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范文
教師不能死扣教案,把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壓下去。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改變原先的教學計劃和方法,滿腔熱忱地啟發學生的思維,針對疑點積極引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滬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滬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范文1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9個,積累“完璧歸趙、完好無損、信以為真、奇珍異寶、理直氣壯”這些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藺相如說的4句話。
3、學習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復述“完璧歸趙”的過程。
4、抓住“理直氣壯”,聯系上下文體會藺相如智勇雙全,以維護國家尊嚴為重的崇高品質。
教學過程:
一、由“璧”引入,揭示課題。
1、出示各種玉器圖。 師:中國有句古話叫:黃金有價,玉無價。純晶通透、毫無瑕斑的玉在人們心里當中是無價之寶。
2、在眾多的玉器中,有一種扁圓形中間有個小孔的玉器叫作“璧”,因為璧是玉的一種,所以它的下面有個“玉”字。(邊說邊板書)現在人們也用“璧”通稱美玉。(出示:美玉)
3、今天課文中提到的這塊美玉就叫“和氏璧”,文中稱它——“奇珍異寶”。(出示,齊讀)
4、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美稱呢?原來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玉,據傳它在暗處會發光,冬暖夏涼,還能驅邪避蟲。甚至有“得和氏璧者,得天下”的傳聞,可見和氏璧是塊人人都想得到的——寶玉,所以當趙王得到和氏璧時欣喜若狂,把它當成趙國鎮國之寶。 圍繞這塊玉,發生了這么一件事——齊讀:完璧歸趙出示課題:完璧歸趙
5、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讓我們齊讀課題——
6 、“完璧歸趙”是中國歷的一個典故,現在已成為成為成語。請大家看動畫,結合課文內容用一句話說說“完璧歸趙”的意思。
(1)根據學生回答隨即(板書:完好無損 )。問:主人公是誰?
(2)指導讀好“藺相如”的名字。(門里面不是佳,左邊是單人旁,右邊的筆順是??)
二、整體讀文,明確復述要求,找出藺相如說的話。
1、明確復述的要求。 今天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了解這個典故,不僅要自己讀懂,還要能將給別人聽,這就叫復述。要復述今天學的這篇課文可以根據課文描寫的特點,抓住主人公藺相如的言行,熟讀、品味。 下面就請大家默讀課文,用直線畫出課文中藺相如說的話,然后輕聲讀一讀,想想他是分別對誰說的?
2、交流,出示。指名讀。 “大王放心。如果秦國不是真心換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來!” “這玉雖好,可是也有瑕斑。讓我指給您看。” “我看您并不像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來。您要是逼我,我的頭顱和寶玉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注意停頓符號) “和氏璧是奇珍異寶。在我動身以前,我們大王齋戒了五天。如果大王誠心,也因當齋戒五天。五天以后,我再把寶玉奉上。”
3、男同學讀對趙王說的話;女同學讀對秦王說的話。
三、學習第一句,了解藺相如到秦國去的原因。
1、我們先來看,臨行前,藺相如是這樣對趙王說的,他說——(齊讀句子)
2、因為趙王不放心,所以藺相如先說——(生讀),為了能讓趙王真得放下心,又補充了一句——(生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秦王真心換城,我就——(生讀),反過來如果秦王不是真心換成,我就——(生讀)。
3、這是藺相如在臨行前對趙王的——(諾言,,保證)
四、學習后三句話,體會藺相如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氣節。
1、就這樣藺相如肩負著保護著鎮國之寶和氏璧的重任來到秦國,按照約定獻上寶玉。(板書:獻)
2、小組一齊讀讀藺相如對秦王說得三句話,聯系上下文及秦王的表現,說說你認為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來?(小組交流)
3、學習第一句,體會藺相如的機智
(1)一個字都不提起,這就是——(板書:絕口不提)
(2)玉并沒有瑕斑,這是藺相如在找借口騙回寶玉。秦王信以為真就把玉還給了藺相如。板書: 信以為真
(3)要讓秦王信以為真可不容易,要注意說話的語氣,試著練一練。
4、學習第二句,抓住“理直氣壯”體會藺相如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氣節。(勇敢)
(1)指名讀句。
(2)再讀,讀好感嘆號。
(3)藺相如說這句話時的語氣是—(出示:理直氣壯地說)
(4)“理直氣壯”的意思就是理由正確、充分,因而說話氣勢很盛。藺相如究竟有什么“理”?(和氏璧本來就是趙國的鎮國之寶。)
(5)(引讀)道理全在藺相如這邊,理虧的是秦王,所以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前半句)
(6)自己讀讀,讀出理直氣壯的語氣。(板書:理直氣壯)
(7)剛才藺相如已經用了一個巧妙的借口要回了寶玉,寶玉既然已經在手,他為什么不走,還要緊接著說(齊讀后半句)這是要摔玉啊!(板書:摔)為什么?“騙”字用得好嗎?(要)
(8)如果秦王繼續逼他,派侍衛沖上去搶,我們相信藺相如真的會把自己的——(這句話很長,老師來幫幫你們,注意停頓符號。)
(9)還記得臨行前藺相如曾對趙王許下若言嗎,他說—(齊讀臨行前的話)
(10)從這里我們感受到他一定會用自己的生命保護國家的利益。
(11)為了保住鎮國之寶和氏璧,藺相如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只見他——(引讀句子)(你們看上去是要摔玉,實際上是要護玉。板書:護)
(12)這個場面太震撼人心了,所以在復述時,加上動作,一定要講得有聲有色,讓人身臨其境。
(13)自由復述,指名復述。
5、學習第三句話,抓住“齋戒”,體會緩兵之計。(機智) 過渡:藺相如在大殿上就是用這樣的氣勢,鎮住了秦王。
⑴秦王愛玉心切,他怕藺相如摔壞寶玉,于是——(板書:隨手指點)
⑵指名讀句。
⑶交流。
⑷引讀。
五、借助板書,復述故事。
1、復述課文,深化感悟。
藺相如就是這樣在秦國的大殿上,為了保護趙國的鎮國之寶和氏璧,他抓住秦王愛玉心切的心理,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和秦王斗智斗勇,從而將趙國的鎮國之寶——這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了趙國。 現在你就是當時跟隨藺相如一同前往秦國的隨從,請你把在大殿上看見的藺相如完璧歸趙的經過告訴趙國的人聽。你可以借助黑板上的詞語說說看,注意把藺相如怎么做、怎么說得講清楚。
2、填空:當藺相如來到秦國獻上和氏璧之后,發現秦王——,知道他沒有換城的誠意,就找了借口對秦王說——,秦王——,就把和氏璧遞給了藺相如。巧妙地要回寶玉后,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他的氣勢鎮住了秦王,秦王怕他真得摔壞寶玉,就——,這讓藺相如更清楚地看清秦王毫無換城的誠意,于是他又借口說——。秦王同意了,藺相如立即叫隨從——,從而將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了趙國)。
3、聽了隨從講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說的?(藺相如真了不起,是他保住了我們的鎮國之寶。)
4、同桌兩人再配合著練練,一個講故事,另一個像老師剛才那樣發表一下自己聽了故事后的感想。
5、藺相如在秦國大殿上和秦王斗智斗勇,他不畏強暴,誓死保護鎮國之寶和氏璧,這種以維護國家尊嚴為榮的民族氣節至今傳為美談!而“完璧歸趙”這個成語也因此流傳至今。回去以后,讓我們把這個的典故講給更多人聽吧!
板書設計:
完璧歸趙
完好無損
派人送玉 送 惱羞成怒
要王齋戒 只好同意 秦
相 理直氣壯 (摔)護 隨手指點
借口瑕疵 要 信以為真 王
如 獻 絕口不提
滬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范文2
教學目標
1 能在閱讀過程中獨立認識生字9個:璧 趙 秦 藺 殿 顱 齋 奉 僵;積累含近義詞素的成語;能區分“吩咐”和“囑咐”,并會正確使用。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完璧歸趙的故事,并能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文中關鍵詞語來復述指定的課文內容。
3體會藺相如維護國家利益,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品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薩沙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蓋在了薔薇花上,體會薩沙要做強者的志氣,感受故事中人們互相關懷、互相愛護的真摯感情以及“每個人都應該保護最弱小的人”的高尚情操。
教學媒體 課件
課前學生準備 收集《卞和獻玉》和藺相如的故事
教學流程 1.故事導入:《卞和獻玉》
2.過渡:無價之寶和氏璧歸楚文王后,被視為國寶,在楚國歷代國君手里相傳了370多年。楚國時期,七雄爭霸,各諸侯國都想把這塊稀世之寶據為己有。的“完璧歸趙”就是發生在這個期間的一個故事。
3.板書課題,激趣思考:“完璧歸趙”是什么意思?(注意:“璧”的字形)
(二)初讀,感知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并思考問題。
2.指名讀課文,齊讀課文(糾正讀錯的生字新詞;指導讀難讀的句段)。
重點指導詞語讀音:和氏璧 藺相如 瑕斑 宮殿 頭顱 齋戒 弄僵
難讀句段:藺相如接過玉,退后幾步,靠著宮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來。您要是逼我,我的頭顱和寶玉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舉起了和氏璧。
3.交流:說說對“完璧歸趙”的理解。(最后找到“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來!”這句話,板書并讀一讀。)
說明:
(三)結合重點句子,再讀課文。
1.為什么“一定要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來”呢?
⑴引導學生學習1—3節,并思考。
⑵趙王碰到了一個什么棘手問題?你能用上“如果……就……”來說好嗎?
(3) 面對如此棘手的問題,藺相如怎么說?(補充資料: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沒去秦國之前,藺相如已想好兩個對策,可見這人做事_________
(4)交流,然后指導朗讀,體會趙王的無奈、藺相如的堅定。
2.藺相如怎樣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來的?默讀4-11小節
(1)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脈絡
(謊指瑕疵,要回寶玉;理直氣壯,誓與共存;巧言拖延,爭取時間)
⑵抓住藺相如說的三句話展開教學。
① 找一找:藺相如一共說了幾句話?哪幾句話?
藺相如知道秦王沒有誠意,上前幾步,說:“這玉雖好,可是也有瑕斑。讓我指給您看。”
藺相如接過玉,退后幾步,靠著宮殿的一根大柱子站定,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池,所以把玉要了回來。您要是逼我,我的頭顱和寶玉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藺相如知道秦王仍然沒有誠意,說:“和氏璧是奇珍異寶。在我動身以前,我們大王齋戒①了五天。如果大王誠心,也應當齋戒五天。五天后,我再把寶玉奉上。”
② 說一說:為什么說這幾句話?
(看到秦王沒有誠意,要回寶玉以爭取主動;再一次試探秦王;爭取時間把寶玉送回趙國。)
(3)讀一讀:秦王為什么乖乖就范?體會藺相如的智和勇。
●出示撞柱畫面,重點理解第2句話,體會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沒有勸阻,藺相如會不會與玉同碎?
①鼓勵學生做多種設想,并且說出根據;②什么叫“理直氣壯”?③對于秦王的欺騙,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給秦王,誰能理直氣壯地讀一讀這幾句話?
●品味“只好”
①理解“只好”的意思;
②找到并讀讀“只好”所在句子,明白“只好”的前因后果,談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互相交流,教師歸納:在趙王為難之際,藺相如挺身而出出使秦國。從藺相如取回寶玉拿在手中到理直氣壯地揭露秦王,從揚言要把“腦袋和寶玉一塊撞碎在柱子上”到巧妙地想出舉行授璧典禮的主意,這一系列語言動作,都表明了藺相如的(隨機應變、大智大勇)。
(4)指導朗讀:指導學生讀藺相如與秦王的三句對話。
(5)故事的結果怎樣? (板書:歸趙。)
藺相如之所以叫人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是因為 。秦之所以x下令放藺相如回國,是因為 。
(五)學生參照板書復述完璧歸趙經過。
(六)作業:課外閱讀《湎池會》、《將相如》。
板書設計 13 完璧歸趙
謊指瑕疵,要回寶玉
藺相如 理直氣壯,誓與共存 智勇雙全
巧言拖延,爭取時間
本課小結 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了解事情的起因,清楚地認識故事的歷史背景接著讓學生默讀重點段,并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品詞析句,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反饋教學效果的作業 1、 讀下面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1)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塊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
(2)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
滬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范文3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7個;積累含近義詞素的成語;會使用“吩咐”和“囑咐”。
2.正確朗讀課文。
3.學習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點學習:讀句子提出問題,并在課文中找有關句子。
4.了解藺相如完譬歸趙的故事,體會他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人物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1.故事導入:《卞和獻玉》。
2.板書課題,激趣思考:“完璧歸趙”是什么意思?
二、初讀,感知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并思考問題。
2.指名讀課文,齊讀課文(糾正讀錯的生字新詞;指導讀難讀的句段)。
3.交流:說說對“完璧歸趙”的理解。(最后,找到“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來!”這句話,板書并讀一讀。)
三、結合以上句子,再讀課文。
為什么“一定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來呢?
1、引導學生學習第1-3節,并思考。
2、交流,然后指導朗讀,體會趙王的無奈、藺相如的堅定。
(教師適當詮釋藺相如此行的重任。從國力來看,趙國只能答應交換;要是讓秦王白白得到和氏璧,趙國就會被人小視。)
藺相如是怎樣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帶回來的?
1、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脈絡(要回寶玉、爭取時間、派人潛送;參插《詞句活動室2》)。
2、抓住藺相如說的三句話展開教學。
①找一找:藺相如一共說了幾句話?哪幾句話?
②說一說:為什么說這幾句話?(看到秦王沒有誠意,要回寶玉以爭取主動;再一次試探秦王;爭取時間把寶玉送回趙國。)
③讀一讀;秦王為什么乖乖就范?體會藺相如的智和勇。(第1、3句話的理解,可以從秦王的反應表現入手,譬如:“信以為真”和“只好同意”。第2句話作為重點來理解,可從藺相如的動作、神情和語言入手。)
四、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其它句子。
1.學生劃出不理解的句子,并提出問題。
2.在小組內通過聯系上下文討論解決。
3.教師適當組織全班討論。
五、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六、指導完成《詞句活動室1》。
1、補充完整。
2、提示學生注意每個詞語中所填入的字詞的意思。
3、再寫幾個類似的詞語。
七、作業
課外閱讀《澠池會》、《將相和》
滬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范文4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理解“死而復生、起死回生、切脈、厥癥”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轉述扁鵲從行人和侍衛官處了解到的情況。能按事情發展順序復述扁鵲醫治太子的過程,體會其高超的醫術。
3、體會扁鵲醫術高明,醫德高尚。
教學重點難點:
1、認識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體會扁鵲醫術高明,醫德高尚。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具準備:
PPT
一、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在單元導讀課中,我們了解了《起死回生》、《田忌賽馬》和《完璧歸趙》三篇課文的主要內容。還記得第11課《起死回生》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扁鵲從侍衛官口中得知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入宮_________________,最后使太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這篇課文講的就是扁鵲讓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
2、(出示扁鵲圖片)了解扁鵲嗎?誰來說說看?
(1)生交流
(2)看來小朋友非常了解扁鵲。確實,扁鵲是個中醫,中醫往往是用“望、聞、問、切”四種方法給病人治病的。現在我們就來看看扁鵲是如何讓太子起死回生的?
二、預習反饋
1、師:這篇課文中有很多生子新詞,都知道怎么讀嗎?開小火車領讀。 納悶 侍衛 病榻 手腕 凝神 攜帶 藥囊 切脈 厥癥 大拇指 議論紛紛 起死回生 死而復生
(1)切.脈:“切”是個多音字,讀第四聲,跟著我念“切脈” 藥囊.:“囊”字筆畫既多又難寫,它是上中下結構的。上邊是“一”加上一個“中”,中間是“凸寶蓋”的寫法,下邊是“兩個口”加上“吵嚷”的“嚷”的右下部分。跟著老師一起書空。 厥癥:厥癥是什么意思?誰來讀一讀?(中醫學病名。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過一定時間會蘇醒的疾病。)
(2)師:生字新詞都會讀了,課文能不能讀正確,讀通順呢?打開書,翻到第36頁。課文共有13小節,分小節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過渡:小朋友讀得真不錯。
三、研讀課文
研讀第一節——第八節
1、現在自由輕聲地讀一讀1-8小節。要求:用橫線劃出扁鵲的話,曲線劃出侍衛官的話。開始。
2、誰來交流扁鵲的話?(紅色標出),誰來交流侍衛官的話?(藍色標出)。
3、都找到了扁鵲與侍衛官的話。現在同桌合作讀一讀對話,邊讀邊想:扁鵲從侍衛官口中了解到太子的什么信息? 媒體出示:一向好好的(你們是從對話中得知3條信息的,再讀讀第一小節,還可以找到太子的什么信息?) 只說胸口悶,就死了 早上雞叫的時候 沒過半天,還沒入棺
4、師:誰能把4條信息連起來說一說?老師給你們一個句式: 媒體出示: 扁鵲從行人和侍衛官那里得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當扁鵲得知太子突然死了,心情非常著急;可他聽說太子還沒入棺,就送了口氣。你們能不能把扁鵲由緊張到放松這個心情變化的過程表現出來。
6、讀得真好啊!讓我們一起來讀。男生讀扁鵲說的話,女生讀侍衛官說的話,老師讀旁白。 過渡:國王得知有人能讓太子活過來,急忙請他入宮。那么扁鵲是如何為太子治病的呢?
研讀第十節——第十一節
1、自由讀讀課文10-11小節,圈出扁鵲為太子治病的動詞。 板書:按、切、貼、聽、取、扎、撿 (豎排)
2、小朋友找到了這7個動詞,現在老師請你們兩兩合作,一個先演扁鵲,邊讀邊做做這7個動作;另一個做太子。稍后我們互換。
3、再讀讀課文,找找扁鵲在做這些動作時,太子有什么反應呢?請用直線劃出相關內容。(生交流)老師和你們一起讀一讀。
4、當扁鵲為太子扎針的時候,太子的反應是鼻翼扇動,眼皮睜開;當太子喝下藥后,太子的反應是身體恢復健康。 板書:鼻翼扇動、眼皮睜開、恢復健康
5、現在能不能看著老師的板書,把扁鵲是如何醫治的,太子又是如何反應的,給大家介紹一下?(1-2人) 6、能不能用上這些表示先后順序的詞,把故事說得更清晰一些呢?說給同桌聽一聽。(3、4人) (出示:先、接著、然后、最后)
研讀第十二節——第十三節
1、過渡: 是呀,扁鵲真是妙手回春,能使太子起死回生,難怪國王豎起大拇指稱贊扁鵲……(出示句子:“先生真是神醫啊,有起死回生的本領。”)
(1)個別讀(2個)
(2)全體讀
2、師:面對國王的稱贊,扁鵲卻謙虛地說…… 出示:“世上哪有死而復生的道理?太子本來就沒有死,我不過是治好了他的病。”
(1)個別讀
(2)全體讀
四、總結全文。
1、師:扁鵲真了不起啊,他使太子起死回生。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覺得扁鵲是個怎樣的人?
(1)生交流(板書:醫術高超)
(2)面對國王對他的稱贊,扁鵲卻很謙虛,從中看出他是個醫德高尚的人!(板書:醫德高尚)
2、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感受到扁鵲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同學們回家后可將今天所學內容復述給爸爸媽媽聽。下課!
板書設計:
起死回生
扁鵲------------→太子
醫術高明
醫德高尚
鼻翼扇動、眼皮睜開
恢復健康
滬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范文5
【教學目標】
1.識生字7個;積累寫注意力集中的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抄寫句子。
3.學習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點學習:回答規定問題以理解句子。
4.了解扁鵲起死回生的故事,感受他高超的醫術和謙虛的品德。
【教學建議】
一、導入,激發興趣。
1.談話:“看過電視《封神榜》嗎?……”(周朝時,國王把大片土地賞賜給功勛卓著的大臣將領。這些土地就由這些大臣將領管,就像一個個的小國家,還經常開戰呢。虢國,就是春秋戰國時的一個小國。
2.板書課題,指導讀課題。
3.激趣:“起死回生”什么意思?誰起死回生?
二、初讀,感知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同時思考以上問題。
2.指名讀課文,齊讀課文(板書讀錯的字,糾正;指導讀不易讀的句段)。
3.交流:說說對課題的理解,并提出問題。(分類對待;穿插有關知識:課文中的“扁鵲”,原名秦越人,是戰國時候有名的醫學家。因為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就像傳說中的神醫扁鵲,所以后人就尊稱他為“扁鵲”。但這是尊稱,所以,課文中他自稱“秦越人”。)
三、結合句子,再讀課文。
1.學生劃出國王稱贊扁鵲的那句話,教師板書:“先生真是神醫啊,有起死回生的本領。”
2.提出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要求。
什么是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讀文章時,我們會遇到不明白的詞句。這時,可以查閱字典、詞典,也可以作上記號后與同學、老師討論。不過,最實在的辦法是:聯系上下文。就是:先提出你的問題,然后在課文中找一找有沒有能回答問題的詞句,要是找到了,就聯系起來想一想。因為今天剛學,老師已經替你們提出了問題。
3.提示思考:“起死回生”是什么意思?國王為什么說扁鵲有起死回生的本領?學生劃出表示太子“死”和“生”的語句,再說說:說問題,說句子,說理解。
四、結合句子,精讀課文。
1.引導學生圍繞剛才的句子提出問題。
2.提示思考:“從哪里看出扁鵲醫術高明?”
3.交流。
(1)從基本內容看,扁鵲醫術高明表現在:從街頭巷議中覺察太子死得蹊蹺;與侍衛官簡單問答后,心中便有了底;妙手回春,使太子死而復生。
(2)指導朗讀扁鵲與侍衛官的對話(第2-8節)。
①自讀,找一找:寫了幾個人的對話?分別說了什么?
②想一想:從對話中,扁鵲了解到哪些情況?扁鵲的語氣有什么變化?
③指導朗讀,讀出語氣。(體會字里行間的意思,注意語氣變化。)
④最后分角色朗讀,體會:為什么不交代說話人?(省略敘述語也能知道這話是誰說的;語言更為簡潔,更能體現扁鵲當時的急切心情)。
(3)指導朗讀診治部分(第10、11節)。
①自讀,劃出說明扁鵲醫術高明的詞句。
②指導朗讀。(“不多一會兒”、“沒多久”寫醫術高;“按”、“貼”、“聽”、“凝神”、“這才”等講病情復雜。理解“凝神”,完成《詞句活動室1》。)
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想一想:“本來就沒有死,我不過是治好了他的病。”你從扁鵲的這句話中看出什么?(謙虛、實事求是)
六、分角色朗讀全文。
提示:閱讀課外讀物上的《開店的小伙子》和《諱疾忌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