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育七年級教案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小編帶來生物教育七年級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生物教育七年級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過程與方法: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過程與方法: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生物的錄像、有關生物與非生物的圖片、 教學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請你列舉出一片農田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并說明你的理由與大家共亨。
二、觀察與思考:
1、請你聯系實際,仔細觀察P3生石花與鐘乳石兩幅圖,分析它們是生物還是非生物。請將你的所有理由寫下來與大家交流。
2、試分析下列現象分別屬于哪些生命現象?
(1)人需要蔬菜、瓜果、、肉、糧食等食物;
(2)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3)虎、狼、豹要吃小動物。
(4)植物需要陽光、空氣、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5)生石花能開出黃色的花朵。
(6)鯨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等。
(7)機器人可以演奏出優美動聽的音樂。
(8)小動物、人通過出汗、排尿等形式將廢物排出;
(9)含羞草受到刺激后會合攏葉片;
(10)狗看到骨頭會流口水;
(11)地衣能生長在巖石上,并產生一種酸性物質將巖石分解變為土壤
(12)對于植物來講,如果澆水不均勻,植物的根會向著有水的地方生長。
(13) 有的植物用種子繁殖,比如小麥、玉米。有的用莖繁殖;比如月季。
(14)植物通過落葉帶走廢物等。
(15)一粒種子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等。
(16)一棵參天大樹,其最基本的結構單位是細胞。
3、填表:區別生物與非生物(即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
6、小結生物的共同特征:
要求讓學生當堂記憶,比一比誰記得到快些與更牢靠些。
三、技能訓練
1、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P7課文與插圖,找出不同點與相同點。
A. 松鼠不斷尋找食物吃B. 鐘乳石由小變大C. 小狗排尿D. 人暈車嘔吐?
(6).鯨浮出水面時,在頭部往往會形成巨大的霧狀水柱,這是鯨( )時產生的。
A. 吸氣 B. 取食 C. 呼氣 D. 呼吸 ?
(7).貓媽媽生小貓,小貓能長大,長大了的貓能再生小貓,這一過程說明貓具有( )特征。
A. 生長、發育和繁殖 B. 生長 C. 發育 D. 繁殖
(8).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都要不斷從外界獲取_______,同時不斷地排出體內的______,這是_____現象;能夠由小______;個體成熟后______后代;能夠對各種刺激作出有_______的反應,生物所表現出的這些生命現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9). 在生物大家族中,除了植物、______、______外,還有細菌、_______等。
(10). 現在被人們認識的生物有_______多萬種,而且還有許多未知種類,它們的形態、大小和生活習性______,但又存在著_______。
3、課外完成課文P8作業第1,2,3題。
教學后記:
本節課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書本上舉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還有沒有別的特征這一問題來讓學生討論,所以很多學生對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幾方面了解得不夠深入。
教學反思:
這節課可以先安排課后練習鐘乳石是否生物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同學們就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進行討論和舉例(主要是舉例)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書本的六個特征后,再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對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有一個總的認識,再引導他們舉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特征。對于學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應該逐一分析,并讓學生舉出反例子來論證其觀點,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然后再由學生來解答鐘乳石是否生物,讓他們用剛學的知識解答一開始可以理解錯的問題。
教學后記:
初(97)班班沒有說明細節,學生不明確調查的意義和方法,把抓昆蟲等作為調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蟲成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務。還應強調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98)班事前說好了各種注意事項,強調了紀律,所以每個人都能完成好這次調查活動。
教學反思:
在戶外活動前要多強調各種規章制度,考慮問題要面面俱到,,不然學生不了解活動的規則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生物教育七年級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說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說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舉例說明植物生長需要的主要無機鹽及其作用。
教學重點:
(1)說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說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教學難點:
(1)說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2)說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3)舉例說明植物生長需要的主要無機鹽及其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農諺“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請同學們分析這句話的意義,得出水和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重要性,再提問吸收水和無機鹽的器官是什么,
二、植物生長需要水
CAI展示問題
為什么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
1. 你認為一棵大樹和一棵小草的一生中,兩者的需水量一樣嗎?
2、玉米在幼苗期和開花結果期的需水量也一樣嗎?
圖片:蘿卜條在清水和鹽水中的變化情況。
1.濃鹽水的濃度大,蘿卜細胞就______.
2.清水的濃度小,蘿卜細胞就_______.
即:哪里濃度____(填“大”或“小”),
水分就往哪里跑!
水分由濃度小 濃度大
夏天,用糖拌西紅柿,鹽拌黃瓜時會有什么現象?為什么呢?
觀察下圖,一段時間后A.B兩個洞中水位將如何變化?
A洞中水位會_____:
B洞中水位會_______.
CAI展示:根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四)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CAI播放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的視屏及圖片得出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土壤中有多種無機鹽成分,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
要使植物生長的好,就要適時適量地給土壤施用肥料。
氮肥: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使枝葉長的繁茂
磷肥:促進幼苗的生長發育、花的開放、果實和種子的成熟
鉀肥:促進糖類的形成和運輸,使莖桿健壯
無土栽培:能滿足植物對各類無機鹽的需要
合理施肥:
a.根據作物的需肥規律,適時、適量地施肥使植物體茁壯生長,且獲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進有O2呼吸,從而促進根對必需礦質元素的吸收。
課堂:細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長需要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合理施肥。
生物教育七年級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草履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理特點;了解原生動物門的特征和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2.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草履蟲的形態和結構,以及做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分析解釋實驗結果的能力。
3.通過學習原生動物門的特征,向學生滲透進化論的思想;通過了解原生動物與人類的關系,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征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因為:
(1)本章的內容是學生第一次從書本上學習到動物學的知識。按著達爾文的進化觀點,原生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單細胞動物。通過講解原生動物的代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及生理特點,使學生了解最原始的動物所具有的特征,可為后續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通過重點內容的講解,還可以使學生了解到:細胞不僅是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也是構成動物體的基本單位。但是動物細胞是有別于植物細胞的。對比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加深對細胞結構的了解,使學生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3)草履蟲雖然是低等動物,但它有著與高等動物一樣的營養方式——異養。通過實驗觀察還可以知道,草履蟲對外界刺激反應靈敏。總結草履蟲生理活動特點,對比植物體的生理活動特點,可以加深學生對動物與植物本質特征的理解。
2.草履蟲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代謝終產物的排出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因為:
(1)動物的營養方式與植物的營養方式不一樣。動物必須從外界攝取現成的有機物。草履蟲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細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爛的有機物。這些食物靠草履蟲口溝處纖毛的擺動,匯集到口溝處的胞口,由胞口進入管狀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漸形成食物泡。當食物泡足夠大時,就從胞咽處脫落,落入草履蟲的細胞質中。
食物泡隨著細胞質的流動,在體內沿一定的方向運行著。最初從草履蟲身體的后端向前移動,再從前端向后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草履蟲體內的酶,把食物泡內的食物逐漸消化,經消化的食物可以被細胞質吸收,這時食物泡也逐漸地變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仍在食物泡內,順著細胞質的移動,由身體后端的胞肛排出體外。
由此看來,草履蟲整個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與植物體是截然不同的。教師要在講清草履蟲形態、結構的基礎上,講解草履蟲營養物質的攝入、消化、吸收及殘渣排出的過程。這些內容對剛剛接觸動物學的學生講,是顯得繁瑣。特別是在一節課上,既要記住一系列名詞,又要理解一套套新的生理過程,確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能在要求的范圍內,深入淺出地講明其中的概念、特點。
(2)草履蟲代謝廢物的排出也是學生難理解的內容。對草履蟲體內的兩個伸縮泡和它周圍的收集管的認識,一些學生容易理解成平面的結構。教師可以借助于模型或看錄像片進行講解,說明伸縮泡是一種泡狀的結構,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它可以伸縮。當收集管收集了細胞內的代謝廢物(多余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縮泡后,伸縮泡逐漸漲大,到一定程度后,經過表膜小孔將代謝廢物排出體外。
教師在講課中一定要使學生分清:代謝廢物排出體外叫“排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叫“排遺”。學生很容易將“排泄”和“排遺”相混淆。教師可以進一步講明:排泄是將細胞內的參與代謝過程產生的廢物排出體外;而排遺是將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殘渣排出體外,這些殘渣沒有進入細胞內參與代謝的過程。
3.在顯微鏡下找到草履蟲,并能認識相應的結構,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因為:
“觀察草履蟲”是學生做的第一個動物實驗。在顯微鏡下觀察既小又活動的草履蟲確實不容易。要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①課前組織一部分學生進行草履蟲的培養,準備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蟲培養液。②教師示范或看錄像后,再讓學生進行實驗,效果會更好。③注意鞏固顯微鏡的使用。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參考課時為2課時
二、第一課時
1.引言的設計:
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把講課與實驗結合起來,通過實驗、提出問題、引導思考,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實踐證明,這種教法比先講課后實驗的傳統教法更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更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創新意識。所以,本節課可以這樣開始:
首先,教師取出一瓶裝有豐富有機質的河水給學生看。然后,請學生從中取一滴制成臨時裝片在顯微下觀察。有條件的學校,教師用顯微投影儀與學生一起制作一張臨時裝片,然后與學生一起討論。在顯微鏡下能看到什么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還有動物。教師向學生介紹:我們這里看到的動物是動物界中最原始、最簡單、最低等的單細胞動物,叫原生動物。原生動物大約有3萬多種,分布很廣,有自由生活的種類(海水、淡水、空氣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種類。它的體內有些特化的結構,用來維持它的生命和延續后代。下面我們以原生動物中的代表——草履蟲為例,來研究一下它的形態和結構。
2.關于草履蟲的形態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
首先,讓學生用肉眼觀察試管中有一定濃度的草履蟲培養液。使學生對草履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那些個體微小、能夠移動的小白點就是草履蟲,它們喜歡聚集在培養液的上方。它的形態結構特點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讓學生從培養液的上方取一滴液體,制成臨時裝片。在制作裝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醒學生:為了避免草履蟲在視野中跑得太快,可以想什么辦法阻止它。為什么要把少許棉花纖維放在滴有培養液的載玻片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觀察裝片的同時,可以播放草履蟲形態的錄像片,以幫助學生準確制片和得出正確的結論。還可以請學生把草履蟲的形態畫在黑板上。
第三,教師可以對草履蟲名字的由來,做補充說明;也可以用草履蟲的模型進一步定位草履蟲的形態或在黑板上對學生畫出的形態進行修改,以備講結構時用。
3.關于草履蟲的結構的教學,可以緊接形態進行講解。教師可以問學生:草履蟲的身體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它的細胞結構與植物細胞結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怎樣證明這些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結合掛圖或自畫板圖帶領學生把草履蟲的結構弄清楚。還可以給學生放錄像,使學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蟲全身布滿纖毛,身體一側有口溝,其旋轉運動的特點以及在布滿棉花纖維的水中鉆來鉆去的樣子。此外,還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蟲身體內的食物泡、伸縮泡、細胞核等結構。
講結構時,應有意識地提示學生:①草履蟲的原始特點。②與植物細胞在結構上的差異。
4.關于草履蟲的生理特點的教學,可以與植物對比地進行講解。
教師可以問學生:綠色植物是怎樣獲取營養的?草履蟲又是怎樣獲取營養的呢?由此來啟發學生理解:自養與異養的概念以及草履蟲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殘渣的過程。并明確給出排遣的概念。
關于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動路線,教師可畫板圖說明,并請學生用高倍鏡觀察一個草履蟲體內食物泡的移動情況。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樣?哪兒的最大,哪兒的最小?為什么?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放錄像說明,特別是排遺的過程。教師要告訴學生:草履蟲的消化方式是細胞內消化。
關于草履蟲的呼吸,教師可以借助板圖說明:草履蟲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是通過整個身體表膜進行的。草履蟲通過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氣滲入到細胞質中。進入細胞質中的氧氣有什么作用呢?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回憶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氣在草履蟲體內也是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作為生命活動的動力。有機物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氨廢物,可以從體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量多余的水一起借伸縮泡排出。
關于草履蟲的排泄,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觀察位于草履蟲身體前后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縮泡的運動情況,然后提問:①收集管與伸縮泡的關系如何,運動特點怎樣?②前后二個伸縮泡的伸縮特點是什么?這樣伸縮的好處是什么?③伸縮泡中的廢物通過什么途徑排出體外?④什么叫排泄?它與排遣的區別是什么?
講完上述內容,教師可在黑板上小結草履蟲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泄的過程:
通過上述小結,可以使學生把草履蟲的幾個生理過程聯系起來,便于理解和掌握。最后,提出: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有沒有反應?怎樣反應?這是下節課討論的問題。
三、第二課時
1.引言的設計:
第二課時開始,教師用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圖,請學生回憶第一課時所觀察和學習到的內容及知識。請學生回答:①草履蟲的形態,前端和后端的區別?②內部各部分結構名稱?③草履蟲的消化、呼吸、排泄等生理過程?①草履蟲在結構和生理上,與植物細胞的不同點?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這樣說:草履蟲除了在形態、結構、生理上與植物有所不同外,還表現在它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上與植物也不相同。怎樣觀察草履蟲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呢?這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個實驗,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做草履蟲應激性的實驗。
2.在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些問題,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例如:什么叫應激性?清水對草履蟲有沒有刺激?草履蟲對清水和鹽粒的刺激是怎樣反應的?植物對外界刺激有沒有反應?動、植物對外界刺激反應有什么不同?最后,教師要重申:①生物體對外界的刺激都有反應,這種反應叫應激性。②動物的應激性能夠使它趨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③動物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要比植物靈敏得多(可以舉例)。④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是通過表膜上特定的結構感應的。
3.組織學生討論: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可以把討論的結果用投影片打出,也可以整理出板書:
4.關于草履蟲的生殖,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先放一段錄像,讓學生看清草履蟲進行無性生殖的過程;也可以用掛圖或教師自畫板圖進行說明。
草履蟲在適宜條件下進行分裂生殖。需要說明幾點:①草履蟲的分裂生殖是橫二分裂。②分裂時,細胞內的大小核先拉長再斷裂,然后從草履蟲身體的中部向內凹陷,最后斷成二個。③在新個體中除各有一個大核和小核外,還保留母體中的一個伸縮泡,并再形成一個新的伸縮泡。④在適宜的條件下,草履蟲一般在兩個小時內完成一次分裂。
5.關于原生動物的種類和特征的教學,可以這樣安排:講完草履蟲的生理,教師可以這樣說:草履蟲的種類大約有二十多種,我們實驗用的草履蟲只是其中的一種,叫大草履蟲。所謂大草履蟲也是相對而言的,它的身體只有十幾微米~一百多微米。除此之外,還有雙小核草履蟲、多小核草履蟲等,它們都是草履蟲家族中的成員。
原生動物大約有3萬多種,一些是有益的種類,如:太陽蟲、喇叭蟲、鐘蟲等可以做魚及其它水生動物的餌料;也有有害的種類,如:使人得瘧疾病的瘧原蟲,使人得痢疾的痢疾變形蟲。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放映相應的錄像,也可以用掛圖說明。最后,教師可以做以下總結:原生動物種類雖多,但它們都有其共同的特征,即身體微小,結構簡單,整個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這些特點也可以啟發學生總結)。因此,原生動物也叫單細胞動物,是動物界中最低等、最原始的動物。
小資料
1.300多年前,列文虎克用放大約270倍的透鏡,第一個看到了很多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原生動物,他把眼蟲描述為“中間綠、兩端白”的蟲子,后人尊稱他為原生動物之父。
2.原生動物的形態變化很大。有原生質隨意流動、形態不定的變形蟲;有結構精巧、宛如雕刻著花紋的工藝品的放射蟲和有孔蟲。同一種類可因處于生活史的不同時期或不同的環境條件而改變形狀。個體大小一般在10微米~1毫米之間。最小的只有2微米(如寄生在紅細胞中的巴倍蟲),大的長達19厘米(如早新生代的錢幣蟲)。
3.已知有30種原生動物直接侵襲人體,至少有1/4的人類因寄生原生動物而患病。每年有3.5億人患瘧疾,在非洲、太平洋群島、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每年因患瘧疾而致死的約100萬人。
土壤原生動物能促進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循環,能幫助植物碎片分解成有用的腐殖質,能改變微生物的群落結構等。
由于原生動物具有材料易得、大小適中、繁殖期短、容易培養、便于模擬等優點,在生物學的細胞、遺傳、生理、生物化學等領域中,它們常被用作實驗材料。
生物教育七年級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細胞分化形成組織,理解組織的概念。
2、識別人體和動物的四種基本組織的細胞特征。
3、說出綠色開花植物的主要組織。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歸納出陳述性知識,培養概念內化能力。
情感目標:
領悟結構和功能相互適應的重要原理。
重難點及關鍵:
1、重點:細胞分化、組織形成概念的掌握
2、難點:人體和動物的四大基本組織的細胞特征、功能及功能與結構的相互適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是什么?一個成年人大約由60萬億個細胞組成,而人是由一個細胞——受精卵發育而來的。一個細胞是怎樣變成60萬億個細胞的呢?通過細胞分裂,可以使細胞數目增多,但細胞分裂的結果是一個細胞變成兩個相同的細胞,而組成人體的細胞都一樣嗎?例如神經細胞、肌肉細胞、骨細胞等等,它們的形狀、結構、功能有很大的差異,這是為什么呢?本節課我們就來探討這些問題。(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二、嘗試探究:
(自主探究)
師: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
1、細胞分化的定義。
2、組織是如何形成的?
3、人和動物有哪四種基本組織?
4、植物體的主要組織是什么?
(合作探究)
師:借助小組的力量解決下列較為疑難問題:
1、人體四種基本組織的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位置和功能是什么?
2、當你吃甘蔗時,首先你要把甘蔗莖堅韌的皮剝去;咀嚼甘蔗莖時會有很多的甜汁;那些咀嚼之后剩下的渣滓被吐掉。試從組織構成器官的角度,說一說甘蔗莖是由哪些組織組成的?
質疑互探:
師:就前面所學問題,同學們有什么疑問,請踴躍提出,我們共同探討解決。
生1:細胞分化與細胞分裂的區別?。
生2:結締組織為什么分布最廣?
三、應用示范:
1、生物體能夠由小長大的主要原因是()
A、細胞的分裂和體積增大B、細胞數目的增多
C、細胞體積不斷增大工業D、營養狀況的好壞
2、下列組織中,不屬于植物主要組織的是()
A、保護組織B、基本組織C、上皮組織D、分生組織
3、下列組織中,具有營養、連接、支持、保護功能的是()
A、上皮組織B、結締組織C、肌肉組織上D、神經組織
4、植物體的各種細胞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有很大差異,與其相關的是()
A、細胞的分裂B、細胞的分化
D、細胞的生長C、細胞的增值
四、訓練深化:
1:如果你的皮膚不慎被劃破,你會感到疼,會流血。
這說明皮膚可能含有哪幾種組織?(學生討論后檢查)
答案:皮膚分布在人體表面,有保護作用,說明皮膚中有上皮組織,如果皮膚被劃破,我們會感覺疼,說明皮膚中有神經組織,皮膚劃破會流血,說明皮膚中含有結締組織。
五、總結體會:
師:同學們,本節課你都學到了哪些內容,你有什么體會、感悟、和發現呢?
師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人和動物的四種基本組織,以及植物體也有四種主要組織。
生物教育七年級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以酸雨為例,說明人類的破壞性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危害。
2、設計并完成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的探究實驗。
3、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創新實踐、發散思維、合作交流等多種能力。
4、提高環保意識,增強關心愛護生物圈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酸雨探究實驗,其他環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帶來的影響。
2、難點:設計酸雨探究實驗的方案,掌握實驗的注意要點,進一步提高實驗探究的能力。
[課前準備]
(1)搜集由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的圖片、資料,有關酸雨的知識、成因、危害的圖片、資料,有關廢電池的資料。
(2)設計并制作課件(圖片、資料、探究提示、練習設置、數碼相機拍攝的實驗前后材料變化情況)。
(3)根據學生匯報交流的需要,準備投影或多媒體設備。
[教學方法]
探究解決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
1課時(培養、觀察、記錄等過程利用課外活動時間)。
[導入]
向學生展示一些“溫室效應”與“酸雨”帶給環境危害的圖片和沒污染環境圖片,以對比的形式展現,呈現出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之大,引起學生對環境污染危害的共鳴。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教學過程]
教師:同學們,你們心目中的北極是什么樣子的呢?
學生:白雪茫茫,北極熊等。
教師:冰天雪地,就像圖片這樣對吧?但是啊,它也有可能是這樣子的,雪地融化掉了,北極熊的棲息地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我們想象中的森林應該是這樣子的,茂密蔥郁,但是它也有可能是這樣子的。在歐洲的建筑上他們經常會采用一些雕塑使到建筑更加華麗美觀,大家看一下這些雕塑,經過了60年的變遷,已經可以說是面目全非了。還有我國著名景點樂山大佛,非常雄偉、壯觀,但是隨著時間的遷移,它從當初的炯炯有神變得千瘡百孔。有些同學可能會說“老師是你的打開方式不對吧”,并不是,人類社會的迅速發展有時候卻犧牲了環境作為代價,同樣環境也將反作用于我們,大家剛才看到的圖片就是“溫室效應”和“酸雨”帶給我們危害。這節課我們來探究一下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采用小組競賽的課堂形式,答對一題加一分,答錯一題倒扣一分。讓學生閱讀實驗探究和PPT圖片上的信息,完成給出的兩道填空題。
教師:講解PH值(酸堿度)的相關知識,并對兩種溶液作酸堿判斷。結合圖片描述酸雨的形成原理以及過程,普及我國酸雨類型以及分布地區。分析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的實驗原理。適當提問學生,并且與學生一起探究實驗原理。再讓學生了解完整實驗過程,鼓勵學生有興趣可以回家去做實驗。提問“如果將實驗中的20顆綠豆改為5顆好不好?為什么?”。
學生:不好,因為5顆綠豆實驗結果有隨機性。
教師:結合實驗數據表格,帶領學生一起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酸雨對植物有抑制作用。講解酸雨的危害以及控制酸雨問題的相關措施。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
1、模擬的酸雨和真實的酸雨有什么差別?
2、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區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嗎?
學生:
1、成分有差別,真實酸雨由水、硫酸、硝酸所構成。模擬酸雨由水和食醋構成。
2、不一定,那些物質會隨著大氣流動,到其他地區形成酸雨。
教師:點評答案,再用兩道練習鞏固。
學生:積極舉手發言,分析回答。
教師:講解廢舊電池給環境帶來什么危害,還有如何控制廢舊電池污染的措施。隨意丟棄廢舊電池的危害,以及普及兩個廢舊電池危害的例子(水俁病、痛痛病)。教育學生環境與我們息息相關,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給予練習鞏固。
學生:積極舉手發言回答。
教師:除了剛才說的全球性污染問題“酸雨”和“廢舊電池污染”,還有大氣污染“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講解“溫室效應”的成因和其導致的危害。再給予同學兩個思考討論問題,增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學生答完之后點評答案。講解“臭氧層破壞”的成因和它導致的危害,再給出練習鞏固。
學生:積極舉手回答問題。
教師:對整個課堂進行課堂總結,讓學生從表格填空中重新回顧所學的知識內容。播放“保護環境公益視頻”,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對整個課堂的表現給予點評,贊揚第一的小組并鼓勵其他小組繼續努力。
課堂結束,布置作業。
生物教育七年級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