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數學教案全冊冀教版
數學老師應該在課堂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異常要注重知識與現實的社會現象和生活緊密結合。經歷了數學教學工作,你知道如何寫一篇一年級數學教案?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一年級下數學教案全冊冀教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一年級下數學教案全冊冀教版篇1
〖教學目標〗 1.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3.初步學會應用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4.滲透環保和愛護動物的教育
〖教學設計〗
(一)學前準備
1.口算 32+5 70-60 78-6 39-4 26+3 88-5 30+20 83+6
2.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喜歡小動物嗎?看看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誰?(出示一個青蛙手偶)我們來聽聽青蛙說什么?(讓青蛙做個自我介紹。)
師:小青蛙對人類是有益的,以后我們不但自己不要去傷害它們,而且還要阻止別人去傷害它們,做一個保護有益動物的好孩子,你們愿意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青蛙吃害蟲。(揭題板書)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師: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利用主題圖(課件)自編一個青蛙媽媽帶小青蛙捉害蟲的故事情境。
2.師:青蛙媽媽說:“我吃了56只害蟲。”小青蛙說:“我吃了30只害蟲。”聽了它們的話,誰能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呢? 生1:兩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蟲? 生2:青蛙媽媽比小青蛙多吃了幾只害蟲?……
師:現在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兩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蟲?你們打算怎樣列式呢? 生:56+30。
師:56+30=?該怎樣計算呢?
(三)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計算方法 師:四人一組合作利用桌上的學具,來擺一擺、撥一撥,說一說計算的過程。
2.小組匯報交流
生1:擺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來是86根。 生2:從計數器上撥珠,56里有5個十和6個一,再加3個十,合起來是8個十6個一,就是86。(師邊聽邊整理計算過程。)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3.自主嘗試,探究算法
師:你們明白了,老師也明白了,現在老師也來提個問題: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
(1)學生四人一組討論。 (2)匯報交流。 (3)師強調: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個十。
4.青蛙媽媽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蟲?怎樣列式?
師:56-30=?該怎樣計算?(教學過程與56+30相同。)
(四)實踐運用,內化新知
1.趣味游戲,練一練第3題。
2.同學們,剛剛在做游戲的時候,小青蛙好像又有什么新的發現了,是怎么回事?大家瞧!(出示練一練第1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適時告訴學生啄木鳥也是益鳥,我們應該保護它。)
3.練一練第2題。
師:同學們,青蛙媽媽和小青蛙忙碌了一天,青蛙爸爸為慰勞它們,特意為它們舉行了一場跳水比賽。看,多熱鬧呀!(課件)
師:大家從圖中能獲得什么信息? 生:有38只青蛙。
師:忙了一天,青蛙該回家了,看荷葉上最后還剩下幾只青蛙?(5只)那么誰知道跳下去幾只青蛙?比比看誰最先算出來。(算式不要求統一。)
(五)總結評價,知識延伸
師:今天大家都學會了哪些數學知識呢?我們和青蛙一塊度過了愉快的40分,對它也有了一些了解,對它有興趣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約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蟲呢?現在請聽一首關于青蛙的兒歌(在歡快的音樂中結束新課)。
一年級下數學教案全冊冀教版篇2
教學內容:
一年級下冊第30—31頁“回收廢品”。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結合“比多比少”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學生在學具的操作中,能正確列式并進行計算,鞏固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
能力目標: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操作、討論、交流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解決問題中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會學。
教學重點:
如何建立實際情境與加減法意義的聯系。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用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師:小朋友喜歡去公園嗎?那,老師就帶大家去公園瞧一瞧。(播放課件)公園里的景色真美呀,有綠樹、有涼亭、還有人工湖……這給人們帶來了多大的歡樂呀!可是,人們又給公園留下了什么呢?大家喜歡現在的公園嗎?為什么?你們打算怎么做?
2. 板書課題:回收廢品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 (播放課件)
師:瞧,這三位小朋友已經開始行動了,他們正在收集塑料瓶。想知道他們是誰嗎?還是讓他們自己來介紹吧。
2. 播放課件。
3. 指名說說,從三位小朋友的介紹中,你知道了什么?
4. 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小紅收集了多少個塑料瓶?
生2:小青收集了多少個塑料瓶?
5. 解決第一個問題——小紅收集了多少個塑料瓶?
(1)找一找:要解決“小紅收集了多少個塑料瓶”這個數學問題,必須用到哪些數學信息?
(2)讀一讀:把找到的數學信息和問題連起來讀一遍。
(3)試一試:學生動手擺學具,試著列出算式。
(4)算一算: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出得數。
(5)師小結:原來要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是多少,就要用加法,多了多少就加上多少。
6. 解決第二個問題——小青收集了多少個塑料瓶?
(1)找一找,要解決“小青收集了多少個塑料瓶”這個數學問題,必須用到哪些信息?
(2)學生獨立列出算式,同桌討論、交流,說說為什么這樣列式。
(3)學生匯報。
(4)師小結:哦,要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是多少,要用減法來計算,少了幾就減幾。
7. 比較兩個問題的解答方法,進一步明確比多比少問題的解答思路。
8. 我們為什么要收集塑料瓶呢?聽聽智慧老人是怎么說的。
塑料埋在地下很多年都不會“腐爛”,它會危害莊稼的生長。
三、分層導練,鞏固新知
(出示課件)
1. 收集易拉罐。
2. 收集舊電池。
3. 折幸運星。
四、引導總結,強化新知
1. 師:今天這節課,你們覺得開心嗎?你們都學到了哪些數學知識?
2. 學生自由回答。
一年級下數學教案全冊冀教版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小面額的人民幣,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掌握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
2、學會1元以下小面額人民幣之間的兌換。
3、通過本課的學習,收到勤儉節約和愛護人民幣的教育。
重難點
認識常見的1元以下小面額人民幣以及元、角、分之間的十進制關系。
各種面額人民幣之間的簡單換算。
核心問題
這1顆糖的價格是1角。如果要買下所有的糖,但忘了帶1元的人民幣,只帶了很多1角、5角的人民幣,你有辦法買下這些糖嗎?
先自己想一想,再跟同桌一起合作看看可以怎么買。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儲蓄罐)
儲蓄罐有什么作用?(存錢)
錢可以用來干什么?(買很多東西)
錢的作用真大,我們要愛護錢,不浪費錢。在我們國家,把錢叫做人民幣。我們今天就來認識人民幣(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
1、看,這是商店出售的一種糖,這么多需要1元人民幣,請你找出課前準備的人民幣的學具中面額為1元的人民幣。
你怎么知道這是1元的?
生:(硬幣)寫著1,單位是元
生:(紙幣)這也是1元,上面寫著“1”,還寫著“壹圓”
“壹圓”就是“一元”的大寫
2、如果只買其中1顆糖,用1元買合適嗎?
生:不合適,太大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有了比元小的。單位“角”。看一看你手中郵那些是用角作單位的?
你怎么知道他是x角的?它有什么特點?
3、這1顆糖的價格是1角。如果要買下所有的糖,但忘了帶1元的人民幣,只帶了很多1角、5角的人民幣,你有辦法買下這些糖嗎?
先自己想一想,再跟同桌一起合作看看可以怎么買。
生1: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0角
生2:1角+1角+1角+1角+1角+5角=10角
生3:5角+5角=10角
觀察這些方法,1元和10角有什么關系?
生:1元=10角
4、買這支筆要2元,你也可以用多少角買?(20角)
買這個本子用了30角,也可以怎么買?(3元)
三、認識分
1、比元小的單位是角,還有比角更小的單位:分
找出以分為單位的人民幣(1分、2分、5分)
這幾種人民幣好像啊,你們有什么辦法區分它們嗎?
2、1個1分是1分
2個1分是2分
3個1分是3分
10個1分是10分
10分就是?
生:1角
對1角=10分
四、應用新知
剛才小朋友們已經認識了這么多的人民幣,都能分得清嗎?那我們就來試一試。
練習:P53做一做1、做一做2
一年級下數學教案全冊冀教版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和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小組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空間關系。
教具準備:投影8盒積木
教學過程:
一、情景激趣
1、出示一組圖片(各種積木搭成的建筑物),你看它漂亮嗎?想不想也造一幢?(想)我們來做回小小建筑師,造你一做你喜歡的房子。
2、將盒子里的積木搭成城堡、樓房或者其它的東西,注意要擺放的穩固一些,不要一碰就倒塌啊!
3、展示作品并說說怎樣才能把房子(城堡)搭的又漂亮又穩固啊
(多用正方體、長方體、圓柱要豎著放、不要用球等。學生可能說不出名稱,只要那出積木就行。)
它們為什么能放的平穩呢?(因為它們都有平平的面)
同學們真了不起,你們說的對級了。它們都有平平的面就叫平面。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組活動。讓學生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教師巡視。
(2)小組匯報。
問:你們是怎樣分的?為什么這樣分?
(3)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不同、形狀不同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應板書名稱。
2、摸一摸,感知特點。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后把自己的感受和發現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一邊摸一邊說長方體有6個平面,正方體也有6個平面,圓柱有兩個平面,球沒有平面。
(2)匯報交流
大家都數出來了嗎?你是怎樣數的?
(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去數)
三、聯系實際
小朋友們,除了這些積木,我們生活當中還有什么東西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呀?比比誰說得好!
學生聯系生活回答。
看來,積木有不同的形狀,我們周圍的好多物體也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會能更多的發現。
四、分組活動,體驗特征
1、"做一做"第1題。
(1)讓學生拿出長方體和圓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學生發現圓柱會滾,然后教師說明,圓柱可以滾動。
2、游戲"看誰摸得準"。
(1)每小組一人說出物體的名稱,其他同學按指定要求摸,看誰摸得準。(參照"做一做"第2題)
(2)教師說物體形狀,學生摸。
一年級下數學教案全冊冀教版篇5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第二冊,第30——31頁,解決比多比少的數學問題。
學習目標:
1、 結合“比多比少”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在學具的操作中,能正確地列式并進行計算。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比多比少”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2、在學具的操作中,能正確地列式并進行計算。
教學準備:
小黑板 小棒 口算卡片 掛圖
教學措施:
1、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操作,理清數量之間的關系。
2、通過操作活動抽象出比多比少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發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看老師的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一節電池)
生:電池
師:準確地說這是節用完了電能的電池,可以說它現在就是一件“廢品”。
板書:廢品
師:你們知道嗎?廢電池中有金屬和廢棄的液體,這些物質對土壤、對水、對人的健康產生直接的影響。一顆紐扣大小的電池可以污染60萬升水,這些少掌柜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
師:再看老師的手里又拿了什么?(出示塑料飲料瓶子)。
生:塑料飲料瓶子)。
師:這也是“廢品”。
這種瓶子埋在地下好多年也不會腐爛,對莊稼的生長有影響。
師:針對這種情況,同學們說該采取什么措施呢?
生想一想。
生:回收
師:很好。(再板書“回收”。)回收是個好辦法,對回收的廢品有的還能再利用,不能利用的也可以進行有益的處理。這不,小林、小紅、小青已經行動了,我們去看一看吧。出示主題圖,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里有哪些數學問題。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師組織學生觀察:圖上給我們什么信息?
學生用語言描述所給的信息。
思考: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小組合作交流。
學生代表匯報:小紅收集了多少個?
小青收集了多少個?
(如果學生提出的是兩步解答的,就放到問題銀行。)
師:同學們提的問題很好,該好如何解答呢?請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并用你的小棒擺一擺吧。
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并用你的小棒擺一擺
教師巡視指導。
組織學生匯報。
生:先擺小林的23個,小紅的比小林多6個,就再擺6個,結果小紅就是23加上6個共29個,算式是23+6=29(個)。
用小棒擺一擺小青收集數量
說出是怎樣擺的,小青有多少個。
(因為23-4是退位減法,學生能用小棒擺出結果就可以了。)
三、鞏固練習
1、練習“練一練”的第1題。
出示兩個盒子。(里面已經放好了花生米。每個盒子里各有一張紙條)。找兩個學生到盒子前。
分別讀出兩個盒子里的信息。
生聽、用心記下紙條上給出的信息。
其一:我的盒子里放了42粒花生米
其二:我的盒子里放的比他的多6粒。
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提出:第二個盒子里有多少粒花生米?
引導解答。
用小棒擺一擺。再列式計算。
做完后說一說是怎樣想的、怎樣解決的。
2、練習“練一練”的第二題。
用一只好看的“千紙鶴”引入。
師:同學們請看這是什么?
生:千紙鶴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送一只千紙鶴就是送一份祝福,笑笑和淘氣正在折呢!看看這里有什么數學問題?
小黑板出示問題:淘氣折了37只千紙鶴。笑笑再折12只就與淘氣折的一樣多。
笑笑折了多少只?
學生理解題,討論,說一說怎樣解答。
然后寫下來,并解答出來。
3、出示口算卡“接龍練習”完成第3題。
4、完成第4題:指導學生看圖提出數學問題,組織交流,并寫出算式的得數。
做完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又有什么收獲呢?
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收獲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