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個人七年級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小編帶來生物個人七年級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生物個人七年級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酵母菌和霉菌(青霉或曲霉)的形態結構,營養方式和生殖方式及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指導學生觀察酵母菌、青霉或曲霉,繼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通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與人類的關系,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
重點、難點分析
1.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特點,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是本章的重點知識。因為:
(1)通過學習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態結構,讓學生與所學過的植物細胞結構、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它們在細胞結構上的異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能力。
(2)通過學習酵母菌和霉菌的生活特點,有利于了解酵母菌和霉菌對自然界的意義和與人類的關系,使學生懂得研究微生物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用其利,避其害。了解真菌在經濟上所蘊藏的潛在價值是巨大而多樣的。
2.酵母菌的營養方式是本章的教學難點:
酵母菌既是異養(腐生)厭氧型真菌,又是異養需氧型真菌,由于初一學生知識水平有限,教師要講清酵母菌獲得能量的方式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一課時。
二、第一課時:
1.課前準備:
教師首先做好酵母菌的培養。酵母菌的簡易培養方法如下:
①提前2~3天用3%~5%的蔗糖或2%葡萄糖溶液放入鮮酵母或一小塊發面,恒溫22℃培養。
②將蘋果皮切碎或用散發酒味的水果皮,裝入瓶內,注意瓶子不要太大,輕輕壓實,加入涼開水浸沒,不用接種,在較溫暖的地方培養2~3天鏡檢,即能找到酵母菌。
2.教學過程:
(1)關于酵母菌形態結構的教學,可以用邊講述邊實驗的方法進行,有條件的學校最好在實驗室上課。課上教師首先指導學生制作含有大量酵母菌的臨時裝片,并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的形態結構;如果無實驗室條件,在教室上課,課前教師可事先做好1~2臺觀察酵母菌的示范鏡。這樣學生通過對酵母菌形態結構的觀察,對酵母菌建立感性認識。如果不具備以上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課前畫好酵母菌結構的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掛圖及書中的插圖,有錄像設備的學校可以在課上放一段酵母菌形態結構的錄像片段。講述酵母菌結構時應注意指導學生與植物細胞結構和細菌細胞結構進行比較。讓學生指出它們的異同。這樣能夠使學生明確認識到酵母菌的結構中有成形的細胞核。另外通過觀察還可以看到酵母菌是單細胞個體,所以屬于個體微小的真菌。
(2)酵母菌營養方式的教學,首先要強調指出酵母菌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不屬于自養生物。在講述酵母菌在有氧的條件下生活,能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在在無氧條件下,又可把葡萄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做演示實驗,在課前1~2天用兩個試管分別倒入含酵母菌的培養液,把其中一個試管用塞子堵上,一個敞著口,課上請學生分別聞一聞,讓學生說出哪個有明顯的酒味。并問為什么?同時讓學生觀察分析培養酵母的糖液中為什么會有氣泡?
(3)在酵母菌與人類的關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用談話法。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設問,如饅頭、面包為什么是松軟多孔的?你們知道酵母菌有哪些利用價值等等。最后教師歸納總結。要指出酵母菌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應用較早的一類微生物,自然界中幾乎到處都有酵母菌,已發現的酵母菌達數百種之多,絕大多數都是人類的好朋友,特別是在酒類釀造方面已經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另外酵母菌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因此可利用酵母菌的菌體捉取輔酶A、細胞色素C、凝血質、卵磷脂和多種氨基酸等。近幾年,酵母菌在石油脫蠟、酶制劑和發酵飼料等方面的應用也有了新的進展。
(4)關于酵母菌生殖方式的教學:
在講述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方式時,可指導學生,制作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正在進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有條件的學校可放一段酵母芽出芽生殖的錄像片,或在黑板上畫簡圖示意,還可制作投影片。要強調酵母菌出芽生殖的芽與綠色開花植物的芽不是一個概念。酵母菌細胞上長出的突起,比母細胞小得多,是母細胞上的一個芽體,脫離母體后,即成為一個新的酵母菌,屬于無性生殖。酵終菌還有另一種生殖方式為孢子生殖,在條件惡劣時,產生孢子,由孢子發育成新個體。
三、第二課時:
1.課前準備:
①由教師介紹青霉和曲霉的簡易培養方法。布置學生在課前2~3天用橘子或陳舊的饅頭培養青霉或曲霉。
②教帥需要做的課前準備:要利用二次接種的方法培養較純凈的青霉或曲霉。另外在課前2~3天,制備好青霉或曲霉的培養裝片。具體操作方法詳見教參。
2.講述霉菌的形態結構時,運用講述與實驗結合的方法。把教材中的課后實驗課融入在講課的過程中,采用邊觀察、邊講解、邊討論的方式。具體方法如下:
(1)首先進行實驗觀察:①取一塊長有青霉的橘皮或長有曲霉的饅頭,用放大鏡進行觀察(如果沒有放大鏡也可以用老花鏡代替)觀察青霉或曲霉的形態和顏色;②有條件的學校可指導學生制作橘皮培養出的是青霉裝片,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注意以下問題:取材要用解剖針挑取少量,要從顏色很淺的綠色部分取材做裝片,這樣既能看到無色的分枝菌絲,又能觀察到菌絲頂端的綠色孢子。通過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③教師用課前制備好的青霉或曲霉的培養裝片做好示范鏡,讓學生觀察。
(2)學生觀察后教師提問學生看到了什么?
讓學生描述青霉或曲霉的形態和顏色。告訴學生在鏡下觀察到大量綠色成串的青霉的孢子,曲霉的孢子常見的是是黑、黃和橙紅色,無色的部分是菌絲。然后教師進行青霉和曲霉形態結構的講解。指出青霉和曲霉呈現出的不同顏色是孢子的顏色,而它們的菌絲是無色的。青霉和曲霉的菌體是由許多菌絲組成的,分為直立菌絲和營養菌絲。由于上有橫隔,是多細胞個體。但不是所有霉菌都是多細胞個體。青霉和曲霉的每個細胞中都有細胞核是真核生物。另外參照書中插圖讓學生比較青霉與曲霉分生孢子梗的區別,找出青霉孢子便頂端無膨大,曲霉分生孢子梗頂端膨大成為球狀。
(3)關于青霉與曲霉營養方式的講述,要強調由于青霉和曲霉菌絲體中無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吸收現成有機物,進行腐生生活,所以為異養生物。
(4)在講述青霉和曲霉的生殖方式時,讓學生從孢子梗的形態及孢子的顏色上分辨青霉和曲霉,指出它們是靠孢子生殖的,這種孢子可在空氣中傳播,每個孢子落到適宜的環境中,都可以發育成新個體。在溫暖潮濕的季節里衣物有時會發霉,正是霉菌孢子大量繁殖的結果。
講述青霉、曲霉與人類的關系時,可先組織學生討論青霉和曲霉對人類有益和有害的地方是什么,而后教師歸納總結。教師要著重指出:曲霉是發酵工業及食品加工方面的重要菌種。20_年以前我國就已利用曲霉制醬,也是我國民間用以釀酒、制醋曲,制某些副食品的重要菌種。例如我國生產的腐乳有白腐乳、青腐乳和紅腐乳之分,當你看到紅腐乳時不要以為染了化學顏料,其實它是紅曲霉分泌的紅曲加工而成,由于人們選用了不同工藝,因而使腐乳各具特色。
青霉除了用于提取青霉素外,還用于制造有機酸、葡萄糖氧化酶和淀粉酶等。
講完課后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檢測,及時反饋,并請學生回答“動動腦”中提出的問題,而后指導學生看課外讀物“青霉素的來歷”。
小資料:
為什么將抗菌素改稱為抗生素
1928年英國的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青霉能夠產生一種殺滅葡萄球菌的物質,他把這種物質名命名為青霉素。青霉素40年代初投入生產。此后又相繼發現有抑制甚至殺死細菌的鏈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當時多把此類對細菌有拮抗作用的藥物叫抗菌素。隨著對抗菌素研究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抗菌素不僅對細菌有抵抗作用,而且某些抗菌素還具有抗腫瘤、抗植物病原真菌、抗病原蟲等作用。同時還發現它能促進畜禽生長,因此,抗菌素一詞就不完整了,所以從1981年起,我國將抗菌素正式更名為抗生素。
生物個人七年級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①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②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點和難點
①探究綠葉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確保實驗順利進行,對實驗的結果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案,4人小組
在實驗小組長帶領下做實驗。
方案二:各實驗小組組內交流課前設計的實驗方案,然后討論、完善,最后確定本組的實驗方案,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實驗。
方案三: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個大組,每個大組仍以4人為一實驗小組,在老師指導下實驗。
指導學生實驗,并提示注意事項。
參與小組討論,對學生的大膽設計予以肯定,并進行適
當啟發、引導,巡視指導學生實驗。
二、分析實驗結果
方案一:各實驗小組就老師出示的討論提綱討論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
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
方案二:各實驗小組先組內分析實驗成
功與否的原因,然后各組公布自己實驗的過程,產生的結果,再組間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
方案三:4個大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實驗過程、結果。然后①前二組間進行對比,后二組間進行對比,看看同一種實驗材料,實驗過程不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②第2組和第4組進行對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實驗過程相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
啟發學生找到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
總結出“綠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機物”這一結論。
三、光和作用的意義
方案一: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看書自學,了解光合作用意義。
方案二:在老師提示下,根據日常生活舉
例說明光合作用的意義。
指導學生看書,引導學生作出概括。
分析學生舉出的例子,引導學生作出概括。
生物個人七年級教案 篇3
實驗目的
探究綠色植物的葉片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可以產生淀粉。
背景資料
葉綠體中的葉綠素,是葉片呈現綠色的主要原因。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沒有葉綠體,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教學目標
1.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難點: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實驗關鍵
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并掌握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
實驗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酒精燈、培養皿、石棉、鑷子、火柴、三腳架、黑紙片、曲別針。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動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動物的最根本的食物從何而來?難道綠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嗎?非也。綠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營養,它不僅能自己供給自己食物,而且同時還給地球上其他幾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養活著我們。可以這樣說:沒有綠色植物,就沒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們自己在內。可見,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綠色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的?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我們能不能用實驗來探究一下?
2.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師:昨天讓大家按P119實驗步驟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沒有?
生:做了。
師:好,今天大家按小組繼續將昨天的實驗按實驗步驟3、4、5進行操作,小組各成員間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時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實驗。
學生甲摘下葉片,去掉遮光的紙片,并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
學生乙將酒精倒入小燒杯中。
學生丙準備酒精燈,并點燃酒精燈。
學生丁準備清水,并漂洗葉片。
學生戊滴加碘液。
師:通過實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下邊大家來共同討論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及細節。教師同時用投影打出小組討論提綱:
1.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實驗之前要在黑暗處放一晝夜?
2.為什么要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
3.為什么把葉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熱?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來什么成分?其結果說明什么?
生:小組討論,并選出代表回答問題。
小組1回答問題1:實驗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處是為了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這樣實驗中用碘液檢驗的淀粉只可能是葉片在實驗過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葉片在實驗前貯存的。
小組2回答問題2: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是為了與其他葉片作對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組3回答問題3:把葉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熱,是因為酒精的沸點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熱,不僅酒精蒸發得太快,造成浪費,而且溶解葉綠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發生危險。這一步驟的目的是使葉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脫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顏色觀察。
小組4回答問題4:向葉片中加碘液是因為碘液遇淀粉可變成藍色,故可用碘液來葉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機物淀粉。通過實驗可知:葉片的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了藍色,而遮光部分未變藍色,說明葉片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各小組可相互補充、完善)
3.課堂
師: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生: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作業布置
完成實驗手冊。
板書設計
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教后反思
1.先講大的步驟,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較
生物個人七年級教案 篇4
內容摘要
本文提出了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三種能力: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
活動與探究
關鍵詞
黑暗處理(因為光合作用需要光,無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黑暗處理消耗掉葉片中原來的淀粉;黑暗處理是實驗中非常關鍵的步驟。) 酒精脫色(色素能溶于酒精,排除色素顏色對實驗結果的干擾;酒精脫色是實驗中關鍵步驟。) 自主與合作學習(新課程教學理念) 探究能力(新課程教學理念)
一、學情分析
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閱背景資料,幫助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歷史,明確海爾蒙特的實驗證明了水分與植物生長的關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環境因素如陽光、空氣對植物生活的影響。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收集光合作用發現史的資料,組織學生討論:海爾蒙特的實驗證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綠色植物生長所需的物質和能量是從何而來的?陽光、空氣等環境因素是否與柳樹重量的增加有關?
實驗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師可在實驗前1~2天組織學生分組選擇不同的材料,對植物進行暗處理1晝夜,并啟發學生對這一步驟的目的進行思考。注意實驗材料的處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長的狀態下,否則實驗效果不理想。
“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實驗步驟可分為5步:
①暗處理;
②葉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
③酒精脫色;
④清水沖洗、滴加碘液;
⑤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
當進行葉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前,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對一片完整的葉部分遮光?讓學生明白,遮光與不遮光是這個實驗中惟一的變量,是導致不同的實驗結果的原因,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酒精脫色時,教師要告訴學生,用酒精脫色是因為葉綠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酒精是易燃、易揮發的物質,所以不能直接加熱而選擇隔水加熱。實驗時,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加熱時不能直視燒杯口。當綠葉在酒精中脫至黃白色時,停止加熱,用鑷子將葉片輕輕夾出,用清水沖洗,動作要輕柔,因為酒精脫色后的葉片比較脆,要防止葉片破碎。
在學生進行觀察時,教師要提醒學生將實驗現象記錄在表格里。實驗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判斷,得出結論。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回憶第3章“鑒定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的實驗,根據淀粉遇碘液變藍的特性,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葉片的未遮蓋部分遇碘變藍,說明這里產生了淀粉,葉片的遮蓋部分遇碘沒有變藍,說明這部分沒有淀粉產生,所以,綠葉只有在光下才能產生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根據上述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學難點:
探究陽光與有機物的關系。
教具及實驗材料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實驗器材,學生實驗設計報告和相關圖片等,教學掛圖。盆栽銀邊天竺葵,黑暗處理后,放置于光下3~4h;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 探究陽光與有機物的關系。
2.能力目標
(1)自主與合作學習:利用各種媒體調查和收集資料,學會鑒別、選擇、運用和
分享;
(2)訓練表達能力:嘗試將你獲得的信息表達出來;
(3)活動與探究:通過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陽光)、產物(淀粉),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進一步明確生物圈中的人和動物與綠色植物的密切關系,培養學生保護植物、愛護環境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
1. 提出問題
教師: 展示多媒體課件(課本P88海爾蒙特的實驗)
教師: 海爾蒙特的實驗證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水分和植物生長的關系。
教師: 海爾蒙特忽略了什么問題?
學生:陽光。
教師:還忽略了什么問題?
學生:空氣。
教師:根據以上資料,我們可以發現什么樣的問題呢?
學生:柳樹生長所需的物質和能量究竟是從哪里來的?陽光、空氣等環境因素是否與柳樹重量的增加有關?今天開始學習的新內容:光合作用
(顯示板書:第1節 植物的光合作用)
2.解決問題
【師生互動】
教師: (板書:1.探究陽光與有機物的關系)
學生:每組同學按照實驗提供的材料完成實驗。
教師:哪位同學能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出實驗過程嗎?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
①暗處理;
② 葉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 ;
③酒精脫色 ;
④清水沖洗、滴加碘液;
⑤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
教師:為什么要對一片完整的葉片部分遮光?
學生:不知道。
教師:遮光和不遮光是這個實驗的唯一變量。
教師:為什么用酒精脫色?(葉綠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
教師: 淀粉遇碘呈什么顏色?
學生: 藍色
教師:葉片遮光部分呈什么色?
學生:不變藍色。
教師:為什么不變藍色?
學生:沒有產生淀粉。
教師: 未遮光部分呢?
學生: 藍色
教師: 通過實驗你看到藍色了嗎?
學生: 看到了。
教師: 根據你的實驗現象,能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綠葉在光下合成了淀粉。
教師:根據上述實驗結果你們能得出什么結論?請第一組同學說出你們的結論。
學生: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與光有關。
教師: 總結給出結論: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分別是光和淀粉。
【討論、交流】
(1)實驗前,將植物放在黑暗處一晝夜,再移到陽光下照射3~4h,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讓學生說出本組的討論結果。
教師小結:對實驗植物暗處理,葉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在葉片自身的生命活動中被消耗掉,另一部分運送到植物的其他器官儲存或利用,實驗時測到的淀粉是葉片細胞新制造出來的,這樣使實驗結果更科學。
七年級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2)家里種植的花草如果長時間放在黑暗處會死去。小麥在灌漿的時侯遇到陰雨天
天氣,就會造成減產。你能說說其中的原因嗎?
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讓學生說出本組的討論結果。
教師小結:實驗中葉片被遮光的地方不能制造淀粉,說明光照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的條件,如果植物長時間得不到光照,就不合成自身生命活動必需的有機物,所以家養花草長期放在黑暗處會死去,小麥灌漿時遇到陰雨天會減產。
教師:請同學閱讀(課本P90的一段文字)
教師:什么叫光合作用?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在葉綠體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機物,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所合成的有機物里,同時釋放出氧氣。
四、板書設計:
第1節 植物的光合作用
1.探究陽光與有機物的關系
討論:
(1) 略
(2) 略
光合作用: 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在葉綠體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機物,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儲存在所合成的有機物里,同時釋放出氧氣。
五、目標檢測
將綠色植物葉片放在暗處一晝夜,然后把此葉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經過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汽處理葉片,成功地證明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淀粉。
1、在此實驗中,看到的現象是 ( )
A、葉片全變藍 B、遮光一半變藍
C、曝光一半變藍 D、葉片全不變藍
2、在此實驗中,將綠色植物葉片先放在暗處處理的目的是 ( )
A、將葉片中的水分消耗掉 B、將葉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C、增加葉片的呼吸強度 D、提高葉片對光的敏感度
3、此實驗的設計具有很強的邏輯上的嚴密性,具體體現在 ( )
A、沒有對照實驗 B、本實驗不需要設對照實驗
C、曝光處作為對照實驗 D、遮光處作為對照實驗
六、教后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從海爾蒙特的實驗入手,引導同學們對光照與植物生長的關注,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本節課能充分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學生閱讀課本有關知識,了解實驗的有關內容,自己動手實驗,注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等生物科學素養。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過程是微觀生命活動,內容抽象,只有通過外在實驗現象來推理內部活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能把積極引導學生理解實驗設計,主動參與實驗的設計與操作作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在鼓勵學生探究后,學生提出的問題面很廣,設計方案很多,看得出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但這樣的教學設計的難度比較大。我們一定要以新課標倡導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倡導探究教學”為指導思想,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放手地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并很好地組織了課堂教學。本節課能建立師生平等的交流,教師客觀的分析、巧妙的引導,給本節課增加了亮點。
生物個人七年級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難點和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
①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實物、圖片。
②教師準備與課程相關的掛圖。
學生:
學生觀察生活環境,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教學設計
什么是生物?觀察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掛圖,說出其中的生物與非生物。或實地考察大自然。(適合班額小的農村學校,班額大,需要分小組進行。)提出問題:“請舉出畫面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勵中差生參與)展示掛圖,啟發學生找出圖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無條件進行多媒體教學的學校可用此法)教師組織好學生,讓其在大自然中認真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實物對比,通過分析小鳥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學生拿出自己所帶的生物與小鳥對比,說出這些生物具有的與小鳥相同的特征,互相補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然后學生分小組,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選出代表,舉例說明,各組間可針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使大家認識到生物的共同特征。集思廣益,調動思維潛力,學生觀察某些生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結合平時了解的生物知識,協作互補,從記憶中搜索信息,說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壽命等。啟發學生用對比法比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時可向學生解釋不同生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動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掛圖,閱讀課文。提出問題:“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對于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師可提示學生,幫助分析。
鞏固練習
多媒體打出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學生討論哪個是生物,并說明理由。找觀察過珊瑚的同學,給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蟲的關系,大家討論后得出答案。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生物個人七年級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
★ 七年級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