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教案小班
科學活動是指人們從事探索事物存在及變化的狀態、原因和規律的實踐活動,以及在科學知識、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實踐活動。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教案小班”,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幼兒園科學教案小班(篇1)
活動目標:吹泡泡
1、讓幼兒了解生活中哪里有泡泡,引起幼兒探究興趣。
2、通過游戲活動,了解泡泡的特征。
活動準備:
1、用紙杯裝肥皂水若干,吸管(精細不一),有圖案的盆。
2、前經驗準備:在平時洗手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搓洗肥皂時發生現象。
活動過程:
一、提問引出主題——剛才你在洗手時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二、區分可吹出泡泡的肥皂水。
1、教師出示裝有肥皂水和清水的杯子放在一起,提供(吸管、小棒、勺等)材料,讓幼兒用(看、聞)等感官,并通過攪拌知道兩杯水不同,是什么水?
2、請幼兒介紹自己區分方法(可吹泡泡、可攪拌出泡泡是肥皂水)。
3、認識泡泡,通過觀察讓幼兒了解泡泡形狀、大小、顏色。
三、吹泡泡1、提供粗細不一致的管吹泡泡(可吹出大小不同的泡泡)。
2、提供若干盆(盆底有圖案)(可知道泡泡是透明、無色的)延伸活動:
1、選擇有陽光地方觀察泡泡,看泡泡顏色 (解決問題:為什么泡泡有時會有顏色? )2、教師用各類型小管吹泡泡(如:2個管合在一起,4個管放在一起,吹泡泡引起幼兒再次探索興趣)。
活動目標:有用的垃圾
1.有廢物利用的意識,對回收垃圾、給垃圾分類有興趣。
2.養成回收垃圾的習慣,增強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意識。
3.知道垃圾可以回收變成新的物品,垃圾是有用的,掌握垃圾分類的方法。
活動準備:
1.認知準備:幼兒對生活中的垃圾有一定的認識,看見過垃圾場、垃圾堆。
2.材料準備:
(1)垃圾場圖片,玻璃從回收到再生的圖片一套,幾個大籃子。
(2) 每個幼兒從家里帶來報紙、易拉罐、紙盒子、玻璃瓶等廢舊物品(裝在大籃子里)。
活動過程:
一、提問,引出話題。師:什么是垃圾?(不要的東西、沒有用的東西就是垃圾。)二、觀察垃圾場圖片,了解垃圾的去向,知道垃圾多了的壞處。
1.了解垃圾的處理方法以及給人們帶來的害處。
師:我們每天都要扔掉一些垃圾,地球上的垃圾越來越多。這么多的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呢?用以下這些方法來處理垃圾有什么缺點?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害處?
掩埋法:占空地,污染地下水,容易滋生老鼠、蒼蠅、病菌;焚燒法:容易產生煙塵污染;積肥法:農業生產幾乎都不用積肥了。
2.啟發幼兒討論:有什么辦法可以減少垃圾?
三、引導幼兒為垃圾分類。
1.出示幼兒帶來的各種廢舊物品,請幼兒動腦筋想一想:這些垃圾真的就沒有用了嗎?
(1)觀察“玻璃瓶從回收到再生”的圖片,悅一說廢舊玻璃瓶是如何變成嶄新的玻璃制品的。
(2)討論:廢紙怎樣變成新紙?舊的易拉罐怎樣變成新的易拉罐?
小結:垃圾并不是非丟不可,很多垃圾還是可以再利用的。有工人叔叔專門把廢舊物品收回去,重新制成新的物品。
2.引導幼兒給垃圾分類。
師:為了方便回收,我們應當把垃圾分類整理。看一看,哪些廢品可以分為一類呢?允許幼兒互相討論,可提示幼兒,把質地相同的東西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并探索用圖案標志來標明種類。
一般來說,垃圾中可以回收的物品可分為四類:
(1)金屬:如鐵罐、鋁罐、錫等,回收后送往工廠,可以再冶煉成各種金屬制品。
(2)紙張:利用舊紙做原料,制成再生紙。
(3)玻璃:汽水瓶、酒瓶等玻璃罐,經過清洗、消毒后可以再重復使用或重新加工制成新的玻璃制品。
(4)其它3.提出要求。
以后小朋友把家里的廢舊物品拿到幼兒園來,并分類放好,再賣給收廢品的人。愿小朋友都爭當小小環保尖兵,讓好多廢品又變成新的有用的東西,為地球減少垃圾,節約能源
活動目標: 有軟有硬
1. 通過對玩具的把玩與觸摸,感知軟軟的、硬硬的,嘗試按玩具的軟硬分類。
2. 樂意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大膽表達和表現。
活動準備:
1. 玩具球兩個,一軟一硬;百寶箱一個。
2. “玩具王國”場景;各種軟軟的、硬硬的玩具若干。
3. 軟軟的和硬硬的玩具的“家”。
活動過程:
1.比一比,初步感知軟和硬。
教師出示兩個小球,比比它們有什么不同(幼兒用手觸摸后發現一個是軟的,另一個是硬的)
2. 猜一猜,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出示百寶箱,猜猜里面是什么,用手摸一摸,說說自己的感受。(軟軟 的和硬硬的)
3. 玩一玩,進一步感知物體的軟硬屬性。
教師帶領幼兒爬過軟軟的草地,走過硬硬的小橋去玩具王國玩,幼兒通過摸一摸,捏一捏,壓一壓,把玩各種玩具并進一步認識玩具的特質(有軟軟的、硬硬的玩具)。
4. 分一分,給玩具歸歸類。
出示軟軟的和硬硬的玩具的“家”,幼兒嘗試對軟硬玩具進行分類。邊放邊說:軟軟的(硬硬)放在了軟軟(硬硬)的玩具家里。
5. 找一找,鞏固軟軟的和硬硬的。
出示糖果盒,請幼兒每人挑選兩顆糖果,一顆軟軟的,一顆硬硬的,和 客人老師一起分享。
幼兒園科學教案小班(篇2)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感知,尋找活動讓幼兒感受到處都有空氣的存在,知道空氣的存在、知道空氣的特點,空氣的作用;
2、培養幼兒的感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活動準備:
塑料袋、玻璃杯、每人一個塑料袋塑料管、打氣筒、游泳池
三、活動過程:
(1)導入部分:感知空氣的存在
1、教師把一個空杯子壓入水后,會發現水中有什么?為什么?
(杯子里沒有水,如果把杯弄翻,有泡泡冒出來)
師:泡泡從哪兒來的呢?(從杯子里跑出來的)
師:空杯子怎么會冒泡泡呢?原來這杯子不是空的,里面有空氣。(一起說“空氣”)
2、幼兒操作:
(1)玩泡泡:蹩氣吹水,水就鼓起來、動起來,證明泡泡里有空氣;
(2)用塑料管往水里吹氣:水里會有泡泡冒出,證明有空氣;
(3)玩皮球:打氣筒往塑料袋里打氣,塑料袋鼓起來。證明皮球里有了空氣;
師:小朋友,找到空氣了嗎?你們在哪兒找到的?
幼兒根據自己的操作回答。
師;原來,不僅杯子里有空氣,塑料袋、嘴里都有空氣。你們想想,除了這些東西里有空氣,你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現哪兒有空氣呢?請你們告訴身旁的小伙伴。
(幼兒自由討論)
師:誰來告訴我,還有哪兒有空氣?(輪胎里有空氣……)
師:小朋友講得真好!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有空氣。空氣是什么樣子的?
二、通過嘗試感受空氣的特點:
師:請小朋友把身邊的塑料袋拿出來,我們來玩個“裝空氣”的游戲:把袋口張開,然后用力一晃,把袋口捏緊,這時口袋里有了什么?(空氣)我們看一看袋子里的空氣能不能看見?有沒有顏色?有沒有形狀?聞一聞有沒有氣味?把手伸進去摸一摸能不能摸到空氣?(不能)
總結:因此我們說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固定形狀的氣體。
師:請小朋友把塑料袋收好,我看誰收得最快,我請他和我一起玩個“放空氣”游戲,你們看我這兒有個裝滿空氣的泡泡,現在我要把它里面的氣對著你們的小臉放掉,這時你們的小臉會有什么感覺?(師邊說邊對幼兒臉蛋演示)
生:涼颼颼的感覺(甚至會痛)
師:還有誰愿意來試一試(教師挨個給幼兒試一試)是不是涼颼颼的?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
生:里面的空氣溜出來了。
師:對了,因為里面空氣溜出來了,而且溜得很快,就像水池里水把塞子一拔去很快就流走了。因此,我們用一個好聽的詞形容空氣溜得快“流動”。
小結:空氣會流動、無色無味、會流動的氣體。
結束活動:現在請你們把面前有空氣的東西里面的空氣放掉,幼兒自由玩“放空氣”游戲。
幼兒園科學教案小班(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讓幼兒認識空氣,培養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讓幼兒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大小適中的保鮮袋若干。
2.水彩筆、橡皮筋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兩個保鮮袋,一個是充滿空氣的,一個沒有空氣的,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它們有什么不一樣?(幼兒自由發言)
2.教師小結空氣的概念:空氣是一種沒有顏色、沒有味道,聞不到,看不見但是我們不能離開的氣體。
3.提問:怎樣把扁扁的保鮮袋變鼓起來?
4.操作活動:用保鮮袋裝空氣。教師用橡皮筋幫助幼兒把變鼓的保鮮袋綁好。
5.打扮空氣娃娃。引導幼兒用水彩筆在保鮮袋上添畫,把保鮮袋變成漂亮的空氣袋娃娃。
6.幼兒和空氣袋娃娃自由玩耍,結束活動。
幼兒園科學教案小班(篇4)
《可愛的小臉》
活動總目標:
1、關注自己的身體,激發幼兒探究自己身體的興趣。
2、感受和體驗五官的外形特征、結構和主要功能,發展感知能力。
3、能積極運用感官感知周圍的世界,懂得保護自己的五官。
《我的耳朵靈》
活動目標:
1、感知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聲音,嘗試分辨一些不同的聲音。
2、知道耳朵可以聽聲音,要保護好耳朵。
3、發展幼兒認真傾聽的能力和辨別能力。
活動準備:
1、錄音機、磁帶,鈴鐺、鈴鼓、盤子、鐘等能發出聲音的物品。
2、教學掛圖(大自然的背景圖、流水、刮風、雷雨、鳥鳴等)。
指導要點:
1、游戲:耳朵耳朵聽一聽。
教師和幼兒邊摸耳朵邊念兒歌:“耳朵耳朵快醒來,聽聽我是誰?”念完兒歌,教師播放事先錄好的幼兒熟悉的聲音(如:汽車、摩托車的喇叭聲、自行車的鈴鐺聲,常見小動物的叫聲,人的笑聲、哭聲等等,或在桌子底下敲擊幼兒熟悉的能發出聲音的物品),讓幼兒猜猜是誰或什么物品發出的聲音。
待幼兒熟悉游戲后,教師可增加游戲的難度。這時,教師可請幼兒閉上眼睛并變換發聲的位置,讓幼兒說說聲音來源的方向。
2、教師與幼兒討論耳朵的用途:你是怎么發現周圍的聲音?耳朵有什么用呢?
3、出示大自然的背景圖,依次播放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響(流水聲、刮風聲、雷雨聲、鳥鳴聲等),請幼兒根據磁帶所播放的聲音選擇相應的圖片貼到適當的位置。 4、討論:在我們生活中你還聽過哪些聲音?并請幼兒模仿出這種聲音。
5、討論:怎樣保護耳朵。
(1)請幼兒說說沒有耳朵會怎樣?
(2)請幼兒捂上耳朵,教師輕聲說話,引導幼兒感知聽不見的不方便。
(3)說說怎樣保護耳朵?(不要對著耳朵大聲說話,不要讓水流進耳朵或留在耳朵里等)
活動延伸:
讓幼兒尋找生活中能發出聲音的各種不同事物或現象的圖片、實物,將它們展示在科學區中,說說或演示它們發出的聲音。
《我的眼睛亮》
活動目標:
在游戲中了解有關眼睛的常識,知道眼睛的主要功能。
活動準備:
1、教室中幼兒常見的物品3—5件,如玩具、彩筆、積木、剪刀等。
2、大塊的布一塊,桌子。
3、鏡子、手帕、玩具水果、果籃若干等。
指導要點:
1、教師出示幼兒熟悉的物品,讓幼兒說說這些物品的名稱。
2、游戲:變魔術。
(1)請幼兒先看清楚桌上的物品,然后教師用布將桌上的物品蓋住。
(2)請幼兒閉上眼睛,教師將布覆蓋住的物品之一抽出藏起,再請幼兒睜開眼睛,并將布緩緩打開。
(3)請幼兒說說桌上少了什么物品。
(4)待幼兒熟悉游戲規則后,可以增加或減少布內物品的數量再請幼兒猜;也可以請有興趣的幼兒輪流上臺擔任“魔術師”。
(5)請幼兒說說是怎么知道桌上少了或增加的物品。
3、讓幼兒拿鏡子照照自己的眼睛和看看同伴的眼睛,說說眼睛是什么樣子的。
4、游戲:運水果。
(1)請兩位幼兒,其中一位幼兒用手帕(或眼罩)蒙住眼睛,使眼睛看不見,然后再請這兩位幼兒到“果園”將兩籃水果運回來。
3、小塑料瓶(藥瓶、膠卷底片盒等)若干,并在瓶蓋上挖一個小孔。
4、流“鼻血”的娃娃一個,手帕等。
指導要點:
1、展示搜集來的有氣味的物品,由搜集者介紹該物品,并請大家聞一聞。
2、游戲:神秘箱。
教師事先將前面展示的有氣味的物品逐一放進神秘箱,讓幼兒用鼻子在神秘箱的小孔處聞一聞,猜測箱內藏的是什么東西,最后教師打開神秘箱,與幼兒共同驗證。
3、與幼兒一起討論鼻子的用途,知道鼻子可以聞氣味。并引導幼兒回憶:爸爸的鼻子平時是用來干什么的?媽媽平時用鼻子做些什么?還有爺爺、奶奶的……
4、游戲:找相同。
教師出示裝有不同氣味物品的瓶子,讓幼兒將瓶子拿起來聞一聞,并把具有相同味道的罐子放在一起,并說說是什么物品的氣味。游戲幾次后,教師可適當增加裝相同氣味物品瓶子的組數,再按上述方式分組進行游戲。
5、與幼兒一起討論怎樣保護鼻子。
(1)教師出示一個流著“鼻血”的娃娃,教師提問:娃娃怎么了?娃娃的鼻子怎么會流血的?教育幼兒不能用手挖鼻孔,鼻涕流出來時,要用手帕來擦。
(2)請幼兒當“小老師”,教娃娃正確的擦鼻涕的方法。
《小嘴嘗一嘗》
活動目標:
1、通過味覺體驗,使幼兒知道舌頭可以感覺各種不同的味道。
2、品嘗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
活動準備:
1、裝有5種不用味道的水(如:檸檬水或醋、糖水、苦瓜汁、鹽水、姜茶等)若干組,筷子或吸管(超過幼兒數)。
2、《教育掛圖》(畫有不同表情人物的臉譜
指導要點:
1、教師講述《酸甜苦辣咸》的故事(見小小資料庫)。
2、邀請幼兒當“大廚師”,試著找一找桌上酸、甜、苦、辣、咸5個小朋友躲在哪里。
3、讓幼兒自由選擇一個水杯,用筷子(或吸管)蘸一蘸水杯里的水,嘗嘗它們是什么味道的,并說說自己喜歡哪種味道。
4、請幼兒根據自己對味道的感受,在掛圖上把與味道相應的表情連線。
5、說說舌頭對人們的幫助。
活動延伸:
請家長協助創造條件,讓幼兒在家里當“大廚師”,自己動手拌涼菜。注意:在動手之前應讓幼兒認識各種調味品,并提醒幼兒想一想自己要拌出什么口味的涼菜后再動手。
《我的五官》
活動目標:
1、在感知活動中發現五官,知道五官的名稱。
2、觀察五官的相對位置和外形特征,初步了解保護五官的一般常識。3、能大膽地用語言向老師或同伴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殘缺五官的臉譜若干、相應的五官,人手一面鏡子。
2、幼兒學習包第 頁(臉譜及五官拼圖)。
※指導要點:
1、讓幼兒拿鏡子照自己的臉,看清自己臉上的器官,說說看到了什么,它們是什么樣子的。
2、看一看自己身邊小朋友的五官長在臉上的什么位置,和自己五官的位置一樣嗎?
3、教師小結: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眼睛,兩只耳朵,一個嘴巴,一個鼻子;眼睛里有眼珠子,嘴巴里有牙齒和舌頭。
4、游戲:我說你做。
教師說出一個五官的名稱,請幼兒迅速、正確地用手指出。
5、游戲:看五官。教師出示五官殘缺病人的臉譜底版及五官的有關材料,請幼兒當“醫生”,為五官殘缺病人看病:看看這些病人少了什么五官,少了這些五官會給生活帶來什么影響,并幫助病人找到相應的五官粘貼在臉譜的相應部位。
6、與幼兒討論五官的用途和保護方法。
7、智力游戲:擺五官。
提供臉譜及五官拼圖,讓幼兒根據已有的經驗自由操作,嘗試擺五官,并說說五官的名稱及五官對人的幫助。
活動延伸:
讓幼兒照鏡子作出各種表情,觀察:當作出各種表情時五官發生了什么變化。并嘗試動手粘貼帶有各種表情的臉譜。
幼兒園科學教案小班(篇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泥土里有很多養分,是許多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場所。
2.能將自己探索、發現的過程記錄下來并與旁邊的好朋友一起分享。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
1.每人準備小鏟子等挖掘工具。
2.選擇戶外便于幼兒挖土、觀察的比較松軟、肥沃的泥地一塊。
3.幼兒探索記錄表。
活動過程
1.提問,引出活動。
師:小朋友都挖過泥土,泥土可以用來干什么?它有什么用?
幼:泥土可以種植花、草、樹木、莊稼。
幼:泥土是小蟲子的家。
幼:泥土可以燒成磚瓦蓋房子,還可以捏成泥塑做玩具。
幼:小朋友可以用泥土來做泥娃娃。
2.帶領幼兒來到土地上探索,介紹挖泥時的注意事項。
師:小朋友要注意安全。挖泥的時候,注意小鏟子不要挖到自己的腳。挖泥的時候,還要仔細觀察泥土中生長的植物,一邊挖,一邊看看泥土里究竟有什么。
幼兒自由尋找觀察,并與身邊的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提示幼兒將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
3.幼兒圍坐成一個圈,集體交流。
(1)挖泥的時候,你發現泥土里有什么?
幼:我用小鏟子,發現泥土中有許多小蟲子,還有小草的根。
幼:我用磁鐵去尋找,發現泥土里有許多鐵沫!
(在大膽的交流中孩子們對泥土的興趣愈發濃厚起來)
師:泥土真有趣,有各種各樣的小蟲子,有蚯蚓,有爛葉子,有枯樹枝,有小草的根,有小石子。
(2)為什么泥土里會有這么多東西呢?
師:因為泥土里有許多養分,泥土是許多小蟲子的家,也是植物生長離不開的地方。泥土的作用真大,人、動物、植物都離不開它。泥土有這么大的本領,這么寶貴,今天我們來仔細看看泥土是什么樣的。
4.說一說你都喜歡玩什么樣的泥土。
幼:我喜歡玩干泥,因為摸起來沙沙的。
幼:我們踩在干泥土上很舒服。
幼:我喜歡玩濕泥土,濕泥土可以捏很多好玩的東西。
請幼兒嘗試用泥土做泥娃娃、泥玩具。
幼兒園科學教案小班(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測量長度的方法。
2、進一步感知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
3、對測量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用等長的量具一一排列擺放進行測量的經驗
2、學具:
(1)各種長度不同的量具
(2)記錄用的作業單、筆等
3、教學用品:相等長度的小課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動過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兒的測量興趣
春天到了,我們小朋友們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們幼兒園也將要打扮一新,我們要給這里的小桌子做一個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樣大小,現在我們就來量量看,桌子有多長。
二、幼兒自選一種量具進行測量。量好后,請幼兒用筆和紙記錄下來。
三、幼兒交流自己剛才的測量方法與結果。教師講述正確的方法:要求每次測量注意首尾相接。
討論:量相同的桌子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
小結:
測量工具越長,測得的結果越小,
測量工具越短,測得的結果越大。
幼兒換一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并和第一次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再次感受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幼兒園科學教案小班(篇7)
教案目的:
1、讓幼兒初步認識、了解地球,知道地球是一個十分巨大的球體,是我們人類和其它動物共同居住生活的地方。
2、教育幼兒愛護地球,保護我們的家園。
3、初步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和探索興趣。
教案準備:
1、錄音機、錄象機、幻燈機各一臺,磁帶、錄像帶、幻燈片等;
2、世界地圖一張,地球儀一個;
3、各類動物、植物圖片若干。
教案流程:
一、猜謎語導入活動。
不用發動日夜轉,春夏秋冬按時換,一日行程八萬里,滿載人類千千萬。(地球)
二、通過觀察、討論,讓幼兒初步認識地球的形狀。
1、提問:小朋友,你們認識地球嗎?它是什么形狀?(幼兒自由回答)
2、出示地球儀,請幼兒觀察并討論地球的形狀。
小結:地球是一個非常大的球體,形狀像球而略扁地球儀就是縮小的地球模型。
三、通過聽、看,讓幼兒了解地球上面有什么?
1、提問:地球是一個很大的球體,你們知道它上面有什么?(請幼兒憑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回答)
2、聽錄音——[地球的自白]:我是地球,我的身體可大啦,而且被厚厚的大氣層包圍著。上面有不同的顏色,藍色的部分代表水,黃色的部分代表山,綠色部分代表陸地。我身上有各種各樣的樹木和花草,還生活著許多動物,有兇猛的老虎和獅子;頑皮的小猴、可愛的小兔;還有ji、鴨、魚、蝦等等。哎!對啦,你們人也生活在我身上,有中國人、外國人,大人、小孩......
總之,我身上的東西多得很,一時半會兒是說不完的,等有時間,我再向你們詳細介紹好嗎?
3、游戲:“送圖片回家”。
請幼兒從盒子里任意取一張圖片,然后貼在地圖相應的位置上。如:小魚貼在代表水的藍色處;......
4、看錄像——“世界各地”,進一步了解地球上的情況。
小結:地球上有許多人、動物和植物,而地球只有一個,它是我們大家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注意保護地球,愛護我們的家園。
5、討論: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我們居住的地球?(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多植樹......)
四、結合幻燈片,教師有表情的講故事《地球生病了》,然后組織幼兒討論:地球為什么生病了?怎樣給地球治病?......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環保意識和探索興趣。
五、延伸活動:
“我為地球掃衛生”——清出白色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