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中考考前復習教案
生物中考考前復習教案都有哪些?生命的本質和生物學術發展的歷史將分別在“生命”和生物學術歷史的詞條中闡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生物中考考前復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物中考考前復習教案篇1
第三節我們身邊的生物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生物學的概念。
2、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3、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2、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教學難點】
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1)預習本節內容。(2)查詢報刊、網絡、錄像等,搜集一些有關生物學方面的新信息。
教師準備:查詢報刊、網絡、錄像等,搜集一些有關袁隆平與雜交水稻以及生物學方面的新信息。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出示袁隆平在20__年頒獎儀式上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二、討論分享:
1、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生物:
(1)教師PPT介紹三則生物技術對于人類的影響:①青霉素的發現、②人工牛胰島素的合成、③世界斷手再植奠基人,引導學生小組匯報時的條理性。
(2)學生討論整理后分享
(3)PPT出示,小結生物學的發展與人類生存發展密切相關
衣服的原料,食物的來源;住房的材料等等,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真實地體驗到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離不開生物。
2、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畫面,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袁隆平雜交水稻》,然后讓學生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袁隆平的新型雜交水稻為我們人類帶來了什么好處?
(2)我們應學習袁隆平在科學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樣研究出雜交水稻的?
教師提示:
1、閱讀短文時,同學們要領悟科學探究過程,體驗科學探險究的基本步驟,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設計、方法等)、驗證---得出結論。
2、閱讀短文時,濃縮文字敘述,抓住關鍵的句子,用自己的語言如何概括出生物學的概念。學生閱讀,做標記,同學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巡回,與學生一起交流。
3、師生共同歸納,引出生物學概念。并由葉蟲的自我保護、魚會睡覺嗎?蚊子都會吸血嗎?雷達是怎樣設計的?“研究水稻的生長、發育等生命現象及前后幾代水稻的生命活動規律”引出概念。(生物學概念比較抽象,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概念中關鍵的知識點:(1)生物學是科學,(2)研究的對象是生命現象、生命活動規律。在此基礎上,就學生所熟悉的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列舉出來,同學之間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這一概念)
三、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熱點問題離不開生物學。
出示一些“人口劇增,能源危機,環境污染及癌癥和艾滋病”的畫面及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來進一步認識生物學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通過(二)(三)部分的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總結出人類與生物學密切聯系的結論。
師生討論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然后學生小組討論:
同學間充分討論,感受生物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每組請一名代表發言,對有獨到見解的同學給予表揚鼓勵(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溫室大棚對于植物的適應環境和優良品種遺傳帶來的問題),然后師共同歸納出生物學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學必將成為21世紀的領先科學。
【教學反思】
這節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感受生物學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既然是影響就有正面的和負面的,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感受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但是學生在認識上總是存在這片面性。
這節知識是要通過辯論來讓學生感受的,但是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識。因此辯論就顯得有些不足。
補救措施:在教學最后兩章時,同樣涉及到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這時在進行充分的辯論較好。
一者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識,同時從時間上來說比較充足,會使學生從客觀上有一定的認識。
生物中考考前復習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節以活動——尋找教室里的紙蝴蝶為起點,引入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知識,趣味性強,學生容易接受。教師要補充典型的例子,讓學生充分感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堅持“合理規劃,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防止不合理的行為破壞環境而導致生物滅絕。
指導
依據《生物課程標準》的理念,主要從以下進行教學設計:
1.模擬實驗的能力的培養。
2.合作學習的意識。
3.感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認識生物的形態特征、生活方式是與環境相適應的。
2.能力目標
通過實際觀察,收集、分析圖文資料,培養學生分析說明問題的能路,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模擬實驗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堅持“合理規劃,確??沙掷m發展”的原則,防止不合理的行為破壞環境而導致生物滅絕。
重點難點
重點:描述生物對的環境的適應。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的。
難點:模擬實驗的能力,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本節關鍵
對學生模擬實驗、觀察能力的引導和培養。
教學方法
圖片分析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有關生物適應環境的圖片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師:在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環境對生物的影響,那么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舉一個生活中我們熟悉的生物,說說它的生存都受哪些環境因素的影響嗎?
生:學生會說己家中養的花,要受到陽光、空氣、水、土壤以及其他生物的影響等例子。
師:回答得很好!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我們已經知道了,生物離不開它生存的環境,那么當環境發生變化時,生物又是如何面對的呢?生物會產生什么樣的反應呢
生:適應環境,在適應環境的過程又在影響著環境。
師:同學們說的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四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學案之一:尋找教室里的紙蝴蝶
師:我們先來玩一個游戲——尋找教室里的紙蝴蝶。
師:你從這個游戲中得到什么結論?
生:顏色、形態與周圍環境差異大的蝴蝶容易被發現,而與周圍環境相似的蝴蝶不容易被發現,這樣的蝴蝶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繁衍。
3.學案之二:觀察生物生存的環境
師:請同學們看課本幕,1.沙漠中的駱駝;2.沙漠中的駱駝刺;3.寒冷域中的海豹;4.旗形樹的樹冠——四個圖片資料,請你分析每一生物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活方式特點。
生:對圖片1的討論如下:沙漠炎熱缺水,駱駝和別的動物不一樣,它有高高的駝峰儲藏大量的脂肪,當它又渴又餓的時候,脂肪會慢慢分解,變成它需要的營養和水;駱駝平時不出汗,只有體溫達到46℃才會出汗;駱駝平時一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而每天排出的尿不到一升,來保持體內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上行走一個月也不會感覺渴,這些特點是動物對干旱的適應。
生:對圖片2的討論如下:沙漠地區降雨量少,能生長植物是因為它生活的區域有地下水源,駱駝刺的根長得非常長,而且比地上部分長很多,因而駱駝刺在荒漠中也能得到水,這是植物對于旱的適應。
生:對圖片3的討論如下:海豹是哺乳動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體溫,就得有件厚衣服,海豹的皮下脂肪非常發達,可以達到60mm,這是動物對寒冷的適應。
生:對圖片4的討論如下:樹的枝條偏向一側,是長期受一側風向的作用,使得樹冠的形態改變,看起來像一面旗幟,故得名旗形樹,這是樹對風的適應。師:同學們分析得很對,由于生物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生物在多變的環境條件中表現出多種多樣的適應性。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和環境磨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了下來,就形成它現在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同學們還能找到生物適應環境的其他例子嗎?
生:動物的警戒色。
生:壁虎的“苦肉計”。
生:長頸鹿的頸,刺謂的刺,雪蓮花的葉,沙漠植物仙人掌……
4.課堂
師:(在學生為生物各種各樣惟妙惟肖的適應現象驚嘆不止時)告訴學生生物的生存斗爭是非常殘酷的,或風吹雨打、天寒地凍,或被抓捕,或饑腸惋輔,只有適應環境的,才能生存下來。所以說,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適應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其實生物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也在影響著環境。
師:生物的生活受環境的影響,生物又能適應環境并能影響、改變環境,它們是一個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由此,我們應該認識到,人類也生活在生物圈中,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么的重要啊!
作業布置
課本14頁的親自做。
板書設計
第四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尋找教室里的紙蝴蝶:
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觀察生物生存的環境
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
教后反思
1.要加強板書能力的鍛煉。
2.每一節的“生物學觀點”要用板書突出出來。板書要突出、整潔、醒目。
生物中考考前復習教案篇3
第二節植株的生長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觀察描述根的生長和枝條發育的過程。
2.初步學會運用測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長最快的部位。
3.運用調查、訪談等的方法與他人交流,了解無機鹽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4.通過植株生長過程的學習向學生滲透事物發展變化的觀點。
重點和難點
1.測量數據的方法、數據的分析和處理。
2.根尖臨時裝片的制作及觀察。
教學設計
根靠根尖向前生長
方案一:課外小組的同學展示并描述2種根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演示實驗的結果,匯報本組探究根尖生長的實驗方案,包括如何選材和畫線、觀察記錄、結果分析等。
方案二:課外小組的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種根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演示實驗的結果,匯報本組探究根尖生長的實驗方案,如何選材和畫線,觀察記錄、結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在實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長,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卻伸得很長。
根生長最快的部位:伸長區
方案一:各小組匯報交流測量的結果。討論:(1)各小組的測量數據出現差異的原因?如何處理?(2)如果探究活動只有你一個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夠不夠?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組以實驗報告的形式,匯報交流各組探究的結果,并進行分析討論,各組之間進行評議。評議內容包括:設計是否合理、裝置是否簡便易行、步驟是否嚴謹、記錄是否詳實、結果分析是否科學等。
根的生長:
(1)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2)伸長區:增大細胞體積。
方案一:透過培養皿的玻璃,觀察餐巾紙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頂端_發亮的是根冠,再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縱切片。
方案二:觀察培育的幼根后,動手制作根尖的臨時裝片,低倍顯微鏡下觀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觀察培育的幼根后,動手制作根尖的臨時裝片,低倍顯微鏡觀察,記錄觀察的結果。在此基礎上觀察根尖永久縱切片。
方案四:觀察根尖的結構掛圖,區分根尖的4部分細胞的數量和體積的大小。
提出觀察的提綱,引導學生實驗觀察后找出很伸長最快的部位。
枝條是芽發育成的
方案一:觀察動態展示芽發育成枝條過程的CAI課件,并進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動教具,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并仔細觀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發育成枝條的過程。
方案三:觀察教師板畫的芽發育成枝條的相對應結構示意圖,并進行描述。
方案四:先觀察動態展示芽發育成枝條的過程的CAI課件,然后在黑板上將葉芽的各分與發育成枝條的相應部分的圖用粉筆連接起來。
提出問題,引導觀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筆在黑板上畫出芽的結構及相應的枝條圖。提供葉芽的結構和枝條的圖各一幅,組織學生連出相對應部分。
植株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鉀的無機鹽。
2.缺少無機鹽時的癥狀:
3.合理施肥的意義
方案一:觀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別培養的菜豆正常葉和缺少氮、磷、鉀的葉片,描述現象并診斷病因。
方案二:觀察生長正常的葉和缺少氮、磷、鉀的葉片的錄像,描述現象并診斷病因。
方案三:看書自學,觀察教師出示的幾株幼苗,進行診斷,鑒別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觀察課本插圖,進行描述,聯系實際分析生活中的現象。
分析生活中的各種做法,樹立環保的的意識
生物中考考前復習教案篇4
本節通過講述草履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命活動特點,使學生認識到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這也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教材安排了兩大類活動:觀察和探究。通過第一個觀察活動,說明草履蟲是一種生物;通過第二個觀察活動,讓學生能感受到草履蟲既是一個細胞,同時這個細胞還能完成一個生物體的所有生命活動;通過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有反應嗎?這個活動,更進一步說明草履蟲是一個生物體。在這兩大類活動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
學生分析
由于學生平時對草履蟲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會對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和如何完成某些生命活動難以理解。
設計理念
本節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為主題,采用的是美國教育家薩斯曼提出的探究性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法是充分利用學生對新奇的事物進行探索、調查、研究的心理,由教師向學生提出課題和方法,引導學生去觀察、思維、分析、推理并得出結論。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技能性目標
提高制作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性目標
通過學習,再次認同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通過科學探究,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小組合作精神。
課時安排:本節教學需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
①草履蟲培養液、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放大鏡、棉花纖維、細線、膠水、糖、食鹽水、牛肉汁。
②掛圖或錄像(有關草履蟲的結構及其生活方面)。
學生:教材、筆記本。
教學過程
教師提問:前面我們學習過一種藻類植物小球藻,誰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小球藻的形態。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導入:象這種整個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被稱為單細胞生物。今天我請同學們觀察實驗臺上放置的培養液,你知道里面培養的是哪種生物嗎?
學生狀態:觀察、思考,引起了強烈的好奇心。
(還可利用學生自編的有關人得了某些單細胞生物寄生而引起疾病的小品,由問題該病的病因是什么?導入新課。)
教師啟發:培養的也是單細胞生物的一種草履蟲。這類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呢?下面請同學們利用已給的實驗儀器(草履蟲培養液、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放大鏡、棉花纖維、細線、膠水),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設計實驗:怎樣才能觀察到草履蟲的外形和運動。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實驗、觀察。
教師引導:老師觀察到每組同學都操作地非常認真、仔細。有的組實驗很成功,有的組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下面同學們之間互相交流一下。交流的時候,可以說一說你們組是怎樣做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什么問題,你們又是怎樣解決的或請教其他組同學幫助想辦法解決問題。
學生活動:互相交流、吸取教訓、學習經驗。
學生總結:草履蟲的外形像一只倒轉的草鞋,它是翻轉著向前運動的,由此,可證明草履蟲是生物。
教師提問:同學們剛接觸這門學科時,我們共同分析了判斷生物的基本標準是什么?下面請同學們再談一談。
學生回答:略。
教師設疑:其中判斷標準之一是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草履蟲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嗎?
學生狀態:思考。
教師引導:同學們按照科學探究的步驟,結合技能卡和小詞典,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解決此問題。
學生表現:自學、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教師引導:看到絕大多數的同學實驗操作已基本完成了,下面請小組代表總結一下你們組探究后得出的結論,以及實驗設計的思路和方法。
學生活動:互相交流、作出評價。
學生總結:草履蟲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并且趨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由此,可以證明草履蟲是生物。
教師承轉:同學總結得非常好!通過以上探究活動,同學們從草履蟲的運動和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情況,判斷出它是生物。那么,你們認為草履蟲的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嗎?
(可能有的小組由于草履蟲運動速度過快而沒有觀察到結果,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可以通過采取哪些措施來限制草履蟲的運動速度。組織活動并適時給予鼓勵性評價。組織交流,重點是交流采取哪些措施來限制草履蟲的運動速度。組織學生交流,教師對有特色的設計方案要給予肯定性評價,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學生表現: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教師引導:究竟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有道理呢?下面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要求:總結從錄像中獲取的信息,然后,通過從中獲取的信息,進一步判斷草履蟲的身體是否由一個細胞構成。
(放映草履蟲的結構及其生活的錄像。)
學生活動:仔細觀看、總結信息、作出判斷。
學生總結:草履蟲的身體里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結構,也就是一個細胞的結構,所以說草履蟲的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另外,它可以通過身體上的表膜、收集管、伸縮泡、口溝、食物泡、胞肛等結構幫助它來完成生命活動。
教師講授:所以,我們把這種只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單細胞生物。其中,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動物體叫做單細胞動物,例:草履蟲;由一個細胞構成的植物體叫做單細胞植物,例:小球藻。
教師承轉:其實,像這樣的單細胞生物在生物圈中還有很多,并且與人類的生活、生產關系非常密切,你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獲取這方面的知識?
學生回答:可以通過書籍、報刊、雜志、上網。
教師評價:很好,同學們知道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希望同學們課下能夠通過以上途徑,親自查找資料,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手抄報(或電腦打印)在班內展示。
教師引導:在這節課上,你有哪些收獲?
學生:積極發言。
板書設計:
與人類的關系
單細胞生物體
草履蟲
單細胞 生物
練習鞏固:略。
課后實踐:完成試試看。有條件的學校可引導學生上網查找資料;條件較差的學??衫脪靾D或課本彩圖。
生物中考考前復習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根據有關示意圖準確描述花粉粒萌發和受精過程,說明在果實和種子形成過程中子房各部分結構發育的結果;
2、通過分析植物體的結構,以及維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學生了解植物體在結構上的整體性。通過分析植物體內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學生從功能上了解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能力目標
1、結合花粉粒萌發和受精,以及果實和種子形成等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受精和雙受精過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使學生繼續樹立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觀點。
情感目標
1、通過對果實與種子形成的過程的學習,進一步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結合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的貢獻,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3、通過學習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基礎知識,樹立整體性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樹立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雙受精”是果實和種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徹底弄清楚“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育的過程,都是動態的、變化的,而且內容又都較為抽象,學生不能觀察到。學生接受起來確有難度,教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要盡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動畫片,或自制移動教具、自畫板書等)輔助講解,使學生把這部分知識理解透徹。
2、學生對“受精”“極核”“胚囊”“胚孔”等這些名詞很陌生,要馬上記住,而且還要知道它們的發育變化情況,對初一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注意反復鞏固才能達到掌握的要求。
3、通過前面七章的教學,學生已經學習了植物六種器官的基礎知識,但是,這六種器官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系?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植物整體的?這就是本節中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章教材從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面分析和歸納出植物體是一個整體。以細胞、組織、器官和植物體為線索,用胞間連絲和維管束來說明植物體結構上的整體性;以植物體六種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聯系,以及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依存關系來說明植物體功能上的整體性。
教法建議
花粉粒萌發和雙受精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且內容抽象,不能直接進行觀察,因此,教學時應盡量選用有關活動模型或現代教學手段?;ǚ郯l育的標志是伸出花粉管和產生精子,其發育結果是花粉管將精子送入胚囊。受精過程是細胞融合,
在講述果實的形成時,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可以展示給學生幼小的頂花帶刺的黃瓜,從而形象地說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繼續發育,最終成為果實。這里要說明的是,黃瓜的果實屬于瓠果,它不是單純由子房發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與花托共同發育而成的。
在講述種子形成的時候,應該注意呼應前面講過的關于種子結構的知識,前面曾經講過的種皮、胚、胚乳都要在這節課里找到來源。到這里為止,關于綠色開花植物由種子萌發到種子形成這一整個生活周期的知識就完備了,植物體各個器官的來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后,可讓學生嘗試用連接線將子房與果實、胚珠與種子的結構聯系表示出來。然后,通過思考和討論胚珠與種子的數量關系,回答出果實里種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關于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知識,可以參照課本中的圖,繪制一張幻燈片,將根尖、葉片、木本莖的結構圖分別繪在圖中根尖、葉片和莖的附近。利用幻燈片進行講解,使學生認清植物體中的各個器官確實是由維管束聯系到一起的(根尖中開始出現導管,尚未形成維管束,成熟區以上的部分才逐漸出現維管束,這一點應該向學生講清楚)。通過復習維管束的運輸功能,還能夠把植物體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聯系起來。
有關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及其在實踐上的意義,最好結合學生熟悉的生產或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討論或講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難點:雙受精的過程;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手段:以學生觀察為主,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
設計思想: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復習提問:1、什么是傳粉?
2、傳粉的方式有幾種?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不論是什么樣的傳粉方式,最終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傳粉完成后,花粉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二、講授新課:
(一)受精的過程:
出示多媒體動畫或活動投影(示雙受精過程)
邊講解,邊指導學生觀察。
1、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受柱頭上粘液的刺激而萌發;
2、萌發出的花粉管不斷伸長,把花粉中的兩個精子沿著花柱,通過珠孔送到胚囊中;
3、進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頂端破裂,兩個精子移動出來:一個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融合,形成受精極核。
(二)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出示多媒體動畫或活動投影(示雙受精后花各部分的變化)
指導學生觀察,講解:完成雙受精后,花的其他結構逐漸萎蔫,只剩下雌蕊的子房。由子房發育成了果實。
提問:1、子房的結構是怎樣的?
2、種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組織學生回答、總結種子的結構。
播放錄像:介紹果實的結構。
提問:請對比子房的結構和果實的結構,二者之間有哪些相似之處?請推測果實的各部分結構是由子房的哪些結構發育來的?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
講解:
三、反饋、鞏固:
請舉些日常食用的農產品的例子,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體的哪個部分?
組織學生回答,并糾正其中的錯誤。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一、受精的過程:
雙受精:精子+卵細胞形成受精卵
精子+極核形成受精極核
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
二、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探究活動
果實的發育
1、選擇不同成熟程度的幾朵花,從正在含苞待放的花蕾到花瓣已經凋謝的花朵,分別切開每一個子房并注意觀察子房發育過程中生長變化的情況。為獲得好的觀察效果,最好采用玫瑰花、蘋果花或番茄花。
2、觀察新摘下來的一些豌豆、蠶豆或其他豆科植物的豆莢,并挑出不十分飽滿的豆莢。然后,打開這些豆莢并與飽滿豆莢進行比較。發育不完全的種子,是未被花粉受精的胚珠。
生物中考考前復習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
4.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體的基本特征,樂于觀察身邊的各種生物,從而在觀察的過程中理解實事求是的科學意義。
6.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分析
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有兩點:(1)區別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節教材內容的教學,不是從現代生物學發展水平的角度介紹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學中不能直接講述,而是通過觀察、討論等活動 ,由學生自主獲得關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學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標。
3.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4.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準備:
①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建議
本節課的導入可這樣設計:可讓學生觀察有山、水、蟲、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畫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這一問題,可與學生一起對照教科書上的描述,進行比較歸納。但是,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在與學生討論時,應讓學生多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補充,如生物對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動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
本節教學,以觀察討論為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
2.設計思路
首先讓學生回憶在小學自然課里已學過的一些關于生物的知識,舉例說明什么是生物,區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于生物的特征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材中的10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小學的自然課里已經學過一些關于生物的知識,你能說出一些生物嗎?(要求:每位同學說出一種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復)從而導入新課。
學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師:你能說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嗎?請你憑著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師:請大家列舉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們需要什么條件才能存活?
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插圖1—5,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邊觀察邊討論。
問題1:①每幅圖說明了什么含義?②植物需要的有機物從哪里來?③植物也能進行呼吸嗎?④人是有生命的,能進行新陳代謝,排出體內廢物,其他的生物也會排出廢物嗎?⑤植物是通過那種方式將體內的代謝廢物排出體外的?
每組派代表回答討論的結果。
學生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師可簡單解釋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學生對其問題的理解。
學生回答的問題可能不太準確,教師要加以指導。
再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6—10,并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2:①圖6---7說明了什么問題?②請你用手觸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葉片,觸碰的含羞草葉片與周圍的葉片相比,有何不同?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師可告訴學生,這些都屬于應激性,并補充說明含羞草葉片合起并垂下,其實是在保護葉片。在多數情況下,動物的應激性比較明顯,植物的應激性大多表現在向光生長、向地生長和向水生長等方面。
讓學生繼續觀察教材插圖并思考問題
問題3:①圖8—10 說明了什么問題?②想一想,生物還有那些繁殖方式?動物、植物、細菌是怎樣繁殖的?
小組同學回答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出:狗、貓等動物可以產仔,有的植物可用種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莖、葉來繁殖,有的還可用細胞來繁殖。還可補充說明細菌能進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進行出芽生殖等。完成開放性作業3、4題。
問題4:你能準確地表達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嗎?
師生共同整合得出結論
問題5: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這些特征?②請任舉一種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這些特征嗎?這些特征是否都應在一個生物體上體現?③假如有人問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樣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3)練習:
①完成課后練習題
教師再提出問題:剛才你們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樣總結出來的?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與基本要求。
3、教學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⑵怎樣判斷一個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 觀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針對這節課,你還有什么建議嗎?
5、板書設計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什么叫生物
生物具有營養、呼吸、排泄、對刺激作出反應、能生長和繁殖等特征,具備這些特征的物體才是生物。
三、觀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生物中考考前復習教案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通過觀察一些生物與非生物,會比較它們的區別。
2. 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發散思維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難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草原的美麗景色,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師生一起欣賞圖片中碧藍的天空、流動的白云、遍地開放的鮮花、綠草如茵的草原、悠閑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別致的氈房。
教師提出問題:圖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學生觀察后,小組內交流展示觀察的結果,最后達成共識:花草、樹、牛羊是生物,白云、氈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課題。
二、推進新課
板書課題: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學習目標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認識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對不同的生物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那么在觀察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嘗試進行歸納和總結。
學生閱讀后,歸納、總結,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展示,最后達成共識:
1、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
2、科學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
3、如果進行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
4、 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在觀察的基礎上,還需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熱烈的討論能讓你迸發思想的火花。
學習目標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體展示圖片:
(在尼日爾南部城鎮馬拉迪的一個治療性給食中心,一位母親背著她那因為營養不良而極度瘦弱的孩子。)
問:這2張圖片說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取什么?
答:說明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講: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動物通過捕獲草食動物獲取食物,草食動物通過取食植物獲得食物,民以食為天,人要每天從食物中獲取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一旦食物匱乏,就可能出現圖片中的狀況??傊?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多媒體出展示圖片:
(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是什么動物?生活在哪里?你們看到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它為什么要浮出水面呼氣?
(留足時間讓學生討論、交流)
講:生活中的人每時每刻也都要進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進行呼吸
多媒體出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該圖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師提示:注意季節氣候、身體狀態)
講:人在運動過程中會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為在運動中人體內產生了比平時更多的廢物,這些廢物要及時排出體外,排泄的途徑除了排汗外,還可以通過排尿和呼氣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蟲的刺激作出什么反應?
(花瓣收攏起來了)
我們把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叫應激性。
4、應激性
問:同學們還能舉出哪些實例說明生物具有應激性?
(獅子發現獵物后迅速追擊;兔子發現天上的老鷹后向坡上猛竄;向日葵的花盤會隨著太陽轉動;含羞草的葉片受到觸動時會自然下垂;一滴糖水會招來許多螞蟻;我們吃飯時,會分泌許多唾液……)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上面圖片,討論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講:一粒種子可以萌發生長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長成一棵大樹;一頭小象可以長成一頭大象……這些都是生長。當生物體長到一定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種多樣,如蜻蜓點水等。
啟發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動物、植物、細菌怎樣繁殖?
學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雞、鴨可以產卵之外,貓、狗可以產仔。
——有的植物用種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莖繁殖,還有用葉繁殖的。
——還有用細胞繁殖的。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兩種: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進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進行無性生殖。
補充說明細菌可以進行_生殖,酵母菌進行出芽生殖等。
講: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還能舉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嗎?
(讓學生積極思考,并大膽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身邊的生物現象,歸納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問:蚯蚓只能生活在陰暗、潮濕、疏松、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鉆來鉆去,會使土壤變得怎樣?這說明了什么?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環境中,生物都能適應環境并影響環境。
問: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你會發現,孩子一般和他們的長輩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著明顯的差異,這說明了什么?
答:這說明了生物具有遺傳和變異。
問:生物都能生長、繁殖,具有應激性,這些生理活動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結構基礎,生物有沒有共同的結構基礎呢?
答:雖然各種生物形形色色,但它們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除病毒外)。
三、鞏固練習
師:我們留意了這么多生命現象,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練習一下。
多媒體展示圖片: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中的蘑菇、枯葉、鐘乳石、機器狗,指出哪些屬于生物?并說出理由。
學生討論后回答:蘑菇屬于生物,枯葉、鐘乳石和機器狗不具有生長、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動,屬于非生物。
課后小結
學完這節課后,同學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體都是生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都要進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動:需要呼吸,需要營養,需要排泄廢物,能夠生長繁殖,具有應激性,可以適應環境,還可以影響環境……
今天我們接觸到這么多的生命,觀察它們的生命現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嗎?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留給學生課后去思考)
板書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2、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體內會不斷產生多種廢物,并且能夠將廢物排出體外。
4、生物能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夠對來自環境的各種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生物能夠由小長大。當生物長到一定大小的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