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版一年級數學教案
數學老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多換位思考,了解學生的想法,并以學生為中心。數學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掌握的技能,作為一年級數學老師你會寫一年級數學教案?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北師版一年級數學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北師版一年級數學教案篇1
一 教學內容分析
《跳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34-35頁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8”和“9”的加減法,同時,結合學生一些日常的活動,將解決問題的思想也滲透在計算的學習中。教材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加減法計算的需要,從而產生學習加減法計算的動機和興趣。
二 學生分析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0-10并掌握了7以內的加減法,已具備了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這個班的學生大部分上過學前班,數的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學生會看圖說算式。所以這節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提出相關的減法問題的能力,組織學生交流加減法算式,體會加減法之間的關系。
三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會正確計算“8”和“9”的加減法。
(2)能根據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根據不同的情境提出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經歷看到一幅圖寫出四個不同算式的過程,體驗和理解加減法之間的關系。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逐步養成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的良好學習習慣。
四 教學過程
活動一:說一說
上體育課了,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跳繩。(課件出示)
1、同學們從圖中可以發現什么數學信息?說說看。
4個男生和4個女生;1個戴帽子的、7個沒戴的;3個穿裙子的、5個穿褲子的……。
然后完成有關算式: □+□=□
2.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圖,你還能說出哪些加減法算式?(同桌合作,邊說邊寫,教師巡視指導)
3.師生共同整理小結。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看、說、寫,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并且有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活動二:畫一畫
(通過動手操作實踐,初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識。)
1.老師知道小朋友們都喜歡畫畫。今天,我們就和小象一起當一名小畫家。請小朋友拿出準備好的學具(“小畫家”卡),先看小象怎樣涂方格,并幫它把算式填完整;再想還可以有哪幾種不同的涂法和算式,請完成在卡片上。
2.小組交流。(教師巡視,參與交流,并及時作出評價)
3.小結:
小朋友們真是又聰明又能干,不但方格涂得漂亮,而且列出了很多不同的加減法算式。小朋友們,你們愿意再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領嗎?好,現在我們一起來做課本35頁的練一練。(看誰做得又對又快)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自己先涂方格,再列算式,然后小組再交流。不僅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還要學會交流,學會合作。】
活動三:練一練
(通過練一練,進一步鞏固新知。)
1.說一說,填一填。(1題是開放型習題,只要學生的解釋、想象合理,就應給予鼓勵)
2.算一算(綜合練習)
3.數學游戲:找朋友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找朋友的游戲情境中,輕松的練習并鞏固了9的分解與組成。】]
活動四:試一試(34頁的內容)
(通過“試一試”這一學習活動,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1.剛才小朋友表現得很棒。現在老師想考考大家,看誰最聰明,大家愿意嗎?
2.師出示卡片,指名口答。
如8+□=□或□-4=5(教師可提問:你是怎么想的?)
【設計意圖:通過試一試,可以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初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活動五:數學故事
課件出示第35頁八戒吃瓜圖
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看圖編故事。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學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課堂總結:
這節課,小朋友們都表現得很好。回家后,把你今天所學的本領告訴爸爸、媽媽好嗎?
北師版一年級數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統計的過程,掌握統計的方法,會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2、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教學重點
進一步使學生掌握統計的方法,體驗和感受整理數據的過程。
教學難點
觀察統計圖,回答提出的問題。
教具準備
投影片、圖片
教學過程:
一、 談話。
(1) 同學們,新年快到了,我們布置教室需要一些氣球,你們說是哪種顏色的氣球可以多買一些?
紅色 黃色 綠色 藍色
(2)學生自由發言
問:多買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討論、匯報討論結果
(3)讓我們來統計一下吧
二、制成條形統計圖。
(1) 你想用什么方法記錄?
紅色 黃色 綠色 藍色
(2)統計,制成統計圖
(3)回答問題
1、統計圖中可以看出,調查了( )名同學。
2、喜歡( )顏色的人最多?喜歡( )顏色的人最少?
3、如果你們班有一名同學沒來,他最有可能喜歡( )顏色?
4、布置會場,多買些什么顏色的氣球比較好呢?
三、實踐活動:
每一位同學調查本組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是什么?
動畫片體育比賽 電影 新聞
做一次統計
四、總結:你今天有什么收獲?
北師版一年級數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會用兩兩配對(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
2.初步知道“多”、“少”、“一樣多”的含義。
能力目標:能用規范的語言口述比較的結果,如“誰比誰多”、“誰比誰少”、“一樣多”等比較性短語。
情感目標:讓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學習的快樂,分享成功的喜悅。
教學過程:
互動一(背兒歌)
叮鈴鈴,上課了。書放桌角,人坐正,認真上課我最棒。快快樂樂學數學,快快樂樂學——數——學。
第一階段:創設問題情境,初步感知
師:國慶節要到了,小伙伴們準備用鮮花來布置校園。
出示:花與花盆圖
師:花與花盆到底誰多誰少呢?你有什么好辦法能幫助小巧和小亞進行比較呢?
板書:比較
學生可能的方法:數數、將一朵花種進一個花盆再比較(即兩兩配對)
媒體演示:一一對應
師:這種一個對應一個進行比較的方法就叫做“一一對應”
板書:對應
師:比較的結果是怎么樣的,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嗎?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從不同方面來說比較的結果,如:花少,花盆多,花比花盆少,花盆比花多,)
第二階段:創設情景,參與操作,學會表達
師:張老師還準備了水筆作為國慶節活動的獎品,不過被粗心的小胖給弄亂了。張老師想請你們一起來看看,在你手中,筆與筆套比,誰多誰少呢?
(學生動手操作進行比較,得出不同結果,進行匯報)
【情景的創設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的興趣,積極自覺地想辦法進行比較活動。初步感受比的過程,因為筆和筆套在日常生活中總是配對出現的,所以在比較散落的筆與筆套的多少時,學生會自覺不自覺地使用這種兩兩配對的方式,從而初步感知了“一一對應”比較法在生活中的呈現】
師:比較的結果怎么樣?
【描述比較的結果,對于同一種結果,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話說一說】
形式
1、個別匯報——規范表達
2、補充表達——從不同角度描述比較結果
3、同桌互說——強化表達,使每個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
第三階段:在情境中練習,應用方法,熟練表達。
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20頁
學生邊翻邊說:翻翻翻,20頁
【用口令的形式讓學生重復要求,幫助學生學會傾聽,完成要求】
師:小巧和小丁丁也在為國慶節做著準備。看看他們都在做什么。
(根據每幅圖的內容比一比,說一說,練習用不同的話規范表達比較的結果)
形式:同桌互說,再個別匯報。
師:說的真棒!
【教師總結性的表揚,給與學生肯定,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體驗】
互動二:輕松一下(放)
【針對學生年齡的特點,剛從幼兒園來到小學,對于課堂的35分鐘會有疲倦,在的學習階段后安排一次放松,既能調整學生學習的情緒,消除疲勞,又能讓學生在一種放松的狀態下繼續學習】
互動三:一問一答(收)
123(坐端正),小眼睛(看老師),小耳朵(安靜聽),(快快樂樂學數學)
第四階段:游戲活動
1.搶椅子
出示三幅圖(椅子數與人數比較,三種情況)
師:小朋友們想玩搶椅子的游戲,哪幅圖適合來玩呢?為什么?
2.考考你的記憶力
出示四幅圖,給學生2分鐘的時間進行觀察記憶。打亂次序提問,在某幅圖中,誰多誰少。
【此游戲的設置既將記憶力,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融為一體,同時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游戲的情境下結束教學,學生沉浸在游戲的喜悅中,而對應比較的方法沉淀在學生的思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