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科學教案人教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科學教案人教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一年級科學教案人教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識別植物,能簡單描述植物的特征。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植物和塑料花的對比觀察,學習用證據支持自己的看法。
2、觀察記錄一種植物的生長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植物具有生命體的特征,產生認識植物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識別植物,能簡單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學難點:種植一棵植物,觀察并記錄。
教學準備:塑料花,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植物、課件
教法學法:觀察法
課型課時:新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說說我們知道的植物。
1、仔細觀察出示的圖片,說說你發現了哪些植物?(草、樹、花)
2、誰來說說你還知道哪些植物?
(1)它會不會開花?
(2)葉子什么樣子的?
(3)生長在哪里?
二、找找大圖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書第2頁的圖片,讓學生找找大圖中哪些是植物,并數一數一共有多少種植物?
2、合作探究: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點?
教師進行記錄:都有葉子,都是綠的,有些會開花,會長大……
記錄在班級記錄表中。
3、圖中的蝴蝶是植物嗎?說說你的理由。
三、塑料花是植物嗎?
1、你覺得塑料花是植物嗎?
2、全班交流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
3、拿出塑料花和真花的實物,請大家對比一下他們的區別?
4、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根莖葉,會生長,會死亡。
四、種一棵植物
1、說說植物的生長需要些什么?如果讓你來種一種植物你覺得需要做哪些準備?
2、出示一些常見的植物,介紹種植的簡單方法。
3、請大家打開“學生活動手冊”第一課。
4、介紹活動手冊的填寫方法。
5、出示圖片介紹填寫中需要注意的內容。
五、小結
作業布置:請在家長的配合下種一種植物,完成《學生活動手冊》第一周的填寫。
一年級科學教案人教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種感官觀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態特征。
2、嘗試用科學詞匯描述觀察到的信息
3、自己動手畫一棵植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常見植物的外在特征研究興趣,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認真記錄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植物具有根、莖、葉等結構。
教學難點:能畫一棵植物的簡圖。
教學準備:記錄單,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一株植物、課件
教法學法:觀察法
課型課時:新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星期六,喜羊羊到一片樹林里游玩。這里的植物真多呀?。ò鍟褐参铮┩瑢W們,我們跟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吧!他看到了哪些植物你認識嗎?
2、這是一株什么植物呢?喜羊羊不認識,他可真著急呀!你們能幫幫他嗎?
(1)它會不會開花?
(2)葉子什么樣子的?
(3)生長在哪里?
二、觀察一株植物
1、選定一株綠蘿,請大家仔細觀察并說說看到的情況。了解這株植物的結構:根、莖、葉
2、觀察植物的莖和葉。
(1)為了觀察的更仔細,喜羊羊決定走近這株植物,仔細看看它的莖和葉。走近了植物我們除了可以用眼睛觀察,還可以用什么來觀察?(在交流中板書:鼻子、手、同時強調要輕輕觸摸)
(2)請大家仔細觀察莖和葉。
(3)交流觀察到的信息。
全班交流并強調說的習慣和聽的習慣
三、畫一株植物
喜羊羊聽了大家的觀察交流。覺得我們班的小朋友很厲害,他想:如果把這株植物畫下來,再去問村長,村長肯定能認出這是什么植物。怎么畫呢?我們小賴看看科學記錄單吧!
1、教師示范科學記錄單的使用。
(1)請大家拿出科學記錄單,教師在展臺顯示科學記錄單。
(2)老師知道學生填寫姓名、日期。
2、指導畫一株植物
教師示范畫植物的順序、方法。
邊觀察邊畫,按莖——葉——根的順序。
3、交流評價畫的植物。
評一評,說一說哪位同學畫的好。并請被選中的同學談談畫時的體會。
四、小結
村長聽了大家的介紹,看了你們畫的畫,認出了這株植物。原來它是綠蘿(PPT出示)
村長發現大家這么厲害,讓老師帶來了一副被弄亂的畫,需要你們的幫忙才能復原,你們愿意接受挑戰嗎?(出示幻燈片)
1、請兩位同學分別來拼兩種植物的拼圖,并找出根莖葉。
2、這是兩棵大樹,如果我們要去觀察拼圖中這樣的大樹,我們可以怎樣取觀察呢?(幻燈片播放其中一棵大樹的惡遠景、近景、莖葉的特寫。)
3、結束:今天同學們在課堂上表現很棒,我們一起認識了植物上有根、莖、葉。我們還學習了科學的觀察。課后大家去校園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觀察它。
作業布置:
畫一株植物,需要有根莖葉結構。
一年級科學教案人教版精選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植物的葉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葉在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葉是有生命的,會長大、會變化也會死亡。
過程與方法:
1、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感官觀察葉的外部形態特征,并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描述。
2、通過觀察、比較各種各樣的葉,認識到植物的葉具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在好奇心驅使下,對植物的葉表現出探究興趣。
2、愿意傾聽、分享他人有關植物的信息,樂于表達。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植物的葉是多種多樣的,葉是有生命的,會長大、會變化也會死亡。
教學難點:利用感官觀察葉的外部形態特征,并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描述。
教學準備:校園中各種形狀的葉,一根長有葉芽、嫩葉、老葉的植物枝條,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課件
教法學法:觀察法
課型課時:新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出示幾片葉柄、葉片、葉脈都比較清晰完整的葉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圖上是什么葉,學生能說出好,說不出時可直接告訴學生。
2.提問“這些葉是什么樣的?都有什么特點?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學生會發現葉都有葉片、葉脈和葉柄。(具體名稱不作要求)
3.提問:“是不是只是一片葉是這樣的呢?你們有沒有在其他葉上見過這些部分?”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葉具有相同的結構,為后面的“畫一片葉”打基礎。
二、觀察各種各樣的葉
1.出示需要觀察的各種葉的圖片,讓學生通過圖片認識這些葉,知道它們的名稱。
2.接著出示各種葉,讓學生說說它們的名字,和圖片做比較,判斷這些是什么葉。
3.知道了葉的名稱后,讓學生觀察、比較各類葉的不同之處。在觀察之前,教師應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通過看、摸、聞等方法比較葉在顏色、大小、硬度、形狀、厚度、氣味等方面的不同之處。
4.觀察之后,全班交流,對觀察結果進行總結和整理。交流過程可以圍繞“葉是什么顏色的?”“葉的大小如何?”“葉的形狀是什么樣的?”等問題進行。
5.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按從大到小的順序給葉排序來認識葉的大小。通過比較、描述,學生發現葉的顏色大多數是綠色的,但也有其他顏色。學生通過發現葉的大小不同,形狀多種多樣,從而感受到葉的多樣性。葉的形狀只要求學生能用“像什么”來表述即可。
6.教師組織“猜葉子”的游戲。教師或者學生描述葉的特點,讓其他同學猜一猜這是什么葉。比如描述“這個葉的形狀是橢圓形的,輪廓像鋸一樣,這是什么葉呢?”游戲后,教師可以進行總結,“我們能猜對葉子,是因為不同的葉的形狀和其他許多方面是不同的”,幫助學生更充分地認識葉。
三、觀察同一棵植物的葉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條上的嫩葉和老葉,讓學生比一比,判斷它們是不是同一種樹葉。
2.提出觀察任務“它們有哪些不同?”給每個小組提供一根枝條,讓學生對這根枝條上不同生長階段的葉進行比較。(學生自然而然就會關注到顏色淺、比較小的是“小時候”的葉,顏色深且比較大的是“長大后”的葉,教師可以順勢告訴學生,“我們通常把這樣的葉分別稱為嫩葉和老葉”。葉是有生命的,從葉芽開始,會長大、會死亡。)
四、畫一片葉(活動手冊)
1.先讓學生說說需要畫出葉的哪些部分。
2.畫法需要教師指導,先畫葉片、再畫葉柄,后畫葉片上的葉脈。教師在示范時,可以手持一片葉,邊觀察邊畫,學生跟隨模仿。學生畫完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交流,讓其他同學來猜猜畫的是哪一片葉。
五、拓展
做葉畫。在課堂上展示幾幅葉畫圖片,好是實物作品。讓學生在課后進行。作品可做展示。
作業布置:做葉畫
一年級科學教案人教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植物的葉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葉具有的特征。
過程與方法:
1、在教師的指導下,能觀察和描述一片葉的特征。
2、能用簡單的圖畫描述葉的外部特征。
3、根據葉的特征到校園中尋找它們是哪一種植物的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常見植物的特征表現出探究的興趣。
2、產生到植物生長的環境中觀察植物的興趣。
3、提高到室外開展活動的能力,并養成良好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植物的葉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學難點:根據葉的特征到校園中尋找它們是哪一種植物的葉。
教學準備:冬青葉、牽牛葉、法國梧桐(懸鈴木)葉、松樹葉、月季葉等,或者校園中其他具有明顯特征的植物的葉,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課件
教法學法:觀察法
課型課時:新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它們是哪些植物的葉
“猜葉”的游戲。教師把課前收集的葉分類,選出有特點的展示在實物投影儀下,請同學們猜。還可以由學生出題,說出某一片葉的特征,邀請其他同學來猜。
二、到校園里去找一找
1.在尋找前,組織學生適當交流并引導全班達成共識。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樣才算是找到了?活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2.到教室附近的樹木旁尋找,只有手中的葉和教科書上的葉顏色、形狀、邊緣等特征匹配的時候才算是找到了。
“尋找是哪種植物的葉”是本節課的主要探究活動,建議用15分鐘及以上的時間。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提醒學生,“我們是根據葉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導學生對手中的葉反復觀察、比對。同一片葉,往往能夠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處的樹木。這邊找到了,可以追問其他地方還有嗎?給學生在后面的交流環節提供更豐富的信息。
三、研討
圍繞:
“我們是根據葉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在哪里找到的?”
兩個問題進行,教師還可以補充“除了這個地方,找的過程中還在哪里也發現了這種植物?”請學生面向全體同學說,其他學生補充。
作業布置:和爸爸媽媽做“猜葉子”的游戲
一年級科學教案人教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說出植物需要水分、陽光以維持生存和生長。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
過程與方法:
1、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多種感官觀察、比較植物的特征及其變化。
2、通過搜集證據證明植物是“活”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傾聽、分享他人有關植物的信息,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
2、培養學生認識和研究植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陽光以維持生存和生長。
教學難點:證明植物是“活”的。
教學準備:
學生:學生自己種養的植物、學生活動手冊,以及有關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圖畫等相關資料。
教師準備:課件、塑料花、植物
教法學法:觀察法
課型課時:新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用課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視頻,據此提問:“兔和蝴蝶是‘活’的嗎?”請學生說說理由。學生會從兔和蝴蝶會動、會吃等動物具有的活動能力方面進行解釋。此時教師可以呈現一盆植物,提問:“這盆植物不會動,它是活的嗎?”
2.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及時將學生的回答記錄在教科書第15頁所示的“班級記錄表”中。學生提出的理由可能會有:有葉、有根、有莖,會開花、會結果、會長大、會生病、會枯萎、會死亡,長在土里,需要陽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證據
1.活動一:學生把自己在第1課種養的植物帶到課堂上,結合自己1個月左右的觀察記錄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證據。
先讓學生再次觀察植物,回顧1個月中植物發生了哪些變化,自己是怎么照顧它的,然后讓學生組內交流哪些現象說明植物是“活”的。
接下來讓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
后,教師小結,把“綠色”“有莖”等不能作為證據的理由劃掉。
2.為了幫助學生認識,教師可以準備帶葉的枯枝或非綠葉植物,問學生:“這棵植物是‘活’的嗎?它有葉嗎?它是綠色的嗎?”通過這樣有針對性的活動,把“綠色”“長在泥土里”“有葉”等劃去,幫助學生認識到“會長大”“要喝水”等說明植物是“活”的。
3.活動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櫻花的變化的圖片,指導學生按順序依次觀察圖中的櫻花,說說同一棵櫻花在不同的季節分別是什么樣的,然后讓學生把四張圖片聯系在一起,認識這棵櫻花一年中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讓學生說一說,下一年中這棵櫻花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又說明了什么,幫助學生認識到植物會生長變化,這說明它是“活”的。
三、研討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讓學生說說理由。
2.我們為自己種的植物做了什么?
作業布置:和家長交流“植物是活的”的證據。
一年級科學教案人教版精選篇6
【教學分析】
金魚也是孩子們喜歡的小動物。孩子們觀察金魚的興趣一定會很濃厚。金魚的種類很多,給孩子們的觀察提供了更豐富的資源。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金魚的外形特征;培養學生運用多種方式進行表達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傾聽、分享的習慣,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準備】
材料準備:缸養活金魚活動場地:實驗室或教室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小金魚嗎?今天我們一起來觀察小金魚吧!
二、觀察:各種各樣的金魚
師:看,這么多漂亮的小金魚。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三、描述:觀察描述一條金魚的特點
師:我們再一起來觀察其中一種小金魚。
師:它的身體有哪幾部分?
師:它的頭是什么樣子的?眼睛呢?
師:能夠把它簡單的畫下來嗎?試一試,怎么樣?
師: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畫的金魚嗎?他畫得怎樣?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四、拓展閱讀:不同種類的魚。
師:在大自然里,還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魚類,認識它們嗎?(出示各種魚的圖片和名稱)
【教學反思】
1、多種多樣的金魚給孩子們觀察提供了比較的因素。通過比較,孩子們發現了多姿多彩的金魚,學會了通過比較找特點的方法。
2、選一條金魚認真觀察,有利于完整而細致的描述一條金魚的樣子。
一年級科學教案人教版精選篇7
一、學習目標:
認識我們的牙齒,知道牙齒的作用。
二、學習重點:
學習正確刷牙方法。
三、學習難點:
牙齒對我們有哪些作用。
四、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使同學們養成正確的刷牙習慣。
五、學習準備:課件
六、學習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刷牙”這一課。牙齒的用處可大了,你知道牙齒有哪些作用?看誰知道的多?
生:小組討論,進行回答。
(二)說一說:
師:剛才同學們說了這麼多,保護牙齒重要的是有效刷牙!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該如何正確的刷牙嗎?
生:選用保健牙刷的優點:刷頭小,在口腔里轉動靈活、毛束少,排列合理,便于清洗和干燥、毛尖設計合理,對牙齦刺激小。刷牙的時間早、晚各一次,每次刷牙三分鐘,飯后要漱口。牙刷用具自己專用,每次刷牙后都要把牙刷洗凈甩干,牙刷頭向上放于杯中,這樣就會減少細菌在潮濕的環境中生長以免得病。好選用含氟、含鈣牙膏刷牙,牙刷要三個月更換一次。
師:誰還查找到了有關刷牙的知識?
生:刷牙歌“小牙刷,手中拿,我呀張開小嘴巴。刷左邊,刷右邊,上下里外都刷刷。早上刷,晚上刷,刷得牙齒沒蛀牙。張張口,笑一笑,我的牙齒刷得白花花?!?/p>
七、板書:
刷牙歌
小牙刷,手中拿,我呀張開小嘴巴。
刷左邊,刷右邊,上下里外都刷刷。
早上刷,晚上刷,刷得牙齒沒蛀牙。
張張口,笑一笑,我的牙齒刷得白花花。
一年級科學教案人教版精選篇8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了解各個感官的作用,認識西瓜的特征。
2、科學探究
初步運用多種感官,對西瓜進行多角度的觀察,能依據觀察目的,選擇合適的感官觀察,并能描述觀察過程和觀察結果。
3、科學態度、STSE
意識到觀察在科學探究中的重大意義,學習科學家堅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樹立保護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識。
二、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縱切一半的),濕紙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簽,小餐碟。
教師準備:水果刀,砧板。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教師出示西瓜,提出學習任務:學習科學,讓我們從觀察開始。首先,我們以西瓜為例學習怎樣觀察。
(二)新課學習
1、整體觀察西瓜
(1)分發材料:各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組為單位,引導學生用眼看、鼻聞、手摸、手拍并且耳聽等方法觀察。
(3)交流觀察后的發現。例如西瓜的形狀、顏色、花紋,拍打時的聲響等。
2、由外到內繼續觀察西瓜
(1)分發材料:各組1份事先切開一半的西瓜
(2)各組由外到內繼續觀察
教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將感官、功能和可發現的西瓜的特征結合起來(如:眼——視覺——形狀、大小、顏色、花紋;手——觸覺——光滑程度、硬度;耳——聽覺——聲音;鼻——嗅覺——氣味;舌——味覺——味道)等。
3、品嘗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覺——味道)
4、小結
說一說:西瓜是什么樣的?我們是怎樣知道的?
用各種感官對西瓜的不同方面都進行了觀察,才能對西瓜有比較完整的認識。
5、討論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幫助我們觀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還幫助我們發現了什么?
6、保護感官
(1)辨識哪些行為有損感官健康。
(2)總結正確保護感官的方法。
(三)講述法布爾的觀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