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學生學習教案
按細胞核有無核膜包被可將細胞分為兩類,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真核生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初中生物學生學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生物學生學習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初中自然科學的起始課,具有較強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引導性,而且知識的條理性較強,容易被學生接受。這節課是幫助學生認識自然這門課,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的很好載體。教材通過具體生物和非生物、動物和植物的特征對比以及某些生物的特殊點的展示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教法指導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尋找知識教學和方法教學的結合點,引導學生課內外相結合,采用實物或錄像等直觀教具以加強教學效果。根據本節教材特點,采用比較、討論和列舉實例分析的方式,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教學中循著兩條主線即知識目標線和技能目標線進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習的興趣。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1課時。
教案實例
一、教學目標
㈠認知目標
通過對自然界物體的分類,介紹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特點;了解植物界和動物界的涵義。
㈡技能目標
使學生初步了解觀察、比較、分類的科學方法。
㈢情感目標
通過渲染大自然的豐富多彩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科學、探索自然界奧秘的興趣。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一、教學重點與難點
⒈教學重點:植物界和動物界的主要特征。
⒉教學難點: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特點。
二、教學準備
生物與非生物、動物與植物等與教材相關的錄像片或幻燈片、水母、鴕鳥、豬籠草圖片,仙人球以及幾株綠色植物實物。
三、教學過程
教師講解多種多樣的自然現象后,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討論:
①在同一季節,為什么有些地方山清水秀,有些地方卻冰天雪地?
②太陽為什么會東升西落,一年中為什么會有四季更替?
③鐵在潮濕的空氣里為什么會生銹?
④成熟的蘋果為什么總是往下掉,而氫氣球卻能往上升呢?
學生代表發言后,說明同學們已經知道一些問題,但還有許多不了解的地方。通過學習自然科學,就能掌握大自然的規律,就能更好地利用大自然,使大自然為人類服務,用錄像或幻燈片展示大自然的風光,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有山青水秀的風光;有一望無際的沙漠;有晶瑩透明的冰川;有直插云霄的高山;有波濤洶涌的大海。說明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不僅是美的享受,還有無窮的奧秘,等待我們去探索。
㈠生物體與非生物體
投影幾組圖片,區分生物與非生物,學生展開討論,并填入表格。
在學生討論并填表的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生物體與非生物體之間的區別在于生物體具有繁殖、新陳代謝、應激性、能生長等特點,而非生物體則不具有這些特點。
提問:那么生物與非生物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生物與非生物共同組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讓學生討論:地球上如果沒有生物,那景象該是怎樣的?
㈡動物界與植物界
教師指出地球上的生物多種多樣,形形色色,并提問:
⑴是否所有的生物只包括植物和動物?
⑵會動的生物就是動物嗎?
⑶植物和動物的獲取營養方式相同嗎?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小結:我們接觸最多的是動物和植物,在自然界的生物除了動物、植物外,還有一類叫微生物,會動的生物也并不一定是動物。
區別動物與植物主要在于獲取營養方式的不同。植物大多是綠色的,能利用陽光、二氧化碳和水,通過光合作用制造養料,而動物只能通過攝取現成的有機物為食,并且動物所需養料最終也來自于植物。
展示幾種綠色植物(實驗)讓學生進一步講述光合作用的概念。
要求學生快而準確地區分投影片上的動物和植物,并讓學生討論這些生物的特殊之處,教師可以下列問題加以引導:
1.沙漠中生活的仙人球,葉子退化成刺狀,是為了適應怎樣的環境?
2.非洲鴕鳥不會飛,是世界上最大的鳥,一步可跑幾米?
3.水母在水中漂浮生活沒有足,依靠附肢捕食,在深海中還能發光,水母中的水占體積的百分之幾?
4.豬籠草葉子上有長圓形的籠,有什么作用?
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有生活在水里的,有生活在空中的,也有生活在陸地上的,教師列舉一些生物,區別動物還是植物。
小結: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的物體分為生物和非生物兩大類,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在于生物具有新陳代謝、繁殖、應激性、生長,它的一切運動變化具有自主性。生物多種多樣,常見的是動物和植物,植物靠光合作用制造養料,而動物只能從食物中獲得養料。動物和植物分別組成了動物界和植物界。
五、板書設計
生物:能繁殖、生長、新陳代謝、生長
1.人類的自然環境
非生物
2.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植物植物界
通過攝取食物獲得有機物動物動物界
六、習題與解析
⒈隨堂練習
⑴看一段錄像,回憶錄像中看到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其中物體有熊貓、白鰭豚、揚子鱷、火車、木材、鋸子、斑馬、水杉、仙人球、昆蟲、蛇、鷹、青蛙、草、蘋果樹)。
⑵在題(1)的生物中哪些是植物?哪些是動物?
⑶下列具有生命現象的是()
(A)砍伐了的樹木(B)制成標本的青蛙
(C)黃豆發成豆芽(D)陳列的恐龍化石
⑷下列各組中,前者屬動物,后者屬植物的是()
(A)仙人掌水母(B)蚯蚓草履蟲
(C)豬籠草含羞草(D)鴕鳥紅楓
⑸動物和植物的主要區別是()
(A)是否能運動(B)是否需要捕食
(C)自身是否能制造養料(D)是否具有運動器官
⒉課后作業
⑹填寫你所熟悉的六中植物、、、、、和六種動物、、、、、。
⑺綠色植物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⒊參考答案
(1)生物:熊貓、白鰭豚、揚子鱷、斑馬、水杉、仙人球、昆蟲、蛇、鷹、青蛙、草、蘋果樹;非生物:火車、木材、鋸子(2)植物:水杉、仙人球、草、蘋果樹;動物:熊貓、白暨豚、揚子鱷、斑馬、昆蟲、蛇、鷹、青蛙(3)(C)(4)
(D)(5)(C)(6)略(7)綠色植物能利用陽光、二氧化碳和水制造營養,放出氧氣,能自身合成養料,動物主要通過攝取食物以獲得養料。
七、參考資料
動物的感官
所有動物都能意識到它們所處的環境。動物和人類都用觸、嗅、味、視和聽五種感覺來了解周圍發生的事情。有些動物的一些感覺器官比人類的更復雜:狗的鼻子對各種氣味特別敏感,它除了用眼,也用鼻子來“看”世界。又如魚,借用接受四周生物放出的微量生物電,就可以確定自己的方位。魚還用身體兩側一排叫側線的感覺器官測水的振動。
動物的感覺器官和它的體形一樣,都是演化的結果,是適應動物的需要的。眼睛對某些動物,如長期在黑暗中生活的穴魚可能沒有什么作用,這些動物依賴嗅覺和觸角等其它感覺器官,有些動物的感覺器官是十分特殊的,如雄帝蛾可以用它那長長的,有毛的觸角“嗅”到5公里以外的雌蛾氣味。
初中生物學生學習教案篇2
一、課前預習與疑惑
1.觀察蝸牛的工具是________。
2.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課堂練習與評價
1.蝸牛沒有的感覺是()
A.觸覺B.視覺
C.聽覺D.嗅覺
2.蚯蚓在干燥的環境中不久就會死去的原因是()
A.蚯蚓是穴居動物,怕光
B.神經系統受到損害
C.循環系統受到損傷
D.不能呼吸,窒息而死
3.下列屬于生物的是()
A.恐龍骨骼化石B.會笑的洋娃娃
C.爬山虎D.鐘乳石
4.分類是學習科學的一種學習方法。下列屬于生物的是()
A.進行足球比賽的智能機器人
B.地層中挖掘出來的各種生物化石
C.通過網絡傳播的病毒
D.引起艾滋病的HIV病毒
四、課后作業與測控
(一)、選擇題
1.下列物體中,屬于生物體的是()
A.大熊貓B.機器人
C.電腦D.月亮
2.下列物質不屬于生物的是()
A.病毒B.河水
C.蘑菇D.魚
3.下列物體中,不屬于生物的是()
A.機器人B.珊瑚
C.發光水母D.水稻
4.蝸牛爬行時會留下痕跡,主要是由于什么器官能分泌黏液()
A.殼B.眼
C.觸角D.足
5.下列關于生物和非生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生物能動,非生物不能動
B.生物能生長,非生物不能生長
C.生物能繁殖后代,非生物不能
D.生物要呼吸,非生物不呼吸
6.蝸牛四處爬行的主要目的是()
A.尋找食物B.逃避天敵
C.繁殖后代D.鍛煉身體
7.下列哪種現象不能表示生長現象()
A.植物的種子萌發
B.甘薯長出新葉子
C.糖水蒸發后產生糖的晶體
D.家中的鴨由0.5千克增加到2.5千克
8.公雞早晨會啼叫,這種現象屬于()
A.生物的繁殖
B.生物的生長
C.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D生物與環境的物質交換
9.在顯微鏡下觀察一滴河水,發現了一些能運動的綠色小顆粒。下列哪些選項不能作為這些小顆粒是生物的依據?()
A.有細胞結構
B.能生長和繁殖
C.體小且綠色
D.能對壞境的變化作出梧應的反應
10.使用下列儀器觀察蝸牛的外形,你覺得適當的是()
A.放大鏡B.望遠鏡
C.顯微鏡D.玻璃板
11.根據你對蝸牛的認識,覺得蝸牛生活的環境是()
A.干燥溫暖B.潮濕溫暖
C.潮濕寒冷D.干燥寒冷
12.放大鏡可以擴大視野范圍,通過放大鏡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個被觀察物體的()
A.放大正立的像B.縮小正立的像
C.放大倒立的像D.縮小倒立的像
(二)、填空題
13.自然環境中的物體可分為有生命的________和沒有生命的________。________對刺激有反應,________對刺激沒有反應。
14.蝸牛身體中,體外有________,頭部有兩對________,兩只________,一個________,腹部是________,是蝸牛的________器官,其內有________,能分泌________。
15.生物和非生物最本質的區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生物在地球上一般不會滅絕,這是因為生物能________________。生物能從幼小的個體變成較大的成體,這是因為生物能________。
(三)、實驗、簡答題
17.星期天小明在秋游的時候捉到了一只蝸牛,他想知道蝸牛的結構。在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之后,他終于有了一定的了解。
(1)請你幫助他把圖填完整。
(2)通過實驗可知,蝸牛在________情況下會縮進殼里
去,這說明殼對蝸牛具有_______作用。同時也說明蝸牛
對外界刺激會________。
(3)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可知,蝸牛具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感覺。
18.假設蝸牛有視覺,請你利用學過的知識,設計一個實驗方案來證明你的假設。
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學后記與心得
2.1生物與非生物
答案
【課堂學習要點】
1.放大正2.殼眼、口和兩對觸角黏液腹足運動3.視觸嗅味聽
4.是否有應激性、能否生長、是否需要營養、能否繁殖、能否呼吸、是否進行物質交換等。
三、課堂練習與評價
1.C解析:蝸牛的神經系統比較發達,觸覺比較靈敏,尤其是觸角最靈敏;在較長一段觸角的頂端生有眼,有感光功能,該觸角還有嗅覺功能。蝸牛沒有聽覺。
2.D解析:蚯蚓呼吸是利用溶解在體表粘液里的氧氣,若環境干燥,體表干燥,蚯蚓就無法進行氣體交換,就會窒息死亡。這也是蚯蚓生活在陰濕環境中的原因。
3.C解析:恐龍骨骼曾經是生物體的一部分,但是形成化石后已經不具備生物的特征,所以不是生物;洋娃娃會笑是因為笑聲裝置發出的笑聲,沒有生物其他的共同特征;鐘乳石盡管也能不斷地“生長”,但是沒有生物其他的共同特征,也不是生物;只有爬山虎這種植物具有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4.D解析:機器人、生物化石、網絡病毒對外界刺激無反應,不能生長,不需要營養,不能呼吸等等,他們是沒有生命的,是非生物,而HIV病毒是微生物,是有生命的。
四、課后作業與測控
1.A2.B3.A4.D5.A6.A7.C8.C9.C10.All.Bl2.A
l3.生物非生物生物非生物14.殼觸角眼口足運動足腺黏液
15.是否有生命16.繁殖后代生長發育17.(1)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填:殼眼觸角口足(2)受到外界各種刺激保護產生反應(3)視覺觸覺嗅覺味覺
初中生物學生學習教案篇3
1.掌握木本植物(這里指雙子葉植物中的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草本植物(這里指單子葉植物中的草本植物)莖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理解年輪形成的道理,了解草本莖倒伏的原因及防止倒伏的措施。
2.通過用顯微鏡觀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莖的橫切裝片,進一步鞏固使用顯微鏡的技能和在顯微鏡下識別生物體結構的觀察能力。
3.通過分析“木本莖年輪的形成”,使學生樹立生命物質的發展變化觀點和內、外因辯證觀點。通過介紹我國科學工作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貢獻,弘揚他們獻身科學的精神。
重點、難點分析
1.“本本植物莖的結構”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因為:
(1)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可作為其它植物莖結構的代表,弄清木本莖的結構,為了解其它植物的莖奠定基礎。
(2)只有掌握了木本莖的結構,才能更好地理解莖的功能和年輪形成的原因。
2.對維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輪概念的理解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
(1)維管束是對莖結構整體而言,是莖的立體結構。它指的是:莖內,由韌皮部、形成層、本質部三部分合起來構成的結構。課本上維管束的圖和莖的橫切裝片,都是一個平面的結構。如何使學生對維管束的理解形成立體概念,教師可參看教參,自制維管束教具加以說明,避免學生對維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輪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莖的形成層在外界環境條件影響下進行周期性活動的結果。學生能夠理解年輪是植物的生長線,但容易把年輪的概念與年輪線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誤差。為了避免這種誤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結合掛圖、模型或自畫板圖配合相應的文字進行說明。準確地把握年輪的概念及年輪線的概念。
3.組織學生觀察木本植物莖和草本植物莖結構的橫切、縱切裝片,也是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學生對莖結構的認識還只停留在書本和教師的掛圖上,從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莖結構在認識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個“重新認識”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中,要耐心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把觀察到的結構特點與教科書中的掛圖相結合,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二課時。
二、第一課時
1.關于引言:教師可以以復習提問的形式,從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引出莖的功能,從而導出莖的結構。也可以準備好一些種類的植物莖(2~3年生),直接提問學生:①莖是怎么發育而成的?②莖有什么作用,為什么會有這些作用?③莖的結構又是怎樣的?在學生回答這問題的基礎上,說明不同的植物,莖的形態雖不一樣,但其基本功能卻是相同的。有支持植物體、輸導營養及繁殖的`作用。莖的這些功能與它的結構密切相關。莖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莖的結構進行研究。
2.關于“木本植物莖的結構”的教學,應采取實驗與教學同步的方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好一些植物的莖,有草本植物的莖(小麥、玉米),也有木本植物的莖(椴樹、楊樹、柳樹)。首先用準備好的材料,使學生明確木本莖和草本莖的區別(概念)。然后再以木本莖為例進行研究。研究的方法可采取:
(1)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按步進行。首先發給每位學生一小段(約5cm)椴樹莖,讓學生動手剝一剝莖的外皮,這一層是很容易剝掉的。再引導學生往里剝就不那么容易了,很硬。然后讓學生用刀片或豎刀把莖橫切,觀察莖橫切面的結構,并用解剖針扎一扎莖橫斷面,哪部分硬,哪部分疏松。
在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后,教師可以提問:①莖的結構可以分成幾部分?②最硬的結構在哪,最軟的結構在哪?③為什么會這樣?并組織學生討論。
然后根據討論的結果,教師對不清楚的問題或不易觀察的結構進行補充講解。如:關于樹皮,它的結構實際上是很復雜的。韌皮部是樹皮中的重要結構,它主要是由篩管和韌皮纖維組成的。教師可以用掛圖或投影片說明篩管的結構,也可以自制篩管模型或畫板圖進行講解。強調篩管是由許多管狀的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的。這些細胞中含有細胞核和細胞質。上下連接的兩個細胞結合處叫篩板,上有許多小孔叫篩孔,篩管細胞之間靠篩孔進行物質傳遞,篩管是運輸有機物的通道。關于韌皮纖維,可參看教材。關于木質部,可以與韌皮部進行對比講解。導管的結構可以復習提問,由學生自己說明(第三章已講)。木纖維的結構和功能可對比韌皮纖維,強調木纖維的堅硬、無彈性、強大支持力的特點。不同的植物莖中的木纖維和韌皮纖維的數目是不一樣的。如亞麻莖中的韌皮纖維很豐富,可以用來編織亞麻布和帆布,很結實。紅松的木材質地優良,耐腐蝕力較強,是建筑、車輛、造船、家具的上等優質用材。
在講解形成層的結構和功能時,教師可以這樣設間:木本植物的莖逐年生長、加粗,所以莖中肯定有些細胞具有產生新細胞的能力,那么這些細胞在哪里呢?學生可能回答不準確或不知如何回答,教師需進一步提示:具有分裂能力的細胞屬于什么組織?這種組織細胞具有什么特點,經過提示,學生會想起來,分生組織的細胞特點,這樣就可以在圖中找到形成層的位置了。形成層的位置決定了它能不斷地向外分裂產生新的韌皮部,向內分裂產生新的木質部,使莖逐年加粗。
在學生掌握了樹皮。形成層、木質部后,教師給出維管束的概念,并組織學生討論:木本植物的莖維管束呈什么狀態。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用自制教具或模型(參看教參)說明維管束呈筒狀。
最后,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椴樹莖(或其它木本莖)的橫切片,幫助學生在鏡下識別莖各部分的結構特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如果有顯微投影儀最好把椴樹莖永久橫切片投放到大屏幕上,引導學生認識真實的結構,并能根據這些特點判斷相應的結構和位置。如判斷篩管,就可以從找篩孔人手;判斷髓的位置,可以從細胞特點人手:細胞體積大、壁薄、排列疏松(營養組織的特點)。也可以找碗口大小的一段木頭(細點也可以)橫鋸開,縱鋸一半如圖所示,示意莖橫、縱結構,并且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莖結構的立體認識和記憶。
(2)在教師的設計下,學生發揮主動性。
課前把實驗材料和用具都發給學生,課上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權和想象力,讓他們想方設法把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弄清楚。課本可以做為參考依據,教師可以作為他們中的一員,幫助出主意、想辦法,并把握住學生的思路,使之朝著正確的方面進行。
當然,對學生自己不能搞清楚的結構或不易發現的問題,教師也要進行說明、解釋和講解。但要注意,學生已經搞懂的內容,教師就沒有必要再重復了。
這種教學方式的好處是:①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他們可以不受故有框框的限制,想方設法觀察到莖的結構就可以。②經過學生自己“動腦”的操作,會更深一步地加強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初中生物學生學習教案篇4
知識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掌握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莖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理解年輪形成的道理。
能力目標
通過用顯微鏡觀察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莖的橫切裝片,進一步鞏固使用顯微鏡的技能和在顯微鏡下識別生物體結構的觀察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分析“木本莖年輪的形成”,使學生樹立生命物質的發展變化觀點和內、外因辯證觀點。
2、通過介紹我國科學工作者在“抗倒伏”方面做出的貢獻,弘揚他們獻身科學的精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是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可作為其它植物莖結構的代表,弄清了木本莖的結構,可以更好地理解莖的功能和年輪形成的原因,并為了解其它植物的莖奠定基礎。
2、對維管束概念的理解和年輪概念的理解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
(1)維管束是對莖結構整體而言,是莖的立體結構。是由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三部分合起來構成的結構(木本植物莖)。課本上維管束的圖和莖的橫切裝片,都是一個平面的結構。如何使學生對維管束的理解形成立體概念,教師可自制維管束教具或利用多媒體制作三維立體圖像加以說明,避免學生對維管束的理解形成片面性。
(2)年輪的形成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莖的形成層在外界環境條件影響下進行周期性活動的結果。學生能夠理解年輪是植物的生長線,但容易把年輪的概念與年輪線的概念混淆,造成理解上的誤差。為了避免這種誤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結合掛圖、模型或自畫板圖配合相應的文字進行說明。準確地把握年輪的概念及年輪線的概念。
3、組織學生觀察木本植物莖和草本植物莖結構的橫切、縱切裝片,也是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學生對莖結構的認識還只停留在書本和教師的掛圖上,從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莖結構在認識上存在差距,需要有一個“重新認識”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教師在指導學生實驗中,要耐心引導學生一步步地把觀察到的結構特點與教科書中的掛圖相結合,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法建議
《莖的結構》一節,由于名詞較多,可以用兩課時講授。本節是這一章帶有關鍵性內容的一節。
關于木本植物莖的結構,教師可以利用楊樹或柳樹的枝條或木本植物莖的立體結構模型進行教學。教學時,可以按層次觀察。使立體感增強,形象清楚,學生容易理解。而韌皮纖維,可以準備一些麻的纖維(剪幾段麻繩,搓開后備用),讓學生體會到韌皮纖維的柔韌性。
關于草本植物莖的結構,要指出它在結構上的特點,一是要指出它在表皮以內有幾層機械組織;二是要指出它的維管束分散排列,而且它的維管束里沒有形成層。在指出這些特點的時候,還應該與木本植物莖的結構相比較,以便使學生獲得鮮明的印象。
由于要求學生用肉眼觀察木本植物的莖,課前應該采集1~3年生的新鮮的椴樹莖,切成長約5厘米的莖段,供學生觀察。如果沒有椴樹,楊樹、柳樹、木槿、泡桐、臭椿、月季等都可以代用。楊樹、柳樹的樹皮易于剝開,便于觀察形成層。泡桐、臭椿、月季等顏色較深。認清三部分結構以后,可以讓學生剝下一部分樹皮,看到木質部表面粘滑的一薄層,這就是形成層。因為形成層只有幾層細胞厚,所以用肉眼在橫斷面上看不到。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樹皮內層和木質部從上到下撕下一些纖維狀細絲,從而為講述韌皮纖維和木纖維打下基礎。
初中生物學生學習教案篇5
生物的特征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 生物的錄像。
2. 有關生物與非生物的圖片。
3. 教學課件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放錄像,讓學生仔細觀察錄像中出現的生物與非生物。
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題討論(如果學生人多可兩組一題)小組選出組長、記錄員、發言人。小組研究討論結束后,可研究討論其他組的題。待各組完成后,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組同學補充發言,而后其他小組同學再發言補充(教師除了組織學生的活動,可以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和研究)。
總結:除了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還有其他別的生物特征嗎?(根據生物的特征說)
補充:
8. 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9. 生物體能進行新陳代謝
10.生物體能遺傳變異
11.生物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等
能力訓練:可用書上練習P6
(1)分析圖片彈鋼琴的機器人、慢慢生長著的鐘乳石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蟲都是生物嗎?詳細說明。
教學后記:
本節課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書本上舉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還有沒有別的特征這一問題來讓學生討論,所以很多學生對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幾方面了解得不夠深入。
教學反思:
這節課可以先安排課后練習鐘乳石是否生物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同學們就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進行討論和舉例(主要是舉例)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書本的六個特征后,再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對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有一個總的認識,再引導他們舉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特征。對于學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應該逐一分析,并讓學生舉出反例子來論證其觀點,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然后再由學生來解答鐘乳石是否生物,讓他們用剛學的知識解答一開始可以理解錯的問題。
初中生物學生學習教案篇6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教案
一、 教學目標:
1、 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 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3、 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
二、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學會設計調查方案、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會做調查記錄,同時培養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學難點:
描述部分所調查生物的特征
三、 課前準備:
幫助學生分組,確定調查范圍。了解要調查的生物狀況,并查找相關資料。
四、 教學過程:
1、 把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選出小組長,說明本節調查課的目的,步驟,各小組自由選擇調查范圍(不可在教學區)然后匯報到老師處,每小組長把組員的名單交到老師處。強調調查范圍的要求是生物種類較多,環境有較多變化的路線。
2、 注意事項:
如安全、不傷害動植物、不破壞生物的生活環境等。
應特別關注一些小生物。如樹皮上、草叢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飛行的生物。
3、據報告冊P2~3內容進行調查,并及時記錄,布置作業是 星期四交齊。
4、紀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響其他班同學。
各小組提前十分鐘回到教室,各小組要跟老師對好時間,要求本小組長組織好紀律。
5、利用下課前十分鐘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出調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類方法)并對個別小組作出表揚。總結本節課全班同學的表現。(問題: 1.你們組調查了多少種生物?2.你們是按什么特征對它們進行分類的?分多少類?各多少種?每類選1-2種生物,說說它們的生活環境?調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問題?)
教學后記:
初一(2)班沒有說明細節,學生不明確調查的意義和方法,把抓昆蟲等作為調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蟲成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務。還應強調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說好了各種注意事項,強調了紀律,所以每個人都能完成好這次調查活動。
初一(10)班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該班學生較文靜,氣氛太沉悶
初一(3)班課堂紀律太亂,幾位同學特意搗蛋,但小組間團隊精神不錯,調查到的種類較多,有些學生的知識面很廣,認識植物種類多。
初一(5)班守紀律,調查生物最少19種,最多29種,證明每組都有認真調查的學生,學生積極性高,對老師的布置完成得很好。
初一(4)班戶外活動時紀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學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學一堆,女同學一堆,紀律不好,但調查到最多的生物種類有40種,最少的也有25種,證明該班學生對生物有濃厚的興趣,但事后發現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聯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學精神。
教學反思:
在戶外活動前要多強調各種規章制度,考慮問題要面面俱到,,不然學生不了解活動的規則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初中生物學生學習教案篇7
《血液循環途徑》說課稿
一、【教 材 分 析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環途徑》為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人體內物質的運輸”中的第三節的第二課時內容,課時安排為一課時,在學習了血管,血液,心臟等知識的前提下,講述人體血液循環的相關知識,人體需要的氧氣和養料必須及時運來,并把產生的二氧化碳廢物運走,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而這些都必須通過血液循環來實現。因此,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中用整頁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體血液循環模式圖,形象地表現了血液在封閉式的管道系統中的循環流動,學生能否讀懂這幅圖,標志著是否掌握了本節知識。教材中還設計了兩個討論和兩道課堂練習,都從不同的層面體現了本節知識的重點與難點。
(二) 教 學 重 難 點:
教 學 重 點 :
1. 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
教 學 難 點 :
1. 正確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的變化。
二、【 教 學 目 標】
(一)知 識 目 標 :
1. 正確概述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
2. 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環途徑中發生地變化。
3.了解血液循環的意義
(二)能 力 目 標 :
1.通過組織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能力;
2.通過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3.通過多媒體的輔助,訓練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標 :
通過學習有關知識, 認識到生命的奇妙,樹立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引導學生熱愛科學,建立科學的價值觀。
【確定依據】根據生物課程標準的要求,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學 法】
【確定依據】1、學情: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但抽象思維略顯 不足,在課堂上,他們好表現,不喜歡老師的空洞說教,拒絕老師將思想強加給他們。
2、生物新課程標準。
(一)說 教 法
1)導課: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突破重點與難點:1、 啟發式——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2、 直觀式——多媒體演示。
3、 探究式——發現問題,尋求規律 。
(二)說 學 法 —— 1)分組探究法。
2)歸納總結法。
3)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
4)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游戲鞏固。
四、【教 學過 程】
(一)課 前 準 備 :
學生:1)直尺、水彩筆、課本。
2)閱讀 科學家的故事——血液循環的發現。
教師:1)血液循環教學光盤。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環中各結構頭飾 。
4)代表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氣球。
5) 《血液循環》學案
(二)導 入 新 課 :(大約5分鐘)
“疑,思之始,學之端。”先請同學們看扁鵲切脈圖片(進行愛國思想教育)→學習測量脈搏(親身體驗中華醫學傳統)→提出疑問“心臟為什么在不停地跳動?”→導出新課→探究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這樣置學生于知與不知的矛盾中,使學生注意力開始集中,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新問題的解決過程。)【設想依據】教師準備大量的圖片,為學生探究設置情境,既符合新課標的理念,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突出重點:人體的血液循環途徑(大約10分鐘)
教學光盤展示體循環途徑和和肺循環途徑(必要時多放幾遍,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境)→總結兩條循環的路線圖→設置探究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問題1:兩條循環途徑的交匯點在哪里?問題2:兩條循環途徑的相同點和區別點?→學生仔細觀察總結出的循環途徑→思考,尋找規律→找出規律后進行實戰演練,親手繪制循環圖→課堂游戲《找朋友》→思維升華,突出重點。
【實施依據】新課標中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在實現知識目標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之終身受益。
(四)突破難點:在循環途徑中血液成分的變化。(大約13分鐘)
觀察課前準備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學生探究思考→得出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定義→再觀察血液循環圖片→學生尋找出循環途經中動脈血和靜脈血的發生變化關鍵部位→設置懸疑,“為什么在這些部位血液成分會發生改變?”→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血液的變化”的教學光盤→完成活動“錦上添花”和課堂游戲《小小旅行家》→設置探究問題“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
【實施依據】啟發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以舊為新,有抽象的知識到具體的實際問題,再有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的完成整個知識點的教學,使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并使學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點和難點的延伸:血液循環的意義。(大約5分鐘)
學生歸納總結→探究“血液循環的意義”→實現重點和難點的延伸。
(六)、課堂拓展延伸:冠脈循環,為心臟提供營養,發生障礙時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鐘)
(七)、課堂知識反饋(大約3分鐘)
1、下列血管中流靜脈血的是( B )
A 肺靜脈 B 上腔靜脈 C 主動脈 D 肺動脈
2、小明得了支氣管炎,醫生給他輸液,消炎藥從手部靜脈打入,怎樣到達支氣管的發炎部位?
答: 消炎藥——各級靜脈——上腔靜脈—右心房—參與肺循環—左心房—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支氣管發炎部位。
【設置依據】以習題反饋知識要點,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八)、 課 外 活動(大約2分鐘):
1、小組探究活動:血壓受什么因素影響?
2、關愛家人活動: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為下節課作準備)。
【設置依據】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性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多種途徑尤其是網絡資源來獲取新知識,并使課本知識得以充分的延伸。
四、【板 書 設 計】
標題:人體的血液循環
(一)、血液循環途徑:
1、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全身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血液變化:動脈血變為靜脈血,血液顏色由鮮紅變為暗紅。
2、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血液變化:靜脈血變為動脈血,血液顏色由暗紅變為鮮紅。
(二)、 血液循環的意義:為全身各部分的細胞帶來氧氣和養料,帶走細胞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為出發點,通過循序漸進地引導,理論聯系實際的講解讓學生發現生活處處有科學、處處用科學,并運用探究式、啟發式、直觀式等多種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為他們創設思維的空間,思想的時間,并適時穿插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和有趣的課堂游戲,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課堂知識,還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應該更加關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以實現共同進步。在此僅作拋磚引玉,還希望各位專家和老師多加指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