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的教案
九年級的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會12個生字,認識10個字。注意多音字“傳、供”的讀音。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過程與方法:
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查找資料,了解水滸人物故事與同學交流,感受閱讀的快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感,并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驗閱讀樂趣。練習復述課文。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水滸傳》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識《水滸傳》
1.播放《好漢歌》,出示水滸108將人物圖,調動人物情緒。
2.展示《水滸傳》全套書。讓學生談談對《水滸傳》有些什么了解,說說自己喜歡的水滸人物。
3.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悟
1.自由朗讀全文,注意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2.檢查字詞的自學情況。注意多音字“傳、供”的讀音。
3.指名學生讀課文,正音。想一想課文講的是件什么事?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最后講什么?有何不懂之處?
4.指名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并質疑。師適時小結。
三、探究學習1-3自然段
1.學生默讀課文1-3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作者是怎樣愛上讀《水滸傳》的?勾畫出重點詞,特別是表示心理活動的詞語。
2.同桌交流討論。
3.全班交流討論。
4.指導學生朗讀,教師評點,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重點體會: 百聽不厭 好奇 破涕為笑
四、學習生字
1.學生自己觀察生字,識記生字。
2.學生按字的結構給生字歸類。
3.同學上臺當老師,全班交流。
4.重點指導書寫:套 燒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了作者是如何愛上《水滸傳》的?
今天我們繼續探討他是怎樣讀《水滸傳》的。
二、探究愛讀《水滸傳》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從文中的那些句段,可以體會出“我” 愛讀《水滸傳》?
2.學生帶著問題自讀4-5自然段后匯報學習成果。
3.想象畫面,深入體會“愛讀”。
4.品讀“武松打虎”的細致描寫,以第5自然段的描寫為劇本,小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劇。
5.感情朗讀,讀出“我”的癡迷與喜愛,感受閱讀水滸傳的愉悅。
三、說《水滸傳》論《水滸傳》
1.學了這篇課文,你的收獲?
2.簡介水滸及作者。啟發學生談感受。
四、作業。
《水滸傳》是本極有魅力的書,還有許多英雄好漢等著我們。課后請同學們閱讀《水滸傳》,完成以下作業。可選作。
1.準備一個水滸英雄人物的小故事,在班上說給同學聽。
2.寫一篇論水滸英雄的小練筆。
3.辦一期以“水滸英雄人物”為主題的小報。
九年級的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抄寫詩作,感知詩行、詩節等作品外觀特征;
2.通過誦讀詩作,體驗這首詩回環往復的聲韻特色;
3.通過替換喻體,探究本詩運用的表達手法和效果。
【課前準備】
復印余光中《鄉愁》手跡及40歲左右青年照(本詩寫于作者43歲時),制作PPT。(手跡和照片見百花文藝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書前照片頁)
印發本課學習單。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歌
PPT投影余光中《鄉愁》手稿,導入新課,簡介余光中及其創作手稿。
讓學生照著手稿把詩歌抄寫在筆記本上。
抄好后,要求輕聲讀一讀,用筆勾畫出最能打動自己的詩句。
二、讀詩之外觀
觀察學生是“橫抄”還是“豎抄”,借此點出現代詩歌“詩行”和“詩節”的概念,明確詩行和詩節是現代詩歌重要的表達手段。
明確:這首詩一共4小節,共16行。外觀布局排列整齊,一行行、一節節排列下來,給人爽朗之感。
三、讀詩之聲韻
齊讀詩歌,邊讀邊感受,說說這首詩在聲韻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一般回答是押韻。辨析何為押韻——韻母相同的字。)
明確:此詩并不押韻。
追問:此詩并不像常見詩歌那樣采用押韻的方式,但為什么讀起來會有如押韻一樣的、和諧順暢的聲韻效果?
(教師帶領學生勾畫詩歌每小節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復的詩句,圈出表明時間的詞: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明確:這首詩音律上的特點是回環往復。正因如此,讀起來有一種回環上升、層層推進、和諧悅耳、一唱三嘆的音韻美感。
學生再讀。
(教師用領“讀”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聲,聲入心通,帶領學生不斷深入作品。)
四、讀詩之手法
(一)請學生分享初讀時勾畫出的打動自己的詩句。
學生勾畫圈點集中在每一節第二句,還有“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等處。
(二)重點品讀四個比喻句
PPT展示四個比喻句(略)
1.展開想象,說說對這四句詩的理解,并體會其中蘊含的感情。
明確:四個比喻句分別表達了對母親的想念、對新娘的思慕、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祖國的深沉的愛意。
2.四個比喻前后順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講究。
明確:步步擴大,層層深入,節節升華。
3.聯系詩中的“這頭”“那頭”“里頭”“外頭”,體會這些詞語給人怎樣的感受。
明確:“這頭”“那頭”“外頭”“里頭”的用詞拓寬了空間,詩人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中阻隔,時空迢遙,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鄉愁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個比喻,讓這種復雜的復調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為具體,表達自己的鄉愁。鄉愁是對母親的思念,是對妻子的思念,是對逝去的親人的思念,是希望臺灣早日和祖國團圓的熱切期盼。讀完全詩,我們受到感動。
五、讀詩之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寄寓了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詞性的具體事物。這四個比喻句的喻體——“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來替換詩中原來的喻體,仿寫一個新的比喻句(詩中其他語句可以稍做變化)。
教師示范:小時候/鄉愁是一封薄薄的家書/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分組活動: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小節,仿寫一個小節中的比喻句。
(學生仿寫;教師巡視,及時判斷,指出其正誤優劣,相機指導;全班交流。)
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輛舊舊的自行車/我在后頭/母親在前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根短短的電話線/我在這頭/親人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場舊舊的電影/我在外頭/記憶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張薄薄的照片/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不恰當的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張長長的信紙/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長長的”不符合原詩意象前修飾語的語境。
長大后/鄉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點撥:“信封”與原詩第一節“郵票”重復,沒有顯示原作不同生命階段意象選擇的獨特性和個性化。
后來啊/鄉愁是一張黑白的遺照/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點撥:過于直白,讓讀者一覽無余,不夠含蓄。可以換成“鄉愁是一個小小的鏡框”。
(二)組織學生討論將改寫與原作做細致比較,引導學生感受體會原詩寫作中遣詞造句的創造、意象選擇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結:原作意象選擇得精美圓熟,鮮明突出。意象前修飾語對意象的反襯,形成情感表達的張力: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作者把意象寫得小巧精致,那份濃濃的鄉愁卻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郵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長長;墳墓矮矮,痛苦無窮。尤其是淺淺的海峽,讀到“淺淺”二字,我們似乎瞬間感受到了來自詩歌的一種虹吸,一種糾纏,一種撕裂,讀到了許許多多的審美快意,這就是詩歌的張力。
(三)背誦詩歌。
六、布置課后作業
1、閱讀余光中《鄉愁四韻》《民歌》,運用本課學到的知識加以賞析。
2、模仿《鄉愁》的格式,在下列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首三段構成的詩歌。
九年級的教案篇3
學習目標
1.了解圓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圓周角的定理:在同圓或等圓中,同弧或等弧所對的圓周角相等,都等于這條弧所對的圓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圓周角定理的推論:半圓(或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90°的圓周角所對的弦是直徑.
4.熟練掌握圓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靈活運用.
設置情景,給出圓周角概念,探究這些圓周角與圓心角的關系,運用數學分類思想給予邏輯證明定理,得出推導,讓學生活動證明定理推論的正確性,最后運用定理及其推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學習過程
一、 溫故知新:
(學生活動)同學們口答下面兩個問題.
1.什么叫圓心角?
2.圓心角、弦、弧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呢?
二、 自主學習:
自學教材P90---P93,思考下列問題:
1、 什么叫圓周角?圓周角的兩個特征: 。
2、 在下面空里作一個圓,在同一弧上作一些圓心角及圓周角。通過圓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問題.
(1)一個弧上所對的圓周角的個數有多少個?
(2).同弧所對的圓周角的度數是否發生變化?
(3).同弧上的圓周角與圓心角有什么關系?
3、默寫圓周角定理及推論并證明。
4、能去掉"同圓或等圓"嗎?若把"同弧或等弧"改成"同弦或等弦"性質成立嗎?
5、教材92頁思考?在同圓或等圓中,如果兩個圓周角相等,它們所對的弧一定相等嗎?為什么?
三、 典型例題:
例1、(教材93頁例2)如圖, ⊙O的直徑AB為10cm,弦AC為6cm,,∠ACB的平分線交⊙O于D,求BC、AD、BD的長。
例2、如圖,AB是⊙O的直徑,BD是⊙O的弦,延長BD到C,使AC=AB,BD與CD的大小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四、 鞏固練習:
1、(教材P93練習1)
解:
2、(教材P93練習2)
3、(教材P93練習3)
證明:
4、(教材P95習題24.1第9題)
五、 總結反思:
達標檢測
1.如圖1,A、B、C三點在⊙O上,∠AOC=100°,則∠ABC等于( ).
A.140° B.110° C.120° D.130°
(1) (2) (3)
2.如圖2,∠1、∠2、∠3、∠4的大小關系是( )
A.∠4<∠1<∠2<∠3 B.∠4<∠1=∠3<∠2
C.∠4<∠1<∠3∠2 D.∠4<∠1<∠3=∠2
3.如圖3,(中考題)AB是⊙O的直徑,BC,CD,DA是⊙O的弦,且BC=CD=DA,則∠BCD等于( )
A.100° B.110° C.120° D.130°
4.半徑為2a的⊙O中,弦AB的長為2 a,則弦AB所對的圓周角的度數是________.
5.如圖4,A、B是⊙O的直徑,C、D、E都是圓上的點,則∠1+∠2=_______.
(4) (5)
6.(中考題)如圖5, 于 ,若 ,則
7.如圖,弦AB把圓周分成1:2的兩部分,已知⊙O半徑為1,求弦長AB.
拓展創新
1.如圖,已知AB=AC,∠APC=60°
(1)求證:△ABC是等邊三角形.
(2)若BC=4cm,求⊙O的面積.
3、教材P95習題24.1第12、13題。
布置作業教材P95習題24.1第10、11題。
九年級的教案篇4
一、新課導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發表白話詩九首,開創了中國新詩的先河。沈尹默作為北大名教授,他發表的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這首詩的存在,中國首次面世的這一小批現代詩歌作品才可以說真正地顯示出現代性。這首詩在文學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么樣的魅力呢?
二、作者簡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五四”運動時期,作為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志,代表作《月夜》《落葉》《三弦》等。
三、背景資料
1917年,正是近代中國歷最黑暗、最混亂的年代,卻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發的時代。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新詩誕生了。新詩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靈魂的新,即思想的現代性。追求“科學”與“民主”,人的個體的覺醒,思想解放、個性獨立遂成為這一時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國人有了主體意識。我國傳統詩歌中,是沒有“我”(指獨立存在的意識)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詩中,“我”才大量出現,例如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僅是新詩誕生的一個標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學誕生的標志。
四、細讀感悟
1.讀出節奏;感受意蘊。
2.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將它描繪出來。
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著,充滿了美的意蘊。
3.如何理解“霜風呼呼的吹著,月光明明的照著”。
表面上寫的是一個冬夜,環境是蕭森的,人物是孤獨的。實則反映了&39;五四&39;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
(注:這是一首很隱晦的詩,看似是紀實,實則運用象征的手法,蘊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緒。)
4.詩中“樹”有什么象征意義?“我”和樹之間的關系體現了“我”怎樣的精神?
要點:“樹”象征著古老的觀念,傳統、穩健、根基深厚、固執而迂腐。
“并排立著”是思想的并立;
“沒有靠著”是掙脫、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
“我和一株頂高的樹并排立著,卻沒有靠著”象征著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斗精神。
5.本詩的主旨是什么?
在嚴寒下不妥協,在孤獨中不退縮,這首詩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強大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
九年級的教案篇5
教學目標:理解觀點和支撐觀點的材料之間的關系。(重點)
學習圍繞中心論點,逐層展開論述的論證思路。(難點)
感受作者的求異思維讓自己有創造力。(重點)
教學內容:
一、基礎部分:
1、作者信息:
羅迦?費?因格(1948—),當代美國實業家、學者、創造學家,是“創意思考顧問公司”的創立人與總裁。“創意思考顧問公司”位于加州,專門提供激發創意與革新的方法。他為全球各大企業提供演講與專業課程,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樂、奇異公司、迪士尼、英特爾、MTV、微軟公司、美國太空總署、蘋果電腦、花旗集團與美國奧運協會。他之前寫作過兩本創意思考的書籍:《當頭棒喝》與《在屁股上踢一腳》,并推出廣受歡迎的《創意大驚奇》卡片書。
2、詞語及正音:
汲(jí)取根深蒂(dì)固鍥(qiè)而不舍孜(z)孜不倦
汲取:吸取。汲,從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動搖。
鍥而不舍: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勤奮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不言而喻:不用說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二、課文內容簡析:
一)概括每段內容:
1段:以一個選擇題為引子,引發下文的議論。
2段:說明選擇題的答案不是的。
3段:由數學問題推而廣之,說明“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4段:過渡段,承上啟下。上句總領前文;下句發問,引出對創造型思維必備條件的論述。
5段:論述創造性思維要有淵博的知識,因為知識的組合能形成新的創意。
6段:論述創造性思維要有探求新事物,并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以及持之以恒地進行各種嘗試的毅力。
7段:列舉谷登堡發明印刷機和排版術的事例。具體有力地論證了創造性思維在于不斷運用新知識、探求新事物的意識和態度的觀點,增強說服力。
8段:列舉羅蘭?布歇內爾發明游戲機的事例。具體有力地論證了創造性是思維在發明創造中的作用。
9段:用兩個問句過渡,重在明示作者進一步論述的內容。
10段:引用某心理學專家小組調查研究的結論,說明有創造力的人和沒創造力的人的區別,使論證更具性。
11段:認為自己不具有創造力的人,其實不是自己沒有創造力,而是由于被動的自我壓制,使自己的創造意識被埋沒了。
12段:擁有創造力的人總是主動地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并不斷地尋找突破口,使之變為現實。
13段: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
二)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3):提出問題: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第二部分(4-12):分析問題:論述探求新事物有賴于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必備的條件及區分一個人是否有創造力的根據。
一層:(04-8)論述創造性思維必備的條件。
二層:(9-12)論述有無創造性思維的區別。
第三部分(13):得出結論: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
三)論證方法簡析:
1、擺事實(舉例論證、事實論證)
列舉谷登堡發明印刷機和排版術的事例。
列舉羅蘭?布歇內爾發明游戲機的事例。
列舉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等名人事例。
2、講道理(道理論證)
引用某心理學專家小組調查研究的結論
四)相關問題探究:
1、議論文中常常用設問句。設問是一種無疑而問、自問自答的修辭方式。它的作用有:答:提醒注意,引發思考,突出某些內容,使文勢有變化,起波瀾;在結構上起承接、
過渡的作用,使文章結構緊密,條理清楚。文中設問均有引發讀者思考的作用,后例還有承接、過渡作用。
2、本文主要論述什么問題?
答:主要論述怎樣才能擁有創造力的問題。
3、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
答: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于—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得的知識:一旦產生小的靈感,相信它的價值,并鍥而不舍地把它發展下去。如果能做到這些,就一定會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的人。
九年級的教案篇6
一、內容標準
本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歷史》九年級上冊第14課)共有三個子目,分別是:列克星頓的槍聲、《獨立宣言》、1787年憲法。第一目講述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和開始的標志事件,第二目講述《獨立宣言》的頒布、內容、標志及評價和獨立戰爭的結束,第三目講述美國獨立戰爭后為鞏固成果頒布的1787年憲法的內容及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意義。
二、學情分析
本課授課對象為九年級學生。他們有一定的歷史學習基礎,思維比較活躍,但是對于美國的知識還是知之甚少,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也多為二分法。教學中要考慮學生實際,補充一定的知識,同時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以利于他們在青春轉型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識記
(1)識記美國獨立戰爭的起止時間及標志、爆發的根本原因、頒布的文獻名稱、歷史影響及其性質。
(2)了解《獨立宣言》的基本內容和1787年憲法的基本內容。
(二)能力培養:
(1)通過歸納美國建立歷史背景中的若干因素,掌握分析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發生必然性的關系;
(2)通過歸納美國建立的大事件,以及戰爭過程中國家間的復雜關系,掌握歸納和綜合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聯系前后內容使學生認識到: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前,美利堅民族已經出現,因而這場戰爭不僅僅是資產階級革命,也是民族解放戰爭。
(2)通過美國獨立戰爭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落后地區的民族、人民只要緊密團結在一起,英勇抗爭,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戰爭敵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正確了解華盛頓在美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進一步認識杰出人物對民族、對國家、對歷史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永遠值得后人敬仰。
四、教學重難點1.重點
(1)認識華盛頓在美國歷史上的作用。
(2)探討美國獨立戰爭的起因,加深對美國獨立戰爭歷史影響的認識。2.難點
(1)對《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的兩面性的理解。
(2)美國獨立戰爭既是民族獨立的解放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理解二者的復雜關系。
五、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
六、課時1課時
七、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提問:同學們,當今世界綜合國力最強的是哪個國家?(美國)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美國國旗是什么樣呢?(星條旗)多媒體顯示美國國旗。
第1頁
提問:哪位同學能給大學介紹一下美國國旗的含義?生:(議論,一同學代表介紹)
師:美國國旗由7條紅色、6條白色共13道寬條組成,藍色長方形中有50顆白色五角星。13道寬條象征美國最初的13個州。五角星象征美國50個州。紅色象征強大和勇氣,白色象征純潔和清白,蘭色象征警惕、堅韌不拔。每年6月14日為“美國國旗制定紀念日”。
美國國旗記載著美國由13個州擴張演變為50個州的歷史,也紀念著13個州為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所做的歷史貢獻。今天,看見美國國旗,人們就不由自主的想起那場為獨立、自由而戰的美國獨立戰爭。
第14節美國的獨立戰爭(多媒體顯示)【講授新課】
師:請大家跟隨我走進“美國獨立戰爭紀念館”。【前言】
本紀念館主要介紹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經過、影響、迄今仍在使用的美國1787年憲法以及美國國父----華盛頓。
本紀念館的一大特色是:需要各位游客積極參與,與我一起來布置好各展廳的內容。【展廳一:認識美國】
展示幻燈片,播放《大國崛起》視頻片段。讓學生了解美國獨立之前的歷史淵源,同時導入展廳二。
【展廳二:戰爭爆發的原因】
邊演示課件邊講述
1、英國在北美建立13個殖民地新航路開辟以后,英國從1607年--1733年先后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塊殖民地,這就是后來美國最初的13個州。
2、美利堅民族的形成
在這些殖民地建立的過程中,大批歐洲移民紛紛涌來,這些移民主要是英國人,其次是德、法、荷蘭等國人。他們與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販賣到美洲的黑人經過100多年共同的開發,初步形成統一的市場和統一的語言,并最終融合成新的民族——美利堅民族。
3、英屬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
經過大家一百多年共同開發,北美十三塊殖民地經濟有了很快的發展,北部資本主義工商業比較發達,尤其是造船工業;中部盛產糧食;南部種植園經濟,主要種植煙草、棉花等以商品為主的經濟作物,主要供應歐洲市場。
4、英國殖民壓迫、掠奪
隨著殖民地經濟的發展,但是到18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強化了對北美的殖民統治,制定各種稅法,對殖民地的各種日用品強行征稅,頒布高壓法令,增派駐軍,鎮壓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想以此把北美殖民地變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的市場。
師:面對英國的殖民壓迫政策,北美人民做出了什么反應?
生:組織反抗。
綜上所述,由此得出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師:那么,看來一場戰爭的爆發不可避免。下面我們進入“展廳三”。【展廳三:戰爭的經過】
1、開始的標志:1775年4月,列克星敦的槍聲(播放視頻)
第2頁殖民地人民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斗爭中開始聯合起來。1774年,12個殖民地的代表齊聚費城,召開了第一屆大陸會議,要求英國取消對殖民地的經濟限制和有關法令,遭英政府拒絕。1775年4月,波士頓民兵在列克星頓鎮打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第一槍。
2、建軍:1775年5月,13個殖民地的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二屆大陸會議,會議決定武裝反抗英軍,征集志愿軍,決定組建“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幻燈片展示—華盛頓示威什么樣的人物。)
3、建國: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的發表(視頻展示,利用課件講述《獨立宣言》的主要內容、意義。)起草者:杰斐遜。
4、獨立戰爭的勝利:
(1)轉折點:薩拉托加大捷(1777.10)(電影視頻展示)這次戰役增強了美國人民爭取戰爭勝利的信心,也為美國抗英戰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成為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2)勝利:約克鎮英軍投降(1781)
(3)正式獨立:1783年英美簽訂《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5、美國為什么能夠取得獨立戰爭的勝利?(幻燈片展示)(1)戰爭的正義性(2)人民的積極參加(3)華盛頓的個人作用(4)荷、法等國的國際援助
美國獨立戰爭以勝利宣告結束,這場戰爭,不僅對美國,對世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那么這場戰爭的性質?(教師講解)
具有雙重性質——既是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建國之初的美國,雖然擺脫了英國的殖民枷鎖,但百廢待興。為了把資產階級革命成果鞏固下來,于是他們制定了1787年憲法。讓我們一起走進【展廳四1787年憲法】。
【展廳四1787年憲法】
1、1787年憲法----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
1787年,全國制憲會議在費城召開,會議制定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憲法規定由各州組成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由國會、總統、最高法院三個機構組成。立法權歸于國會,行政權歸于總統,司法權歸于最高法院。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根據憲法,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在紐約宣誓就職,美國聯邦政府成立。
(幻燈片展示講解三權分立的內容)
總統
行政國最高法院會
司法三權分立立法
第3頁
2、1787年憲法的局限性允許奴隸制存在,不承認廣大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百人相等的權利,帶有種族歧視的特征。
美國獨立戰爭以勝利宣告結束,這場戰爭,不僅對美國,對世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進入展廳五。
【展廳五獨立戰爭勝利的影響】
【展廳六我看華盛頓】
多媒體展示:華盛頓的畫像。(學生說出華盛頓的功績)
提示:華盛頓是美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領導人。
(1)功績:A、擔任大陸軍總司令。領導美國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的獨立。B、組織制定了1787年憲法,成立了聯邦政府,擔任了美國第一任總統,為發展資本主義和建設資本主義法制做出了貢獻。
(2)局限:但他維護大資產階級和種植園奴隸主的利益,主張保護奴隸制,殺害印第安人,損害了包括黑人奴隸、印第安人在內的廣大美國勞動人民的利益。【留言】
師:請大家走進“留言廳”寫下你們的留言吧。展示:
1、本次參觀你了解了哪些有趣的歷史知識?
2、參觀后,你有哪些感受?感受最深的是哪一部分?【總結鞏固】
學習本課,主要從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經過及影響三個方面去把握。總的來說,本節課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一個人物,領導了一場戰爭,一份宣言,引導了一次革命,并制定了一部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