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教案范文
編寫教案的繁簡,一般是有經驗的教師寫得簡略些,而新教師寫得詳細些。平行班用的同一課題的教案設計,根據上課班級學生的實際差異宜有所區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九年級語文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九年級語文教案范文1
一、簡介
張岱(1597~1679),字宗子,號陶庵,明末清初文學家。他的小品文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獨樹一幟。有《瑯嬛文集》等。
二、背景
張岱出身于書香門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悠閑的布衣生活。明亡以后,他消極避居于嵊縣西白山中,專心從事著述。《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他入山以后。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
三、翻譯課文
1.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注釋
崇禎五年:即1632年。崇禎,明 思宗朱由檢年號(1628-1644)。
俱:都。
更:古代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個小時。
定:止,停。
拏(ná):攜,帶。
毳衣:細毛皮衣。毳(cuì),細毛。
霧凇:霧氣和水汽。霧是從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氣,凇是從湖面蒸發上升的水汽。
沆碭:寒氣彌漫的樣子。絕:消失。是日:這一天。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芥(jiè),小草。
譯文: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連續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聲、鳥聲都消失了。這天晚上初更剛過,我劃著一條小船,披著細毛皮衣,圍著火爐,獨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寒氣彌漫,白茫茫一片,天空與云、與山、與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條印記的長堤,像一個墨點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兩三個人罷了。
2.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于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注釋
焉:怎么,疑問代詞。
金陵:地名,即今江蘇南京。
客:這里是“客居”的意思。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小聲地不斷念叨。
更:還。
大白:大酒杯。
強:盡力。
譯文:
到了湖心亭,(看見)有兩個人鋪著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仆在煮酒,爐中酒正沸騰著。(兩個人)看到我非常高興,說:“湖中怎么還有這樣的人?”于是拉著我一同喝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辭,(我)問他們的姓氏,(他們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了船,船夫不斷地小聲念叨說:“別說您癡,還有像您一樣癡的人。”
四、課文主題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筆墨,描繪了雪后西湖寧靜清絕的景象,表現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時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懷念之情。
五、【重要知識點】
1.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在文中找出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時分
地點——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2.文中寫雪的句子是什么?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3.【賞析精彩句子】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a.這段景物描寫雖只有兩句話,但寫得很美,意蘊也很深遠。請你結合朗讀體會,細細品味它的美,分別說說它們美在哪兒?
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燎原之勢,即著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變換角度,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由大到小,由遠到近,不僅表現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緩緩行進,展現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b.“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語言生動形象嗎?
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這種寫作方法就稱之為白描。
六、難點釋疑
1.本文開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后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況且文章末尾還出現了舟子,顯然不止一人,這與“獨”是不是相矛盾?
作者去賞雪,帶著閑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記一切俗念,只想著賞雪,這是一種脫俗的想法,所以“獨”字表現了他的超凡脫俗。他認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進不了他的內心,舟子對“相公”的行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獨”字表現他的孤傲清高。
2.如何理解文中“莫說相公癡”中的“癡”,他的“癡”表現在何處?
(1)“癡”于行:不尋常的天氣,不尋常的時間,不尋常的行蹤。是日更定矣,獨往湖心亭看雪——與眾不同、不隨流俗。
(2)“癡”于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一粟”,既癡迷,又倍感孤寂落寞。
(3)“癡”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鄉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七、方法指導:
體會文章中作者的心境
分析作者的心境或情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抓景物特點。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作品常用的手法,分析景物特點,對理解作者心境至關重要。
(2)抓關鍵詞。作品中有些詞語或暗示或直接點明了作者的情感,閱讀時要注意。
(3)聯系生平。作者的生平經歷、思想情感往往通過其作品表達出來,在平時的學習中對這方面知識的積累很重要。
九年級語文教案范文2
一、基本知識
(一)文學常識
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詞文皆好,散文成就。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理論,領導了北宋詩文 革新運動。有《歐陽文忠公文集》。
(二)文言詞語
1.一詞多義
【秀】(1)秀麗;(2)發榮滋長的意思。
【謂】(1)稱作,叫作;(2)是。
2.詞類活用
【名】起名字,命名。
3.古今異義
【提攜】古義:攙扶,帶領。今義:多指提拔。
4.成語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別有用心。
【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頭顯露出來。形容真相大白。
【觥(gōng)籌交錯】觥,酒杯。籌,酒籌。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許多人相聚飲酒的熱鬧場面。
5.常規詞語
[環]圍繞。
[尤]尤其。
[蔚然]茂盛的樣子。
[深秀]幽深秀麗。
[回]曲折、迂回。
[翼然]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
[臨]靠近。
[開]這里指消散。
[輒(zhé)]就。
[意]情趣。
[寓]寄托。
[霏(fēi)]霧氣。
[歸]聚攏。
[晦]昏暗。
[芳]香花。
[發]生長、開放。
[時]季節。
[負]背。
[傴(yǔ)僂(lǚ)]駝背。
[洌]清澈。
[肴(yáo)]葷菜。
[蔌(sù)]菜蔬。
[雜然]紛紛地。
[陳]陳列,擺放。
[絲竹]絲,弦樂器。竹,管樂器。絲竹指音樂。
[弈]下棋。
[酣]盡興地喝酒。
[頹然]原意時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指醉醺醺的樣子。
[已而]不久。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述]記述。
二、閱讀探究
1.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別有用心。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為全文奠定抒情基調。
3.表明全文線索的句子是什么?“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醉和樂有什么關系?醉樂統一。因樂而醉,醉又增樂;醉是表象,樂是實質。
5.作者怎樣使用陪襯手法的?
以禽鳥樂襯托人之樂,再以人之樂襯托太守樂,層層加高,突出了太守之樂。
6.怎樣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勵精圖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即與民同樂。
7.“太守之樂其樂”中“樂”的含義有哪些?
(1)寄情山水之樂;(2)政績卓著之樂;(3)與民同樂之樂。
8.本文寫景之中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悠然自得的心情和與民同樂的曠達胸襟。
9.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來看,兩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處?
兩人有都被貶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憂民”及“與民同樂”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
10.聯系本文談談為官者怎樣才能做到“與民同樂”。
為官者要樹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歐陽那樣,拋棄個人榮辱,胸襟闊達,時刻以人民疾苦為念,“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滿意作為衡量自己業績的標準,以高尚的人格和行為解決人民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人民謀福利,創造出人民滿意的業績。
九年級語文教案范文3
一、生字
浩浩湯湯(shāng shāng) __(yín)雨霏霏(fēi fēi) 檣(qiáng)傾楫(jí)摧 岸芷(zhǐ)汀蘭
二、重點實詞
1.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慶歷,宋仁宗趙禎的年號。結尾“時六年”,指慶歷六年(1046)。
2.謫:封建王朝官吏降職或遠調。
3.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歷五年(1045)。
4.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這是贊美滕子京的話。
5.勝狀:勝景,好景色。
6.浩浩湯湯:水波浩蕩的樣子。
7.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橫,廣遠。際涯,邊。
8.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多變化。暉,日光。
9.大觀:雄偉景象。觀,景象。
10.南極瀟湘:南面直到瀟水、湘水。瀟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極,盡。
11.遷客:謫遷的人,指降職遠調的人。
12.騷人:詩人。戰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后人也稱詩人為騷人。
13.__雨:連綿的雨。
14.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
15.開:解除,這里指天氣放晴。(連月不開)
16.排空:沖向天空。
17.日星隱曜: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
18.山岳潛形:山岳隱沒了形體。
19.檣傾楫摧:桅桿倒下,船槳斷折。
20.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21.去國懷鄉,憂讒畏譏: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去,離開。讒,說別人的壞話。
22.景:日光。
23.波瀾不驚: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驚,這里有“起”“動”的意思。
24.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鳥停息在樹上。
25.錦鱗:美麗的魚。
26.岸芷汀蘭:岸上與小洲上的花草。芷,香草的一種。
27.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28.長煙一空:大片煙霧完全消散。一,全。
29.浮光躍金: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這是描寫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0.靜影沉璧: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這是寫無風時水中的月影。璧,圓形的玉。
31.何極:哪有窮盡。
32.寵辱偕忘: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寵,榮耀。偕,一起。
33.把酒臨風:端酒當著風,就是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把,持、執。
34.求:探求。
35.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
36.廟堂:指朝廷。廟,宗廟。堂,殿堂。
三、重點虛詞
1.嗟夫:感嘆詞,相當于“唉”。
2.耶:語氣詞,表疑問,相當于“呢”。(然則何時而樂耶)
3.至若:用在一段開頭,引起另一層描述,近似于“至于”“又如”。(至若春和景明)
4.而:連詞,相當于“一直到”。(感極而悲者矣)
5.若夫:用在一段話的開頭以引起議論之詞,近似“像那”。(若夫__雨霏霏)
6.乃:副詞,于是,就。(乃重修岳陽樓)
7.然則:雖然如此,那么。
8.微:無、沒有。(微斯人)
四、通假字
1.具:通“俱”,都,全,皆。(百廢具興)
2.屬:通“囑”,囑咐。(屬予作文以記之)
五、古今異義
1.夫
古義:指示代詞,表遠指,相當于“那”。(予觀夫巴陵勝狀)
今義:丈夫,夫人。
2.橫
古義:廣遠。(橫無際涯)
今義:與“豎”相對。
3.觀
古義:景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今義:看。
4.寵
古義:恩寵榮譽。(寵辱偕忘)
今義:偏愛。
5.排空
古義:沖向天空。(濁浪排空)
今義:全部去除掉。
6.南極
古義:向南面到達。(南極瀟湘)
今義:地軸的南端。
7.進
古義:在朝廷。(進亦憂,退亦憂)
今義:與“退”相對。
8.退
古義:隱居鄉野。(進亦憂,退亦憂)
今義:向后移動等義。
9.明年
古義:第二年。(越明年)
今義:相對于“今年”。
10.作文
古義:寫一篇文章。(屬予作文以記之)
今義:學生作為練習所寫的文章。
11.去
古義:離開。(去國懷鄉)
今義:前往。
12.國
古義:國都。(去國懷鄉)
今義:國家。
13.集
古義:鳥停在樹上。(沙鷗翔集)
今義:泛指聚集。
六、一詞多義
1.以
來。(屬予作文以記之)
因為。(不以物喜)
2.或
有時。(而或長煙一空)
或許、也許。(或異二者之為)
3.則
判斷詞,就是。(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連詞,那么。(然則北通巫峽)
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4.其
代詞,岳陽樓。(增其舊制于其上)
語氣詞。(其喜洋洋者矣)
代詞,他,他們。(其必曰)
代詞,他的。(憂其君憂其民)
5.極
盡,直通。(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窮盡。(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極點。(感極而悲者矣)
6.觀
看。(予觀夫巴陵勝狀)
景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7.和
和樂。(政通人和)
和煦。(春和景明)
8.空
空中,天空。(濁浪排空)
消散。(而或長煙一空)
9.通
通順,通暢。(政通人和)
直通。(北通巫峽)
10.一
副詞,全,都。(而或長煙一空)
數詞,一(片)。(一碧萬頃)
11.之
代詞,這件事。(屬予作文以記之)
起連接主謂作用,可不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助詞,的。(此則岳陽樓之大觀前人之述備矣古仁人之心)
九年級語文教案范文4
一、作者簡介
畢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寧,中共黨員,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業,注冊心理咨詢師。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委會委員。著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女心理師》《鮮花手術》等暢銷書。
二、理解詞義
1.不知所措: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處境為難時心神慌亂。
2.林林總總:形容品種繁多。
3.鳩占鵲巢:斑鳩占據喜鵲的巢。比喻強者欺凌弱者,獲得現成的東西。
4.李代桃僵: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幫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5.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就。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6.廣袤:開闊,廣闊。廣,從東到西的長度。袤,從南到北的長度。
7.馳騁:騎馬奔馳。
8.形銷骨立:形容身體極其消瘦。
9.間不容發:兩物中間容不下一根頭發,形容事物之間距離極小。也形容與災難相距極近,情勢極其危急。
三、問題解疑
1.文中有哪兩句關于人的心靈的描述?為什么說我們面對名言與古話時會自慚形__、不知所措?
文中“人的心靈應該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為博大”和“宰相肚里能撐船”兩句話對人的心靈進行了描述。“自慚形__”是因為“我們難以擁有那樣雄渾的襟懷。不知累積至那種廣袤,需如何積攢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不知所措”是因為“我們不過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懷有效仿的渴望,也總是可望而不可即,便以位卑寬宥了自己”。
2.第一間精神小屋是什么樣的?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第一間,盛著我們的愛與恨。作者首先選用兩組帶有對立情感的排比句,說明這種對比鮮明的愛和恨會將小屋擠得滿滿的。接著又用了幾個比喻句形象地寫出人生愛恨交織的經歷。接下來用兩個假設句,告訴人們精神的小屋應多裝愛。充分體現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廣的胸懷。
3.人的一生工作“七萬個小時。在這個龐大的數字面前”,大多數人會有怎樣的反應?為什么?
大多數人“都會始于驚駭,終于沉思”。這是因為要在工作崗位上度過整整35年的時光,假如你所從事的工作,是你的愛好,這七萬個小時,將是怎樣快活和充滿創意的時光!假如你不喜歡它,漫長的七萬個小時,足以讓花容磨損,日月無光,每一天都如同穿著淋濕的襯衣,針芒在身。
4.“第二間小屋,盛放我們的事業”,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作者先列出一組龐大的數字,給人們一個對事業的時間概念。揭示出一個道理:不要小看人們所從事的事業對人產生的深遠影響。并告誡人們適合自己的事業要自己尋找,只有規劃好自己的事業,才能使事業和人生相得益彰。
5.為什么說“在我們的小屋里,住著所有我們認識的人,唯獨沒有我們自己”?
因為在當今世界里,我們在被世事牽著鼻子走的時候,往往會丟失了自己,把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6.第三間,安放我們自身”作者是怎樣描述的?
作者首先用一個問句引起思考,接著用了兩個比喻句說明在我們的精神小屋里唯獨沒有我們自己的悲哀。告誡人們: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7.怎樣理解“三間小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
因為相對于人類而言,它涉及的都是個人的喜怒哀樂、事業與生活;相對于個人而言,它的意義可能比大地、海洋、天空都要寬廣。
8.說一說怎樣才能把我們自己的精神小屋建設得美觀結實、儲物豐富。
作者認為只有為自己的精神生活留下足夠的空間,用獨立的思考來重塑自我,同時認真地規劃、尋找自己的事業,使事業和人生繽紛和諧、相得益彰,才能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設得美觀結實,并有豐富的儲物。
九年級語文教案范文5
一、作者介紹
德米特里·利哈喬夫(1906-1999),是20世前蘇聯的知識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藝理論家和基 督教活動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歲時進大學學習人類學與語言學。1938年,入列寧格勒的俄羅斯文學研究所。參加過慘烈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從1946-1953年,在列寧格勒大學任教授。1971年,被推舉為蘇聯科學院(現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86年,他開始重新尋找基 督教和俄羅斯文化之根。蘇聯解體后其地位相當于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為文化大師,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他的祖國,成為20世紀俄羅斯的知識象征。
二、基礎字詞
貿然(mào) 大發雷霆(tínɡ) 恕我直言(shù) 恪守(kè) 自持(chí)
矯揉造作(jiǎo) 箴言(zhēn) 絮絮叨叨(xù) 疲憊不堪(kān) 涵養(hán)
自吹自擂(léi) 允諾(nuò) 汲取(jí) 扭捏(nie) 嚼東西(jiáo) 尷尬(ɡān)
三、重點詞語
貿然:輕率的樣子。指遇事不經深思熟慮,隨便就決定做法。
典范:被認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現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規,合乎規范的。
彬彬有禮: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
彬彬:原意為文質兼備的樣子,后形容文雅。
漠不關心:態度冷淡,毫不關心。
漠:冷淡。
隨心所欲:隨著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隨,任憑;欲,想要。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賢達:有才能、德行和聲望的人。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噓。擂,打鼓。
恪守:嚴格遵守。
自持:控制自己的欲 望或情緒。
矯揉造作:形容過分做作、極不自然。矯,把彎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彎。
附庸風雅:為了裝點門面交結文人,參加有關的文化活動。
涵養:能控制情緒的功夫。
輕而易舉: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費力氣。
絮絮叨叨:形容說話啰嗦,嘮叨。
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實在。
隨機應變: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機,時機,形勢。
扭捏作態:具有嬌揉造作或夸張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四、文章結構劃分
第一部分(1、2):開門見山,引入論題。
第二部分(3~12):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論說什么是“有教養”。
第1層(3~10):通過假設、對比,列舉了沒有教養的事例。
第2層(11、12):從正面論說什么是真正的有教養。
第三部分(13~18):通過列舉事例和現象,論證什么是“優雅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