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的數學教案怎么寫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膽猜想,促進學生深度思考數學問題,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樣很好地激活了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七年級的數學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的數學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判定兩條直線平行的方法;
(2) 了解簡單的邏輯推理過程.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判定兩條直線平行方法的應用;
難點:簡單的邏輯推理過程.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判定兩條直線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2.如圖(1)
(1) 如果∠1=∠4,根據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2) 如果∠1=∠2,根據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3) 如果∠1+∠3=1800,根據______________,可得AB∥CD .
3.如圖(2)
(1) 如果∠1=∠D,那么______∥________;
(2) 如果∠1=∠B,那么______∥________;
(3) 如果∠A+∠B=1800,那么______∥________;
(4) 如果∠A+∠D=1800,那么______∥________;
新課:
例1 在同一平面內,如果兩條直線都垂直于同一條直線,那么這兩條直線平行嗎?為什么?
分析:垂直總與直角聯系在一起,我們學過哪些判斷兩條直線平行的方法?
答:這兩條直線平行.
如圖所示
理由如下: ∵b⊥a,c⊥a
∴∠1=∠2=900(垂直定義)
∴b∥c(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思考:
這是小明同學自己制作的英語抄寫紙的一部分,其中的橫格線互相平行嗎?你有多少種判別方法?
例2 如圖所示,∠1=∠2,∠BAC=200,∠ACF=800.
(1) 求∠2的度數;
(2) FC與AD平行嗎?為什么?
鞏固練習
1. 教科書19頁練習
2. 如圖所示,如果∠1=470,∠2=1330,∠D=470,那么BC與DE平行嗎?AB與CD平行嗎?
3. 如圖所示,已知∠D=∠A,∠B=∠FCB,試問ED與CF平行嗎?
4. 如圖,∠1=∠2,∠2=∠3,∠3+∠4=1800,找出圖中互相平行的直線.
作業:教科書19頁習題5.2第7、8題
七年級的數學教案2
數軸
教學目標1,掌握數軸的概念,理解數軸上的點和有理數的對應關系;
2,會正確地畫出數軸,會用數軸上的點表示給定的有理數,會根據數軸上的點讀出所表示的有理數;
3,感受在特定的條件下數與形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體驗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難點數軸的概念和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知識重點
教學過程(師生活動)設計理念
設置情境
引入課題教師通過實例、課件演示得到溫度計讀數.
問題1:溫度計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用來測量溫度的重要工具,你會讀溫度計嗎?請你嘗試讀出圖中三個溫度計所表示的溫度?
(多媒體出示3幅圖,三個溫度分別為零上、零度和零下)
問題2:在一條東西向的馬路上,有一個汽車站,汽車站東3m和7.5m處分別有一棵柳樹和一棵楊樹,汽車站西3m和4.8m處分別有一棵槐樹和一根電線桿,試畫圖表示這一情境.
(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動手操作)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現生活中的數學點表示數的感性認識。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師:由上述兩問題我們得到什么啟發?你能用一條直線上的點表示有理數嗎?
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動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礎上歸納出:可以表示有理數的直線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從而得出數軸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單位長度體驗數形結合思想;只描述數軸特征即可,不用特別強調數軸三要求。
從游戲中學數學做游戲:教師準備一根繩子,請8個同學走上來,把位置調整為等距離,規定第4個同學為原點,由西向東為正方向,每個同學都有一個整數編號,請大家記住,現在請第一排的同學依次發出口令,口令為數字時,該數對應的同學要回答“到”;口令為該同學的名字時,該同學要報出他對應的“數字”,如果規定第3個同學為原點,游戲還能進行嗎?學生游戲體驗,對數軸概念的理解。
尋找規律
歸納結論問題3:
1,你能舉出一些在現實生活中用直線表示數的實際例子嗎?
2,如果給你一些數,你能相應地在數軸上找出它們的準確位置嗎?如果給你數軸上的點,你能讀出它所表示的數嗎?
3,哪些數在原點的左邊,哪些數在原點的右邊,由此你會發現什么規律?
4,每個數到原點的距離是多少?由此你會發現了什么規律?
(小組討論,交流歸納)
歸納出一般結論,教科書第12的歸納。這些問題是本節課要求學會的技能,教學中要以學生探究學習為主來完成,教師可結合教科書給學生適當指導。
鞏固練習
教科書第12頁練習
小結與作業
課堂小結請學生總結:
1,數軸的三個要素;
2,數軸的作以及數與點的轉化方法。
本課作業1,必做題:教科書第18頁習題1.2第2題
2,選做題:教師自行安排
本課教育評注(課堂設計理念,實際教學效果及改進設想)
1,數軸是數形轉化、結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設計的原型來源于生活實際,學生易于體驗和接受,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數軸的形成過程,加深對數軸概念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體出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到抽象概括的認識規律。
2,教學過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線,教學方法體了特殊到一般,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3,注意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并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
七年級的數學教案3
有理數的大小
【學習目標】
1.讓學生經歷有理數大小比較法則的獲得過程,幫助學生積累教學活動經驗.
2.掌握有理數大小的比較法則,會用法則進行有理數大小的比較.
【學習重點】
利用數軸比較兩個有理數的大小,利用絕對值比較兩個負數的大小.
【學習難點】
兩個負數大小的比較.
行為提示:創景設疑,幫助學生知道本節課學什么.
行為提示:教會學生看書,自學時對于書中的問題一定要認真探究,書寫答案.
教會學生落實重點.
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舊知回顧:
1.什么是絕對值?
答:在數軸上,表示數a的點到原點的距離叫做數a的絕對值.
2.正數、負數、0的絕對值分別是什么?
答:一個正數的絕對值是它本身,一個負數的絕對值是它的相反數,0的絕對值是0.
自學互研 生成能力
知識模塊一 用數軸比較有理數的大小
閱讀教材P14~P15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如何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正數與負數比較誰大?0與負數比較哪個大?
答:數軸上不同的兩個點表示的數,右邊點表示的數總比左邊點表示的數大.正數大于0,0大于負數,正數大于負數.
方法指導:引導學生學會在數軸上比較數的大小,體會右邊的數總比左邊大.
學習筆記:
行為提示:教會學生怎么交流.先對學,再群學.充分在小組內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決(可按結對子學——幫扶學——組內群學來開展).在群學后期教師可有意安排每組展示問題,并給學生板書題目和組內演練的時間. 典例:如圖所示,根據有理數a、b、c在數軸上的位置,比較a、b、c的大小關系正確的是( A )
A.a>b>c B.a>c>b
C.b>c>a D.c>b>a
仿例1:數a在數軸上對應的點如圖所示,則a、-a、-1的大小關系是( C )
A.-aC.a<-1<-a D.a<-a<-1
仿例2:把下列各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并用“<”連接各數.
-1.5,-0.5,-3.5,-5.
解:將這些數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如圖:
從數軸上可看出:-5<-3.5<-1.5<-0.5.
知識模塊二 用法則比較有理數的大小
閱讀教材P15的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兩個負數怎樣比較大小?
答:可在數軸上比較,也可根據“兩個負數比較大小,絕對值大的反而小”來比較.
典例:比較大小:
(1)-2.1<1; (2)-3.2>-4.3;
(3)-12<13; (4)-14<0.
仿例1:比較-12、-13、14的大小結果正確的是( A )
A.-12<-13<14 B.-12<14<-13
C.14<-13<-12 D.-13<-12<14
仿例2:比較下列各對數的大小:
(1)-(-3)與|-2|;
解:∵-(-3)=3,|-2|=2,
∴-(-3)>|-2|; (2)-(-6)與|-6|.
解:∵-(-6)=6,|-6|=6,
∴-(-6)=|-6|.
變例:整數x滿足|x|<3,則x=-2、-1、0、1、2,負整數x滿足3<|x|≤6,則x=-4、-5、-6.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將閱讀教材時“生成的問題”和通過“自學互研”得出的“結論”展示在各小組的小黑板上,并將疑難問題也板演到黑板上,再小組間就上述疑難問題相互釋疑.
2.各小組由組長統一分配展示任務,由代表將“問題和結論”展示在黑板上,通過交流“生成新知”.
知識模塊一 用數軸比較有理數的大小
知識模塊二 用法則比較有理數的大小
檢測反饋 達成目標
【當堂檢測】見所贈光盤和學生用書
【課后檢測】見學生用書
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1.收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級的數學教案4
學習目標
1. 理解有序數對的應用意義,了解平面上確定點的常用方法
2. 培養用數學的意識,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重點: 理解有序數對的意義和作用
學習難點: 用有序數對表示點的位置
學習過程
一.問題導入
1.一位居民打電話給供電部門:"衛星路第8根電線桿的路燈壞了,"維修人員很快修好了路燈同學們欣賞下面圖案.
2.地質部門在某地埋下一個標志樁,上面寫著"北緯44.2°,東經125.7°"。
3.某人買了一張8排6號的電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們分別利用那些數據找到位置的。
你能舉出生活中利用數據表示位置的例子嗎?
二.概念確定
有序數對:用含有兩個數的詞表示一個確定的位置,其中各個數表示不同的含義,我們把這種有順序的兩個數a與b組成的數對,叫做有序數對,記作(a,b)
利用有序數對,可以很準確地表示出一個位置。
1.在教室里,根據座位圖,確定數學課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頁練習
三.方法歸類
常見的確定平面上的點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點為原點(0,0)將平面分成若干個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點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來確定點的位置。
(2)以某一點為觀察點,用方位角、目標到這個點的距離這兩個數來確定目標所在的位置。
1.如圖,A點為原點(0,0),則B點記為(3,1)
2.如圖,以燈塔A為觀測點,小島B在燈塔A北偏東45,距燈塔3km 處。
例2 如圖是某次海戰中敵我雙方艦艇對峙示意圖,對我方艦艇來說:
(1)北偏東方向上有哪些目標?要想確定敵艦B的位置,還需要什么數據?
(2)距我方潛艇圖上距離為1cm處的敵艦有哪幾艘?
(3)要確定每艘敵艦的位置,各需要幾個數據?
[鞏固練習]
1. 如圖是某城市市區的一部分示意圖,對市政府來說:
北偏東60的方向有哪些單位?要想確定單位的位置。還需要哪些數據?火車站與學校分別位于市政府的什么方向,怎樣確定他們的位置?
結合實際問題歸納方法
學生嘗試描述位置
2. 如圖,馬所處的位置為(2,3).
(1) 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嗎?
(2) 寫出馬的下一步可以到達的位置。
[小結]
1. 為什么要用有序數對表示點的位置,沒有順序可以嗎?
2. 幾種常用的表示點位置的方法.
[作業]
必做題:教科書44頁:1題
七年級的數學教案5
學習目標: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意義。
2、會解由兩個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能借助數軸正確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
3、通過探討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以及解集的確定,滲透轉化思想,進一步感受數形結合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
4、體驗不等式在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學習重點: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
學習難點: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的確定。
一、學前準備
【回顧】
1.解不等式 ,并把解集在數軸上表示出來。
【預習】
1、 認真閱讀教材34-35頁內容
2、____________ _ 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組。______ _______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叫做解不等式組。
3、求下列兩個不等式的解集,并在同一條數軸上表示出來
二、探究活動
【例題分析】
例1. (問題1)題中的“買5筒錢不夠,買4筒錢又多”的含義是什么?
例2. (問題2)題中的相等關系是什么?不等關系又是什么?
例3. 解不等式組
【小結】
不等式組解集口訣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間找,大大小小解不了”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四種類型如下表:
不等式組(a<b) p="" 記憶口訣
(1)x>ax>b
x>b 同大取大
(2)x<ax<b< p="">
x<a p="" 同小取小
<a p="" 同小取小 (3)x>ax<b< p="">
<a p="" 同小取小 a<x<b p="" 大小取中
<a p="" 同小取小 (4)xb
<a p="" 同小取小
無解 大大小小解不了
【課堂檢測】
1、不等式組 的解集是( )
A. B. C. D.無解
2、不等式組 的解集為( )
A.-1<x<2 p="" d.x≥2<="" c.x<-1 ="" b.-1
3、不等式組 的解集在數軸上表示正確的是( )
A B C D
4、寫出下列不等式組的解集:(教材P35練習1)
三、自我測試
1.填空
(1)不等式組x>2x≥-1 的解集是_ __;
(2)不等式組x<-1x<-2 的解集 ;
(3)不等式組x<4x>1 的解集是__ __;
(4)不等式組x>5x<-4 解集是___ ___。
2、解下列不等式組,并在數軸上表示出來
四、應用與拓展
1、若不等式組 無解,則m的取值范圍是 ____ _____.
五、數學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