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級教案 > 生物教案 >

生物中考考試復習教案

時間: 沐欽 生物教案

生物中考考試復習教案都有哪些?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單位和結構單位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每個基因可以包含數百個脫氧核苷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生物中考考試復習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物中考考試復習教案

生物中考考試復習教案篇1

第一章認識生物

第一節生物的特征

一、教學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觀察。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體的基本特征,樂于觀察身邊的各種生物,從而在觀察的過程中理解實事求是的科學意義。

6.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的分析

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有兩點:(1)區別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節教材內容的教學,不是從現代生物學發展水平的角度介紹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讓學生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學中不能直接講述,而是通過觀察、討論等活動,由學生自主獲得關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識,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學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標。

3.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4.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準備:

①制作的多媒體課件;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的建議

本節課的導入可這樣設計:可讓學生觀察有山、水、蟲、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畫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這一問題,可與學生一起對照教科書上的描述,進行比較歸納。但是,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在與學生討論時,應讓學生多舉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補充,如生物對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應,動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

本節教學,以觀察討論為主,輔以閱讀、講授等法。

2.設計思路

首先讓學生回憶在小學自然課里已學過的一些關于生物的知識,舉例說明什么是生物,區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關于生物的特征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材中的10幅插圖,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觀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滲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小學的自然課里已經學過一些關于生物的知識,你能說出一些生物嗎?(要求:每位同學說出一種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復)從而導入新課。

生物中考考試復習教案篇2

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了解校園或周邊的主要生物的分布特點,知道生物對環境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并能影響環境。

2.能力方面

初步學會調查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過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校園、熱愛周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初步學會調查的基本方法,了解校園或周邊的主要生物是本章的重點。

組織好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調查活動是本章的難點。

教學手段:PPT文件、調查范例等。

課時安排:1

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過程的設計思路:

(1)從周邊或校園的生物引入調查;

(2)舉例說明調查的基本方法;

(3)分組,教師指導制定調查計劃;

(4)實施計劃,教師組織指導;

(5)匯報、總結、交流、評議。

2.教學過程

(l)聯系實際,引入課題。

本章的教學課題可以從周邊和校園的生物引入。在此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共鳴:①你知道我們北京市的市樹和市花嗎?②我們的校園中有多少種生物?這些生物開花結果嗎?它們的花期是幾月?

(2)關于調查的基本方法和意義:

①利用錄像或投影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科學家進行科學調查的資料,利用投影向學生演示調查活動的范例,從而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調查,調查的目的、方法和步驟。

②講解學生記錄的方法,強調在活動的過程中如實做好記錄的重要性。

如向學生講清在調查前要制定好調查記錄表,隨時記錄下觀察的內容。如生物的種類、數量、生活環境、用途等。在活動中要盡量多地收集所需要的數據和資料,以便調查結束后對調查結果進行準確的分析并把調查內容撰寫成調查報告。

③向學生強調調查的意義,切忌將調查作為游玩。

教育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把活動作為對自己的挑戰去發揮自己潛能的機會,從而發揮自己的主動精神。

(3)分組,制定調查計劃,為實踐活動打下基礎。

①建議將班內同學按自愿結合的方式分成若干小組(5~6人一組)。由組長專門負責,制定調查計劃。

②可以到學校附近的公園、小花園、生活小區或街道等地去調查。也可以在校園內進行調查。選擇一條動、植物種類多且有不同生活環境的路線。

③調查的內容力求多樣化。

班內的不同小組可以調查不同的內容,各有側重點。如可以調查園藝花卉生物、蔬菜糧食作物,也可以調在城市的行道樹種類等。

(4)實施計劃。在課余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

①認識調查地段的生物的種類、數量、生活環境、用途等。

②確定的調查路線邊走邊觀察并及時記錄下來:身邊有哪些生物?它們生活在什么環境中?與生物生活在一起的有哪些動物?樹上有鳥巢嗎?有病蟲害嗎?花叢中有蜜蜂、蝴蝶飛舞嗎?

要注意觀察生物的分層現象,不僅觀察高大的喬木、灌木,還要注意觀察草本生物和藤本生物。不僅觀察高大的生物類群,還要觀察一些微小的生物類群,如陰濕樹干上的菌類、生活在水中的藻類等。

③教育學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愛護公共場所的花草樹木,不要任意攀折花木,尤其要愛護身邊的珍稀生物。

④調查限定在幾天之內完成。如對生物特別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設立小專題,作進一步的調查。

(5)分析調查結果,撰寫調查報告。把調查記錄歸納管理,通過查閱資料、訪問等形式對調查的內容進一步的充實和完善。

(6)總結、交流、匯報。調查結束后可以與本班的板報小組合作,布置展覽,將各小組的調查報告、收集來的圖片資料等篩選展出,作班內交流。

生物中考考試復習教案篇3

知識目標:1、描述人體的免疫功能;2、舉例說出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的區別;3、說明計劃免疫的意義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的能力;2、得高資料分析及數據處理能力。

情感目標:養成關注健康、珍愛生命、關心他人的情感。

重點:1、描述人體的免疫功能;2、說明計劃免疫的意義。

難點:舉例說出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的區別 教學準備 教材分析:充分利用皮膚、黏膜等相關知識,分別說明三條防線的構成、作用、配以形象化插圖,讓學生理解相關概念。教學時應從感性知識入手,根據認知規律組織數學。

1、 學生準備預防接種卡

教師準備相關圖片、動畫及視頻資料 板書設計 第三節免疫

一、人體的免疫功能

1、三道防線

2、特異性/非特異性免疫

二、計劃免疫 教學后記 1、對三道防線應做具體細致的介紹,多舉事例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2、時間關系,練習做的不夠多,應當注意。 南京市玄武區中小學教師備課活頁編號

教學過程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問:1、我們的身邊充滿了病原體,為何我們仍能健康的生活?

2、 疫苗是什么?為什么接種疫苗可以預防傳染病?

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節《免疫》

通過學習,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

什么叫免疫?資料分析

三道免疫防線述:一起來看一段資料(璉球菌)

資料1:

問:為什么涂在清潔皮膚上的細菌會很快死亡?說明皮膚有什么樣的功能?回答

問:皮膚所起的保護作用僅僅體現在殺滅病菌上嗎?

(阻擋病原體入侵)

述:除了皮膚可直接與外界環境相接觸外,人體還有許多腔道(鼻腔、口腔、尿道等)與外界相通。

問:這些腔道經常能接觸到環境中的病原體,它們有相應的保護人體健康的機制嗎?回答

(腔道內表面黏膜--分泌殺菌物質,呼吸道表面汗_-阻擋病原體)

述:皮膚、黏膜以及呼吸道黏膜上的汗毛等,構成了人體的第一道免疫防線

資料2:或者人體免疫力下降(流感病毒經呼吸道侵入人體)

問:如果皮膚不慎被劃傷,病菌侵入了人體,人體又該做出什么樣的防范措施呢?思考

唾液中溶菌酶--殺菌(小狗舔傷口)

吞噬細胞--吞噬病原體

述:溶菌酶等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構成了人體的第二道防線。

思考:1、皮膚受傷為何會紅腫?2、傷口紅腫為何會自然痊愈了?回答

非特異性免疫問:以上這兩道免疫防線是生來就有的,還是后在形成的?答:生來就有

問:這兩道防線是針對某種特定的病原體嗎?答:不是

述:那么這兩道防線應當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因此稱為非特異性免疫。

資料3

特異性免疫述:水痘流行時,已經提前接種過水痘疫苗的人安然無恙,而沒有接種過的往往患病。

問:為何接種過疫苗的人能抵抗病毒?(體內產生了抗體)回答

述:這里出現了一個新名詞--抗體,什么叫抗體呢?閱讀課本

(抗體由淋巴細胞產生,淋巴cell是主要的免疫cell,免疫cell由免疫器官產生,免疫器官包括脾、扁桃體、淋巴結等)

述:提到抗體我們又可以想到另一個相關的詞--抗原

問:什么叫抗原呢?(抗原,抗體示意圖)

述:由此可見,當侵入人體的病原體數量多、毒性強,前兩道防線都抵御不了時,人體學有這第三道防線--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

述:這樣一種免疫方式和前兩種方式不同,這種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只對某一種特定病原體/異物起作用,稱為特異性免疫。

小結:免疫:非特異性免疫(概念,兩道防線)和特異性免疫(概念,第三道防線)

問:為什么接種疫菌可以預防傳染病?思考交流

計劃免疫述:正是由于疫苗有如此作用,所以我們應當有計劃地進行疫苗接種,這就是計劃免疫。

(北京市兒童免疫程序表)

述:從這張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兒童從出生起,就要有計劃地注射一些疫苗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問:我國衛生部規定,一歲以內的兒童要接種哪些疫苗?(P80)回答

述:我國將每個的4月25日定為"全田兒童預防接種日"

拓展1、免疫的功能2、練習完成練習

生物中考考試復習教案篇4

第二節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1、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說明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運用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探究動物行為的原因

二、教學重點

掌握動物的幾種行為類型的特點以及各科種行為對動物的生存和種族繁衍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設計探究螞蟻覓食行為的方案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5-2-2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一、動物的行為有:取食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

二、先天性行為的概念

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如鳥育雛、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鵝會把鵝卵石當作企鵝蛋來孵化等。

三、學習行為

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的區別

類別

先天性行為

學習行為

形成

生來就有的

不是生來就有的,在成長過程中形成

獲得途徑

由遺傳物質控制

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

適應性

造就相對穩定的環境

適應復雜的環境

進化趨勢

無脊椎動物主要的持為方式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在它們的全部行為活動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課本例子

母袋鼠與幼袋鼠、小鳥喂魚、菜青蟲的取食行為

蚯蚓走迷宮的實驗、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釣取白蟻、黑猩猩摘取香蕉、動物的繞道取食行為

六、作業

1、動物具有“學習能力”,有利于( )

A、找到食物 B、逃避敵害 C、找到配偶 D、適應復雜的生活環境

2、下列各項中,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

A、馬戲團的獅子表演節目 B、老鼠打洞 C、小狗作算術 D、蚯蚓走迷宮

3、下列屬于學習行為的是( )

A、野鴨的遷徙 B、蜘蛛結網 C、蜜蜂采蜜 D、山雀偷喝牛奶

七、教學反思

生物中考考試復習教案篇5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分析

1.教學內容

處于生活狀態下的細胞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時刻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并利用這些物質和能量維持自身的各項生命活動,進行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細胞內部的物質轉換和能量轉換都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導學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質,理解酶在代謝中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學生已具備做科學的能力,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科學地思考,積極動手實驗,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節課初步引入對照實驗和控制變量。

2.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通過初三、高一階段化學的學習,對于純化學反應已熟悉,但是對于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及生物催化劑──酶的認識有限。工業制氨的化學反應是在高溫高壓催化劑下進行的,細胞內部卻是常溫常壓溫和狀態,而細胞代謝包括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進行應該有生物催化劑──酶的參與,才能使高效有序的進行,因此引入對酶相關知識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探討活細胞內酶的本質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2.能力目標

①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②在問題探討,有關實驗設計,資料分析等問題討論中,培養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查閱資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回顧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歷史,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②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質疑,創新,和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與態度。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 教學方法:實驗法、小組討論法、鼓勵評價法、比較說明法、卡通圖片法,

2.教學手段:借助多媒體、設計實驗表格

四、教學流程

五、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精心設問,步步深入(5分鐘)

[新課導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餓了。為什么肚子會餓呢?食物是怎樣被消化的呢?

[問題探討]圖示1783年,斯帕蘭扎尼“鷹與籠子”的實驗,探討相關問題及實驗的巧妙之處。

[對比說明]工業制氨的條件是什么?

細胞內是否具備這些條件?但是細胞內的化學反應依然高效有序的進行,原因何在?

[提出課題]酶的作用和本質

激發學生興趣,讓大腦快速進入思考狀態。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鳥類的胃不僅有物理性消化,還有化學性消化。

回答:

高溫、高壓、催化劑

推測:

細胞內有生物催化劑。

為引入新課作鋪墊。

此實驗是開創了酶研究先河。其問題的提出,實驗方案,實驗設想,結論與推論等過程及創新思維的意識對學生有學習與借鑒的意義。

[新課]探究研討,引議釋疑(30分鐘)

一、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20分鐘)

引導思考,設計實驗,驗證酶的高效性

[實驗原理及材料]我們知道過氧化氫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含有過氧化氫酶。如果給你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過氧化氫溶液、氯化鐵溶液,以及必需的實驗用具,你能否設計實驗?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對誰而言?

[提示2]反應物怎么選擇呢?

[提示3] 因變量是什么?

[提示4] 觀察那些現象可以得出結論?

[提示5]實驗預期和結果討論。

提問:為什么酶具有高效性?

[此實驗為特別補充內容]

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過渡]細胞代謝包括很多化學反應,不僅反應速度快,而且有條不紊地進行,這說明酶作為催化劑,不僅具有高效性,還具有專一性。

提示:怎樣理解專一性?

我們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制劑,如果給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漿、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請根椐需要選擇合適的試劑和的實驗用具,能否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小結]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學生實驗一]

[小組討論]

設計實驗方案

設計表格記錄實驗現象及結果

回答:無機催化劑

思考:是讓無機催化劑和酶各自催化一種呢?還是催化同一種物質呢?

回答:過氧化氫分解速度

回答:

氣泡的多少及產生速度

點燃的衛生香復燃情況

結果: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鐵的催化效率高,說明酶具有高效性。

回答:降低了活化能。

參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圖,結合文字敘述,形象描述。

[學生實驗二]

[小組討論]:應該體現在酶只能催化某種特定的反應,而對其它反應沒有催化作用。

[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選取何種酶?選取何反應物?如何設計對照?如何鑒定結果?預測結果?

理解關于變量、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對照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感性認識過氧化氫酶的高效性。

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將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

[實驗一]是用兩種不同的催化劑來催化同一種物質[實驗二]是用同一種酶來催化兩種不同的物質,讓學生了解設計實驗的思路是怎樣的?怎樣選材?怎樣設計對照?從而加強實驗技能的訓練。

教師特意設置二個小陷阱,①是讓學生自行選取擇蛋白質的鑒定試劑,鞏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豐富,根據實驗需要,懂得取舍,不可貪多。

二、酶的本質(10分鐘)

1.從人物的角度來看

2.從研究結果的角度來看

從觀察到到問題,從問題到猜測,從猜測到實驗,從不完善到完善,這是做科學的必然步驟,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

[補充]

(1)如四膜蟲的rrna前體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發現具催化活性的dna的報道。

3.引導與激勵

結合酶本質的探索歷程及薩姆特歷時9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過程,談談馬克思的話的理解。

[小結]酶的本質

[資料閱讀,探索酶的本質]

完成課本82頁基礎題一,體會幾位科學家的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

分析每位科學家的科學結論中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

[小組討論發言]

在酶的發現歷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學性消化 →從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脲酶結晶的提取→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質→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進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組感言]

科學無坦途。

科學的苦與甜。

[小組總結]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培養學生繼承、創新、實事求是和大膽實踐等科學精神和態度。

引導學生從兩種不同角度分析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提高學生分析與推理能力的過程。

激勵性評價:科學知識都不是一承不變的,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無止境。你也可以未來科學一顆閃亮的星星。

促進學生積極改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課后進一步探究] (5分鐘)

請根據下列材料設計一個證明酶是蛋白質的實驗:

實驗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雞蛋、水、唾液、小燒杯、玻璃棒、試管滴管、鑷子、脫脂棉。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實驗結論:

理解酶的本質

訓練實驗思維。

五、教學小結

細胞作為開放性的生命系統,不斷地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對于細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種生理作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有關酶的本質的探索也處于不斷不斷完善中。近年來,酶工程的發展為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的活力,而這點點滴滴的進步既歸功于大膽的猜想,又歸功于科學而巧妙的實驗設計,因此,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后通過推理和實驗去解決問題,那么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無形中發現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實驗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學之星就是你。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按照課標要求,倡導探究性教學,以小組互助的方式組織教學,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構建過程。本節課不僅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實驗,而且善于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更加靈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一正一反,相互輝映,使學生充分體會什么是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以及什么是對照實驗,有利于引導學生學會確認和控制變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本節課大量采用鼓勵性評價機制,發揮學生潛能,注意培養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創新,大膽猜想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價值觀。不足之處是:時間較緊,使得一部分實驗留待課后操作。

生物中考考試復習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根據有關示意圖準確描述花粉粒萌發和受精過程,說明在果實和種子形成過程中子房各部分結構發育的結果;

2、通過分析植物體的結構,以及維管束在各器官里的分布,使學生了解植物體在結構上的整體性。通過分析植物體內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使學生從功能上了解植物體是一個整體。

能力目標

1、結合花粉粒萌發和受精,以及果實和種子形成等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受精和雙受精過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使學生繼續樹立事物是發展變化的觀點。

情感目標

1、通過對果實與種子形成的過程的學習,進一步認同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結合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的貢獻,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3、通過學習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基礎知識,樹立整體性的辯證觀點;通過了解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樹立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雙受精的概念和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雙受精”是果實和種子形成的前提。只有徹底弄清楚“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才能更好地理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不論是雙受精過程,還是子房發育的過程,都是動態的、變化的,而且內容又都較為抽象,學生不能觀察到。學生接受起來確有難度,教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要盡量配合一些教具(如:投影片、動畫片,或自制移動教具、自畫板書等)輔助講解,使學生把這部分知識理解透徹。

2、學生對“受精”“極核”“胚囊”“胚孔”等這些名詞很陌生,要馬上記住,而且還要知道它們的發育變化情況,對初一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要注意反復鞏固才能達到掌握的要求。

3、通過前面七章的教學,學生已經學習了植物六種器官的基礎知識,但是,這六種器官之間有什么內在的聯系?它們是如何組成一個植物整體的?這就是本節中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章教材從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面分析和歸納出植物體是一個整體。以細胞、組織、器官和植物體為線索,用胞間連絲和維管束來說明植物體結構上的整體性;以植物體六種器官的主要生理功能的聯系,以及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互依存關系來說明植物體功能上的整體性。

教法建議

花粉粒萌發和雙受精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且內容抽象,不能直接進行觀察,因此,教學時應盡量選用有關活動模型或現代教學手段。花粉發育的標志是伸出花粉管和產生精子,其發育結果是花粉管將精子送入胚囊。受精過程是細胞融合,

在講述果實的形成時,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可以展示給學生幼小的頂花帶刺的黃瓜,從而形象地說明子房在受精之后繼續發育,最終成為果實。這里要說明的是,黃瓜的果實屬于瓠果,它不是單純由子房發育而成的,而是由子房與花托共同發育而成的。

在講述種子形成的時候,應該注意呼應前面講過的關于種子結構的知識,前面曾經講過的種皮、胚、胚乳都要在這節課里找到來源。到這里為止,關于綠色開花植物由種子萌發到種子形成這一整個生活周期的知識就完備了,植物體各個器官的來源也就都交代清楚了。

在了解了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后,可讓學生嘗試用連接線將子房與果實、胚珠與種子的結構聯系表示出來。然后,通過思考和討論胚珠與種子的數量關系,回答出果實里種子有多有少的原因。

關于植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知識,可以參照課本中的圖,繪制一張幻燈片,將根尖、葉片、木本莖的結構圖分別繪在圖中根尖、葉片和莖的附近。利用幻燈片進行講解,使學生認清植物體中的各個器官確實是由維管束聯系到一起的(根尖中開始出現導管,尚未形成維管束,成熟區以上的部分才逐漸出現維管束,這一點應該向學生講清楚)。通過復習維管束的運輸功能,還能夠把植物體各個器官的生理功能聯系起來。

有關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相互關系及其在實踐上的意義,最好結合學生熟悉的生產或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討論或講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雙受精的概念及過程;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難點:雙受精的過程;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手段:以學生觀察為主,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

設計思想: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

復習提問:1、什么是傳粉?

2、傳粉的方式有幾種?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不論是什么樣的傳粉方式,最終是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傳粉完成后,花粉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二、講授新課:

(一)受精的過程:

出示多媒體動畫或活動投影(示雙受精過程)

邊講解,邊指導學生觀察。

1、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受柱頭上粘液的刺激而萌發;

2、萌發出的花粉管不斷伸長,把花粉中的兩個精子沿著花柱,通過珠孔送到胚囊中;

3、進入胚囊中的花粉管頂端破裂,兩個精子移動出來:一個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融合,形成受精極核。

(二)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出示多媒體動畫或活動投影(示雙受精后花各部分的變化)

指導學生觀察,講解:完成雙受精后,花的其他結構逐漸萎蔫,只剩下雌蕊的子房。由子房發育成了果實。

提問:1、子房的結構是怎樣的?

2、種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組織學生回答、總結種子的結構。

播放錄像:介紹果實的結構。

提問:請對比子房的結構和果實的結構,二者之間有哪些相似之處?請推測果實的各部分結構是由子房的哪些結構發育來的?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

講解:

三、反饋、鞏固:

請舉些日常食用的農產品的例子,回答食用的部分,是植物體的哪個部分?

組織學生回答,并糾正其中的錯誤。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一、受精的過程:

雙受精:精子+卵細胞形成受精卵

精子+極核形成受精極核

雙受精是綠色開花植物所特有的。

二、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探究活動

果實的發育

1、選擇不同成熟程度的幾朵花,從正在含苞待放的花蕾到花瓣已經凋謝的花朵,分別切開每一個子房并注意觀察子房發育過程中生長變化的情況。為獲得好的觀察效果,最好采用玫瑰花、蘋果花或番茄花。

2、觀察新摘下來的一些豌豆、蠶豆或其他豆科植物的豆莢,并挑出不十分飽滿的豆莢。然后,打開這些豆莢并與飽滿豆莢進行比較。發育不完全的種子,是未被花粉受精的胚珠。

生物中考考試復習教案篇7

1.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結構”一節是新課標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第3章第2節的內容,由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及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三部分內容構成。其中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是dna結構、dna復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質合成過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則。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是學生學習和理解遺傳學的基礎知識;dna獨特的雙螺旋結構保證了dna具有多樣性、特異性、穩定性的特征,它是學生理解生物的多樣性、特異性、物種穩定性本質的物質基礎。

本節內容在結構體系上體現了人們對科學理論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極好素材。在教學中,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課堂教學,妙用科學史實例,把知識的傳授過程優化成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概述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2)能力目標:制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歷程,感悟科學研究中蘊含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態度。

3. 教學重點

(1)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2)制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4. 教學難點

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5. 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美國教育學家克萊恩曾經說過:“的學習方法是先做后辨認,或是一邊做一邊辨認。”本節內容以dna模型為依托,讓學生在分析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動手構建物理模型,最后通過小組間的交流、比較和歸納,水到渠成得出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同時體會科學發展史中蘊含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達到在探究活動中獲得知識的教學目標。

6. 教學過程

6.1案例引趣,導入新課

案例介紹:為迎接世界華人生物科學家大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準備在新落成的辦公樓大廳內建造3座雕塑,其中為了紀念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北京大學向世紀盛典公司定作了一座名為“旋律”的不銹鋼雕塑,雕塑以雙螺旋結構為構思藍本,整體鍍鈦,價格6萬元。合同簽訂后,世紀盛典公司如期完工,北大也按照合同約定支付了款項。但是,雕塑參展將近一個月后,一位北大教授發現雙螺旋雕塑的螺旋方向反了,呈順時針方向螺旋上升,與50年前發現的逆時針旋轉結構不符,雖然上世紀70年代也發現了左旋順時針方向的雙螺旋結構,但是這次華人生物科學家大會的主題之一就是為了紀念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左旋方向的雙螺旋結構雕塑不能被北大校方認可。考慮到科學家大會即將召開,世紀盛典公司隨后又按照更改后的圖紙為北大重新制作了雕塑。世紀盛典公司向北大提出給付第二次制作雕塑的成本費用4.8萬元的要求,但北大拒絕了這項要求。世紀盛典公司遂將北京大學起訴到法院。

教師提問:案件發生的原因是什么?借此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dna的結構是怎樣的,有什么特點?

6.2 資料分析,模型構建

教師設問質疑:“科學家是如何揭示dna分子結構的?”

指導學生閱讀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過程,認真思考以下問題后小組交流討論:

(1)沃森和克里克開始研究dna結構時,科學界對dna已有的認識是什么?

(dna分子是以4種脫氧核苷酸為基本單位連接而成的長鏈,呈螺旋結構。)

(2)沃森、克里克在前人已有的認識上,采用什么方法研究dna結構?(模型建構。)

(3)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分別提出了怎樣的模型?

(a、螺旋結構(三螺旋、雙螺旋):堿基位于外部;b、雙螺旋結構:磷酸-脫氧核糖位于外部,堿基位于內部,相同堿基配對;c、雙螺旋結構:磷酸-脫氧核糖(骨架)位于外部,堿基a-t,g-c配對,位于內部。)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資料信息利用模型盒嘗試構建dna結構模型

(1)組裝一個脫氧核苷酸模型:(注意三種物質的連接位置)

(2)組裝脫氧核苷酸長鏈:

(學生閱讀資料:磷酸-脫氧核糖骨架排列在外側,推測脫氧核苷酸之間通過磷酸-脫氧核糖相互連接)

(3)構建脫氧核苷酸雙鏈

學生根據自己對dna結構的已有認識,可能有同學構建如下雙鏈模型:

教師提示學生進行自檢、組內和組間互評,發現問題:磷酸-脫氧核糖骨架應排列在外側,而堿基位于雙鏈內部。并由學生提出解決方案:一條脫氧核苷酸鏈不動,互補鏈旋轉180度。改進后的模型如下:

學生觀察新模型后,提出作為遺傳物質的dna分子必須具有穩定性,而該模型不能保證dna結構的穩定性,提出修改方案: a-t堿基對與g-c堿基對具有相同的形狀和直徑,讓讓a與t配對,g與c配對,組成的dna分子才具有穩定的直徑。再次改進模型如下:

(4)學生構建dna的立體結構:雙螺旋結構模型。

6.3 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學生對制作的模型進行自評、組內和組間評價后,觀察不同dna 雙螺旋模型的共同點,總結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

(1)兩條鏈反向平行盤旋成雙螺旋結構;

(2)外側為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構成基本骨架;

(3)內側為氫鍵連接形成的堿基對,以堿基互補配對原則配對。

6.4 dna分子結構具有特異性和多樣性

通過對比各小組制作的dna模型,發現不同dna 分子的結構并不盡相同,差異表現在dna雙鏈堿基對的排列順序不同,堿基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dna分子的多樣性,而特定的堿基排列順序構成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是生物體多樣性和特異性的物質基礎。

6.5 dna分子雙螺旋結構中四種堿基的數量關系

記錄本小組制作的dna模型中四種堿基的數量,并將幾個小組的結果進行合并,統計、歸納雙鏈dna分子中四種堿基數量的比例關系。

6.6 情感教育提升

在資料分析、模型制作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與同時代的科學家相比,沃森和克里克最終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經驗;善于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研究小組成員在知識背景上互補;對所從事的研究有興趣和激情等。)

6.7 課后延伸

鼓勵學生在課后總結在制作和運用dna分子模型的過程中的經驗得失,尋找更好的材料用具和方法,設計制作更科學、更美觀、使用更方便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教學反思

在人教版教材中本節內容的編排順序是:首先以資料形式介紹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過程,之后總結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最后制作模型以加深對dna 分子結構特點的認識和理解。在實踐過程中,筆者開始按照教材順序組織教學,卻發現通過閱讀資料,學生對dna結構的構建過程和dna分子結構的特點有了一定了解,但對于細節知識的認識不夠深刻,例如,dna的兩條鏈為什么“反向平行”?“構成基本骨架的磷酸和脫氧核糖為何交替連接”?“堿基互補配對時為什么必須a-t,g-c配對”?另外,學生對于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態度也不能感同身受、有感而發地領悟,僅僅停留在幾句寬泛的贊譽、空而不實的學習口號中。新課標理念認為:“高中生物學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生物學科學素養”。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目標,筆者通過查閱資料、與同行切磋等,對本節內容的教學設計做了一些更改,具體如下:

教學過程:開始以發生在身邊的案例引入,打破神秘,拉近抽象的dna與學生的距離。課堂上以學生親自動手體驗模型建構的科學研究方法,動手操作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生物學素養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教學以“基本單位—單鏈—平面雙鏈—立體空間結構”逐步深入。模型在本節課中不但是教具,也是提供學生分析和思考的素材。以dna模型為依托,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知識間以問題串銜接,環環相扣,學生能跟隨教師的思路,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在課堂中既動手又動腦,全方位調動感觀,使抽象知識形象化,提高課堂知識理解效率。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捕捉細節,如學生拼接時(碳)原子的位置接錯、違反空間學現象等,現場發現、現場展示、共同討論、及時糾正。在討論中擦出火花,在理論和實踐的思維碰撞中獲得知識,得到結論。

互動的教學模式比較生動形象,學生也很感興趣,但要注意:課堂調控引導能力對教師是一大考驗。課堂最后對學生知識的梳理和課后知識鞏固是相當重要的,否則很容易造成課堂氣氛雖活躍,但課后知識沒掌握牢固的情況。

352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壁创新仪器公司-全自动量热仪,定硫仪,煤炭测硫仪,灰熔点测定仪,快速自动测氢仪,工业分析仪,煤质化验仪器 | 直流电能表-充电桩电能表-导轨式电能表-智能电能表-浙江科为电气有限公司 | 湖南自考_湖南自学考试网| HV全空气系统_杭州暖通公司—杭州斯培尔冷暖设备有限公司 | 淘气堡_室内儿童乐园_户外无动力儿童游乐设备-高乐迪(北京) | POS机办理_个人pos机免费领取-银联pos机申请首页 | 火锅底料批发-串串香技术培训[川禾川调官网] | 工业废水处理|污水处理厂|废水治理设备工程技术公司-苏州瑞美迪 今日娱乐圈——影视剧集_八卦娱乐_明星八卦_最新娱乐八卦新闻 | 聚合氯化铝价格_聚合氯化铝厂家_pac絮凝剂-唐达净水官网 | 水平垂直燃烧试验仪-灼热丝试验仪-漏电起痕试验仪-针焰试验仪-塑料材料燃烧检测设备-IP防水试验机 | 深圳市超时尚职业培训学校,培训:月嫂,育婴,养老,家政;化妆,美容,美发,美甲. | 锂电混合机-新能源混合机-正极材料混料机-高镍,三元材料混料机-负极,包覆混合机-贝尔专业混合混料搅拌机械系统设备厂家 | 黄石妇科医院_黄石东方女子医院_黄石东方妇产医院怎么样 | 氧氮氢联合测定仪-联测仪-氧氮氢元素分析仪-江苏品彦光电 | 河南卓美创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卓美防雷公司-防雷接地-防雷工程-重庆避雷针-避雷器-防雷检测-避雷带-避雷针-避雷塔、机房防雷、古建筑防雷等-山西防雷公司 | 北京企业宣传片拍摄_公司宣传片制作-广告短视频制作_北京宣传片拍摄公司 | 上海橡胶接头_弹簧减震器_金属软接头厂家-上海淞江集团 | 一路商机网-品牌招商加盟优选平台-加盟店排行榜平台 | 层流手术室净化装修-检验科ICU改造施工-华锐净化工程-特殊科室建设厂家 | 上海洗地机-洗地机厂家-全自动洗地机-手推式洗地机-上海滢皓洗地机 | 济南品牌包装设计公司_济南VI标志设计公司_山东锐尚文化传播 | 聚合氯化铝-碱式氯化铝-聚合硫酸铁-聚氯化铝铁生产厂家多少钱一吨-聚丙烯酰胺价格_河南浩博净水材料有限公司 | 帽子厂家_帽子工厂_帽子定做_义乌帽厂_帽厂_制帽厂_帽子厂_浙江高普制帽厂 | 工业雾炮机_超细雾炮_远程抑尘射雾器-世纪润德环保设备 | 西装定制/做厂家/公司_西装订做/制价格/费用-北京圣达信西装 | 智慧食堂_食堂管理系统_食堂订餐_食堂消费系统—客易捷 | 挨踢网-大家的导航!| 分轨 | 上传文件,即刻分离人声和伴奏 | 环氧乙烷灭菌器_压力蒸汽灭菌器_低温等离子过氧化氢灭菌器 _低温蒸汽甲醛灭菌器_清洗工作站_医用干燥柜_灭菌耗材-环氧乙烷灭菌器_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_低温等离子灭菌设备_河南省三强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临时厕所租赁_玻璃钢厕所租赁_蹲式|坐式厕所出租-北京慧海通 | 复盛空压机配件-空气压缩机-复盛空压机(华北)总代理 | 山楂片_雪花_迷你山楂片_山楂条饼厂家-青州市丰源食品厂 | 单级/双级旋片式真空泵厂家,2xz旋片真空泵-浙江台州求精真空泵有限公司 | 南京租车,南京汽车租赁,南京包车,南京会议租车-南京七熹租车 | 水厂自动化-水厂控制系统-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闸门自动化控制-济南华通中控科技有限公司 | 氮化镓芯片-碳化硅二极管 - 华燊泰半导体| RFID电子标签厂家-上海尼太普电子有限公司 | EDLC超级法拉电容器_LIC锂离子超级电容_超级电容模组_软包单体电容电池_轴向薄膜电力电容器_深圳佳名兴电容有限公司_JMX专注中高端品牌电容生产厂家 | 两头忙,井下装载机,伸缩臂装载机,30装载机/铲车,50装载机/铲车厂家_价格-莱州巨浪机械有限公司 | 广州展览制作|展台制作工厂|展览设计制作|展览展示制作|搭建制作公司 | 宜兴市恺瑞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