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初三語文教案范文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jù)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部編版初三語文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部編版初三語文教案范文1
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其人。
2.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
3.比較蘇軾筆下的“明月”意象與其他詩人的異同。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比較蘇軾筆下的“明月”意象與其他詩人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千年蘇軾大家談(導入)
由學生談自己所知道的蘇軾,教師補充。
二、千古美文大家讀(美讀)
教師范讀,學生評價。
學生自由朗讀。
指名學生朗讀,學生、教師評價。
三、千里明月別樣情(研讀)
討論:
1.本詞中都出現(xiàn)了哪些意象?其中最主要的是什么?
2.本詞中的“明月”與其他詩人筆下的有何異同?
(明確:都寄托了思鄉(xiāng)思親的情感。本詞中的“明月”還表達了作者的獨特情感體驗:“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對親人的美好祝愿,“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豐富的人生哲理以及豁達的胸襟。
四、穿越時空面對面(拓展)
假如蘇軾穿越時空來到我們面前,你會對他說些什么?發(fā)揮想象,可以用詩詞的形式,借助科學發(fā)展成就等。
部編版初三語文教案范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結合注釋解釋全文大意,并能初步體會是中蘊含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獨立思考、討論、對文章中關鍵內容的探究等過程,體會文章語言的優(yōu)美和表達的精妙。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懂得詩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堅韌不拔的意志。
二、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獨立思考、討論、對文章中關鍵內容的探究等過程,體會文章語言的優(yōu)美和表達的精妙。
三、教學方法
問答法、自主思考、小組討論、PPT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應該都聽說過,詩詞在古代交際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會友送別,游遷升貶都會寫詩寫詞感懷一番,收到的人,還常常再和一首。歷留下了很多這樣內容的詩。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首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二)初讀感知
1.用ppt出示劉禹錫簡介如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板書標題)
2.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此詩作于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二人在揚州初逢時,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詩贈與劉禹錫,劉禹錫寫此詩作答。
3.用ppt出示白居易當年所作之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簡單描述白詩大意。
5.初讀全詩,結合文中注釋解釋全文大意
(在巴山楚水這些凄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船駛過,病樹的前頭卻也是萬木爭春。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
(三)深入研讀
1.我們要理解本詩的內涵及情感,就須將本詩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理解。那么我們對比白詩,來看看劉詩第一聯(lián)為什么要這樣寫?
(劉禹錫這首是酬答詩,接過白居易詩的話頭,寫自己謫居在巴楚荒地,已經(jīng)二十三年了。一來一往,有唱有和,顯出朋友之間推心置腹的親切關系。)
2.第二段有什么典故?暗含了怎樣的情感?
(“聞笛賦”西晉向秀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殺后,向秀路過嵇康的家鄉(xiāng),聽到有人吹笛,悲從中來,作出《思舊賦》;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的路上偶遇兩童子下棋,就在一旁觀看,童子下完棋后,斧頭已經(jīng)腐爛,王質下山后發(fā)現(xiàn)已過百年,同輩人皆已故去。此兩句表明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暗示了世態(tài)的變遷,抒發(fā)回歸之后物是人非,生疏惆悵的心情。)
3.本詩的第三聯(lián)是千古名句,請同學們對比兩首詩品析一下這兩句。
(白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是說同輩的人都升遷了,只有你在荒涼的地方寂寞地虛度了年華。為劉禹錫抱不平。對此,劉禹錫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來酬答。以沉舟、病樹自喻,略有惆悵,又相當達觀。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感到不平,對世事變遷和宦海沉浮,表現(xiàn)出豁達的襟懷。此外,因為這兩句詩形象生動,今日常被人引用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4.第四聯(lián)質樸清新平實,這兩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因第三聯(lián)傷感低沉的情調,第四聯(lián)便順勢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詩人也沒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筆鋒一轉,又相互勸慰,相互鼓勵了。表明作者對生活并未完全喪失信心。詩中雖然感慨很深,但讀來給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卻是振奮。)
(四)鞏固提高
我們學過的詩中,常常蘊含一些人生的哲理,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過或者你聽說過哪些類似的詩句?簡述說明了哪些道理?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由《游山西村》等等)
(五)小結作業(yè)
小結:回顧全文生重點詞句及大意。情感升華: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 九,可與人言無二三。遇到挫折后,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嘆息抱怨,而是勇敢豁達地繼續(xù)生活下去
作業(yè):課下請學生選擇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寫一段200字左右的賞析。下節(jié)課點評。
部編版初三語文教案范文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結合寫作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積累李白有有關事跡和相關詩句。
2.能力目標:品味語言,領悟意境,培養(yǎng)學生朗讀、賞析詩歌的能力,運用材料進行寫作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3.情感態(tài)度目標:感悟詩人自強不息、樂觀自信的精神品質,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
教學重點
根據(jù)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理解李白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zhí)著追求交織起來的復雜心態(tài),感受到本詩抑郁和奮發(fā)、失望和希望急劇交替變換的感情基調。
教學難點
立足課本,拓寬視野,積累李折,指導學生運用積累的李白的相關材料進行寫作。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說李白
(1)猜人物,作簡介。
他是中國歷一位偉大的詩人,在生于唐代,祖籍甘肅,于701年生于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國境內),約五歲時,其家遷居四川江油。他是一位劍客,他是一位酒仙,他更是一位詩仙“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同學們,你們知道我說的誰嗎?
(2)知李白,談背景。
關于李白,你們知道他的哪些詩句或他的相關的故事呢?
背景介紹:
開元十二年(724)秋,24歲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離開家鄉(xiāng),開始了他的漫游的生活。他曾于(730)年來到長安,廣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薦引,實現(xiàn)自己懷才報國的志向,卻未能如愿以償,只得怏怏離去。沿黃河東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陽、太原等地。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帶,北登泰山,南至杭州、會稽等地,所到之處,形諸吟詠,詩名遠播,震動朝野,最后連天子也被驚動了。天寶元年(742年)秋,唐玄宗下詔征李白入京,命李白供奉翰林。已是四十一歲的李白頗為躊躇滿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本以為可心作一番事業(yè)來報答玄宗的知遇之恩,狂放不羈的李白曾讓高力士為其脫靴,楊貴妃為其磨墨,但也遭到宮廷權貴們的忌恨。“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 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而唐王朝也只把他當作了一個粉飾天下太平的花瓶。天寶三年,李白“賜金還鄉(xiāng)”,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行路難(其一)》。
二、讀李白
1.一“讀”,知李白的情。
(1)flash范讀。
(2)生一代表讀。
(3)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初步讀出情感,讀完后思考:
我從句中,感受到李白
的心情。
(4)小結。心情:
感激――(苦悶抑郁)茫然――增加信心――感到前路艱難苦悶――充滿信心和希望。
(5)再讀。
2.二“讀”,識李白的人。
(1)個人展示讀。讀出情感的變化。點評。
(2)問題:
讀了這首詩,我從中讀出李白是一個的人。
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顧影自憐、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個鐵骨鏗鏗的李白,一個豪氣干云的李白,一個英風傲岸的李白,一個高 瞻遠矚奮斗不息的李白,一個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對我們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們?yōu)槔畎椎脑娬鄯鼮檫@些詩歌中所展現(xiàn)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3)從李白身上,你學到了一些什么呢?
3.三“讀”,賞李白的“風”。
李白在前路茫茫之際,卻奏出了充滿自信希望的音,不愧為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富有浪漫主義的風格,此詩也不例外。那么在這首詩歌里,這種浪漫主義的風格又是如何體現(xiàn)出來的呢?
(1)詩歌用了夸張的描寫,比如像“金樽”“玉盤”極力地寫出了器皿的貴重。
(2)詩歌用了象征的手法,充滿了豐富的想象。
(3)詩人運用了典故。
(4)大家說得真好。在這首詩歌里詩人運用了像“黃河”“太行山”“滄海”這些壯美的意象,通過豐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艱難也表現(xiàn)自己的雄心壯志,用了極夸張的筆法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場珍貴的勝宴卻筆鋒一轉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顯其內心苦悶的程度,又巧用典故來表明自己的信念又豐富了詩歌的內容。短短的幾句詩卻似乎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畫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們自信微笑的詩人形象,加上詩歌跳動的韻律和節(jié)奏,全詩情感一波三折,跌蕩起伏,無不體現(xiàn)出古典詩歌所具備的意境美、形象美、韻律美及情感美。
(5)再讀,讀出這些美感。
4.續(xù)話李白。
離開長安的李白,又有怎樣的經(jīng)歷呢,你們想不想知道,簡介:
李白離長安后,至洛陽與杜甫相識,后又與杜甫、高適一起暢游梁、宋一帶,過著飲酒論文、追鷹逐兔的放逸生活。隨著天寶年間政治形勢每況愈下,李白對國事的傾危深感憂慮和不安。他對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的擅權和誅殺異己公開表示抗 議,對險惡的政局發(fā)出悲愴的吶喊。他四處浪游,飄泊四方。一路上寫下了許多優(yōu)秀的詩篇。
天寶十四(755)安史之亂爆發(fā),李白避地東南,后隱居于廬山。當時玄宗之子永王率師由江陵東下,以復興大業(yè)的名義恭請李白參與其戎幕,李白遂滿懷熱忱毅然從戎。不料肅宗李亨和永王之間又禍起蕭墻,李軍敗被殺。李白也因此獲罪鋃鐺下獄,不久被長流夜郎。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時遇赦放還。這時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壯心未已,(761),又一次踏上征途,準備參加李光弼的平叛軍隊,途中因病折回。(762),李白病死于當涂族叔李陽冰家,結束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李白,你“酒入豪腸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但歷史的星空中的李白,永遠放射著魅力四射的光芒,永遠激勵著我們。
你看,我們的作文中就有不少寫李白的:
三、寫李白
示例(1)
逐鹿青崖間,飄然欲仙,邀月對影在花間。我看見你雪白的衣袂被風拂動,翩躚如絕美的舞步,一杯酒飲盡,對月長嘆。李青蓮,此時此刻,你不哀嗎?你不悲嗎?人們只期望你做好皇帝身邊的一位墨客,用你如仙的文字粉飾這個盛唐。而你呢?卻毅然離開了這腐朽的朝廷。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你放下的,是一腔熱忱嗎?
(中考滿分作文《珍愛心靈的選擇》)
示例(2)
巍峨的宮闕,精美的食物,香氣撲鼻的美酒……面對著皇宮貴族,你敢讓高力士為你脫靴,你敢讓楊貴妃為你研墨,還有什么是你不敢做的呢?“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是多么鏗鏘的樂音,這是多么豪邁的詩句,這是多么堅貞的氣節(jié)!你為后世留下了那么多風格浪漫、傳唱不朽的詩篇,你被人們尊稱為“詩仙”。“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你曠達樂觀的人格魅力讓歷史記住了你永遠的歌聲!(中考滿分作文《永遠的歌聲》)
作業(yè):參照示例寫一個關于李白的作文片斷。用上相關事例和詩句。
部編版初三語文教案范文4
教學目標
1、自讀課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點
1、雪后奇景的賞析
2、描寫手法——白描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學程序
一、導入
1、課前多媒體循環(huán)播放西湖雪景。
2、導入語
冬季,最浪漫的無疑是下雪,最美麗的無疑是銀妝素裹的雪世界,讓我們隨張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紹湖心亭與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據(jù)說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島,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閣,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環(huán)水,花柳相映,綠水盈盈環(huán)抱,青山蒼蒼遙峙,水色山光一片,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2、張岱:學生齊讀注釋①,提示要注意的三個地方:
(1).課文選自《陶庵夢憶》,憶——這是一部回憶錄。寫于明王朝滅亡之后,表現(xiàn)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
(2).作者的家鄉(xiāng)是哪里?——山陰(即今天的浙江紹興)。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這說明作者身在他鄉(xiāng),客居異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這說明他有深深的故國之思。
教師補充:明亡后,張岱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后來消極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他的文章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體把握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生字與多音字的朗讀
崇禎(chóngzhēn) 毳(cuì)衣 霧凇(sōng) 沆(hàng) 碭(dàng)
鋪氈(zhān) 喃喃(nán) 更(gēng)定 更(gèng)有此人 強(qiǎng)飲
2、自讀課文質疑問難。
疏通文句,可同桌間討論交流,然后圈畫出還不解的文句,進行質疑問難。(同學們對課文的字句還有不解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3、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知識存儲)
(1)一字多義:①余拿一小舟:撐,劃;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這;是金陵人:是,判斷動詞。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間計時單位;焉得更有此人:更,還。
(2)詞類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詞作動詞。
4、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師評價學生誦讀情況。讀古文要正確流暢,還要有韻味。
5、請一同學用現(xiàn)代漢語講述本文主要內容。
四、品讀賞析
1、提問: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一個字概括呢?(“癡”)
2、默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讓你看出“相公癡”
(1)“是日更定”——說明時間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說明這是冬季最冷的時候,而且大雪連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聲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靜,沒什么好看的,按理說,應是躲在家里,圍著火爐取暖,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可見他的“癡”。
追問:“湖中人鳥聲俱絕”從哪種感覺來寫?(聽覺)“俱絕”寫出了怎樣的景象?(寫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曠、肅殺、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不敢作聲,連空氣仿佛也凍結了。突出大雪的威嚴。這不禁讓我們聯(lián)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視覺)二者雖寫法不同,但達到了同樣的藝術效果。)
(3)“獨往湖心亭看雪”——說明張岱是獨自一人挑在這么冷的天,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見他的“癡”,表現(xiàn)他不畏嚴寒的雅興和超凡脫俗的情趣。
追問: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么說是“獨往”呢?(去湖心亭賞雪只他一個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為什么不拉舟子一塊看呢?這樣也好有個伴,不會獨自一人。(他認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會理解他來湖心亭看雪的心情,從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觀念。)這個“獨”字反映出他怎樣的個性特點?(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尋找“癡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脫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嗎?(有,湖心亭上比他早來的兩個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么介紹這兩個人的?一起找出來。
①老師發(fā)現(xiàn)一處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寫“問其姓氏”,可后面卻是“是金陵人,客此”,這答非所問呀,作者寫錯了,真是不高明。你怎么看待這個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問;可實際上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內容,“客此”,說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不必記名字。而突出“金陵”這個籍貫,因為我們知道“金陵”,就是現(xiàn)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后,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作者強調“金陵人”“客”,他鄉(xiāng)遇知音,暗示這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②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能表現(xiàn)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體現(xiàn)的?(“崇禎五年十二月”,紀年的方法多種,如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等,當時已是清朝,他偏偏選用明朝的年號來紀年,就說明他身在清朝卻還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與兩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時的心情如何?
①驚喜、愉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嘆發(fā)之于二客,其實也是作者的心聲。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悅、驚喜,反寫二客,足見作者構思之巧,韻味無窮。(亭中人因意外驚喜才“拉余同飲”強飲三大白)一個“強”字,傳達出作者的興致之高。本來不會喝酒,但因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連飲三大杯,雙方真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由此我們可以聯(lián)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悅之情了。
②惆悵、感傷。知己難覓,難求。為此古人曾發(f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經(jīng)意之間,卻遇到了,但緊接著卻又是無奈的分別并且難有后會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悵!
4、品美景
(1)在“崇禎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時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癡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們的“癡”嗎?(值得)
(2)找出描寫雪景的語句,讀一讀。“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3)討論:這段景物描寫雖只有兩句話,但寫得很美,意蘊也很深遠。請你結合朗讀體會,細細品味它的美,分別說說它們美在哪兒?
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著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變換角度,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由大到小,由遠到近,不僅表現(xiàn)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緩緩行進,展現(xiàn)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師小結: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脫俗的閑情雅致。(學生再朗讀體味)。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對話,敘事、寫景、抒情融于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洋溢著濃郁的詩意。
(4)“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語言生動形象、華麗優(yōu)美嗎?(不,相反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這種寫作方法就稱之謂白描)
補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展示圖畫)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tài),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tài)畢現(xiàn),生動形象。(誦讀“白描”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
(5)那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們可曾聽過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兩句詩。“白描”就是“淡妝”,有時“淡妝”比“濃抹”更見風韻。
(6)遷移訓練,判斷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妝”(白描),并說說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白描)
評述: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對九個景物進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圖》。在這幅圖中,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中的,它們給人的情緒是蕭索暗淡的。此時再看到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思鄉(xiāng)思家的情緒就很自然地從心底彌漫開來。抬頭望望遠處漫漫古道,聽聽耳邊呼嘯秋風,看看跨下長途跋涉的瘦馬,啥感覺?只能斷腸!僅28字就達到了一種千古絕唱的效果。這就是白描。
②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評述:朱自清僅用“攀”、“縮”、“微傾”這三個極凝練的動詞逼真形象地寫出父親攀爬月臺時的努力,真實地再現(xiàn)父親的背影,我們的眼前似乎就出現(xiàn)了那令人終生難忘的感人背影,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將永遠定格在讀者心中。沒有一處過多的形容、修飾、陪襯之類的語言,只是白描,只是寫實,乍讀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訥,細細品味,卻情真意濃,蘊藏著一股深情。這就是白描的力量。
⑤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周密《觀潮》)
五、鞏固與拓展
1、背誦課文
2、比較本文與《江雪》一文的異同?(從寫法、表達感情兩方面)
——前者屬白描,西湖奇景與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屬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前者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脫俗的感情,后者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
3、運用白描手法,寫一段《校園的清晨》,可寫人,可繪景,可敘事。
部編版初三語文教案范文5
教學目標:
1、檢查背誦
2、體會本文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
3、學習多用否定句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1、體會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
2、學習多用否定句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1、理解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是一種讀書方法,即讀書不死摳字句,而要求真諦。
2、“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的含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
二、分析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句話講了什么?
——講述了“五柳先生”這個名號的來歷。“不知何許人”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隨便起了一個字號,與當時講究門第的世風背道而馳,表現(xiàn)了他卓爾不群、不隨世俗的品性。
2、文中哪些語句表現(xiàn)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性格:“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志趣:一是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xiàn)了一個在讀書中的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二是飲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三是寫文章,“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通過種種敘述,把一個雖處于貧困之中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xiàn)地刻畫出來,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3、怎樣理解“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
——這是一種讀書方法,即讀書不死摳字句,而要求真諦。也說明陶淵明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4、怎樣理解“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的含義?
——不僅寫出陶淵明安于貧困,而且含蓄地說明作者以古賢顏回自況,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謂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5、“贊”語中哪句話和傳文中“不慕榮利”相照應?談談你對五柳先生“不慕榮利”的看法。
——相照應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貴”。對“不慕榮利”的看法,學生可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6、“贊”語與前文有什么聯(lián)系?
——文后的“贊語”是作者仿照史學筆法加的品論性的文字。贊語的實質是兩句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這正好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特點。傳贊一體,互為補充,使人物個性更加鮮明。
三、.總結全文
1、歸納中心
本文借五柳先生給自己寫自傳,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于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贊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2、寫作特點
①語言樸素洗練,內容看似平淡卻寓意深刻。
②多用否定句。
思考:找出文中否定句,想想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不慕榮利”,“不求甚解”,“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正因為世人有種種追名逐利,矯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持。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擊節(jié)嘆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③體會課文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并默
2、口頭作文:向他人介紹自己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