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中考知識教案
生物中考知識教案都有哪些?病毒之所以屬于生物,由于它具有生長、繁殖和發育的特征(不能獨立完成,需要依賴寄主細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生物中考知識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物中考知識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活體生物如:盆載的植物體1-2種;
2.動物標本1-2件;
3.珊瑚;小機器人;有關的投影片等。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個小機器人,說明它們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說明生物與非生物是有區別的。生物具有區別非生物的本質特征。
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題討論(如果學生人多可兩組一題)小組選出組長、記錄員、發言人。小組研究討論結束后,可研究討論其他組的題。待各組完成后,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組同學補充發言,而后其他小組同學再發言補充(教師除了組織學生的活動,可以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和研究)。
下面是討論的大致內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物質
(1)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機物,并為動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獲取別的生物體中的有機物。如豬籠草、菟絲子、食人樹等;
(3)動物從自然環境中獲取現成的有機物。如貓抓鼠吃;青蛙抓蟲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細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葉朽木動物的尸體糞便等有機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營養物質。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來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項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從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頻率16-18/每分鐘。
(3)魚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濾水從水中攝取氧氣。
(4)鯨每15-20分鐘就要從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動物有專門適應水中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如海龜它的肺能貯藏空氣,它的泄殖腔內有肛 門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鱉喉部有粘膜形成絨毛突起,其上毛細血管豐富,水中氣體可由此進入,可以10小時在水中不出來。
(6)水生植物有氣道如藕的莖中有氣道;水稻的莖桿是中空的可通氣。
3.生物體都能繁殖后代
(1)許多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用種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產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麥、水稻能分蘗;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類、苔蘚、蕨類能產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5)細菌、草履蟲等生物通過分 裂生殖,產生新個體。
(6)許多動物通過產崽繁殖后代。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1)植物缺水會發蔫;水多了會澇。
(2)施肥少了長不好;施肥多了會燒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會做出反應;捕蟲植物有特殊的捕蟲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動物會捕捉食物逃避敵害等。
5.生物能將身體內產生的廢物排出
(1)植物能夠通過落葉帶走一部分廢物。
(2)人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等將廢物排出體外。
6.生物能生長
(1)植物能由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2)小鳥由卵孵出長成大鳥。小孩能夠長成一個大人。等
7.生物還會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會生病。
(2)動物有生有死,動物也會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等等。
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能說一說什么是生物嗎?(根據生物的特征說)
生物中考知識教案(精選篇2)
一、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理解蛇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外部形態、結構和生理等的特點。
2.了解其它爬行動物。
3.掌握爬行類的主要特征。
4.了解毒蛇與無毒蛇的區別。
(二)技能目標
1.通過對爬行動物的觀察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2.通過對爬行動物特征的總結,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爬行動物適應陸地生活特征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通過對珍稀爬行動物的介紹,提高學生保護動物的思想意識。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爬行動物適應陸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教學難點:歸納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學準備
蛇、龜、鱉的掛圖或實物,蛇的浸制標本,揚子鱷模型(有蛇爬行、蛇卵孵出小蛇的錄像)。
四、教學過程
兩棲類已開始適應陸地生活,但由于生殖、發育等的特點,它們沒有徹底擺脫水的環境,所以不是真正的陸生動物。
出示蛇的浸制標本,并告訴學生以蛇為代表的爬行類才是真正的陸生動物。今天我們以蛇為代表來探討爬行類是真正陸生動物的原因。
(一)蛇
1.觀察記錄
展示蛇的標本,并播放蛇爬行及卵孵出小蛇的錄像,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表格內。
外部特征身上有鱗,有各種花紋,舌頭分叉,兩端細,中間粗,腹部一節節。
行走特點身體緊挨著地,彎彎曲曲地爬行,一邊爬,一邊不時地向前伸出分叉的舌。
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事?蛇會生蛋,即卵生,也有的卵胎生;蟒蛇會把人纏死;蛇吃青蛙、田鼠等小動物;蛇怕人傷害它,常生活在石堆、草叢等較隱蔽的地方;蛇肉可吃,很鮮美。
2.引導討論
針對以下問題,展開討論。蛇的身體覆蓋角質鱗片,與陸地生活有關嗎?蛇用什么呼吸?蛇卵的外面有什么?它與陸地生活有關嗎?蛇怕冷嗎?它如何過冬?教師提出與教學概念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對剛才觀察的結果作進一步地探討。
3.師生共同歸納
①角質鱗片可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并起保護作用。
②蛇終生用肺呼吸。
③蛇卵生,卵外有堅韌的卵殼保護,適應復雜多變的陸地環境。
④蛇變溫,所以冬天要冬眠。
(二)龜、鱉、鱷
展示龜、鱉的掛圖或實物,鱷的模型,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外形特征,并進行相互交流,認識到它們的身體都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部分,體表覆蓋角質鱗片或甲,都用肺呼吸,卵生。介紹我國特產的珍稀爬行動物—揚子鱷,為了使揚子鱷繁衍發展,采取了許多有效的措施,并獲成功。最后歸納出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
(三)爬行類的主要特征
身體一般分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部分,體表覆蓋角質鱗片或甲,可防止體內水分蒸發,并起保護作用,用肺呼吸,多數在陸上生活,而且幼體的發育徹底擺脫了水的環境,成了真正的陸生動物。
(四)毒蛇與無毒蛇
展示毒蛇與無毒蛇的掛圖或投影,重點觀察外形特征,并記錄。
毒蛇、無毒蛇
外形特征:頭呈三角形,身體粗短,尾驟細。頭橢圓形,身體較長,尾漸細。
其它特征:有毒牙和毒腺、無毒牙和毒腺
引導學生比較它們的特征,并得出:有無毒牙和毒腺是毒蛇和無毒蛇的本質區別。
討論:毒蛇咬傷后如何處理?
學生閱讀教學材料,結合平時的生活經驗發表見解,教師適當補充。學生了解這些知識,有益自身保護。
簡單介紹毒蛇養殖,讓學生認識到動物與人類的密切關系。
教師簡單小結。
生物中考知識教案(精選篇3)
一、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二、難點和重點
重點:
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課前準備
教師:
①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實物、圖片。
②教師準備與課程相關的掛圖。
學生:①學生觀察生活環境,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四、教學設計
1、什么是生物?
觀察絢麗多彩的大自然掛圖,說出其中的生物與非生物。或實地考察大自然。(適合班額小的農村學校,班額大,需要分小組進行。)
2、提出問題:
“請舉出畫面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勵中差生參與)
展示掛圖,啟發學生找出圖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無條件進行多媒體教學的學校可用此法)
教師組織好學生,讓其在大自然中認真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3、生物的特征:
實物對比,通過分析小鳥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學生拿出自己所帶的生物與小鳥對比,說出這些生物具有的與小鳥相同的特征,互相補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然后學生分小組,以自身為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選出代表,舉例說明,各組間可針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使大家認識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廣益,調動思維潛力,學生觀察某些生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結合平時了解的生物知識,協作互補,從記憶中搜索信息,說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壽命等。
啟發學生用對比法比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時可向學生解釋不同生物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動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掛圖,閱讀課文。提出問題:“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對于一些不易觀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師可提示學生,幫助分析。
4、鞏固練習:
多媒體打出鐘乳石、珊瑚和珊瑚蟲,學生討論哪個是生物,并說明理由。
找觀察過珊瑚的同學,給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蟲的關系,大家討論后得出答案。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生物中考知識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通過觀察一些生物與非生物,會比較它們的區別。
2. 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發散思維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難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草原的美麗景色,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師生一起欣賞圖片中碧藍的天空、流動的白云、遍地開放的鮮花、綠草如茵的草原、悠閑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別致的氈房。
教師提出問題:圖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學生觀察后,小組內交流展示觀察的結果,最后達成共識:花草、樹、牛羊是生物,白云、氈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課題。
二、推進新課
板書課題: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學習目標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認識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對不同的生物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那么在觀察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嘗試進行歸納和總結。
學生閱讀后,歸納、總結,并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展示,最后達成共識:
1、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
2、科學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和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
3、如果進行較長時間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
4、 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在觀察的基礎上,還需要同別人交流看法,進行討論,熱烈的討論能讓你迸發思想的火花。
學習目標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體展示圖片:
(在尼日爾南部城鎮馬拉迪的一個治療性給食中心,一位母親背著她那因為營養不良而極度瘦弱的孩子。)
問:這2張圖片說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取什么?
答:說明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講: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動物通過捕獲草食動物獲取食物,草食動物通過取食植物獲得食物,民以食為天,人要每天從食物中獲取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一旦食物匱乏,就可能出現圖片中的狀況。總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多媒體出展示圖片:
(鯨呼氣時產生霧狀水柱)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是什么動物?生活在哪里?你們看到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它為什么要浮出水面呼氣?
(留足時間讓學生討論、交流)
講:生活中的人每時每刻也都要進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進行呼吸
多媒體出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該圖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師提示:注意季節氣候、身體狀態)
講:人在運動過程中會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為在運動中人體內產生了比平時更多的廢物,這些廢物要及時排出體外,排泄的途徑除了排汗外,還可以通過排尿和呼氣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蟲的刺激作出什么反應?
(花瓣收攏起來了)
我們把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的反應,叫應激性。
4、應激性
問:同學們還能舉出哪些實例說明生物具有應激性?
(獅子發現獵物后迅速追擊;兔子發現天上的老鷹后向坡上猛竄;向日葵的花盤會隨著太陽轉動;含羞草的葉片受到觸動時會自然下垂;一滴糖水會招來許多螞蟻;我們吃飯時,會分泌許多唾液……)
多媒體展示圖片:
引導學生觀察上面圖片,討論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講:一粒種子可以萌發生長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長成一棵大樹;一頭小象可以長成一頭大象……這些都是生長。當生物體長到一定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種多樣,如蜻蜓點水等。
啟發學生思考生物還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動物、植物、細菌怎樣繁殖?
學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雞、鴨可以產卵之外,貓、狗可以產仔。
——有的植物用種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莖繁殖,還有用葉繁殖的。
——還有用細胞繁殖的。
講:生物的繁殖方式有兩種: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進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進行無性生殖。
補充說明細菌可以進行_生殖,酵母菌進行出芽生殖等。
講: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還能舉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嗎?
(讓學生積極思考,并大膽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身邊的生物現象,歸納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問:蚯蚓只能生活在陰暗、潮濕、疏松、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鉆來鉆去,會使土壤變得怎樣?這說明了什么?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環境中,生物都能適應環境并影響環境。
問: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你會發現,孩子一般和他們的長輩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著明顯的差異,這說明了什么?
答:這說明了生物具有遺傳和變異。
問:生物都能生長、繁殖,具有應激性,這些生理活動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結構基礎,生物有沒有共同的結構基礎呢?
答:雖然各種生物形形色色,但它們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除病毒外)。
三、鞏固練習
師:我們留意了這么多生命現象,相信你們一定會利用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斷一個物體是否是生物了吧。我們來練習一下。
多媒體展示圖片: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中的蘑菇、枯葉、鐘乳石、機器狗,指出哪些屬于生物?并說出理由。
學生討論后回答:蘑菇屬于生物,枯葉、鐘乳石和機器狗不具有生長、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動,屬于非生物。
課后小結
學完這節課后,同學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體都是生物。它們都具有共同的結構基礎,都要進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動:需要呼吸,需要營養,需要排泄廢物,能夠生長繁殖,具有應激性,可以適應環境,還可以影響環境……
今天我們接觸到這么多的生命,觀察它們的生命現象,你還認為路旁的一棵樹,道邊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嗎?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體呢?(留給學生課后去思考)
板書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營養物質,維持生存。
2、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體內會不斷產生多種廢物,并且能夠將廢物排出體外。
4、生物能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夠對來自環境的各種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生物能夠由小長大。當生物長到一定大小的時候就開始繁殖下一代。
生物中考知識教案(精選篇5)
第二節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1、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說明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運用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探究動物行為的原因
二、教學重點
掌握動物的幾種行為類型的特點以及各科種行為對動物的生存和種族繁衍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設計探究螞蟻覓食行為的方案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5-2-2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一、動物的行為有:取食行為、防御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等。
二、先天性行為的概念
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如鳥育雛、蜜蜂采蜜、失去蛋的企鵝會把鵝卵石當作企鵝蛋來孵化等。
三、學習行為
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學習行為。如山雀偷吃牛奶等。
四、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的區別
類別
先天性行為
學習行為
形成
生來就有的
不是生來就有的,在成長過程中形成
獲得途徑
由遺傳物質控制
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
適應性
造就相對穩定的環境
適應復雜的環境
進化趨勢
無脊椎動物主要的持為方式
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在它們的全部行為活動中所占比重也越大。
課本例子
母袋鼠與幼袋鼠、小鳥喂魚、菜青蟲的取食行為
蚯蚓走迷宮的實驗、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釣取白蟻、黑猩猩摘取香蕉、動物的繞道取食行為
六、作業
1、動物具有“學習能力”,有利于( )
A、找到食物 B、逃避敵害 C、找到配偶 D、適應復雜的生活環境
2、下列各項中,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
A、馬戲團的獅子表演節目 B、老鼠打洞 C、小狗作算術 D、蚯蚓走迷宮
3、下列屬于學習行為的是( )
A、野鴨的遷徙 B、蜘蛛結網 C、蜜蜂采蜜 D、山雀偷喝牛奶
七、教學反思
生物中考知識教案(精選篇6)
種子植物
第一章第二節種子植物
教學目標
1.說出種子的主要結構,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識別當地常見的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重點和難點
1.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種子的結構。
2.識別當地常見的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課前準備
教師:觀察種子的結構所需的各種材料用具: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常見的_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圖片;
學生:不同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如花生、蘋果、桃、梨的果實,松的球果、種子等。
教學過程
一、觀察種子
①菜豆種子的結構;
③玉米種子的結構;
③菜豆、玉米種子結構的異同。
方案一、參照課本的實驗方法,4人小組合作實驗,通過觀察和討論,說出菜豆種子、王米種子的結構。
方案二:對照老師出示的菜豆種子結構掛圖、玉米種子結構剪貼圖(自制)看書,同學間討論交流知道兩種種子結構。
二、產生種子的主要意義
方案一:觀察課前收集的種子、果實,感受種子植物能夠產生種子。然后在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就討論提綱,實驗小組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方案二:觀察藻類、苔蘚、蕨類三類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種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實、種子)的CAI課件,實驗小組就討論提綱討論、比較得、出結論。
出示討論提綱如下:
1.孢子和種子哪一個生命力更強?為什么?
2.種子植物更適應陸地環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異同
方案一:將蘋果、桃等果實切開,觀察其種子的著生位置。再觀察松的種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桃的果實、種子”、“松的球果和種子”掛圖,在老師啟發下思考討論,得出答案。
1以_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點是“_”“被”為啟發點,啟發學生思考,討論得出答案。出示補充的圖片。
2.識別常見的_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觀察書上的圖以及老師補充的圖片,認識常見的_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觀察CAI課件,識別常見的_子植物、被子植物。
3.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
方案一:在看書自學基礎上,與實際相聯系,結合常見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蒼耳、柳、榆等,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方案二:觀察“當地幾種被子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和途徑”的CAI課件,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出示討論提綱:
1.在種子發育過程中和種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種子的傳播與環境相適應,如借動物、風力、水力傳播等,請聯系實際舉例說明。
生物中考知識教案(精選篇7)
知識目標:1、描述人體的免疫功能;2、舉例說出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的區別;3、說明計劃免疫的意義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的能力;2、得高資料分析及數據處理能力。
情感目標:養成關注健康、珍愛生命、關心他人的情感。
重點:1、描述人體的免疫功能;2、說明計劃免疫的意義。
難點:舉例說出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的區別 教學準備 教材分析:充分利用皮膚、黏膜等相關知識,分別說明三條防線的構成、作用、配以形象化插圖,讓學生理解相關概念。教學時應從感性知識入手,根據認知規律組織數學。
1、 學生準備預防接種卡
教師準備相關圖片、動畫及視頻資料 板書設計 第三節免疫
一、人體的免疫功能
1、三道防線
2、特異性/非特異性免疫
二、計劃免疫 教學后記 1、對三道防線應做具體細致的介紹,多舉事例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2、時間關系,練習做的不夠多,應當注意。 南京市玄武區中小學教師備課活頁編號
教學過程 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問:1、我們的身邊充滿了病原體,為何我們仍能健康的生活?
2、 疫苗是什么?為什么接種疫苗可以預防傳染病?
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節《免疫》
通過學習,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
什么叫免疫?資料分析
三道免疫防線述:一起來看一段資料(璉球菌)
資料1:
問:為什么涂在清潔皮膚上的細菌會很快死亡?說明皮膚有什么樣的功能?回答
問:皮膚所起的保護作用僅僅體現在殺滅病菌上嗎?
(阻擋病原體入侵)
述:除了皮膚可直接與外界環境相接觸外,人體還有許多腔道(鼻腔、口腔、尿道等)與外界相通。
問:這些腔道經常能接觸到環境中的病原體,它們有相應的保護人體健康的機制嗎?回答
(腔道內表面黏膜--分泌殺菌物質,呼吸道表面汗_-阻擋病原體)
述:皮膚、黏膜以及呼吸道黏膜上的汗毛等,構成了人體的第一道免疫防線
資料2:或者人體免疫力下降(流感病毒經呼吸道侵入人體)
問:如果皮膚不慎被劃傷,病菌侵入了人體,人體又該做出什么樣的防范措施呢?思考
唾液中溶菌酶--殺菌(小狗舔傷口)
吞噬細胞--吞噬病原體
述:溶菌酶等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構成了人體的第二道防線。
思考:1、皮膚受傷為何會紅腫?2、傷口紅腫為何會自然痊愈了?回答
非特異性免疫問:以上這兩道免疫防線是生來就有的,還是后在形成的?答:生來就有
問:這兩道防線是針對某種特定的病原體嗎?答:不是
述:那么這兩道防線應當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因此稱為非特異性免疫。
資料3
特異性免疫述:水痘流行時,已經提前接種過水痘疫苗的人安然無恙,而沒有接種過的往往患病。
問:為何接種過疫苗的人能抵抗病毒?(體內產生了抗體)回答
述:這里出現了一個新名詞--抗體,什么叫抗體呢?閱讀課本
(抗體由淋巴細胞產生,淋巴cell是主要的免疫cell,免疫cell由免疫器官產生,免疫器官包括脾、扁桃體、淋巴結等)
述:提到抗體我們又可以想到另一個相關的詞--抗原
問:什么叫抗原呢?(抗原,抗體示意圖)
述:由此可見,當侵入人體的病原體數量多、毒性強,前兩道防線都抵御不了時,人體學有這第三道防線--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
述:這樣一種免疫方式和前兩種方式不同,這種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只對某一種特定病原體/異物起作用,稱為特異性免疫。
小結:免疫:非特異性免疫(概念,兩道防線)和特異性免疫(概念,第三道防線)
問:為什么接種疫菌可以預防傳染病?思考交流
計劃免疫述:正是由于疫苗有如此作用,所以我們應當有計劃地進行疫苗接種,這就是計劃免疫。
(北京市兒童免疫程序表)
述:從這張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兒童從出生起,就要有計劃地注射一些疫苗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問:我國衛生部規定,一歲以內的兒童要接種哪些疫苗?(P80)回答
述:我國將每個的4月25日定為"全田兒童預防接種日"
拓展1、免疫的功能2、練習完成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