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優秀教案
從現行的教材看,七年級學習的內容是地理部分,包括認識地圖、地球、氣候等等。而八年級內容就是完全的歷史部分,從遠古開始一直到現代。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七年級歷史優秀教案,供大家參考。
七年級歷史優秀教案1:走進歷史
一、教學設想
1.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索,提倡課程的多元化,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注重人人參與。
2、教材中的內容起著“導”的作用,若只局限于課本中的點滴內容,那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教師,應鼔勵學生去閱讀一些合適的課外書籍,如《二十四史》、《中華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只有這樣,才更有助于學生了解和豐富歷史的知識,同時更突顯本書的導向作用。
3、《歷史與社會》教材中設計有大量的讓學生進行即時表演的活動情景。如“理發師的兒子”、“商鞅立木取信”等。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已有一定的表演經歷,但只局限于部分學生。
4.以故事為點,以串詞為線,更有利于學生了解和掌握歷史的發展脈落。
二、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1)由學生自愿組合,每組約4-6人,并確定要表演的故事,分配每個人所扮演的角色。(2)根據故事情節寫好臺詞,商定角色應有的表情、動作對故事進行排練,熟悉故事的過程。(3)推選主持人,由主持人寫好并熟悉串詞。(4)各組準備相關道具。
2.教師準備
(1)對學生確定要表演的故事進行選擇,主要是看是否適宜學生進行表演。
(2)指導主持人寫好串詞,注意準確簡潔和連貫性。
(3)指導學生寫好臺詞,注意要體現故事主旨和易于表演。
(4)參與學生的排練,指導學生如何更好地運用肢體語言來傳達人物的情感。
(5)根據故事發生的順序做好多媒體課件。
3、遇到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1)選擇故事的問題。借助于課本或課外書籍中易于表演的片斷,經小組協商后確定。
(2)所選故事與他組重合。由教師根據學生情況進行調節,提供參考意見。
(3)準備過程中同組成員不夠配合。一般由本組成員間進行溝通,或與老師交流,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樂于參與。
(4)臺詞記不住。鼓勵學生利用空閑時間熟記臺詞,若實在有困難,可寫在小卡片上放在手心。
三、教學過程
1、教學活動一
教師:各位同學,我們已經學完了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的上冊,我們也在課外看了不少的歷史書籍,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近歷史,走進歷史。
有請主持人──王楨、李垚同學
2、教學活動二
活動1
王楨:通過學習《我們傳承的文明》,我們知道了史前時代的原始先民,知道了文明起源時代的四大文明古國,知道了農耕文明時代相繼興衰的歐亞國家,更知道了農耕時代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今天,我們用我們自己的方式走近歷史,用我們自己的方式演繹歷史,與歷史人物、歷史故事親密接觸,從而更好地了解歷史,感受歷史所留給后人的深刻的意義。
李垚:歷史是一條流淌的長河。我們今天所演繹的只是這條長河中的幾點幾滴。讓我們凝神靜氣,穿過那時間的隧道去看曾經的人和曾經的故事。
王楨:首先,我們來到春秋時期,去領略一位聞名遐邇的名醫到底神在何處?請看《神醫扁鵲》
(劉橋濱、何少華等五位同學進行表演)
評注:故事表演的雖然不是很生動,但五位同學都很盡力,使同學們從中感受到了扁鵲高超的醫學技術。
活動2
李垚:看了五位同學的精彩表演,我們領教了扁鵲高超的醫學技術。扁鵲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如望、聞、問、切四診法以及醫學名著《黃帝八十一難經》。
王楨:穿過春秋,我們又到了戰火紛飛、群雄四起的戰國時代。為了城池,為了寶物,為了霸權,為了人才,各諸侯國之間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請看唐睢是如何不辱使命,保住安陵;藺相如又是如何的完璧歸趙。
(馬琳、金將柳、吳軍、郎吳曉四位同學表演唐睢不辱使命。他們準備了劍等道具。金將柳扮演秦王,馬琳扮演唐睢,吳軍扮演安陵君,旁白是郎吳曉)
表演過程如下:
旁白:戰國后期,秦國相繼吞并各諸侯國。對于安陵,秦國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進行吞并。由此引起了兩國之間的一場外交斗爭。
第一場景
秦王高高在上,說“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換取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語氣傲慢)
安陵君拱手相告:“承蒙大王給予好處,拿大塊土地來換取小小的安陵,這樣很好。雖然這樣,我從先人手里繼承了這塊土地,愿意始終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換。”(不卑不亢的語氣)
旁白:聽了安陵君的話,秦王很生氣,拂袖而去。
安陵君面露為難之色。不久,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國,面見秦王。
第二場景
秦王一臉傲氣坐在上方,唐睢站在下方。
唐睢:參見秦王(行禮)
秦王:(不屑一顧)免禮,免禮。(起身走于唐睢面前對他表示藐視之意)
唐睢:(毫不在意,只是淡然一笑)
秦王: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來換取你小小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為什么呢?再說,我秦國現已滅掉韓魏兩國,而安陵君卻憑著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來,是因為我看安陵君是長者,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來交換安陵,擴大他的領土,可安陵君卻敢違抗我,這豈不是小看我嗎?(拍案,怒氣沖沖)
唐睢:(拱手行禮)秦王,您別生氣,并不是像您說的那樣,安陵君從先王那里繼承土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來,也不敢交換,何況您只拿五百里呢?(面不改色)
秦王:(勃然大怒)大膽唐睢,你別以為我想換你安陵你就可以如此放肆,你聽說過天子發怒嗎?(氣勢高傲,甩袖轉身)
唐睢:(淡淡一笑)那么大王你聽說過平民的發怒嗎?
秦王:平民發怒,哼,真是好笑,不過是摘掉帽子,光著腳走,拿腦袋撞地罷了(甩袖)。
唐睢:(一臉正色,不卑不亢),這是庸人發怒的樣子,志士可不是這樣。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慧星的尾巴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老鷹在殿堂上搏擊。這三個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們胸懷憤怒,還沒有發作的時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現在加上我,就有四個人了。如果志士真的發了怒,將會有兩具尸體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將穿上白孝服──今天的情況就是這樣。(迅速拔出寶劍,將劍擱在秦王脖子上)。
秦王:(臉色大變,挺身跪起)先生請坐!哪至于這樣!我懂了,韓魏滅亡而安陵卻憑著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來,只是因為有您唐睢先生在啊!
評注:金將柳和馬琳兩位同學經過了充分準備,臺詞說得比較流暢,肢體語言比較豐富。所表達的情感也比較到位,從他們的表演中能讓人感受到秦王的自大、威嚴和唐睢的凜然和機智。
(唐淑倩、汪麗君、邵明華等同學表演完璧歸趙)
評注:汪麗君扮演趙王。此角色雖然言語不多,但汪麗君同學很努力,她說話的口氣、走的步子,反背的雙手,似乎都流露出一個王者的氣質。她的表演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邵明華扮演的藺相如也比較好地體現了藺相如的聰明機智和無畏的精神。
活動3
李垚:二百多年動蕩不安的戰國結束了,曾經的英雄、霸主都已成煙云。經歷了“掃六合,揮劍擊浮云”的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的短期統一后,我們駐足在公元前206年,項羽、劉邦為爭奪關中之地發生了尖銳的矛盾,項羽決心要殺掉劉邦,自己一統天下,于是,設下了鴻門宴。
(李垚、王楨、邵華江等同學進行表演)
評注:幾位同學很努力,很認真地進行表演,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
活動4
王楨:“鴻門宴”之后,項羽攻占咸陽,火燒秦宮。但是后來,項羽在垓下被劉邦打敗,在烏江岸邊拔劍自刎,曾經不可一世的霸王已成過去。
李垚: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漢朝,中國進入了新的大一統朝代。在漢武帝時期,有一位史學家歷盡千辛萬苦,傾盡全部生命為我們后人留下了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請看《司馬遷著史記》的故事。
(洪雯、徐鵬超、郎玲芳、王靜等同學進行扮演,郎玲芳扮演司馬遷)
評注:郎玲芳對司馬遷這個人物的表演還是比較充分的,她用比較豐富的肢體動作表現了司馬遷面對逆境時的那種猶豫、彷徨和奮起。
活動5
王楨:被魯訊稱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誕生了。我們可以不知道漢武帝時的那些高官大臣,卻不能不知道這小小的太史令──司馬遷,是他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如何面對挫折和困境的榜樣,我們會永遠記得這個名字。
李垚:西漢結束了,歷史的車輪又到了東漢末年。豪強并起,群雄割據,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桃園三結義”、“隆中對”等故事。
(汪歡、周永華、金劍等同學表演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評注:金劍同學扮演張飛。雖然金劍個子不高,但說話時中氣十足,舉手投足有板有眼。汪歡平常看起來文質彬彬,扮演的關羽倒也有一些氣宇軒昂,英雄豪氣,真讓人感到有點驚奇。
(王濤、何雷彬、繆李靜等表演隆中對的故事)
評注:何雷彬扮演的諸葛亮一出場便受到了同學的歡迎。手執羽扇、端坐桌前,面對地圖,與劉備共商三分天下之計,很有諸葛亮的感覺。)
活動6
李垚:劉備在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的幫助下,實力漸漸增強,后建立蜀國,與曹丕的魏、孫權的吳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王楨:三國之后,中國經歷了西晉的短期統一后,又陷入了長達250多年之久的分裂之中,直到589年隋朝統一。在隋統一的基礎上,中國的歷史進入了唐朝。作為一代明主的唐太宗正和大臣們討論創業與守成的難易問題。請看孫瑛玲、金立強、黃素丹等同學的表演。
評注:孫瑛玲扮演魏征。面對至高無上的皇帝,魏征直言自己的看法,真不愧為一代諫臣。
活動7
李垚:創業難,守業也難。唐太宗明白這個道理。他在位時,采用各種政策和措施,如減免租賦,減少力役,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等,從而使社會安定,國力增強,被史學家譽為“貞觀之治”。
王楨:唐代之后,中國再次陷入了分裂,歷經了五代十國后,中國的南方建立了北宋政權。宋太祖趙匡胤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坐穩皇帝位子,便有了這樣一個故事《杯酒釋杯權》。
(鐘子依、邵增輝、吳仙君等5位同學進行)
評注:吳仙君扮演趙匡胤。雖說平時吳仙君同學平時話不多,但看她端坐在桌前,一字一句地說著臺詞,還真是不錯!
活動8
李垚:北宋之后,中國的南北方有西夏、金、南宋政權的建立。1276年,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最終統一了中國,開創了600多年統一的局面。
王楨: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一切的一切,都已成為歷史悄然翻過,留給后人的是無盡的思索。
合:我們今天的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對于歷史的學習和探索卻不會結束。“讀史使人明智”,讓我們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了解歷史,借鑒歷史,讓自己成為一個充滿智慧的人。
3、教學活動三
教師:正如兩位主持人所言,活動雖已結束,但對歷史的學習卻不會結束。希望同學們以史為鏡,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同學們在今天的表現都很不錯,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簡潔的語言來評價自己的表現或其他同學的表現。
學生活動:小組內交流──班級交流
何雷彬:我認為自己的表現還可以。在其他同學中,我認為汪麗君同學的表現。
金杭飛:我認為自己的表現一般。我認為馬琳的表現也很不錯。
王靜:我認為我們組郎玲芳的表現也很好,膽子很大,聲音說得很響亮。
四、教學反思
1、本案例的成功之處:
(1)本教學設計獨特新穎,一改以往復習課的傳統模式,真正實現了教師指導下的課堂開放,通過營建民主、互助合作、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獲得了自主參與,展現自己和體驗成功的機會,能體現新課標的理念。
(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全班同學均參與了表演),通過對學生潛在的表演能力的挖掘,一方面增強了學生間的互助合作精神,培養了他們收集、整合資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社會的興趣,讓他們在情意共鳴中溝通,在學習中明了待人處事的道理,以真正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3)參與表演的同學,基本上達成了預先設計的要求,尤其是兩位主持人,情感豐富,串詞精彩,使中國歷的主要朝代得到了自然的呈現,知識點在“無形”中得到了落實,這也是本堂課的成敗之關鍵,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真正體現。
(4)在學生開展的整個活動過程中,結合各個故事場景,運用多媒體同時同步地呈現出相應的一些動畫、圖片或背景音樂,有效地刻劃出故事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起到良好地烘染作用,更有利于教學內容的落實。
2、本案例的不足之處
(1)因時間倉促,準備得還不夠充分,所以學生的表演還是過于粗糙,表現在:一是活動放不開,自信不足;第二經驗不足,表演能力不強,沒能很好的把握故事人物的特征。
(2)學生的“評價”不夠深入。學生過于重視對自我表現的評價(即對外因的評價),而對故事本身所蘊含的道理挖掘不夠(即對內因的評價),使評價的主題得不到進一步的升華。
七年級歷史優秀教案2:秦始皇功過的辯論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活動目的]
秦始皇是我國歷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過很多事情,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通過小品、討論的形式,進一步認識秦始皇的是非功過。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唐朝大詩人李白曾寫詩稱贊秦始皇: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云,諸侯盡西來。面對迎面而來的千古一帝,你有什么看法?
一、找一找和議一議
首先,我們要把全班同學按你們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組和暴君組兩大組,各大組再分成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小組,分頭搜集材料。政治家組的同學,要想盡辦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論證他是個杰出政治家;暴君組的同學則要尋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論證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們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組內互相交流,并把它們—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們在討論課上使用。再推薦膽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學作為組的討論代表。
二、說一說
你準備好了嗎?你想在同學們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嗎?來吧,參與我們的討論課,來。
(1)營造環境氣氛:請書法好的同學在黑板寫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還是暴君,教室四周貼幾張同學們親手畫的秦始皇漫畫像,桌椅擺成兩大組面對面坐的形式,討論代表席擺上政治家暴君字樣。
(2)討論課:選舉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討論。大家討論時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鐘發言時間,同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補充時間不超過一分鐘。
(3)最后有請老師或同學為討論課做歸納總結,為同學們指明客觀認識歷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表揚敢于創新,能提出不同于傳統觀點的論點的同學。
三、寫一寫(課堂小結)
通過對秦始皇的討論,你學到什么?你能正確認識自己嗎?
請你拿起筆來,參照下表,把你對自己生理、心理、社會和理想等方面最感興趣的話題,以我是……為題,寫一篇小文章,向同學介紹自己,好嗎?
七年級歷史優秀教案3: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能夠知道《史記》的作者、體裁和在中國歷的重要地位。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借助實例,分析佛教、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司馬遷與《史記》學習,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和嚴謹治學的品格。
二、要點分析:
1、重點:佛教的傳入、司馬遷和《史記》
2、難點:宗教的本質及其復雜的作用。
三、教學方法:
教法:問題導學法;學法:識圖學習法、討論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學過程:
問題引入:你聽說過佛陀入夢和白馬馱經的故事嗎?讓我們在故事的交流中走進那段歷史吧,由此引入教學。
教材分析:
一、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
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是秦漢文化史中思想史的重要內容。在宗教知識的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
1、佛教的傳入:
⑴佛教傳入中國:
佛教是公元前6世紀在古代印度創立的。佛教是經絲綢之路傳入的。
⑵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第一、識讀插圖《白馬寺》:
學習方式:問題識圖與閱讀。通過多媒體展示交流相關的圖片、圖畫和視頻資料;演出課本劇,等等。使學生了解:漢明帝派人到印度取經求佛是佛教在中國早期傳播的重要事件。白馬寺被譽為中國第一佛寺。
第二、佛教宣傳的基本思想:
討論:佛教為什么能夠進入思想相對封閉的中國?本質是什么?
借助具體事例,對佛教的思想進行討論分析,形成認識:佛教宣揚忍耐順從的消極的人生觀,在當時對于維護社會秩序比較有利,符合統治階級的愿望。因此,封建統治者大力提倡和扶植佛教。極度的社會苦難,使廣大
民眾方面看不到解脫的希望,只能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謂來世的幸福。所以,佛教對于廣大民眾也產生了吸引力。所以,佛教的本質是麻痹廣大民眾的精神鴉片。
⑶佛教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作分層學習)
A級:知道佛教的傳播,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B級:舉出一兩個典型事例,如的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說明佛教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2、道教的興起:
了解思想源泉主要是黃老學說和巫術,興起于東漢時期植根于中國本土的民族宗教。
二、司馬遷和《史記》:
1、補償教學:教師進行史書體例解說,幫助學生了解紀傳體與編年體、通史與斷代史的含義。
2、活動學習: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司馬遷的生平材料;查找教材及相關書籍中有關《史記》的材料。
3、討論交流:
⑴司馬遷撰寫《史記》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的治學和治史態度?
⑵《史記》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為什么?其重要價值的在哪里?
學生分小組進行問題討論,形成初步認識;每一小組派出代表發言,其余同學補充,進行觀點交流,形成共同認識:
4、觀點認識:
⑴我們應該學習司馬遷實事求是的治史態度和嚴謹治學的品格。
⑵《史記》被魯迅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結論: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與史學著作。
三、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
學生解說:介紹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發現情況。說明它的發現轟動了全國,引起了世界的矚目,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學生自己交流世界七大奇跡的資料。)
學習檢測:
⒈選擇:佛教和道教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統治階級的提倡和利用,其共同的特點是
A.其宣傳的內容都麻醉人民的思想
B.都認為忍受苦難就能進入不生不滅的境界
C.都主張修身養性,以求得道成仙
D.都宣揚放棄欲望就可以擺脫生死輪回
⒉名言賞析: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是誰的名言?他在中國歷的地位怎樣?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我們應向他學習什么?
⒊請你解說:西安秦兵馬俑博物館請作一日解說員,請你把自己設計的解說詞寫出。
附:板書設計
一、佛教的傳入:
1、佛教發源于古印度,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
2、東漢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經,并在洛陽建成我國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馬寺。
二、道教的出現:道教源于中國,在東漢時興起。
三、王充《論衡》:王充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說,世界上根本沒有鬼神存在。
四、司馬遷與《史記》:
《史記》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