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語文講評教案
教案的藝術性就是構思巧妙,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得到藝術的欣賞和快樂的體驗。教案要成為一篇獨具特色的課本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九年級上冊語文講評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九年級上冊語文講評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敬業樂群、安居樂業、斷章取義、不二法門、言不及義、褻瀆、強聒不舍”等詞。
2.體會演講詞的文體特點。3.初步學習舉例子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能力目標
1.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地論述自己的觀點。
2.仔細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的巧妙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品味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
2.建立快樂學習觀:尊敬學習,就是尊敬自己。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仔細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的巧妙結合。
2.指導學生了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并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突破方法:通過范讀、跟讀、自由讀等方式體會演講詞的特點。本文教學擬設一系列緊扣文本又貼近生活的話題,在對話中推動學生的閱讀、思考和探究。
難點:對“敬業與樂業”精神的真切領悟與質疑問難。
突破方法:結合練習四,組織學生進行研討和辯論;還可以結合練習二提出的兩種論證方法,進行小論文或辯論提綱的寫作。領悟作者精神旨意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學習體驗,同時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定背景,來領會梁啟超提倡“敬業與樂業”的良苦用心。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這篇演講詞語言表達通俗淺顯,大量引用經典、格言。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整體把握課文主要觀點和思路,體會演講的口語特色。
2.研討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研討,深層理解“敬業與樂業”的主旨,同時對文中的觀點大膽質疑問難,辯證理解人生問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批判質疑能力。
第1課時
一、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設計(一)
由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體驗導入:問:你什么時間最快樂?(學生談自己的體會)
問:雷鋒日記中有一句話“對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熱”,你從這句話中想到了什么?
問:牛頓在實驗室作實驗時忘了吃飯,居里夫婦在艱苦的環境中經過無數次的試驗終于發現了鐳……這些科學家們為什么能這樣?(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
小結:他們不僅有偉大的理想,更有一種執著的敬業精神。他們以勞動為快樂,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為人類創造財富為快樂,這是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的可貴的敬業精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教我們“敬業”“樂業”的文章。
九年級上冊語文講評教案2
一、作品結構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論述的中心——敬業樂業。
第二部分(2~8):論述“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9):總結全篇,勉勵人們敬業樂業。
二、課文解析
1.思考:演講稿開頭交代題目的來源,其用意是什么?
開頭先交代題目的來源,用意在于說明題目雖然來源于古籍《禮記》和《老子》里的兩句話,但跟原文語句的本意不同,是“斷章取義造出來的”。這樣交代既可避免聽者把題目和《禮記》《老子》里面語句的原意混淆,又可顯示出論述的科學性和演講的趣味性;同時,提出題目來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論述要點,使聽者對演講的中心有一個大致的認識
2.作者引用孔子言論和百丈禪師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引用孔子的言論證明“敬業樂業”的前提是“有業”;引用百丈禪師的例子有效地說明了人要不斷地勞作,從而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3.作者是怎樣闡述什么叫“敬”的?
第⑥段作者闡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無適便是敬”后,緊配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釋:“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然后順理成章地論述凡人類的正當的勞動、正經的事,“其性質都是可敬”的,并舉“當大總統”與“拉黃包車”這兩件事加以證明,側重點在“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4.作者是如何論述怎樣才能做到“敬業”的?
第⑦段論述怎樣才能做到“敬業”,先引用《莊子》中的語句并做闡述,再舉“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挑糞的把馬桶收拾得干凈”和“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這兩組例子,說明無論做什么都要“絲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業”)。接著從反面論述“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職業不敬”的害處,指出“敬業主義,于人生最為必要,又于人生最為有利”,并引用莊子、孔子的名言,進一步強調“敬業”的重要。舉例和引用論證的自然結合使文章的說理立于不敗之地。
5.作者舉了怎樣的例子來論述“樂業”的重要性,又是如何論述“樂業”的道理的?
作者在前面剖析了生活中常會遇到的感嘆“做工苦”這個實例,說明要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很自然地點到了“樂業”的“樂”。第⑧段更深入一步論述“樂業”的道理,分四點說明“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這是作者的經驗之談,令人信服。緊接著又引用孔子的兩句名言進一步證明“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即“樂業”),生活才有價值,“這種生活”才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
6.結合全文,說說結尾處“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中的“如此”指什么?
第一,應該有一份正當的職業,不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第二,對于所做的事情應該生出敬意,要全神貫注,心無旁騖,積極投入地把它做好;第三,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不能一味叫苦,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
三、分析感知
1、講演詞開頭交代題目的來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話揭示了全篇論述的中心?
1.文章開頭先交代題目的來源,用意在于說明題目雖然來源于古籍《禮記》和《老子》里的兩句話,但跟原文語句的本意不同,是“斷章取義”造出來的。這樣交代既可避免聽者把題目和《禮記》、《老子》里面語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顯示出論述的科學性,講演的趣味性;同時,提出題目來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論述要點,使聽者對講演的綱目有一個大致的認識。2.但我確信“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2、作者怎樣闡述什么叫“敬”?如何論述怎樣才能做到“敬業”?
第六段作者闡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無適便是敬”后,緊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釋:“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然后順理成章地論述凡人類的正當的勞動、正經的事,“其性質都是可敬”的,并舉“當大總統”“拉黃包車”這兩件事加以證明,側重點在“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
第七段論述怎樣才能做到“敬業”,先引用《莊子》中的語句并作闡述,再舉木匠做成一張好桌子和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挑糞的把馬桶收拾得干凈,和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這兩組例子,說明無論做什么都要“絲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業”)。接著從反面論述“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職業不敬”的害處,指出“敬業主義,于人生最為必要,又于人生最為有利”,并引用莊子、孔子的名言,進一步強調敬業的重要。舉例和引用的自然結合使文章的說理立于不敗之地。
3、作者舉了怎樣的例子來論述“樂業”的重要,又是如何論述“樂業”的道理的?
作者在第八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會遇到的感嘆“做工苦”這個實例,說明要“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很自然地點到了“樂業”的“樂”。接著,更深入一步,論述“樂業”的道理,分四點論述“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這是作者的經驗之談,令人信服。緊接著又引用孔子的兩句名言進一步證明“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即“樂業”),“生活才有價值”,“這種生活”才算得“人類理想的生活”。
4、本文寫作上的特點是什么?
這篇演講在論證上的特點,就是大量引用經典、格言。儒家的《禮記》《論語》、孔子、朱熹、曾國藩,道家的《老子》《莊子》,佛家的百丈禪師,都被作者拿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5、怎樣深入理解"敬業"精神?
我們可以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定背景,來領會梁啟超提倡"敬業與樂業"的良苦用心。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有等級色彩的文化,中國人的職業觀向來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人們的讀書目的又是"學而優則仕","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梁氏的"敬業"說,有著矯正世風、改良國民性的積極作用。
6、文章的觀點如:
(1)“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
(2)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
(3)凡職業沒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勞作的。
(6)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無論別的什么好處,到底不肯犧牲我先做的事來和他交換。
(9)敬業主義,與人生最為重要,又與人生最為有利。
(10)從勞苦中找出快樂來。
(11)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
(12)因為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斗;一步一步的奮斗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
(13)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
(14)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
九年級上冊語文講評教案3
一、字詞
精微:精深微妙。
旁騖wù:在正業以外有所追求。
秘訣jué:能解決問題的不公開的巧妙辦法。
羨慕xiàn mù:看見別人有某種長處、好處或有利條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褻瀆xiè dú:輕慢,不尊敬。
妄wàng想:①狂妄地打算;②不能實現的打算。
杜絕:制止,消滅(壞事)。
敬業樂群:專心于學業,與朋友和睦相處。
理至易明:道理極容易明白。
斷章取義:不顧全篇文章的內容,而只根據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門:佛教用語,指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門徑,常用來指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言不及義:只說些無聊的話,談不到正經的事情。
強聒guō不舍:嘮嘮叨叨說個沒完。
二、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一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學者。與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維新變法運動,并稱“康梁”。先后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報刊。其著作大多收入《飲冰室合集》。
三、作品梗概
本文是1922年8月14日梁啟超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發表演說時的演講稿。當時人們奉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信條,主張“學而優則仕”,蔑視體力勞動,追求出人頭地、顯親揚名的人生目標。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說,對矯正世風、改良國民性有著積極意義。
“敬業與樂業”是并列短語。敬業就是有責任心,是對學業和工作的態度;樂業就是樂意去做某件事,并能從中感受到趣味。文題不僅揭示了作者論述的中心論題,也表明本文將圍繞“敬業”與“樂業”及其相互關系來展開論述,闡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九年級上冊語文講評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準確的特點。
2、學習詩人通過描繪景物表情達意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詩歌的誦讀和賞析,品味其語言與寫作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對大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諦。
學習重點
1、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準確的特點。
2、學習詩人通過描繪景物表情達意的方法。
學習難點
體會詩人對大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諦。
學法指導
朗讀法;合作交流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愛,是大自然的賜予;最終,愛又將回歸于大自然之中。這就是人類愛情的價值實現,這就是真正獲得了生命“巨樹永青”的人生之愛的歸宿。詩人穆旦在《我看》一詩中寫到:“讓我的呼吸與自然合流!/讓歡笑和哀愁灑向我心里,/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將人的喜怒哀樂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這是對生命的一種怎樣的認識?今天就讓我們走近詩人穆旦,去讀一讀這首詩吧!
二、助學資訊
作者簡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寧,詩人和翻譯家。中學時即開始寫詩著文。1949年赴美國在芝加哥大學攻讀文學,回國后在南開大學任教。主要譯著有《普希金抒情詩集》《歐根奧涅金》《雪萊抒情詩選》《拜倫詩選》等。他的譯詩韻律和諧,忠實傳達了原著風格。主要著作有:詩集《探險隊》《穆旦詩集》《旗》等。
三、字詞積累
1.讀準字音。
紅暈(yùn)凝望(níng)憂戚(qī)
枉然(wǎng)飄逸(yì)搖曳(yè)
2.理解詞語。
憂戚:憂傷煩惱。戚,悲傷。
豐潤:指豐茂滋潤。
枉然:白白地。
飄逸:漂浮,飄散。
流盼:轉動目光觀看。盼,看視。
搖曳:搖蕩,晃動。
四、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詩歌,要求學生把握節奏、重音、情感。
2.自由朗讀詩歌,感知詩歌的主要內容。
(一)朗讀詩歌,感悟詩境。
1.詩歌的內容分為兩部分,請概括這兩部分的內容。
我所看:大自然的美
我所思:人生的意義
2.前兩節詩以“我看”領起,運用了哪些意象,描繪了大自然的怎樣的圖景?
意象:春風、青草、水、綠潮,飛鳥、晴空、流云、大地
作者寫風,寫鳥,寫云,寫大地,富有詩情畫意,表現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勃勃生機。
3.第三、四節詩情出現了怎樣的轉折?有什么作用?
眼前美好的景象引發了作者的憂思,不由心生感嘆:大自然的美好枉然在眼前掠過,鮮活、短暫而又寶貴的生命,只能在“寂靜”里“勃發”,如何不叫人悲哀?
作用:即景生情,是作者詩情的緩沖,也為下文浪漫、瀟灑的抒情蓄勢。
4.最后一節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作者融入自然,在自然中感悟、尋找生命的真諦:生命既有“像鳥的歌唱,云的流盼,樹的搖曳”那樣自由、瀟灑、快樂,又有“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憂戚。
(二)再讀詩歌,賞析語言。
1.我看一陣向晚的春風/悄悄揉過豐潤的青草
“揉”字得妙,寫出了風的力度和溫柔,讓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機勃勃。
2.我看飛鳥平展著翅翼/靜靜吸入深遠的晴空里
“吸入”寫出平展翅翼的靜鳥與天空融為一體的景象。
3.像鳥的歌唱,云的流盼,樹的搖曳。
歡笑是生命的永恒旋律,如同大自然的美好。
4.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熄滅”也是一種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開一樣)。
九年級上冊語文講評教案5
【核心素養解讀】
1.語言建構與運用:積累重點字詞,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技巧,把握詩歌的意境和情感朗讀課文。學習詩歌的表現手法,品味陌生化語言的表達效果。
2.思維發展與提升:感知詩中的形象,理解詩作中對人的生命的感悟,理解作者的獨特體驗和思考。
3.審美鑒賞與創造:借助誦讀,領會詩歌寫作技巧和詩歌寫作方法。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4.文化傳承與理解:加強誦讀,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健康生活。
【教學目標】
1.誦讀全詩,領悟詩的意境。
2.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體會詩人對大自然與生命的熱愛、贊美之情。
3.學習和掌握自主品讀詩歌的能力,了解詩歌的多種色彩。
【教學重點】領悟詩的意境,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體會詩人對大自然與生命的熱愛、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掌握自主品讀詩歌的能力,了解詩歌的多種色彩。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方法】誦讀法、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籠罩著漫天黑暗,遭受著踐踏和苦難,無數仁人志士或為之扼腕嘆息,或為之慷慨激昂,或為之嘶啞歌唱……他們用激越振奮的演講,用蕩氣回腸的故事,用凝重深刻的詩歌發出一份份深思。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傾聽詩人穆旦的聲音。
二、認識作者,明確背景
1.走進作者
穆旦(1918—1977),詩人,翻譯家。原名查良錚,曾用筆名梁真,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寧。穆旦的詩風富于象征寓意和思辨色彩,他是“九葉詩派”的代表詩人。主要譯作有俄 國普希金的《青銅騎士》,英國雪萊的《云雀》等。
1940年在西南聯大畢業后留校任教。1942年2月,以翻譯之長,從西南聯大應召入伍,以中校翻譯官的身份隨(遠征)軍進入緬甸抗日戰場。同年5月至9月,親歷滇緬大撤退。1949年赴美國留學,入芝加哥大學英國文學系學習。195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53年回國后,任南開大學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 害,調圖書館工作。1977年因心臟病突發去世。
2.資料鏈接
“九葉詩派”因《九葉集》而得名,這本9位詩人的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葉詩派作為中國現代詩歌的一個流派卻活躍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國民黨統治區的詩壇。九葉詩派強調“忠實于時代的觀察和感受,也忠實于各自心中的詩藝”。
九位詩人分別為曹辛之(杭約赫)、辛笛(王馨迪)、陳敬容、鄭敏、唐祈、唐湜、杜運燮、穆旦和袁可嘉。他們于1981年出版了《九葉集》,因此被稱為九葉詩人。
3.寫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1938年,當時作者年僅20歲,正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讀書。詩人以滿腔愛國熱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寫了眼中的大自然和萬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蘊蓄著希望與新生。
三、誦讀提升,初步感知
(一)既然是傾聽詩人的聲音,便要以你最認真的態度和最有效的方式來理解穆旦的話,下面請同學們用最喜歡的方式誦讀這首詩,并且完成任務:
1.詩歌整體給你怎樣的感受?(浪漫的、閑淡的、蕩漾的……)
2.詩歌可以如何劃分層次?(1~2節:美好的、令人沉醉的春日圖景;3~5節:議論與抒情,抒發憧憬與深情。)
(二)請在這兩個部分中,任選你喜歡的一部分嘗試進行朗誦,可以在課本上標注好重音、停連和語氣,然后與大家分享你的朗誦。
示例:
我看/一陣向晚的/春風(柔和地)
悄悄揉過/豐潤的/青草,
我看它們/低首又低首,(悠長地)
也許/遠水蕩起了/一片綠潮;
……
哦,逝去的/多少歡樂/和憂戚,(回味地)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畫!
哦!多少年來/你豐潤的/生命(充滿生機地)
永在/寂靜的諧奏里/勃發。
……