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從踏進小學學校的第一天起,我們就被告知好好學習數學,因此我們要從生活的一點一滴開始感受數學的奧妙,提高數學素養。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新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新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1
《觀察物體》: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94~95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實際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并能辨認從某個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能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談話:小朋友,你們喜歡拍照嗎?劉老師拍了兩張學校校門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課件出示校門的照片)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
小結:同一個校門,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樣子是不同的。
談話:老師這里還有兩張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嗎?(課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導:仔細觀察這兩張照片,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觀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樣子也不同。
[評析:讓學生觀察自己學校校門和教室的照片,學生有話可說,興趣高漲,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識經驗。]
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生活中的物體。(板書課題:觀察物體)
二、合作探究
1、指導觀察。
出示并介紹小猴。
示范:下面我們來觀察小猴,請小朋友看老師是怎樣觀察的。(邊說邊示范)我先觀察小猴的前面,像這樣(從前面平視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師看到的是這里四幅圖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圖片讓學生選擇)
讓每個小組的1號小朋友學著老師的樣子觀察小猴的前面,師生共同評價。
繼續示范:再觀察小猴的左邊,(教師轉到小猴的左邊)這回老師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圖片呢?(一邊看,一邊從四幅圖片中找出相應的圖片)哦,是這一張圖片。(舉起小猴左側面的圖片)
談話:下面請每組的四個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
學生按要求活動,并從四幅圖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教師巡視,注意糾正不規范的觀察姿勢。
反饋:請每組1號小朋友舉起你看到的小猴圖片,(學生舉起圖片)說一說,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分別讓每個小組2、3、4號小朋友舉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并說一說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較:(舉起每個組2、4號小朋友選擇的圖片)這兩張圖片,分別是每個組2、4號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們分別是哪個小朋友看到的嗎?你是怎樣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邊臉時,是從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邊臉時,是從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評析:教給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是有效組織觀察活動的前提。讓學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的圖片,有利于學生初步體會觀察者的位置與所看到的視圖的對應關系。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區分小猴的左側面和右側面,突破了本課的'難點,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觀察的位置不同,觀察的結果也不同。]
2、換位觀察。
談話:剛才每個組的四個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觀察了小猴,每個小朋友觀察到的小猴的樣子都是不一樣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樣子嗎?請每個小組的小朋友按這樣的順序(手指順時針方向)換個位置再觀察,并在四張圖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圖片。
學生觀察后,組織反饋。
繼續換位觀察,使每個學生都分別從四個位置觀察小猴。
提問:通過剛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小猴,你發現了什么?
[評析:換位觀察,并找到相應的視圖,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觀察者的位置與視圖的對應關系,從而深刻體會到觀察同一個物體,觀察的位置不同,觀察到的結果也不同。]
3、學會判斷。
談話:小紅、小云、小芳和小玉也為這只小猴拍了照片(出示第二個例題的情境圖),你知道下面這些照片(出示四幅圖片)分別是誰拍的嗎?
學生回答,并闡述理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完成連線。(著重讓學生弄清判斷從左側面和右側面看到的視圖的方法。如:當學生說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圖時,要讓學生說一說是根據什么判斷的,是怎樣想的)
[評析:引導學生應用已經積累的觀察經驗,通過想像判斷每一張照片分別是誰拍的,把學生的認識水平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樣子不同”,上升到“根據看到的視圖,判斷觀察者的位置”這一層次,加深了學生對觀察者的位置與視圖的對應關系的理解,發展了空間觀念。]
三、活動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題。
談話:我們已經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個物體,看到的樣子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瞧,校園里有一輛汽車,(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三個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觀察這輛汽車,你知道右邊的圖分別是誰看到的嗎?
學生獨立完成后,組織反饋。
2、“想想做做”第3題。
談話:請小組長拿出這樣的茶壺,(出示茶壺)像這樣放在桌上,(放在一個小組的桌上)你能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圖嗎?
學生到黑板上分別指出自己看到的視圖。
提問:你能說出你們組其他三個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圖嗎?(著重引導學生根據壺嘴和壺把的朝向判斷茶壺的左視圖和右視圖)
四、課堂總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新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2
《生日》: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經歷數據的調查,收集和整理過程,并能根據數據回答一些問題。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的重要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道四季的劃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節。
教學重點:
1、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
2、用方塊統計圖表示統計結果。
3、采用不同的'調查方法。
4、比較、分析、判斷,提出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難點:
1、采用不同的調查方法。
2、能對調查的時間做出合理的推斷。
教具準備:
1、在小黑板上寫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備掛在黑板上使用。
2、日歷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今天是幾月幾日?有今天過生日的同學嗎?
2、明明今天過生日,他帶來了生日蛋糕和我們共同分享,我們一起為他唱個《生日歌》,好嗎?
3、同學們,你們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嗎?誰來說說?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學生日在什么季節?該怎么辦呢?
二、玩中學
1、說一說。
說一說你的生日是幾月幾日?你知道是什么季節嗎?
2、分一分。
哪幾個月是春季?哪幾個月是夏季?哪幾個月是秋季?哪幾個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樣劃分的?
(1)小組討論。
(2)全班交流,匯報討論結果。
(3、說一說你有什么好方法記住四季的劃分?
3、調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調查同學們的出生季節。
(2)小組交流:怎樣收集和整理調查得到的數據?
4、涂一涂。
在統計表格中涂色,整理數據。
5、說一說。
(1)哪個季節過生日的同學最多?
(2)夏季和冬季過生日的同學有幾名?
(3)如果你們班某個同學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個季節過生日。
(4)從圖中你還能發現什么?
三、全課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統計的作用可大了,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需要用統計呢?
四、布置作業
1、調查一下你們村里,有多少學生讀小學、初中、高中、大學。
2、一個季度有多少個月?
新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米尺、軟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提問學生自己的哪個手指的寬是1厘米。
2、讓學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實際長度。
3、用學生尺量數學教科書的長和寬,并回答量的結果。
4、一名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一名學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長。發現了什么?引出米尺。讓學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后,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場的長用哪種尺方便些?”
教師說明:“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厘米作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學習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認識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并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兩人一組量出1米、2米、3米的長度給大家看。
4、量出1米長的繩子,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這根繩子有多少厘米。教師提問:“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學生回答后,
教師板書:1米=100厘米。并讓學生齊讀兩遍。
三、拓展運用:
1、教師出示1盤卷尺,告訴學生這是1盤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較長的距離。量跳遠的距離。
2、找一找你身邊有什么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厘米
200厘米=( )米
實踐活動:試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度。
量跳遠的距離。
(指導學生:要先確定兩個點,一個是跳的起點,另一個是跳完后腳后跟所在的點(終點)。量的時候,尺子要從起點拉到終點,尺子要放平拉直,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新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4
《加減混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加減混合所表示的意義,掌握加減混合的計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10以內數的加減混合計算。
2、過程與方法:同學經歷從實際情境中籠統出加減混合計算數學問題的過程,直觀地理解加減混合計算的意義。在學習活動中,經歷觀察、比較、籠統和概括等思維過程,發展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使同學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并培養同學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加減混合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協助同學理解加減混合式題的意義和計算順序,正確計算。
2、教學難點:理解加減混合式題的意義和計算順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分組進行比賽,激發學習積極性。
(二)創設情境
1、復習: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指生回答。
9-3-4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4+3+2你是怎么算的?(生回答:)
連加連減題在算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答:都是先算前兩數,然后用得數再和第三個數進行計算。(也就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課件出示)師:這里有四只丑小鴨,每只丑小鴨身上都帶著一道題,只要同學們把這些題解決了,丑小鴨們就會變成美麗的天鵝。誰來幫幫它們?
2、新課引入。
師:丑小鴨們變成了美麗的天鵝,它們飛呀飛呀,飛到一個美麗的湖邊,它們紛紛落入湖中盡情地嬉戲著。
(三)探究新知
1、學習例1。
(1)教師電腦演示:(湖面上有4只天鵝,又飛來了3只天鵝。)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湖里有4只天鵝,又飛來3只天鵝,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幾只天鵝?”的問題。
師:那應該怎樣列式?板書:4+3
(2)教師操作屏幕,重現湖里有4只天鵝,又飛來了3只,再飛走2只的場面。
師:看到這一情景,誰能完整地來說一說,并提出問題呢?
生:湖里有4只天鵝,又飛來了3只,再飛走了2只,現在還有幾只?我們該怎么列式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寫上-2,把算式寫完整并讀算式。
⑶誰能再讀一讀這道題,對照圖畫來說一說4+3-2所表示的意義。(指名說)
⑷觀察:這個算式和我們剛學過的連加、連減有什么不同?能給它取一個名字嗎?(學生自由發言。)
⑸引出課題:像這樣既有加法又有減法的運算,我們把它叫做加減混合。(板書:加減混合。)學生齊讀課題。
2、類比探究算法。
⑴那么4+3-2該怎么計算呢?
①學生同桌討論,互說計算過程。
②學生匯報。師板書:4+3-2并標明計算順序。
(先算4+3得7,再算7-2得5。)
③教師小結。(板書得數“5”。)
3、學習例2。
電腦演示例2:湖中4只天鵝,先飛走2只,又飛來3只。
師:美麗的小湖上,天鵝又發生了新變化你能把圖意說給大家聽嗎?
⑴學生說圖意。
⑵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⑶誰來列式?(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⑷翻書試著計算4-2+3。
⑸交流匯報計算過程。
生:先算4-2得2,再算2+3得5。
師:為什么先算4-2?計算第二步時是哪兩個數相加?
教師配合學生的回答在算式中標明注出計算的順序。
4、師生共同小結:加減混合計算順序。(從左到右)
(四)反饋練習
1、完成第75頁做一做。(課件出示圖畫)
⑴說圖意,并提出數學問題。
⑵列式計算。
⑶說說算式7-3+4=8的意義和計算順序。
2、游戲:小青蛙找家。(練習十二第2題)
⑴班齊唱《小青蛙找家》每組選派一名代表戴上頭飾,幫小青蛙找家。
⑵分組讀算式,并說出計算順序。
⑶對學生進行熱愛大自然,保護益蟲的教育。
3、解密大行動。
⑴獨立完成計算卡上的10道式題。
⑵游戲規則:任選一題算出得數,如果這個得數是下方這5個密碼中的一個的話,你們組可相應獲得兩顆星星。
⑶請同學說出得數,并說出計算過程。給說中密碼的那組加星星。
4、小結比賽結果。
(五)課堂總結。
引導學生小結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運算順序。
(六)布置作業。
1、把課本第75頁說給爸爸媽媽聽。
2、算一算
1+6-2= 6-5+8= 9-6+5=
4-3+9= 6+4-5= 4+2+4=
新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夠學會使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對事物進行統計。
2、能力目標:能夠運用統計的方法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進行整理。能根據統計表提出問題。
3、情感目標:認識到統計的價值,感受到統計對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能夠使用不同標準的分類方法對事物進行分類統計。
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
教師:“今天是孫老師第一天給同學們上課,孫老師非常高興,你們能告訴老師今天與老師合作的同學有幾個嗎?”
(學生數,并回答:“30個”)
教師:“女同學有幾個?男同學有幾個?”
(學生數,回答:“男生有15個,女生有15個)
教師:“同學們數的真認真,老師把我們的30位同學分成了八個小組,今天八個小組進行一個比賽,看哪個小組表現得好,就得老師手中的金星,本節課得星最多的將是我們的小擂主。”
二、導入
教師:“現在我們這兒的天氣已經非常冷了,可是在美麗的海南島卻十分溫暖,大家想不想跟老師一起到哪里的海濱浴場游覽一下?”
生:“想。”
三、新授
1、初次接觸
師:“大家請看大屏幕。”
(出示圖片)
教師:“來到美麗的海南島,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同學們觀察的真是太仔細了,現在你能不能將海濱浴場的游人按照性別,也就是男、女進行分類,數一數男的有幾人?女的有幾人?”
(學生開始動手數,并匯報)
教師:“我們一起驗證一下。”
(教師指,學生一起數)
教師:“男的有15人,女的有14人,那么合計,也就是一共有多少人呢?”
(學生回答:“29人”)
教師:“同學們數的真是太仔細了,那你能不能把這些數據填在這樣的表格中?”
(教師出示幻燈片)
教師:“好,拿出表1,開始填,看誰填的好,填的準。”
(學生填表1)
教師:“那位同學上臺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學生展示)
教師:“這位同學真勇敢,我們給他鼓勵一下,哪位同學再上來展示一下?”(隨時加星)
教師:“同學們表現的真是太棒了,剛才我們用的這種整理數據的方法,就是統計,也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新內容。那么海濱浴場的人只能按男女進行分類嗎?可不可以采用其他方法進行分類?”
(學生討論并發言)
教師:“同學們的方法真多,下面小組選一種你們最喜歡的方法,進行人數的清點,把整理的數據填入表2中。看哪個小組選則的方法好,整理的速度快。”
(學生動手填表)
教師:“哪個小組上臺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學生展示)
(第一個展示過程中,向學生介紹,從這個統計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以后的讓學生自己說從統計表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引出課題,進行鞏固
教師:“同學們表現的真是太好了,你們看,海上還有許多漂亮的彩色船只,有大有小,現在你能用我們剛才學過的統計方法對海上的船只進行分類統計嗎?(學生:“能。”動手填表)
(學生展示)
教師:“剛剛我們把海上的游人和船只進行了統計,那你們能告訴老師,統計有什么好處嗎?”
學生回答:“簡便、清晰、一目了然。”
教師:“你們真是一群善于觀察的好孩子,這不,小麗有一個漂亮的衣柜,可是里面卻十分亂,褲子、上衣、裙子都堆到了一起,(出示幻燈片)你能幫小麗用我們學過的統計的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嗎:”
(學生動手填表)
教師:“哪位同學,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
(學生展示,說:“我是將衣服分成了羽絨服、褲子、裙子三類,其中褲子四件,裙子七件,羽絨服三件。合計十一件。”)
教師:“說得真好,還有沒有其他的分法?”(學生回答,即使發星)
教師:“我替小麗謝謝大家了,快樂的40分鐘馬上就要結束了,看看我們的得分情況,我們也進行一個統計。(師生合作完成戰績統計表)
教師:“現在本節課小擂主已經產生,他們是幾組?”
(學生回答,獎發金星)
教師:“非常感謝大家的合作,我希望大家回家可以運用我們今天學的知識,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柜、書櫥、書包。做一個會做事的好學生,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