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學習數學是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生從實際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再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去,這樣的認知過程,實現數學知識的建構,促進知識結構的最優化。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 通過實物的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并比較物體的輕與重。
2. 能用正確的語言描述物體的輕與重并進行比較。
能力目標
通過生活實踐用自己的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游戲、實踐的過程激發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實踐,用自己的方法比較得出物體的輕與重。
教學難點:
和生活相結合,選擇合理的方法比較輕重。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一)比一比
師: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師在講臺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
師:現在誰能說出老師手里的這兩樣物品哪個重,哪個輕?(多媒體出示:蘋果和氣球;書和骰子)請同學們觀察物體,告訴同桌的好朋友,誰重誰輕?
師:你們為什么能一下子判斷出來呢?
小結:這是因為在平時生活中我們都拿過它們,所以可以直接憑生活經驗用眼睛觀察來進行判斷。
(二)猜一猜
老師這里有兩個一樣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東西,你們能猜出哪個盒子重,哪個盒子輕嗎?(學生猜測)
師: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測,你有什么好辦法來比較出兩個物體的輕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稱、蹺蹺板等)
師:小朋友想出了這么多好辦法,那今天我們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輕與重吧。(出示課題:輕與重)
二、探究新知
(一)掂一掂
師:剛才小朋友都想到了許多好方法,可是當我們身邊沒有天平和蹺蹺板這些工具時該怎么辦?(用手掂一掂)現在誰愿意上來感受一下老師手里的這兩個盒子哪個重、哪個輕?
告訴大家你的感覺是什么樣的?(請學生上來掂一掂,得出答案)
師:米老鼠給我們大家準備了很多禮物,等會兒我們也用“掂一掂”的方法來任選兩樣物體比一比輕重。
現在每組的桌子上都放了氣球、生梨、蘋果和礦泉水,每個小組可以任選其中的兩個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輕重。(要求:每個小組的小朋友任選兩樣物體來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
()和()比()比()重()比()輕
(請3~4個小朋友來說一說)
師:在我們剛剛比較的過程中,哪個物品是最重的?哪個物品是最輕的?(氣球最輕,水最重)
師:氣球的外表形狀,為什么比較下來是最輕的?(因為里面是空氣)
師:物體的輕與重與物體的大小有沒有關系?(沒有)
師小結:比較物體輕重,不能只看大小,物體的重量與它的材質有關,大的不一定就重。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種比較輕與重的方法。
(二)拎一拎
1. 師:(出示課件)現在米老鼠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蘋果,它還用剛才掂一掂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輕重,你們看行不行?(不行,因為數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會全掉在地上)
師:那我們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來比較它們的輕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辦法)
師:我們把蘋果全放在紅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黃色的袋子里用手來拎一拎。(請2~3個小朋友上來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訴大家。(梨的總重量要比蘋果的總重量重)
2. 很多小朋友都想嘗試下拎一拎的感覺,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誰的書包重,誰的書包輕,然后把與同桌合作的結果告訴大家。
3. 學生交流。(我同桌的書包輕,我的書包重)
(三)吊一吊
1. 師:老師這里的梨和蘋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測不出輕重,你有什么好辦法來比較出它們的輕重嗎?(生:用天平秤來稱一稱)
師:這個辦法不錯,可是如果沒有這些工具的時候還可以用什么好方法進行比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來比較輕重)
師演示:應該看哪一段的長度?(橡皮筋的長度)
請小朋友上來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長度。
2. 比較礦泉水和生梨。
師小結:在同樣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體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長。
三、觀察實驗,比較輕與重
1. 師出示媒體:海綿、吸鐵石、膠水、夾子、玩具車;
師:誰能想個好辦法將這些東西從輕到重擺放整齊?(小組討論交流)
(1. 用手估測,2個2個比較;2. 2個2個吊起來比較;3. 把這5種物品全都吊上去)
師:哪種方法會比較方便?(全吊上去)
師:其實,根據生活經驗我們已經可以猜出誰是最輕的。(海綿)誰是最重的。(吸鐵石)
2. 學生動手實驗證明,并記錄結果(從輕到重)
填寫在書上的表格內。
3. 學生交流
把5件物品都掛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輕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長說明這個物體最重。
4. 請小朋友上來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長度?
四、知識拓展
1. 出示課件:小朋友都玩過蹺蹺板,當蹺蹺板停止晃動,像現在這樣時,你能說出誰比較重嗎?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輕。小胖的一邊已經蹺下去了,而小巧蹺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
師:如果他們兩人一樣重,那蹺蹺板兩邊的高度會怎樣?(一樣高)
2. 師出示圖片。
師:你從這幅圖里看懂了什么?(2個蘋果=4個香蕉;1個蘋果=2個香蕉)
師:要使蹺蹺板兩邊的重量不一樣,你有什么好辦法?(生答)
師:如果再加1個蘋果,那右邊要加幾個香蕉才能使它們一樣重呢?(2根香蕉)
3. 課后拓展練習
小木箱一箱可裝4瓶飲料,大木箱一箱可裝8瓶飲料,那么12箱小木箱裝的飲料的重量和6箱大木箱的飲料的重量哪個重、哪個輕?
12×4=48(瓶)
6×8=48(瓶)
(一樣重)
師:有時候我們還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來比較物體的重量。
五、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本領?通過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目的要求:
使學生明確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算理。初步會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數。
教學重點: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復習7、8、9的乘法口訣。 (指名背誦)
2、根據圖意,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
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出結果的?
師: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出結果的?
生1:有3組學生做手工,每組4人,一共有12人?
生2:我是這樣列式的:4+4+4=12人
生3:3×4=12人
生4:4×3=12人
二、新授
(一)教學例1
1、根據主題圖,引導學生布置教室,提出問題。
2、(1)有56面小旗,掛呈行,平均每行幾面?可以怎樣列式?
師:可以怎樣列式?你是怎么樣想?
生1:平均每行8面。
生2;平均每行7面。
板書:56÷8=( ) 56÷7=( )
師:討論怎樣計算才正確?
生1:第一個算式對。
師:第一個算式對理由呢?
生1:因為掛成8行,所以每行7面。
生2:第二個算式對,因為掛成7行,每行就掛8面。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56÷8=( ) 56÷7=( )
(2)如果掛成7行呢?平均每行幾面?
師:56÷7=( )應該想哪句口訣呢?
生1:七八五十六,商是7。
生2:八七五十六,商是7。
3、根據主題圖上小朋友的活動。
師: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你能列式計算嗎?
生1:打掃衛生有同學有56人,其中男生有50人,女生有多少人?
生2:同學和老師一共有多少人?
(四人小組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二)完成“做一做”
1、出示7×4 口訣:
(1)啟發學生想一想,寫出兩道出發算式。
(2)分組討論,想一想商是幾,用哪句口訣,怎樣想的?
師:想一想商是幾,用哪句口訣,怎樣想的?
生1:4×7=28 28÷4=7 28÷7=4 口訣:四七二十八
生2:7×4=28 28÷7=4 28÷4=7 口訣:七四二十八
2、再出示余下的題目,由學生獨立計算,再交流。
三、鞏固練習
練習十一
第1~4題。
四、總結
五、板書設計
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例1、 7× 8=56
56 ÷8=(7) 口訣:(七)八五十六
56 ÷7=(8) 口訣:七(八)五十六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實際,體會生活中的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激發學習教學的興趣。
2、通過 “數一數” “說一說”等活動,對大數有具體的感受,發展數感。
3、通過活動,對計數單位“千”有進一步的了解,并知道單位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點 :
感受大數,發展數感,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索認識“一千”
教學準備:
課件、每人準備100粒黃豆
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1、10個一是( )
2、10個十是( )
3、一個三位數從右邊數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數是( )位。
二、探究新知
1、師出示一小桶黃豆,請同學們估一估有多少粒豆子?
生自由發言。
2、如果想知道有多少粒豆子,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討論一下。
師:有沒有的方法?(先數出十粒,再分出十個這么多放在一個杯里,大約就是一百,然后再盛十個這么多就是一千了。)
學生用總結的方法再試一遍,感受一下一千粒豆子有多少。
三、律動(我們來交換)
仿照21頁第7題小組游戲
3、師:在我們身邊找一找還有哪些可以用一千表示呢?請同學們把數學書合上,這本書大約有50張紙,幾本摞起來會是一千呢?(學生獨立思考)
4、出示10個這樣由100個小正方體組成的正方體(課件顯示)。
5、出示一張有100個笑臉的貼紙,幾張笑臉可以呈現一千個笑臉。板書(10個一百是1000)
四、鞏固練習
1、我們數數到900時,10個一百是多少?
2、笑笑帶來的問題——一本書有100頁,10本書有多少頁?(師示范:又疊上10本書
3、淘氣帶來的問題——我校大約有一千名學生,像這樣的10所學校大約有多少學生?
(出示課件:_廣場周年慶典情境)
4.完成21頁第5題
五、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這么多大數,你們有什么收獲呢?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能讀懂統計圖表,并能根據圖表中的數據自主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讓學生不斷地收獲成功的喜悅。
2、讓學生體會統計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同時滲透健康教育,讓孩子從小養成合理睡眠的好習慣。
3、通過小調查活動讓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讀懂統計圖
教學難點:
在統計圖表中獲取信息
教具準備:
電腦課件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1)奧運會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熱潮,少兒頻道要舉行一次兒童體育比賽,可是應該賽什么呢?這可把董浩叔叔難住了!我們一起幫幫他好嗎?
(2)出示二(2)班同學最喜歡的體育項目統計圖、學生觀察。
二、探索新知
1、導入:出示統計圖,你們認識它嗎?
這個統計圖會說話,它能告訴我們許多數學信息,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讀統計圖表。(板書課題)
2、讀二(2)班同學最喜歡的體育項目統計圖。
①請看大屏幕,從圖上你能知道或調查的是什么內容嗎?你從哪知道的?
②最喜歡是什么意思?
調查項目每人只能選一個最喜歡的
③仔細觀察,這幅統計圖還告訴了我們什么信息?(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同桌說一說。
④學生匯報。
⑴ 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繩,這些詞表示體育項目的名稱。
⑵ 0、1、2??16,這些數表示具體“人數”,人是單位名稱。
⑶ 每行都有16個格子,1格代表1個人,1格代表一個單位。
⑷ 用直條的長短表示最喜歡某種體育項目的人數是多少?(匯報)??
⑤教師小結。
3、預測
董浩叔叔看到這個統計圖,你猜他會決定舉行什么比賽?為什么?
4、體會統計圖的優點。
5、讀二(1)班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統計圖。 ①比較兩幅統計圖有什么區別并小結。 ②讀統計圖并體會統計圖的好處。 ③小結 ④預測。
到了2008年8月份時,猜一猜喜歡哪一項電視節目的人會更多? 教師提問:到時候我們再統計同學們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統計圖會發生什么變化?
三、讀奧運獲金牌情況統計表 (1)導入
(2)出示統計表,說說從統計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組交流)
(3)匯報 a.你知道了什么?
b.你覺得中國的運動健兒怎么樣?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四、小調查
1、師:同學們正處在長身體的階段,要想身體好,必須有合理的飲食,適當的運動,還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知道咱們班的同學每天的睡眠時間大約有多長呢?是不是有充足的睡眠呢?誰來說說看,你每天大約睡幾個小時呢?(指名匯報)
2、大家想不想了解全班同學的睡眠情況,并親手制作統計圖呢? 請看書本第88頁的“小調查”:課前,我們已經調查、統計了全班同學的睡眠時間情況,并完成了統計表。
3、現在請每個同學拿出水彩筆,獨立完成書本上的統計圖。比一比,哪些同學完成得最快!(教師巡視指導)
4、展示并進行匯報、交流。
5、你們知道嗎?一般10歲左右的兒童,每天應保證10個小時的睡眠。你覺得咱們班的同學是不是都有著充足的睡眠,如果沒有,你想說些什么?(合理化建議)
五、延伸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統計圖表,你們見到過哪些統計圖表呢?
師:同學們見識可真廣,老師也從網上找到了一些統計圖表。來看看,看我們還能讀到些什么?
課件展示各種統計圖表:有折線形的、條形的、圓形的、地圖形的。
統計圖的花樣可多了,今后我們會繼續學習統計知識,有興趣的小朋友課后可以收集一些統計圖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發現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