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教案
初中語文教學的多元化,意在強調教師要用多角度來實現(xiàn)課堂教學,使教學更加適應學生的現(xiàn)實。你知道最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教案怎么寫嗎?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最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最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了解本首歌詞的創(chuàng)作歷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讀歌詞中的語言;提高詩歌的朗讀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朗讀課文,深入理解蘊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過合作交流,理解詩歌用平實的語言表達深厚濃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詩中所表現(xiàn)的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強烈的愛國情感,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歌贊頌黃河精神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內涵。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黃河的文化內涵。
教學設計:
《黃河頌》是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的歌詞,同時也可當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現(xiàn)代詩來讀。這首詩以熱烈的頌歌形式塑造黃河的形象,語言和抒情方面淺顯易懂,情緒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級學生接受詩歌教育、領略新詩藝術的好材料,更是他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強化愛國熱情的好題材。
調動學生情感是上好本課的首要條件,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歌詞主體部分是深入理解課文的關鍵。學生對本詩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著樸素的愛國感情。教師應設法激發(fā)并強化這種感情。我設計在課堂上借助音樂的力量,通過直接訴諸聽覺的音樂打動學生的心靈,并且在適當?shù)囊魳繁尘跋拢ㄟ^配樂朗讀反復體味歌詞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對第二節(jié)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總的來說,我設計本課的思路是以誦讀為主,不過多講解,只略加點撥,相信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與學的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黃河大合唱》的音樂,大屏幕上打出黃河的圖片,老師一邊播放音樂,一邊作出如下的解說: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fā)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哺育了流域兩岸的人民。黃河驚濤澎湃,具有恢弘的氣勢,而且它源遠流長、九曲連環(huán),仿佛象征了我們中華民族曾經(jīng)有過的榮辱興衰。每一個看到它的人都會為之而感動。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我國詩人光未然跟隨抗日戰(zhàn)士行軍來到了黃河岸邊,看到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寫下了歌頌黃河母親的豪邁頌歌《黃河頌》,今天,我們將一起學習這首詩歌,不但要領會它的內涵,還要學會朗誦,像詩人一樣熱情地歌頌我們偉大的母親——黃河! 歌頌黃河母親的大型組詩《黃河大合唱》,共由八個樂章組成,經(jīng)冼星海譜曲后風行全國:《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wèi)黃河》、《怒吼吧,黃河》(播放音頻:《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保衛(wèi)黃河》。
二、學會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
1、教師范讀。強調朗讀時,要注意熱血沸騰、壯懷激越的情感同時要融合國難當頭的悲壯情懷;
2、學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讀。指導朗讀:
(1)詩歌分為朗讀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讀時應該注意停頓,以示區(qū)別。
(2)“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一句總領下文,因此停頓要稍長。后面的四個分句注意重點詞語“掀”“奔”“劈”的重讀,且四句應該越讀越激昂,表現(xiàn)黃河的氣勢。
(3)三個“啊”要讀得深沉,聲音稍稍延長,“黃河”要讀得高昂,表明在歌頌 。
(4)最后的兩句“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充滿了戰(zhàn)斗的決心,要讀得鏗鏘有力。
3、四人小組中的成員進行朗讀交流,相互做出評價。
4、請兩到三名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部分在課堂上朗讀,并請全體學生討論如何讀得更好,更能讀出感情。發(fā)言者也可通過自己朗讀來表達意見。
5、鼓勵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設計多種形式合作朗誦
例如:人員數(shù)量的搭配——二人組、三人組、四人組、男女混合組……
歌詞篇幅的選擇——全文、一小節(jié)、甚至一兩句。
詩句的具體分工——學生對所選的語段進行分工朗誦,創(chuàng)造多樣式的朗誦方法。
6,全班評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組合,予以鼓勵。
注 :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意在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領略歌詞美感,將學生的情感逐漸引向高潮
三、內容研討
(一)、解題。本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二)、全詩分成朗誦詞和歌詞兩大部分,朗誦詞可以看作是一個序曲,它的主要內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黃河精神:偉大堅強,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頌歌。
(三)、歌詞部分在“頌黃河”之前,對黃河進行了怎樣的描寫,哪一個詞總領,表現(xiàn)了黃河怎樣的特點?
對黃河進行了近鏡頭特寫、俯瞰全景式總寫、縱向描寫、橫向展開,由“望”字總領,表現(xiàn)了黃河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特點。
(四)、品嘗“頌黃河”部分。
1、歌頌黃河的部分能分為幾個層次?分別是從那些方面進行贊頌的?
以“啊!黃河!”為標志分為三層,分別從黃河的歷史貢獻,地理特征,自然特點這三方面歌頌 了黃河。
2、歌詞中反復出現(xiàn)的“啊!黃河!”起了什么樣的作用?
“啊!黃河!”反復出現(xiàn),把歌詞主體部分從“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到“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fā)揚滋長”分為三個層次,依次是:黃河養(yǎng)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衛(wèi)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著中華民族。由實到虛,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黃河是“搖籃”,是“屏障”?
把黃河比喻為“中華民族的搖籃”較易理解,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中華文化在黃河流域產(chǎn)生、發(fā)展、壯大,黃河哺育滋養(yǎng)了世代炎黃子孫。把黃河比喻為“民族的屏障”,側重從黃河對中華民族的保衛(wèi)作用而言。黃河天險在地理上可作為軍事屏障,黃河的偉大堅強精神,更足以成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這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制勝法寶。
(五)、“頌黃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個尾聲,想想看,這一尾聲起什么作用?詩歌最后兩句采用什么修辭方法,起什么作用,表達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頌黃河來歌頌中華民族,以激發(fā)中華兒女的愛國豪情,號召中華兒女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中國。
是用反復的修辭手法,充滿了戰(zhàn)斗的決心,反復起強調作用,表達了對民族精神的贊頌,也表達了必勝的信心。
(六)、1、品賞詩歌的語言特點和風格。學生談一談:你認為這首詩的風格屬于哪一種?為什么?你還能從學過的詩歌中再舉出一兩例嗎?
明確:本詩屬于直白抒情、風格豪邁類,因為詩歌以明朗的語言塑造了黃河奔騰不息、氣勢宏偉的形象,并且多處以“啊,黃河……”這樣的句式直接抒發(fā)了熱愛黃河的感情,充滿雄渾豪邁之美。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2、、小結。(大屏幕顯示下列板書)
序曲:描繪雄姿和氣勢
主體:歌頌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英雄的業(yè)績、偉大堅強團結一致的精神。
尾聲:表達強烈的愿望和堅定的信念。
黃河——(象征)——中華民族
課文中值得學習借鑒的表現(xiàn)技法主要有:(1)呼告(2)反復(3)比喻擬人
三、學生自由暢談,說一說在讀詩時,你從詩句中想到了什么?可結合一句詩來想像,也可結合幾句詩來談,還可結合全文來說。
四、拓展延伸,參與實踐。
1、同學相互交流學習的心得,談談我們應為振興中華作出怎樣的貢獻,我們現(xiàn)在應該怎么做?
2、課后向老人詢問抗日救亡時的小故事。
最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教案2
【教學目標】
1、根據(jù)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來初步掌握小說的內容;
2、通過分析典型細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母語、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分析典型細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介紹故事背景,導入新課
1870年7月19日一1871年5月10日,法國同普魯士王國之間發(fā)生了一場重大戰(zhàn)爭──普法戰(zhàn)爭。普法戰(zhàn)爭以法國的慘敗告終,戰(zhàn)后,法國東部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被割讓給普魯士。《最后一課》就是以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表現(xiàn)阿爾薩斯省人民淪為異族奴隸的痛苦。面對侵略,法蘭西人民奮起反抗。
二、整體感知
1、簡介小說: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樣式。
2、介紹小說的三要素:
人物、環(huán)境、故事情節(jié)。
故事情節(jié)是故事發(fā)生、發(fā)展、結束的過程。一般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引導學生找出記敘文六要素和小說三要素之間的關系,便于學生理解。
3、學生結合文章特殊的歷史背景,有感情的大聲朗讀課文;
4、學生概述本文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分析課文
1、學生三讀課文,根據(jù)有關小說的知識,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
明確:主人公:小弗郎士 韓麥爾先生
情節(jié):上學路上→ 上最后一課的過程→ 下課
↓
上課前、上課中
四、四讀課文,圍繞變字研究人物形象
1、分析文章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小弗郎士
學生細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描寫小弗郎士動作、心理的句子,然后分析小弗郎士上課前后心情、態(tài)度發(fā)生了哪些根本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2、學生自由發(fā)言,并自行歸納總結。
3、學生總結小弗朗士是個怎樣的孩子。
五、小結
六、布置作業(yè)
朗讀課文,思考小弗郎士在小說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二課時
一、讀課文,依照分析小弗郎士的方法分析韓麥爾先生身上所發(fā)生的變化
1、學生小組推薦代表交流,并自行歸納。
2、學生再讀課文,想象揣摩:
我每次抬起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個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里帶走似的。
(猜想一下,韓麥爾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jīng)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請你用一兩個詞語形容韓麥爾先生此時的心情)
3、學生概括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學生再讀課文,找一下看看文中所寫的環(huán)境和其他人物,是否也發(fā)生了變化?如果有變化,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教師指名回答)
5、教師進行總結歸納。
最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了解老王的不幸。
2.把握老王、楊絳及家人的善良。
過程和方法目標
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通過品讀法、探究法來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體會“我”和老王的善良,領會“我”的平等觀念。
2.培養(yǎng)學生的同情心,學會以善良體察善良、回報善良。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關愛的思想感情,激發(fā)愛心。
教學難點
領悟“我”平等觀念。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方法:主要采用品讀法、合作探究法、談話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整體感知
1.通過預習,你能從文章哪一句話看出楊絳對老王的感情?
2、文章的最后一句話。
3、文中“幸運的人”指的是誰,“不幸者”指的是誰?
三、合作探究
(一)認識不幸
1、請同學們?yōu)g覽課文1-4段,完成下列表格,了解老王的不幸。
姓名性別職業(yè)
身體狀況
家庭情況
居住條件
(二)尋找美德
跳讀課文1-16段,分別找出體現(xiàn)老王善良和我及家人善良的事件,用精煉的語言概括出來。
(1)老王的善良
第一件事:送冰(冰大價等,費用減半)
第二件事:送錢先生去醫(yī)院(不要錢,拿了錢不放心)
第三件事:改裝三輪(乘客不會掉落)
第四件事:送雞蛋、香油(不要錢,送我們)
(2)楊絳及家人的善良
(1)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
(2)送老王大瓶魚肝油。
(3)老王再客氣作者也付給他應得的報酬。
(4)關心老王的生計
(5)老王送來香油雞蛋,也給了錢。
(6)擔心老王摔倒,對沒請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里不安。
(三)品味善良。
請同學們速讀8-16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并在書上做好批注。
1.老王是在什么樣的身體狀況下給我送香油和雞蛋的?
2.老王說了不要錢,為什么又接過了錢?他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面對送香油和雞蛋的老王,我有哪些反應和感受?
四、感悟情感領會主題
楊絳一家一直關愛老王,幫助老王,可為什么在老王去世幾年后,她還覺得愧怍呢?老王究竟最需要什么?
楊絳給予老王的是同情,老王給予楊絳的是感恩。
老王需要的是真誠、平等和尊重!
五、拓展延伸
老王離世已經(jīng)很多年,可像老王那樣的人在我們身邊還不少。面對他們,我們該做些什么呢?
1、國家、社會在行動。2、學校在行動。3、關注他們,我們當代中學生準備做些什么呢?請拿出紙筆寫寫。
六、結束語:我們常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七、作業(yè):1、課后練習三
2、閱讀《我們仨》
最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教案4
【教學目標】
1、撇開思維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與曲折。
2、各種形式的閱讀,,感覺文章語言的詩意美。
3、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題.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學難點:閱讀課文,了解為什么以“梨花”為標題。
【教學活動設計】
一、課堂導入:
(課前播放輕音樂,播放梨花圖片)
我們身邊有很多美好,例如我們今天走進的課文,不僅有美麗的文章還有梨花林、美麗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貴的中國品質。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的《驛路梨花》。
二、正課:
(一)曲折的情節(jié)
1。快速閱讀課文,并用“我”第一人稱來概括整個故事。
結合課前預習快速進行。
2。把握敘事角度,試圖總結整個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軍叔叔砍樹種草,方便過路人避風擋雨,搬到山上撿梨…
(2)教師點撥:敘述順序的特點和差異。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誰?
(1)學生思考;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構思巧妙的寫作方法。
(二)賞析品味
1.圈點勾畫好詞和好句,這些詞和好句子最能觸動心弦,標記它們或寫出你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師的提示:它可以從用詞、寫作和情感表達等多個方面得到欣賞。
(1)同桌交流
(2)小組討論
(3)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組的代表進行點評
教師適當點撥:這篇文章里的語言具有詩的意境,處處如詩如畫
2。升值而讀,讀,讀,讀出詩歌的美麗感受。
(1)指名學生讀;
(2)教師配音范讀;
(3)生配音讀。
(三)寫作背景
1.簡要介紹學生對作者的理解
學生在課前結合課文并聯(lián)系作者的共同知識。
2.教師補充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寫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結合背景理解彭荊風的作品。
彭荊風由于家境貧寒,只讀了兩年初中,成為學徒、校對員、記者、副編、文學團體“木葉文藝俱樂部”。他經(jīng)歷了很多苦難,但他堅信自己已經(jīng)成為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家。“_”中入獄7年。“梨花”是他出獄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經(jīng)歷了這么多艱難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沒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與美。正如他自己所寫的:在經(jīng)歷了普通百姓難以忍受的折磨之后,當我真誠地面對云南邊疆的純樸的少數(shù)民族,呼喚美好的未來時,我不禁表達了我對過去的想法!我只想發(fā)現(xiàn)和傳播生命的美,這就是為什么我寫的梨花。
3.學生聯(lián)系課文再談對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顯的傳統(tǒng)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義,體會梨花精神。
2.明確“驛路梨花”做題目的妙處。
3.讀寫結合,選擇自己最欣賞的一種花,它有著怎樣的象征含義。
(1)展示
(2)互相點評
小結:你也是雷鋒,他也是雷鋒,如果我們都是雷鋒。那么我們的祖國將是什么樣呢?
最新人教版語文七年級教案5
教學目標:
⒈運用略讀的方法,理解文章內容,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⒉文章論證嚴密,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論證方法的運用,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⒊本文語言流暢而又凝練,指導學生進行感悟、積累及訓練。可通過句子仿寫等形式,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⒋“責任”的話題是嚴肅的,要引導學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豐富的人文內涵,樹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⒈學習略讀的方法。跳過某些細節(jié),在短時間內有選擇地閱讀,把握作者觀點。
⒉對內容和表達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讀書后的心得與體會。
教學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課前準備:
⒈積累字詞音形義,課堂展示。
⒉查找關于梁啟超的資料。
⒊查找議論文相關知識。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暢所欲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家先說說自己的最苦與最樂吧!(學生發(fā)言)
同學們,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論述。今天,我們來學習梁啟超先生的《最苦與最樂》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讀來膾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無窮。(ppt顯示課題)
將學生分成四個學習小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
二、交流預習,展示成果:(ppt顯示)
出示任務:讀準發(fā)音,解釋詞意,補充作者資料,朗誦《少年中國說》,第一組派代表完成。
⒈走近作者: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近代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導師。文風流暢、犀利、凝煉。著有《飲冰室合集》。
⒉讀準字音。
達(dá)觀安分(fèn)恩惠(huì)賠(péi)禮
縱(zòng)然契(qì)約循(xún)環(huán)悲天憫(mǐn)人
⒊理解詞義。
契約:契約,最初是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xié)議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租賃等關系的文書。
契約可以理解為“守信用”。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形容心情緊張后的輕松愉快。
任重而道遠:負擔沉重而且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
悲天憫人:哀嘆時世的艱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來表示對社會的混亂腐敗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憤和不平。
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顯示)
(一)自由速讀,整體感知:
出示任務:本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各論述了什么?
討論明確:三個部分,第二組學生代表論述:(ppt顯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當勇于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反饋指導:本文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人們,人應當勇于擔負責任,而不應該逃避責任。
(二)用心品讀,篩選觀點:
出示任務: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許多有關最苦與最樂的觀點,你最信服的是哪一點?談談你對這些語句的理解,或找出相應的事實對這些觀點進行證明。(依照三部分論證的逐層展開,篩選并概括帶有作者看法觀點的句子。)
⒈第二小組學生展示有關議論文基本知識:(ppt顯示)
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
議論文的結構:引論、本輪、結論
⒉探討交流,反饋結果(全文觀點性的句子):
⑴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
⑵獨是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一天應該的事。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再苦是沒有的了。
⑶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于他便有了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于這件事便有了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xiàn)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于自己加一層責任。
⑷有了這責任,那良心便時時刻刻監(jiān)督在后頭,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苦痛往墳墓里去。
⑸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⑹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huán),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⑺一翻過去,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⑻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
⑼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
(請學生邊篩選邊在書上圈點勾畫)
⒊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梳理論證邏輯:(ppt顯示)
“人生的痛苦在于負了未了的責任”(引論)
“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
“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才是真樂”(本論)
“這種苦樂循環(huán),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
“人生應當勇于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結論)
⒋小結思想內容,領會立意之美:
出示任務:
⑴學生發(fā)言:暢談?chuàng)碛胸熑胃泻拓熑胃腥笔У姆N種表現(xiàn)。
⑵發(fā)散思維活動:仿句“責任是燈下完成作業(yè)的堅持,……”
學生答案:責任是在教室打掃衛(wèi)生的堅守
責任是為父母主動做事的孝心
責任是學業(yè)上創(chuàng)造佳績的心愿
……
⑶反饋總結:
《最苦與最樂》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現(xiàn)在文章的價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樂和幸福是“盡責任”,這一立意不同凡響,高尚、深刻、樸實、永恒,具有極強的普適性。每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盡自己的責任——對親人、對朋友、對別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
一個世紀過去了,在當今的時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導的責任感,并沒有因時間的推移而失去意義,反而愈益顯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請同學們齊聲誦讀:(ppt顯示)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節(jié)選自《少年中國說》
(情感道德價值觀的目標:通過朗誦,激發(fā)起學生昂揚少年情懷,增添一份神圣的責任感。)
第二課時
導入:前面我們通過對論題和論點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及深刻主題,現(xiàn)在我們就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出發(fā),來探討本文的論證過程。
一、嚴密的論證之美(ppt顯示)
(一)用心研讀,感受文氣
出示任務:在議論文中,論據(jù)是闡述或論證論點的依據(jù),是作者確立觀點的理由,是議論的基礎。那么論據(jù)可分為那幾類?同樣,一篇好的議論文需要恰當運用各種論證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⑴學生交流,第三組展示準備的資料:(ppt顯示)
論據(jù)分為:事實論據(jù)、道理論據(jù)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反饋指導:意在使學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論據(jù)類型,明晰常見的論證方法。
⑵第三組學生展示:
譬如我們論英雄的時候會舉到項羽不肯過江東的例子,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擺事實,講道理”,這樣的實例就叫事實論據(jù)。除了事例外,很多議論文中往往會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學理論等,一方面使文章顯得有內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持作者的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這類引用的理論在議論文中就叫理論論據(jù)。
一頓佳肴需要有好的烹飪技術,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縫紉工藝,同樣,一篇好的議論文需要恰當運用各種論證方法,常見的論證方法主要有:
道理論證:運用講道理的方法,用馬列主義經(jīng)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們公認的科學原理、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觀點。(聯(lián)系理論論據(jù))
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聯(lián)系事實論據(jù))
對比論證:把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后,推導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論映襯而出的論證方法。
⑶出示任務:請學生搜索文中使用的論證方法及論據(jù)類型。
學生反饋:
道理論證:引用古語、俗語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論證。(論據(jù)類型為道理論據(jù))
舉例論證:舉了圣賢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論證。(論據(jù)類型為事實論據(jù))
對比論證:最苦之事與最樂之事進行對比論證。(論據(jù)類型為道理論據(jù))
教師小結:正是因為精心選擇的論據(jù)和流轉自如又充滿書卷氣的論述,使文章極具說服力。
(二)返觀全文,把握文脈:
⑴出示任務:請同學們再次梳理全文的論述思維,討論明確。(ppt顯示)
“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從苦中的來的樂才算真樂”→“人生應當勇于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
反饋總結:
文章的論點是一對姊妹命題,這里“最苦與最樂”的所指“負責任與盡責任”,不是兩個迥異的或對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兩種境界,這種辯證思維的有機聯(lián)系使全文的議論渾然一體。論點包含了兩個分論點,作者先論證“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再來論證“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對于負責任的幾種情況,都是生活中所見的,這里主要滲透大量舉例論證,易于被讀者所理解接受。然后將負責任的情況延展到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自己,使議論更加深入,歸納出“負責任是人生的痛苦”。課文后半部分論證“盡責任是人生的快樂”時,則主要采用講道理的論證方法,作者只增加“從苦中的來的樂才算真樂”這一論據(jù),便水到渠成。
至此,兩個分論點已經(jīng)證明,文章似乎可以結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讀者的思想上還有一個結沒有解開:既然負責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負責任不就沒有痛苦了嗎?于是作者設立了第三個分論點:“人生應當勇于負責,而不應當逃避責任”。其正面理由是“責任越大,痛苦越大,快樂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責任是逃避不了的”。這兩個方面互相支持,使論證更加有力。
梁啟超先生此文嚴密的論證之美令人嘆服!
二、精彩的語言之美(ppt顯示)
(一)再次研讀三分鐘,感受文章語言特點。
出示任務: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辭使用有什么好處?
反饋指導: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引用等。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第四組學生展示:
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設問句
⑵到了長成,責任自然壓在你的肩頭上,如何能躲?——反問句
⑶責任越重大,負責的日子越久長,到責任完了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那快樂還要加幾倍哩!——感嘆句
⑷卻是不盡責任,受良心責備,這些苦都是自己找來的。——被動句
⑸這卻不然,責任是要解除了才沒有,并不是卸了就沒有。——否定句
⑹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雖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排比
⑺孔子所以說:“無入而不自得”,正是這種作用。——引用
⑻然則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引用
學生討論明確: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于句式的變化,修辭方法的多樣,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流暢之感。
(二)再次品讀精彩語段,進一步體會“語言平易親切,如話家常”的特點。
出示任務:
⑴“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感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里夢里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著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任”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說教口吻。)
⑵“翻過來看,什么事最快樂呢?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后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以上的舉例外,還可讓學生自己找精彩的語句加以分析。)
反饋總結:本文的語言莊重不失靈動、流暢卻不冗雜,平易親切,如話家常,具有精彩的語言之美。這與作者的遠見卓識,深厚學養(yǎng),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熱烈情懷是分不開的。
(二)鏈接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語言之精彩。(ppt顯示)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
第二要樂業(yè)。“做工好苦呀!”這種嘆氣的聲音,無論何人都會常在口邊流露出來。但我要問他:“做工苦,難道不做工就不苦嗎?”今日大熱天氣,我在這里喊破喉嚨來講,諸君扯直耳朵來聽,有些人看著我們好苦;反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在淘神、費力?難道又不苦?須知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
——節(jié)選自《敬業(yè)與樂業(yè)》
小結:莊重之心,懇切之意,親切之態(tài)躍然紙上。梁啟超先生用淺顯流暢的文字闡述深刻道理,常帶情感,極具感染力的語言風格不得不令人嘆服!
三、能力遷移:
(一)教師準備好一些關于責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組討論其字面意義,并舉例說明(可引用歷史人物、生活實例),然后進行小組交流。(ppt顯示)
⑴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字義:無論到了什么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舉例:如安貧樂道的顏回躬耕隴畝的陶淵明
⑵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字義:君子一生都有尚未盡完責任的憂慮。
舉例: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⑶曾子:任重而道遠
字義:任務繁重,而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巨。
舉例: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父母終身為子女付出的那份“無私的愛”
⑷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字義: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師所教的課業(yè),有沒有認真復習?
舉例:桃園三結義一諾千金
⑸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字義:在天下人都尚未憂慮之前,就先憂慮;在天下人都覺得快樂之后,才覺快樂。
舉例:大禹治水許多愛國的仁人志士
(二)學生交談,發(fā)表自己對苦與樂的認識。
四、小結
在人生旅途上,盡管人人盼望快樂,厭棄痛苦,但他們本是一對孿生,永遠伴隨在生活的舞臺上。學習知識亦是如此,為那眼花繚亂的“數(shù)字迷宮”嘔心瀝血,因那令人頭痛的作文煞費苦心。這些表面上看確實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盡到責任之時,迎接我們的將是一串歡樂的音符。
板書設計
最苦與最樂
中心論點: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分論點一:痛苦——負責任(自己、家庭、社會、國家)
分論點二:快樂——盡責任(處處盡責,時時盡責)
結論:人生當勇于負責,不應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