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提高學習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的探索和積累。前人的經驗是可以借鑒的,但必須充分結合自己的特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021年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2021年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1
散文詩兩首
1、A
2、(1)偷偷地笑
(2)向神祈求保佑
3、(1)擬人
(2)比喻
(3)比喻、反問
4、表現一家人對蓮的喜愛,同時也為下文中把蓮比作自己作了鋪墊。
5、強調雨勢之大,更能反襯荷葉對蓮的庇護之情重。
6、作者看到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的景象。
從這濃濃的愛意中順理成章地聯想到母親對子女的呵護及關愛之情。
7、點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心中的雨點”暗指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坎坷磨難,只有母親是保護自己戰勝人生路上的坎坷和磨難的人。
8、第一節:“我”立志做船夫開拓新的世界。
第二節:“我”立志做船夫探索自然,改造自然。
第三節:“我”立志做船夫為村民服務,報答祖國母親的養育之恩。
9、本詩表現了“我”甘愿做一名船夫,為探索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村民服務,報答養育自己的母親、祖國的深恩的思想感情。
10、不可以。“對岸”是詩人追求的目標,要達到理想的對岸,詩人立志從一名普通的船夫做起,甘愿把追求理想對岸的人先送到目的地,同時也實現自己對理想的不懈追求。
如果改為“我要做這渡船的船夫”過于直白,缺乏深意和內涵。
11、“黃昏的時候,長草頂著白花,邀月光在長草的波浪上浮游”此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了夕陽西下,長草白花與月光一同涌動的畫面
秋天的懷念
一、1、tān huàn shì qiáo cuì xua xiǔ shà
2、長——常忘——望堅——艱復——覆
3、懇切地請求;形容說話啰嗦,嘮叨;生理上或心理上對外界事物反應很快;水潑灑的樣子,這里形容花開的茂盛。
4、史鐵生《命若琴弦》《務虛筆記》《我與地壇》《病隙碎筆》
5、A
6、仿寫略
二、(一)
7(1)“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2)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8、因為母親覺得兒子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終于又有了興趣;能使兒子得到快樂就是她的快樂,即使責備她,她也不放在心上;這說明母親有著最偉大、無私的母愛。
9、母親堅持讓我看菊花的目的是鼓勵“我”學習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
10、“我”說“要好好兒活”體現出了心中的堅強與自信,我明白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找到了自我,感悟了生活的真諦。
(二)
11、①度②既
12、景物描寫(或:自然環境描寫)。烘托童年時“我”游泳的勇敢。
13、①四歲時,獨自回家迷路。
②度假期間,在海里練游泳。
③回家的路上,在合理學會了游泳。
14、因為這些事情,養成了“我”從小樂于接受挑戰的品質。
15、①句表達效果好。這句突出了里克學會游泳后的喜悅心情,這種喜悅,沖淡了冷、臟、痛的感覺;這個句子語氣上比較舒緩。
16、“我”找到了一次挑戰的機會。
17、示例一:文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可取的。溫室里長不出茁壯的松柏,父母放手讓孩子接受挑戰,培養其獨立的精神的做法是十分明智的。
示例二:文中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這種做法太冒險了,四五歲的孩子還沒有自理能力,放手讓孩子自由活動,有些不安全因素。
2021年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2
【學習目標】
1.學習運用精巧的細節描寫表現主題的方法,體會人物形象美。
2.品味揣摩語句,感悟語言對稱之美。
3.把握文章主旨,體會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及對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學習重點、難點】
1.品味揣摩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我”對生活的使命感。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走進《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陽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魚塘,還有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的情感漣漪……
一、尊老愛幼形象美
1.自由朗讀課文,回答以下問題。
⑴散步的地點是:田野。
⑵散步的季節是:初春。
⑶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⑷散步的過程發生了:分歧。(用原文的一個詞來回答。)
⑸結果如何?我”背母親,妻背兒子,一起走小路。
⑹根據以上信息,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內容。
本文通過記敘祖孫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現了一家人之間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2.教師配樂范讀課文,學生思考下面問題:
散步的過程中出現了什么樣的分歧?決定權在誰?分歧是如何解決的?
明確: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況且母親身體不好,本不愿出來。(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親的身體情況,為下文埋下伏筆。注意“熬”字。)兒子要走小路,因為小路有意思。決定權在我。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改變了主意,她走不過去的地方,讓我背著她。
3.跳讀課文,說說你最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么?用“我喜歡,因為他(她)是一個_____的人,如:________。”的句式說話。
總結歸納:我:孝順、誠懇。
我的母親:慈愛順從,愛護小輩。
我的妻子:溫柔賢惠。
我的兒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
二、詩情畫意情境美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卻抓住了瞬間的美麗,感受到特有的溫馨和美好。你有發現美的眼睛嗎?找出文中你最欣賞、感觸最深、含義深刻的詞語、句子、段落。用“________一句很美,美在________”說話,先小組內互相說,再全班交流。
示例:“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一句。美在:⑴突出身體不好的母親度過這個冬天的艱難。⑵寫出了“我”為母親安然度過這個嚴冬而慶幸。⑶與前文“太遲太遲”與“總算來了”相照應。
又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一句很美,美在:開門見山,刻畫了簡潔而富有詩意的鏡頭,美在句式有強調的意味,顯得鄭重其事。
“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這一句很美,美在:描寫了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景象,暗示“生命”的活力。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贊。
又如:“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這兩句美在:運用對稱的句式寫出了老人對子女的依賴如同子女幼小時對父母的依賴一樣。這些句子將兩個方面集中在一起,互相映襯,形式上有對稱之美,內容上也富有情趣。
又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一句很美,美在:“世界”這個詞是大詞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大使命。
2.“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句中加點詞能否互換?請說出你的理由。
明確:不能互換。“強壯”是從母親看兒子的角度說,母親年邁,我正值壯年。“高大”是從兒子看父親的角度來說的,兒子還小,覺得父親高大。
3.《散步》是一篇美文,它不僅美在內涵,還美在句式的整齊、對稱。比如: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像這樣的句子還有很多,請從文中找出。
學生自已找出句子讀一讀,感受文句的整齊美。例如:①有的濃,有的淡。②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③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④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三、小中見大主題美
1.認真讀課文,深入理解:“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樣寫難道不羅嗦嗎?)
點撥: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現在的寫法,表現出了濃濃的親情。
“我”這個字擺的地方很重要,表現出“我”的一種責任感。
這個句子的句式很美,這樣寫很莊重,表現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我為什么感到責任重大?
(點撥:假如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母親會怎樣想?如果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母親走大路,妻子和兒子會怎樣想?)
明確: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我”作為一個中年人,處于一個中間的位置。“我”感到了身為中年人的責任的重大。
3.說說你對“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句話的理解。
教師點撥:從字面上看,這是形容他們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閃失,特別是母親,是經不起摔的,非穩當不可。這個形象有象征意義,中年人的責任,既要贍養老一代,又要撫養下一代,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結束語:
當我們呱呱墜地,是父母付出自己的青春年華,把幼小的生命喂養成人。當我們漸漸成長,是父母站成一座高山,為我們擋風遮雨。羊羔用跪乳來感恩親情,烏鴉用反哺來回饋親情,孟郊用“三春暉”來贊美親情。讓我們回家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讓我們將點點滴滴的愛稀釋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里,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2021年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3
學習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作者字里行間表達的濃厚感情。
2.品讀含義豐富的語句,逐步提高閱讀能力特別是品評鑒賞能力。
3.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家是愛的港灣,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滿溢親情的濃漿,縱然是一次極平常的散步,也能讓人體會到溫馨的親情。現在就讓我們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孫三代的相親相愛、和和美美!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讀準下面這些加點字的讀音。
散步(sàn)熬(áo)咕咕(gū)
分歧(qí)霎時(shà)粼粼(lín)
2.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適當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應該有的指責或待遇,心里難過。
3.作者簡介
莫懷戚,1951年生,重慶人。當代作家,現為重慶師范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從事文學創作二十余年,用多種體裁創作,以小說見長。著有小說集《大律師現實錄》,中篇小說《詩禮人家》,長篇小說《經典關系》《透支時代》等。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把握溫和、親切中含著莊重的語氣和平穩的語調,聲音不宜過高或過低,并思考下列問題。
1.散步的地點在哪?哪個季節?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時發生了什么?
【交流點撥】散步的地點是:田野;散步的季節是:初春;散步的人物有:“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散步的過程發生了分歧。
2.分歧是怎樣產生的?
【交流點撥】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
3.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交流點撥】“我”決定委屈兒子,順從母親,走大路。母親固然聽兒子的,但在這種特定的情景下,更愛孫子,“變了主意”走小路。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
4.在解決分歧的過程中,誰做得?你可以看出誰的權力?研討中對每個人物作簡要的分析并讓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注意品評,讀出感情。
【交流點撥】
(1)可以說每個人做得都好,因為“我”:孝順善良;母親:慈愛親切;妻子:溫柔賢惠;兒子:聰明乖巧。
(2)家庭成員之間不存在權力的大小,他們之間好像構成了一個循環的關系鏈,那是因為有親情。作者在字里行間都表達出這種永恒的情感,闡釋了一個重大主題——互敬互愛、珍愛親情、珍惜生命。
5.在解決分歧時“我”為什么感到責任重大?
【交流點撥】因為一切都取決于“我”。文章告訴我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我”正好處在中間,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擇錯誤,就會傷害家中成員的感情,破壞家庭和睦,破壞家中這份濃濃的親情。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責任重大。
6.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兒子對于“我”和妻子來說,背起來應該很輕松,可為什么我們都走得很慢很仔細?
【交流點撥】“我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人的尊敬,對小孩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7.這是怎樣的一家人?
【交流點撥】互敬互愛、溫馨幸福、融洽和諧、尊老愛幼。
(二)深層探究
1.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交流點撥】這句話表達了文章主旨。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大責任。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我們把母親和兒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負著完整的生命世界。因為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
2.這篇短文為什么大詞小用、小題大做?
【交流點撥】大詞小用確有好幾處。一處把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說成“分歧”。一處說面對“分歧”,“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一處把自己的話說成“決定”。一處說“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樣的大詞小用,小題大做,透露出作者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這件事講一個道理,即:對家庭的熱愛,對親情的珍惜和重視。
3.作者選取“散步”這個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親的關系為主線,逐步展現了一家四口祖孫三代和睦、互敬互愛的關系。那么作者是怎樣由小見大,從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
【交流點撥】通過散步,體現美好的家庭生活,寫一家人的互敬互愛。“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我小時候是一個乖孩子,很聽母親的話;母親現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親很尊重我。母子之間互相尊重,相處和諧,充滿骨肉之情。“我的母親老了……她總是聽我的。”母親老了,尊重我的選擇;兒子還小,習慣聽我的話;妻子呢?在外面往往聽從我的意見。一家人互敬互愛,非常和諧。
通過細節描寫表現祖孫三代的感情。母親和兒子發生分歧,我經過思考決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對母親的尊敬。母親改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嶇,孩子感興趣。母親慈祥,想讓孫子高興,改變了主意,反映了老母親對孫子的愛護。
(三)語言品析
1.寫景的句子
(1)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
【交流點撥】這段文字描繪了新綠、嫩芽、冬水,展現了春天的氣息、生命的呼喚,寫得富有詩意,讀后使人似乎聞到了鄉間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現出勃勃的生機,同時也襯托了一家人散步時祥和、歡樂的心情。
(2)她的眼順小路望過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
【交流點撥】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點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現了母親理解孫兒愿望的內心世界,同時渲染了一種和諧美好的氛圍。
2.傳情的句子(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師生適時點評)
(1)母親本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兒就覺得很累。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
【交流點撥】這幾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態都顯現出來了,母親的老邁、順從,兒子的誠懇、孝敬,情態畢現。“正因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養。缺乏文化修養的人,話是不會這樣說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現什么樣的情態,就要用什么樣的語言。
(2)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
【交流點撥】比得多妙!從內容上說,有回環的關系,把母子關系一下子追溯到幾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溫順的性格都表現出來了。
3.對稱的句式(讓學生自己找出來,體會它們的對稱美,互相映襯,富有情趣)
【交流點撥】
(1)有的濃,有的淡。
(2)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3)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
(4)我蹲下來,背起了我的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我們的兒子。
(5)我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6)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很輕。
(7)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作用:語言精美,兩兩對稱,整齊和諧,互相映襯,富有情趣。
4.含義深刻的語句
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交流點撥】“我”是家庭主腦,如果處理不好母親、兒子兩者間的“分歧”,會影響家庭和諧。“我”把這種“分歧”的處理看得很重,可見“我”對家庭的重大責任感,表達了“我”對母親、兒子兩人濃濃的親情。
【小結】本環節意在讓學生在課文中尋找美點,引導學生學會尋找“美”的感覺、表達“美”的感受、增強“美”的判斷、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幫助學生養成一種閱讀習慣,拓寬學生觀察課文的角度與視點。同時指導學生以后在寫作的時候也可以學習這樣的語言,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辭藻,要的只是一份樸實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四)寫作技巧
本文采用了哪些寫作技巧?有怎樣的作用?
【交流點撥】生甲:以小見大,小題大做,大詞小用。文章以平常事來探討家庭倫 理中的大原則,中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由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行為到原則,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幾處大詞小用更有利于主題的表達,展現了作者的匠心。
生乙:尺水興波,一波三折的寫法。母親不愿散步卻讓“我”勸出來了,大小路的分歧及其解決——“我”決定走大路,母親卻改變了主意。親情、倫 理、人性的亮麗之光在波谷與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輝。
生丙:語言平易樸實卻生動活潑,內涵豐富,音韻鏗鏘。全文無生僻華麗的詞語,更無令人費解的句子。不少句子充滿著生活的情趣,表現了家庭的幸福和溫馨,不少句子言微意遠,意在言外,含義豐富。句式的整齊與錯雜,語意的對稱和反襯,似乎都是信手拈來,于平實中見靈氣,在淺易中見哲理。
四、板書設計
開篇點題:寫一家人一同在田野上散步
散步散步路上環境情趣
化解分歧——表現親情
五、拓展延伸
晚飯后,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么辦?請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學們分享。
【交流】把遙控器交給爺爺奶奶;主動將臺調到戲曲節目頻道。
2021年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4
《羚羊木雕》教案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朗讀,體會課文的情節和人物形象。
2、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學會生活。
教學重點:
1、分角色朗讀,從整體上感悟課文。
2、揣摩體會描寫手法對塑造人物形象和作用。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系,明辨是非,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啟示。
教學設想:
本文所寫的家庭故事比較貼近生活,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一糾紛矛盾重重,懸念跌宕,情節曲折,引人入勝。如果教師把更大的自由,發現的快樂留給學生,讓學生痛快的朗讀、自由的討論就可以充分的展示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的眼光不要局限在如何解決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了解處理這些矛盾的某些必須堅持的原則,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極為重要的。
所以,在教學方法上,力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朗讀與討論并舉:走進文本,分角色朗讀,才能更好的體會感情,體會多種描寫的作用。圍繞文章主旨討論,感悟文章的友情、親情。最后的大膽設想,改變結局,開拓學生的思維,走出文本。
2、閱讀與寫作并行:閱讀中讓學生體會和學習采用多種描寫方式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以語言為主,采用拓展寫作的方法,讓學生摹仿學習。這樣力圖體現出“新課標”倡導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并重的教學理念。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引導法
課前準備:學生:課前自讀課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老師: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型:討論課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學習、生活中曾與父母、朋友發生過矛盾或是爭執嗎?(生答)是啊,告別了天真無邪的童年,我們感覺自己好象已經悄悄長大了,對生活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看法。那么,面對我們遇到的這許多是非,你有沒有想過誰對、誰錯?(生答)今天我們就來讀一篇這樣的文章,深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也幫文中的孩子想想解決的辦法。(板書課題、作者)(設想:由學生現實生活的情況導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更快的進入文本。)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課前的自讀情況:(以搶答的形式)
①全文是圍繞什么來寫的?(羚羊木雕)
②這是一只怎樣的木雕?(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貴重的工藝品)
③圍繞羚羊木雕寫了哪些事?出現了哪些人物?(板書)
④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些事。
(設想:本文的內容不難理解,在此主要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給學生一個發表自我閱讀感受的空間,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提出的問題逐步深入,引導學生進一步走進文本。)
2、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①如此貴重的木雕,父母仍然把它送給了“我”,這說明了什么?
②如此貴重的木雕,“我”為什么要把它送給萬芳呢?(請找出課文原句)
③對于“我”送木雕這件事,他們分別是怎樣的態度呢?
(提示:從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描寫手法上著手。)
教師小結:一方因為友情、因為感激送出了木雕,另一方因為貴重,逼迫孩子要回來,雙方就產生矛盾了,這一矛盾尤其在什么描寫上更為突出?那么我們就來讀讀這些語言吧。(打出幻燈片)通過剛才的認識,你認為他們會是怎樣的語氣?體現出他們怎樣的感情?
3、分場景、分角色朗讀,深入品味語言,體會人物感情:(可以開個朗讀比賽)
提出要求:(1)揣摩人物語氣;(2)體會人物感情。
教師小結:通過大家的朗讀,人物似乎已呼之欲出了,人物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已不言自明了。可見語言描寫對于塑造這些人物形象具有多么大的作用。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文中的神態、動作、心理描寫,正是這些描寫襯托著語言,讓人物形象更為生動、豐滿。
(設想:朗讀能夠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能夠幫助學生深刻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性格特點,從而打動學生的情感。聲情并茂的朗讀可以使學生沉浸到文學的魅力中。)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文章以“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的問句結尾,你認為這一件事怪誰呢?這件事情怎樣處理更妥當?你贊同文中誰的觀點?
2、你如果遇到類似“我”這樣的傷心事,會如何處理?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呢?
小結:愛是需要理解溝通的,愛有多種不同的表達。假如父母能較早的把羚羊木雕的特殊價值告訴“我”,假如“我”能在送禮之前征求父母的意見,假如……這件難過的事情就不會發生。其實生活中矛盾沖突是廣泛存在的,但其中有很多是因為缺乏思想溝通,缺少必要的理解、諒解而造成的。所以老師覺得人與人之間即使在家庭內部成員之間,及時溝通思想,交換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十分必要的。作為我們中學生應該多商量,學會溝通,讓身邊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身邊人,相信我們的生活與學習都會更快樂!
(設想:通過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主旨,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或家庭實際,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至愛親朋之間發生的矛盾糾紛。提高學生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增強化解矛盾的能力。)
四、大膽設想,改變結局:
①課文安排的結局,你滿意嗎?如果你有更好的設想,把它說出來,大家交流交流。
②假如“我”堅決不向萬芳要回羚羊木雕,“我”該怎樣做父母的思想工作,以求他們的理解?設計一段對話,把它寫下來。
(設想:學習過本文的多種描寫方法就將之用于寫作,提高寫作能力。)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朗讀,充分感受到多種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通過討論,讓我們思考了如何更好的與人交往,融洽相處。親情如陳釀醇厚幽香,友情如花蜜清新甜美,相信寬容、自信的你們一定會營造出家的溫馨,開創出一片友情的新天地!
六、作業布置:
1、整理完成課堂上的對話描寫。
2、與父母一起讀本文,并討論,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
(設想:從語文學習延伸到語文活動,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感受親情與友情的美好!)
2021年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5
《綠色蟈蟈》教案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2.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3.理解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重點、難點:
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
2.體會運用打比方的妙處。
導讀提示:
亨利?法布爾:(1823—1915)法國科學家,科普作家。出生于農民家庭,從小生活極其窮困,作過中學教師,業余自學,花十二年的時間,先后取得業士、雙學士和博士學位,中學教書二十余年兢兢業業,同時業余觀察研究昆蟲及植物,發表過非常出色的論文,得到達爾文的肯定。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畢生之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著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巨著。法布爾的心中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和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他以人性觀照蟲性,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人文關懷;并以蟲性反觀社會人生,睿智的哲思躍然紙上。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初讀課文,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靜謐()篡()奪酷()愛篝()火
喑啞()氣氛()螽()斯萵()苣
啄()鉗()子吮()取喙()盔()甲
2.請將橫線處的文字表述替換成成語(或詞語)。
①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動物中弱者被強者吃掉)處四周的綠葉叢中,蟈蟈在竊竊自語。()
②(表面上很大而實際脆弱的東西)常常成了綠色蟈蟈進攻的目標。()
③蟬則(驚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飛起逃竄。()
④它們對這道菜吃得(特別有興趣)。()
二、檢查導入
1.導課:孩提時代,知了唱歌、蟋蟀鳴叫、蜘蛛織網、螞蟻運食,都是我們天真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但隨著閱歷的增長,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賞玩的心境。19世紀的法國卻有一位用畢生時間為蟲子書寫歷史的人,他就是法布爾。《昆蟲記》就是他以大量科學報告材料和文學氣質艱苦寫成的巨著,今天我們學習的《綠色蟈蟈》便是其中一篇。
2.檢查預習,聽寫字詞
3.提問作者
三、學習研討
(一)細讀課文,理出文章思路,整體感知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蟈蟈的呢?
2.作者是如何知道蟈蟈喜歡吃什么食物的呢?
3.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說說作者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稱呼,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二)精讀課文
1.文中多處運用擬人手法,試結合具體例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2.研讀課文第9段,歸納這段文字說明了蟈蟈的什么生活習性,說明蟈蟈屬__________(A.食肉B.食草C.雜食)性昆蟲。
3.“蟈蟈也存在著同類相食的現象。誠然,在我的籠子里,我從來沒見過像螳螂那樣捕殺姊妹、吞吃丈夫的x暴行徑,但是如果一只蟈蟈死了,活著的一定不會放過品嘗其尸體的機會的,就像普通的獵物一樣。”本語段中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好處?你還能找出其他使用比較的例子嗎?
(三)品讀課文,賞析文章語言的感情 色彩
學生討論:
《辭海》中有關蟈蟈的條目是這樣的:蟈蟈,昆蟲。螽斯的一種。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發聲。吃植物的嫩葉和花,危害農作物。也有稱之為“哥哥”。就這段文字與課文比較,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筆法特點。
四、拓展閱讀
拓展延伸,嘗試解決以下問題
訓練點: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