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級語文教案
所謂符合科學性,就是教師要認真貫徹課標精神,按教材內在規律,結合學生實際來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設計教學過程,避免出現知識性錯誤。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初中九年級語文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初中九年級語文教案1
一、字音詞義
贊譽yù:稱贊
恍huǎng若:①茫然;②仿佛,好像。
驚駭hài:驚慌害怕。
瞥piē見:一眼看見。
劫jié掠:搶劫、掠奪(財物或人)。
制裁:對違法者依法給予懲罰。
蕩然無存:形容東西完全失去,一點沒有留下。
富麗堂皇:形容建筑物華麗雄偉。也形容場面華麗而盛大。
豐功偉績:偉大的功績。
二、主題概述
本文通過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憤怒地譴責了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的強盜行徑和毀滅世界奇跡圓明園的罪行,高度贊揚了圓明園的文化藝術價值,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遭受劫難的中國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作品結構
第一部分(1):回復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對遠征中國的看法,交代了寫作的緣由。
第二部分(2、3):盛贊圓明園的藝術價值,突出圓明園在世界文明的地位。
第三部分(4~9):控訴、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徑,對“文明人”的“體面”行為進行揭露和嘲諷。
第四部分(10):照應開頭,以反語表達自己的態度。
四、鑒賞品讀
1.文章的開頭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信的開頭并不是開門見山地說明自己的態度,而是先提出對方錯誤的觀點,具有極濃的諷刺意味。這樣寫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繼續往下看,更能宣泄作者憤怒的感情。
2.作者極力贊美圓明園的美好秀麗有什么作用?
贊美圓明園的美好秀麗,突出圓明園的世界地位和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以“美”襯“丑”,突出英法聯軍的罪惡行徑。
3.“這個奇跡已經消失了”獨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這句話獨立成段,起到突出強調的作用。在內容上和前一段形成強烈的對比,達到一種震撼人心的效果;在結構上起到過渡作用,引出下文對奇跡消失的原因——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敘述上來。吸引讀者興趣的同時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無限的惋惜和憤怒之情。
4.“豐功偉績!收獲巨大!”這兩句話有什么表達效果?
這兩句話運用反語譏諷英法兩個強盜搶劫了大量財富,干出了歷罕見的破壞人類文明的罪惡行徑,蘊含著無比憤慨的情感。
5.為什么說這篇文章體現了雨果精神的難能可貴?
雨果的精神之所以難能可貴,在于他的立場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人類的立場。他能將政府與人民相區別,“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強盜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蘭西人民對中國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圓明園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抗 議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這個強盜政府顛倒黑白,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厚顏無恥。他公開指責強盜政府,這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雨果精神之所以難能可貴,還在于他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的創造者。他指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于人類的”。這種見解,是非常透徹的。圓明園雖然當時是皇家禁園,但歸根到底,是屬于全人類的。正因為珍視人類文明成果,所以對文明創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贊圓明園的文化藝術價值,盛贊這一世界奇跡的創造者,盛贊中華民族是一個“超人的民族”。這封信不僅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同情,也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敬重。
初中九年級語文教案2
一、字詞
精微:精深微妙。
旁騖wù:在正業以外有所追求。
秘訣jué:能解決問題的不公開的巧妙辦法。
羨慕xiàn mù:看見別人有某種長處、好處或有利條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褻瀆xiè dú:輕慢,不尊敬。
妄wàng想:①狂妄地打算;②不能實現的打算。
杜絕:制止,消滅(壞事)。
敬業樂群:專心于學業,與朋友和睦相處。
理至易明:道理極容易明白。
斷章取義:不顧全篇文章的內容,而只根據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門:佛教用語,指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門徑,常用來指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言不及義:只說些無聊的話,談不到正經的事情。
強聒guō不舍:嘮嘮叨叨說個沒完。
二、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一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學者。與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維新變法運動,并稱“康梁”。先后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報刊。其著作大多收入《飲冰室合集》。
三、作品梗概
本文是1922年8月14日梁啟超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發表演說時的演講稿。當時人們奉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信條,主張“學而優則仕”,蔑視體力勞動,追求出人頭地、顯親揚名的人生目標。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說,對矯正世風、改良國民性有著積極意義。
“敬業與樂業”是并列短語。敬業就是有責任心,是對學業和工作的態度;樂業就是樂意去做某件事,并能從中感受到趣味。文題不僅揭示了作者論述的中心論題,也表明本文將圍繞“敬業”與“樂業”及其相互關系來展開論述,闡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初中九年級語文教案3
一、作者簡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祖籍浙江海寧,早年留學美國,“九葉詩派”詩人。主要作品有《贊美》《詩八首》。
二、相關資料
“九葉詩派”因《九葉集》而得名,這本9位詩人的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葉詩派作為中國現代詩歌的一個流派卻活躍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國民黨統治區的詩壇。九葉詩派強調“忠實于時代的觀察和感受,也忠實于各自心中的詩藝”。
三、理解詞義
1.憂戚:憂傷煩惱。戚,悲傷。
2.枉然:白白地。
3.飄逸:漂浮,飄散。
4.流盼:轉動目光觀看。盼,看視。
5.坦蕩:寬廣平坦;形容心地純潔,胸襟寬暢。
四、問題解疑
1.“我看”領起的四句,描繪出一幅什么樣的圖畫?
本題運用詩歌畫面描繪法。描繪了向晚的春風、豐潤的青草,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傍晚時分柔美__1?舌靜、充滿生機的春景圖。
2.本句中的“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揉”是用手來回擦或搓的意思,這里運用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風的力度和溫柔。
3.詩人是如何描寫所看到的春日美景的?有什么作用?
詩人看到“春風”聯想到“青草綠潮”,看到“飛鳥”聯想到“靜靜吸入深遠的晴空”,看到“流云”“紅暈”聯想到“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作者聯想自然豐富,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情景交融,為后文抒情做鋪墊。
4.這里的“你”指誰?
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滿生機的萬物。
5.如今卻只見他生命的靜流隨著季節的起伏而飄逸”這句話怎么理解?
遠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們留下的對大自然的吟詠贊美一直在時間的長河里飄逸。
6.作者在結尾因自然的激發而生出怎樣的愿望?
作者在結尾用“讓我的呼吸與自然合流!讓歡笑和哀愁灑向我心里,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詩句,表達了要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同悲同樂的愿望。
7.詩歌后三節都是作者所思,其內容有什么不同?
第③節主要寫在孕育了萬物、充滿生機的大自然面前,“我”的“歡樂和憂戚”是微之甚微,以此突出大自然的博大。第④節主要寫遠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們留下的對大自然的吟詠贊美一直在時間的長河里飄逸。第⑤節在前兩節的基礎上,很自然地抒寫出希望將生命融人自然,讓“我”的愛回歸大自然之中去,真正獲得生命“巨樹永青”的人生之愛的歸宿。最后一節,點明主旨,升華主題。
五、課文主題
詩人借助大自然中的春風、春草、飛鳥、流云等意象,表達了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要與大自然合為一體的思想感情。
初中九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抄寫詩作,感知詩行、詩節等作品外觀特征;
2.通過誦讀詩作,體驗這首詩回環往復的聲韻特色;
3.通過替換喻體,探究本詩運用的表達手法和效果。
【課前準備】
復印余光中《鄉愁》手跡及40歲左右青年照(本詩寫于作者43歲時),制作PPT。(手跡和照片見百花文藝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書前照片頁)
印發本課學習單。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歌
PPT投影余光中《鄉愁》手稿,導入新課,簡介余光中及其創作手稿。
讓學生照著手稿把詩歌抄寫在筆記本上。
抄好后,要求輕聲讀一讀,用筆勾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詩句。
二、讀詩之外觀
觀察學生是“橫抄”還是“豎抄”,借此點出現代詩歌“詩行”和“詩節”的概念,明確詩行和詩節是現代詩歌重要的表達手段。
明確:這首詩一共4小節,共16行。外觀布局排列整齊,一行行、一節節排列下來,給人爽朗之感。
三、讀詩之聲韻
齊讀詩歌,邊讀邊感受,說說這首詩在聲韻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一般回答是押韻。辨析何為押韻——韻母相同的字。)
明確:此詩并不押韻。
追問:此詩并不像常見詩歌那樣采用押韻的方式,但為什么讀起來會有如押韻一樣的、和諧順暢的聲韻效果?
(教師帶領學生勾畫詩歌每小節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復的詩句,圈出表明時間的詞: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明確:這首詩音律上的特點是回環往復。正因如此,讀起來有一種回環上升、層層推進、和諧悅耳、一唱三嘆的音韻美感。
學生再讀。
(教師用領“讀”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聲,聲入心通,帶領學生不斷深入作品。)
四、讀詩之手法
(一)請學生分享初讀時勾畫出的打動自己的詩句。
學生勾畫圈點集中在每一節第二句,還有“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等處。
(二)重點品讀四個比喻句
PPT展示四個比喻句(略)
1.展開想象,說說對這四句詩的理解,并體會其中蘊含的感情。
明確:四個比喻句分別表達了對母親的想念、對新娘的思慕、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祖國的深沉的愛意。
2.四個比喻前后順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講究。
明確:步步擴大,層層深入,節節升華。
3.聯系詩中的“這頭”“那頭”“里頭”“外頭”,體會這些詞語給人怎樣的感受。
明確:“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的用詞拓寬了空間,詩人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中阻隔,時空迢遙,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鄉愁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個比喻,讓這種復雜的復調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為具體,表達自己的鄉愁。鄉愁是對母親的思念,是對妻子的思念,是對逝去的親人的思念,是希望臺灣早日和祖國團圓的熱切期盼。讀完全詩,我們受到感動。
五、讀詩之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寄寓了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詞性的具體事物。這四個比喻句的喻體——“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來替換詩中原來的喻體,仿寫一個新的比喻句(詩中其他語句可以稍做變化)。
教師示范:小時候/鄉愁是一封薄薄的家書/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分組活動: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小節,仿寫一個小節中的比喻句。
(學生仿寫;教師巡視,及時判斷,指出其正誤優劣,相機指導;全班交流。)
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輛舊舊的自行車/我在后頭/母親在前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根短短的電話線/我在這頭/親人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場舊舊的電影/我在外頭/記憶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張薄薄的照片/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不恰當的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張長長的信紙/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長長的”不符合原詩意象前修飾語的語境。
長大后/鄉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信封”與原詩第一節“郵票”重復,沒有顯示原作不同生命階段意象選擇的獨特性和個性化。
后來啊/鄉愁是一張黑白的遺照/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點撥:過于直白,讓讀者一覽無余,不夠含蓄。可以換成“鄉愁是一個小小的鏡框”。
(二)組織學生討論將改寫與原作做細致比較,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原詩寫作中遣詞造句的創造、意象選擇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結:原作意象選擇得精美圓熟,鮮明突出。意象前修飾語對意象的反襯,形成情感表達的張力: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作者把意象寫得小巧精致,那份濃濃的鄉愁卻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郵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長長;墳墓矮矮,痛苦無窮。尤其是淺淺的海峽,讀到“淺淺”二字,我們似乎瞬間感受到了來自詩歌的一種虹吸,一種糾纏,一種撕裂,讀到了許許多多的審美快意,這就是詩歌的張力。
(三)背誦詩歌。
六、布置課后作業
1、閱讀余光中《鄉愁四韻》《民歌》,運用本課學到的知識加以賞析。
2、模仿《鄉愁》的格式,在下列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首三段構成的詩歌。
選擇題目:“友誼”“青春”
PPT:
【友誼示例】
小時候/友誼是一顆甜甜的糖果(面包、餅干)/我吃這頭/好友吃那頭
長大后/友誼是一本輕輕的書冊/我看這頭/老師看那頭
后來呀/友誼是一串小小的數字/我在這頭/同學在電話那頭
【青春示例】
小時候/青春是一張五彩的畫卷/我在外頭/向往在里頭
長大后/青春是一段長長的旅途/我在這頭/理想在那頭
后來啊/青春是一張斑駁的照片/我在里頭/淚滴在外頭
初中九年級語文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輕盈、娉婷、鮮妍”等詞語。
2.感知詩中的形象,理解詩人的思路和全詩的主旨。
3.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及詩歌寫作技巧和詩歌寫作方法。
4.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1)朗誦詩歌,體會詩歌的感情。(2)人物生平事跡的講解和掌握。
2.難點:理解詩歌運用的意象和寫作手法。
三、教學手段
多媒體。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五、課前準備
1.教師:制作相關課件。
2.學生:熟讀本詞,掃清字詞障礙,搜索有關簡介林徽因生平的資料。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有這樣一種美麗逾越漫長的時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間,有這樣一種聰慧繞過激蕩的暗流,徜徉在歲月的長河。她走過北平的塵煙,穿過康橋的夜霧,遙望遠方時,便落進徐志摩的詩頁;她著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廟店,低眉沉思時,便繪入梁思成的圖紙。她就是中國現代歷集佳話、傳奇、才藝、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親愛的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林徽因的一首輕靈舞動、清新唯美的詩歌——《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板書)
(二)自我研學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國建筑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后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2)背景鏈接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經典詩作,最初發表于《學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關于本詩的創作意圖,有兩種說法:一是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為兒子的出生而作。對此,其子梁從誡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說:“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后的喜悅中為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說起過這件事。”
2.生難字詞
(1)字音
娉婷(pīngtínɡ) 鮮妍(xiānyán) 冠冕(guānmiǎn)
呢喃(nínán) 輕靈(qīnglíng) 柔嫩(róunèn)
(2)詞義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態美。
【鮮妍】鮮艷。
【柔嫩】指質地柔和鮮嫩。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冕,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后來專指帝王的禮帽。
【呢喃】擬聲詞,形容像燕子叫聲那樣的輕聲細語。
步驟二 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朗讀指導
1.《你是人間四月天》通常理解為是林徽因寫給她兒子的一篇精美的詩歌,要誦讀得優美、深情,充滿愛和希望。
2.第一遍朗讀基調為深沉;第二遍朗讀基調為喜悅。
3.節奏劃分。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煙,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后/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驟三 精讀課文深入了解
1.詩歌以什么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點?
明確:以“四月天”為喻;特點:輕靈、軟、娉婷、鮮妍、天真、莊嚴、柔嫩,等等。
2.本詩使用了一種我們不常用的表達方式,叫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明確:句法偏離。句法偏離是指違背常規的表達方式,這其中有句法結構的倒裝、前置和混亂。句法偏離比常規句法更能引起讀者的注意,有時會產生一種強烈的修辭效果,起到強調作用,能更好地表達文意。
步驟四 深層探究領悟感情
1.詩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是什么關系?有何作用?
明確:本詩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重復,首尾照應,有一種循環往復之感。第一行中詩人直接提出“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個主題,但“我說”二字表明詩人的態度是含蓄而矜持的,通過中間一系列的比喻論證,最后詩人非常直接而肯定地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重復強調,再次表明主題。
2.第三節的描述了怎樣的畫面?試作簡要描述。
明確:第三節的描述讓人覺得“你”仿佛是一個帶著花冠的婷婷少女,姿態婀娜,在四月的萬花叢里翩翩起舞,那種娉婷輕盈之美給人以無限遐想。“你”不僅有天真可愛的一面,也有莊嚴肅穆的一面。“夜夜的月圓”有一種莊嚴且朦朧的感覺。
3.畫出表示顏色的詞,說說它們帶給你的閱讀感受是怎樣的。
明確:第四節中,“鵝黃”與“綠”兩種明亮的顏色放到了一起,給讀者提供了視覺轉化和想象的空間。“雪悄然融化”與“嫩芽靜靜綻放”的情景浮現眼前。
(四)當堂演練達成目標
步驟五 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
林徽因,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傳奇女子,以其優雅嫻熟的文字給我們描繪了一幅人間四月天的美麗畫卷,華美的修飾中更見清新自然的情感流露,有著道不盡的真情禮贊,訴不完的綿綿愛憐,讓我們盡情領略了愛的無限美麗。
2.拓展延伸
讀完《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覺得很美,簡析它的美在何處。
明確:三個方面: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
3.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這首詩。
(2)完成課后練習題。
(3)完成《從業本》上本課練習。
七、板書設計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一句愛的贊頌
林徽因
云煙 百花——繪畫美
天真 莊嚴——建筑美
呢喃 喜悅——音樂美
八、課后反思查漏補缺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一首新格律詩,該詩充分體現了新詩創作的“三美”原則——音樂美、繪畫美與建筑美。本著以人為本、對學生發展負責的精神,今后要深入研究學情,依據學情,更加有效地選擇教學內容,更加科學地設計教學環節,進一步優化課堂結構,增強教學針對性,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的科學化、效益化,促進學生的最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