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下教案
四年級數學教師應該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不斷的創新與改善。四年級數學教案在數學教學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你不妨寫一篇四年級數學教案。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四年級數學下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四年級數學下教案1
第一教時
教學內容:
平均數(一)(P116例1、例2)
教學目標:
1、知道平均數的意義。
2、掌握求平均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
3、會正確解答簡單的平均數應用題。
4、初步建立平均數的統計思想。
5、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要求下列問題,必須已知哪兩個條件,并說出數量關系式。
(1) 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個?
(2) 平均每人植樹多少棵?
(3) 平均每組分到幾本書?
(4) 平均每筐重多少千克?
2、導入
(1) 象以上這些問題都是要求平均每一份是多少。類似題
稱之為求“平均數”。所謂平均數,就是把不相等的幾個數量,在其總量不變的前提下,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使其相等。
揭示課題:
平均數
(2)求平均數用什么方法?
求平均數首先從問題中判斷:把什么作為總數平均分;
是按什么平均分的,即與總數對應的總份數是什么;然
后用“總數÷總份數=平均數”,求出平均數。
二、探究
1、例1:
有4組小長方體,第一組有9個,第二組有5個,
第三組有7個,第四組有3個。平均每組有多少個?
(1)默讀題目,想一想這到題的數量關系式
長方體的總個數÷組數=平均每組的個數
總 數 ÷ 份 數
(2)生列式,并說明是怎樣想的?
(9+5+7+3)÷4
問:平均每組的個數會不會比最多一組9個多,會不會
比最少一組3個少,為什么?
(3)閱書P116的例1
2、例2:
陳小紅期中考試成績,數學和英語都是98分,語文
96分,自然常識100分。她的’平均成績多少分?
(1)自學例2的解題過程:
A.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括號中為什么會出現兩個98相加?
總份數為什么是4?)
B.你能完整說說這題的數量關系式嗎?
總分÷科數=平均成績
(2)練習:
書P117的練一練的1、2(只列式)
三、運用
1、根據問題找總數、總份數
(1)平均每輛車運煤多少噸?
(2)平均每季度生產多少臺?
(3)平均每人踢毽子多少個?
(4)平均每組踢毽子多少個?
(5)平均每次踢毽子多少個?
2、列式解答
(1)第一組植樹12棵,第二、第三小組共植樹20棵。平均
每組植樹多少棵?
(12+20)÷3
括號中只有兩個數字相加,后面為什么要除以3,不除以2?
(2)書P117的試一試
書P118/2
3、深化
(1)5個同學身高分別為145厘米、150厘米、144厘米、
142厘米、147厘米,他們的平均身高在大于( )
厘米和小于( )厘米之間。
(2)小芳、小華各有一些書,小芳的書比小華多4本。要使
兩人的書同樣多,小芳應給小華( )本書。
(3)選擇正確的算式
學校舉行科技小制作展覽會。高年級4個班,選出172
件作品;中年級5個班,選出188件作品;低年級3個
班,選出96件作品。平均每個年級選出多少件作品?
A.(172+188+96)÷(4+5+3)
B.(172+188+96)÷3
(4)書P119/8
四、回家作業:
四年級數學下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意義,掌握四則運算中各部分間的關系,對四則運算知識進行較系統的概括和總結。
2.認識中括號,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能進行簡單的四則混合運算。
3.讓學生經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四則混合運算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過數學學習,提高抽象概括能力,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學內容
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四則運算 乘、除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含有關0的運算)
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
解決問題
三、編排特點
1.增加了四則運算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2.突出對知識的梳理和總結。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掌握三步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
2.會解答用兩、三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1.理解“0”不能做除數的道理。 2.解決實際問題。
五、課時安排
本單元共安排5課時(僅供參考,老師們可依據學生情況進行調整)
六、教學建議
1.要注意在實際問題中進行數量關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學。由于本單元是將解決問題和四則混合運算有機結合起來編排的,因此,在教學中每節課都要注意在實際問題中進行數量關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學,這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
(1)要注意加強審題和對數量關系的分析。
●有哪些數量?這些數量分別表示什么?
● 哪兩個數量之間有關系,有什么關系?
(2)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根據問題選擇分析方法:
● 從條件入手● 從問題入手● 從關鍵句入手
(3)幫助學生掌握思維的外化形式。
●示意圖 ● 線段圖 ● 枝形圖
(4)在訓練課中要注意補充相應的習題進行訓練。因為關于整數的三步的實際問題在本冊中已達到最難的程度,進入了收尾。
2.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同時體會運算順序規定的必要性。因此,教學中要把握好要求,即在解決問題時可要求學生列綜合算式來解決問題,然后在綜合算式中明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與運算順序結合起來。但老師要明確,在解決問題中并不要求學生一定列綜合算式解答。
3.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間。針對每個例題的教學,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或現實生活創設現實情境,(知識點要保留)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研討。在每層的教學中要注意遵循研討的六環節。
4.關于計算方面的訓練。
(1)加強口算的訓練。
(2)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一審運算符號。
二審數據特點。
三定計算方法。
(3)要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好習慣。
(4)教給學生抄題、抄數的方法。
(5)做題時速度適中,一步一回頭。
(6)關于作業的批改問題。
(7)練習要經常化。
(8)堅持棄九驗算法。
學情分析:
四年級數學下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掌握除數是整十數除法方法,并能熟練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筆算除法計算的全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算理。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養成認真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定商,商的位置。
一、熱身運動。
1.看著算式直接報出答案。
60÷20 120÷30 80÷20 360÷40
180÷30 240÷40 420÷60 240÷30
2.括號里能填幾?
30×( )<280 20×( )<82 40×( )<278
70×( )<165 30×( )<182 90×( )<620
3.筆算87÷3和427÷6。
4.反饋。結合這兩道題說說你是怎么算的。生說師適當板書除法法則。
5.揭題。筆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題圖。說說你從圖中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數學問題?怎樣列式?
(1)板書:可以分給幾個班?92÷30,口算,估算。
(2)學生嘗試筆算。學生自練,師巡視收集學生的各種典型情況。并進行板書。
反饋。
①判斷對錯。你能告訴老師哪一個豎式是正確的?為什么?另外三個豎式錯在哪里?為什么?
②結合小棒圖理解算理。
③結合正確的豎式說說92÷30是怎么算的?提問:商為什么寫在個位上?
④做一做。30÷10 40÷20 64÷30 85÷40。請四位同學上臺板演。
(3)筆算192÷30。
學生列式筆算。
反饋。結合正確的豎式說說:你是怎么算的?商4,你是怎么想的?
(4)比較:在筆算192÷30和92÷30的過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做一做:140÷20 280÷50 565÷80請三生上板演。
2.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知識?在筆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要注意哪些方面?
三、練習
1.選擇其中一組完成計算。
A 82÷30 102÷30 280÷70
B 78÷20 197÷80 364÷40
2.下面的計算對嗎?把不對的改正過來。練習十四,第2題。
3.體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銷活動:
陳老師原來打算買12只足球,用這些錢現在可以買多少只足球?你還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四、總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教學設想:
1.計算教學之前還要不要“復習鋪墊”呢?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有利于意義建構。的確,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有關經驗、體驗。《標準》也非常強調,計算教學時“應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數感,增進學生對運算意義的理解”;“應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避免將運算與應用割裂開來”。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計算教學之前還要不要“復習鋪墊”呢?其實,新課前的復習鋪墊主要目的,一是為了通過再現或再認等方式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相關舊知,二是為新知學習分散難點。前者,只要有必要,則無可厚非。問題在于后者,有一些計算教學中,常常有人為了使教學“順暢”,設計了一些過渡性、暗示性問題,甚至人為設置了一條狹隘的思維通道,使得學生無需探究或者稍加嘗試,結論就出來了。這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多位數乘一位數、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用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是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筆算除法的重要基礎。為了激活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相關舊知,我覺得有必要在課前安排一個復習鋪墊的環節。因此我在課前安排了3個小練習:1、看著算式直接報出答案;2、括號里能填幾;3、筆算87÷3和427÷6。
2.要注重計算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誠然,計算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內容又是非常現實的,與人們的生活、生產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新課程注重計算的現實意義,適當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通過活動體驗、感受和理解運算的意義、來源、現實背景和本質。
《標準》注重了通過實際情境使學生體驗、感受和理解運算的意義。在“總體目標”中提出:“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為數與代數問題的過程,掌握數與代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初步的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
3.解決問題與技能形成。
過去計算教學中單調、機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復性的過度訓練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計算教學時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對計算技能形成的過程如蜻蜓點水一帶而過,也是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學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確算法后,不必馬上去解決實際問題,因為這時正是計算技能形成的關鍵階段,應該根據計算技能形成的規律,及時組織練習。具體地說,可以先針對重點、難點進行專項和對比練習,再根據學生的實際體驗,適時縮減中間過程,進行歸類和變式練習,最后讓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掌握相應策略。
四年級數學下教案4
一、認識角
1、角的特征:一個頂點,兩條邊(直的)
2、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3、角的畫法:
(1)定頂點。
(2)由這一點引一條直線。
(3)畫另一條邊(直角時,用直角邊對準畫好的一條邊后,沿著另一條直角邊,畫線)
二、角的分類:
1、認識直角:直角的特點,
2、認識銳角和鈍角:銳角比直角小,鈍角比直角大。
3、會用三角尺來判斷直角、銳角和鈍角:吧三角尺上直角的頂點與被比較角的頂點重疊在一起,再將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條邊與被比角的一條邊重合,最后比較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條邊與被比角的另一條邊,線上為直角,內為銳角,外為鈍角。
4、畫直角、銳角和鈍角。
四年級數學下教案5
教學目標:
1.了解數的產生,認識自然數。認識億級的數和計數單位“十億”“百億”“千億”,掌握整數數位順序表,認識十進制計數法。
2.在經歷數的產生過程中,感受“一一對應”的思想和“實踐第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使學生了解古老的數學文化,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教學重點:數的產生過程。
教學難點:理解十進制計數法的意義和十進位值制的價值。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數的產生
(一)導入
1.師:我們身邊有很多數,找一找。(人數、男生數、女生數、年齡、身高、體
2.師: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可是數的產生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二)了解古代計數方法
1.師:你知道遠古時代的人是以什么為生嗎?(打獵)對,他們以打獵為生,每次捕到獵物或撈到魚需要知道捕獲的數量,他們也需要數數,記錄數的多少,但和那時的方法和現在不同,你知道他們用的是什么方法嗎?(擺石子、刻痕、結繩計數)
2.課件出示:圖片
師:比如,出去放牧時,每放出一只羊,就擺一個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擺多少個小石子;放牧回來時,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如果回來的羊的只數和小石子同樣多,就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在木頭上刻道來計捕魚的條數的道理也是一樣。刻道計數和結繩計數也是如此。
3.課件出示:
師:這是我國挖掘出來的“甲骨文”上的“數”字,這個字就源于結繩記事。
4.師:大家想,隨著人們捕獵技術的進步,捕獵工具的發展,打 到的獵物就會越來越多,相應的計數時,擺的石子就會越來越多,還是很不方便。怎么辦?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數的產生,感受“一一對應”的思想,體會古代計數方法的不便,產生對數字的需求。】
(三)符號記數
1.師:隨著語言的發展,逐漸出現了數詞。以后又隨著文字的發展,逐漸發明了一些記數的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
2.通過介紹古埃及人記數符號,揭示計數法就是表示計數單位的個數,體會沒有位值帶來的不便。
(1)課件出示:
師:這是古埃及人設計的計數單位。
(2)課件出示:
師:看看這個數用到了哪些計數單位,是多少?(4217)你是怎么想的。
(3)師:要想知道這個數表示多少,就必須看清有什么計數單位和有幾個這樣的計數單位。
(4)師:你能用古埃及的計數方法表示出太陽的直徑1389000千米嗎?試一試。
(5)課件出示:
(6)師:通過自己的嘗試,你有什么感覺?(麻煩)
(7)師:請你想一想,這種計數方法為什么會這么麻煩?(每個計數單位都要用不同的符號,表示數時,有幾個這樣的計數單位就要畫幾次)
3.介紹阿拉伯數字
(1)課件出示:
(2)師:由于每個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國的數字也不一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流的增多,數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統一的數字。這就是“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
公元八世紀前后,印度發明的數字傳入了阿拉伯,在公元十二世紀又從阿拉伯傳入歐洲,人們就誤認為這些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后來就叫“阿拉伯數字”。
【設計意圖:在用古埃及記數符號表示太陽直徑的過程中,體會沒有位置制時記數的麻煩。通過介紹其他各國的記數符號,體會同意數字的必要性。】
二、認識自然數及新的計數單位等,整理數位順序表,掌握十進制計數法。
(一)認識自然數
1.師:用這10個數字能表示多少數?
2.師: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數,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所有的自然數都是整數。
3.看教材第17頁
4.師:通過看書,你還了解到了自然數的哪些知識。
(二)十進制計數法的原則,體會位值制的價值。
1.師:為什么僅僅這10個數字就能表示出許許多多的數呢?比如:999,都是9,它們表示的意思一樣嗎?(9在不同的數位)
2.師:對,因為9在不同的位置,在右邊表示9個一,在中間表示9個十,在左邊9個百。同樣的數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的大小就不同,這樣不用發明那么多的符號了,記數也不用那么麻煩了。(課件演示)
3.師:如果再加1個石子,右邊的9就達到10個,就可以放到中間,中間又夠10組,就可以放到更高的位置,同樣再夠10組,就要再往左進一位。(課件演示)
4.師:這就是人類的進步,能用位置來區分計數單位的不同,它使記數變得簡單。
【設計意圖:以“999”為例,認識位值制,感受它給計數帶來的便利。了解十進制計數法的原則,即“滿十進一”。】
(三)認識新的計數單位,數位、數級,整理數位順序表
1.師:這里的位置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數位”,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數位?它們的計數單位分別是什么?
2.師:你還能繼續說出新的計數單位嗎?它們所在的數位又叫什么呢?還有更高的嗎?
3.師:這些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十,這種計數方法叫作十進制計數法。
4.師:我國習慣從個位起,每四位一級,分別是哪幾個數級?
課件出示:數位順序表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類推遷移規律認識新的計數單位、數位及數級,掌握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三、知識運用
1.教材第22頁第1題。
2.教材第22頁第2題。
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
★ 高中教案模板
★ 小學教案模板
★ 小學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