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教學個人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小編帶來六年級數學教學個人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六年級數學教學個人教案1
教學要求:
l.使學生認識圓錐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稱,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測量圓錐高的方法。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地求出圓錐的體積。
3.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具準備: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根據教材第14頁練一練第1題自制的圓錐,演示測高、等底、等高的教具
演示得出圓錐體積等于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 的教具。
教學重點: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 說出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2. 我們已經學過了長方體、正方體及圓柱體(邊說邊出示實物圖形)。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我們還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體(出示教材第13頁插圖)。
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錐體,簡稱圓錐。我們教材中所講的圓錐,都是直圓錐。今天這節課,就學習圓錐和圓錐的體積。(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認識圓錐。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見過哪些物體是這樣的圓錐體,誰能舉出一些例子?
2.根據教材第13頁插圖,和學生舉的例子通過幻燈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體圖。
3.利用學生課前做好的圓錐體及立體圖通過觀察、手摸認識圓錐的特點。
(1) 圓錐的底面是個圓,圓錐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2) 認識圓錐的頂點,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在圖上表示出這條高)提問:圖里畫的這條高和底面圓的所有直徑有什么關系?
4.學生練習。
5.教學圓錐高的測量方法。(見課本第13頁有關內容)
6.讓學生根據上述方法測量自制圓錐的高。
7.實驗操作、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1)通過演示使學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體方法可見教材第14頁上面的圖)
(2)讓學生猜想:老師手中的圓錐和圓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們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3)實驗操作,發現規律。
在空圓錐里裝滿黃沙,然后倒入空圓柱里,看看倒幾次正好裝滿。(用有色水演示也可)從倒的次數看
你發現圓錐體積與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得出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 。
老師把圓柱里的黃沙倒進圓錐,問:把圓柱內的沙往圓錐內倒三次倒光,你又發現什么規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圓柱和圓錐都有這樣的關系?教師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圓錐、圓柱,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
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圓錐才是圓柱體積的 。
(5)啟發引導推導出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
=底面積高
用字母表示:V= Sh
(6)小結:要求圓錐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公式中的底面積乘以高,求的是什么?為什么要乘以 ?
8.教學例l
(1)出示例1
(2)審題后可讓學生根據圓錐體積計算公式自己試做。
(3)批改講評。注意些什么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做練一練第2題。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強調要乘以 。
2.做練習三第2題。
學生做在課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師板書。錯的要求說明理由。
3.做練習三第3題。
讓學生做在課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師板書。第(3)、(4)題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什么內容?圓錐有怎樣的特征?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為什么?
五、課堂作業
練習三第4、5題。
六年級數學教學個人教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象特征,并能根據圖象解決相關簡單問題。
2、通過練習,鞏固對正比例意義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重點難點:
能根據數量關系式或圖象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新課講授
教學第46頁內容。
教師出示表格(見書),依據表中的數據描點。(見書)
師:從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這些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看圖回答問題
①如果鉛筆的數量是7支,那么鉛筆的總價是多少?②總價是的鉛筆,數量是多少?③鉛筆的數量是3支,那么鉛筆的總價是多少?描出這一對應的點,它們是否在同一直線上?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有什么體會?
組織學生分小組匯報,學生匯報時可能會說出
①正比例關系的圖象是一條經過原點的直線。
②利用正比例圖象不用計算,可以由一個量的值,直接找到對應的另一個量的值。
二、練習講授
1、基本練習。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頁第1題。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正比例的意義及判斷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學生獨立完成練習。
教師要求學生從兩個方面說明為什么成正比例。a.電是隨著用電量的增加而增加;b.電費與用電量的比值總是相等的。
師生共同訂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車1小時行駛90km,2小時行駛180km,3小時行駛270km,4小時行駛360km,5小時行駛450km,6小時行駛540km,7小時行駛630km,8小時行駛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發現了什么?
③教師點撥:隨著時間的變化,路程也在變化,我們就說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④教師:根據計算你們發現了什么?指出: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固定不變,在數學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系: 路程÷時間 =速度(一定)。
教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們繼續學習和練習。
2、指導練習。
(1)完成教材第49頁第2題。
(2)完成教材第49頁第3題,先由學生獨立做,后由老師抽查。在抽查第(1)小題時,多讓不同的學生回答。做第(2)小題時應多讓學生們交流。第(3)小題匯報時要求說出,你是怎樣估計的,上臺在投影儀上展示估計的思維過程。
(3)解決教材49頁第4題:①投影出示書中的表格,引導學生觀察表中的數據。
②組織學生在小組中合作探究。a.動手畫一畫,指名匯報圖象特點。b.組織學生說一說,相互交流。
提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斷它們是不是相關聯的量,再判斷它們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課堂作業
1、根據x和y成正比例關系,填寫表中的空格。
2、看圖回答問題。
(1)在這一過程中,哪個量沒變?
(2)路程和時間有什么關系?
(3)不計算,從圖中看出4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4)7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課堂小結:
教師: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的三個要素是什么?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板書設計:
正比例圖像
圖像: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六年級數學教學個人教案3
教學內容:一個數乘以分數及其應用題。
教學目的:在學生初步理解一個數乘以分數的意義的基礎上,通過類比的推理方法,形成一個數乘以分數就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概念。并掌握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就是用這個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只列式不計算
1)兩地相距4千米,小明行了4/5千米,還剩多少千米?
2)大豆每千克含油4/25千克,照這樣計算,20千克大豆含油多少千克?
二、發展練習
(1)六(5)班有45位學生,其中男生占3/5,男生有多少人?
(2)商店有18輛兒童單車,上午賣出了4/9,上午賣出了多少輛?
(3)重量是足球的49,一個足球重1/4千克,一個排球重幾千克?
(4)每小時騎車行11千米,這4小時一共行多少千米?
2、食堂運來24噸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噸?
3、食堂運來24噸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這批煤的1/4,第二次用去多少噸?
4、食堂運來24噸的煤,第一次用去1/3,第二次用去的是第一次的2倍少3噸,第二次用去多少噸?
五、作業:練習四第11—15題。
六年級數學教學個人教案4
⑴ 師:3.21212121師循環小數嗎?
生:不是。
師:小數部分的“21”這兩個數字不是依次重復出現三次嗎?為什么不是循環小數呢?
生:雖然“21”重復地出現了三次,但沒有“不斷地”重復出現,所以它不是循環小數,它是有限小數。
⑵ 師:3.1415926 ……是無限小數嗎?
生:是。
師:是循環小數嗎?為什么?
生:因為小數部分沒有出現一個或幾個相同的數字,所以……。
⑶ 師:在0.547745 ……這個小數中,“5”、“4”、“7”這三個數字已重復出現兩次,它是不是循環小數呢?為什么?
生:雖然“5”、“4”、“7”這三個數字重復地出現,但沒有依次地重復出現,所以它也不是循環小數。
【結合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加深學生認識循環小數。這種抽象的文字概念,學生并不能靠讀幾遍就理解的,要聯系實際,逐字逐句地討論它的意義。】
㈡ 循環節
師:(指板)“5.333 ……”中不斷重復出現的數字是哪一個?(3)
在“0.24545 ……”中依次不斷出現的數字是哪幾個?”(4、5)在循環小數中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數字有個名字:我們把它叫做循環節。
師:想一想,什么叫做循環節呢?請你找出以上判斷題中循環小數的循環節。(教師指數,學生回答)
(當教師指第⑷小題時)
生:這個數的循環節是“21”。
師:對嗎?
生:不對,因為這個數不是循環小數,所以它沒有循環節。
師:對的,循環節只有在循環小數里才出現,如果不是循環小數也就沒有循環節。
㈢ 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
1、講解。
師:循環小數一般的寫法是把循環節寫出兩邊或者三遍,然后寫上省略號。
不過這樣寫比較麻煩,簡便寫法是只寫出一個循環節,然后在循環節的首位和末位數字上各記一個小圓點,這個點叫做循環點。例如:0.245。讀作:零點二四五,四五循環。
2、練習。
⑴ 寫出 5.33 ……的簡便寫法。
⑵ 寫出判斷題中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
㈣ 純循環小數和混循環小數
1、引導
師:比較一下:“3.67”和“3.267”這兩個循環小數的循環節的位置有什么不
同?
生:“3.67”的循環節是從小數部分的第一位就開始的;而“3.267”的循環節不是從小數部分第一位開始的。
師:這是兩種不同的循環小數,我們給它們分別起上名字,請看課本。
六年級數學教學個人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納稅的含義和重要意義,知道應納稅額和稅率的含義,以根據具體的稅率計算稅款。
2、在計算稅款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社會現象的理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使學生知道每個公民都有依法納稅的義務。
教學重點:稅額的計算。
教學難點:稅率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噸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4)50萬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1、閱讀P122頁有關納稅的內容。說說:什么是納稅?
2、稅率的認識。
(1)說明:納稅的種類很多,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也不一樣。應納稅額與各種收入的比率叫做稅率。一般是由國家根據不同納稅種類定出不同的稅率。
(2)試說以下稅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營業額的5%繳納個人所得稅。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獎后,按獎金的20%繳納個人所得稅。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稅款計算
(1)出示例5(課本99頁)
一家大型飯店十月份的營業額是30萬元。如果按營業額的5%繳納營業稅,這家飯店十月份應繳納營業稅多少萬元?
(2)理解:這里的5%表示什么?(應繳納營業稅款占營業額的百分比。)
(3)要求應繳納營業稅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讓學生獨立完成?
4、看課本98頁內容。讀一讀,什么是納稅?什么是稅率?
三、練習
1、鞏固練習:練習三十二第4題。(要點:5%對應的單位1是營業額,7%對應的單位1是營業稅。)
2、依據第5題,學生各自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