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小學教案 > 數學教案 > 六年級 >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

時間: 新華 六年級

編寫教案有助于教師對教學進行反思和總結,促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優秀的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是什么樣的?下面給大家帶來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供大家參考。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1

教學內容:教材第48~49頁的24時計時法,例1、例2和練一練,練習十第1~5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2、使學生初步認識時間和時刻的區別,學會計算簡單的求經過時間的問題,并培養學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學具:教具鐘面、學生準備學具鐘面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提問口答。我們學過哪些時間單位?1個世紀是多少年?一年是多少個月?1個月的天數有哪幾種情況?

2、引入新課。一天又叫做一日。一日是多少小時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24時計時法。

二、教學新課1、教學24時計時法。

(1)說明:1天就是1日,1日的時間就是一晝夜。在一日的時間里,鐘表上的時針正好走兩圈。想一想,一日共多少小時?

(2)演示:第一圈從夜里12時也就是0時起,夜里1時、2時、3時上午8時、9時、到中午12時,是12時。

提問:這是從夜里12時起走了幾圈?現在是什么時候的12時?經過了多少小時?

板書下面的直線圖:第二圈再從中午12時走,下午1時、2時、3時、晚上8時、9時、再到夜里12時,也就是第二天的0時,也是12小時。提問:第二圈是從中午12時到什么時候的12時?也就是經過了多少小時?板書直線圖:

提問:誰來說一說在一日里,鐘表上的時針走了怎樣的兩圈,共多少小時?

追問:一日等于多少小時?板書:1日=24小時

指出:從夜里12時起,走一圈正好是中午12時,是12小時;再走一圈到午夜12時又走了12小時,共24小時,所以1日等于24小時。

(3)認識24時計時法。說明:像上面這樣分上午幾時和下午幾時來記時的方法,通常叫做普通計時法。郵電、交通、廣播電視等部門為了記時方便,不使上午和下午時間混淆,一般都采用的是從0時到24時的記時方法。就是把時針走第二圈時,時針所指的鐘表上的數分別加上12:下午1時叫13時、下午2時教14時晚上12時叫幾時?24時也就是第二天的幾時?

指出:像這樣的0時到24時的記時方法,通常叫做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比,上午的時刻相同,下午的時刻要把普通計時法的時刻數加上12。中央電視臺每天19時播放新聞聯播節目,這里的19時就是下午幾時?

說明:在24時計時法里只要直接說幾時,比較方便,在普通計時法里,一定要說明是上午幾時或者是下午幾時。

(4)鞏固練習練一練第1題。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做在課本上。練習十第1題。小黑板出示,學生口答。練習十第2題。小黑板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寫在作業本上。集體訂正。強調普通計時法要說明是上午還是下午。

2、教學求經過時間。

(1)教學例1。出示例題,讀題。畫直線圖。

提問:題里用的是什么計時法?

這輛汽車從南京的開車時刻是什么時候?

到達上海的時刻是什么時候?要求什么?

說明:求路上用了多少小時,就是求14時30分到18時30分經過了多少時間?

追問:路上用了多少小時?你是怎樣想的?這里的14時30分、18時30分指的是什么?4小時指的是什么?

(2)教學例2。出示例2,指名讀題。提問:題里用的是什么計時法?在24時計時法里,這兩個時刻各是幾時?每天從8時到19時,營業了多少時間怎樣計算?老師板書。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2

教學內容

(1)負數的初步認識

(2)(教材第3頁例2)。

教學目標

通過呈現存折上的明確數據,讓學生體會負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體會負數的含義。

重點難點

體會引入負數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負數的含義。

情景導入

教師:上一節課我們已經一起學習了氣溫的表示,誰能說一說溫度都是怎樣讀寫的組織學生討論回憶上一課內容。

師: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負數知識。引出課題并板書:負數的`初步認識(2)

新課講授

1、教學例2。

(1)教師出示存折明細示意圖。(教材第3頁的主題圖)教師:同學們能說說“支出(—)或(+)”這一欄的數各表示什么意義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后指名匯報。

(2)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像20__,500這樣的數表示的是存入的錢數;而前面有“—”號的數,像—500,—132這樣的數表示的是支出的錢數。

(3)教師:上述數據中500和—500意義相同嗎(500和—500意義相反,一個是存入,一個是支出)。你能用剛才的方法快速而又準確地表示出向東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進20步和后退25步嗎說說你是怎么表示的師把學生的表示結果一一板書在黑板上。

2、歸納正數和負數。

(1)你能把黑板上板書的這些數進行分類嗎小組討論交流。

(2)教師展示分類的結果,適時講解。像+8,+4,+20__,+500,+100,+20這樣的數,我們把它們叫做正數,前面的+號也可以省略不寫。像—8,—4,—500,—20這樣的數,我們把它叫做負數。

(3)那么0應該歸為哪一類呢組織學生討論,相互發表意見。師設難:“我認為0應該歸為正數一類。”

歸納: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它是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

(4)你在什么地方見過負數教師鼓勵學生注意聯系實際舉出更多的例子。

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第2題。組織學生動手填一填,在小組中交流檢查。答案:

4+4151負數有:—7?

3正數有:+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第2課時負數的初步認識

(2)正數:+8負數:—8

+4—4+20__—20__+500—500+100—100+20—20

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3

教學目標:

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角、垂直與平行、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概念,掌握它們的特征和性質,以及各圖形的聯系。‘

教學過程:

1、直線、射線、線段。

提問:

1)分別說一說什么叫直線、射線、線段?

2)直線、射線和線段有什么區別?

完成123頁上面的“做一做”。(學生筆做)

提問:

1)什么叫做角?

2)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整理:把表中的空格填寫完整。

完成123頁下面“做一做”的1題、2題。

2、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

大于0°

小于90°

垂直與平行

提問:

1)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相互位置有哪幾種情況?

2)什么樣的兩條直線叫做互相垂直?

什么樣的兩條直線叫做互相平行?

回答:下面幾組直線中,哪組的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哪組的兩條直線互相平

完成教材124頁的“做一做”

提問:

1)什么叫做三角形?

2)在下面的三角形中,頂點A的對邊是指哪一條邊?

動筆做:以頂點A的對邊為底,畫出三角形的高,并標出底和高。(前頁一幅圖)

在下面的表中填寫三角形的名稱和各自的特征。

名稱

圖形

特征

回答: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聯系與區別。

3、四邊形

提問:什么叫四邊形?

回答:看圖說出下面各圖的特點,再說一說圖中各字母表示什么

想一想:為什么說長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為什么說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完成125頁“做一做”中的1、2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分數應用題的復習,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思路;

2、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思想,尋找出簡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題思路;

3、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4、讓學生了解到生活與數學的關系,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培養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教學關鍵 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復習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掌握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找準單位“1”

教學步驟教學過程教學課件演示教學意圖

一、基礎訓練導入。

師:今天我們要對分數應用題做一下全面的復習。大家想一下我們解答分數應用題最關鍵的是什么?

專項訓練:

課件:練習:已知根據條件,說出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并說出有關的數量關系式。

在每道題后追問:從信息中你還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并作評價:說一說你們找單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我們以信息中的第6題為例,誰來說說,應該怎樣畫線段圖呢?根據線段圖教師問:線段圖畫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還剩的噸數應該怎樣做?

常規性基本訓練,復習找單位“1”訓練:為新知識做鋪墊。

二、根據看線段圖列式

師:誰來說說,根據線段圖應該這么列式呢?出示線段圖【教學課件演示】

注重線段圖的應用,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寫出乘法數量關系式。同時,向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三、基礎練習

基礎練習只列式不計算

師:用我們剛才復習的方法做。(學生做完后教師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誰看作單位“1”?單位“1”的量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計算?

歸納總結:請同學們把這4道題分分類,并要說出分類的依據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進行小組討論,有能力的就獨立完成。學生進行思考;在學生回答時要引導學生說出分類的依據是什么,這類題目應當怎樣解答。

嘗試練習,然后提問:這道題你是怎樣想的?分數和比聯系在一起會出現許多的新問題。出示:文藝書和科技書本數的比是1∶4。誰來說說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學課件演示】

培養學生審題要仔細,弄清數量關系。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掌握分數應用題分類的依據是。

四、對比練習

1)讀題,分別找到兩道題的單位“1”,并說說這兩道題有何不同?2)根據題意分析數量關系,然后列式計算,全班講評。

通過兩題對比,突出較復雜應用題的難點,幫助學產生加強審題意識,提高分析能力。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5

【教學內容】

統計表。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統計的意義,進一步認識統計表,掌握整理數據、編制統計表的方法,學會進行簡單統計。

【重點難點】

讓學生系統掌握統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情景導入】

1.揭示課題

提問:在小學階段,我們學過哪些統計知識?為什么要做統計工作?

2.引入課題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經常需要對一些數據進行分析、比較,這樣就需要進行統計。在進行統計時,又經常要用統計表、統計圖,并且常常進行平均數的計算。今天我們開始復習簡單的統計,這節課先復習如何設計調查表,并進行調查統計。

【整理歸納】

收集數據,制作統計表。

教師:我們班要和希望小學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級,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學介紹哪些情況?

學生可能回答:

(1)身高、體重

(2)姓名、性別

(3)興趣愛好

為了清楚記錄你的情況,同學們設計了一個個人情況調查表。

課件展示:

為了幫助和分析全班的數據,同學們又設計了一種統計表。

六(2)班學生最喜歡的學科統計表

組織學生完善調查表,怎樣調查?怎樣記錄數據?調查中要注意什么問題?

組織學生議一議,相互交流。

指名學生匯報,再集體評議。

組織學生在全班范圍內以小組形式展開調查,先由每個小組整理數據,再由每個小組向全班匯報。

填好統計表。

【課堂作業】

教材第96頁例3。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第1課時統計與概率(1)

(1)統計表

(2)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圓柱體積公式,會用公式計算圓柱體積,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等數學活動過程,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引導學生探討問題,體驗轉化和極限的思想。

3、在圖形的變換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并進一步發展其空間觀念,領悟學習數學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唯物辨證思想。

教學重點:

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并能正確應用。

教學難點: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圓柱與長方體的關系。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圓柱形容器若干個;學生準備推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用學具。

教學設想:

《圓柱的體積》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知識與技能上,通過對圓柱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在方法的選擇上,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系,通過想象、課件演示、實踐操作,從經歷和體驗中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解決問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去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節約用水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前兩天,老師家的水龍頭出了問題,擰上閥門之后,還是不停的滴水,你們看,一刻鐘就滴了這么多的水。

1、出示裝了水的圓柱容器。

(1)啟發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狀?(圓柱)你能知道這些水的體積?

(2)討論后匯報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體積;

生2:用秤稱出水的重量,然后進一步知道體積;

生3:把它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從里面量出長、寬和水面的高后再計算。

師:現在老師只有這些工具(圓柱形容器,長方形容器,半圓形容器和其他不規則容器),你怎么辦?

生1:把水到入長方體容器中

生2:我們學過了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只要量出長、寬、高就行

[設計意圖:通過本環節,給學生創設一個生活中的情境,提出問題,學習身邊的數學,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需要滲透圓柱體(新問題)和長方體(已知)的知識聯系為所學內容作了鋪墊的準備]

2、創設問題情境。

師:(課件顯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圓柱形柱子的體積,或是求壓路機圓柱形大前輪的體積,能用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

[設計意圖:進一步從實際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從問題中思考尋求一種更廣泛的方法來解決圓柱體積的問題的欲望]

師:今天,就讓我們來研究解決任意圓柱體積的方法。(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二、經歷體驗,探究新知

1、回顧舊知,幫助遷移

(1)教師首先提出具體問題:圓柱體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哪些幾何圖形有聯系?

生1:圓柱的上下兩個底面是圓形

生2:側面展開是長方形

生3:說明圓柱和我們學過的圓和長方形有聯系

師:請同學們想想圓柱的體積與什么有關?

生1:可能與它的大小有關

生2:不是吧,應該與它的高有關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引出了新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到了新知。]

(2)請大家回憶一下: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們是怎樣將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出圓面積公式的。

配合學生回答演示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想象,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由形到體;同時使學生感悟圓柱的體積與它的底面積和高的聯系,通過圓面積推導過程的再現,為實現經驗和方法的遷移作鋪墊]

2、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啟發猜想:我們要解決圓柱的體積的問題,可以怎么辦?(引導學生說出圓柱可能轉化成我們學過的長方體。并通過討論得出:反圓柱的底面積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圓柱切開,再拼起來,就轉化近似的長方體了。)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操作體驗。

把圓柱的底面積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圓柱切開,再把它拼起來,就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了。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分的&39;份數越多,形體中的越接近,也就越接近長方體。同時演示一組動畫(將圓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設計意圖: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大膽猜測、動手體驗。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索、體驗、領悟的過程中成為了發現者和創造者。]

(3)學生小組匯報交流

近似的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圓柱的體積,近似的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近似的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根據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得出圓柱的體積也等于底面積乘高。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用教具進行演示。

(4)概括板書:根據圓柱與近似長方體的關系,推導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sh

[設計意圖:首先通過學生的聯想建立圓柱體和長方體的聯系,初步建立轉化的雛形,然后再通過實踐操作,動畫演示,驗證了學生的發現,從學生的認識和發現中,圍繞著圓柱體和長方體之間的聯系,抽象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這個過程,學生從形象具體的知識形成過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認識得以升華(較抽象的認識公式)]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對錯。

(1)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都等于底面積乘高。()

(2)圓柱的高越大,圓柱的體積就越大。()

(3)如果兩個圓柱的體積相等,則它們一定等底等高。()

[設計意圖:加深對剛學知識的分析和理解。]

2、計算下面各圓柱的體積。

(1)底面積是30平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長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徑是2厘米,高10厘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靈活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3、實踐練習。

提供在創設情景中圓柱形接水容器的內底面直徑和高。

這個圓柱形容器,內底面直徑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領悟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4、課堂作業。

為了美化環境,陽光小區在樓前的空地上建了四個同樣大小的圓柱形花壇。花壇的底面內直徑為4米,高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這四個花壇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反思回顧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

[設計意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談學習收獲,可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的收獲不僅只有知識,還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板書設計:

圓柱的體積

根據圓柱與近似長方體的關系,推導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sh

教學反思:

本節的教學從生活的實際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運用已有的知識(長方體體積的計算)經驗(圓面積公式的推導)解決新的問題,在新舊知識的聯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課件演示將圓和圓柱有機的聯系到一起,使學生想象合理、聯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過想象和操作,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為較抽象的理論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強了實踐與知識的聯系,并創造性的補充了一些與學生身邊實際生活相聯系的練習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反比例關系的意義,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能依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成不成反比例關系。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

用x,y表示長方形相鄰兩邊的邊長,表1是面積24cm2的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的變化關系,表2是周長為24cm的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的變化關系。

1.根據兩個長方形的邊長變化情況把表格填寫完整。

2.填完表以后思考:

(1)說說從數據中發現了什么?

(2)表1和表2中,長方形相鄰兩邊邊長之間的變化規律相同嗎?

3.小結:長方形的一條邊的長隨著鄰邊長的增長而減少,在變化過程中,面積24cm2的長方形的相鄰兩邊長的積都是24。周長為24cm的長方形相鄰兩邊長的積都不相等,但他們的和相等。

二、自主探究:

1.王叔叔要去游長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時間如下表,你從表中發現什么?

自行車大巴車小轎車速度/(千米/時)106080時間/時1221。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再指名學生口答討論的結果。

(1)需要的時間隨著交通工具的速度的變化而變化。交通工具的速度越慢,需要的時間反而擴大;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需要的時間反而縮小。

(2)可以看出它們的變化規律是: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時間的積總是一定的。因為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時間的積都是120。提問:這里的120是什么數量?誰能說出這里的數量關系式?想一想,這個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路程一定時,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時間的乘積一定)

3、總結。

像這樣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變化時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我們就說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成反比例?

追問: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么?(乘積是不是一定?)

4、想一想。

買蘋果的總錢數一定,蘋果的單價與數量成反比例嗎?你是怎么想的?與同桌說說。

三、鞏固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2)張伯伯騎自行車從家到縣城,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3)生產電視機的總臺數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和所用的天數。

(4)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5)鋪地面積一定,方磚邊長與所需塊數。

2.奇思讀一本書,已讀的頁數與剩下的頁數的情況如下。

已讀的頁數1234……剩下的頁數797877……

提問:已讀頁數和剩下頁數能不能成反比例?為什么?

3.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請把下表填完整

分的杯數/杯65432……每杯的果汁量/ml100……

(1)表中有哪兩種量?

(2)分的杯數是怎樣隨著每杯的果汁量變化的?

(3)這兩個量成反比例嗎?

4.請舉一個成反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說說。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的是什么內容?反比例關系的意義是什么?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關鍵是什么?

教學目標

1、利用正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正比例關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

教學重難點

1、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過程

活動一: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

(一)情境一

1、觀察圖,分別把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情況填入表格中。請根據你的觀察,把數據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是否有關系?它們的變化分別有怎樣的規律?規律相同嗎?

說說從數據中發現了什么?

3、小結: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都隨邊長的增加而增加,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積與邊長的比是是一個不確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種汽車行駛的速度為90千米/小時。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如下:

2、請把下表填寫完整。

3、從表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說說你發現的規律: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小結

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并且它們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我們就說兩個量正比例。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嗎?面積與邊長呢?為什么?

師小結:

(1)正方形的周長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并且周長與邊長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

請你也試著說一說。

(2)正方形的面積雖然也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但面積與邊長的比值是一個變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不成正比例。

請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2、樂樂和爸爸的年齡變化情況如下:

樂樂的年齡/歲67891011爸爸的年齡/歲3233

(1)把表填寫完整。

(2)父子的年齡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3)爸爸的年齡=樂樂的年齡+26。雖然小明歲數增加,爸爸歲數也增加,但是小明歲數與爸爸歲數的比值隨著時間發生變化,不是一個確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齡不成正比例。

活動二:練一練。

1、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1)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2)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3)小麥每公頃的產量一定,小麥的公頃數和總產量。

(4)礦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2、根據下表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高相對應的數值,判斷當底是6厘米的時候,它們是是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隨高的變化而變化,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高的比值不變,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進行說明)

3、圓的面積與半徑成正比例嗎?你是怎么想的?與同伴交流。

4、分別舉一個成正比例和一個不成正比例的例子,同桌相互說說。

活動三:課堂小結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解比例的意義。

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會解比例。

3、強調解比例的書寫規范和計算中的靈活性,以提高同學們的審美能力和計算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2、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乘法等式。

3∶8=15∶40

二、探索嘗試,解釋交流。

1、師:同學們,進行“物物交換”活動,看圖你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寫出你的想法。

師:假設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x本小人書,你能寫出一個比例嗎?這個比例中x是多少呢?請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1)自己動腦寫出想法。

(2)小組交流。

2、師:哪個小組展示本小組的想法。

板書:4:10=14:x

解:4x=140

x=35

答:14個玩具汽車可以換35本小人書。

3、總結:

師:在比例里,如果已知任何三項你能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

對,先寫成乘法形式,再求出未知數的值。這種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三、課堂練習

1、解比例

2、根據下面的條件列出比例,并解比例。

(1)6和8的比等于36和x的比。

(2)比例的兩個內項是0。4和0。3,兩個外項是6和x。

(3)比例的第一項是4,第二項是8,第三項是x,第四項是10。

四、總結:

談談這節課的收獲?

點擊查看更多:小學數學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奧數試題、最全小學語文知識點

盡在“”微信公眾號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空間與圖形》數學教案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空間與圖形》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對稱、平移、旋轉、放大與縮小等圖形變換的特征;學會運用對稱、平移、旋轉、放大與縮小的特征進行圖形的變換。

2。在豐富的現實情境中,經歷觀察、操作、欣賞、分析、想象、創作等數學活動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欣賞圖形變換所創造出的美,進一步感受對稱、平移、旋轉、放大與縮小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數學的文化價值,感受數學的美。

4。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探討、交流、反思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對稱、平移、旋轉、放大與縮小的特征。

【教學難點】

綜合運用對稱、平移、旋轉、放大與縮小的特征進行圖形的變換,進一步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上節課我們一起整理復習了圖形的認識與測量,這節課繼續整理和復習圖形與變換的知識。(揭示課題)

二、回憶整理,再現舊知。

1。欣賞圖案:(出示課件)小精靈:“同學們好,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漂亮的圖案,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顯示五個圖案,分別為人教版“課標”教材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教科書第3頁的京劇臉譜、第6頁的紫荊花圖案、第7頁的花邊圖案,天安門圖案、第五個圖案是三個模樣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奧運福娃,依次從小到大排成一排。)

討論交流:你們能用數學的眼光來分析一下,在這些漂亮的圖案中,發現了哪些數學概念?(同桌同學互相交流,教師巡視,適當參與學生活動)

反饋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演示動態課件)

生1:花邊圖案是其中一個圖案連續向右平移得到的。

生2:京劇臉譜是經過軸對稱變換得到的。

生3:天安門城樓的圖案是一個軸對稱圖形。

生4:紫荊花的圖案是其中一個花瓣繞中心點向逆時針方向旋轉得到的。

生5:三個大小不同,模樣相同的奧運福娃是按比例放大縮小后得到的。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平移、軸對稱、旋轉、放大與縮小

提問:誰能說說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設計意圖:通過六年的學習,學生已在不同學段學習了圖形變換的知識,所存在腦子中的也是一些零散的記憶,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圖案素材,分別出示5幅觀賞性強,并藏著不同的變換特征的圖案,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在欣賞圖案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再現,避免學生空想,不僅給學生以美的熏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體會圖形的變換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對小學階段所學的平移、軸對稱、旋轉、放大與縮小的特征系統地進行整理。在此過程中,感受我國的民族文化。)

三、綜合運用,復習舊知

欣賞課本第104頁板報花邊圖案。

師:剛才我們欣賞的這些圖案大多是設計師們設計的,瞧,這是一位同學利用圖形的變換設計的板報花邊,仔細觀察,你們知道他利用了哪些變換的知識嗎?(出示課件)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適當參與學生活動。

反饋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演示動態課件)

生1:他利用了平移的知識,把第一個圖形連續向右平移5次就得到了這一排花邊。

生2:他利用了旋轉的知識,首先在豎直方向,從上至下依次畫好三個不同大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再將這一組三角形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旋轉45度7次就得到了這個圖案。

生3:旋轉的每一組三角形是依次按比例縮小排列的。

生4:旋轉的每一組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

生5:其中的每幅圖案是大小不同的三個正方形繞中心點旋轉得到的。

小結:這個板報的花邊是綜合運用了圖形變換知識進行設計的。其實人們在生活中利用圖形的變換可以設計出許許多多漂亮的圖案,讓我們至身于這繽紛多彩的世界之中。

(設計意圖:在上個環節中將所學圖形變換的知識一一再現,回顧特征,這個環節中充分利用書上提供的板報花邊圖案,呈現的是圖形與變換內容綜合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獨立觀察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圖形變換的過程,并借助多媒體進行驗證,發現這個圖案綜合運用了平移、軸對稱、旋轉、放大與縮小的知識,從整體上進一步掌握對稱、平移、旋轉、放大與縮小等圖形變換的特征,再次感受到這些變換的魅力所在。)

四、鞏固提高,拓展思維

1。做一做。

要求:仔細觀察,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想法。

2。練習二十第1題。

學生獨立在書上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全班交流匯報。

小結:有的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只有一條,有的不只一條。

3。練習二十第3題。

要求:先獨立想一想,如果還不能解決,在小組內可以利用學具轉一轉。(教師巡視、指導。)

反饋: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反饋

(設計意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讓空間感較弱的學生通過學具的操作和多媒體課件的演示,知道旋轉可使一個平面圖形變成立體圖形,切身體會到變換的趣味性和數學的好玩,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悟。)

4。練習二十第6題。

學生獨立在書上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全班交流匯報時請學生演示是怎樣畫的。

五、小小設計家。

師:今天要請你們當一回小小設計家,利用圖形的變換來設計一些你喜歡的圖案,請同學們分小組選用學具開始設計,完成之后將你的設計方法說給小組的伙伴聽聽。學生在小組內活動,教師巡視參與學生活動,并及時交流。學生作圖后展示作品,并張帖在黑板上全班欣賞交流。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是現代素質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學習的內在規律。本堂課最后,設計一個小小設計家的環節,把本課所復習的知識融入到生動有趣、樂此不疲的設計圖案當中,不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在活動中一方面加深了對圖形變換知識的認識,另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圖形的變換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領會數學的神奇與玄妙。)

六、評價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復習你有什么收獲呢?如果有,把你的收獲寫下來和這節課的作品一起存進成長記錄袋中。

七、布置作業。

練習二十第2題。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求實際距離》數學教案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求實際距離》數學教案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比例尺的知識求實際距離。

2、使學生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里的應用,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從實際生活入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進一步認識比例尺。

教學難點:

設未知數時對長度單位的正確使用。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復備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談話

上一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比例尺?誰還記得什么是比例尺?

2、教師提問

在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過“比例尺”?讓學生舉例,并說一說比例尺前項、后項的倍數關系和比例尺的實際含義。

【從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導入新課,能發現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從中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

二、體驗合作,自主探究

1、出示信息窗2,學生觀看大屏幕。

提問:從屏幕中你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板書:雛鷹少年足球隊需要幾小時到達青島?

2.師:怎樣解決雛鷹少年足球隊從濟南到達青島時所用的時間?

生可能會答道: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從濟南到青島的實際距離。

(3)要求出實際距離,得先量出圖上距離。

師:同學們的想法很正確,下面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解決。(小組合作解答,教師巡視)

3、匯報交流。

師:哪個小組先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解答的?

生:我們組先量出圖上距離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實際距離,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時間。解法如下:

解:設濟南到青島的實際距離為x厘米。

根據“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列方程為:

4/x=1/8000000

x=8000000×4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時)

師:還有不同解法嗎?

可能會有學生這樣解答

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時)

師:說一說你們是怎樣想的?

教師對學生的精彩發言進行鼓勵性評價。結合學生的發言,師生再共同完整的分析這一思考過程。

教師在巡視時,注意挑選出完成較好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其余學生在教師對同學進行評價的過程中找差距、修改、看齊。

4、師:想想上面的幾種解法,說說你喜歡哪種解法。為什么?

【通過學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種方法,使學生在解題時放開思路,加深對數量關系的理解,靈活解答。】

三、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完成“自主練習”第1題

2、完成“自主練習”第2題

【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組織練習,使學生所學知識不僅得以鞏固,而且得以運用。】

四、全課總結

請同學們說一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讓學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見解,同時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體會學習的樂趣。】

板書設計:

求實際距離

雛鷹少年足球隊大約需要幾小時到達青島?根據“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列方程為:解:設濟南到青島的實際距離為x厘米。

1/8000000=4/x

x=4×8000000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時)

答:大約需要3。2小時到達青島。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解比例》數學教案》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8

一、教學目標:

1、首先帶動課堂氣氛

2、教會學生什么是面積。

3、學習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

4、能夠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動手操作展開圓柱的側面積

三、教學難點:

圓柱側面展開圖的多樣性,并能夠將展開圖與圓柱體的各部分建立聯系,并推導出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教具準備:

圓柱表面展開圖、紙質圓柱形茶葉罐、長方形紙、剪刀、圓柱體紙盒。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起興趣。

出示:牛奶盒,紙箱,可比克。

提問(1)這些東西我們很熟悉吧!誰來說說它們是什么形狀的呢?(指名說)

(2)制作這些包裝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材料?(指名說)

師:誰能說說上一節課你學過圓柱體的哪些知識?

生:........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自制的圓柱體模型,動手摸一摸

生:動手摸圓柱體

師:誰能說一說你摸到的是哪些部分?

生:.......

師:你所摸到的圓柱體的表面,它的大小叫做表面積,我們這節課就要學習如何求圓柱體的表面積的大小。板書課題:圓柱的表面積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圓柱的側面積是一個曲面,那么怎樣才能把它變成我們熟悉的平面呢?(找學生回答問題)提問:請大家猜一猜,如果我們將圓柱體的側面(也就是這個包裝紙)展開,會是什么形狀的呢?

研究圓柱側面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茶葉罐的包裝紙展開,看看得到一個什么圖形?先猜想,然后說說,再操作驗證。這個圖形各部分與圓柱體茶葉罐有什么關系?小組交流。(學生要說清楚展開的方法不同能得到什么不同的圖形)(展開的形狀可能是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等)

1、獨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紙質小圓柱,長方形紙,剪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驗證剛才的猜想。

2.操作活動: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茶葉罐的包裝紙展開,看看得到一個什么圖形?

(2)觀察這個圖形各部分與圓柱體茶葉罐有什么關系?獨立操作后,與小組里的同學交流

3.小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識計算它的面積嗎?

4、小組匯報。(選出一個學生已經展開的圖形貼到黑板上)

重點感受:圓柱體側面如果沿著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這里要強調沿著高剪)

這個長方形與圓柱體上的那個面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是圓柱體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是圓柱體的高)

板書: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所以,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S側=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徑為r,圓柱的側面積公式也可以寫成:S側=2∏r×h

師:如果圓柱展開是平行四邊形,是否也適用呢?

學生動手操作,動筆驗證,得出了同樣適用的結論。

(因為剛才學生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剪開的,所以可能已經出現了這種情況。此時可以讓已經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學生介紹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準備好的圓柱紙盒用此法展開)

(四)、練習

求圓柱的側面積(只列式不計算)

1。底面周長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直徑是2分米,高是45分米

3。底面半徑是3.2厘米,高是5分米

(五)研究圓柱表面積

1、現在請大家試著求出這個圓柱體茶葉罐用料多少。需要計算哪幾個面的面積?需要什么條件?(指名說)

2、動畫:圓柱體表面展開過程

3、圓柱體的表面積怎樣求呢?得出結論: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4.一個圓柱形茶葉筒的高是10厘米,底面半徑是3厘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反饋)

(六),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比較有蓋,無蓋,一個蓋的圓柱物體的表面積計算的異同?多媒體出示:水管,水桶,糖盒提問:這些圓柱形物體在計算表面積時有什么不同?(指名說)

2、做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水桶,底面半徑是10厘米,高是4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得數保留整百平方厘米)重點感受:沒有蓋,至少這兩個詞語。在實際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計算得到的結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進1.這種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進一法。

3.一個圓柱形水池,直徑是20米,深2米,在池內的側面和池底抹一層水泥,水泥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六、教學結束:

布置學生用本節課所學知識制作出一個筆筒,下節課帶來送給自己的朋友。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9

教學內容:

第43頁例4,完成“試一試”“練一練”和練習十的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難點: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引導觀察,自主探究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教學比例的基本知識。

1、復習:

師: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組中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出示:

1/3∶1/4和12∶91∶5和0.8∶47∶4和5∶380∶2和200∶5

學生根據比例的意義進行判斷,教師結合回答板書:

1/3∶1/4=12∶97∶4≠5∶31∶5=0.8∶480∶2=200∶5

2、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1)介紹“項”: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

(2)3:5=18:30學生嘗試起名。

師介紹:比例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3:5=18:30

內項

外項

(3)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你還能指出它的內、外項嗎?

出示:3/5=18/30

(4)已經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規律或者性質,有興趣嗎?

師:剛才,你們是根據比例的意義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斷的。老師不是這樣想的,可很快就判斷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告訴你們,老師是運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的。

二、教學例4

1、提問:你能根據圖中的數據寫出比例嗎?

(1)引導學生寫出盡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書,同時說出它們的內項和外項。

(2)引導思考:仔細觀察寫出的這些比例式,你能否發現有沒有什么相同的特點或規律呢?

2、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探究規律。

(板書: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3、驗證:是不是任意一個比例都有這樣的規律?

⑴課件顯示復習題(4組):

1/3∶1/4和12∶9;1∶5和0.8∶4;7∶4和5∶3;80∶2和200∶5

學生驗證。

⑵學生任意寫一個比例并驗證。

教師將學生所舉比例故意寫成分數形式,追問:哪兩個是內項,哪兩個是外項,讓學生算出積并結合回答板書。通過交__連線使學生明確:在這樣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表達為:把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交__相乘,結果相等。

師:老師也寫了一個比例(板書:3∶2=5∶4),怎么兩個外項的積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你們發現的規律可能是有問題的。

引導學生得出:你舉的`例子從反面證明了我們發現的規律是正確的。因為3∶2和5∶4這兩個比是不能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

師:很有道理!同學們很會觀察,很會猜想,很會驗證,自己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在比例中,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⑶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項,即a:b=c:d,那么這個規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4)完整板書: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讀書P44頁,勾畫

5、小結:剛才我們是怎樣發現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寫了一些比例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再驗證)

6、比例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1)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么應用?

(2)做“試一試”:出示“3、6:1、8和0、5:0、25”。

A、先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

:讓學生自己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如果能組成比例就寫出這個比例式。提問:3、6:1、8和0、5:0、25能組成比例嗎?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能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嗎?

b、說出寫出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分別是幾,再分別算出外項和內項的積。

C、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組成的比例是否正確。

三、綜合練習:

1、完成練一練

(1)學生嘗試練習。

(2)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可以把四個數寫成兩個比,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斷。也可將四個數分成兩組,根據每組中兩個數的乘積是否相等作出判斷,其中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比較簡便。

2、在()里填上合適的數。

1、5:3=():4

12:()=():5

先讓學生嘗試填寫,再交流明確思考方法。

3、補充一組靈活訓練題:

A、如果讓你根據“2×9=3×6”寫出比例,你行嗎?你能寫出多少個呢?

B、你能用“3、4、5、8”這四個數組成比例嗎?若能,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C、你能從3、4、5、8中換掉一個數,使之能組成比例嗎?

四、全課小結:

同學們真行!不僅探索發現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還能自覺地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去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項。

能告訴我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么嗎?你覺得學了它有什么用處?

五、課堂作業。

1、做練習十第1、3題

2、獨立完成2、4題

板書設計:

比例的基本性質

3:5=18:30

內項

外項

6:4=3:24:6=2:34:2=6:33:6=2:4

3×4=6×2

a:b=c:dad=bc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10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70~71頁例2、練一練,第73頁練習十一第4~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假設”的策略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過程的不斷反思中,感受“假設”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解決用假設的策略時總量變化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假設時數量的復雜關系。

教學過程:

一、出示問題,討論策略

1、出示例2,讀題。

2、小組討論:你準備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用什么策略?

3、你準備怎樣假設呢?

二、自主探索,運用策略。

1、出示提問:

(1)這題告訴了我們哪些條件,要求什么問題?

(2)你是怎樣理解題中數量之間關系的?

通過交流理解:1個大盒里的球的個數+5個小盒里球的個數=80,1個大盒里球的個數—8=1個小盒里球的個數,或者1個

小盒里球的個數+8=1個大盒里球的個數。

2、列式計算:

(1)你能根據假設后的數量關系列示解決嗎?

(2)提問:如果假設6個全是大盒,球的總數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請大家先想一想,再根據這樣的假設算出結

果,看看答案是不是相同。

集體評議,重點討論球的總數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引導比較:

(1)剛才我們用兩種思路解決了例2,假設6個全是小盒或者假設6個全是大盒,雖然假設的方法不一樣,但你發現

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

小結。

三、反思比較,內化策略。

1、比較異同。

引導: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例1,明確了假設的策略,今天又學習了例2,用假設的策略解決了另一類比較復雜的問題。回想一下,例1和例2的條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解決時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同桌討論后全班交流。

2、反思內化。

引導:回顧例1和例2解決問題的過程,你有什么體會?

四、拓展應用,鞏固策略

1、做練一練第1題

提問:兩種不同的假設有什么區別,解題時有什么不同?

讓學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2、做練一練第2題。

指出:當已知大、小兩種量相差多少時,用假設策略時要按假設的方法,思考總量有什么變化,是增加了多少還是

減少了多少。

3、做練習十一第5題

引導學生課業用三種不同的假設方法說明。

五、全課總結:

1、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本領?你有什么想法或還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2、作業:

完成練習十一第4、6、7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11

【教材分析】

正比例是刻畫某一現實背景中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的數學模型,從常量到變量,是學生認識過程的一次重大飛躍。通過學習,學生可以進一步加深對過去學過的數量關系的理解,初步學會從變量的角度來認識兩種量之間的關系,感受函數的思想方法。同時這部分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號這一內容,既可以鍛煉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生活的意識,通過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為進一步學習函數知識奠定扎實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認識了比、比例的意義,掌握了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雖然學生在過去學習用字母表示數和運算律的過程中,對變量的思想有一些感知,但真正用函數的觀念探索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是從本課開始的。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結合生活實例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方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設計理念】

數學學習應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探索。”在認真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本節課的設計,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2.讓學生經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注重積累數學學習經驗,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4.注重學生過程的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不斷認識、調整自我,建立自信心。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實例認識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學生在認識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變量的特點,感受用數學模型表示特定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和方法,獲得從生活現象中抽象出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意識,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獲得一些學習成功的體驗,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學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設疑,鋪墊銜接。

1.談話:看到“正比例的意義”這個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2.結合現實情境回憶常見的數量關系。

【設計說明:數學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正比例的意義建立在對常見的數量關系間變化規律探索的基礎之上,適當的回顧既有利于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又為探究新知做好準備,有效溝通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二、合作探究,發現規律。

1.教學例1

出示例1的表格,讓學生說一說表中列出的是哪兩種量。并聯系這輛汽車的行駛過程,體會表中行駛時間和路程之間有什么關系。

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和比較表中數據,說一說這兩種量分別是怎樣變化的。

組織反饋,并通過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里的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汽車的行駛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

談話:請大家進一步觀察表中數據,這輛汽車行駛的時間喝路程的變化是否有一定的規律?

預設:

(1)一種量擴大到到原來的幾倍,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一種量縮小到到原來的幾分之幾,另一種量也隨著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幾。

(2)路程除以對應時間的商都是一樣的,也就是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值都是80。

根據學生的交流的實際情況,如果學生不能主動發現規律的,及時引導學生寫出機組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問:這個比值表示什么?你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上面幾個量之間的.關系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提問:括號里的“一定”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結合這個式子說一說上面的例子中汽車行駛路程和時間的變化規律嗎?

小結: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當路程和對應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時,我們就說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關系,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請學生完整地說一說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成什么關系。

【設計說明:正比例的意義比較抽象,建立正比例的概念,首先要對變量有比較充分的感知。為此,在呈現表格后,先引導學生聯系汽車行駛的過程體會到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是在不斷變化的,再通過觀察和比較進一步體會到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這既有利于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感知變量的特點,又滲透了變量和自變量的含義,有利于學生初步體會變量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表格,討論時間和路程的變化規律,并對學生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充分預設,既為學生自主發現規律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具體活動中經歷學習過程,獲得對正比例意義的充分感知。在揭示文字表達式后,讓學生交流這里的“一定”表示什么意思,并結合文字表達式說一說兩種量的變化規律,促使學生對已經積累的感性認識進行抽象和概括,為進一步揭示正比例的意義做好準備。】

2.教學“試一試”。

讓學生自主讀題,根據表中已經給出的數據把表格填寫完整。

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表格,先想一想購買鉛筆的數量和總價是怎樣變化的,再寫出幾組對應的總價和數量的比,并比較比值的大小,看這兩種量是按什么樣的規律變化的。

提問:這里總價好數量的比值表示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讓學生結合上面的關系式,判斷鉛筆的總價和數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設計說明讓學生繼續結合具體的實例進一步感知成正比例的量的特點,積累對成正比例的量的感性經驗,為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提供更豐富的感性認識。】

3.抽象概括

請大家回顧一下,例1和“試一試”中分別是什么樣的兩種量?成正比例的兩種量有什么共同特點?

啟發: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別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正比例關系可以用什么樣的式子來表示?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并揭示課題。

請大家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設計說明:引導學生回顧例1和“試一試”的學習過程,說一說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共同特點,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通過抽象和概括得到正比例關系的字母表達式,既可以促使學生主動把已經積累的的感性經驗上升的理性認識,獲得對正比例意義的準確把握,又有利于學生初步感悟數學抽象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符號化的思想,發展數學思考。】

三、分層練習,豐富體驗

1.“練一練”第1題。

出示題目后讓學生說一說表中列出了哪兩種量,這兩種量是怎樣變化的。

討論: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是按什么規律變化的的呢?請大家先寫幾組相對應的的生產零件的數量和所用時間的比,并比較比值的大小,再想一想這個比值表示什么,可以用什么樣的式子表示題中幾種量之間的關系。

學生按要求活動,并組織反饋。

提問:張師傅生產零件的數量和時間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2.“練一練”第2題。

出示題目后,請學生說一說表中列出的是哪兩種量,它們是怎樣變化的,在獨立進行判斷,并交流判斷時的思考過程。

3.練習十第1題。

先請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發現訂閱數量與總價的變化規律的,可以用什么樣的式子表示它們的關系,為什么說訂閱的總價和數量成正比例關系?

4.練習十第2題。

出示題目后,讓學生按要求在方格紙上把正方形放大,并演示放大后的正方形,并說說是怎樣畫出放大后的正方形的,放大后的正方形的邊長各是多少厘米。

出示題中的表格,讓學生獨立填表并比較填出的數據,說一說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是按什么規律變化的,它們是否成正比例;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是按什么規律變化的,它們是否成正比例。

結合學生的回答小結。

追問: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關鍵看什么?

【設計說明:緊緊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針對地設計練習,既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掌握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的過程和方法,又有利于學生初步體會變量的特點,感悟函數的思想,發展用數學語言表達的能力。】

四、反思回顧,提升認識

談話交流: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怎樣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系?你還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板書設計】

正比例的意義

兩種相關聯的量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12

第一單元負數

第一課時負數

教學內容:

教材2-4頁例題及“做一做”的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了解負數的作用,感受運用負數的需要和方便。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又不是負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正數和負數以及讀法和寫法。

教學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學具準備:

溫度計、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現象)

1、游戲:我們來玩個游戲輕松一下,游戲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戲規則: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電梯上升15層(下降15層)。

2、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①、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識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虧了500元)。④零上10攝式度(零下10攝式度)。

3、談話:老師的一位朋友喜歡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幾個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幫他留意了一下這幾個地方在未來某天的最低氣溫,以便做好出門前衣物的準備。下面就請大家一起和我走進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片頭)

例1

1、認識溫度計,理解用正負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溫度。

看教材:首先來看一下南京的氣溫。

這里有個溫度計。我們先來認識溫度計,請大家仔細觀察:這樣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攝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現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攝式度嗎?(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個0,表示0攝式度)。

上海的氣溫:上海的最低氣溫是多少攝式度呢?(在溫度計上撥一撥)撥的時候是怎樣想的呢?(在零刻度線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氣溫比0℃要高,是零上4攝式度。

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氣溫:北京又是多少攝式度呢?與南京的0℃比起來,又怎樣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個手勢來表示它和0℃的關系嗎?(對,北京的氣溫比0度低,是零下4攝式度)你能在溫度計上撥出來嗎?

比較: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三個地方的最低氣溫。仔細觀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氣溫,它們一樣嗎?(不一樣,一個在0℃以上,一個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氣溫比0℃高,是零上4攝式度,我們可以記作+4℃,讀作正四攝式度,寫的時候先寫一個正號(指出是正號不是加號,意義和讀法都不同了)再寫一個4(板書),大家跟我一起來比劃一下。+4也可以直接寫成4,把正號省略了。所以同學們所說的4℃也就是+4℃。(板書)

②、北京的氣溫比0℃低,是零下4攝式度。我們可以用-4℃來表示零下4攝式度(板書-4)。跟老師一起來讀一下。寫的時候可以先寫一個負號(指出是負號不是減號)再寫一個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劃一下。

小結:通過剛才對三個城市的溫度的了解,我們知道記錄溫度時,以0℃為界線,用象+4或4這些數可以來表示零上溫度,用-4這樣的數可以表示零下溫度。

2、試一試:學生看溫度計,寫出各地的溫度,并讀一讀。

3、聽一段中央臺的天氣預報,將你聽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溫度記錄下來。

4、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得出:以零攝式度為界線,零上溫度用正幾或直接用幾來表示,零下溫度用負幾來表示。

三、學習珠峰、吐魯番盆地的海拔表達方法(P4第2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從山腳到山頂,氣溫相差很大,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關的。最近經國家測繪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我們觀察課本上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圖,從圖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們再來看新疆的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圖。你又能從圖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導學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記錄一下這兩個地方的海拔嗎?

(1)、交流: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可以記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

魯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記作:-155米。(板書)

(2)、小結:以海平面為界線,+8844.43米或8844.43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

面以上的高度,-155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組討論,歸納正數和負數。

1、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收集到了一些數據,我們可以用這些數來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還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們觀察一下這些數,它們一樣嗎?你們想幫它們分分類嗎?

2、學生交流、討論。

3、指出:因為+8844.43也可以寫成8844.43米,所以有正號和沒正號都可以歸于一類。提出疑問:0到底歸于哪一類?(引導學生爭論,各自發表意見)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類的,老師可以出難題:我覺得0可以分在4它們一類啊,你們怎么來說服我?

②、如果有學生發表分三類的,有的分兩類的,可以引導他們互相爭論。

4、小結:我們從溫度計上觀察,以0℃為界限線,0℃以上的溫度用正幾表示,0℃以下的溫度用負幾表示。同樣,以海平面為界線,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們用正幾來表

示,低于海平面我們用負幾表示。0就象一條分界線,把正數和負數分開了,它誰都不屬于。但對于正數和負數來說,它卻必不可少。我們把象+4、4、+8844.43等這樣的數叫做正數;象-4、-155等這樣的數我們叫做負數;而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板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這節課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正數和負數。(板書:認識正數和負數)

五、聯系生活,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2、3題

2、你知道嗎:水沸騰時的溫度是____。水結冰時的溫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溫度是。

3、討論生活中的正數和負數

(1)、存折: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來的錢為標準,取出了800元記作-800;存入了1200元記作1200元,還可以記作+1200元)

(2)、電梯: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為界線,地平面以上一層我們用1或+1來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層)。老師現在要到33層應該按幾啊?要到地下3層呢?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正數和負數。在我們的生活中,零攝式度以上和零攝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與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義,我

們都可以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

七、布置作業

《冠魔新干線》第1頁的練習。

第二課時負數

教學內容: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

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借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15-85.6+0.9-+0-8283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了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溫是____攝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學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現什么規律?

B、在數軸上分別找到1.5和-1.5對應的點。如果從起點分別到.5和-1.5

處,應如何運動?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并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6,但是-8〈-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總結: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

2、練習一第6題。

3、實踐題記錄小組同學的身高和體重,以平均身高體重為標準記為0m或(0kg)。超過的記為正數,不足的記為負數,然后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

四、全課總結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五、布置作業

《冠魔新干線》第2頁的練習。

第三課時

內容:認識負數練習

1、先讀一讀下面這些溫度,在寫下來。

汽油蒸發的溫度是四十攝氏度。()

汽油凝固的溫度是十八攝氏度。()

金星表面的最高溫度是四百六十五攝氏度。()

2、先讀一讀,再把這些數放入相應的框內。

正數:()

負數:()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13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能力目標:

能運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會組比例。

情感目標:

感受數學的奧秘,培養數學興趣。

教學重、難點教學

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能根據比例的意義寫比例.

突破重點、難點設想根據上學期“比的認識”,怎樣的兩張圖片像的問題、讓學生明確兩種相關聯的量成相除關系,且它們的比值相等時,這兩個比組成比例關系。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教學活動及主要語言預設學生活動預設

一、創境激疑

上學期學習“比的認識”時,我們討論“圖片像不像”的問題。請同學們聯系比的知識,再想一想,怎樣的兩張圖片像?(比值相等)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深入探究。

回顧

產生疑問

二、互動解疑

1、比例的意義

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要求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提出要求。

(1)寫出每個圖片的長與寬的比

(2)求出各比的比值

(3)觀察特點,寫出規律

板書:

圖片A:6:4=3:2=1.5

圖片B:3:2=1.5

圖片C:8:3=2.66……

圖片D:12:8=3:2=1.5

圖片E:12:2=6

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連接起來,這種等式叫做比例,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比例的相關知識,板書課題。

結論:像12:6=8:4,6:4=3:2這樣表示兩個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鞏固練習:

(1)要求每個學生寫出一個比例,教師巡視指導且批閱。

(2)要求每個學生寫出一個比例,同桌交流。

(3)做一做教材表格的題,完成后由教師批改。

2、認識比例各部分名稱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在12:6=8:4中,12,6,8和4都是該比例的項。

在比例中,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例如:12:6=8:4中12和4是比例6和8是比例

觀察

先獨立思考

指名匯報

共同發現、小結

理解

自主思考

小組內交流探究

匯報交流

獨立填寫

同桌交流

指名匯報

三、啟思導疑

1、同學們發現了一種新的判斷兩個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比值相等)

2、這節課我們一直類比著比學習比例,比與比例僅一字只差,它們會有什么區別呢?(比是兩個數相除,是一個算式;比例是兩個比相等,是一個等式)

指名談發現

理解

識記

四、實踐運用

(一)填一填。

1、在4:7=48:84中,4,7,48,84,叫比例的(),其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

2、用6,3,9,8組成一個比例是()。

(二)下列那幾組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為什么?

(1)4:5和8:20

(2)15:30和18:36

(3)0.7:4.9和140:20

(4)1/3:1/9和1/6:1/8

(三)按要求寫一寫。

1、先寫出比值是3的兩個比,再組成比例。

2、根據1.2×25=0.6×25寫出兩個比例式。

獨立思考

指名匯報

評價訂正

五、總結評價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什么樣的兩個量成正比例關系?

自由小結

板書設計:比例的認識

12:6=8:4

6:4=3:2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14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解比例的意義,學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2、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比和比例的意義,進一步認識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重點:認識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做第32頁復習題。

出示復習題。讓學生先思考可以怎樣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來確定里的數;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質,把已知的一個比的前項、后項同時擴大。]讓學生根據思考的方法在括號里填上數。指名口答結果,老師板書括號里的數。

2.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下面的比例改寫成積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x:4=1:2

提問;根據積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題里的x嗎?

3.引入新課。

在上面兩題里,第1題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項。(板書:求比例里的未知項)從第2題可以看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里另外一個未知項.這種求比例里的未知項,就叫做解比例。(板書課題)現在,我們就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2。

出示例2。提問: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解比例,求出未知項x嗎?自己先想一想,有沒有辦法做。再試著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怎樣想的,第一步的根據是什么,并向學生說明解比例的書寫格式。

2、教學例3。

出示例題,讓學生用比例形式讀一讀。讓學生解答在自己的練習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過程,老師板書。讓學生說一說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質寫出積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數x。

3、教學“試一試”。

提問已知數都是怎樣的數。讓學生自己解答。學生口答是怎樣做的,老師板書。

4、小結方法。

提問:你認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要怎樣解比例?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學生分兩組,每組兩道題,做在練習本上。

2、做練習六第8題。

讓學生做在課本上,指名口答。

3、做練習六第l0題。

學生分兩組,每組一題,做在練習奉上。要求寫出檢驗過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檢驗過程,老師板書檢驗過程。并說明檢驗時把x代入原來的比例,看兩邊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練習六第11題。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看能寫出多少個比例。

四、講解思考題

提問:根據題意,兩個外項正好互為倒數,你想到什么?(積是1)兩個外項的積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個內項嗎?

五、課堂小結

這堂課學習的什么內容?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怎樣解比例,

六、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六第6題第(1)~(4)題,第7題。

家庭作業:練習六第6題第(5)、(6)題,第9題和思考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正確判應用題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對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學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解答應用題,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

3、培養學生的判斷分析推理能力。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15

教學內容:

教材2-4頁例題及“做一做”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了解負數的作用,感受運用負數的需要和方便。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又不是負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正數和負數以及讀法和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具學具:

溫度計、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現象)

1、游戲:我們來玩個游戲輕松一下,游戲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戲規則: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電梯上升15層(下降15層)。

2、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①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識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虧了500元)。

④零上10攝氏度(零下10攝氏度)。

3、談話:老師的一位朋友喜歡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幾個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幫他留意了一下這幾個地方在未來某天的最低氣溫,以便做好出門前衣物的準備。下面就請大家一起和我走進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片頭)

例1

1、認識溫度計,理解用正負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溫度。

看教材:首先來看一下南京的氣溫。

這里有個溫度計。我們先來認識溫度計,請大家仔細觀察:這樣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攝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現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攝氏度嗎?(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個0,表示0攝氏度)。

上海的氣溫:上海的最低氣溫是多少攝氏度呢?(在溫度計上撥一撥)撥的時候是怎樣想的呢?(在零刻度線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氣溫比0℃要高,是零上4攝氏度。

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氣溫:北京又是多少攝氏度呢?與南京的0℃比起來,又怎樣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個手勢來表示它和0℃的關系嗎?(對,北京的氣溫比0度低,是零下4攝氏度)你能在溫度計上撥出來嗎?

比較: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三個地方的最低氣溫。仔細觀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氣溫,它們一樣嗎?(不一樣,一個在0℃以上,一個在0℃以下)。

①上海的氣溫比0℃高,是零上4攝氏度,我們可以記作+4℃,讀作正四攝氏度,寫的時候先寫一個正號(指出是正號不是加號,意義和讀法都不同了)再寫一個4(板書),大家跟我一起來比劃一下。+4也可以直接寫成4,把正號省略了。所以同學們所說的4℃也就是+4℃。(板書)

②北京的氣溫比0℃低,是零下4攝氏度。我們可以用-4℃來表示零下4攝式度(板書-4)。跟老師一起來讀一下。寫的時候可以先寫一個負號(指出是負號不是減號)再寫一個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劃一下。

小結:通過剛才對三個城市的溫度的了解,我們知道記錄溫度時,以0℃為界線,用象+4或4這些數可以來表示零上溫度,用-4這樣的數可以表示零下溫度。

2、試一試:學生看溫度計,寫出各地的溫度,并讀一讀。

3、聽一段中央臺的天氣預報,將你聽到城市的最低和溫度記錄下來。

4、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得出:以零攝氏度為界線,零上溫度用正幾或直接用幾來表示,零下溫度用負幾來表示。

三、學習珠峰、吐魯番盆地的海拔表達方法(P4第2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從山腳到山頂,氣溫相差很大,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關的。最近經國家測繪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2、我們觀察課本上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圖,從圖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們再來看x疆的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圖。你又能從圖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導學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記錄一下這兩個地方的海拔嗎?

(1)交流: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可以記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記作:-155米。(板書)

(2)小結:以海平面為界線,+8844.43米或8844.43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

面以上的高度,-155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組討論,歸納正數和負數。

1、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收集到了一些數據,我們可以用這些數來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還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們觀察一下這些數,它們一樣嗎?你們想幫它們分分類嗎?

2、學生交流、討論。

3、指出:因為+8844.43也可以寫成8844.43米,所以有正號和沒正號都可以歸于一類。提出疑問:0到底歸于哪一類?(引導學生爭論,各自發表意見)

①如果都同意分三類的,老師可以出難題:我覺得0可以分在4它們一類啊,你們怎么來說服我?

②如果有學生發表分三類的,有的分兩類的,可以引導他們互相爭論。

4、小結:我們從溫度計上觀察,以0℃為界限線,0℃以上的溫度用正幾表示,0℃以下的溫度用負幾表示。同樣,以海平面為界線,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們用正幾來表示,低于海平面我們用負幾表示。0就象一條分界線,把正數和負數分開了,它誰都不屬于。但對于正數和負數來說,它卻必不可少。我們把象+4、4、+8844.43等這樣的數叫做正數;象-4、-155等這樣的數我們叫做負數;而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板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這節課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正數和負數。(板書:認識正數和負數)

五、聯系生活,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2、3題

2、你知道嗎:水沸騰時的溫度是____。水結冰時的溫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溫度是

3、討論生活中的正數和負數

(1)存折: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來的錢為標準,取出了800元記作-800;存入了1200元記作1200元,還可以記作+1200元)

(2)電梯: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為界線,地平面以上一層我們用1或+1來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層)。老師現在要到33層應該按幾啊?要到地下3層呢?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正數和負數。在我們的生活中,零攝式度以上和零攝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與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義,我們都可以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

七、布置作業

《家庭作業》第1頁的練習。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16

教學內容:

教材第4頁的例2和“試一試”、“練一練”,練習二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納稅和稅率,理解和掌握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初步培養學生的納稅意識,繼續感知數學就在身邊,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

2.培養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進一步體會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感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應用價值,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難點:

正確、熟練地運用百分數的知識進行納稅的計算。

預習題:弄清什么是納稅?怎樣納稅?納稅的意義是什么?(課前布置學生上網查詢相關信息)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有關納稅的一些資料;教學光盤及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認識、了解納稅

納稅是根據國家稅法的規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體或個人收入的一部分繳納給國家,用于發展經濟、國防、科學、文化、衛生、教育和社會福利事業,以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保衛國家安全。因此,任何集體和個人,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稅收的種類主要有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所得稅等幾種。我國的稅收逐年增長,到20_年,全年稅收收入已達到30866億元。(進行納稅意識教育)

提問:你知道生活中到稅務部門納稅的事嗎?那么究竟什么是納稅,納稅額應該怎樣計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納稅的有關知識。板書:納稅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2

出示例2:星光書店去年十二月份的營業額約為5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6%繳納營業稅,這個書店去年十二月份應繳納營業稅約多少萬元?學生讀題。

提問:想一想,題里的營業額的6%繳納營業稅,實際上就是求什么?怎樣列式計算?你們會做嗎?試試看!

學生嘗試練習,集體訂正,教師板書算式。

強調:求應納稅額實際上就是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也就是把應該納稅部分的總收入乘以稅率百分之幾,就求出了應納稅額。

2.我們怎樣計算呢?

方法1:引導學生將百分數化成分數來計算。

方法2:引導學生將百分數化成小數來計算。

3.做“試一試”

提問:這道題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買摩托車共付的錢。

學生板演與齊練同時進行,集體訂正。

4.學生在課本上完成練一練。

三、同步練習

1.練習二的第1、2題。

指名學生讀題,讓學生說明算式里的每個數據的意思。

學生獨立思考后練習,交流時請學生說說解題思路,教師及時了解學生解答情況。

2.練習二第3題。

學生讀題后,教師簡單介紹個人所得稅的知識。

學生獨立思考并列算式計算,然后交流。

四、拓展提高

1.練習二的第4題。

我國20_年10月公布的個人所得稅征收標準:個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稅。月收入超過1600元,超過部分按下面的標準征稅。

不超過500元的5%

超過500元~2000元的10%

超過2000元~5000元的15%

------

李明的媽媽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們各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多少元?

在這道題中,李明的媽媽應納稅的收入是1800元嗎?為什么?全班展開討論李明媽媽的納稅的收入應為多少元?稅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應納稅額為多少?他的稅率又是多少呢?

介紹分段納稅,最后讓學生分別求出李明的爸爸媽媽各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

將三段不同的收稅看作三個檔次,先用總收入減去1600,看超過的部分是屬于哪個檔次,如果超過的部分少于500,屬第一檔次,用超出的部分乘以5%;如果超過的部分大于500小于2000就屬第二檔次,第一檔次的稅肯定要交,用500乘5%,再用(超出部分-500)乘10%,然后相加;如果超過的部分大于2000小于5000就屬第三檔次,第一、二檔次的稅肯定要交,用500乘5%,1500乘10%,(超出部分-2000)乘15%,再相加。

關鍵是這里第一、二檔次的,要全額交稅。

五、課堂回顧

提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內容?認識到什么?如果沒有納稅,國家就籌集不到必要的資金為大家辦事。因此,我國憲法規定每個集體和公民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希望同學們長大了爭當納稅先鋒,為祖國的繁榮貢獻力量!

六、布置作業

課內作業: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

納稅問題

營業額×5%=營業稅

60×5%=3(萬元)

答:應繳納營業稅3萬元。

爸爸月收入2500元,應分兩段來納稅:

2500-1600=900元

500×5%=25元

(900-500)×10%=40元

25+40=65元

答:爸爸應繳納個人所得稅65元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1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扇形統計圖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確描述扇形統計圖所反映的有關數據。

2.使學生能正確運用扇形統計圖反映有關數據,提高處理數據的技能,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3.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重點:

扇形統計圖。

難點:

發現統計圖中存在的數據不清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設疑自探:

呈現扇形統計圖

某校學生最喜歡的文藝節目情況統計圖

1.問:從圖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喜歡同一首歌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45%

喜歡相聲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18%

喜歡小品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25%

喜歡其他文藝節目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12%

(2)喜歡同一首歌的人數最多

絕大部分同學都喜歡同一首歌,小品和相聲

喜歡其他文藝節目的人數最少

2.說一說這是什么統計圖,它有什么特征?

(1)扇形統計圖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總量的百分之幾

二、解疑合探:

教學例

出示課文例題統計圖

下面是一幅彩電市場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統計圖

(1)從圖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牌彩電占市場銷售量的20%

B、牌彩電占市場銷售量的15%

C、牌彩電占市場銷售量的10%

D、牌彩電占市場銷售量的`8%

其他品牌彩電占市場銷售量的47%

(2)有人認為A牌彩電最暢銷,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①學生獨立思考,分析題中的數量

②小組交流,學生在小組中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匯報交流結果

經過討論,交流,使全體同學懂得:在“其他”里面還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暢銷的彩電。所以,從這個統計圖不能判斷出哪個品牌的彩電最暢銷。

(3)建議

上面這幅統計圖提供的數據不清,無法全面地反映有關彩電市場各品牌占有率的情況,你有什么修改建議?

①通過交流,使學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額應該是最小的部分,這樣才能全面地反映各個數量占有率的情況,突出扇形統計圖的特征和作用。

②建議:在進行數據整理時,將“其他”當中的一些品牌彩電所占份額單單獨計算,在統計圖中詳細標出它的占有率

三、質疑再探: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領?有哪些收獲?

2.你還有什么問題,提出來與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解決。

四、運用拓展:

1.完成課文練習十一第1題

(1)說一說,你從圖中得到哪些信息。

(2)從圖中你能判斷出喜歡哪種文藝節目的人數最多嗎?為什么?

(3)你有什么修改建議?

2.布置作業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最新篇18

教學內容:

課本第29——30頁例2和“練一練”,練習五第6-9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知道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可以用乘法計算。

2、通過操作,觀察,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難點:

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以及計算方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你想不想繼續往下學?在學新課之前我們先來復習一下上節課的內容。

復習:計算下面各題,并說出計算方法。

3/7×25/8×11/10×5

上面各題都是分數乘以整數,說一說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以及計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1、教學例2

出示例2的圖,然后出示條件:

小芳做了10朵綢花,其中1/2是紅花,2/5是綠花。

引導學生理解:“其中12“是什么意思?

使學生明白是10朵中的1/2,然后出示問題

紅花有多少朵?

引導學生看圖理解:求紅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1/2

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

學生可能列式:10÷2=5(朵)

在此基礎上指出:求10朵中的1/2是多少,還可以用乘法計算。

教師說明要求,學生列式解答。

在此基礎上教學第(2)題,怎樣解決

(2)綠花有多少朵?

可以先讓學生在圖中圈一圈,借助圈的過程理解求綠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這樣的2份是多少,引導學生用以前的方法解決。

10÷5×2=4(朵)

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求10朵的2/5是多少也可以用10×2/5來計算。

學生獨立計算,訂正時指出:

計算10×2/5可以先約分

2、引導學生進行比較

通過對上述兩個問題的計算,你明白了什么?

小組討論:10朵的2/5,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這樣的2份是多少。

計算10×2/5時要先約分,實際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

引導小結: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的第1題。

先讓學生根據題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

2、做練一練的第2題。

通過填空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

3、練習五第6、7題。

四、課堂總結

本節課學習了那些內容?通過學習你有那些收獲?還有那些疑問?

五、布置作業

練習五第8、9題。

教學反思:

6927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动配料系统_称重配料控制系统厂家| 灰板纸、灰底白、硬纸板等纸品生产商-金泊纸业 | 上海软件开发-上海软件公司-软件外包-企业软件定制开发公司-咏熠科技 | 真空冷冻干燥机_国产冻干机_冷冻干燥机_北京四环冻干 | 北京银联移动POS机办理_收银POS机_智能pos机_刷卡机_收银系统_个人POS机-谷骐科技【官网】 | 二手回收公司_销毁处理公司_设备回收公司-找回收信息网 | 聚氨酯保温钢管_聚氨酯直埋保温管道_聚氨酯发泡保温管厂家-沧州万荣防腐保温管道有限公司 | 耐热钢-耐磨钢-山东聚金合金钢铸造有限公司 | 塑料异型材_PVC异型材_封边条生产厂家_PC灯罩_防撞扶手_医院扶手价格_东莞市怡美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 制氮设备_PSA制氮机_激光切割制氮机_氮气机生产厂家-苏州西斯气体设备有限公司 | 【ph计】|在线ph计|工业ph计|ph计厂家|ph计价格|酸度计生产厂家_武汉吉尔德科技有限公司 | 江苏农村商业银行招聘网_2024江苏农商行考试指南_江苏农商行校园招聘 | 电动球阀_不锈钢电动球阀_电动三通球阀_电动调节球阀_上海湖泉阀门有限公司 | 邢台人才网_邢台招聘网_邢台123招聘【智达人才网】 | 济南保安公司加盟挂靠-亮剑国际安保服务集团总部-山东保安公司|济南保安培训学校 | 广东恩亿梯电源有限公司【官网】_UPS不间断电源|EPS应急电源|模块化机房|电动汽车充电桩_UPS电源厂家(恩亿梯UPS电源,UPS不间断电源,不间断电源UPS) | 济南网站策划设计_自适应网站制作_H5企业网站搭建_济南外贸网站制作公司_锐尚 | 2025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 舞台木地板厂家_体育运动木地板_室内篮球馆木地板_实木运动地板厂家_欧氏篮球地板推荐 | 合肥升降机-合肥升降货梯-安徽升降平台「厂家直销」-安徽鼎升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粘度计NDJ-5S,粘度计NDJ-8S,越平水分测定仪-上海右一仪器有限公司 | 钢木实验台-全钢实验台-化验室通风柜-实验室装修厂家-杭州博扬实验设备 | 细石混凝土泵_厂家_价格-烟台九达机械有限公司 | 首页-瓜尔胶系列-化工单体系列-油田压裂助剂-瓜尔胶厂家-山东广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浙江华锤电器有限公司_地磅称重设备_防作弊地磅_浙江地磅售后维修_无人值守扫码过磅系统_浙江源头地磅厂家_浙江工厂直营地磅 | 密集架-密集柜厂家-智能档案密集架-自动选层柜订做-河北风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苏州西朗门业-欧盟CE|莱茵UL双认证的快速卷帘门品牌厂家 | 新密高铝耐火砖,轻质保温砖价格,浇注料厂家直销-郑州荣盛窑炉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 百度爱采购运营研究社社群-店铺托管-爱采购代运营-良言多米网络公司 | 安全,主动,被动,柔性,山体滑坡,sns,钢丝绳,边坡,防护网,护栏网,围栏,栏杆,栅栏,厂家 - 护栏网防护网生产厂家 | 标准件-非标紧固件-不锈钢螺栓-非标不锈钢螺丝-非标螺母厂家-三角牙锁紧自攻-南京宝宇标准件有限公司 | 粘度计,数显粘度计,指针旋转粘度计| T恤衫定做,企业文化衫制作订做,广告T恤POLO衫定制厂家[源头工厂]-【汉诚T恤定制网】 | 无线讲解器-导游讲解器-自助讲解器-分区讲解系统 品牌生产厂家[鹰米讲解-合肥市徽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水平筛厂家-三轴椭圆水平振动筛-泥沙震动筛设备_山东奥凯诺矿机 包装设计公司,产品包装设计|包装制作,包装盒定制厂家-汇包装【官方网站】 | 泉州陶瓷pc砖_园林景观砖厂家_石英砖地铺石价格 _福建暴风石英砖 | 骨密度检测仪_骨密度分析仪_骨密度仪_动脉硬化检测仪专业生产厂家【品源医疗】 | 铸铝门厂家,别墅大门庭院大门,别墅铸铝门铜门[十大品牌厂家]军强门业 | 爆破器材运输车|烟花爆竹运输车|1-9类危险品厢式运输车|湖北江南专用特种汽车有限公司 | 单机除尘器 骨架-脉冲除尘器设备生产厂家-润天环保设备 | 小型铜米机-干式铜米机-杂线全自动铜米机-河南鑫世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