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設計
歷史,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的發展進程。從義務教育階段一直到大學都設有歷史課程,甚至可以成為專業的研究方向。 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新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設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新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設計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狀況,即農業、手工業較前代有了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明朝中后期我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使學生了解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
通過探索明清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與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通過研讀史料,從材料入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
通過分析、討論“閉關鎖國”政策的后果,提高學生以史為鑒、擁護改革開放政策的自覺性。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是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是中國漸漸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強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學生理解現實、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所以應重點掌握。
“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概念學生較難理解,為本課難點。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明清時期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的圖片,讓學生講出其名稱。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
原產美洲的高產糧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經菲律賓傳入中國后,先在廣東、福建種植,稍后傳入周邊省份。18世紀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傳播,清嘉慶以后,已成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其次,還應說明高產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引種推廣的意義。甘薯“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谷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馬鈴薯的產量也很高,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不僅可以緩解人口增長壓力,還能促進糧食商品化和農民轉入手工業生產。經濟作物的引進,則能促進農業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并為手工業生產提供更多的原料。
2、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
出示三則材料:
自元代以來,松江逐漸發展成全國棉紡織業中心;當時流傳“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鎮)紗”的民謠;
“數年來,肅寧(河北肅寧)一邑,所出布匹,足當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旃鈫ⅰ掇r政全書》
山東鄒縣“鬻布于鄰”?!獏卫ぁ秾嵳涳L憲約》
學生從中得到結論:說明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現出一批棉紡織業基地。
3、絲織業的發展
(1)絲織業中心:蘇州、南京
(2)絲織業的規模:南京的絲織業到清代已擁有三萬多臺織機。
4、制瓷業中心:景德鎮
5、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1)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北京、南京
(學生回憶唐宋時期我國古代商業情況,以便對比了解明清時期商品經濟較前代的空前發展。)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直接導致工商業城鎮興起。(講解《皇都積勝圖》,以說明明清兩代商業發展的盛況。)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晉商和皖南的徽商最為著名。
商人數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活躍的又一突出表現。他們擁有龐大資本,合伙經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業資本集團。(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徽商、晉商”的小字,使學生了解他們的經營范圍。應特別注意他們還有人投資于手工業生產,這是一種新趨向。)
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最早出現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三、“閉關鎖國”的政策
1、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
(2)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為抵制國家的領土主權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閉關鎖國”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貿易。
(2)清朝統一后的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前階段: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
后階段:只開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閉關鎖國”的影響
學生討論: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什么嚴重的后果?請聯系當前對外開放的現實,談談你的看法。
閉關鎖國政策的嚴重后果:
①控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進而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③中國由于落后,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②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從“閉關鎖國”政策中汲取教訓;②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新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設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長城、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宋應星和《天工開物》,徐光啟和《農政全書》,使學生認識明朝我國包括建筑在內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類科技百花園中的瑰寶。同時分析總結出明朝我國科技發展的時代特點,即對傳統古典科技的總結居多,對近代自然科學的運用和發展尚少,潛藏著發展停滯的危機,以此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橫向聯系指導學生編制表格,歸納本課知識;縱向聯系,歸類比較,明長城與秦長城的比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明朝科技成就的認識,培養學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懷,通過選取對本課涉及的三位科學家事跡的介紹,探究他們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刻苦學習,勤于思索,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難點是包括建筑在內的科技成就所體現的時代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解釋課題:課題“時代特點”的涵義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還居于領先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別是清朝時,發展已停滯下來,逐漸地落伍了。
2、過渡講解,置疑:這時仍領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為什么說這時我國科技發展已停滯下來?學了本課就會知曉。
二、新課教學
(一)雄偉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長城。學生閱讀121-122頁導入框,本目課文,插圖,資料等,作讀書標記,并進行小組活動,思考回答:
1、紫禁城是什么時候開始營建的?是哪兩朝皇帝曾經居住的地方?是個什么樣的建筑?(放多媒體北京紫禁城),學生作答。它是明成祖營建的,是明清兩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宮殿樓閣金碧輝煌,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寶。強調紫禁城又被稱為故宮,是北京城的一部分。
2、長城,指導學生在122頁地圖上標出明長城的東西兩端。(嘉峪關、鴨綠江)
3、比較明長城與秦長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為主,明朝的東段用磚、石。B:位置--明朝靠南。C:長度--明朝更長,西端從臨洮延伸到嘉峪關;東端從遼東延伸到鴨綠江。過度講解:這些古建筑成就當時世界上仍然居于領先地位,同時也涌現出著名的科技巨著。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出現。學生閱讀122-124頁本目課文以及插圖,人物畫像,文獻資料等,作讀書標記,列表并思考回答:
1、列舉表格,老師推薦表格,填表。
2、根據123頁“動腦筋”:李時珍有哪些優秀品德值得你學習?(學生討論作答,救死扶傷的崇高醫德,不盲從古訓的創新勇氣,刻苦鉆研的堅強意志,廣泛實地考察的科學方法,親嘗曼佗羅的獻身精神,不恥下問的謙虛態度,27年成書的堅韌毅力等。)
3、李時珍的代表作是哪一部,屬于哪一類?(《本草綱目》,醫藥學著作)
4、宋應星的代表作是哪一部書?屬于哪一門科學?(《天工開物》,工藝百科全書)
5、根據124頁“動腦筋”:宋應星強調人類要與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對不對?你的看法怎樣?(宋應星說得對,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人與自然不協調,就意味著人類無法適應生存環境或者破壞了生存環境。
假如無法適應環境,不要說發展人類本身,就是當年人類的出現也不可能,假如人為地破壞生存環境,不就等于自尋絕路嗎?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無限的,但這種能力是建立在人類對自然規律的正確認識,對自然力合理利用基礎之上的,不可能超越自然。)
三、鞏固小結
學生談學習本課的收獲及感想。
四、活動與探究
1、明朝科技成就的時代特點是什么?有什么啟示作用?
2、都江堰,長城,大運河,趙州橋,北京故宮都是中華文明的象征,請你為其中的一處歷史遺跡創作一段具有歷史韻味的旅游廣告詞,將它們介紹給旅游愛好者,100字左右。
3、小調查:你的家鄉現今是否還保存著明清時代的建筑或工程?你對這些建筑和工程的保護工作滿意嗎?有什么建議?
新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設計3
教學目標
了解古典小說創作到明清時代進入成熟階段,四大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的思想藝術特色,明清時期藝術的繁榮,明清時期書法繪畫的代表人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得出他們的反封建的積極內容 ,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 ,了解他們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奇葩。
教學難點:培養鑒賞文藝作品的能力,激發閱讀文學名著的欲望。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激情導入、明確目標】
多媒體展示四部電視劇的圖片
相信同學們對這四部影視劇并不陌生,20實際80年代以來,古典四大名著拍成電視劇搬上熒屏,引來國人的追捧,稱為經典的劇作。僅20多年后,2008年又掀起四大名著的翻拍熱潮,為什么古典名著長盛不衰?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明清文化殿堂,一起品味古典文學和藝術的璀璨多彩,體會它們具有怎樣的鮮明時代特征。
【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發現問題
(一).閱讀教材,第一標題“古典小說的高峰”完成學案。
1、特點:__________的成熟階段。
2、內容:反映當時的_____,表達人民_____、_____的意愿。
3、代表作:(1)《三國演義》:作者_____,是最早的_______________(2)《水滸傳》: 作者_____,是第一部_______________。
(3)《西游記》: 作者_____,是充滿_______________—。
(4)《紅樓夢》: 作者_____,具有高度的_____和_____,是我國_____的高峰。
(二).閱讀教材,第二標題“戲劇的繁榮”完成學案。
1、湯顯祖:代表作__________。
2、京?。篲____世紀中期初步形成,以_____和_____為基礎。
(三).閱讀教材,第三標題“書畫的成就”完成學案。
書法:
明朝的書法以_____、_____見長,書法家_____,兼有“__________”之美。
繪畫:
1、特點:以_____、_____居統治地位。
2、代表:明末的_____,清初的“_____”。
二、合作交流、質疑探究:
根據《三國演義》這部作品,說明歷史著作和歷史小說的不同所在。
課后習題
1、下列中國古典小說的章節標題中,出自《三國演義》的是( )
A、梁山泊義士尊晁蓋 B、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C、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D、曹操煮酒論英雄
2、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是( )
A、《三國演義》 B、《水滸傳》 C、《紅樓夢》 D、《西游記》
3、明清小說在思想上的共同點是( )
A、都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塑造人物 B、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內容
C、都歌頌了農民的斗爭精神 D、都揭示了封建社會崩潰的必然性
4、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你知道它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嗎?( )
A、18世紀末 B、19世紀中期 C、19世紀末 D、20世紀初
5、《紅樓夢》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學的重要文獻,作此評價的最主要依據是( )
A、它描述了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
B、它深刻鞭撻了封建制度的罪惡
C、它揭示了封建社會必然崩潰
D、他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6、明朝后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是( )
A、關漢卿 B、湯顯祖 C、馬致遠 D、王實甫
7、作品有“顏骨趙姿”之美的明代書法家是( )
A、柳公權 B、董其昌 C、徐渭 D、顏真卿
8、19世紀初年的流行語:“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
請回答:
(1)《紅樓夢》的作者是誰?什麼時候創作的?
(2)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3)《紅樓夢》在文學史上有何價值?
新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清朝的建立及其對全國的統治,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獄及其危害。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滿洲興起及清朝建立對全國統治的歷史,分析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影響、清朝制造“文字獄”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文字獄”的社會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發展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清朝的建立和君主集權的強化
教學難點
君主集權強化的利與弊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明初幾個皇帝對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機構以及科舉制度進行改革,其目的是什么?(加強君主集權,使自己的統治更加有效)
2、其中,“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產生了哪些負面的影響?(對人們的思想具有束縛作用,扼殺了許多人才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助長了為了當官而死讀書、讀死書,不講求實際學問的壞學風。這個時候,人家歐洲正處在文藝復興、思想大解放之中,民主與科學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正在形成飛躍發展的態勢。而明朝人們的思想卻被緊緊束縛著,走向衰落就是難免的了)
過渡:從國內來看,漢族建立的明朝日益腐敗衰落的同時,東北的一個少數民族則蒸蒸日上。他們怎樣取代明朝?怎樣統治全國?請閱讀新課。
新課講解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
1、努爾哈赤在歷史上起了哪些作用?(統一女真,建立后金,攻打明朝,遷都盛京)
教師補充“八旗制度”和“議政王大臣會議”:努爾哈赤為了增強女真軍隊的戰斗力,創建了“八旗制度”(副板書)。他規定所有的女真男子平時從事生產,戰時通通參加戰斗,按照軍事需要來組織管理整個民族。最初把自己的部族分為四個部分,每部各用一種純色的旗幟——黃、紅、藍、白,稱作“四旗”。
到統一女真之時,又增設四旗,統稱八旗。他命令八大旗主(亦稱“貝勒”、“鐵帽子王”)共議國政,后又設八臣以輔佐之,稱“議政大臣”,與“鐵帽子王”共同議政,這就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副板書)。因此,女真的軍隊作戰勇敢,連戰連捷,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2、努爾哈赤建立的政權為什么叫“后金”?(女真族的祖先阿骨打在12世紀初所建立的政權叫金,所以人們把努爾哈赤在17世紀建立的政權叫后金。)
3、除了阿骨打之外,宋元時期還有哪些著名的少數民族首領?(契丹——阿保機;黨項——元昊;蒙古——鐵木真)
4、努爾哈赤和他們有哪些共同之處?(統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本民族政權,推動本民族的發展,也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5、清朝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時間——1616年;人物——皇太極;事件——改女真族名為滿洲,改后金國號為清)
6、清朝為什么能夠入主中原?(明末政治腐朽,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侍珮O改族
過渡:因此,清朝建立之初,政局很不穩定。統治者要想鞏固自己的地位,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君主專制。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清朝初期,中央政權機構怎么設立?(保留內閣、六部和議政王大臣會議)
2、雍正帝和乾隆帝怎樣調整中央政權機構?(雍正帝設立軍機處,乾隆帝撤消議政王大臣會議)
3、中央政權發生了什么變化?(在沈陽故宮開議政王大臣會議時,皇帝坐在中間的大政殿里,處于中心位置;鐵帽子王和議事大臣還能坐在甬道兩邊的“十王亭”里,位置也很重要。在北京的乾清宮、軍機處處理軍國大事時,皇帝坐在龍椅之上,軍機大臣就只能跪在地上了。這說明皇帝權力已經至高無上,標志著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4、清政府怎樣從思想上嚴密控制知識分子?(制造“文字獄”)
5、 “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描繪的情境有什么問題嗎?(這是一幅相當優美的月夜景色,沒有任何問題,作者卻被冤殺,反映出清朝統治者疑神疑鬼,捕風捉影的陰暗心理。)
6、文字獄對中國歷史產生了什么影響?(使得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思想受禁錮,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課后小結
秦始皇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盡失人心,導致秦朝二世而亡。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利于消除分裂隱患,有利于國家大一統;還由于太學的設立,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明朝“八股取士”,一方面使得科舉考試制度規范化、標準化了,另一方面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還導致學風的敗壞,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清朝文字獄使得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思想受禁錮,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