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2023教案
初一生物2023教案都有哪些?按細胞核有無核膜包被可將細胞分為兩類,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由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真核生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初一生物2023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一生物2023教案(篇1)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教學目標
①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②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點和難點
①探究綠葉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對實驗的結果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實驗 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在實驗小組長帶領下做實驗。
方案二:各實驗小組組內交流課前設計的實驗方案,然后討論、完善,最后確定本組的實驗方案,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實驗。
方案三: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個大組,每個大組仍以4人為一實驗小組,在老師指導下實驗。
指導學生實驗,并提示注意事項。
參與小組討論,對學生的大膽設計予以肯定,并進行適當啟發、引導,巡視指導學生實驗。
二、分析實驗結果
方案一:各實驗小組就老師出示的討論提綱討論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
方案二:各實驗小組先組內分析實驗成功與否的原因,然后各組公布自己實驗的過程,產生的結果,再組間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
方案三:4個大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實驗過程、結果。然后①前二組間進行對比,后二組間進行對比,看看同一種實驗材料,實驗過程不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②第2組和第4組進行對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實驗過程相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啟發學生找到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
總結出“綠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機物”這一結論。
三、光和作用的意義
方案一: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看書自學,了解光合作用意義。
方案二:在老師提示下,根據日常生活舉
例說明光合作用的意義。
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作出概括。
分析學生舉出的例子,引導學生作出概括。
初一生物2023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 生物的錄像。
2. 有關生物與非生物的圖片。
3. 教學課件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放錄像,讓學生仔細觀察錄像中出現的生物與非生物。
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題討論(如果學生人多可兩組一題)小組選出組長、記錄員、發言人。小組研究討論結束后,可研究討論其他組的題。待各組完成后,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組同學補充發言,而后其他小組同學再發言補充(教師除了組織學生的活動,可以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和研究)。
總結:除了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還有其他別的生物特征嗎?(根據生物的特征說)
補充:
8. 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9. 生物體能進行新陳代謝
10.生物體能遺傳變異
11.生物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等
能力訓練:可用書上練習P6
(1)分析圖片彈鋼琴的機器人、慢慢生長著的鐘乳石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蟲都是生物嗎?詳細說明。
教學后記:
本節課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書本上舉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還有沒有別的特征這一問題來讓學生討論,所以很多學生對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幾方面了解得不夠深入。
教學反思:
這節課可以先安排課后練習鐘乳石是否生物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同學們就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進行討論和舉例(主要是舉例)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書本的六個特征后,再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對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有一個總的認識,再引導他們舉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特征。對于學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應該逐一分析,并讓學生舉出反例子來論證其觀點,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然后再由學生來解答鐘乳石是否生物,讓他們用剛學的知識解答一開始可以理解錯的問題。
初一生物2023教案(篇3)
空氣質量與健康
教學目標
1.描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嘗試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教學重點
1.通過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了解空氣
2.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3.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教學準備
1.教師: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關系的資料;指導學生調查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準備有關吸煙危害性的資料。
2.學生:調查家庭成員吸煙情況;收集相關資料。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回憶上節課的內容,回答問題。
復習提問:呼吸運動是如何進行的?
導言: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空氣質量直接影響人的健康。
2.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2.1資料發布
2.1.1幾位學生上講臺發布所收集的有關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情況的資料,其余學生聆聽并對資料內容表示驚訝,產生觸動。
課前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信息,上課時指導學生發布這些信息。
2.1.2閱讀課本P52~53的資料分析,并分組討論問題。學生代表本組同學的意見,組內其他學生補充。
指導閱讀,組織并參與學生討論,分析、評價,給予鼓勵。
資料分析
2.1.4說出調查結果。通過交流分析,了解吸煙的危害。
課前組織學生調查各自家庭成員的吸煙情況,為家長算筆吸煙帳。
引導學生認識到吸煙的危害性。
分析資料,并質疑:吸煙危害健康,為什么有人還要吸煙呢?
小組成員闡明對吸煙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從報紙上剪貼的吸煙危害健康的資料,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師的引導下交流,說出治理沙塵暴的對策。
出示沙塵暴的資料,讓學生了解沙塵暴對人體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2.1結合肺內氣體交換的原理,理解煤氣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識。
講述煤氣中毒的原理,加強學生的防范意識,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3.了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閱讀并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疑惑。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探宄方案,讓學生通過閱讀,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測算空氣中塵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強化認識,進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驟。
展示探究步驟,提出在探究中應注意的事項。
小結和練習
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通過本節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討論如何完成課后練習。
課后探究
課后分組,小組成員分工采集和測算當地空氣中的塵埃粒子,并將結果進行公布和交流。
組織分工,強調活動的注意事項,參與交流,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價。
課后活動
到有關部門獲取有關當地空氣質量的資料,了解當地存在的空氣質量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進建議。
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
初一生物2023教案(篇4)
一. 教學目標
通過此實驗,加深學生對光合作用的認識,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們的實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
二.課時安排:1——2課時
三.教學準備
一些驗證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裝置、材料、錄像、課件等。
四.活動指導
1. 教師事先向學生講清楚教材中的關于這兩個實驗的裝置、原理和實驗過程。
2. 教師可用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的經典實驗開拓學生思路,引導他們思考。教師還可向學生介紹一些學校、市區圖書館的參考資料,以及告訴學生上百度、Google等網站去搜索他們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網址可直接告訴學生)。
3. 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共同探討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驗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如果教學需要,教師可先與某些學生在課下做一下探討)。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實驗材料的不同(如可用衛生香代替火柴,用0.1%的碳酸氫鈉溶液代替清水)、實驗裝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書上驗證釋放氧氣的裝置)。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配合錄像、課件、學生或教師的演示實驗。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講,這個實驗做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多鼓勵學生。對于學生的一點點創新,都應給予鼓勵。
五. 評析
光合作用在教材中無疑是重點和難點,這個實驗做得好可以幫助學生牢固掌握這部分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但由于這個實驗較難,教師要注意在課前給予學生較多的引導和幫助,并請他們在課前做好相應的準備。
六. 備注
1. 現在錄像器材便宜,攝像技術簡單,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制作適合自己的錄像帶(統一配置的錄像帶有時不一定能滿足自己的教學需要)。教師在播放錄像時,要注意暫停鍵等功能鍵的使用。因為一氣兒將錄像放完效果可能不好,很多時候,邊放邊結合錄像講解效果比較好。
2. 教師可自己或請專業人員制作能滿足自己教學需要的課件,也可從百度等搜索網站尋找一些光合作用方面的課件做參考。
3. 通過搜索網站可得到很多有用的東西。如:有的學生如果想利用儀器檢測空氣中二氧化碳、氧氣的濃度變化的話,可告訴學生直接用“空氣中二氧化碳檢測儀”、“空氣中氧氣濃度檢測儀”等字樣在百度等搜索網站上搜索即可,但同時要提醒學生文明上網。
初一生物2023教案(篇5)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教案
一、 教學目標:
1、 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 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3、 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
二、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學會設計調查方案、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會做調查記錄,同時培養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學難點:
描述部分所調查生物的特征
三、 課前準備:
幫助學生分組,確定調查范圍。了解要調查的生物狀況,并查找相關資料。
四、 教學過程:
1、 把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選出小組長,說明本節調查課的目的,步驟,各小組自由選擇調查范圍(不可在教學區)然后匯報到老師處,每小組長把組員的名單交到老師處。強調調查范圍的要求是生物種類較多,環境有較多變化的路線。
2、 注意事項:
如安全、不傷害動植物、不破壞生物的生活環境等。
應特別關注一些小生物。如樹皮上、草叢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飛行的生物。
3、據報告冊P2~3內容進行調查,并及時記錄,布置作業是 星期四交齊。
4、紀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響其他班同學。
各小組提前十分鐘回到教室,各小組要跟老師對好時間,要求本小組長組織好紀律。
5、利用下課前十分鐘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出調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類方法)并對個別小組作出表揚。總結本節課全班同學的表現。(問題: 1.你們組調查了多少種生物?2.你們是按什么特征對它們進行分類的?分多少類?各多少種?每類選1-2種生物,說說它們的生活環境?調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問題?)
教學后記:
初一(2)班沒有說明細節,學生不明確調查的意義和方法,把抓昆蟲等作為調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蟲成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務。還應強調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說好了各種注意事項,強調了紀律,所以每個人都能完成好這次調查活動。
初一(10)班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該班學生較文靜,氣氛太沉悶
初一(3)班課堂紀律太亂,幾位同學特意搗蛋,但小組間團隊精神不錯,調查到的種類較多,有些學生的知識面很廣,認識植物種類多。
初一(5)班守紀律,調查生物最少19種,最多29種,證明每組都有認真調查的學生,學生積極性高,對老師的布置完成得很好。
初一(4)班戶外活動時紀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學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學一堆,女同學一堆,紀律不好,但調查到最多的生物種類有40種,最少的也有25種,證明該班學生對生物有濃厚的興趣,但事后發現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聯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學精神。
教學反思:
在戶外活動前要多強調各種規章制度,考慮問題要面面俱到,,不然學生不了解活動的規則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初一生物2023教案(篇6)
教學過程
引 言:
一個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氣,地球上有六十多億人,每天要消耗60多億千克的氧氣,同時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為什么我們沒有感覺到缺氧呢?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設問題情景,導入新課。
第一部分: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教師出示事先準備好的實驗裝置,請同學觀察金魚藻在光下放出氧氣這一現象。在觀察的基礎上請學生思考氣體的成分,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做出假設,并思考驗證方法。(可提示學生:氧氣能夠助燃。)師生雙方根據學生提出的方法對氣體的成分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
教師利用課件展示普利斯特利的三個實驗。請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1.把點燃的蠟燭和活著的小白鼠分別放進密閉的容器,蠟燭為什么會熄滅?小白鼠為什么死掉?
2.點燃的蠟燭或小白鼠與綠色植物分別從對方那里得到了什么?
3.普利斯特利為什么要設計三個實驗?
通過對以上三個問題特別是最后一個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綜合看問題的意識,并讓學生初步得出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的結論。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巡視并參與到小組的討論中,注意讓每一個學生都要參與討論。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其他小組大膽的發表不同的意見,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爭論的科學作風。
探究活動:教師出示討論提綱:
1.這個實驗中除二氧化碳以外能否出現別的變量?
2.如何確保實驗中只有二氧化碳一個變量?
3.你認為對照實驗應該如何設計?
4.你準備選取哪些材料用具?如何應用?
學生根據討論提綱進行分組討論,每一小組根據自己討論的結果制定探究計劃,實施探究。因為本實驗設計難度較大,需注意的問題較多,所以教師在此通過討論提綱為學生降低學習難度。然而本實驗又是本冊書中最后一個探究實驗,要求學生能較為獨立地完成探究活動,以考察學生對各項綜合技能的運用情況,所以教師出示討論提綱后并沒有在全班給予統一答案,而是讓各小組根據自己的理解情況獨立設計井完成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在教師主持下學生交流探究報告,教師與學生根據討論提綱共同分析實驗設計的合理性及嚴謹性。教師對每個小組實驗的合理方面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對于實驗結果與假設不一致的,與其他小組一起幫助他們分析原因,并請他們在以下三種方案中做出選擇:(1)否定原來假設,得出與假設相反的結論;(2)按照原來的實驗方案重做一遍,檢驗自己的實驗結果是不是可以重復;(3)重新設計實驗方案,并通過實驗重新檢驗假設。交流結束后,教師請每一個小組的組員對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自評與互評,并結合教師的評價作為一個階段性成績收錄入學生成長檔案袋中。
第三部分:光合作用及光合作用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有關光合作用的實驗,(光合作用在光下制造有機物。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以及光合作用進行的條件和地點)請學生討論后根據光合作用的實驗對光合作用做一個初步的小結。(學生歸納)教師進一步完善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利用課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公式。在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后,教師請學生思考:由光合作用的公式來分析,同學們能闡述一下光合作用對于生物圈的意義嗎?(學生討論后回答:光合作用可以提供食物,產生氧氣供生物呼吸,把太陽能轉化成我們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等等)教師對以上回答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指出:光合作用除了以上種種好處外,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接著教師出示129頁的系列數據請學生比較分析。(學生比較分析,對于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性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請學生進一步思考:
1.碳-氧平衡會被打破嗎?出現什么樣的情況會打破碳-氧平衡?我們應該采取何種措施來預防?
2.你認為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如果環境中的二氧化碳過多,會對生物圈造成什么影響?請你預測一下。
(學生對以上問題進行分組討論,發言交流)通過對以上問題的討論交流,加深了學生對綠色植物在維持碳-氧平衡方面重要性的理解,并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第四部分: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教師利用課件逐一展示,三種不同種植密度的植株結出的果實。請學生分析植株結果情況與種植密度之間的關系,并思考它們這種差異與光合作用的內在聯系。(學生思考后得出結論:合理密植會使植物充分利用單位面積上的光照,而不會造成浪費。)教師請學生進一步思考:你知道農業上還采取哪些措施來充分利用光照提高產量嗎?(學生思考回答)
第五部分:課堂小結
教師用親切的語言與學生進行交流:你認識了光合作用了嗎?你知道綠色植物對于生物圈的重要意義了嗎?讓學生對本節課的重要內容再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初一生物2023教案(篇7)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胸圍差等活動,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2.通過觀察模型和演示實驗,提高觀察、判斷、推理以及科學實驗能力。
3.通過分析資料等活動,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4.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由于學生未學到物理課中的擴散作用,且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比較抽象)
教學重點
1.外界氣體如何進入肺
2.肺內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方案一:深吸氣后屏住呼吸,看能維持多久,體驗氣體交換的意義。
組織活動,引導學生說出氣體交換的重要性。
方案二:聯系自己的身體結構,對照模型或掛圖,觀察肺在人體中的位置,描述肺的功能。
出示模型或掛圖,進行直觀教學引導學生觀察并描述肺的位置和功能
方案三:觀看錄像,小組交流討論。
播放錄像,通過直觀手段引導學生了解肺的功能。
方案四:回憶上節課所學的知識,回答提出的問題。
復習舊知識,提出問題: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肺有什么功能?
2.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
2.1測量胸圍差
方案一:閱讀有關的課文后,一組同學上講臺給全班同學進行科學的操作,其他同學觀察操作過程。課后每位同學測量自己的胸圍差。
提供軟尺,引導學生閱讀和觀察組織交流,并做出評價。
方案二:上講臺演示的同學故意進行錯誤的操作,讓其他同學找出錯誤并糾正。
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強調要仔細觀察,引導學生糾錯。
方案三:學生課前測量自己的胸圍差,上課時小組成員將測量結果展示出來,并果進行交流討論。(課前布置,上課時引導學生交流討論。)
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或分組討論分析提綱中的問題,得出正確結論。
2.2在測量結束后,嘗試提出問題,并進行交流討論。
測重出示討論提綱,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討論提綱如下:
你和其他同學的胸圍差有區別嗎?你認為你們的胸圍差的差別和什么有關?
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廓容積的變化嗎? 胸圍差的大小說明了什么?外界氣體如何進入肺?呼吸肌運動引起胸廓容積的變化活動:將手置于肋骨處,感受呼吸時胸廓的變化,交流討論,歸納出由于肋間肌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的前后徑、左右徑的增大和縮小的結淪。
2.3組織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探究呼吸時胸廓的變化。
2.4觀察錄像或模型演示,在教師的引導廠思考,并得出結論。
2.5放映有關呼吸時胸廓變化的錄像或演示模型,引導學生觀察,明確容積變化引起氣壓變化,氣壓變化引起換氣。
2.6質疑:胸廓的變化與呼吸有什么關系?到底是胸廓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吸氣導致胸廓擴大呢?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引導學生觀察,降低學習難度。
通過打氣筒給氣球充氣的演示說明。
2.3模擬膈肌運動
2.3.1觀察教師的演示,分析討論并歸納出膈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上下徑的變化。
2.3.2通過演示引導學生觀察討論。
2.3.3小組討論后,全班進行概括小結: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引起胸廓容積變化,容積變化引起肺內氣壓變化,從而完成呼吸運動。
2.3.4引導學生小結呼吸運動的過程。
說出日常生活中—一些有關胸廓擴張縮小與呼吸關系的例子(如冬天蓋厚被子感到胸悶等)。
引導學生聯系日常生活經驗,啟發學生說出胸廓擴張縮小與呼吸的關系,留下懸念:氣體進入肺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
(第二課時)
1.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回憶上節課所學知識,復習提問:胸廓的變化與呼吸運動有何關系?由學生的回答引入本節課內容:氣體進入肺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2.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氣體進入肺內之后發生了什么變化?
觀看教師的演示實驗
a.按資料分析中的實驗裝置操作;
b.取兩個錐形瓶,分別裝入等量的石灰水,向其中一瓶內的石灰水吹氣,為什么在實驗置中設置甲瓶?
c.用口吹入的氣體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說明了什么?
d.人呼出的氣體和環境中的氣體有什么區別?
為什么會有這種區別? (耳球向另一瓶內的石灰水吹氣),并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3.氣體交換原理
嗅到教師噴出的香水,理解氣體總會從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
向教室內噴灑香水,引導學生了解氣體擴散的原理,說明氣體進入人體也遵循3.1擴散原理。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3.1.1觀看掛圖,認真聽老師講解。理清思路,綜合概括。
3.1.2回憶所學知識,合作交流,歸納問題的答案。
3.1.3引導學生歸納外界氣體進入人體組織內的過程,并對學生的答案及時進行反饋。
將前后知識聯系起來,自己解決疑惑。
提問:進入血液的氧最終在細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引導學生聯系前后知識,鼓勵學生積極思考。
3.1.4小結和練習
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蛄本節內容,并指導學生做課后練習。
課后實踐
課后測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和其他同學的肺活量進行對比。
引導學生參與課后活動,并給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