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范文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范文1
教學目標:
1、充滿激情地誦讀課文,體會海燕的形象。
2、理解烘托等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領會象征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重點難點:
目標1、2、3都是重點,領會文中的象征手法是難點。
教具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20世紀初的俄國,革命斗爭蓬勃興起,偉大的作家高爾基創作了的散文詩《海燕》,謳歌像海燕一樣的革命先驅。讓我們一起走進《海燕》,感受經典,從經典中獲得生活的啟迪。(幻燈片展示1)(板書:《海燕》高爾基)
.高爾基簡介:請一位同學讀幻燈片。(幻燈片展示2)
二、展示學習活動(幻燈片展示3)
1、體會形象
2、評說作用
3、探究含義
三、學習活動一:體會形象(幻燈片展示4)
1、這篇文章塑造了怎樣的海燕形象?請給“海燕”加修飾語,并從課文中找到根據。(讀:教師引導學生重讀有關詞語,讀出海燕的精神。)
教師小結:從課文對海燕的叫聲和飛行姿態的描寫中,我們可以說
矯健的海燕、勇敢的海燕(“黑色的閃電”、“箭一般”:比喻,表現海燕的勇敢矯健,銳不可當。)自信的海燕、樂觀的海燕(“高傲”:擬人,表現海燕的自信和自豪。
“叫喊”“大笑”“號叫”:擬人,表現海燕的自信,豪放)
無畏的海燕(“碰”、“沖”“穿過”“掠起”:動作描寫,表現海燕的勇敢無畏。)
智慧的海燕、有敏銳洞察力的海燕(“敏感的精靈”“早就聽出了困乏”:擬人,表現海燕的智慧和敏銳的洞察力。)
2、男生齊讀第1、2、3、9、10、11段,讀出海燕的形象。
四、學習活動二:評說作用(幻燈片展示5)
1、教師提出問題:課文的題目是“海燕”,課文贊美的是海燕的精神,但是文章卻用大量篇幅寫了海上景象和海鷗、海鴨、企鵝的表現,這些內容是否離題了?
2、請四位同學分別朗讀第1、7-8、12-13、4-6段,(希望同學們讀出情景來,希望同學們用自己的聲音喚醒沉睡的文字,讀出自己的理解;達到朱熹先生說的:“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在朗讀中,走進文學作品構建的藝術王國。)
3、這環境有什么特點?(沉悶,壓抑,險惡)
4、海鷗、海鴨和企鵝面對這樣的環境,是怎樣的心理和姿態?(膽怯,逃避)
5、三處景物描寫和對海鷗、海鴨、企鵝的描寫有何作用?
教師點評總結:①三處寫景,都以險惡的環境烘托了海燕矯健勇猛的雄姿和樂觀無畏的豪情。②海鷗、海鴨、和企鵝的膽怯、自私和逃避現實,對比、烘托出海燕勇敢和無畏的精神。
6、歸納烘托的作用:
對陪襯事物的描寫,可以使所要表現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幻燈片展示6)(板書:烘托——鮮明)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紅花需要綠葉扶”。
五、學習活動三:探究含義(幻燈片展示7)
1、(《海燕》是一首散文詩,文中的海燕、海鷗、海鴨、企鵝,僅僅是幾種海鳥嗎?狂風、烏云、雷電、
閃電、暴風雨,僅僅是天氣現象嗎?解決這問題,需要弄清楚課文的寫作背景。)
學生齊讀寫作背景(幻燈片展示8)
2、學生默讀課文,學生互相交流,探討:(幻燈片展示9)
海燕和海鷗、海鴨、企鵝各指當時的哪兩種人?
狂風、烏云、雷聲、閃電和大海各指當時的哪兩種力量?暴風雨又指什么?
3、教師講解象征手法,學生齊讀象征定義。(幻燈片展示10)
我們探討的這一問題,是散文詩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象征。
什么是象征呢?(借助某種具體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包括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象征可以使作品的內涵變得深刻,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說出的思想委婉表達出來。)(板書:象征→深刻)
4、學生齊讀課文的象征義。(幻燈片展示11)
海燕——象征著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
海鷗、海鴨、企鵝——象征著形形色色害怕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的人;
狂風、烏云、雷聲、閃電——象征著__勢力;
暴風雨——象征著無產階級革命風暴;
大海——象征著人民群眾的力量。
5、拓展延伸
結合課文和生活,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進一步理解海燕的形象。
舉例:(幻燈片展示12)
海燕就是——魯迅《雪》中的“朔方的雪”,如粉,如沙,決不粘連,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升騰地閃爍;海燕就是——魯迅,他的一生都在和黑暗勢力作斗爭。他以筆為武器,戰斗一生!海燕就是撲火的飛蛾,海燕就是逐日的夸父;海燕就是《雷電頌》中的風、雷、電??
7、師生一起激情朗讀全文,進一步體會課文的象征義,把握海燕的形象。
六、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從海燕的描寫中,體會到海燕的英雄形象;從對海面景象和其它海鳥的描寫中,明白了烘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了深化作品內涵的一個重要方法——象征。
同學們,不是每只鳥兒都可以翱翔藍天;不是每條小溪都可以流過險灘,不是每一株幼苗都可以長成大樹,不是每個人的旅途都可以舒適平坦??
同學們,愿你就是人生暴風雨中勇敢的海燕!當生活中的暴風雨來臨時,我們要像海燕一樣大聲地叫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范文2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感受詩人海子的博愛之心。
(2)分析詩歌,理解詩人如何有層次地表達情感。
(3)訓練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詩歌。
教學重點:分析詩歌,理解詩人如何有層次地表達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海子的詩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大屏幕顯示海子遺照)
這里站著一個相貌平平的中國人,普通而沒有特點的面孔并不會給人留下什么記憶。然而他是才華卓越的詩人,是被當代學院派推崇的重量級詩人,他就是海子。
二、 關于海子:
1.評價:
“他的一生似乎只為了發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濃縮了,讓它在一個短暫的過程里,顯示生命的全部輝煌。”(謝冕)
“詩人海子的死將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之一”(西川)
“他不僅對現在、將來,而且對過去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陳東東)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懷寧人,當代詩人。作品有長詩《土地》和短詩選集《海子、駱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師提供海子詩作《亞洲銅》等,學生也提供自己喜歡的海子的詩。大家朗讀欣賞,淺層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組協作,學習《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步驟:
1.教師提供自讀思考題。
2.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學習。
3.集體交流學習收獲。
自讀思考題及參考答案:
(1)詩人在本詩中擬想了幸福的生活畫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詩人的幸福?
明確:幸福生活的圖景由三個內容組成:“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個圖景不離細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卻又遠離喧囂地獨立在大海邊。這是一個明亮溫暖的畫面,是詩人真誠擬想的情景。但很明顯,第三個內容與前兩者似乎不大相容,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詩人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訴別人,又不斷祝福陌生人?
明確:詩人在自己擬想的幸福圖景中喜悅著,這種喜悅不斷地膨脹,使詩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訴別人,又不斷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還是詩人有一顆博大而善良的心,他愛這個世界的一切。
(3)本詩的核心意象是什么?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題目?
明確:本詩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詩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為題,因為這個內容是他擬想的幸福生活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亮麗的部分。當然也是與其它內容難以協調的一部分,但恰是這種不協調表達了詩人的真胸臆,也是這首詩的表達的重點所在。
四、小結
五、作業:尋找海子的其它詩作,讀其詩,悟其詩。
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范文3
教學目標:
1.結合詩歌寫作背景,理解詩歌的主旨與情感。
2.分析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畫面感。
3.對比閱讀這幾首詩,理解早期白話新詩的共同特點。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月夜》《蕭紅墓畔口占》
一、導入新課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適的八首白話詩之后,白話詩迅速引起轟動,優秀的白話詩作不斷涌出,當時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講,正是因這首詩的存在,中國首次面世的這一小批現代詩歌作品才可以說是真正地顯示出現代性。那么,這首詩究竟寫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月夜》
1.認識作者,把握寫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五四運動時期,沈尹默作為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國歷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亂的年代,卻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發的時代,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新詩誕生了。新詩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靈魂的新,即思想的現代性,追求“科學”與“民主”,人的個體的覺醒,思想解放、個性獨立遂成為這一時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國人有了主體意識。我國傳統詩歌中,是沒有“我(指獨立存在的意識)”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詩中,“我”才大量地出現,例如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僅是新詩誕生的一個標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學誕生的標志。
2.朗讀詩歌,理解象征意象與主旨。
(1)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請用你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圖描繪出來。
明確:霜風呼呼地吹著,月光明明地照著。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著,充滿了美的意蘊。
【教學提示】
抓住詩中景物特點來寫。
(2)這是一首很隱晦的詩,看似是紀實,簡單地描寫記錄當時的某種場景,但這何嘗又不是對當時現狀的描寫?請你結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說說對這首詩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確:象征意象:這首詩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樹”象征著古老的觀念,傳統、穩健、根基深厚、固執而迂腐?!安⑴帕⒅笔撬枷氲牟⒘ⅰ!皼]有靠著”是掙脫、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拔液鸵恢觏敻叩臉洳⑴帕⒅?,卻沒有靠著”象征著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
主旨:在嚴寒下不妥協,在孤獨中不退縮,這首詩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
目標導學二:《蕭紅墓畔口占》
1.簡要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現代詩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傳誦一時,因而有“雨巷詩人”之譽。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獄。在獄中寫下《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等待》等詩篇。
蕭紅(1911-1942),原名張廼瑩,身世坎坷而創作成就很大的現代女性作家。蕭紅老家在黑龍江省呼蘭區,她很早就從東北逃亡進關,輾轉呼號,1932年開始文學創作,用自己的筆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發表成名作《生死場》,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蘭河傳》。
戴望舒與蕭紅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卻是一見如故。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蕭紅生病卻得不到正常的治療,死在極度混亂中的香港,年僅31歲。這對于當時同樣在香港堅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來說,自然是一個極大的刺激。這首詩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來后拜謁蕭紅墓時所作,“口占”,說明這是隨口吟成。
2.朗讀詩歌,體會詩中的情感表達。
(1)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明確:“六小時”說明時間之長,“長途”說明距離之遠,強調“六小時”和“長途”,是寫實,更隱指詩人對已故者友誼的深厚和誠摯?!凹拍奔仁窃娙水敃r的實際感受,又是詩人長期以來心境的真實寫照,是詩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調。
(2)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明確:不說“墓畔”而說“頭邊”,蘊藏著詩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著,幻想她只不過是暫時安睡等豐富復雜的感情。
(3)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明確:“長夜漫漫”,寫出這種“等待”的漫長、痛苦,難以忍受,也隱喻蕭紅的生命正是在這漫漫長夜中被摧殘的。
(4)你卻臥聽著海濤閑話。
明確:“卻”字,表示詩人與友人雖然天人永隔,逝者卻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詳與達觀。聽“海濤閑話”,海陪伴著逝者,雖仍然不免寂寞,但靈魂卻超然靜觀,從容安詳,道盡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詩語言樸素、洗練又富于質感,充滿暗示;情感表現沉靜、克制,而又深摯,平淡中見深厚,委婉中滲透出激情,是戴望舒秀的詩篇之一。
三、板書設計
品味新詩的美《月夜》:意境美
《蕭紅墓畔口占》:情感美
第2課時
《斷章》《風雨吟》《統一》
一、導入新課
有句話這樣說道:“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苯裉煳覀円獙W習的這首詩——《斷章》,選自卞之琳的《魚目集》,寫于1935年10月,是詩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據詩人自己說,這首詩本來是一首詩中的四句,因只有這四句詩人感到滿意才保留下來,自成一篇。不料這首詩竟成了詩人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斷章》
1.朗讀詩歌,分析意象,品味畫面美。
(1)這首詩雖只有三十幾個字,但是卻有很多意象,由這些意象構成了一種朦朧的意境,請你找出來。
明確:詩人在剎那的觀賞中提煉出八個意象:“站在橋上的你”“樓上看風景的人”“橋”“樓”“明月”“窗子”“別人”“夢”。
(2)詩歌的八個意象是相互交叉重疊的,由這些意象組合成了四個美麗而形象的畫面。這四個畫面之間又有什么聯系呢?
明確:前兩個畫面,“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表面看來似乎互不相關,卻因為“看風景”這個動作發生了聯系。后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一點上又發生了聯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人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十分耐人尋味。
2.再讀詩歌,理解詩歌的主旨。
(1)從詩人描繪的四個相互聯系的畫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確:人可以看風景,也可以成為別人的風景;明月可以裝飾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裝飾別人的夢,人生可以互相裝飾。
(2)結合你對詩歌的理解,說說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哲理內涵。
明確:世間萬物本來就是相互關聯、互相依存的,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有可能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
目標導學二:《風雨吟》
1.朗讀詩歌,描繪詩歌畫面。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六行,畫面感卻很強,請結合詩中一些有特征的詞,如“卷”“奔”“?!薄爸邸薄岸媸帧钡鹊?,想象出畫面并做描繪。
明確:“風”“雨”從大地“卷來”“奔來”,氣勢十足,風雨中的大地看起來像是波濤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飄搖不定的舟船;“我”面對“大地的海”,憂思滿懷,就像一個缺乏出海經驗的年輕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結合寫作背景,分析語言,提煉象征意義,理解作者情感。
(1)開頭兩句“風從大地卷來,雨從大地奔來”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達效果?
明確:“卷”“奔”這兩個動詞極為生動,描繪出了“大地”的動蕩、不安定和被裹挾著的頗有氣勢的沖過來的動態。
(2)詩歌之中的“風”“雨”僅指自然界的風雨嗎?還有什么象征意義?“大地”又有什么深層內涵?
明確:它們不僅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雨,對于“我”這樣一個“年輕”沒有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的“舵手”來說,它們也象征著人生的坎坷與遭遇。這首詩作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里遭受“風雨”侵襲的“大地”指的是當時風雨如晦的中國局勢。這樣來說,“風雨”又有了一層更深層次的含義:當時的中國社會所承受的苦難。
(3)面對這樣的“大地”,“我”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明確:“我”作為一個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樣乘風破浪的有為青年,面對苦難中的祖國,產生了強烈責任感、使命感與對中國社會前途、對民族命運的深深的擔憂。
目標導學三:《統一》
1.朗讀詩歌,結合題目說說作者是如何表現“統一”這個思想的。
明確:所有的葉與一片葉,所有的花與一朵花,所有的樹與一棵樹,它們都是多對一的關系,“多”與“一”本是對立的關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將其等同起來,用對立物表現了“統一”的思想。
2.作者為什么認為“多”就是“一”呢?為什么說“繁多是個謊言”?請你結合作者的回答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明確:作者認為“一切果實并無差異”,因此“繁多是個謊言”。作者先寫到了花,又寫到了葉,然而花、葉不論它們擁有怎樣的萬象姿態,它們的本質是為了結出果實,而果實的本質又是為了生命的傳遞。從這點上看,所有的花、葉、果實都有著自己的本質,且就生命傳承的角度而言,這本質也并無不同。因此,繁多是眾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們的本質都是同一的。
3.有人說:“因為所有的葉都是這一片葉,所以認識了這一片葉也就能對所有的葉有所認識?!蹦阏J同這個觀點嗎?請說說你的看法。
明確:示例:我認同這個觀點,因為所有的葉都有著葉的共同本質。將零散的事物化繁多為統一,通過事物現象歸結出事物的本質,從而達到對事物更清晰的認識,這也是人類本身就存在的認知規律。
目標導學四:對比閱讀
對比閱讀這五首短詩,舉例說說新詩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確: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沒有字數規定;在韻律上,押韻比較松散,沒有嚴格規定,但是一般還是遵循一定的韻腳,如《風雨吟》中的“來”“海”。
②在語言上:以白話寫詩,不僅以白話詞語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話的語法結構代替文言語法,并吸收國外新語法,如“霜風呼呼的吹著”“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等,語言散文化。
③觀念上:追求個性與獨立,強調作者主體性情、情感與見解,如《月夜》《斷章》《風雨吟》等。
三、板書設計
《斷章》——哲理:世間萬物相互依存
《風雨吟》——象征:風雨大地“我”
《統一》——推理:對立之中存在統一,透過繁多的現象窺見單一的本質。
教學反思
可取之處這節課一步步地引導學生體會、感受并理解五首短詩的內在主旨,將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深入淺出地講解出來,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不足之處對“五四”時期以來的白話新詩的對比閱讀,受限于學生的知識面和對特定歷史背景的了解不足,并沒有展開細品,講解得比較寬泛,學生沒有形成清晰明確的見解,收效不大。
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范文4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對詩歌感情(我與祖國血肉相連,榮辱與共)的把握和朗讀的方法(深沉而悲痛、舒緩、低沉);
2、朦朧詩的寫作特點(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等曲折委婉地抒情)。
【教學設想】
1、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朗讀、品讀、析讀中通過文中把握詩歌的內涵,可以個別讀,男女生對讀。
2、聯系九年級上冊學過的《星星變奏曲》來理解朦朧詩的特點。
3、引導閱讀一些朦朧詩派的詩作,培養興趣。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二、交流課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識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課文
1、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
⑴ 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嘗試用/和·標出節奏和重音。
⑵ 在詩中,詩人抒發了對祖國怎樣的感情?這種感情又是通過哪些事物來表現了?這些事物有什么特點?
⑶ 朦朧詩的特點就是曲折委婉的抒情,這首詩哪些地方體現這樣的特點?請舉例說明。
2、就自己最喜歡的詩句進行質疑探究(重在讀)。
3、有感情地朗誦(比賽)(男女生各讀一節)
四、拓展閱讀
其它朦朧詩作,如舒婷《饋贈》、《致橡樹》。
五、綜合創新、產生新疑
詩人通過老水牛礦燈稻穗等眾多具體事物來表現自己強烈的愛國情感,使詩具有美的意境。請你模仿本詩,創造其它的事物,構成相應的意境,仿寫其中一節。
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范文5
教學目標:
1、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寫作背景理解這五首詞的內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領會詞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自己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作品的思想內涵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我國古代,往往不同的時代有這個時代代表性的文學體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學體裁是詩,還有宋詞、元曲,明清的小說等。今天我們來集中學習一下幾首詞,體會一下這種體裁的藝術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檢查預習:
三、朗讀
1、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將這五首詞瀏覽通讀一遍。
2、教師范讀。
3、學生齊讀。
《望江南》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間派的重要作家。
(2)花間派。五代時,后蜀的趙崇祚選錄了溫庭筠、韋莊等十八家詞五百首,編為《花間集》。他們多寫閨情。在詞風上也大體一致,因此,后世就將他們稱為“花間派”。
2、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補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愛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畢后,在樓上憑欄眺望,她看到許許多多帆船從樓前駛過,但卻沒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陽西下,愛人沒有回來,只空見江水東流,思念讓她肝腸寸斷。
3、體會文章寫作特色。
(1)教師提問:“梳洗罷”這三個字能揭示出這位女子的什么心態?
(投影展示)“獨倚望江樓”中哪個字最能說明女子的生活狀態?
“過盡千帆皆不是”這句話中你能不能體會出她的心理變化?
從這首詞中你認為她等了多長時間?
你認為白頻洲會是一個什么地方?
(2)學生討論。
(3)學生發表意見,教師總結指正,必要的時候,教師要予以講解。
(4)答案提示:
“女為悅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說明她相信愛人一定會回來,心中充滿希望。
“獨”這個字寫盡了她的孤獨和期盼。
“過盡千帆皆不是”從“希望是”到發現“不是”,寫出了女子一次次從希望到失望的過程,讓人為之心碎。
從“斜暉”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從全文,我們卻能讀出,以前她可能在這里等過,而以后,她也將繼續她的等候,直到愛人歸來。
白頻洲又可能是她和愛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師總結:本文短短27個字,卻容納了很多內容:時間,從清晨到黃昏;景物,從樓頭、千帆寫到斜暉、江水,又寫到白頻洲;就人物情感而言,從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腸斷”。顯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練的特點。另外,這首詞中,多用白描、直敘的手法,卻又含蓄、細膩。
《武陵春》
1、朗讀這首詞。
2、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本詞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時節,鮮花經過春風的搖動已經零落殆盡,只有土地上還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無心梳洗。春天里花開花落年年如此,而人與以前卻不一樣了,我對一切都喪失了興趣,即使有心訴說,也是言未出而淚先流。聽人說雙溪春色還不錯,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雙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載不動自己的哀愁。
4、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罷”,而文中作者卻“日晚倦梳頭”,從中,你能體會到作者什么心態?
(2)“聞說”“也擬”“只恐”這三個詞說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發作者感情的?
學生思考、討論,發表意見,教師指正。
答案提示:(1)梳洗罷,是一種信心,一種希望,而“倦梳頭”是一種放棄,一種對生活毫無興趣的悲涼。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滿懷愁緒。兩篇文章都用同一個典型細節來反映主人公的心態,應該學習這種寫法。
(2)“聞說”“也擬”“只恐”這三個動詞寫出了作者試圖排遣愁緒的做法,前兩個詞給人一種希望,好像可以為作者松一口氣,而“只恐”又讓人跌落到作者的萬丈愁緒中,三個詞寫出了作者的沉重、無奈。又緊緊抓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通過景色、典型細節來抒情,即間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使文章的風格既含蓄又直樸、率真。
5、總結:這兩首有什么相同之處?
學生可各抒己見,教師總結。
風格相近,都比較婉約;寫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發的感情相近,抒發主人公或作者的離愁別緒,凄慘心境。
教師進一步引申:詞發展到后來興盛的時候,人們將詞分為兩大派:婉約派和豪放派。今天我們學的詞接近婉約派的風格。下一次課我們將體會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風格。
六、質疑問難。
七、拓展延伸:你還知道哪些寫愁的詩句,請列舉并說明其特點。
八、布置作業:背過這兩首詞,熟讀其他三首,爭取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