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的九年級語文教案
合理地組織教材,突出重點,便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面向大多數學生,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人教版的九年級語文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人教版的九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通過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4.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5.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設想
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對于形象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
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
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由關于“星星的詩句”導入
回憶詩句,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介紹和朦朧詩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發表__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朦朧詩孕育于“__”時期的“地下文學”。它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__”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征。代表人物有舒婷、顧城、江河、等。意象化,象征化,立體化和隱喻性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征。
三、寫作背景
本詩寫于1980年,也是詩人首次發表的詩作。詩人經歷了惡夢一樣的“__”十年,目睹了專職的殘酷和人情親情的被毀滅,因此對“__”時代的黑暗進行揭露和反抗?;叵氚狄谷缗偷哪甏娙藘A訴著自己質樸的愿望,因此寫下了此詩,寄托了詩人美好的夢,也表達了詩人的苦悶與迷惘,這是詩人思考歷史、人和現實的表現。
四、請大家朗讀,要求:
(1)讀準音。
(2)體會朗讀節奏與朗讀時的感情基調。
明確:感情基調是滿懷希望的。朗讀語調是深沉的。
顫(chàn)動閃爍(shuò)朦朧(ménglóng)覆(fù)蓋
疲倦(píjuàn)靜謐(mì)憧憬(chōngjng)劫(jié)難凝望(níng)
五、再讀:把握意象,讀懂詩歌
意象: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
意境:甜蜜、溫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對美好理想熱烈向往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壓抑的黑暗現實。
對冷酷現實強烈否定
六、具體體會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
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假設的句子“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都表達了現實中掙扎而向往光明、溫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節正面表達這種企盼,第二節是從反面表達這種希望。
3、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這首詩是借用此術語來說的,具體特征有以下兩點:
①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
②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
人教版的九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2、寫景詩的特點
3、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4、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教學設想
1.兩課時
2.就詩歌的題材看,課文的兩首詩都是田園詩,可以從田園詩的角度,對比閱讀兩首詩,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3.教讀課文,重在引導學生揣摩語句,感受形象,通過聯想和想象進入詩的意境。教師只須作適當的點撥,為學生創設充分的體悟思考的空間,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把握詩歌主旨及詩人的情感意蘊。
2.感悟法引導學生感悟理解詩歌的具體內容、語言特點等
3.比較法運用同題材詩的擴展閱讀,培養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能說出詩人選取代表I生季節和選取小生命(蟈蟈、蛐蛐)進行創作的意圖,理解盛夏的蟈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樣聯系起來的,理解詩人為什么發出“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感嘆。
教學難點:兩首外國詩風格比較。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第一課時前,能夠有感情的朗讀本詩,能夠讀準字音、停頓?;蛘邷蕚浜媒滩呐涮桌首x帶,有條件的還可以準備多種背景音樂。根據學生情況,布置相應的預習作業。
2.第二課時前,查找英文原版詩歌及郭沫若的《靜夜》。
學生準備
1.第一課時前,分工找蟈蟈、蛐蛐的資料,找詩人、詩作的資料,找背景音樂。進行朗讀,理清詩作中的字詞,讀通全詩,能夠做到讀準字音和停頓。在朗讀過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筆標示出來。
2.第二課時前,查找英文原版詩歌及郭沫若的《靜夜》。
第一課時蟈蟈和蛐蛐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捕捉住蟈蟈和蛐蛐這兩個富有生機的意象,品味由“蟈蟈的樂音”和“蚰蛐的歌兒”交織成的“大地的詩歌”。
教學難點:
理解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描寫了兩只草蟲的嗚叫,為什么說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
教學設想:
1、簡略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幫助學生了解濟慈詩歌的特點。
2、這首詩詩中有畫,立體感甚強,誦讀時要很好體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當我們將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她將以博大的胸懷,賦予我們靈感和力量。英國詩人濟慈的《蟈蟈與蛐蛐》,俄羅斯詩人葉賽寧的《夜》,就是他們用身心和自然溶鑄而成的美的贊歌……
二、簡略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信息)教師補充。
濟慈(1795-1821),英國詩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倫敦。9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濟慈和兩個弟弟由外祖母收養。15歲時母親又病故,外祖母委托兩名保護人經營他們兄弟的財產。起初濟慈是學醫的,他喜好文學,但對醫學并不厭棄,通過考試獲得內科醫生執照,還繼續學習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間,濟慈才決心放棄醫學,從事文學創作。他的詩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都很強。他認為,一個大詩人對美的感受能壓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慮,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說,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樣可以“在瓦礫中啄食”。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對后世的影響很大,維多利亞時代詩人、唯美派詩人、“意象派”詩人都受到他的影響??上д斔跽购瓴诺臅r候,就不幸與世長辭,時年才25歲。
三、讀熟詩歌,注意體會所表達的感情
四、整體把握;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他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五、設計問題:
1.這首詩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氣,你認為它的構思哪些方面別具匠心?
學生小組研討,教師明確:
全詩分為前后對應的兩部分,分別以“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滅亡”和“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開頭,點明主旨;又分別描繪盛夏“蛔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并通過聯想使二者巧妙地聯系起來,生動地表現了“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這首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秋兩季的景色;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但它所表現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景象,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詩謳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無限生機,著墨不多卻能以少勝多,富有內涵,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角度新穎獨到,構思頗具匠心。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為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盛夏--蟈蟈的樂音
大地的詩歌充滿生機
嚴冬--蛐蛐的歌兒
2.理解蟲鳴的象征意義。
詩人創造蟈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濟慈的創作思想,即詩應該給人以安慰,并提高人們的思想。蟈蟈和蛐蛐充滿活力,它們的鳴聲周而復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鼓舞人們樂觀地對待生活。
3.尾聲:“從蛐蛐的歌中仿佛聽到了蟈蟈的嗚叫”。理解盛夏的蛔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這是詩人的聯想,將冬天的蛐蛐的歌兒呼應盛夏的蟈蟈的樂音。點出起伏不停,點明中心:從來不會死亡,從來沒有停息的大地的詩歌。
六.深情朗誦
七.拓展創新
1、古今中外有很多描寫自然謳歌自然的詩作,課處再閱讀幾首在班里交流
2、模仿課文,仿寫幾句詩句,抒發自已對地球或自然的獨特感受。
第二課時夜
課文簡介:《夜》猶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靜謐、美麗的夜景中,蘊含著詩人的情感,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教學設想:這首詩意境非常美,對學生而言較難理解,教學中應當注意激發學生的感情,重視朗讀體會體會詩歌的美,并能結合自己的理解,去試驗著寫一首小詩。如《月光下的校園》、《靜靜的公園》等。
人教版的九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征引、旁騖、敬業樂群、斷章取義、不二法門”等詞語。
2.積累記誦文中的經典語句、格言。
3.體會演講的口語特色。
能力目標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和思路,理解“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2.初步學習“舉例子”和“講道理”兩種論證方法。
3.揣摩語言表達通俗淺顯、準確周密、生動有力的行文特點。
情感目標
感受梁啟超對人生與事業關系的宣講,培養科學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和思路。
2.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
教學難點
真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旨意。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這篇演講詞語言表達通俗淺顯,大量引用經典、格言。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整體把握課文主要觀點和思路,體會口語和演講特色。
2.研討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研討,深層理解“敬業與樂業”的主旨,同時對文中的觀點大膽質疑問難,辯證理解人生問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批判質疑能力。
教學媒體
多媒體CAI課件、攝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課時
教學設計思路
《敬業與樂業》選自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講人生與事業關系的演講詞。文章開宗明義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主旨,接著分別談論了“有業”“敬業”和“樂業”三個問題,最后用“責任心”和“趣味”總結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鮮明,層次清晰,語言通俗,文短意長。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看,學習課文,意在引導學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風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問題,豐富個性內涵。
理解“敬業與樂業”的主旨是教讀課文的重點。在反復誦讀中,積累經典語句、格言,體會演講和口語特點。本課的難點是對“敬業與樂業”精神的真切領悟與質疑問難。教學過程中,既要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又應盡量和學習生活體驗相結合,在研討探究中,大膽質疑,辯證地理解課文觀點。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初步理解“舉例子”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開拓思路。擬用兩課時完成閱讀教學。
教學步驟
一、#教案# 導語設計
同學們,神奇教練米盧“態度決定一切”的論斷,啟迪的不僅是奮進中的中國足球,在更大程度上引發的是人們對生活態度、處事原則的深層思考。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一篇宣講人生與事業關系的演講詞--《敬業與樂業》,在感知先哲思想風采中,去觀照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領悟人生價值。(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1.多媒體顯示“戊戌變法”和梁啟超圖片資料:
梁啟超(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子、哀時客、飲冰室主人、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十七歲中舉,后隨其師康有為參與維新變法,事敗后__日本,在當地創辦《新小說》雜志,并與孫中山等革命人士來往密切?;貒笥衷M織進步黨爭取憲政。1920年后,脫離政界,先后在清華、南開任教授,并專心著述。梁啟超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余萬字。為后人留下了豐厚的學術遺產,成為一代宗師。梁啟超是清末民初中國文壇上影響的一個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學革命開辟了近代文學理論探索和文學創作的新局面。
2.演講的基本知識
提示:演講是以口語表達的方式面對聽眾,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觀點,闡述某一事理的活動。演講不僅是宣傳和動員群眾的手段,而且還是闡明理論觀點、發表學術見解的一種手段,同時又是鍛煉和培養青年口才的一種手段。演講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要求:
①認清對象。確立主旨。這里講的是針對性。演講是直接面對聽眾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須了解聽眾對象,認清環境場合,明確演講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對于演講尤為重要。
②思路清晰,節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例證動人。
④語言準確,形象生動。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默讀課文。疏解字詞,并圈點勾畫文中表現作者對敬業與樂業觀點、看法的語句。
投影:
斷章取義:意思是不顧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斷,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門:佛教用語,指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常用來比喻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征引:引用。
旁騖(wù):在正業以外有所追求,不專心。
褻瀆(xièdú):輕慢,不敬。
強聒(guō)不舍:嘮嘮叨叨說個沒完。強聒,過分羅嗦。不舍,不停。
敬業樂群:對自己的事業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很融洽。
文中表現作者觀點、看法的語句有:
(1)“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2)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
(3)凡職業沒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勞作的。
(6)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無論別的什么好處,到底不肯犧牲我現在做的事來和他交換。
(9)敬業主義,于人生最為必要,又于人生最為有利。
(10)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
(11)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
(12)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斗。
(13)因為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斗;一步一步的奮斗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
(15)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
2.對文中作者的觀點,你體會最深的是哪一點?請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談談你的理解。
3.學生再讀全文,思考:
(1)演講開始,作者就開宗明義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主旨,說它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接下來,文中圍繞主旨談了哪幾個問題?它們之間有著怎樣的邏輯聯系?
(2)演講最后,作者言簡意賅地把“敬業與樂業”總結為“責任心”和“趣味”,說“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那么,你認為“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梁啟超引用《禮記》和《老子》中的格言,“斷章取義”歸結出“敬業樂業”的主旨后,分別淡論了“有業”“敬業”和“樂業”三個問題。
“敬業樂業”的前提是“有業”,“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強調了“有業”是做人之本?!熬礃I”的含義就是專心致志心無致志、心無旁騖,“敬業主義,于人生最為必要,又于人生最為有利”。僅有“發憤忘食”的“敬業”還不夠,“樂以忘憂”的“樂業”才是人生的境界和價值。
(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當的職業(或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對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忠實地把它做好;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不是皺著眉頭、滿腹牢__地叫苦,而是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
4.學生合作研討
(1)作者所論述的“敬業與樂業”中的“業”僅局限于狹義的職業嗎?
(2)文中說,“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你贊同這種說法嗎?聯系現實生活說說你的理解。
(3)梁氏的“敬業”說,有著矯正世風、改良國民性的積極作用。請聯系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談談這種說法的意義。
學生研討探究,教師相機點撥:
(1)文中“業”的含義并不局限于狹義的職業。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所以,“敬業與樂業”的意義,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謀生職業,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學生的學習。
(2)作者“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的說法值得質疑。人類或個體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勞作”,“休閑”也是人生的重要內容。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休閑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還在不斷提高。正如“人不是為吃飯而生活”一樣,人也不是“為勞動而生活”。
(3)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有等級色彩的文化,中國人的職業觀向來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人們的讀書目的又是“學而優則仕”“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種官本位的文化,極度蔑視普通職業,尤其是體力勞動,人們紛紛以出人頭地、顯親揚名為人生價值的實現。因此,課文論述的“敬業”說,有著矯正世風,改良國民性的積極作用。
5.學生有感情地誦讀全文,體會演講詞文體特色。
四、布置作業
文中在談到“有業之必要”時,舉了孔子和百丈禪師的兩個例子加以說明;談到“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時,列舉了四個原因加以說明。參照兩種寫法,根據自己的理解,試著為“有業之必要”列舉幾條理由,或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幾個例子。
人教版的九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了解伏爾泰對人類歷史的卓越貢獻,尤其是他在思想的貢獻。
2、體會雨果充滿__的、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演講語言風格。
3、朗讀練習,在朗讀中受到自由、平等、和諧、和平、正義等思想的熏陶。
教學重點
1、理解伏爾泰的歷史貢獻及啟蒙思想的偉大意義。
2、通過朗讀和背誦,體會雨果充滿__的、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演講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學生對時代和思想背景的陌生,不清楚啟蒙運動在西方歷的重大意義,因而很難理解雨果對伏爾泰的高度評價、對啟蒙思想的當代闡發,很難激起感情共鳴。
教學設想
1、課前布置學生查找資料,講述伏爾泰的故事,聚焦于伏爾泰為弱勢人群吶喊、奮爭的正義行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2、查找資料,了解浪漫主義、啟蒙運動的含義。
3、利用工具書,掃除文字障礙。
教學方式:朗讀、置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輔助用具:多媒體課件、朗讀錄音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解伏爾泰的偉大貢獻;理清思路,把握大意。
一、設疑導入,激發探究興趣
伏爾泰逝世已經一百多年了,可百年之后人們還在紀念他。雨果說,他是永生的。詩人臧克家在《有的人》這首詩中也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種矛盾關系是如何轉化的呢?文中還說,“到伏爾泰,一個新的紀元開始了?!狈鼱柼?,一個響亮的名字,他的光芒來自哪里,又撒向何方?請同學們交流課前查找的資料,講述伏爾泰的故事。(結合練習四)
二、走進伏爾泰,與名人零距離
(學生交流。老師課前也作些案頭準備。)
伏爾泰(1694-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生于巴黎一個公正人家庭。學過法律,經過商,當過法庭書記和外交官員。知識淵博,著作豐富,涉及哲學、歷史、文學、自然科學等方面,近百卷之多。(《用書P50》)
講述伏爾泰的故事:卡拉事件、伏爾泰之死。(《用書P51-52》)
(解說:這兩項目的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與名人零距離,為認識伏爾泰的偉大貢獻作準備。)
二、調動積累,實現資源共享
1.啟蒙運動(《用書P53》)
歐洲十八世紀宣傳資產階級思想的文化教育運動,追求政治和學術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學技術,把理性推崇為思想和行為的基礎。首先起于英國,次及德、法、俄、意等國,尤以法國聲勢最為浩大;因其為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了輿論準備,故名。
2.關于雨果
維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國浪漫主義__動的領袖,是法國文學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幾乎跨越整個19世紀,他的文學生涯達60年之久,創作力經久不衰。他的浪漫主義小說精彩動人,雄渾有力,對讀者具有永久的魅力。人道主義是貫穿于他作品的主線。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3.浪漫主義
文學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原則是通過表現理想來反映現實。即將理想的生活當作直接的描寫對象,展示出一個存在于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或補現實的不足。表現手法往往比較奇特,情節曲折離奇,語言熱情奔放,格調高昂激越。
(解說:課前發動學生搜集有關資料,了解雨果創作風格,課上交流,實現資料共享。)
三、朗讀練習,感受課文__
1、導讀:《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是對人類先賢的崇高禮贊,對思想與人格力量的熱情頌揚,也是對人類社會永遠需要的正義的吶喊,良知的呼喚。那么,我們朗讀這篇演說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呢?
(啟發學生回顧第五課學習時所講的演講知識)
2、范讀、聽讀、評讀
(聽朗讀帶,學生試讀,師生共同依據演講的特點點評朗讀情況)
四、瀏覽課文,了解伏爾泰的偉大貢獻
1.思考:從雨果的演講中,你了解到伏爾泰為人類文明做出了怎樣的貢獻?雨果為什么把伏爾泰生活的時代看作是“一個新的紀元”的開始?(結合練習二)
(解說:讓學生把握全文大意,進行內容概括)
2.討論歸納:(讓學生自由發言,充分討論后歸納)
(1)伏爾泰對人類的貢獻可以歸納為兩部分:
一是通過著書立說和文學創作,做出思想上的貢獻:“培育良知,教化人類”(用文中原話回答“他行使過一個職能,他完成過一個使命”中的這個“職能”和“使命”具體指什么?),“教導人們走向自由”;
二是以知識分子的良知和責任,為他那個時代的弱勢人群爭取人權,勇敢斗爭。
追問:有這方面的例子嗎?
——第9節中舉了他為西爾旺、蒙巴伊、卡拉斯和拉巴爾四個人斗爭的例子。請同學們結合注釋看,這四人都是平民,在當時,平民受盡壓迫和欺凌。伏爾泰為弱勢群體抗爭的精神和偉大的人格力量令人欽佩。
他不僅用筆做武器宣揚了“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而且積極投身于現實的、為一個個受害者辯護的具體斗爭中。正是有了以伏爾泰為領袖的啟蒙思想家們的努力,思想的種子被播撒到世人心田,一個新的紀元開始了,思想將是人類的統治權力。
(2)伏爾泰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新的紀元”的開始,因為從那時起,“人類的統治權力將是思想”。思想取代武力,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受審,人們再也不會盲目的臣服于__與__,人間的律令將是基于正義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傊?,“新紀元”的說法是對啟蒙運動意義的高度評價。
五、結構解讀,理清文章思路
這篇演說起伏跌宕,__迭起。從歷史到現實,從伏爾泰的偉大貢獻到他的偉大人格,構成了整個演說的脈絡層次。
人教版的九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理解傅雷所說的“堅強”的含義,認識到敢于面對現實、勇于回顧歷史、理智地對待成功并繼續奮斗,才是真正的“堅強”。
2、理解父子之愛、朋友之誼、知己之情的交融。
3、能夠領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態面對現實和過去、以積極心態迎接未來的人生境地。
4、體會信中講述道理和抒發感情的兩種方式。
教學重難點
1、讀懂兩封家書,體會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夠準確而深刻地理解“堅強”的雙層內涵。
3、認識到個人的成功、事業的勝利和國家的榮譽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法
自由、合作和探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從游子思鄉的詩詞導入。
在以前,通訊工具并不像現在這么發達,書信則是溝通兩地相思情感的使者。的翻譯家傅雷,在他的長子傅聰留學海外時,就在一封封家書中為兒子排憂解難,傳達著自己的惦念之情。寫得多了,經過整理,一部《傅雷家書》就誕生了。
今天,我們就來閱讀其中的兩封信,感受父親對孩子的牽掛。
二、整體感知
1、檢查“讀一讀,寫一寫”
庸碌憑吊
諛詞扶掖
大驚小怪廓然無累
重蹈覆轍涕泗橫流
自知之明氣吞斗牛
2、閱讀課文,說說兩封家書分別寫于什么時候,有什么作用?
明確:
第一封信,從“我在第八封信中還對你預告,這種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還會有的。”可以看出,這封家書應該是寫在兒子精神消沉時。從“你也不必為此擔心,更不必硬壓在肚里不告訴我們。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在哪里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那么將來在遇到因回憶而痛苦的時候(那一定免不了會再來的),拿出這封信來重讀幾遍。”可知,傅雷此時寫這封信想鼓勵兒子振作起來,以平和心態去面對人生重點挫折,樂觀地迎接情感的創傷,做一個勇敢的人。
第二封家書,是寫與兒子成功之際。“世界上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于欣賞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薄拔覀円驗槟闾孀鎳龉舛鞓?更因為你能借音樂而使多少人歡笑而快樂。”
作用:
第一封信:寫于兒子精神消沉時,勸慰他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
第二封信:寫在兒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激勵他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于攀登藝術的至境。
3、從這兩封信,你認為傅雷希望兒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融會貫穿于兩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無論遭受了怎樣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獨,都要保持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對生活的赤子之心。
三、研讀第一封信
再次閱讀第一封信,思考下列問題:
1、第一封家書的開頭稱呼是什么?為什么要這么稱呼?
(提示學生:寫回信時,要考慮到對方的心情、生活狀態等)
明確:
稱呼是“聰,親愛的孩子”,因為傅聰當時正是精神消沉的時候,這樣溫情的稱呼,會給傅聰帶去父母的愛。
2、在兒子面對挫折和心靈的苦悶時,作為父親,傅雷是如何勸解的?
(提示:注意課文中運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明確:
首先是寬慰兒子,不必為父母擔心。不必擔心父母會因為知道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煩惱或不安。
其次肯定兩點:一是父母永遠都是孩子傾訴苦悶的對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緒的起伏中渡過。
最后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傅聰如何面對情緒跌宕的建議。
3、傅雷運用太陽、雨水、五谷、莊稼、古戰場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