃道婆為什么會百感交集?(一是她在家鄉度過了苦難的童年,不愿意想起往事;二是畢竟是自己的家鄉,不能不思念;三是家鄉非常貧窮,人們勞作非常艱辛,如果能傳授先進的植棉方法和棉紡技術就好了,就不會那么窮,那么累了。這段話可以看出黃道婆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的情感。)
⑶在家鄉,黃道婆無私地向父老鄉親們傳授崖的植棉技術,使當地的棉花產量逐漸提高。她耐心地教人們用新式的的紡紗織布。這兩句話表現了黃道婆什么樣的品質?(無私奉獻的品質。)
⑷后來,為了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她又潛心研究并創造出更先進的紡織工具,設計出了一套軋籽、彈花、紡紗、織布的操作方法。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黃道婆具有一種什么精神?(勇于創新的精神。)
2.有感情朗讀這些語句,進一步體會黃道婆熱愛家鄉、無私奉獻、勇于創新的精神。(稱贊、佩服、語氣)
3.教師小結:同學們,從課文的介紹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黃道婆熱愛家鄉、無私奉獻、勇于創新的精神。
4.教師:就這樣,在黃道婆和家鄉人民的辛勤創造下,圖案生動、色彩鮮明的“烏泥涇被”應運而生,不久便聞名全國。黃道婆的努力極大地推動松江地區的棉紡織業的發展。到了明朝,烏泥涇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國棉紡織業中心,松江棉布遠銷全國各地,贏得了“衣被天下”的聲譽??梢赃@么說,我國的棉織業的發展是建立在黃道婆的無私傳授植棉技術、革新紡織工具的基礎上的。
5.當她去世后,人們是怎樣紀念她的?
(一是湊錢公葬她;二是建造了一座祠堂紀念她,題名為“先棉祠”;三是解放后,重修了她的墳墓,種了樹,建了墓園;四是北京的國家博物館陳列著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以供后人瞻仰。)
三、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她的故事
1.提出講述要求:抓住故事的主要內容;講得流暢完整;時間控制在一分鐘內。
2.學生在小組內按要求講述黃道婆的故事。
3.小組代表在全班講述。
四、總結全文
教師小結:同學們,黃道婆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
五、布置作業
是啊,黃道婆無私奉獻、勇于革新的精神讓人敬佩。同學們可把故事講給父母聽一聽,好嗎?
語文五年級復習課教案2
教學目標
1、選擇生活中熟悉的一個人作為寫作對象,寫他的一兩件事。
2、注意突出人物的特點。
3、自擬題目。
教學重難點
突出人物的特點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從復習課文入手:同學們,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幾位很有特點的人物——任長霞、袁隆平、凡高、愛因斯坦,他們都給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一想到這些人物,你就想起了關于他們的哪些事情?
2、交流后小結:這些人往往是因為他們的性格品質上與眾不同,才使人難以忘記,而這些性格特點又總是通過一些事情變現出來的。
能透過一件件小事就看到人物的內心,那是很了不起的,這節課我們就來練練這樣的本領。
二、選定“熟悉”的人。
與這個人打過叫道,共同做過或經歷過一些事情。不僅有直接的了解還有部分的簡介了解。
1、學生選定一個熟悉的人,回憶有關她的一切事情,然后對他的性格特點用一個到兩個詞語進行概括。
2、交流:用一件事情來說明他的性格品質特點。
要求:事情要典型。
3、指導學生用多件事來寫人物。
注意:幾件事不能互相矛盾。兩件事可以以概括描寫和具體描寫相結合,即先概括交代一些事例,再具體記敘一兩件事。
4、學習用對比的方法來寫人物。
A、同一個人的前后變化比。
B、對一個人的認識前后比,突出品質。
C、一個人同另一個人比,以突出其中一個人。
5、人物的性格特點突出的方法,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方面來變現。
三、草擬片段:用具體的事例來突出人物的特點。
評價:發現問題,及時指導。
板書設計
作業布置
教學反思
自從接觸作文教學以來,我一直為批閱作文而感到“痛苦”。這痛苦一方面緣自高強度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另一方面則是自己花了大量的時間面對的卻是大量不盡人意的作文。曾想,如果批閱的是優秀作文,那感覺應是春風拂面,何等的身心舒爽啊!遺憾的是,我很少進入這樣的佳境。于是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學,總結得失利弊,尋求解決方略,以減輕自身的“痛苦”,現歸納為以下幾小點,供大家指點。
1、教學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大部分學生沒有感受到寫作的愉快,他們的閱讀量很小,寫作基礎較差。
2、社會方面的原因
學生在課堂學習寫作,是通過社會各種渠道接受有關寫作的信息??墒?,學生是“家庭——學?!眱牲c一線,又不參加勞動,生活積累較差。所以,學生的選材范圍窄,語言空洞無物。
尤其是學生寫同類型的作文較多后,再寫,他們的選材范圍就只有那么一點大了,寫這篇文章是這個題材,寫那篇文章還是這個題材,只是作文的題目不同而已。
所以我深切地覺得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形成,有賴于多讀多背,運用語言文字,寫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讀多背,課內多讀,課外也需多讀多背。在教學中,必須加強朗讀訓練。要求正確朗讀好詞句篇,讀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還要適當增加背誦的量。通過讀、背使學生把課本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儲備起來,提起筆來就不會難了。
語文五年級復習課教案3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各種方法,把課文讀通順。
2、引導學生通過默讀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弄清孔明借箭的前因后果,進一步感知作者敘述故事和刻畫人物的方法。
3、引導學生聯系全文內容,理解全文中心句,認識孔明、周瑜這兩個人物的特點。
4、幫助學生認識“瑜、曰、吾、晌、囑、擂”;會寫“曹、瞞、吾、囑、勿、詐、擂、吶”;理解“妒忌、軍令狀、遲延、調用、奇謀、神機妙算、欣然而立、軍中無戲言”等詞語。
5、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把對名著《三國演義》的認識加深、擴大。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學生讀懂課文,在讀的基礎上,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膽有識,足智多謀。
2.能從課文所描寫的人物性格中體會文章首尾呼應的作用。
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閱讀《三國演義》中有關孔明借箭的內容資料。
2、查閱搜集介紹諸葛亮及故事中人物的文章或相關資料。
3、船模型及相關的演示材料。
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各種方法,把課文讀通順。
2、學習生字新詞。
3、初讀課文,了解文章結構。
4、介紹文章的背景、人物。
教學過程:
—、揭題激趣。
1.啟發入題,了解出處。
《孔明借箭》這篇課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獻密計黃蓋受刑”的前半部分,有所刪改。是—篇歷史題材的課文。學習本文時,首先要弄清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還要弄清故事中寫了哪幾個歷史人物,人物之間的關系怎么樣。
2.簡介背景,了解人物。
(1)東漢末年,正值孫劉聯合抗曹之時,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孫權那里幫助作戰,《孔明借箭》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歷史階段,也就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赤壁之戰》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諸葛亮、魯肅各是怎樣的人,之間關系如何?(曹操是漢室的丞相,周瑜是孫權手下的大將,諸葛亮是劉備手下的軍師,魯肅是協助周瑜統率三軍的。諸葛亮和魯肅都是主張孫劉兩家聯合抗曹的人。課文通過孔明借箭一事,贊揚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二、自讀課文。
1.借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請教老師和同學,讀通課文。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
2.自學生字新詞(劃出生字新詞,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義)。
3.填空練習,了解大意。
語文五年級復習課教案4
《烏塔》一課,講述的是德國一位14歲的小姑娘,烏塔獨自一人漫游歐洲的事。全文敘述的事情是具體清楚,揭示的主題耐人尋味。根據教材編排和訓練重點,本單元著重進行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的訓練,在教學《白楊》、《桃花心木》兩篇精讀課文的基礎上,作為一篇略讀課文,我讓學生自讀、自悟。對此,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為: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國外少年兒童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發熱愛生活的情感;
2、通讀全文,通過辯論的形式,提出自己閱讀的見解,提高認識。
【教學思路】
一、自讀課文,引發思考
對于略讀課文,要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同時承擔起進行單元組訓練的任務。因此,首先讓學生充分的閱讀課文,總體理解課文內容。這一過程是學生自由的讀書,讀前提出要求,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閱讀。具體的要求是:
1、認真讀原文,把原文讀通順,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難的地方再多讀幾遍,并嘗試著自己解決。
2、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課文的條理。自讀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為進一步深入探究學習打好基礎。
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生比較容易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時,拋出問題:讓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獨自出行,好不好?這問題看似普通,其實引發了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閱讀課文的見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學生的辯論,為領會內容提出認識做了準備。
二、組織辯論,引導探究
學生的思想中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是小孩子獨自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獨自出行,很好。對于這兩種觀點,我不急于做出結論,而是要求學生再次認真閱讀課文,到文中找出根據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大膽發言,說出看法。
此時,可以組織一場辯論會,把持有兩種不同觀點的同學分成正反雙方,通過辯論來引導他們提高認識。結果,正方觀點鮮明簡練,認為獨自出行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精神,增長見識;反方則擔心獨自出行的安全、經濟負擔等問題。當雙方爭執不下時,應注意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要引導辯論的雙方從課文中找出依據反駁對方。正方的同學找出的重點語句,足以解決反方同學的擔心,如:
1、反方觀點:小孩一個人出行多不安全啊!正方反駁:烏塔說她在家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個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遇到危險和困難時請求幫助。然后給家里撥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
2、反方觀點:小孩子一個人外出,沒有大人指導,會增長見識嗎?正方反駁:烏塔為這次旅行準備了整整三年,讀了很多有關國家的書籍,烏塔拿出一摞書,全是歐洲各國的旅行指南,對照看著,就像老師帶我玩一樣。
經過一番辯論,原先持反方觀點的同學會發現,原來自己的擔心全是多余的,烏塔已經用自己的親生經歷告訴了我們,小孩子獨自出行不再是遙遠的夢。組織學生進行辯論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發表閱讀見解的過程,當然,學生所發表的見解也并非孤立的隨意的說。而是密切聯系課文,探究課文的過程,不僅深入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扎實訓練了本單元的知識點,形式新穎活潑,探討有實效。引導學生學習本課做起,從大膽發表獨立的見解入手,對于學生的不同意見,應充分肯定,只要能說出自己的見解,都予以鼓勵贊揚,這既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又有利于保護學生發言的積極性,養成勇于發表獨立見解的習慣。
三、總結提升,提高認識
激烈的辯論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總結全文時,著重點撥說的兩段話:
1、愛孩子,為什么就不能讓他們單獨出門?
2、只從電視和書本中認識世界總不完美。
在總結提升時,需要注意的是,鑒于中國和德國國情的不同,不要求學生一定要像烏塔一樣獨自外出,而應該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嘗試著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當你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能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難的事了。
四、安排活動,課外延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梢哉f,《烏塔》一課的主旨和《語文課程標準》的提法是相吻合的。對此,設計這樣的課外任務讓孩子獨自出行——學烏塔、家鄉尋春記的活動,活動的范圍先確定在家鄉這一小范圍,活動中可以聘請家長、老師同時參加,以小組的形式,嘗試自行設計外出路線,自行安排外出設備,自行準備外出經費,設身處地的體驗烏塔的感受。活動結束,召開一次座談會,總結活動的心得,并指導完成一次實踐性習作。
語文五年級復習課教案5
[教學目標]
1、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理解“心安理得、年逾八旬、雪中送炭、毫無愧色”等詞語意思。
2、簡要概括文章講述的三件事,并了解文章的結構特點。
3、結合具體事例學習,理解“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4、體會隨時隨地地為別人著想的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板書“享受”,理解“享受”的含義。
2、板書課題:23、享受心安理得(讀課題)
3、理解“心安理得”的意思。
4、師:心安理得是一種坦然的感覺,人們不必自責和慚愧,這是一種怎樣的享受呢?課文中就有這樣一個詞。
媒體出示:毫無愧色
5、再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
1、過渡:人們怎樣才能享受毫無愧色地心安理得呢?課文最后一節直接告訴了我們。
媒體出示最后一節:
人們常說“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當你能做到隨時隨地地為別人著想時,就自然可以毫無愧色地享受他人給你帶來的好處,享受心安理得。
(1)學生自由讀、指名讀
(2)指導多音字“著”。
2、讀了這句話,你知道怎么做才能享受心安理得呢?
(1)板書: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
(2)請大家用上“只要……才……”“如果……就……”這些關聯詞,說說怎樣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指名說
(3)引讀:從這句話中我們知道了只有做到——,你才能——。
如果做到了——,你就能——。
(4)小結:這就是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要讓我們明白的道理。
3、練習概括三件事。
(1)作者是怎樣感悟到這一道理的呢?課文寫了人們隨時隨地地為別人著想的三件事。請同桌互相交流,用簡要的話概括三件事。
(2)學生發言,教師評議
板書:老夫婦街坊鄰里
前房客“我”
“我”后游客
(3)隨機指導“逾,旬”的字義和“年逾八旬”詞語理解。
(4)隨機指導學生用“生活用品”來概括。
(5)小結內容,引讀三件事:
幾年前,文中的我在歐洲學習生活了一段時間,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有一回,我路過法國東南部的愛歸里小鎮,親眼目睹了這樣一幕動人的場景——。
一年暑假,我住進學生公寓,正逢超市關門,買不到一點吃的東西,這時我發現——。我親身感受到這種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的理念,以后,也學前房客留下多余的生活用品給以后的房客。
在阿爾卑斯山上,——,并身體力行,很自然的為別人著想,——。
三、研讀課文
1、學習第一事例,深入感受人們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
(1)默讀課文1,2小節,劃劃相關句子,說說你從哪些句子中看出老夫婦和街坊鄰里是在隨時隨地地為別人著想?
(2)媒體出示第1,2小節,交流。
(3)引讀:這個小鎮上的每個人任何時候都在為對方著想著。你看,每天清晨——。而每天路過老夫婦花園的人都會——,平日里——,周末的時候——
追問:平日里,街坊鄰里還可以為老人做些什么呢?
(4)從這些詞語中,你看到他們雙方是怎樣為對方著想呢?(強調“隨時” )
(5)說話訓練,感受“為別人付出”。
①(師:如果以街坊鄰里約翰為例,想像他會怎么想,怎么做,怎樣為年逾八旬的老夫婦著想呢?)
媒體出示:
約翰路過老夫婦家的花園門口,發現。
②學生交流,教師評議。
(6)理解句子意思。
媒體出示:在這中間,付出或得到的雙方都顯得那樣心安理得。
(“要有付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或“心安理得是接受,為了享受心安理得就要付出。”)
2、學習第二事例,體會人們隨時隨地為他人著想的,享受心安理得的。
(1)自讀課文第3,4節,圈劃理解,組內交流。
(2)媒體出示:
只見冰箱上醒目地貼著一張紙條……請您注意查看食品保質期……它們分別用塑料袋包扎好……
①引導學生從“醒目,查看食品保質期,分別包扎好”體會房客為后人著想。
②這位從未謀面的前房客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給了我最貼心的幫助,文中用了哪個詞語表現前房客的這種做法?出示:雪中送炭
③引讀:可我卻很遺憾無法向他說聲謝謝。此后我又幾次去法國度假——,我覺得只有這樣做——,才能享受——。
(3)媒體出示句子:我覺得只有這樣做,才能彌補那年暑假里留給我的遺憾。
①質疑問難
②討論,緊扣“遺憾”一詞“作者遺憾什么?怎么彌補的?”
③在這件事情中,我覺得心安理得嗎?(從遺憾到彌補的過程也就是從開始的不安到心安)
④再讀句子。
3、學習第三件事例
(1)哪里看出為別人著想,可以享受心安理得呢?(引導學生從“特意,很自然”等詞語體會為別人著想。)
(2)交流“我”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的表現。
(3)小結:此時,作者知道可能永遠不會認識那個用他雨披的人,他只是希望他的舉動能讓自己以后心安理得地去接受別人為他帶來的方便,像這樣的行為已經在歐洲一些國家達成了共識,作者深受感動,并且也達成了這樣的共識。作者的行為已經轉化為一種自覺行為。
四、復習鞏固。
1、這三件事中我們看到了這些人之所以毫無愧色地享受別人帶給他們的好處,是因為——(齊讀第4節。)
2、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學了一篇優美的文章,作者把這種精神同時帶給了我們,但愿我們能把這種共識帶回家里,也帶到社會中去,這樣我們會生活的很快樂。如果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給人們的都是些美好的東西——鮮花、思想,以及對你的非常美好的回憶----那你的生活將會輕松而愉快。那時你就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這種感覺使你成為一個心靈豐富的人。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3、了解文章結構。
(1)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作者是通過親身經歷的三件事感悟到這個道理
媒體出示:三件事的主要內容
(2)這三件事看上去各自獨立,但作者這樣敘述是有道理的,你知道他為什么要按照這樣的順序敘述嗎?
(3)交流
媒體出示:耳聞目睹親身感受身體力行
五、拓展練習
1、拓展:課文中哪件事讓你最感動?說說你的感受。
2、作業:
(1)抄寫詞語:心安理得關注頭疼腦熱遺憾彌補泥濘雨過天晴
遮風擋雨毫無愧色
(2)假如你是那個登山忘了帶雨具的人,在暴風雨中突然發現作者留下的雨具,你會怎么想?你又會怎樣把“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的理念傳下去呢?展開想像寫一個“享受心安理得”的故事。
板書:23享受心安理得毫無愧色
老夫婦街坊鄰里
前房客“我”
“我”后游客
只有……才……隨時隨地
語文五年級復習課教案相關文章:
★ 蘭亭集序語文教案
★ 春朱自清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