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島版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那么,在他們的眼里,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新青島版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新青島版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
2、認識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并能完成相應的圖表。
3、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做出簡單的預測。
教學重難點:
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做出簡單的預測。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小朋友喜歡“六.一”兒童節嗎?(喜歡)六一兒童節是小朋友的節日,電視臺的叔叔阿姨準備給小朋友送上一份節日禮物——動畫片大餐,那么小朋友們都喜歡什么樣的動畫片呢?他們請老師幫忙調查一下。昨天老師對二(2)班的小朋友進行了調查。老師根據調查情況制作了一幅統計圖
(出示二(2)班同學最喜歡的動畫片情況統計圖)
二、活動探究,認讀統計表
(一)認讀縱向統計圖表
1、先獨立思考:請你仔細觀察統計圖,從統計圖面,你知道了什么?想好的舉手
2、同桌交流:有好多小朋友已經知道了,那么請你跟你的同桌說一說、比一比誰從圖中了解的信息多。
3、反饋交流:
師:誰愿意向大家說一說從統計圖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喜歡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人最多,喜歡看《西游記》的人最少。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看邊上有24就是個人(喜歡《喜羊羊和灰太狼》的這部分涂得)(實際上這種統計圖我們可根據各種直條的高矮一眼看出喜歡什么節目的人最多、最少。我們來數一數各涂了幾格)
師:這邊上有哪些數?這些數告訴我們什么?我們一起來數一數喜歡看的人數《喜羊羊和灰太狼》。 師:從統計圖里你還知道什么?
生2:喜歡《海綿寶寶》的小朋友有8人--------
師:(我們來數一數)誰還有補充嗎?
生3:喜歡《海綿寶寶》的人數和喜歡《貓和老鼠》的人數一樣多
師:你是怎么知道喜歡《海綿寶寶》的人數和喜歡《貓和老鼠》的人數一樣多的?
生3:它們都是8人,
師:我們還可以從它們的高度上看出它們是一樣高的。你還會去比較 想法跟別人不一樣,誰還能像他這樣去比較它們之間的關系呢?
生4:喜歡-------比——多或少幾人,一共有幾人?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4、預測:根據這個調查結果,你認為電視臺的叔叔阿姨在六一兒童節會播放什么動畫片當作節日禮物送給大家呢?為什么?
過度:電視臺的叔叔阿姨的想法也跟我們小朋友一樣,會在六一兒童節那天為我們送上節日禮物,大家高興嗎?
(二)認讀橫向統計圖
過渡:六一兒童節我們不僅能收到電視臺叔叔阿姨的禮物,我們學校也要為大家慶祝節日,學校準備舉行一些體育活動,由于學校學生有1000多個受場地限制,學校要求每個班只選一個體育項目,請你從下面四個體育項目中選一個喜歡的,想好舉手
1、生成統計表
指名不同學生回答,意見產生分歧
師:要決定到底舉行什么活動怎么辦?
生:數一數,統計
生成統計表
2、制作統計圖:
師:根據這個統計表我們能不能制成統計圖呢?怎么制作?
生:在踢毽子那里畫6格
師:怎么畫?為了能讓大家一眼看出6格我們可以想個什么辦法?一般把數字寫在下面
師:再怎么畫?為了區別不同的項目,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顏色。
3、讀統計圖:
師:在這個統計圖中,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
4、預測:根據這副統計圖,你認為我們班組織哪項活動小朋友們的歡迎?為什么?(那么我們班就決定組織跳繩活動)
5、比較兩幅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用直條表示人數,一格都表示一個人,都用不同的顏色
不同點:橫、豎不同,說一說橫豎都表示什么。
(三)體驗統計的全過程
過渡: 有那么多的人要為我們慶祝節日,我們要精神飽滿的玩一天,要有精神就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剛才我們都計算出了自已每天的睡眠時間我們把它做成一個統計表和統計圖好嗎?
1、做統計表:要統計一組同學的睡眠時間有什么方法?誰來說一說
(小組完成統計表、集體檢查)
2、畫統計圖:請根據統計表中的結果畫好統計圖,比一比誰畫得對又漂亮
3、評價統計圖
4、全班匯總
5、讀統計圖
6、小秘密:10歲小朋友一般應保證每天10時的睡眠,知道這個小秘密和我們班小朋友睡眠情況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只有保證了充足的睡眠時間,我們才有健康的身體去學習、生活,希望小朋友能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三、延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統計圖表,你們見到過哪些的統計圖表呢?
師:同學們見識可真廣,老師也從網上找到了一些統計圖表。
課件展示各種統計圖表:有折線形的、條形的、圓形的、地圖形的。
統計圖的花樣可多了,今后我們會繼續學習統計知識,有興趣的小朋友課后可以收集一些統計圖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發現些什么,好嗎?
新青島版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操作的活動中,初步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發展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5、引導學生關心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數學。
教學重點:
1、初步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教具準備:各種秤、各種實物
教學過程:
(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學們,你們最喜歡吃爸爸媽媽做的什么菜?老師最喜歡吃糖醋排骨,你們喜歡吃嗎?老師剛才從一位有名的廚師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說這樣做肉香味美,你們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樣配料的?
2、你們從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誰愿意來說一說?
3、對呀!克與千克都是用來表示物體輕重的單位,我們把它叫做質量單位。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兩個質量單位:克與千克(揭示課題)
4、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物體的質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單位的,誰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說一說。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A、感知1克的重量
(1)看來同學們對克與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們來猜一猜你們桌面上的哪個物體大約是1克呢?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它大約就是1克呢?
對了,我們可以來稱一稱。
(2)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幾種常見的秤?
(出示盤秤、臺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
師:你在哪見過這些秤?
師:同學們都沒見過天平,下面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天平。(介紹天平的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體來天平上稱一稱(師邊幫助邊講解稱的方法)
同學們你們每個人都有一枚2分硬幣,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說說感覺怎么樣?(很輕)稱比較輕的物體的時候,我們通常用“克”作單位。
(3)操作實踐:小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幣,輪流用手掂一掂體會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大約重1克?
(5)拿一袋鹽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個重一些?不許用秤稱,用手來掂一掂感覺一下你判斷的正確嗎 ?
B、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學們,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用克來表示嗎?對了,還有千克,下面請小組內用手來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體。
那么重1千克的物體還用天平來稱合適嗎?
(2)認識盤秤、彈簧秤:當指針指向1時,表示1千克,指向2時表示幾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稱幾千克的物品?指針指向小1,應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后的小5呢?( Kg表示什么?g表示什么?)
(3)用準備好的秤,小組來秤一秤1千克鹽后匯報,任意稱你身邊的物體。指名再來秤1千克的水果,裝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數一數有多少個?
(4)下面每個人都一手拿鹽,一手拿2分的硬幣,掂一掂感覺有什么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訴小組同學。
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兩個國際質量單位克與千克,知道了稱較重的物體一般用千克作單位。小明卻遇到了一道難題,你們愿意用你學的知識幫幫他嗎?
(5)出示練習十八的第一題和第四題
C、千克與克的關系。
同學們猜一猜老師手里拿的一袋精鹽是500什么?再拿一袋,現在是多少克?一袋腌制鹽是1什么?那么我們可以說一袋腌制鹽和兩袋精鹽是什么關系呢?他們之間加上什么符號呢?
1千克=1000克 1Kg=1000g
(等號左右兩邊表示的質量相等,但單位不同)那么現在你說1千克里有多少個1克呢?
小結:克與千克有著這樣的關系,下面我們就來腦筋急轉彎
出示練習十八的第五題
(三)鞏固練習、解決問題
1、判斷
(1)一個乒乓球約重15千克( )
(2)小胖今年7歲,約重2千克。( )
(3)1千克鐵比1千克棉花重。( )
(4)小紅的體重是35Kg。( )
(5)一箱蘋果重300g。( )
(6)克和千克都是長度單位。( )
2、稱一稱
同學們,稱體重要用什么秤?猜猜它以什么作單位?(千克,人比較重)你知道自己的體重嗎?我們來稱一稱吧!
請三名同學上來,猜猜誰最重,誰最輕。分別稱出體重,找出最輕和最重的。
老師建議:希望瘦小的同學不要挑食,過胖的同學要科學飲食,人人爭取有個健康的身體,好嗎?
4、同學們的精彩表現吸引來了一頭可愛的小豬,緊接著來了一只大公雞,大公雞還下了一個大雞蛋,它們來是想讓你們幫助它們解決一件它們的煩心事,你們愿意嗎?一位糊涂的小朋友把他們的體重給弄混了,你們能為他們找到合適的重量嗎?
(四)質疑小結、概括評價:
1、同學們,這節課你學得高興嗎?,你有哪些收獲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2、概括:今天我們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比一比,認識了質量單位“千克”和“克”,而且能運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么除了今天認識的克與千克,你還知道哪些質量單位嗎?(可以向學生介紹斤、兩、公斤、噸)
(五)課后實踐
同學們回家后,量量你的身高和體重,再問問媽媽你出生時的身高和體重,制作一個自我小檔案,體會一下媽媽養育你所付出的艱辛,讓我們用成績來回報父母。
新青島版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比一比的活動,掌握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方法,能用符號表示萬以內數的大小。
2、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3、通過多形式活動,結合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
教學重點:
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總結并熟練掌握和運用比較大小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我們的祖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名山大川更是讓世人心馳神往。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走近幾個美麗的風景區,在領略美麗風光的同時學到一些數學知識。
二、(出示情景圖)。
1、觀察情境圖,尋找數學信息。
2、根據情境圖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1)誰?誰最低?
(2)比較黃山和泰山誰高?
(3)恒山和華山比較,哪座山比較高呢?
三、自主學習
根據提出問題選擇一到二個問題,小組討論學習。
四、匯報學習情況
板書:位數不同 直接比
位數相同,比首位
首位相同,依次比
五、你能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填一填嗎?
( )<( )<( )<( )
六、提高訓練
我們都是兩個數兩個數地比較,你們敢不敢一次比較6個數,把6個數從小到大的排列?
1、(課件演示題目)387,809,1752,345,99和4300。
2、獨立思考解決,思考用什么符號連接排序。
3、小組討論:這么多數,怎樣能很快從小到大排列呢?
4、匯報討論結論。
生可能會把這些數分成了兩位數、三位數和四位數三類。 指導學生一起用這個方法來試一試。
七、鞏固練習
完成課后練習1、收玉米。2、比較大小
八、課堂總結
學生說一說這節課的收獲,老師和學生共同總結萬以內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板書設計:
比一比
位數不同 直接比
位數相同,比首位
首位相同,依次比
新青島版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認識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間 的關系,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實際意義,積累測量經驗,初步發展空間觀念。
2、能根據情境選擇長度單位,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體會單位的實際意義,初步發展估測意識。
3、通過尋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強對分米和毫米實際意義的體會,并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練習。
教學重點:
通過測量活動,體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
教學難點:
用分米、毫米表示物體的長度,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教學過程:
一、師生交流,復習舊知。
1、猜測老師的身高。
師:經過一個學期的共同學習,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現在,誰知道老師的身高是多少?大膽地猜一猜吧!
學生猜測。
師:我來告訴大家,我的身高是1米64厘米。
(猜測教師的身高是我精心設計的與學生的課前交流,不僅能創設輕松融洽的課堂氛圍,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而且學生在表述時會自然而然的用到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的知識,為下面的學習與探究進行鋪墊。)
2、回憶米和厘米
師:老師的身高,用到了兩個長度單位,是哪兩個?(米和厘米)誰還記得米用哪個字母來表示?厘米呢?你們能用手比比一米有多長嗎?那一厘米有多長呢?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說說,用手比一比。
(由于本課必須在具有長度單位米和厘米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探索,所以我在介紹過自己的身高后,及時復習兩個長度單位,開展“說”字母的表現形式,比長度大約有多長,想兩者之間的關系,三個連貫的小活動,既避免學生在下一環節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測量吸管的長度。
師:(出示吸管)小朋友們都有一根吸管,拿起來看一看,想一想,估計一下。吸管大約有多長嗎?
學生說說,并說明理由。
師:我們估計的準確嗎?用尺子認真的量一量。
學生量一量,說說結果。
(吸管是教師自制的學具,它們是統一長度單位10厘米。這是因為在備課時。我認為教材設計的第一次“讓學生估測10厘米長的鉛筆”不夠現實,于是用自制的吸管代替。這樣便于課堂操作,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更有效的節約了課堂學習時間。課程改革實驗提倡的一個觀點就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要創 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師既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創造者,把教材看作是促進學生發展的一個工具,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完全可以對教材進行再創造。)
2、認識“分米”
師:老師告訴你們:吸管的長度是10厘米,也可以說是1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寫成1dm。在你們的尺子上找出1分米長的一段,用手比一比。學生用手比一比。
師:請你用手勢表示出1分米大約有多長。你比得準確嗎?可以把吸管放上去比比看,仔細看看并記住1分米有多長。閉上眼睛能想象出1分米大約有多長嗎?想出來了再睜開眼睛用手勢比給同桌看一看,互相用尺子量一量,看誰比得更準確。
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請小朋友用眼睛仔細地找一找吧!看看自己的身體上、學習用品,也可以想想一些教室里的物品和家里的物品。
(由于長度單位的認識、長度空間觀念的建立,具有很強的抽象性,所以在認識“1分米大約有多長”的活動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幫助學生建 立1分米長度的空間觀念。第一步,我先讓學生估測吸管大約有多長,再用工具準確測量,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初步感知1分米。第二步借助尺子、吸管用手勢反 復比出1分米的長短,建立1分米長度的觀念。第三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加深對1分米長度的認識。)
3、探究米、分米、厘米之間的關系。
師:剛才,大家找到了那么多生活中大約是1分米的物品,那你能在米尺上找到1分米嗎?找一找,米尺上從哪兒到哪兒是1分米?2分米從哪兒到哪兒?5分米呢?
指名指一指。
師:想一想,分米和米之間會有什么關系呢?請你們四人小組在一起討論討論。
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通過指一指米尺上的1分米、2分米、5分米從哪兒到哪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長度單位分米。
在找的活動中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從0—10是1分米,從30—40厘米是1分米,從15到25
厘米也是1分米,不僅是數感的培養,更為學生創造了開放式探究學習的方式)
4、認識毫米
師:剛才,大家吸管測量得非常認真,現在請你們拿出一根較短的鉛筆,用尺子量量鉛筆有多長?
學生量一量,匯報。
師:剛才大家量的鉛筆的長度有的是整厘米數,有的是幾厘米多幾小格,有的是幾厘米少幾小格,請你們看一看尺子,仔細數一數1厘米中間有幾個小格?
學生數數,說說。
師:大家的意見不一樣!老師把一厘米放大了,我們一塊兒數一數,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
多媒體課件展示動畫,共同數出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
師: 1厘米中有10小格,誰知道每小格的長是多少?對每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1毫米可以寫成1mm,誰能說說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現在,誰能再準確的說出你剛才測量的鉛筆有多長?
學生說說。
師:1毫米大約有多長呢?拿出1分硬幣,先看一看硬幣的哪一部分長度大約是1毫米?用尺子量一量看,你看得對嗎?對,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 米。你能用手勢比一比1毫米大約有多長嗎?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住一分硬幣,(平放)把硬幣小心地取出來,看一看,1毫米大約有多長!
(學生鉛筆的長度是不同的,在學生動手測量發現不一定是整一數時,在內心能產生一種思索,需要用一個比厘米更小的單位來表示,于是就自然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另外,學生有了“1分米”的知識作為基礎,在認識毫米時,可以適當的縮短時間,使課堂節奏有松有馳。課改后,要求教師對每一節課的設計要有彈性,根據課堂進程,及時變化。由于可能有部分學生課前就知道一些毫米的知識,在介紹毫米時,要根據當時孩子們的狀況及時調整,學生可以自己認識的事物教師 不要越俎代雹。)
5、小游戲:“神奇的手指”
師:剛才,同學們學得非常認真,下面,我們做個小游戲,好嗎?(好)請把學具輕輕向前推!游戲的名字是:神奇的手指。注意聽清要求:仔細看老師的手指,先閉合,然后慢慢張開。如果你認為手指之間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1厘米、1分米,就及時喊停,看誰觀察得最仔細,估計得最準確。
教師手指閉合,學生估測,教師注意用工具檢測學生估計得是否準確。
請同桌的兩個同學互相玩游戲,注意用工具及時檢驗你估計的長度是否準確。
(當學生情緒漸落到低潮時,教師要注意設置一個或多個情景活動,進一步調動學生,來形成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在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后,由于學具較 多,學生又有愛動愛摸的天性,部分學生可能會產生一些浮躁的情緒。讓學生收拾好學具,用動感的小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僅能巧妙地調控課堂,更是對所學的長度單位的系統整理。)
三、回顧整理,交流收獲。
師:大家游戲玩得真開心,下課以后,大家還可以繼續玩!現在,注意看黑板,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學生匯報
四、實踐應用,鞏固反饋
1、判斷。
師:利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可以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下面,讓我們判斷,這些話說得對嗎?
數學書厚約5毫米。 一拃長約10分米。
小紅身高138厘米。 課桌高約7厘米。
1棵大樹高5分米。 跳繩長2毫米。
2、估一估,量一量。
除了判斷別人的話是否正確,我們還可以測量自己喜歡的物品。
多媒體課件出示表格及要求。
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學生動手量,全班交流。
(數學來自生活,自然最終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孩子們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之后,我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物品進行估計和測量,將數學知識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這樣有利于孩子們進一步培養長度觀念,而且也讓孩子們對數學更加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