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中考基礎知識教案
語文中考基礎知識教案如何寫?教案,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估計學生在學習中可能提出的問題,確定重點、難點、疑點、重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語文中考基礎知識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中考基礎知識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積累語句,整體感知,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2、揣摩體會,對比描寫,了解作用,學會恰當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
3、抓住關鍵,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的描寫,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語句賞析,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發表個人見解的習慣。
2、揣摩體會,對比描寫,了解作用,學會恰當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馬是人類忠誠而高貴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靈,法國博物學家布封的《馬》,用親切的感情、形象的語言、人格化的描寫,給這些“朋友”畫像,描繪了馬在兩種生存狀態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大聲朗讀這篇優美的散文化的科學小品,去了解、關注人類忠實而高貴的朋友,去感受被賦予了人性光彩的馬兒吧。
二、有情朗讀,整體感知:
1、有情朗讀:
①教室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
②全體學生有感情地大聲朗讀課文。
2、整體感知:
①你認為課文寫了哪兩種生存狀態下的馬?
(家馬、野馬或人工馴養的馬、天然的馬)
②你能用簡潔的一句話來概括這兩種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點嗎?
(家馬:“馴良”、野馬:“自由奔放”)
③作者對兩種馬各持什么態度?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哪些段落?
(作者同情家馬,欣賞野馬,這種態度集中表現在二、三自然段。)
三、合作探究,品讀賞析:
1、合作探究:
①被征服之后的馬具有怎樣的品格?
勇毅。無論是在疆場上,還是在平時的射獵、演武、賽跑時,它們都精神抖擻、慷慨以赴,與主人同生死、共榮辱。
馴良。它們不但屈從人類的操縱,還會迎合別人的心意。它們“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為人類做各種服務。自由豪邁的動物,成了低眉順目的工具。
(馬是人類的朋友,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人類對“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人類還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更悲慘的是,許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把馬變成了自己的玩物。)
②馬原本是什么樣的動物呢?
美質: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感覺自豪而不屑于受人照顧。在大自然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被賦予“強壯、輕捷和遒勁”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美德:天性絕不兇猛,熱愛和平;它們群居行動,團結和睦;相互間沒有“妒忌”,從不為己爭斗。
美貌:在所有的動物中,馬“身材高大又最勻稱、最優美”,有高貴姿態。
③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討論明確:首先,“教育”是擬人化用法,指人類對馬的馴養。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顧,被人喂養,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尋找食物;“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
(1)指馬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
(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
服從成為馬的天性。
這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④“給馬戴黃金鏈條”等是不是對馬的“侮辱”?
討論明確:是“侮辱”,因為這些做法使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淪為人類的奴隸和玩物,馬的特性喪失殆盡。精神的泯滅是最大的悲哀。
2、賞讀品味:
請同學用波浪線勾畫出文中最能說明兩種馬各自特點的詞句并加以賞讀品味,特別要體會作者對馬的人格化描寫的語句。
表現馴良的詞句:迎合別人、舍己從人、屈從,不拒絕任何使命,盡一切力量為人服務……
表現自由奔放的詞句:奔馳、騰躍、不受拘束、沒有節制,自由地游蕩、蹦跳……
(可從內容、語言、寫法等方面與同學一起分享你的賞讀感受。)
四、揣摩體會,對比描寫:
1、找出文中對比描寫的相關內容,并思考其作用。
(就全文來看,作者是將家馬與野馬作比,以家馬的馴良來襯托野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來看,是以其他動物來襯托馬的美貌。)
2、文章在寫馬的美貌時,與其他動物作了對比,你認為其他動物真的很丑嗎?說說你的看法。
(運用對比描寫,更能突出馬的美貌。但作者把馬與其他動物作比較時,態度是不很客觀的,因為動物的外形是它們在漫長進化過程中為適應環境自行演變的結果,無所謂優劣美丑。)
3、請用對比描寫的方法寫一段話,描繪自己喜歡的動物,并在班級交流。
五、體驗拓展,互動釋疑:
1、體驗拓展:
①你認為人工與天然究竟哪種更美?(可不局限于有關馬的探討。)
②在你看來,家馬的馴良是天性的嗎?請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你是如何看待“馴良”的。
③在你看來,我們該不該馴化動物呢?
④我們身邊出現的野生動物園,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野生”呢?
⑤假如你是一匹馬,你愿意做哪一種馬呢?你會怎樣想呢?
是的,如果在對生命形式選擇時,我竟不幸沒了做人的資格,那么我將懇求造物主賜我為一匹野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滿足,那么就讓我變成一匹野馬,在行動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曉聲《如果我為馬》中的片段)
(可各抒己見,可從不同的角度評說,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互動釋疑:在預習、美讀課文的過程中,你還有什么疑問?四人小組提問釋疑,全班交流解決。
六、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總結存儲:課文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文,也是一篇禮贊自由的優美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兩種馬的特質,而且,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的由衷贊美,對“被人養育”“經過訓練”“供人驅使”的被奴役之馬的深切同情。
2、拓展延伸:
①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段),并寫好自己的感受。
②課外閱讀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寫動物的文章并作讀書摘記。
③用對比描寫的方法,描述一個自己養過或見過的小動物,不少于300字。
語文中考基礎知識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品味作者平淡簡捷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學習通過幾個生活片斷表現人物的方法。
3、學習勞動人民的優良品質,并以平等和人道主義的精神關注他們的疾苦。
教學重點:
學習通過幾個生活片斷表現人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勞動人民的優良品質,以平等和人道主義的精神關注他們的疾苦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談話導入,話題:在生活中,你關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
生:明星、家人、自己。
師:明星是因為有著耀眼的光環我們關注他們;偉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們關注他們;因為血濃于水我們關注家人……而我們在生活中接觸得最多的卻是那些沒有親情關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們雖然沒有耀眼的光環,沒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卻有著金子般的心。
(意在營造親切平和的教學氣氛,發現生活中的問題。)
二、設問導讀。
(一)、畫說老王:
師:今天老師要給你們介紹一個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請看畫像。他叫老王,(板題)從畫像上看,你覺得這是 一個什么樣的人?有何依據?
生:從他滿臉的皺紋看,他是一個歷盡滄桑的 老人。
生:從他破舊的衣著看,他是一個貧窮的老人。
生:從他的表情看,他是一個善良的老 人。
……
(意在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對他人關注的習慣。)
(二)、問詢老王:
師:這樣一個老人就站在你的跟前,你關心他什么?把你的關切向他表達出來。
生:老王,你是做什么的?
老王,你生活得怎么樣?
老王,你為人怎樣?為什么作家會如此關注你?
……
(意在喚起學生對他人的關心和同情,為后面學生閱讀課文蓄勢,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讀書。)
(三)、走近老王:
1、師:老王是一個普通人,寫老王的作家 可不是一個普通人。簡介楊絳。楊絳——錢鐘書——《圍城》。
2、師:面對陌生的老王,你們有那么多的揣測,和那么多的關切,現在你們循著楊絳的筆墨,去走近老王,解開心中的謎團。
3、生:讀課文。
三、點撥導思
(一)、評說老王:
師:剛才看了老王,現在又讀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個老王?你對他的關切作者告訴你沒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用“老王是一個______的人,表現在_______。”的形式表達出來。
生:老王是一個社會地位卑微的人。表現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敗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一個善良老實的人。表現在送冰時,愿意給我們家帶送,車費減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價相等。
生:他有一顆金子般的心。表現在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
……
(意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完成對文章內容的個性化理解。)
(二)、品味老王:
師: 文章中最 能打動你的是哪個片斷?在 這個片斷中打動你的又是哪些細節?
生:最讓我感動的是:老王臨死還要送雞蛋香油還人情這一情節。
師:有此同感的同學請舉手。既然大家都認為這一段感動人,那么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一片斷。
1、精讀。
師: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默讀、小聲讀、放聲讀。可圈點,可旁批。
生:讀課文。
2、小組交流體會。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的獨到體會說出來,與大家分享。
生:我覺得,課文中說老王“鑲嵌”在 門框里,“鑲嵌”一詞用得好。寫出了老王消瘦與不靈活,
生:“他一手拿著布,一手攥著錢”中“攥 ”字也用得好。寫出了老王拿錢時激動的心情。
……
②教師相機引導:
課文中老王的話 語不多,卻十分有表現力。你能就這些只言片語推測一下老王當時的心理和表情嗎?
老五勸說“我”收下香油和雞蛋的情節作者沒有描述,請你設想一下,老王當時是怎么說服“我”收下的?
(意在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創新能力。)
3、質疑,合作探究。
師:就這一情節,你有沒有疑問?提出來請大家幫你。
生:文章中,當“我”要給老王錢,他不要,可后來還是收了錢。為什么?
“我”拿錢給老王是為了幫助他,而作者為什么說“我卻拿錢侮辱他”?
(以生――生、生――師合作的形式相 互質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分角色朗讀。
教學(后記)后思:
語文中考基礎知識教案(精選篇3)
一、教學目標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注重質疑問難與互相切磋。
2、注重學生的內心感受與自我體驗。
3、培養學生語感,能夠初步領悟作品內涵。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沒有煩惱,隨著歲月,他的煩惱增加了……”這便是成長,有喜也有憂,有憧憬也有一絲絲擔心。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邀請一些大作家為我們講述成長的故事,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是文學大師魯迅,他帶來的故事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二)快速閱讀課文,x分鐘。
(三)合上書,快速回想課文內容,x分鐘。
提問: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內容?
2、課文提到了哪些地點?
3、百草園對于作者來講有什么重要意義?
板書:樂園
(四)分組討論:
為什么百草園是我的樂園,到底有什么樂趣?
(五)用自己的話來總結。
在百草園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動物組成了有趣的活動,可以干有趣的事情,聽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園是我的樂園。
(六)提問:所有樂趣之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學生會回答泥墻跟一帶,捕鳥。
為什么作者要把他們寫得如此詳細,又為什么能寫得如此詳細?
因為這些給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當作者充滿感情回憶起童年時,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現在眼前。
(七)小結: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閃爍的星星,雖不十分耀眼,卻透漏著永恒的生命力。”“童年是半空里的風箏,整天飛行在嬉笑中。”……
所以當魯迅一天天的長大,他不得不同他的樂園告別上學去了。我們可以想見一個小孩子被押解著,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學的情形。他能適應得了學校生活嗎?
(八)快速閱讀“我”在三味書屋中的生活。
百草園是我用回憶美化了的樂園,三味書屋卻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學堂。板書:學堂。
(九)小組討論:
1、這時的我與在百草園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對于生活的熱愛,大自然的熱愛,對于知識的追求,天真幼稚,歡樂,細致的觀察生活,好奇心。
2、這時的“我”與在百草園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處?
生活比較枯燥,學習內容引不起興趣,老師不允許問課外的知識,原來的貪玩到現在的用心學習,有趣的故事到聽不懂的文章。對長媽媽的依戀到對老師的尊敬。
3、告別了童年的無憂無慮,魯迅開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煩惱,自己的思想與見解了,他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他能夠逃避,不去上學嗎?
板書:成長。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長,是年齡的增大?是體重的增加,結合課文,說說你的見解。
(十)下面我們再一次認真看課文,請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十一)下面我們再回到課文中去,文章寫得非常美,我們大家找一個值得你學習的句子,模仿它寫一段話。
(十二)學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魯迅的童年與少年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活潑、天真、好奇、求知欲強等)
在我們學過的《風箏》一課中,在我們看到的魯迅的照片中,他卻是一個很嚴肅的,甚至有點不近人情的感覺。那么魯迅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的作業就是搜集關于魯迅的文章、作品與資料,然后寫一篇《我眼中的魯迅》,時間是x周。
語文中考基礎知識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描繪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理解春天的各種景色及特點,把握作者情感。初步掌握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體會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把握作者的情感脈絡,體會字里行間濃郁的情味,培養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領會作者細心觀察、生動描寫的抒情方式,學習抓住事物,用鮮明、準確、生動的語言和多種修辭手法寫景狀物。
教學難點:
提高朗讀領悟能力,在朗讀中感悟文章的音樂美、語言美、圖畫美、情感美。
教具準備:
學生預習生字詞,查找作者背景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聆聽春天
多媒體課件展示冬春對比動態畫面,以《藍色多瑙河》作為背景音樂。提問:聽完有什么感受?讓學生了解經典名曲中所表達的,人們在飽受了寒冷的嚴冬之后,對春天的到來充滿了期盼和喜悅。同學們能大聲說出關于“春”的名句嗎?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這些都是古人對春天的描寫的贊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今人對春天的贊美的.散文。
(二)師生誦讀,感知春天
聆聽錄音,感受春色之美。
解決字詞,交流背景。
(1)在預習基礎上排除生字詞,學生競讀。再次感受文章語言美和情感美。
(2)交流課前收集的關于朱自清的資料,師生相互補充。強調基本常識。
點撥:補充朱自清其他代表作及寫作風格。
理清思路,總觀春天。帶著以下問題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
(1)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文章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春”?
點撥:文章圍繞“春”字,分別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之情。
(三)合作探究,剖析春天(小組討論)
提問:盼春、繪春、贊春重點描繪了春天哪些美麗的景色?
點撥:春草、春花、春雨、春風、迎春五幅美麗的畫圖。
生齊讀春草圖,思考:
(1)說說哪些詞語或句子寫得好?可不可以替換?為什么?
(2)作者從哪些角度,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點來寫?
(3)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什么情感。
(4)如何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優美?點撥:分析出“偷偷”、“鉆”寫出了小草在春的催發下,不聲不響地生長以及頑強的生命力。“嫩嫩的”、“綠綠的”等詞語從色彩和質地表現出春草嫩綠的特征,“坐”、“躺”、“踢”、等動詞,以及人的感受“輕悄悄”、“軟綿綿”等形容詞來體現對春草的喜愛。體會采用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優美的效果。
分析春花圖,指名學生有表情地朗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開展議論。如思考: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有順序地描繪這幅春花圖的?
(2)繪景時哪些詞用得精確,哪些句子寫得生動形象?
(3)作者是怎樣通過對春花的描繪表現出早春的季節特征的?
學生自由發言,其余同學作扼要記錄,學生評論作者自己補充修正。
點撥:指導學生評論,指出哪些地方理解得正確,分析得中肯,哪些地方不夠。
朗讀課文,勾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原因。并仿寫一句。
語文中考基礎知識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說古道今,運用神話故事、傳說和數據說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點及其原因,認識準確數據的說明作用。
教學設想
一、采用“導讀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明白事物的發展變化。
二、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出示小黑板):
1解釋詞語:〔安然無恙〕恙,讀yàng,平安無事的樣子,沒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災禍。〔怙惡不悛〕怙(hù),依靠,憑借;悛(quān),不讀(jùn),改過,悔改;一貫作惡,不肯悔改。〔執迷不悟〕執,堅持;迷,迷惑;堅持錯誤而不覺悟。〔諭告〕告訴,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釋是“死”的義項。請在下列句子中選擇與之相應的義項,填在后面的括號里。
A失生去命B不顧性命、堅決C不活動、不靈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固板G沒有生物
①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楸S櫻屢淹不死?A)
二、導入新課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紹地理知識的說明文。它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說古道今,舉實例,引傳說,列數據,通俗地向讀者介紹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過程。“死海不死”這個標題看似矛盾,其實正抓住了死海的奇異特征,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寫得有條不紊,饒有趣味。
三、分析課文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然后寫出這篇文章的結構提綱和大意(抽一名學生上黑板板演,教師訂正)。
第一部分(1—4段),說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說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種礦物質,長期儲存沉積,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紹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結合課文第一部分,說說文章是怎樣從形象的描繪到科學的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紹死海的地理位置;接著從水中與岸邊不存在生命活動推測它“得名的原因”;繼而從另一個角度,通過舉例和援引傳說,把死海浮力之大說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綜合“死海”與“死海不死”的特征,作為科學的說明,從而揭示了死海區別于其他海的最顯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適于生物的生存;因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體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這種從形象描繪到科學分析,進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說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鑒。
3、提問:死海是怎樣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樣來說明死海的成因?
討論明確: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礦物質,水分不斷蒸發,礦物質沉淀下來,經年累月而成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類對大自然奇跡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最后依靠科學才揭開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對死海成因的探索。接著從正面對死海的成因進行科學的解說。從神話的說明到科學的說明,反映出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過程,讀起來也引人入勝。
4、提問:引用神話傳說,在說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總結:在知識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話傳說,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說明事物。離開了這點,旁征博引,為追求增加文采而隨意堆砌材料,濫引趣聞,是不足取的。本文兩段傳說、神話對說明死海的特征起著不同作用。引羅馬統帥狄杜處死俘虜而未得逞的傳說,對說明“死海不死”是一個很生動的例證。雖說是傳說,卻有史實作基礎,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實際情況: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會下沉,哪怕是戴上腳鐐手銬的人(傳說中的俘虜是戴鐐銬的)。這種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說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讀者的閱讀興味。同時,也從時間上說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問:課文中為什么要引用大量數據?
歸納:知識小品的寫作目的,是為了傳播科學知識。它雖然可以旁征博引,說古道今,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要讓讀者對說明對象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如第4自然段,說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學數據。用具體數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鹽分(鈉鹽、鈣鹽、鉀鹽)之多,再用一個比例數字指名各種鹽類在海水中的比重,這樣“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確切的說明。最后,再用其比重與人體的比重作比較,從而得出人在水中不會下沉的結論。這幾個數字對于說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說明效果。讀到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繪的死海水中沒有魚蝦水草,海邊寸草不生人不會被淹死等奇異現象的科學道理。
死海不死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一、了解有關海洋知識,培養學生愛科學的情趣。
二、理解列數據的說明方法的作用。
教學設想
一、從分析課文題目入手,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內容。
二、講清列數據的說明方法,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導入課文,可從講故事入手,也可做實驗比較,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撲朔迷離、千奇百怪的自然現象,有的謎底至今未曾解開:如安哥拉有條長達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飄傳百里開外。隨著人們的認識不斷發展,有的奧秘已經揭開,像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的“死海”。(加黑字板書,下同)現在,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思想,看看這“海”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標題又為什么稱為“不死”的呢?
導入課文也可以實驗開始,一杯白水,一杯濃鹽水,分別放入雞蛋進行比較。
二、范讀課文。
一)借助工具書給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1游弋2安然無恙3氯化鈉4告誡5干涸6執迷不悟
(1)yì,(兵船)巡邏。文中指游來游去。(2)yàng,無恙,沒有災禍、疾病之類優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沒有受到什么損害。(3)nà,食鹽的化學名稱。(4)jiè警告、規勸的意思。(5)hé,水干,枯竭。(6)wù,執,固執;迷,迷惑,對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二)運用下列詞語各造一個句子。
1安然無恙2告誡3大驚失色4猜測
三)劃分課文段落層次,概括大意。
四)數字,一般分為確數和約數兩種。認真閱讀課文,劃出表確數和約數的語句,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討論作者思路。
劃分課文段落層次,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怎樣劃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圓其說即成。本文共8小節,有幾種劃分層次的方法,請同學們各抒已見。
第一段:1節,寫死海得名的由來。
第二段:2 ̄4節,說明死海不死的緣由。
第三段:5 ̄6節,寫死海的成因。
第四段:7 ̄8節,寫死海的現狀和未來的情景。
六、新課
1、提問:關于死海的知識,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觸過,請大家回憶一下,舉手回答。
2、指名朗讀課文1—3自然段。
提問:作者說是死海,又稱之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是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來證明“死海不死”呢?
小結:死海寸草不生,沒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稱之為“死海“。但人浮于水面,不會淹死,因此說“死海不死“。作者運用舉例說明的方法,敘說了歷史傳說,證實了第二節論斷的正確。
3、齊讀第4自然段。
提問:1公斤棉花和1公斤鐵,誰重?
補充:從數量上看是一至的,但質量上就不相同了。這里有個比重問題。比重是物理學名詞,是物體的重量和它的體積的比值。顯然鐵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課文第4節談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于人體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來,就不足為怪了。據有關資料介紹,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咸7倍,氯化鈉儲量夠40億人吃兩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濃鹽水腌咸鴨蛋,鴨蛋為什么不下沉?就是鹽水的比重大于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緣故。
4、要求學生自讀5、6自然段,簡要說出死海的成因。
七、指名講述課文插圖內容。
學習第四部分;講析說明方法;布置作業。
1、提問:人們是怎樣開發死海海水資源的?為什么說“那時,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們在“死海”邊修建工廠、游樂場所,利用海水治病。資源得到了較為充分的利用。(追問:除了課本上談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還可以進一步開發、利用,有哪些作用?此問題意在開拓學生的思維,教師可隨機點評。)說“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漸消失,干涸。
2、集體朗讀7—8自然段。
四、講析說明方法。
1、提問:本文的說明方法有哪幾種?
主要有兩種:舉事例、列數字。
2、提問:假如把舉例的兩個神話、傳說刪掉行不行?為什么?
小結:如去掉兩段事例,讀者也可從中了解到有關“死海“的知識,但可讀性就減弱了。寫文章總是要給人看的,特別是說明文,僅注意科學性是不夠的,還應該注意文章的生動性、趣味性。
3、運用列數字說明是本文的一個特點,請大家劃出有關表確數和約數的句子,思考數字說明的好處。指名學生朗讀、回答問題。
小結:說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確數,這是經科學測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積也是確數。運用約數的:“最深的地方大約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運用數字說明的好處,可使被說明的事物具體可信,去掉有關數字。或都運用約數,就會使文章的可讀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指名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六、布置作業:
1完成文后揣摩、運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義。
2給課文插圖寫一段說明文字,不少于200個字。
死海,原來在希伯來語中被稱為“鹽海”,湖面海拔為—400米,是世界陸地的最低點。死海南北長約82公里,東西最寬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積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鹽量極高,表層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層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鹽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為1172—1227,而人體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們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樣仰臥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會游泳的人,也不會淹死。
語文中考基礎知識教案(精選篇6)
一、寫作目標:
1、初步掌握寫信的格式。
2、語言要真摯感人,簡練,事例要突出,說出自己的心里話。
二、寫作重點、難點:
目標2
三、寫作過程:
(一)準備階段
咱同學長這么大,一定有許多的心里話想對自己的父母說,可能是道出苦水,也可能是感激之言,還可能是……今天呢,老師就給咱同學一次機會,向父母傾訴自己心中所想。主要是感激父母的,與上次作文要求不同。要求:
1、以感受親情為題寫一篇作文,可以以書信的形式,也可以是散文的形式,語言要真摯感人,格式要正確,字數600字以上。
2、寫法點撥。
(1)教師指導寫信的格式。
(2)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實信度?
作文要打動人,就必須負載思想的淚和笑,承托作者的內心世界與感情。作者有了真情實感。文章便獲得了鮮活的生命。聽例段
(二)寫作階段
1、學生讀作文選中的有關文章。
2、學生討論、思考
3、45分鐘快速成文。
作文講評
一、講評目標:
1、認識自己文章存在的不足及如何解決
2、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講評過程:
1、文章的優點:
(1)、題目新穎,體裁是散文。
(2)、內容真實,感人至深。莫先乎情,只有自己的真情之作,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且不論文章寫得是否成功,而是需要一個過程,但是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敘真事,抒真情。
2、缺點:
(1)、格式不正確。大部分同學署名沒有寫在一行上,此致、敬禮的格式不對。
(2)事例的選擇過于陳舊、古老。例:送雨傘,棉衣、送上醫院、洗衣、做飯等,雖說是要求學平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要把古老的話題寫出新穎獨特,不是一般的文學功底,因此選材是關鍵。
(3)語言不真摯感人。大部分同學的作文讀了不能催人淚下,要讓父母看了確實感動,或認為做的不好。
3、措施
(1)、聽讀優秀作文。
(2)、學生修改自己文章,找出文章存在的問題。
(3)交流,批改。
以“感受親情”為話題作文
四、寫作目標:
1、初步掌握話題作文的寫作技巧。
2、學習細致觀察生活,感受親情回報愛。
3、中心明確,突出親情,語言真摯感人。
五、寫作重點、難點:
目標2
六、寫作過程:
(一)準備階段
1、茫茫人海中,我們每一個人顯得多么渺小而孤獨,是親情給了我們溫暖,給了我們勇氣,讓我們心中充滿光明和力量,作為中學生,在我們成長的里程中,處處有父母精心的呵護,處處有父母正確的引導,處處有父母無私的牽掛,處處有父母關注的目光,處處有父母的無言的支持……這濃濃的親情時時刻刻包圍著我們,激勵著我們。親愛的同學,你感受到了么?
以“感受親情”為話題寫記敘文,600字。
2、寫法點撥。
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實信度?
作文要打動人,就必須負載思想的淚和笑,承托作者的內心世界與感情。作者有了真情實感。文章便獲得了鮮活的生命。聽例段
(二)寫作階段
4、學生讀《中學生優秀作文選》中的有關文章。
5、學生討論、思考
6、45分鐘快速成文。
語文中考基礎知識教案(精選篇7)
一、教學目標
1、在詞句訓練中,抓特點,找規律,培養語感。
2、積累名言,從中受到教育和鞭策。
3、初步了解章回小說。
4、了解民間傳統傳唱藝術,熱愛民間健康的藝術式樣。
二、教學重、難點
在詞句訓練中,抓特點,找規律,培養語感。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語文七色光七的內容,希望大家認真學習。自學提示:或者合作完成練習。學生自學: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匯報,檢查自學效果(含討論)。
(二)日積月累
1、自讀自悟。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
2、小組交流自己的收獲。
3、說說自己對這三個名人的了解。請學生在小組內熟讀這些名言。互相學習。
(三)知識窗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些短文。
2、請同學們說一說這篇征文與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你在哪里還見過這樣的小說?這叫什么小說?這樣的小說有什么特點?
(四)開心一刻
自讀這段快板,說說你在什么時候聽過這樣的快板。你喜歡嗎?為什么?讀出這段快板的感覺與韻味,你會讀嗎?用課件補充民間傳唱藝術,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
(五)當堂作業基礎練習
1、寫出下列詞語。
第一組的詞語小組內四個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組完成得快。第二組同學自己完成。
2、讀兩組句子,體會每組句子的寫法有什么不同。要在語境中體會詞語的意思。
3、仿寫句子。從語言動作神態等方面描寫喜怒哀樂的一種心情。
(六)、全課總結
說一說你學到了哪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