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6年級
教案的存在有利于老師們課堂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于老師們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組織授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小學數學教案大全6年級,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小學數學教案6年級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2、會運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
教學重點
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提問:
(1)圓柱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圓錐體的圖形,學生指圖說出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圓錐,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圓錐的體積)
二、探究新知
(一)指導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1、教師談話:
下面我們利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老師給每組同學都準備了兩個圓錐體容器,兩個圓柱體容器和一些沙土、實驗時,先往圓柱體(或圓錐體)容器里裝滿沙土(用直尺將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圓錐體(或圓柱體)容器里、倒的時候要注意,把兩個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并想一想,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2、學生分組實驗
3、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①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高不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裝滿。
②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不相等,高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兩次,又倒了一些,才裝滿。
③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高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裝滿。
4、引導學生發現:
圓柱體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的3倍或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
板書:
5、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用字母表示圓錐的體積公式、板書:
6、思考: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
7、反饋練習
圓錐的底面積是5,高是3,體積是()。
圓錐的底面積是10,高是9,體積是()。
(二)教學例1
1、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板書:
答:這個零件的體積是76立方厘米。
2、反饋練習:一個圓錐的底面積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體積是多少?
3、思考:求圓錐的體積,還可能出現哪些情況?(圓錐的底面積不直接告訴)
(1)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和高,求體積。
(2)已知圓錐的底面直徑和高,求體積。
(3)已知圓錐的底面周長和高,求體積。
4、反饋練習:一個圓錐的底面直徑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體積體積是多少?
(三)教學例2
1、例2在打谷場上,有一個近似于圓錐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__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
思考: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小麥的重量,必須先求什么?
要求小麥的體積應怎么辦?
這道題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小學數學教案6年級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課本第57、58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知道同一圓內半徑、直徑的特征,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使學生掌握圓的基本特征,理解在同一個圓里直徑與半徑的相互關系,能根據這種關系求圓的直徑或半徑。
3、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征,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圓的有關概念,歸納圓的特征。
教具準備:
圓規、直尺、細線、圓形紙片。
學具準備:
圓形紙片、圓規、直尺。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為什么車輪都要做成圓的?學生可能答:邊緣光滑好滾動,半徑一樣長等。(有的學生可能已經預習了。)(板書課題:圓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體驗用不同工具畫圓
教師提問:可以用什么畫圓呢?
學生:圓規、尺子、圓形物品、繩子......
2、教師指出:圓形是由一條封閉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
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
(1)、學生自學課本58頁第一段。
(2)、自學后填一填。
1、用圓規畫圓時( )所在的點叫做圓心,一般用字母( )表示。
2、連接( )和( )的線段叫做半徑,一般用字母( )表示。
3、通過( )并且兩端都在( )的線段叫做直徑,一般用字母( )表示。
3、用圓規畫圓
根據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這一特征,我們可以用圓規畫圓。
1)介紹畫圓的步驟。
(1)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的距離。(定半徑)
(2)把裝有針尖的一只腳定在一點上,這個點就是圓心。(定圓心)
(3)把裝有鉛筆的一只腳旋轉一周。(旋轉一周)
教師強調:畫圓時,一手捏住圓規頂部旋轉,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不能改變,有針尖的一腳不能移動,旋轉時要把重心放在針尖的一腳。
2)學生練習畫圓
教師提問:為什么同學們畫的圓大小不一樣呢?什么決定圓的大小?什么決定圓的位置?
教師板書: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
4、圓的特征
(1)、①小組討論:同學們可以動手畫一畫或者折一折,看看半徑和直徑分別有多少條?再用尺子量一量或者折一折,看看每條半徑長度怎么樣?你發現了什么?討論時教師要巡視指導,了解學生討論情況。教師出示問題:在同一個圓里可以畫多少條半徑?(無數條)所有的半徑都相等嗎?(都相等) 在同一個圓里,可以畫多少條直徑?(無數條)所有的直徑的長度都相等嗎?(都相等)
②小組上臺展示他們得到的結果和使用的方法。
③教師小結:在同一個圓里,有無數條半徑,無數條直徑,并且每條半徑都相等、每條直徑都相等 。
(2)、①討論: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教師提問:在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有什么關系?
②小組展示他們的結論和方法。
③總結:在同一個圓里,半徑的長度是直徑的1/2。
在同一個圓里,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用公式表示:r=d/2或d÷2、 d=2r
三、全課小結
1、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2、現在你能解釋一下,為什么車輪是圓的嗎?
小學數學教案6年級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并能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培養學生觀察概括的能力和學習方法的遷移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反比例意義的探究過程,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規律,體驗觀察比較,推理歸納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進一步滲透自主學習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探究精神,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的比較。
難點: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出新課。
1、復述回顧: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兩種量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3)、判定下面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A、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B、每小時織布的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C、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2、引出課題:這是我們上節課學習的內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些常用的數量關系之間的一些特征。當圓柱體的體積一定時,底面積和高度又有什么態度呢? ﹙板書: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義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實驗,在實驗之前,提出實驗要求。
(1)、記錄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補充完整。
(2)、觀察水的高度是如何變化的?
教師播放實驗。
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2、觀看實驗記錄單,回答三個問題。
①表格中有哪兩種量?
② 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③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是多少?
教師據學生匯報說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積這兩種相關聯的量中,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反而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是一定的。像這樣的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反比例關系。
3、課件展示反比例的意義,請學生回答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有三個條件:
①兩種相關聯的量;
②變化方向相反;
③乘積一定。
三、鞏固練習。
(一)、基礎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1)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2)每小時織布的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3)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 )
(2)種子的總量一定,每公頃的播種量和播種的公頃數. ( )
(3)李叔叔從家到工廠,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 )
(4)華容做12道數學題,做完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 )
四、積極應用,拓展新知。
出示課件,正、反比例的例題,請學生比較,正、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把表格補充完整。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答案。
五、拓展練習。
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比例嗎?并說明理由。
(1)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 )
(2)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 )
(3)生產電視機的總臺數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和所用的天數。 ( )
(4)小麥每公頃的產量一定,小麥的公頃數和總產量。 ( )
(5)礦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圓的半徑和它的面積。 ( )
(7)鋪地面積一定,方磚面積與所需塊數。 ( )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想挑戰一下自我嗎?好!請同學們認真完成堂堂清練習題。
小學數學教案6年級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整數除以分數計算方法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整數除以分數的試題。
2.使學生在探索整數除以分數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3.進一步感受數學學習的挑戰性,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和學的過程
一、導入
1.口算:
38 3 45 4 95 6 413 2
2.揭題:整數除以分數。
二、教學例2
1.提問:幼兒園李老師把4個同樣大小的橙子分給小朋友,如果每人吃2個,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
指名讀題,并要求口頭列式。
問:為什么用42來計算?
明確:要求分給幾個人,就是把4個橙子按每2個一份進行平均分,看能分成幾份。
繼續提問:如果每人吃1個,可以分給幾個小朋友?
學生各自列式計算,指名說說列式的依據。
2.出示第(2)題,指名讀題,口頭列式。
追問:解答這個問題,為什么也是用除法計算?
明確:要求可以分給幾個人,就是把4個橙子按每12 個分一份,看能分成幾份。
談話:請大家觀察這道算式,它和上節課學習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后揭題:整數除以分數
3.出示掛圖,請根據圖的意思想一想:可以怎樣計算412 ?
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再組織全班交流:
把4個橙子每個分成12 一份,可分成幾份?412 是幾?
板書:412 =42
看到這個等式,你能想到什么?
4.出示第(3)題。
(1)學生讀題,列式。
(2)你能在圖中分一分,再想出計算結果嗎?
三、教學例3
1.出示題目,讓學生讀題列式。
2.請根據每23 米剪一段23 ,在圖上分一分,看看結果是多少。
3.想一想:423 可以怎么算,為什么?
4.歸納和總結:想一想,整數除以分數可以怎么算?
四、練習
1.做練一連第1題。
先讓學生各自在書上獨立填寫,再指名交流。
課后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經歷探索整數除以分數計算方法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整數除以分數的試題。使學生在探索整數除以分數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感受數學學習的挑戰性,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小學數學教案6年級篇5
教學內容:
統計天地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用分數(或百分數)表示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方法。
2、使學生會根據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要求設計相應的活動方案。
教學過程:
一、提問:
問:我們在學習可能性的知識時,怎樣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呢?你們能舉例說說嗎?
我們還會根據事件發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設計活動方案,對此,你有什么體會?
二、完成第25題
讀題,理解題意。
可演示主持人兩次抽獎的過程,使學生明白:
第(1)題 用4種不同顏色的彩紙表示4種不同顏色的座位票,演示從中抽出一種顏色的座位票,啟發學生思考每個同學獲得開心獎的可能性。
第(2)題 用10張紅色彩紙表示10張紅色座位票,按1~10編號后,演示從中抽出一個編號的座位票,啟發學生思考拿紅色票的同學獲得幸運獎的可能性。
三、完成第26題
出示題目,讀題
問:要使落下后紅色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1/3,必須有幾個面涂上紅色?有幾種涂的方法?
要使落下后數字2朝上的可能性是5/6 ,必須有幾個面寫上2字?有幾種寫法?
在交流中使學生認識到:
符合要求的涂色或寫數方法不是唯一的,但第(1)題必須有2個面涂成紅色,第(2)題必須有5個面寫2。
小學數學教案6年級篇6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20頁辨認方向。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的情境給定一個方向,能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名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
2.技能目標:借助辨認方向,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在具體的情境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結合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三個方向。
2.難點:用所學的方向詞描繪物體所在的位置。
教學方法:提問法、討論法、練習法
教具準備:課件、小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說一說,我們上學期學過哪些方向?再說一說位于自己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同學分別是誰?
二、新授
1、引入。
師:在生活中,除了聽說過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之外,還聽說過哪些方向詞?(板書: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現在我們就來認識這些方向。
2、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
課件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你看到什么,并說出它們的方向。
讓學生將自己置身于學校這個位置,用已經學過的方向知識,說一說體育館、商店、醫院、郵局分別在學校的什么方向。教師先讓學生4人一組說一說,再由教師指名讓學生自己說一說。
教師讓學生觀察剩下的4個建筑物所在的方向與以前所認識的方向有什么特別之處。
發現剩下的4個方向分別在學校的斜方向的位置上。也就是在兩個方向的中間。如:圖書館在北面和西面的中間。
說一說:少年宮、電影院、動物園所在的方向。
師:這樣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煩了,請大家分別給這4個方向取名字
問:你們是如何得出這些名稱的?
教師讓學生多說一說這4個建筑物分別在學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師總結。
師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指導,先將8個方向的點找出,并將北的方向給出,再讓學生自己寫出剩下的7個方向,
3.試一試
(1)利用方向板說一說教室里8個方向分別有什么?
(2)讓學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師給出班級面朝的方向,小組內說一說自己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別是哪位同學。
(3)使用方向板時,教師應讓學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應與現實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三.練一練
教師出示地圖,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地圖,地圖的形狀像什么?在地圖上看到了什么?(教師可適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學生在觀察地圖時,教師讓學生注意面朝北的方向標。)
教師說出一個方向,讓學生在圖中將其指出。
問:你還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四.實踐活動
到操場上看一看,說說校園內各個方向分別有些什么?
觀察后,到班級交流觀察的結果。
五.你知道嗎?
讀書中的一段話后,說一說自己對指南針的了解,再讓學生回家去找資料,查找有關指南針的知識,增強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六.小結
這節課,同學們都學習了哪些數學知識呢?
小學數學教案6年級篇7
教學目的:
使學生理解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相同,掌握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法則,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具準備:
教師把例1的圖做成教具,以供教學演示時使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做教科書第1頁復習的第(l)題。
先讓學生讀題,獨立列式計算。然后讓學生說一說整數乘法的意義。使學生明確整
數乘法的意義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2.做教科書第1頁復習的第(2)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這兩道題各有什么特點。使學生明確兩道題都是同分母分數相加,而右邊的題三個分數是相同的,同樣是分母不變,分子相力。
教師:像右邊的題求幾個相同的分數相加的和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分數乘以整數。
二、新課
1.教學例1。
教師出示例1。先讓學生說一說題意。然后根據學生說的題意出示準備好的教具。
教師:每人吃了干塊,要求3個人一共吃了多少塊,可以用什么方法計算?(可以用加法計算。)讓學生列出加法算式。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出計算過程。
用加法算:++===
教師:求3個相加的和還可以用乘法計算。你能根據整數乘法的列式方法列出這道題的乘法算式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出乘法算式。
用乘法算:3
教師:這個算式中的是什么數?(相同加數。)
算式中的3是什么數?(相同加數的個數。)
教師:從這個算式中我們可以看出,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是相同的。都是求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那么,這道題應該怎樣計算呢?
教師讓學生先按加法進行計算。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乘法算式的后面寫出計算過程。
用乘法算:3=++=
教師:分子上的2十2十2用乘法算式怎樣表示?(23。)
教師接著把計算過程寫完。
用乘法算:3=++====(塊)
2.總結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法則。
教師引導學生對照計算過程、總結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法則。
教師:如果用乘法代替加法,只看3和的計算過程,你發現分數乘以整數是怎么計算的?(分母不變,只用分子與整數相乘。)可以多讓幾個學生說一說。最后,概括出書上的結語:分數乘以整數,用分數的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
接著教師說用以后計算分數乘以整數時,不必再寫加法算式,直接根據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法則進行計算就可以了。同時指出,為了計算簡便,上面的乘法計算能約分的要先約分。可以這樣寫。
3.做教科書第2頁做一做中的題目。
第1題,讓學生看圖寫算式,使學生明確求相同分數的和既可以用加法,也可似用乘法,從而進一步明確分數乘似整數的意義。
第2題、第3題,讓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集體訂正時,指名再說一說分數乘也整數的意義,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法則,以及怎樣使計算簡便。對8如果有的學生沒有先約分,要提醒學生應該先約分再計算。
三、鞏固練習
1.做練習一的第1題。
要求學生仔細審題,獨立解答。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做練習一的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并引導學生回憶在整數計算中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現在求一個分數的幾倍是多少,根據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也要用乘法計算。
3.做練習一的第7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集體訂正時。
指名說一說是怎樣想的。還可以讓學生把(1)、(2)兩題進行對比,說一說(1)和(2)的異同,使學生明確(1)和(2)都是求3個,都要用乘法計算。不同的是:(1)求的是用法的具體數量,要注明單位名稱噸;(2)求的是用去的煤占這堆煤的幾分之幾,不帶單位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